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运动养生 > 瑜伽健身

晕车贴(晕车贴贴耳朵图示)

时间:2022-11-17 13:11:41 作者:误到人间 来源:网友整理

晕车贴(晕车贴好不好用)

 晕车族是现今社会中新兴起的一类人。每当遇到晕车的问题时,大多数人会选择吃晕车药,但是常言道:“是药三分毒”,晕车药还是别吃好。这时候也兴起新的治晕车神器,那就是晕车贴。晕车贴主要是贴于人体耳后,借助于柠檬精油的香味和乙醇、薄荷脑的蒸发,减轻人体晕车反应。晕车贴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及禁忌。

晕车贴的使用方法

撕开纸保护层,将胶面贴于耳根后无头发部位。成人每次一片(Φ2cm),6-15岁儿童每次一片(Φ1cm)。若需连续使用,应轮流贴于双侧耳后。连续使用两贴后,使用第三贴前应间隔6小时后使用。

皮肤过敏与皮肤破损者忌用,勿过量使用本贴,若有不适,取下贴片,适当增加饮水,注意休息即可。

使用时,每次一贴,6~15岁儿童每次用半贴;持续使用72小时,旅行前两小时使用。先将贴附部位的皮肤洗干净,揭去纸保护层,将凝胶面直接贴于耳垂根部的后凹处。使用本贴30~50分钟后,洋金花有效成分已被皮肤吸收进入体内循环,取下贴片后预防晕车(船、飞机)的有效时间仍能维持6~10小时。如发现过敏如瘙痒、红肿等,请取下贴片,短时间内不会影响行程。

使用晕车贴注意事项

1、6岁以下儿童、青光眼患者、孕妇、东莨菪碱过敏者、贴附性基质过敏者不宜接触本贴。

2、本贴不宜贴于皮肤破损部位。

3、不宜与其他晕车药品同时使用。

4、如需要使用第二贴,至少间隔6小时,并建议交替贴于双侧耳后。

5、使用本贴30至50分钟后,洋金花有效成份已被皮肤吸收进入体内循环,取下贴片后预防晕车(船、飞机)的有效时间仍能维持6至10小时。如发现过敏(瘙痒、红肿),请取下贴片,短时间内不会影响你的行程。

6、本贴使用过程偶会发生轻微的口干或视觉不良。

7、切勿过量使用本贴,过量使用有可能会引起皮肤潮红、散瞳、脉快、躁动、严重者会产生幻觉,记忆力减退。如发生上述症状,马上取下贴片,并适当增加饮水,注意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自然消失。贴片,并适当增加饮水,注意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自然消失。如需使用第二贴,至少闻隔6小时,并建议交替贴于双侧耳后。

用晕车贴有何禁忌

1、忌过量使用本贴

过量使用有可能会引起皮肤潮红、散瞳、脉快、躁动、严重者会产生幻觉,记忆力减退。如发生上述症状,马上取下贴片,并适当增加饮水,注意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自然消失。贴片,并适当增加饮水,注意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自然消失。如需使用第二贴,至少闻隔6小时,并建议交替贴于双侧耳后。

2、禁忌人群

6岁以下儿童、青光眼患者、孕妇、东莨菪碱过敏者、贴附性基质过敏者不宜接触本贴。

放假出去玩,总归开心的了,但是车子里面,味道一闻就晕的不行。网上不少视频都会分享防晕车的小妙招,有的操作也是比较清奇的。

口罩里面塞生姜、生姜片贴在手腕上,吃各种酸的糖、话梅,还有晕车贴、晕车眼镜,五花八门,各种都有。

到底有没有用?有没有科学依据?今天我们一个个来聊。

网上有好多偏方,真的有用吗口罩放生姜,或贴在手腕上是什么操作

首先就是生姜,先说结论:生姜放在口罩里,确实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青岛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的赵德雪等人,在期刊《中国药事》上面发了一篇论文的,《生姜对呕吐模型水貂止呕作用的研究》。

上面做了一系列实验,得出一个结论:生姜能够有效减少呕吐。

生姜的粗提取物能够保护胃,起到止呕的作用,同时生姜汁还能减少前庭刺激,适合用来治疗晕车。

所以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直接喝生姜汁。但问题是,不是每个人都受得了这个味道的,受不了,醒了。

所以说,把生姜放在口罩里,其实就是利用生姜的气味,刺激性相对没有那么大这个点。另一方面,生姜放在口罩里面,也能掩盖一部分车内的异味。

网上不少评论都在讲着,自己一闻到车里这个味道:“哎,受不了,我都想吐了。”这也不一定是夸张,还真有科学依据的。

甘仲霖等人在期刊《沪州医学院学报》上面发了一篇论文,《与晕车有关的汽车内环境因素研究》。

上面这么说:根据实验发现,消除不良气味能显著降低晕车症状的发生。

至于网上面的另一种说法,把生姜片贴在手腕上,这个效果倒是存疑的,因为目前临床上没有科学研究表明这种方法是有效果的。

酸酸糖,话梅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第2种接着讲:吃酸的东西,话梅,各种酸的糖,可以防止晕车,是不是真的?叫做“不一定”。

目前的医学研究,并没有证明酸味能够防止晕车,只能说对肠胃好一些,减少呕吐。

莫菲特癌症研究中心表示,柠檬、酸黄瓜、酸糖或者柠檬汁可以缓解恶心反胃。

余坚在期刊《上海中医药杂志》上面也发了篇论文的,《酸味中药临床效用分析》,里面也提到:酸味中药配合甜味药,可以治疗慢性胃病,养胃的。

所以说,吃酸的东西对减少呕吐,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直接的根治晕车的问题,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

对肠胃不好的朋友有可能效果是比较好的,但如果说是别的因素导致的晕车,那不一定管用了。

晕车贴,眼镜之类的新产品效果怎么样

现在还有一些很清奇的产品,晕车贴、晕车眼镜,有用没用啊?

