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听说李白要来安徽宣城一带游玩,当时泾县是隶属于宣城的,汪伦于是就写信给李白。在信中是这样说的,我知道你是喜欢游玩的,我们泾县有十里桃花,我们泾县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信以后,就欣然来到泾县桃花潭。可是来一看,情况和信中完全不一样。汪伦只好说,先生对不起,我们这里哪有十里桃花,我们这里只不过是有一个桃花潭罢了,我们这里也没有万家酒店,我们这里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的酒店。而李白呢,当然对汪伦骗他来泾县桃花潭也不以为意。
汪伦不是一般的人,他是一个很有钱的人,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一些学者在泾县发现了汪氏宗谱,这个宗谱里面记载了,汪伦曾经做过泾县的县令,而且不仅和李白和王维都经常有诗文相赠,特别是和李白是有莫逆之交,所谓莫逆之交,就是两个人关系非常好,非同一般。后来又有一些学者,从泾县的县志里面又发现了一则材料,泾县的县志里面就记载了汪伦曾经是隐居在泾县桃花潭的一个隐士,和李白的关系也非常好。以上说法表面上看有点矛盾,有的说他是一个村人,有的说他是一个豪士,有的说一个县令,有的说他是一个隐士,其实我们只要把这些材料细细地加以琢磨,重新的运营整理,你会发现它并不矛盾。大概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就是汪伦他曾经应该是做过县令的,因为一般的宗谱里是不会编造一些事实的,应该是无疑的,那么大致情况是,他和李白交往期间,他已经不是县令了,否则李白不可能在诗歌中,尤其在诗歌的题目当中直呼其名,而且我们还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信息,虽然说他是一个村人,但是这个村人不是普通的村人,他应该很有钱财,而且这个人应该是喜欢结交天下名士的这样一个人。
其实李白为什么对汪伦这一次送别如此感怀,如此念念不忘。我们都知道李白是一个什么人。宋代苏东坡说李白这个人一身傲骨,把当今皇上都不放在眼里,把自己的那些同僚都不放在眼里的一个人。而且李白当时走遍天下都有很多人追随,这样一个身份的人,他怎么会对一个普通的汪伦的送别如此感念不已呢?这是一个问题。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是天宝14载,也就是公元755年。这一年的李白离开了泾县,他的朋友汪伦去送别他,于是李白就写了这首诗送给汪伦。这是很多人都持这样的观点,但是有学者不太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根据李白年谱的记载。李白大概是天宝13载,也就是公元754年,从金陵(今天的南京),来到安徽的宣城一带漫游。后来大概从宣城就来到了安徽的泾县,但是来到泾县不久,安史之乱就爆发了,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天宝十四载年底,大概是11月份。那么,李白在这个时候听说安史之乱爆发了,尤其是到了天宝15载,这一年的正月,安禄山就已经攻下东京洛阳,整个中原地区是一片混乱,满目疮痍。李白的内心非常激愤,他当时就写了诗,就表达对安禄山祸乱中原的痛恨。
那李白为什么这么痛恨安禄山这次叛乱?李白在安徽宣城泾县一带漫游的时候,他的妻子宗氏夫人这个时候在河南,他还有两个儿子在山东,跟家人分处三处。而这个时候,北方是安史之乱,李白非常担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所以在安徽泾县这个地方就呆不住了,准备离开去迎接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临走的时候,他要表达自己以身报国的决心,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是玉盏晶莹,澄清洛阳水。大概的意思是没想到我的妻子儿女,包括天底下那么多人都在这个安史之乱当中饱受战乱之苦,我要怎么样我要拿起宝剑,我要把这些胡兵都给赶走,要澄清洛阳得天下。
李白在这首诗歌里表达了自己的壮志豪情。那么在这种精神状态之下,离开安徽泾县,他应该不会写出我们今天读到的《赠汪伦》,巜赠汪伦》这首诗里面充满了一种冷冷清清的凄凄惨惨的味道,李白是在一种孤单冷落寂寞中,无人送行的情况下,独自离开桃花潭的,所以和李白天宝14载,公元755年离开泾县的那次离别,情调上有点不符合。
因为李白的《赠汪伦》汪伦的名字便被无数人所知晓,而世人不知道的事,也正是汪伦的盛情相邀,李白得到了一丝心灵的慰藉,进而才会有这一首充满深情厚意,最终流传千古的《赠汪伦》。此时的李白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波折,又是在何种境况下写的呢?唐肃宗至德二载这年的春天,李白又一次来到泾县,为什么这样说呢?公元755年天宝14载,李白为了要迎接自己的妻子儿女,他离开了泾县,他后来果然去了。自己的夫人迎接到哪呢?在庐山的屏风叠,他和他的妻子安居下来。可令人遗憾的是李白最后没有将两个儿子一起接到江西的庐山和他们住在一起。当李白和自己的夫人隐居在庐山的瀑布叠的时候,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唐玄宗第16个儿子,永王李璘接到唐玄宗的诏令,在东南一带招募军队,以抗击北方的安史之乱。这个时候李璘的军队刚好驻扎在庐山脚下,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可能是因为别人的推荐,也可能是永王李璘早就仰慕李白的大名,多次托人去庐山请李白加入他的幕僚,永王李璘的邀请正好投合了他的心意,他欣然就加入了李璘的军队。从这一年,至德二载的春天,大概是正月,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唐肃宗在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他在甘肃自己做了皇帝,把唐玄宗封为太上皇。那么,其实永王李璘这次招募军队,表面上是抗击北方的安史之乱,但其实是唐玄宗为了挟制唐肃宗,这其实是皇族内部的一次政治权力的斗争,所以当永王李璘的军队来到了江苏丹阳,唐肃宗命令永王立即退回自己的阵地,可是永王李璘不同意,于是唐肃宗就调当时淮南节度使作为统帅来镇压李璘。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托朋友逃离了丹阳,就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失意的李白去找朋友汪伦,离别时写下了《赠汪伦》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所以了解李白的这段历史,就不难理解《赠汪伦》这首诗的情调和氛围,为什么李白在离别之前那么冷冷清清,孤单寂寞,因为李白也只不过是皇族内部争权夺利的一个牺牲品。在这种情况下,汪伦不避嫌地接待他,那么李白对这个朋友的感激之情就可想而知了。从《赠汪伦》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李白对人生间感伤,以及对人情冷暖的一种体悟,特别是对自己壮志已成灰的感慨。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准备出发远行,忽然听到从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桃花潭的水即使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比不上汪伦前来给我送行的情谊。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表现了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和离别的伤感。整首诗画面感极强,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和动人情感,成为了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相传这首诗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汪伦仰慕李白已久,因深知李白好饮酒,喜游历,就为李白捎去一封信,称当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楼。李白看过信后,欣然前往。结果十里桃花变成了十里外的桃花渡口,万家酒楼实际是万氏开的酒楼。但李白却被汪伦盛情所感动,临别之时,写诗相赠,留下了这个千古名篇。
