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自 公众号泉州通淮关岳庙
今天是农历五月十三,民间信仰中关帝爷的生日。
上午吉时,泉州通淮关岳庙庙董事会董监事成员在董事长陈庆元先生的率领下举行了祭拜关帝仪式,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董事会今日为关帝庆生祈福仪式中,头杯便卜出了“圣杯”
昨日起,通淮关岳庙便信众如织,虔诚的信众早早带上供品清香来向关帝爷祝贺祈福。
11时,董事会成员还出席了关帝文化馆的新馆揭幕仪式。
通淮文化馆开馆首展为《曾成聪关公画作品展》,中国国家一级美术师、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曾成聪先生关公画作近三十幅于今日上午进行了义展。
晚间,照例有为关帝爷献戏的节目表演,市民朋友们可一同观赏。
彩绘关公铜坐像 明天启二年(1622年)
说到:忠义仁勇、义薄云天、赤胆忠心、乾坤正气等成语,大家往往想到的只有一个古人,他就是被尊崇为中国武圣的——关羽关云长,而关公则是后人对关羽的一种尊称。
今日,正逢关帝爷的诞辰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那就让我们和大家来聊聊,关于关帝爷的故事吧。
关羽,字云长,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约160年-220年),河东解良人(今山西省运城市),是汉末三国时刘备的主要亲信和将领。
在民间关帝爷是百姓的精神偶像;在佛教他是护法之神“伽蓝菩萨”;在道教他被尊为“伏魔大帝”;而在儒家他又是春秋大义的践行者被尊为“武圣”。
他是军人心中的“战神”,商人眼中的“财神”,教徒口中的“菩萨”“关帝”……
为什么关羽会受到如此之高的肯定呢?
因为,关羽是古往今来唯一一位符合孟子所讲“大丈夫”三条标准的中国古典英雄主义形象的伟大代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01.佛教中的关公
佛陀在世的时候,说伽蓝神为十八位护法神,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在中国佛教界,却常常以关圣帝君为伽蓝神。
“伽蓝”是寺院道场的通称,“伽蓝神”为所有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唐代以后,中国佛教常以三国时代的关羽为伽蓝神而尊。
据《佛祖统纪·卷六》中记载:隋代智者大师智顗(yǐ)曾在荆州玉泉山趺坐入定,定中见关帝显灵,率其鬼神眷属现出种种可怖景象。
经智者大师教化后,关帝求受五戒,正式成为佛弟子,誓愿作为佛教的护法。从此这位英雄人物,与韦驮菩萨并称为佛教寺院的两大护法神。
《三国演义》中,作者又编写出关公死后四处呼喊“还我头来”,终被普净长老点化的故事,在情理上更加让人信服。
02.道教中的关公
谢州关帝庙
说完佛教中的关羽,我们再说说道教中的关羽。
既然说到道教中的关羽,我们就不得不说说被誉为“武庙之祖”的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
解州是关羽的出生地和成长地,无论从规模还是地位,解州关帝庙是当之无愧的天下观庙第一。
解州关帝庙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全的道教关帝庙宇。
北宋时期,道教徒编造出解州盐池遭灾减产是蚩尤作怪,张天师请关公斩蚩尤方得平安的神话故事,借关公的影响,提高道教护法在朝廷中的地位。
从此,关公即成为佛教护法神,后又进入了道教诸神的行列。
关羽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是民间最具影响力的神祇,旧时供奉的神祇祠庙,最多者莫过于关帝庙。
03.儒教中的关公
说完关羽在佛教与道教中的尊崇地位,我们再说说他在儒家文化中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
可以说关羽是儒教精神的完美践行者。尤其在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带头崇拜关羽,以此力挺蜀国继承汉室的正统性,暗讽当时入侵中原的金国像魏国那样是伪。
