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防雷接地地网起到泄流作用,没有他的泄流,所有其他防雷措施都是做的无用功,因此防雷地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后防雷地网都是埋在地下面,怎么才能提前发现他会出现的故障并且加以维护呢?现在就由小编来稍作分析,常见故障划分为一下两个大类:
一,接地电网中零线带电。
1,线路上有的电气设备的绝缘破损而漏电,防雷保护装置未动作。
2,线路上有一相接地,电网中的总保护装置未动作。
3,零线断裂,断裂处后面的个别电气设备漏电或有较大的单相负荷。
4,在接零电网中,个别电气设备采用保护接地,且漏电。
5,变压器低压侧工作接地连接处接触不良,有较大的电阻;三相负荷不平衡,电流超过允许值。
6,高电压窜入低压回路,产生雷电磁场感应或静电感应。
7,由于绝缘电阻和对地电容的分压作用,电气设备的外壳带电。
前面5种情况较为普遍,应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给予消除。在接地网中采取保护零措施时,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接零系统,才能消除带点现象。
二,防雷接地地网出现异常现象。
1,防雷接地地网的电阻增大,一般是因为地网严重锈蚀或地网与接地干线的不良引起的,应更换接地体或紧固连接处的螺栓或重新焊接。
2,接地线局部电阻增大,因为连接点或跨接过渡线轻度松散,连接点的接触面存在氧化层或污垢,引起电阻增大,应重新紧固螺栓或清理氧化层和污垢后再拧紧。
3,接地体露出了地面,应将接地体深埋,并填土覆盖,夯实。
4,遗漏接地或接错位置,在检修后重新安装时,应补接好或改正接线错误。
5,接地线有机械损伤,断股或化学腐蚀现象,应更换截面积较大的镀锌或镀锡接地线,或在土壤中加入中和剂。
6,连接点有松散或脱落现象,发现后要及时紧固或重新连接。
以上的两条大致方法和小细节便于各位在日后维护防雷地网的时候发现问题和及时处理好问题,所以不可谓不重要,只有及时发现地网出现的故障和处理好故障,才能减少防雷事故的发生,而防雷地网又是整个防雷的关键所在,因此,希望大家都应该引起重视,如果有用还请点赞收藏,转发分享。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马律师:
您好!我们是一家在中国境内经营的外资企业,办公地点在北京市昌平区。我们在中国境内销售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机械臂系统。目前河南省焦作市的一家公司采购了我们的产品,但未足额支付对价。我方已经在昌平区法院提起诉讼。由于合同中约定了收货地点在焦作市,对方认为相当于约定了合同履行地,为此对方提出了管辖权异议。请问他们的异议是否成立?
读者 勒夫
勒夫: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如果贵公司与对方并未约定管辖法院,且贵公司已经履行合同义务,我认为对方提出的管辖权异议不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贵公司作为在北京市昌平区经营的外企,与对方的纠纷适用中国的相关民事诉讼规定。
● 如何认定合同履行地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合同对履行地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的,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交付不动产的,不动产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其他标的,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即时结清的合同,交易行为地为合同履行地。
民事诉讼法中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根据以上规定,就您的情况而言,贵公司作为“接收货币一方”,所在的北京市昌平区应为合同履行地,相关诉讼可以由昌平区的人民法院管辖。