当李白走时,汪伦借口没有陪同前来送行,李白不知,当船要开时仍不见汪伦,心中不免有点伤感,如此盛情相约,见过以后,自己了却了心愿,就不再把客人放在心上。李白正在猜疑,忽然,传来当地流传的民歌,河的两岸站满了送行的村民,一边用脚踏着节奏,一边高唱送别的小调。这样的场景是李白所料不及的,心情激动万分,非常感谢汪伦为他如此兴师动众,费尽心机,所以,奋笔疾书,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由衷感叹。 这样的解读是有一定依据的,汪伦能用十里桃花,万家酒楼为由相约,足见他的智谋过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有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别出心裁的送别形式。
诗歌欣赏首句“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登上一艘即将远航的船,即将离开这个宁静而美丽的地方,去迎接新的旅途和挑战。这种描述为读者呈现出一种离别的氛围,使人们感受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中对离别的无奈和不舍。
第二句“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突然听到了岸上传来的歌声,原来是汪伦特意赶来为诗人送行。这个“忽闻”形象地表现了汪伦得知李白即将离开后,急切地赶来送行的情感,也带来了送别的主题。这种突然的情感变化,让人们感受到了汪伦的真诚和深情。
第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李白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他对汪伦感情的深度。这种隐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汪伦的深情厚意,也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友情之珍贵。同时,诗人还通过桃花潭水的比喻,向读者传达出他对离别的无奈和不舍,以及对汪伦的感激之情。
最后一句“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用一种强烈的对比,强调了汪伦的送别之情无比深厚,超越了桃花潭千尺深的水。这种情感的深度和真挚,使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令人感动。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汪伦的感激之情,也展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尊重。
《赠汪伦》这首诗中,李白运用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抒情手法,将一段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通过乘舟将行、忽闻歌声、桃花潭水、不及汪伦等场景的描绘,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李白的离别之情与汪伦的深厚友谊。这种真挚的情感流露,让人们对于友情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此诗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李白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情感更加丰富和动人。同时,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非常讲究,读来朗朗上口,令人感受到无限诗意。这不仅展现了李白作为诗人的才华和魅力,也证明了文学创作的高境界。
总之,《赠汪伦》是一首具有文学价值、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的经典诗歌。它用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友情的力量和美好,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赠汪伦》都将永远闪耀着它独特的魅力,感动着无数读者。
以上内容和图片来源网络,经重新编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别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
赏析:先点别景,次写别情,气度从容,风味隽永。送别诗要情味俱深,意境两尽,如此篇真绝作也!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赏析: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赏析: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4、《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赏析: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两匹马仿佛理解主人的心情,禁不住萧萧长鸣,使人不禁联想到,马尚且如此,人的感情自然不言而喻。
5、《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
赏析: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作者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作者豪迈豁达的胸襟。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6、《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赏析:李白乘舟欲行,汪伦踏歌来送,不期而至。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诗人从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真率,亲切而洒脱。