随着《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流行,关羽更被塑造为“夜读《春秋》”的儒将,为他所建的“武庙”几乎可与孔子的“文庙”相提并论。
04.官老爷的妻子关娘子
关娘娘持笏板铜坐像(明朝)
对于关羽的妻子,正史《三国志》、《后汉书》和小说《三国演义》都没有明确记载。
据传,关羽远走他乡之后,关夫人在中条山采药为生,被后人尊称为“药娘娘”。
在民间,关帝爷有两个重要的日子:
一个是农历五月十三日,俗称:关公磨刀日;另一个就是农历六月廿四,关帝诞辰日。
值此关帝圣诞日,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祈求关帝爷护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达成所愿。
另外,你们哪里有什么传统习俗,欢迎交流分享!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原创不易。欢迎您的点赞、关注及留言。
文中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灵石县两渡镇东南的桃沟过去也有一座关公庙,老百姓俗称老爷庙。老爷庙座北朝南,前院正殿内供奉着关公金身塑像,长脸红颜,抚美髦,捧《春秋》,一身威武地端坐中央,两旁站立着关兴和周仓。童年在庙里玩时常听老人们讲些诸如周仓没智、扛刀一世的故事。据说古时凡是从此路过的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都要拜谒“关圣人”。
正殿前有个供台,是在进行比较大的祭祀活动时,放供桌供品和行礼的地方。平台上面有串廊,是为了防雨的。串廓下面压着一张席子,就是老百姓炕上铺的普通席子。关于这张席子有个传奇的故事。在老爷庙的东面有条通往房家庄的沟叫关营沟,相传是关老爷驻扎军队的地方。在部队开拨的时候,行至庄子坡时,突然狂风大作,一股风把关老爷睡的这张炕席刮到了这个地方。于是人们便在原地盖了这座老爷庙。尽管是个传说,但那个串廊上的炕席的确是存在的,因为我十六、七岁时亲眼看见过。
正殿前面是配殿,配殿和正殿同样高,有五六个台阶可以上去,里面也有塑像,供的什么记不清了。配殿两侧是钟鼓楼。我小时候钟还在,鼓没有了。村里有事通知大家就敲那面钟,这面钟好像是大练钢铁时砸毁了。“大跃进”时两渡管理区曾在此办过公共食堂,后来生产队还当过仓库。
配殿旁边还有几孔小窑洞,听老人们说很早以前窑里有关公“过五关斩六将”全程的悬塑,山、水、路、桥一应俱全,造型栩栩如生,可惜在50年代被拆毁了。老爷庙的前院有戏台,我小的时候那里经常演戏,特别是赶庙会时更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非常热闹。说来也怪,那时没有音响设备,但庙里唱戏时整个镇子的人都能听见锣鼓敲打。两渡在1956年建国营煤矿时,从东北调来的工人们把这个庙叫作大戏庙,后来常在那里演电影。
戏台分前后两个,配殿和戏台中间是一个宽大的场地,是人们站着或自带凳子坐着看戏、看电影的地方。两侧原来还有厢房,古时女人们看戏只能在箱房的窗户上看,不能到外面场子里去。这个场子东西相对各有一个车门。场子的东面有是个马厩,里面塑着关公骑的枣红赤兔马。传说赤兔马曾经跑出去过,回来后人们就把它的四只蹄子用铁钉给钉上了,所以两渡老爷庙的马是用钉子钉住的。我想这匹马可能是用木头塑成的,至少四条腿是木头的。
老爷庙后院北面是二层楼,东西有侧窑,据传是供关老爷和将军谋士们休息的地方,上世纪八十年代卖给村民居住了。院里原来还有四棵高大粗壮的柏树,意喻“事事如意”、“百盛兴旺”,传说是东河的何氏与两渡本家兄弟共同栽植的,人称“兄弟柏”。现在该庙被拆的面目全非,破败不堪,实在令人痛惜。
(2016年12月于灵石两渡)
夏门关帝庙
夏门关帝庙景茂礼
夏门关帝庙,位于灵石城南10公里的夏门村东,坐北朝南,临街而建,砖拱窑洞结合砖木梁架结构,总长30米,宽25米,占地面积750平方米。正殿两层,面阔22米,进深13米。上层梁架建筑,前面是殿台,后面分隔五间。下层前为穿廊,后有窑洞五孔。东西两侧亦为两层,面阔15米,进深6米,上层梁架结构分隔三间,下层窑洞三孔。正殿对面是戏台,建在临街三孔砖窑洞之上,面阔10米,进深8米,左右有门,门顶上钟、鼓楼各一,长宽均为4米。戏台东建有化妆楼与戏台相通,亦建于临街窑洞之上。
