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一览表:除夕(大年三十)、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1、除夕(大年三十)
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指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有吃年夜饭、贴春联、给压岁钱等风俗。
2、春节(正月初一)
即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有拜年、放鞭炮等习俗。
3、元枣穗宵节(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有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等习俗。
4、清明节(4月5日)
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又称为端阳节、龙舟节等,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各国,有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传统意义上的孝岩型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经久不息。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巧猜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9、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这节日的习俗是“喝腊八粥”。腊八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
中国节日顺序表如下:
1、除夕(每年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
2、春节(正月初一)
3、元宵节(每年正月十五)
4、清明节(每年4月4日~6日)
5、端午节(每年五月初五)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7、中元节(每年七月十五)
8、中秋节(每年八月十五)
9、重阳节(每年九月初九)
10、腊八节(每年腊月初八)
11、春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12、填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
13、龙抬头(每年二月初二)
14、上巳节(每年三月初三)
15、寒租答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
16、寒衣节(每年十月初一)
17、秋社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18、下元节(每年十月十五)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谨型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祥模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如下: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古老,节日的日期一旦固定下来,千古不变,尽管伴随着王朝的更迭、时代的转换,但是节日的时间始终不变。由于起源久远,很多节日起源的具体时间和清州哪原因都很难说清楚,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大特点。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传统岁时节日在民众的时间分类中,被区分为人、鬼、神三类。人节有春节、端午、中秋,重在人伦活动。鬼节有清明节、中元节、十月一,为追怀亡灵。神节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重在祭祀天神。我国的传统节日根据节日的类型又可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庆贺节日、娱乐节日等。
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体现在节日的时间上,每月的朔望日多为节日,像正月初一为春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十月十五日下元节等。月日数字重复的日子常被确定为节日,如正月初一的春节,二月二的春龙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六月六的姑姑节,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等。
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体体现在: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答码祖的日子;端午节源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以赏月吃月饼的形式,把中华传统民族的真善美发挥到了极致;元宵节和重阳节则充分体现了保持家庭和睦、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3、重伦理观念礼节仪式
我国是一个重人伦、贵亲情的国度。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春节迹让祭祖是一年里规模最大的祭祖活动。节前要把宗祠里全部祖先画像或牌位整理好。春节前或初一,摆上祭品集体祭祀全体祖先。春节各种民俗仪式中经常看到祭神的内容。腊日祭祀百神,二十四祭祀灶神。新年燃放爆竹,民间解释为迎接灶神、财神等等。
4、讲究节日饮食
春节吃年糕饺子。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在南方比较兴盛。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其他的节令食品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冬至的饺子,腊八的粥,元宵节的元宵,都是与我国的传统节日相互依存的。节日饮食是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特点。
5、传承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传播和时间上的传承。任何一项民俗活动一经产生,必然要在一定范围的群体中扩散,并在一定的时间阶段中反复再现,不断复制,经过世世代代的流传,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形式,制约着一个地区或民族的人们,使他们共同遵守而不可逾越,由此形成了节日的传承性。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民俗传承性的主要表现。
扩展资料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等。
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传统节日-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