至于对方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在实务中,合同里约定了收货地点一般不能视为对合同履行地进行了明确约定。过去确实出现过以收货地点、交付货地点为合同履行地的情形,但目前相关司法解释已废止。
以动产的买卖合同为例,出卖人应当履行的义务是交付标的物并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给买受人,因动产的所有权自交付时转移,可以说自出卖人交付标的物时就完成了合同义务,其完成交付的地点就是实际的合同履行地。但现实的情况是货物可能需要运输,那么就产生一个问题:需要运输的货物,如何认定出卖人完成交付的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零三条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地点交付标的物。当事人没有约定交付地点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标的物需要运输的,出卖人应当将标的物交付给第一承运人以运交给买受人。
也就是说存在出卖人将货物交付给第一承运人来完成交付的方式,这种方式被称为“货交第一承运人”。因此,“收货地点”并未将出卖人交付货物的地点限定在唯一的一个地方,出卖人可以选择自行到收货地点完成交付或者货交第一承运人完成交付,此时存在两个交付地点,故合同中对收货地点的约定属于对合同履行地约定不明确的情形。
● 如何理解“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
以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
争议标的不等同于诉讼请求,争议标的指的是争议的合同义务。
以动产的买卖合同纠纷为例,出卖人履行交付标的物的义务后,诉请买受人给付对价。其诉讼请求是要求买受人支付价款,而争议标的是买受人是否完整履行了其支付价款的给付义务。对争议标的的理解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并结合合同义务来确定,不能与诉讼请求相混淆,不能因为诉讼请求是要求对方支付某款项就认定争议标的是给付货币而选择在自身所在地法院进行起诉。
在您面对的情况中,因为对方的主要义务就是支付价款,可以认定争议标的就是给付货币。
综上,贵公司与对方合同中有关“收货地点”的约定不视为明确约定了合同履行地。同时,对方的主要义务就是支付机械臂系统的价款,争议标的为及时给付货币,贵公司属于接收货币一方,可以在自身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对方的管辖权异议不能成立。
(北京市公衡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季)
夏天到了,夏季浇筑的混凝土,如养护不当,会造成混凝土地坪强度降低或表面出现塑性收缩裂缝等,今天我们总结了夏季混凝土 地坪 施工过程中重要的养护措施,一起来看吧。
炎热气候对混凝土地坪的不利影响
当混凝土的温度升高时,为了保持浇筑作业所需要的坍落度,混凝土的用水量要增大。同时,温度升高,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损失速度加快,以致于有时混凝土从搅拌站运到施工现场时需要向混凝土拌合物中再次加水。这两种情况都使混凝土的用水量提高,进而导致收缩增大,强度降低。
因为较高的温度加快凝结,混凝土的运输和修整将变得更加困难,冷缝也可能会更多。当湿度较低或风速较高时,在修整过程中则可能更容易出现收缩裂缝。
若混凝土需要引气,气温高会使含气量更难以控制。由于温度高会降低含气量,因而引气剂的掺量要增大。即使以增加水泥用量的方法来补偿用水量的增大,但硬化混凝土的质量仍可能受到不利影响。较高温度下养护的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较快,但28d可能达到的强度会相应降低。干缩会导致更多的裂缝,而且热开裂的可能性也增大,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尤其如此。
混凝土拌制、运输和卸料过程中的措施