关帝庙偏殿
夏门关帝庙原名财神庙,始建于明朝初年,完全为砖石结构,正面窑洞五孔,两侧窑洞各三孔,前为院墙与大门。由于当时经济力量有限,无力单独建庙祭祀诸路神仙,故正窑供奉财神,东为河神与山神,西为子孙圣母与痘疹娘娘,两侧窑洞是村中办公场所与存放物品之地。百姓祈盼早日过上富裕光景,故将财神供奉于正中,庙亦称为财神庙。明朝末年,夏门梁氏族人认为关老爷法力无比,只有祈求关帝保佑才能安居乐业过上富裕日子,故于圣母殿内又塑关圣帝像,岁时祭祀。《重修关帝庙记》:“关帝列在祀典久矣,遐迩中外一律尊崇,乡先辈咸思位神以奉之,奈绵力无几,暂权子母,以俟来者。”
关帝庙偏殿
延至清朝中期,村中经济繁荣,人财两旺,文风昌盛,仕途通达。特别是梁氏家族,更是精英济济,人才辈出,在外为官者日多,他们有的将自己原宅改造扩建,有的另建豪华新居。时有人认为,梁氏官运亨通,为财神庇荫之果。也有人说,建庙之时风水先生曾讲夏门北山为神龟,今梁氏筑堡于北山龟背之上,是神龟之庇荫。而梁氏则认为,家族兴盛实系关帝爷保佑,应给关老爷重修庙堂,再塑金身,遂带头募捐,倡导集资,重修财神庙。但“数十余年所积仍不敷,村人士聚资外复募得千余金”,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动工。由于财力所限亦不愿放弃这块宝地,遂决定在旧建筑上加修二层。《重修关帝庙记》:“于旧庙之层巅,起殿阁,立堂宇,为其用力少,而成功多。”
关帝庙戏台
新增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为达既壮观又实用,在正殿五孔窑洞前加宽殿台,以保证第二层有足够的空间。上层后部中厅三楹,塑像关帝、关平、周仓为正祀,左右两楹塑药王、财神为偏祀。前部为穿廊,是庙内演戏长辈、官员、客人观戏之所。左右两厢窑洞上面均建房三间,房前亦有穿廊,是公子、儿孙、晚辈们看戏的地方。下层正殿对面为戏台、化妆楼和钟鼓楼,正殿是村中办公之所,殿前平台是小姐、媳妇、女人们看戏所在,并严格规定,凡女性入庙看戏不准从正门入,只许从偏门进,并在指定位置不许胡乱走动下平台一步。院内则是所有男人看戏的地方,亦规定只准朝前看,不许往后瞧,违者逐出不贷。散戏时,男一律走正门,女一律走偏门,泾渭分明,封建礼教可谓之严。
重修后的庙宇,台榭垣墉高大,庙貌巍峨壮观,除正祀关帝,偏祀财神、药王外,其他神祗一律摒弃出庙另行安排,庙名也正式改为关帝庙。庙内除仍为村中办公之所外,祭祀神灵和唱戏是庙的主要功能。每年除按规定和村人许愿唱戏外,尚有红白喜事邀请唱,天灾人祸祈祷唱。特别是遇天旱求雨,古人以蛇代龙,捉一条蛇放入特制容器供于主位,每日唱戏烧香磕头,直唱到不见蛇的踪影方可停止,村人认为只要蛇在,就是没有听够,就不敢停演,真可谓心诚之至。
如今的夏门关帝庙,已失去往日的容颜,一度作为学校和村中办公场所的历史也永远成为过去。而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古老的民间传说,已深深扎根于夏门这块土地上。它以基本完好的建筑,被列入灵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待仁人志士进行保护、修复,让昔日的辉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迸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原载《灵石文史》2004年第4期)
夏门村全貌
夏门三湾口
夏门百尺楼
2022年11月1日,19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关羽的扮演者陆树铭先生因病辞世,引发广大网友集体悼念。陆先生用其出神入化的表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威武神勇、义薄云天的关羽形象,让更多人喜爱上关羽这个在民间颇具神话色彩的历史人物。
19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关公剧照。
关羽作为蜀汉大将,在英豪辈出、群星璀璨的三国时代可能并不是最耀眼的,但在他死后,却不断地被人们演绎、神化,由人而圣,由圣而神,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黑白两道之徒、三教九流之辈都顶礼膜拜的神灵。
