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血型配对

双角龙(双角龙图片)

时间:2024-02-03 09:31:12 作者:陪你演戏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恐龙档案135——无鼻角龙

名称:无鼻角龙( Arrhinoceratops)

年代:白垩纪晚期

地点:北美洲(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和美国犹他州)

大小:长5.5米

食性:植物

无角鼻龙意为“鼻子上没有角”,由其发现者威廉·帕克斯命名(他于1925年从红鹿河将之发掘出来),因为他认为它没有鼻角。帕克斯认为应有单独的一块骨头支撑鼻角,而这一看法已被证明有误。无角鼻龙原本应该长角的地方却长了一大块骨突,现代解读认为这个骨突就足以证明角的存在。不过,由于国际承认的生物命名法基于历史优先律,这只恐龙就不得不顶着一个张冠李戴的名字了。

无角鼻龙是长颈盾恐龙开角龙(见上页)的近亲,但它与短颈盾的三角龙也有相似之处,如脸部较短,鼻子上方长有向前弯曲的眉骨角。它还长有中等大小的鼻角。

无角鼻龙的颈盾上有圆形开口减轻了颈盾的重量。颈盾本身就很大,与开角龙类似,边缘呈深圆齿型,拉大了骨突的间距。

该北美洲角龙类的化石并不像同科其他成员那么普遍,这可能源于它本身数目并不多,也或者跟它们的宜居地点有关:它们可能栖息在干旱的高地,而这些地方不容易生成化石。

恐龙档案128——弱角龙

名称:弱角龙( Bagaceratops)

年代:白垩纪晚期

地点:亚洲(蒙古)

大小:长1米

食性:植物

该小型原角龙科恐龙代表了角龙类演化主线的另一个特化旁系。其躯干矮胖沉重,尾巴长,结实的腿支撑身体,前腿有五趾,后腿则有四趾。

弱角龙具备后来的角龙类才有的若干特征,如头骨后方有一突出的骨脊(角龙科颈盾的雏形),两侧脸颊各有叶子状突起(角龙科头盾的一部分),鼻梁中间长有虽然短小却很明显的角(形成角龙科的大角)。除此之外,它的前上颌牙齿已经退化,该科其他成员都还保留着这一原始特征。不过虽然具备这些高级特征,弱角龙可能并非角龙科的直系祖先。

话说鸭嘴龙(一)高大俊美鸭嘴龙

距今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亚洲东部诸莱盆地,迎来了又一个连绵的雨季,河流湖沼水位不断上涨,远处山峦的飞瀑溅落撞击河床的轰鸣声隐约可闻,一望无垠的平原上,绿油油的草地、森林生机盎然。夏季,一年中最热闹的季节到来了!每年这个时候,大批的鸭嘴龙开始向此地迁徙聚集,这些恐龙长着“鸭嘴”,身躯却比大象还要庞大。放眼望去,只见它们绿色的脊背一个接一个缓缓前进,空气里回荡着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河谷遍、湖沼旁,它们在头龙带领下,各自开辟新的觅食区,并在这里繁衍后代。

鸭嘴龙,顾名思义,是一群长着扁扁“鸭子嘴”的恐龙。但它们可不是放大号的鸭子,跟现今存活于澳洲的鸭嘴兽也不沾亲带故,它们可是实实在在远古爬行动物——恐龙。国外将“恐龙”称为“恐怖的蜥蜴”,它们曾经主宰地球陆地生态1.7亿年之久。本篇的主角叫“鸭嘴龙”,恰恰是恐龙世界中的后起之秀,我们不妨称之为“网红龙”。在中生代白垩纪晚期,无论从个体发育还是族群数量,鸭嘴龙族群都达到了顶峰,成为恐龙王国的进步优势物种。进一步分析研究鸭嘴龙,我们可以对白垩纪晚期植食性恐龙的各种行为习惯,以及气候变化、地质演化以及环境变迁,会有一个大致的概念。

作为恐龙大家庭的一员,从属种上说,鸭嘴龙(hadrosaurs)为一类较大型的鸟臀类恐龙,最大的成年个体体长超过20米。是中生代白垩纪后期植食性恐龙大家族的其中一员。鸭嘴龙身体修长高大,后肢粗壮,脚宽大,前肢细弱,头骨很长,鸭嘴龙的吻部由于前上颌骨和前齿骨的延伸和横向扩展,构成了宽而扁的鸭嘴状吻端,故名鸭嘴龙。鸭嘴龙特征明显,所以当你不期而遇一群恐龙时你并不难辨认。从名字上我们可以明白无误地理解,鸭嘴龙是恐龙的一种,切不可张冠李戴叫成鸭嘴兽,那可是截然不同的两只动物。

鸭嘴龙是一种性情温顺、习惯过群体生活的恐龙,幼年时期四足行走,成年后两肢行走。鸭嘴龙有照顾幼崽习惯,它们甚至群体抚育幼龙,就像现在的保育员一样。在小宝宝出生后,它们的爸爸妈妈就会细心地照顾它们,碰到坚硬的食物时,妈妈会先嚼碎再喂给宝宝们。由于这些幼龙的骨骼关节处于半发育状态,所以幼龙不能独立行动,需要爸爸妈妈照顾很长一段时间。幼龙在家中生活阶段,爸爸妈妈还要负责手把手地教会它们觅食、避险的各种生存技能,直到它们能够独立外出寻找食物。可见,鸭嘴龙真是属于父慈母爱护犊情深。

