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4点半是岁御申时。因为申时对应现代时间的15时正至17时正,而下午4点半即16时30分,所以下午4点半是申时。
申时,十二时辰之一,别称哺时、日哺。如杜甫《徐步》诗有“荒庭日欲哺”之句。
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时辰换算:
1、子时(23时至01时)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丑时(01时至03时)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3、寅时(03时至05时)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乎蠢岩日旦等:寅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4、卯时(05时至07时)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5、辰时(07时至09时)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国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6、巳时(09时至11时)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档好。
7、午时(11时至13时)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8、未时(13时至15时)
日_,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9、申时(15时至17时)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10、酉时(17时至19时)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1、戌时(19时至21时)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
12、亥时(21时至23时)
人定,又名定昏、夤夜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凌晨四点半是寅时。
寅时是中国古代十二时辰计时法之一,指凌晨三点到五点 。
十二时辰是中国古人根据一日租念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汪型枯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扩展资料:
寅时的出处
平旦(寅时),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平旦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孟子,告子上》中说“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这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此时,太阳虽还未出地平线,但遥远的天际处早已显现一线困洞生机,老虎也蠢蠢欲动,是为寅时。
平旦,熬过了黑暗,终于要迎来晨光,这天蒙蒙亮的时刻,属于所有坚持着、饱含希望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寅时
十二个时辰对应的时间表介绍如下:
子时:00-02点。
丑时:02-04点。
寅时:04-06点。
卯时:06-08点。
辰时:08-10点。
巳时:10-12点。
午时:12-14点。
未时:14-16点。
申时:16-18点。
酉时:18-20点。
戌时:20-22点。
亥时:22-24点。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散携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扩展资料
时辰由来
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
子夜时分(二十三点至一点),古代中国人民(天文学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冲如伏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
天长日久,古代中国人民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
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橡运,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子时卦象解释
这个卦象常为气功古籍所采用。但这只是个比拟,所以什么时候到了该起火的子时,要按照练功过程中的景象来掌握。
可以起火的子时,在内丹术中分为两种,即夜子时与正子时。
申时。
古代十二时辰对应表
子时23点-1点
丑时1点-3点
寅时3点-5点
卯时5点-7点
辰时7点-9点
巳时9点-11点
午时11点-13
未时13点-15点
申时15点-17点
酉时17点-19点
戌时19点-21点
亥时21点-23点
简介:
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今的两小时。相传是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举神唤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瞎早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正凯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23点至1点为子时,1点至3点为丑时,3点至5点为寅时,依次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