在中原地区,关公作为忠义文化的典型代表,被历代统治者极力尊崇表彰,加封赐号不断。佛教也很早就创造了关公死后显圣荆州玉泉山,被天台宗智者大师指点而皈依佛门的传说,使关公成了佛教两大护法之一的伽蓝菩萨。道教紧随其后,编织出关公受到张天师之邀,降服祸害河东解州盐池的蚩尤神,成为盐池保护神的神话,将关公塑造为道教体系中降神助威的武圣人,“三界伏魔大帝”。在各种社会力量的推动下,特别是借助关公戏、《三国演义》等通俗文艺的媒介作用,关公忠义勇武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关公不仅是儒、道、佛家尊奉的对象,也是军队崇信的战神、商人虔敬的财神,以及以屠宰、理发、木作、刀剪铺等为生计的从业者祭拜的行业保护神。
解州关帝庙里的关公塑像。(图片来源:解州关帝庙官网)
洛阳关林的关帝塑像。(图片来源:洛阳关林微信公众号)
在所有这些神格当中,战神和财神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由于关公生前作战英勇,所以最晚在中唐时期,在他死难的荆州一带,关公就已经被民间视为保护地方的战神。到了宋元时期,军队在作战前参拜关公庙,祈祷关公显灵助阵更是蔚然成风。但在国家祭祀层面,关公战神地位的确立却比较晚。在唐德宗时短暂存在的武成王庙中,关公作为64位历代名将之一从祀武成王姜子牙,但只排在左边第15位。此后,从北宋仁宗年间至明初,关公也只是作为普通的名将厕身于武成王庙中。到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废除了相沿数百年的武成王庙制度,致使国家层面的战神祭祀出现真空。但在军队崇尚战神的传统推动下,明王朝又不得不树立一个战神,于是,长期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战神关公就此脱颖而出。洪武二十七年(1394),明王朝在南京鸡鸣山修建关羽庙,并列入国家祀典。至此,关羽正式取代姜子牙,成为国家战神,并在官方、民间各种势力的推动下不断扩充其社会影响力。
关公作为财神,则可能与明清时期地域性商人集团晋商的活跃有着很大关联。明代为了鼓励商人运输粮食到边塞,实行了以粮食换取盐引,给予商人贩卖食盐资格的开中法制度。晋商因得靠近北方边塞的地利之便,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商帮,晋商会馆也随着他们商业版图的扩张而遍布全国各地。在会馆中,晋商通常会供奉出自山西本土的神灵关公,以求联络乡谊,保障生意兴隆,使得关公作为财神被人们所接受。此外,在讲求义利之辨的传统社会,关公信义轻财、重承诺守信用、有恩必报的形象,也有助于缓解商人追逐财富而造成的内心紧张。
清代年画《上关下财》。年画上为关公,下为财神,寓有官有财之意。(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
明·商喜《关羽擒将图》。(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
有意思的是,对于关公的崇拜并不限于中原地区,在广大的边疆民族地区,关公也是当地民众普遍崇奉的重要神灵。
满人传说中的“关玛法”
早在满人入关之前,关公故事便已随《三国演义》等通俗文艺一同传入东北地区。小说中关公所展现出的人格魅力,很容易让善于骑射、崇尚勇武的满人产生心理上的亲近。上层统治者出于加强统治,以及笼络汉、蒙、朝鲜等人群的需要,大力推崇身兼勇武与忠义品格的关公。据说努尔哈赤与明军作战时,曾在梦中得到关公的面授机宜,助其脱困,为此,他特地在赫图阿拉城西修建了关帝庙。皇太极把关公列入萨满教每天凌晨祭祀的朝祭神,这一做法在后来清代的宫廷生活中得到延续,关公是坤宁宫祭的重要神灵。清朝统治者尊奉关公为清军的守护神,每次出征之前都要致祭关帝庙,以祈求关帝保佑他们攻城略地,决胜千里。上层统治者的推崇,使得普通满人对关公顶礼膜拜,不少普通民众甚至用“关”字给子女起名,以求得关公的佑护。满族八大姓氏之一的瓜尔佳氏多汉字音译为关姓,可能也与关公崇拜有关。
豫剧《义薄云天》剧照。(图片来源:大河报)