恐龙的生长,离不开充足的食物。恐龙大家庭,大致可以分类两大类:一类是以植物为主要食物源的恐龙,我们称之为“植食性恐龙”;一类则是以植食性恐龙或其它动物为食物的恐龙,我们称之为“肉食性恐龙”。

鸭嘴龙属植食性恐龙。常以柔软多汁的植物和软体的鱼虾蚌类为食。银杏、桫椤、苏铁、真蕨类、木贼等,有着多汁的嫩叶、根茎和果实,是植食性恐龙经常吃到的美食。

银杏是恐龙们最爱吃的食物之一。远古时期的银杏叶片形状上和现在有明显的差别,那时候的叶子窄而细,分叉极多像小手,现在的银杏叶片像小扇子。

桫椤,有“蕨类植物之王”赞誉。桫椤是能长成大树的蕨类植物,又称“树蕨”。植株高大,一般株高3-5米,最高近10米。树形优美,四季常青,它和恐龙同生共荣,成为生物界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的重要标志。它对研究恐龙兴衰,地质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苏铁,高大挺拔,叶子很嫩,很合恐龙的口味。而现在见到的苏铁,主要是人们用来观赏。另外,苏铁还有药用价值呢!苏铁适合在高温湿热的热带气候条件下生长,恐龙时代的苏铁高大,是不是这个气候的原因呢?

事实上,鸭嘴龙族群的家族观念很强。喜欢三五百只成群结队,由头龙首领带队,随着四季的轮回,过着迁徙的生活。白垩纪晚期,气候虽然比较温暖,但已经出现了冷热交替的季节变换。因此,他们的迁徙,主要是循着食物和水源走。迁徙过程中,头龙带队,成年的壮龙会自觉环伺保护着老弱幼龙行进。幼龙可以优先获得进食权。在觅食、避险时,鸭嘴龙族群有了明确的分工协作。当暴龙来袭时,成年的壮龙有的要保护老幼,有的则担负着进攻的任务。这样一来,鸭嘴龙族群的成活率大大提升,这也许算是白垩纪晚期,鸭嘴龙族群繁衍壮大、傲视众龙的秘笈法宝吧。

在恐龙时代的最后2000万年里,鸭嘴龙类是最常见的植食恐龙

之一,主要生活在当时的亚洲和北美洲。在某些恐龙科普书、复原图和纪录片里,鸭嘴龙类的出镜率很高,然而它们总是一出场就被“秒杀”——被大大小小的肉食恐龙干掉。没有尖角和甲片护身的鸭嘴龙,真的这么脆弱不堪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你走进世界奇观——山东诸城恐龙涧化石长廊,鸭嘴龙类的化石一眼望不到边,无论数量还是种群都相当繁多,充分说明它们繁盛一时。而且在鸭嘴龙类生活的亚洲、北美洲,马门溪龙、梁龙等巨大的蜥脚类恐龙在当时已经式微,鸭嘴龙类就顺势填上了空缺,在气候暖热、河湖密布、水草丰茂、森林广布的山东诸城繁衍生息。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它们的个头越长越大。比如北美洲的埃德蒙顿龙、巨保罗龙和卡戎龙体长可达12到13米,而中国的山东龙有15米长、它的“诸城老乡”巨大诸城龙更是长达16.6米!在鸭嘴龙类演化后期,几乎没有7米以下的。即便遇上暴龙类,这些缺乏护身武器的“巨鸭”也绝非只能任其宰割。鸭嘴龙类虽智力并不是特别高,但视觉、听觉都很敏锐,平时又是成群活动,身边至少有三五十个同伴。只要有一条鸭嘴龙发现危险,就会发出响亮的报警叫声,然后大家迈开大步,逃之夭夭。近年研究表明,以鸭嘴龙类的耐力,一般还是能跑赢暴龙类的。大型暴龙类恐龙,几乎没有谁敢动这些庞然大物。看似威风凛凛的角龙类和甲龙类恐龙,在它们身边也成了小矮子。

这里提到了一个新的名字“暴龙”。暴龙因其性情行为残暴而命名。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恐龙都是根据其外形特点命名的?其实不然。世界上发现并命名的恐龙属种已有上千种,其中有很多好听的名字。但恐龙的命名,恐龙本身可说了不算!

恐龙的命名可是大有讲究的,它们的命名是很严谨的,有着充足的科学依据。每当古生物学家发现一种新的恐龙时,最终都要为这种恐龙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其中大部分是按照恐龙的自身固有特征来命名,能很好地体现这种恐龙的特点,比如鹦鹉嘴龙、鸭嘴龙、角龙、甲龙、镰刀龙等等;有的按照恐龙的生活习性来命名,以此来区别其它恐龙,比如慈母龙、特暴龙、迅猛龙等;有的是按照恐龙的发现地来命名,比如,巨型山东龙,诸城中国角龙,马门溪龙、永川龙等;有的用这种恐龙来纪念某些化石的发现者或对研究有重大贡献的人,比如谭氏龙、赵氏怪脚龙等;有的命名用来纪念某些重大发现事件;如气龙、隐龙、建设马门溪龙等;国外有的恐龙则以传说中的神灵命名,如蛇发女怪龙、死神龙等等。总之,研究恐龙名字的命名方式,也非常有意思,是不是很涨见识?

(闫团祥 仲琴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