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确实能够取得一定的养生保健效果,但是对于男性来说,如果长时间的保持着一个不太好的饮茶习惯,确实也会对身体造成各种各样的不良影响。有一些注意事项,男性还是要了解一下。
第一,男性长期喝茶可能会对其大脑神经造成一定的伤害。对于现在的很多上班族男性来说,他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饮用的茶的量是比较大的,而茶水对于人的大脑神经确实是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的,长时期的养成一个大量喝茶的习惯,确实会对人的大脑神经造成一定的伤害。
第二,男性长期喝茶可能会导致其脾胃功能受到一定的损伤,因为很多的养生茶其实都是比较性寒的。这种养生茶的长期饮用,确实会对人的脾胃功能造成一定的伤害,还有可能导致其出现一些人体疾病。
第一,喝浓茶。对于现在的很多男性来说,他们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喝茶习惯,就是喜欢喝一些浓度比较高的茶。确实,这种浓茶能够取得一个更好的提神作用,但是同样也会对男性的身体造成一些更加严重的伤害。
第二,晚上喝茶。因为现在很多男性都需要一个晚上的加班,他们会选择喝茶来提神,在晚上喝茶对于人的大脑神经伤害也是比较大的,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入睡和睡眠质量。
第一,男人喝茶要注意不要浓度的控制。中国向来就有一种这样的说法,喝淡茶是养生,喝浓茶是慢性自杀。人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第二,男性喝茶,还要注意相关茶的品种的选择。一般来讲,对于男性来说,喝茶确实是需要选择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茶品的,这样才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效果。
在这里提醒广大的网友朋友们,长时期的坚持大量饮茶,对于男性的身体伤害确实也是比较大的,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在养生茶栏目中还有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点击()了解。
隔壁的张叔这几天住院了,张叔平时人不错,是个人心肠,周边几个老邻居商量了一下,决定去医院看看张叔。等到邻居们急匆匆去了医院以后,发现,张叔叔的病情并不像大家想象当中的那么轻,他面色惨白,气息微弱,刚刚做了手术。询问之后,才知道张叔患上的竟然是——双肾结石。
张叔对自己患上肾结石相当疑惑,平时张叔极其喜欢锻炼身体,情绪也保持不错,怎么会突然患上这种疾病。
通过和张叔交谈,这才了解到了他的情况。原来,医生在检查张叔的身体之后,综合张叔日常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这才找到了肾结石这个病因。这个检查结果对于平时爱茶如命的张叔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其实在我们平时生活中见到的肾结石患者一般都不会是喝茶导致的,但是长时间喝太多的浓茶的话,确实有导致饮用者患上肾结石的可能。张叔就是这样的,每次喝茶为了追寻足够的茶味儿,茶水中的茶叶放的很多。
按他的说法,只有这样沏出来的茶水颜色才够正,味儿才够浓,这才有了后边的苦果。现在的张叔也是后悔不已,表示还不如多喝一些白开水好呢,但只得接受治疗。
喝茶喝出肾结石到底是怎么回事?平时多喝白开水和多喝茶哪个习惯对身体健康更好一些?如何健康喝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下。
一、喝茶喝出肾结石到底是怎么回事想要准确明了地搞清楚喝茶喝出肾结石的原因,就必须要知道到底是茶水中的什么物质影响到了肾脏器官的健康。一般来说,导致肾结石的常见原因有草酸积存过多、嘌呤代谢失常、蛋白质摄入过量、体内糖分含量超标和摄入脂肪过多这几种原因。而像张叔一样,因为喝浓茶太多导致双肾结石,其根本原因就是上边这说到的这个草酸在人体内积存过多所致。
人体内有草酸沉积本来相当正常,这种物质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它本来就是生物体正常代谢所产生的有机物之一。常见的动物、植物甚至在真菌体中都有这种草酸物质的存在,在生活当中,人类所摄入的常见食物中也不乏草酸物质。
菠菜、甜菜、芋头、甘薯等食物中含有的草酸物质较为丰富。像上边提到的茶叶当中,也能检测出有微量的草酸物质,不过含量很少。
草酸在人体沉积对人体健康无益,轻则会刺激肠胃黏膜,使人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当摄入草酸量71mg/kg的时候,就到了可致人死亡的最低剂量了。
所以,人体内代谢出草酸这种物质,需尽快排出体外。但体内的草酸物质却极易与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这种新的结合物在经过人体复杂的尿路系统和双肾时,常常会析出晶体,进一步诱发肾结石。
这种草酸钙晶体一旦在肾脏析出晶体,沉积于此后,就会一步步加重肾结石的严重程度。日久天长,肾结石的体积越来越大,最终给患者带来不适,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
不过有喝茶习惯的朋友们也不用太过担心,单方面从日常正常的喝茶习惯中来看,患上肾结石的可能系非常小,因为茶叶中含有的草酸物质本就微乎其微。但是长时间喝浓茶的朋友们却的的确确需要承担肾结石这种风险。
茶水浓度越高,内部含有的草酸物质就会越多。那么如果将喝的茶水换成普通的白开水,哪一个习惯对人体健康更好呢?