通过使用减水剂或以粉煤灰取代水泥来减少水泥用量。同时,在浇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大骨料粒径。如果混凝土拌合物需要较长距离的运输,可用缓凝剂来控制凝结时间,但应保证缓凝剂的掺量正确,对于大面积的混凝土地坪工程尤其如此。因为如果大型地坪工程用混凝土拌合物的缓凝剂掺量太高,在表面以下的混凝土仍处于塑性状态时,表面可能会结一层硬壳。
如果过早地抹平、压光,就会导致表面出现波纹,而且会封住泌水。如果需要较高的坍落度,应当使用高效减水剂。有些高效减水剂产生的高坍落度能够维持2h。高效减水剂还能够减小拌合过程中骨料颗粒之间的摩擦,减缓运输搅拌机拌合筒中的热积聚。在满足一定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来代替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应尽可能避免使用硅酸盐水泥,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则应严禁使用。
向骨料堆中洒水,以促进蒸发冷却来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如果用冷水(如地下水或井水)湿润,则冷却效果会更好,在湿度较高时尤其如此。在炎热季节或当混凝土要用于大体积结构时,可以用冷水或用冰来代替部分拌合水。
在温度高、湿度大的季节里要长距离运输混凝土时,可考虑运输搅拌车的延迟搅拌,使之在到达工地时仍处于搅拌状态。
混凝土浇筑和修整时的措施
准备好施工用的模板和各种设备,以及作好施工人员的组织安排,在浇筑刚开始时更应特别注意。 使用温度计监测运到工地上的混凝土的温度,在必要时可要求预拌混凝土供应商予以调节。
应准备好备用振动器,因为夏季混凝土施工时振动设备易损坏。
与混凝土接触的各种工具、机具、设备和材料等(例如浇筑溜槽、输送机、泵管、混凝土浇筑导管、钢筋和手推车等)不要直接受到阳光曝晒,可在使用之前进行适当的湿润冷却并加以遮盖。
浇筑混凝土地面时应先湿润基层,然后浇筑混凝土。夏季浇筑混凝土应精心计划,连续、快速地浇筑,但在混凝土表面上仍有泌水时不要进行修整。
当发现混凝土有塑性收缩开裂的可能性时,应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蒸发。例如在新浇筑混凝土的表面用喷雾器喷洒一层薄膜养生液等。在干燥条件下,混凝士浇筑和整平后应及时覆盖。
我们在手机上经常使用的 4G 或 5G 移动通信网络,也叫做蜂窝通信,意思是由每一个基站覆盖了每一个六边形的区域,连成一片才让整个地区都有网。
我们之所以能移动上网,是因为当在一片区域信号越来越弱,在另一片区域信号增强,基站之间有一个相互交接的过程,就像一个大房间里有好几个 WiFi 信号放大器,只是蜂窝网络覆盖的面积要比 WiFi 大很多。
这一过程带来的问题就是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站、控制器与核心网,成本很高,覆盖的面积很难快速扩张。但是还有另一种网络,卫星互联网,这种网络依托的是卫星通信,覆盖面积很大,可以实现全球覆盖。
卫星互联网原理也类似,主要依托卫星作为基站,通过一定数量的卫星,向地面、空中、海上的用户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卫星互联网通常需要三大部件:卫星、地面站、用户终端。
它的一大优势在于卫星是在天上,而基站在地面上,地理环境的各种限制对于卫星都不存在,而且卫星覆盖范围大,不像基站那样,仅中国就需要上百万基站才能实现大范围覆盖,卫星的用量要比这少很多。
全球蜂窝移动网络仅覆盖了 20%的陆地面积、6%的地表面积,剩下的野外或高空地区作业,比如航空、远洋、渔业、石油、环境监测、户外越野、军事等,都要靠卫星通信来满足。
而且在地面遭遇天灾人祸时,卫星通信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出来了,比如俄乌战争中,马斯克的 Starlink 星链卫星就为乌军提供了大量情报,还有在发生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时,卫星通信几乎成了唯一的通信方式。
在 2G-5G 时期,卫星通信的首要需求是全球覆盖,对蜂窝网络来说是一种补充作用。卫星也以中窄带、中高轨道为主,可以用较少数量完成对全球的覆盖,但对高速率、低时延基本没有需求。