满人又称关公为“关玛法”,“玛法”也就是满语的“爷”和“祖”。长期以来,满族民间就流传着不少关玛法的传说故事,其中有一部叫《关玛法乌勒本》,用满语讲述了“关玛法”的传奇人生:他是草龙转世,为神母所救,后被追兵赶杀,神母让他去河边洗洗脸,于是就变成了红脸小孩。他力大无穷,精于射箭,长大后跟长白山之神超哈占爷比武、与恶神耶鲁里撕斗,拯救北方苦难的女真人。整个故事由讲述者以边讲边唱、唱念结合的形式进行,通常需要十多个晚上才能完结。
满人问鼎中原之后,极力宣扬关公的忠义勇武,奉关公为清王朝的护国尊神。清廷对于关公的加封达13次之多,关公也从生前的“汉寿亭侯”升格为光绪年间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使关公真正成了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全方位保护国家百姓的完美神灵。此外,清廷还要求各地建立供奉关公的庙宇,向民众灌输忠君报国的观念,使得清代出现“关公庙貌遍天下”的景况。有人统计过,清代中叶全国各地的关帝庙达30多万座,甚至比孔庙的数量还多。时至今日,关帝庙仍然是许多地方的重要文化景观。
满族人家供奉的关公和祖先。(图片来源:满族文化网)
藏传佛教万神殿里的“格萨尔”
在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海棠山的摩崖石刻造像群中,有一处“骑马关老爷”造像:关公一身戎装,骑在赤兔马上。他左手牵着缰绳,右手持青龙偃月刀,胸前有五缕长髯,前后祥云环绕。引起学者特别关注的是,关公身后侧刻有一枚方形藏文印章,汉译为“敕封班禅额尔德尼之印”。在佛龛之外的穹顶上刻着一行藏文,汉译为“关老爷”;左右刻有一副上下两端饰以祥云、双层莲花瓣图案的蒙古文对联,汉译为“福分就好比细长的悉多河水那样丰沛,寿数就好像月亮的如意宝珠那样美好”。在地处东北的关公造像中出现如此明显的蒙、藏文化因素,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秘密?
骑马关老爷像。(图片来源:节目《国宝档案》截图)
其实,蒙古人早在金元交替之际就已接触到关公信仰,鉴于解州池盐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他们很自然地延续了宋、金两朝在崇奉盐神关公这件事上的做法。待蒙古人凭借其空前的武功入主华夏、建立元朝之后,勇武过人的战神关公对他们来说定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史料记载,元代宫廷举行的盛大佛事“游皇城”,抬关公神像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全国各地开始普遍建立关王庙,元大都城的民众受上层统治者的影响,也在端午节举行盛大的赛关王会。到了明后期,崛起于东北的清朝统治者将其与蒙古上层的关系比作是刘备与关羽,一来是以关羽的特殊地位笼络对方,二来则是利用关羽的忠义精神羁縻蒙古。清代,伴随着内地的驻屯官兵、旅蒙商人、垦荒民众拖家携口地来到蒙古地区,供奉战神、财神关公的庙宇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蒙古高原上,在归化城、恰克图、乌里雅苏台等城镇都建有关帝庙。由此可见,骑马关老爷造像中出现蒙古文对联并不令人意外。
至于造像中藏文的出现,则与藏传佛教对于战神关公的吸纳,以及蒙古人对藏传佛教的皈依有关。
雍和宫藏清代关公唐卡。(图片来源:《收藏家》2017年第9期)
元代,战神关公的形象就已传入藏传佛教。明代晚期以降,随着内地与藏区之间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藏传佛教文化占据主流的各藏区内陆续建立起一些关帝庙。尤其是在清朝前期出兵平定西藏、青海地方之后,派驻当地的官兵也把对关帝的虔诚信仰带了进来。对于来自汉地的神灵关公,藏传佛教的章嘉活佛、土观活佛、六世班禅等活佛高僧并没有将其拒之门外,而是出于加强藏区与中央之间的联系,维护藏与满汉各族的友好团结的考虑,通过撰写祈供文来详细介绍关公的来历和祭祀仪轨,将关公列入藏传佛教的护法神行列。在祈供文中,章嘉活佛还现身说法,讲述了关公通过托梦方式帮助他躲过赴京途中的灾难,允诺守护佛法的故事。而关公红脸美髯的形象,与藏传佛教中的护法神赤尊赞、战神格萨尔等颇为相似,使得关公很容易被普通藏民附会为相应的神灵。