首先晕车贴还真有用,朱敬敬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篇硕士论文的,《针刺对晕动病的调节效应及其个体差异的脑机制研究》。

上面做了一个实验的:她贴晕车片,相比不做任何措施,晕车比例还真的是显著降低的。

不过和晕车药一样的,晕车贴也算是药品,我们要仔细看一下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

至于说晕车眼镜,我也去查了一下,购物平台的详情页看了一下。商家说是先戴上个10分钟再坐车,就会有效果。

根据美国眼科学会发言人安德鲁·李的说法:这种眼镜周围的液体可以形成一条人造的地平线,让视觉系统和前庭系统感知统一,就不会出现晕车的感觉了。

听上去有用,但目前还没有研究证明这种眼镜的实际效果怎么样。所以说也不能保证谁用都有效果,道理虽然是通的。

晕车常规解决办法

前面提到的这些方式感觉就有点奇怪,也未必靠谱,是不是?我们讲几个简单一点,或者说所谓的“靠谱一点”的。

直接自己开车

导致晕车很大一个原因,之前我们视频也是讲过的,就是眼睛看到的运动和身体感受到的运动不相符。

导致大脑混乱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死机了,要重启,人体重启的办法就是吐。要解决这个,办法:自己开。

要拐弯、加速、减速,自己开自己肯定知道吧,对不对?就不会有前面说的,提到的冲突的问题了。所以很多人都是开车不晕,坐车晕。

当然了,这个方案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车开多了会累,或者自己没有驾照,或者说1个车子超过2个人在晕车,总不能同时开1台车吧,对吧?

吃晕车药

相对比较现实有效的办法,还是吃晕车药,效果好,靠谱性也高。当然了,副作用是难免,是药三分毒,甚至还有可能会产生依赖性。

《国际德国医学杂志》上有篇论文,《晕动病的神经生理学和治疗》,上面说:晕车药主要是分5种,作用一般都有镇定神经、催眠或者止吐等等。

不过不管哪种晕车药,都是有副作用的吧?严重的有瞳孔散大、肌肉无力、视力受损等等这种影响。

所以特别提醒一下,晕车药能不吃还是不要吃。哪种药、怎么吃、吃多少,遵医嘱,说明书也要看清楚。

长途出行前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不想吃又担心晕车难受,刚才听的都怕了,都这么可怕的副作用,是不是?那怎么办?坐车之前做点充足的准备,也是可以预防晕车的。

因为睡眠差、过度劳累、气味不适、太饱或者太饿,其实都会导致晕车的。长途坐车之前,保证好充足的睡眠,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也挺重要的。

同时不要空腹坐车,也不要吃的太撑,适当来点点心,不要辣的或者油腻的东西,清淡点的都可以。

如果是自己的车子,出发之前清理一下自己的车子,内饰也搞搞,保持清洁干净无异味,这不是挺好的事情吗?

刚才那些做好了,也是可以大大的减少晕车发生的几率的。

网上的小窍门有用,但没什么依据

所以总得来讲,网上面讲的小窍门,有的确实有点用,但更多的是没什么依据,或者有理论,但没实操。生姜的味道,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当然感兴趣的朋友试试看,觉得效果怎么样,评论区也跟我们留言讨论一下。

汽车后排为什么更容易晕车

会晕车的小伙伴,尽量让他坐前排,相对会好一些,大家也知道。如果遇到不得不坐后排的情况怎么办呢?

比如说一起出行的小伙伴300多斤,他后排坐不下,只能在前面,那我们要晕的只能在后排了,怎么办呢?

有的小伙伴以前从来不晕车的,换成新能源车子,电车一坐,马上就要浑身难受,又是为什么呢?

有些小伙伴坐普通车不会晕,公交车更不会晕,一上豪华车,一上劳斯莱斯,马上就是原地吐,又是什么道理呢?

关键词:晕车

想知道这些很简单,关注「备胎说车」,回复关键词「晕车」就可以了。
每天都会给你一段汽车实用小干货,文字、音频、视频,你挑自己方便的版本就可以了,「备胎说车」等你来玩哦。

参考文献

[1] 赵德雪,杨志宏,李明,薛敏,岳旺.生姜对呕吐模型水貂止呕作用的研究[J]药事,2006.

[2] 甘仲霖,苏红卫,张青碧,陈志群,郑燕.与晕车有关的汽车内环境因素研究[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3.

[3] 余坚.酸味中药临床效用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

[4] 朱敬敬.针刺对晕动病的调节效应及其个体差异的脑机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

[5] Can Motion Sickness Glasses Actually Prevent Symptoms?Here's What Health Experts Say.美国眼科学会

[6]Koch Andreas,Cascorbi Ingolf, Westhofen Martin, Dafotakis Manuel, Klapa Sebastian, Kuhtz-Buschbeck Johann Peter. The Neur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 Motion Sickness.[J]. Deutsches Arzteblatt international,201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