到了 6G 时代就不同了,6G 是一个全域覆盖的立体网络,把空天地一体化多接入能力作为关键能力,卫星通信将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01 卫星的基本情况
卫星按照轨道高度可以分为三类,高轨卫星、中轨卫星、低轨卫星。
以前在物理课上经常计算的地球同步卫星就属于高轨卫星,跟地球自转同步,总保持在某片区域的头顶上,因此只对某一固定区域服务,只需三颗就可以覆盖全球,近地卫星属于低轨卫星,轨道高度小于 2000km。
高轨道卫星尽管覆盖范围大,但网络时延比较大,信号衰减严重,而低轨卫星由于传输时间短,路径损耗小,卫星终端体积小、成本低,在通信方面很有优势,支持实时要求高的应用。
尽管低轨卫星的覆盖范围较小,但可以通过几十几百颗卫星组成星座,实现全球无缝覆盖,还能有效补充高轨卫星在南北极地区的覆盖。
卫星通信的信号传输同样依赖于不同频段的无线电波,其中以 C 频段、Ku 频段和 Ka 频段使用最为广泛。
C 频段和 Ku 频段主要用于卫星广播业务和卫星固定通信业务,Ka 频段则主要用于高通量卫星,提供海上、空中和陆地移动宽带通信。
国际电联(ITU)规定,近地卫星轨道和频率均采取“先登先得”原则,后来者在轨道和频段上要规避已发射的卫星。
因此低轨卫星轨道资源和频谱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相比于高轨卫星轨道,近地轨道资源十分有限,且 C、Ku、Ka 等黄金频段资源日渐拥挤,因此我国向 ITU 申请卫星的频谱资源和轨道资源具有一定的紧迫性。
卫星的通讯方式主要有两种,微波通信和激光通信,发展相对成熟。
微波通信我们都比较熟悉,日常手机打电话用的都是微波通信,但微波通信对于卫星通信来说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长距离传输需要较高功耗,传输速率也受限制。二是星际环境复杂多变,微波通信要申请特定频段,避免与相邻卫星通信频率重叠出现信号干扰。
卫星波束的覆盖方式主要有点波束和宽波束两种,由于点波束功率远超宽波束,因此点波束能够实现更高效的调制和编码,具有每秒百兆比特的通信容量。
宽波束主要用于传输控制命令,较大的覆盖范围可以降低不同波束切换频率。
现在激光通信技术日渐成熟,在卫星间通信中使用逐渐增多,具有传输速率高、无频段限制的优点,对其他星间通信不会造成干扰。
但激光通信对链路的建立过程有非常高的要求,对准、捕获和跟踪比较难,而且一般只能一对一的传输。
激光通信使用的器件一般包含激光发射器、发射光学镜头、接收光学镜头、激光接收器、控制硬件等关键组件。
使用的激光分为相干和非相干两种,相比于非相干光,相干光通信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大幅提升接收机的灵敏度,抗背景干扰能力也强,但对于接收机要求更高,成本也较高。
卫星低轨化、小型化、星座化
首先是卫星正在向高通量发展,由于通信频段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优质频率资源日益紧张,卫星运营商一般通过高通量通信卫星技术来提供更大的带宽并降低单位带宽成本。
传统通信卫星容量不到 10Gbit/s,高通量卫星容量可达几十到上百 Gbit/s,支持多种媒体数据服务,通信成本大幅降低,个人消费市场将被逐渐打开。
然后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卫星轨道高度越来越低,在通信技术追求高速低时延的情况下,甚至出现超低轨卫星。
高轨卫星时延一般为 500ms 左右,新兴低轨通信星座大都能够实现 50ms 左右的时延,已经与地面光纤网络相当,高轨卫星无法支持在线游戏或视频聊天等基于实时或近实时数据传输的应用。
高轨卫星链路损耗大,因此对终端机的发射功率要求高,手机这点功率向卫星发射信号难以被接收,走到半路就被损耗大半了。
而且随着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增多,轨道逐渐拥挤,两颗卫星之间必须保持 1000 公里以上的距离,以免出现碰撞和干扰,为了寻求更多轨道空间,人们也要往低轨卫星方向发展。
低轨卫星的单个卫星研发和发射成本较低,易于量产,既可以搭载发射,也可以一箭多星发射。
低轨卫星可以增强信号功率,链路损耗低,信号更容易被地面小型化终端设备接收,而且地面很小的信号功率也能被低轨卫星正常接收,因此天线和终端设备的功率也可以比较低。