相传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福康安、海兰察统率清军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的战争中,有一次清军因不熟悉地形而陷入敌人设的伏击圈,敌军恃险反扑,清军将士们虽然奋勇冲杀,却仍无法突出重围。正当士气极其低落之时,忽见敌阵中火光四起,呐喊声震天,满汉士兵仿佛望见无数关公手持大刀杀进敌营,藏族士兵似乎看到无数格萨尔王纵马杀敌。在神灵的感召助阵下,清军士气大振,有如神兵天降,冲向敌阵,夺取战略高地,最终扭转战局,取得大胜。凯旋之后,士兵们惊奇地发现,他们在战斗中依稀看见的神灵,正是出征前动工修建的磨盘山关帝庙里供奉的关帝。从此,藏民又把这座关帝庙称作“格萨拉康”,也就是格萨尔神殿。可见,战神关公和格萨尔王虽在信奉者眼里有所区分,实际上却是一体的。
平定廓尔喀得胜图。(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
关公,就这样被接入藏传佛教的万神殿中,成为世代居住雪域高原的各民族共同崇拜的神灵,进而遍及整个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区。蒙古人因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在建造海棠山关公像之时镌刻上藏文内容,也就不难理解了。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关帝庙内的关帝雕像。(图片来源:西藏人文地理杂志)
锡伯族心目中的“武圣箭神”
锡伯族是世居东北的民族,在跟汉族、蒙古族的文化交往中接受了关公信仰,康熙年间修建的锡伯家庙太平寺中就有关帝庙。在成建制地西迁新疆之后,锡伯族也把对于关公的虔诚信仰带了去,锡伯族所在的每个牛录都有供奉关公的庙宇。锡伯族是一个擅长射箭的民族,经常举行射箭比赛。在比赛之前,箭手们要共同拜箭神关公,以乞求能像关公那样百步穿杨、英勇无敌,取得比赛成功。关公也是戍守边关的锡伯族人无比尊崇的武圣。锡伯族至今仍有传说,在道光六年(1826)平定张格尔叛乱的关键之战浑巴什河战役中,500名锡伯族官兵与近万名张格尔叛军激战,幸得关公从天而降助阵,才扭转了战局,以少胜多,最终奠定整个战争的胜利。战后,锡伯营官兵铸造了一口大钟,钟扣铸有关公头像,钟身上刻着“忠义神武仁勇灵佑诸神帝君”的铭文。如果我们回头看清军反击廓尔喀入侵时出现的传说,就会发现,关公已经成为包括汉、满、藏、锡伯等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来入侵,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边疆地区稳定的重要象征。
此外,西南地区普遍存在对关索的信仰,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关索是关公的第三子,最近研究发现,关索其实是关公本人在当地的变型。在苗族、白族、羌族、土族、赫哲族、达斡尔族等民族中,也都有着对于关公的独特崇拜。
明代泥塑彩绘关公像。(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
清代人赵翼曾感慨关公信仰的兴盛:“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者,无不震其威灵。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清代空前的大一统格局,为内地与边疆之间的人员往来、经济交流、文化交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关公也在官方、民间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从内地传入边疆地区,进入当地的庙宇神殿,成为各民族普遍崇奉的神灵。在这个过程中,有关于关公的传说故事、祭祀关公的仪式乃至关公的造型风格可能会变得更具民族特色,但是,各族民众都深深认同关公忠义勇武的内在精神,都将关公视为护国安民、永靖边疆的文化象征,这是最值得我们今天去挖掘和珍视的。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杨蓉
来源:作者:中国民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