二、长期喝茶与长期喝白开水孰好孰坏?水是生命之源,人体机能的正常运和新陈代谢转离不开水的存在。成年人体内的水分可达到自身体重的7/10左右,老年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3/5,而新生儿体内水分的含量甚至可以达到自身体重的9/10。
可以说,人体就是由水构成的。人体的新陈代谢无时无刻都有水分的参与。既然补充水分如此重要,那么长期喝茶和喝白开水那个更好一点呢?白开水的摄入还是能满足人体的正常生理需求的。
从适合群体方面来说,白开水算是最适合大众饮用的健康饮品了,不管男女老少,谁都会喝白开水。一个正常成年男性的日常饮水量在1700ml/d到2000ml/d左右,而一个正常的成年女性需要饮用1500ml/d左右。
水被煮沸后,其中的钙、镁等物质会沉积为水垢,这样一来,白开水的饮用将更安全健康。不过,白开水健康也不能一直大量喝,短时间内喝入太多的水,对身体健康无益。
短时间内喝入大量水分后,人体血液会被稀释,还可能会引起电解质紊乱。如果短时间进水量超出肾脏排泄能力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多余水分滞留脑部,发生水肿,并且人体会有头痛、恶心想吐等强烈的不适症状。所以白开水也不能短时间喝太多。
相较于饮用安全放心的白开水,长期喝茶将对身体会有一些其他益处。
茶叶中含有微量的儿茶素、、叶酸、泛酸和胆甾烯酮,这些物质在进入人体后对改善肥胖问题有一定的作用;抗疲劳也是喝茶水对身体产益处之一,很多人精神不振,身感疲惫的时候,喝一些茶水,利用茶叶中的咖啡碱等物质,来刺激人体的神经中枢,起到抗疲劳的效果。
除此之外,长期喝茶对于人体调节高血脂已有一定功效。茶多酚这种抗氧化物质的存在,不仅仅会对人体起到延缓衰老的效果,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茶多酚还能有效抵抗血栓和血小板聚集症状,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之功效。当然了,长期喝茶身体还有一些其他细微的变化。
例如;茶叶中的儿茶素,可以降低饮用者的胆固醇;茶碱还能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大心脏进血量;茶叶中还有微量的氟元素,甚至会起到预防龋齿、清洁口腔细菌的神奇功效……
长期喝茶除了有这么多的益处之外,也会增加一些于健康不利的风险,一直喝茶水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据调查结果显示,国内爱喝茶的人数约为5亿,在这个巨大的群体中间,不少人甚至认为喝茶可消百病,对人体是百利而无一害,其实喝茶也有很多注意点,盲目喝茶对身体也会也会产生危害。
像上边张叔的身体一样,长期大量饮用浓茶的话,草酸等物质会提高饮用者患上肾结石等肾病的风险;茶叶多需沸水来沏,长期喝高温茶水,对口腔、食道和肠胃等器官黏膜都会有较大损伤,增大罹患癌症的风险;烤制焦糊的茶叶,沏成茶水下肚,有极大可能会携带有致癌物,长期饮用于身体有潜在危害;卷曲的茶叶还有携带细菌灰尘的可能,提高饮用者患病的可能性。
喝茶有喝茶的方法,想要喝茶,还想要发挥茶水在体内的积极作用,就要注意下边这些事项。
三、健康喝茶需谨记1、这类人群饮茶需注意
要明白一点,茶水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群饮用。茶叶中的咖啡碱被人体摄入后,就会出现血压升高等心血管问题,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适合饮用茶水;茶叶中的可刺激神经系统,该物质的代谢还需肝脏的参与。因此,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也不适合喝茶;另外,有血液疾病的患者也不适合喝茶,茶叶中的鞣酸会阻碍肠胃对铁的吸收,不利于血细胞再生。
2、沏茶前应仔细检查,浸泡洗茶
茶叶的制作工序较为繁琐,保存运输更是需要小心谨慎。在大批量制茶、储存和运输时,茶叶可能不经意炒糊,受到细菌污染或者霉变,这样的茶叶沏成茶水,喝入人体后对人体健康不利。所以沏茶前须谨慎检查茶叶状况是否良好,如果茶叶有问题,就不要用它来沏茶了。沏茶时第一泡水还是不喝为好,起到一个洗茶作用。
3、浓茶少喝
上边提到了,茶叶中含有微量的草酸,少量的草酸对人体肠胃刺激作用微乎其微,进入人体后亦可通过排泄器官及时排出体外。但这种物质摄入太多的话,肾结石还是有可能会发生的。所以尽量还是少喝浓茶为妙。
4、长时间浸泡的茶、隔夜的茶别喝
单宁也就是所说的鞣酸化合物的释放会随着茶叶的浸泡时间的长短而变化,茶叶浸泡时间越长,鞣酸化合物释放就越多,喝入人体后,铁元素的吸收受阻,对人体血液再生不利。因此,隔夜的茶和浸泡时间较长的茶不要喝。
5、不要用茶水送药
因为茶叶中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化合物,尤其是茶叶中的鞣酸成分,会与不少药物发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溶性沉淀。贸然用茶水送药,茶叶中茶碱成分的存在,也会影响肠胃对部分药物的吸收,轻则影响药效,重则可能引发其他意外效果。
结语中国人喝茶已经有几千年的传统了,可以说,茶道的演变过程契合了民族的发展历程。但是在现在这个注重身体健康的时代,我们还是要多多关注自己的身体,不能喝茶的群体尽量别去逞强,可以喝茶的群体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盲目大意。尽可能将茶水对人体的益处发挥出来,让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健康。凡事都有度,不管是喝茶还是喝水,都要量力而行,适度即可。
参考文献
[1]张方舟,林正和. 烘青绿茶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污染及其控制技术[M]. 福建: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84-187.
[2]姚国坤,陈佩芳.饮茶保健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
[3]李艳霞,李含芬,马春晖.青岛市消费者日常喝茶习惯调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 32) : 96 -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