低轨卫星运行速度快,在相同时间段内划过的轨迹更长,因此高精度定位收敛时间短,可达到 1 分钟级收敛。而中高轨卫星星座几何构型变化慢,收敛时间一般为 15 分钟~30 分钟,因此低轨卫星定位精度更高。
另外,卫星正在越做越小。传统大型卫星结构复杂,通常需要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开发成本,小卫星功能相对简单,仅需数千万美元甚至更低,开发生产速度更快,因此在轨卫星系统能够快速更新。
传统大型卫星寿命可达 10 年以上,小型卫星通常只有 1-3 年,开发时间也短,因此工程师可以在其职业生涯中多次参与卫星从设计到运行的全过程,有利于工程师丰富经验并进行改进,促进小卫星的技术提升。
最后,卫星正在向星座化方向发展,也就是由 10 颗或数百颗卫星构成一个系统,一起协同工作。
一个完整的卫星星座可以实现全球覆盖,地球上任意一点至少有一颗卫星是可见的,即使单个卫星故障,也可实现不间断全球覆盖。
卫星星座由核心卫星、备用卫星和地面控制系统组成。
核心卫星负责提供主要的通信、导航或遥感服务,在核心卫星出现故障或需要维护时,备用卫星可以替代核心卫星提供服务,地面控制系统负责监控和控制卫星的运行状态,确保卫星正常运行。
目前天空中的卫星星座分为导航星座、通信星座和遥感星座。导航星座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格洛纳斯星座(GLONASS)、伽利略星座(Galileo)、北斗导航系统(BDS)。
通信星座有星链(Starlink)、一网(OneWeb)、铱星(Iridium)、O3b;遥感星座如吉林一号(Jilin-1)。
02 低轨资源稀缺,网速已达 4G 水平
卫星互联网的组网难度很大,进入壁垒较高,主要可分为三种模式:天星地网、天基网络、天网地网。
天星地网就是卫星之间不存在链路关系,而是通过地面信关站、运控站、测控站和控管中心等节点进行联网,卫星只充当中转的角色。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节点的布设便捷、成本低廉,架构成熟,而缺点是全球布设节点难度很大,单个站点的覆盖效率较低,我国天通卫星和 OneWeb 均采用此架构。
天基网络是指用户间通过星间链路连接,无需地面网络参与,处理、交换和网络控制等功能都由卫星完成,提高了系统的抗毁能力。
这种方式覆盖范围广,不受地理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也不依赖地面节点,各种轨道飞行器节点以异构组网的形式运行,具有较高的网络连接率和实时性。
但缺点是这种模式技术复杂,卫星设备的维护难度大,建设成本较高。
天网地网是指卫星之间由星间链路连接,地面网络由信关站连接。这种方式兼顾了天星地网和天基网络的优势,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低轨宽带卫星在 2000 年左右进入高潮,1988 年,铱星星座计划在摩托罗拉的一个实验室成立,2014 年 OneWeb 的前身在英国成立,2014 年 Starlink 商标注册。
受益于卫星小型化、标准化和生产技术的革新,卫星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巨大的提升。Starlink 可以以每天 6 颗的速度生产 V2mini 卫星,并实现了年均 900 颗以上的发射节奏,计划 2027 年末全部建设完成。
卫星能够满足的功能逐步丰富,铱星、Starlink 均搭载了星间链路以满足天基通信。
铱星 NEXT 还提供了约 50kg 的托管载荷,以满足通信之外的其他附加功能需求,Starlink 也计划在下一代卫星中搭载约 25 平方米的巨型天线,以满足和 T-mobile 提供的“手机直连卫星”服务。
我国 GW 巨型星座可能也将搭载激光星间链路以及相控阵天线,以满足“天网地网”的卫星组网需求。
卫星硬件性能的提升同步增强了单星的通信能力。Starlink 实测平均下行速率能达到近百兆,时延约为 45ms。
Starlink 的单星吞吐能力已经提升到了数十 Gbps 的水平,宽带接入已经基本能够获得和 4G 网络相似的体验,预计未来我国 GW 星座的单星吞吐能力也将在在数十 Gbps 的水平。
随着卫星星座建设成本持续下降,卫星互联网开始具备盈利能力。
卫星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包括设备的一次性付费和定期支付的网络订阅费用,在终端用户支付成本方面没有太大的劣势,反而在灵活性、信号覆盖广度等方面更具优势。
铱星公司 2022 年用户约 200 万,并已实现扭亏为盈,Starlink 目前用户终端数已超 25 万。
我国的卫星互联网起步相对较晚,2021 年国资委成立了中国星网,加速整合了我国卫星设计制造、火箭发射、卫星通信等优质资源,加快我国卫星互联网的建设。
2020 年,我国向 ITU 递交了 GW-A59 和 GW-2 两个宽带互联网星座计划,计划发射的卫星总数量达到 12992 颗。其中 GW-A59 星座包含 6080 颗卫星,GW-2 星座包含 6912 颗卫星。
ITU 要求卫星星座申请后必须在一定时限内完成星座建设,否则将对星座资源予以削减或取消。根据推算,GW 星座有望在在 2034 年底前建成使用。
低轨空间是稀缺资源,据业界统计,低轨空间只能容纳约 6 万颗卫星,到 2029 年,近地轨道将部署总计约 5.7 万颗低轨卫星,若目前已获批准的通信星座全数建设完毕,地球低轨的有效资源将所剩无几。
除中国星网外,中国还有北斗导航系统,可为全球用户提供基本定位、测速、授时导航、全球短报文通信和国际搜救服务。
还可为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提供区域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和精密单点定位等服务,目前北斗三号已经能够实现全球覆盖。
03 卫星产业链与市场空间
卫星产业链分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和下游应用。
具有卫星物权的企业向卫星整星的设计制造厂商提出要求,由其向卫星零部件厂商采购,然后进行生产,最后交付完整的卫星产品。
完整的卫星产品通过火箭搭载,由发射服务厂商将卫星运送至预定的轨道运行。
卫星由卫星平台和卫星载荷构成。其中卫星平台包括结构系统、供电系统、推进系统、遥感测控系统、姿轨控制系统、热控系统以及数据管理系统等。
卫星载荷环节包括天线分系统、转发器系统以及其它金属/非金属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等。在元器件领域,相控阵 T/R 芯片主要由铖昌科技、中电科 13 所及 55 所提供。
卫星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环节是产业链的中游。
地面设备包括对卫星进行跟踪、遥测及指令的地面测控和监测系统以及用户终端。
卫星服务企业需要对在轨卫星进行实时监测,并对地面空间段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为下游行业客户提供各类型的卫星服务,在产业链中的角色类似于电信运营商。
地面设备制造领域参与的民营企业相对较多,包括华力创通、海格通信、北斗星通等。
商业航天的下游主要分为通信、导航和遥感三大类别。其中卫星导航主要企业包括华测导航、合众思壮等。
受益于各国低轨星座卫星的大规模发射,全球卫星通信产业市场规模近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 SIA 数据,2021 年全球通信卫星产业市场规模达 1822.8 亿美元,同比增长 24.6%。
其中地面装备、卫星服务运营和卫星制造环节的收入占比较高,分别占总市场收入的 51%、42%和 5%。
我国卫星通信产业有望伴随低轨卫星建设而爆发。据中投产业研究院预计,我国低轨通信卫星建设即将迎来高峰,到 2025 年我国卫星通信产业市场总规模有望达到 2327 亿人民币,23-25 年 CAGR 预计为 37.6%。
铱星、OneWeb、Starlink 的用户终端售价和月服务费都属于个人业务,随着覆盖人群越来越多,未来总体市场规模有望超千亿。
此外,卫星互联网还可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海事船舶、基站回传、偏远地区网络接入等领域,ToB 和 To C 的商业价值将逐步展现。
目前卫星互联网产业以国家队为主导,民营企业也在广泛参与。星网集团成立,加上国家也在鼓励民企参与航天领域,预计未来民营企业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
04 相关产业有哪些标的
简单列举一下卫星产业链相关标的,主要有这几家:震有科技、铖昌科技、国博电子、中国卫通、亚太卫星、华力创通、海格通信、信科移动、华测导航、北斗星通、合众思壮。
简单介绍一下。
震有科技主营通信设备,覆盖公网、专网及卫星互联网,设备能够应用于接入网、传输网、核心网等环节,是业内少数具备 5G 核心网+基站端到端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供应商。
公司曾独家承接我国首个卫星移动通信“天通一号”核心网建设项目,在卫星核心网领域具备强竞争优势。
铖昌科技主营微波毫米波模拟相控阵 T/R 芯片的完整解决方案,公司是和而泰子公司,在相关领域已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由于相控阵天线可实现波束赋形,更适合低轨卫星通信,因此在未来几年卫星互联网发展中受益。
国博电子主要从事有源相控阵 T/R 组件和射频集成电路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市占率国内领先,公司背靠中电科集团,拥有强大研发资源,有望充分受益未来相控阵雷达的放量。
中国卫通主营业务为卫星空间段运营及相关应用服务,主要应用于卫星通信广播。
公司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可控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资源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卫星资源、频段资源丰富,空间监测体系完善,涵盖 C 频段、 Ku 频段以及 Ka 频段等。
亚太卫星是亚太地区的地区卫星运营商,提供一站式的卫星转发器服务以及广播、卫星通信、电信港、数据中心服务。公司于 2020 年开展亚太 6E 卫星项目,拟于 2023 年至 2024 年初提供服务。
华力创通主营业务包括卫星应用、仿真测试和雷达信号处理。公司获得国内首批天通卫星移动终端入网牌照,是首批军工体系四证齐全企业。
公司全面参与了北斗导航、天通卫星移动通信的系统建设,“芯片+模块+终端+平台+系统解决方案”的产业格局日趋完善,是国内少数同时掌握“卫星通信+卫星导航”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
海格通信是军工无线通信领军企业、北斗导航产业龙头,主要业务覆盖“无线通信、北斗导航、航空航天、软件与信息服务”四大领域,重点聚焦无线通信业务和北斗导航业务。
公司是无线通信领域全频段覆盖的传统优势企业,是无线通信装备种类最全的单位之一。在北斗导航领域率先实现“芯片、模块、天线、终端、系统、运营”全产业链布局,是“北斗+5G”应用领先者。
信科移动是国内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设备提供商,控股股东为中国信科,实控人为国资委。
公司是在 3G 时代就全面投入自主创新移动通信技术和标准研发的厂商之一,拥有功能完备序列齐全、形态丰富的 4/5G 商用产品。
华测导航是国内高精度导航定位产业的领先企业之一,多年来专注于高精度导航定位技术的研发、制造和产业化推广。
公司持续打造高精度定位芯片技术平台和全球星地一体增强网络服务平台,应用方向包括导航定位授时、测绘与地理信息、封闭和半封闭场景的无人驾驶。
北斗星通是北斗核心器件龙头,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成长为国内北斗领域核心元器件(芯片、板卡、天线等)龙头公司,主业分类包括芯片及数据服务、导航产品、陶瓷元器件、汽车电子。
合众思壮国内最早进入卫星导航领域公司之一。公司是国内进入卫星导航定位(GNSS)领域最早、技术储备最深厚、产业布局最完备的公司之一,是中国仅有的实现了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
公司拥有北斗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掌握从天线、基带到算法到星基增强的完整技术体系,拥有首款四通道 GNSS 射频芯片+支持星基增强芯片+高可靠引擎,并推出我国首套星基高精度增强系统—中国精度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