7、《于易水送别》-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发冲冠。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是那样的凄寒。
赏析:此诗感情深沉,笔调苍凉,一改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代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此时此地,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时空。
8、《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镜高悬,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仍恋恋不舍,万里送舟,伴我前行。
赏析: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别离,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9、《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我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如果洛阳的亲友问起我的近况,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赏析:”玉壶‘‘乃高洁的象征,”冰心”二字,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10、《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萋萋芳草代表我的深情。
赏析:古原草具有顽强生命力,虽历烈火,春风化雨,仍可再生。此时正直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生机勃勃,古原景象如此迷人,送别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楚辞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愁情,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
11、《山中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否回还?
赏析: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柴扉”虽掩,心却在柴扉之外,此诗之中“春草明年绿”仍从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1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赏析:这首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13、《南浦别》-唐·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译文: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 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赏析: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款款地流泻出依依惜别的深情。凄凄南浦,为江淹恨别之乡。袅袅西风,乃宋玉悲秋之际。诗人精心刻画了送别过程中最传情的细节,其中的描写又似乎“人人心中所有”,如离人惜别的眼神,送别者亲切又悲凉的话语,一般人都有亲身体会,因而能牵动读者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共鸣,给人深刻难忘的印象。
14、《饯别王十一南游》-唐·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tīng)洲上,相思愁白蘋(pín)。
译文: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赏析: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友人已乘舟向烟水迷蒙的远方驶去,但诗人还在向他洒泪挥手送别。渐渐地,远处只剩青山默默地对着诗人。诗人在斜阳里伫立,想象着友人即将游五湖的情景。就这样离别了,不知有谁知道诗人对朋友的悠悠相思。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恨,手法新颖,不流于俗。
15、《谢亭送别》-唐·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译文:听罢一曲送别之歌,朋友匆匆解缆开船。举头四望,两岸青山之间,层林尽染,红叶夺目,水流迅疾,归行似箭。黄昏酒醒之后,朋友早已走远。漫天风雨之中,我独自走下西楼。
赏析:李白诗《劳劳亭》曰:“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酒后送别,见红叶青山,景象可爱,醉微不觉离思苦。日暮酒醒,行人已远,惜别之情复苏,兼之满天风雨凄凄,景色黯淡,情景交融,离思之愁涌上心头,伴随诗人走下西楼,情之难堪,凄凉欲绝。
16、《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唐·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译文:自从和老友在江海分别,隔山隔水已度过多少年。突然相见反而怀疑是梦,悲伤叹息互相询问年龄。孤灯暗淡照着窗外冷雨,幽深的竹林漂浮着云烟。明朝更有一种离愁别恨,难得今夜聚会传杯痛饮。
赏析:此诗抒写了友人分别多年后乍相会又要别离时的心理历程。上次离别,已历数年,山川阻隔,相会不易,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今日与老友久别重逢,竟以为是在梦中,而明朝还要分别,两人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对情谊的珍惜。全诗句式工整,淡淡道来,却是情深意长。
17、《赠别》-唐·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如漆似胶的多情人儿,在离别的时分却总像是无情。端起那离别的酒,却难以笑得出来。案头的蜡烛也似含着离愁别恨,替我们点点滴滴流泪到天明。
赏析:这一首诗着重写惜别,描绘诗人与所爱在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而“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溢于言表。诗人拟人化蜡烛,将“烛芯”变惜别之心,垂泪到天明,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
18、《送兄》-唐·佚名(七岁女童)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译文:哥哥要上路了,天边秋云初起,天色灰蒙蒙的。分别处的路亭周围,树叶纷纷飘落,气氛萧索。令人感叹的是不能跟大雁一样,雁能一起飞向远方,而此时我们兄妹却不能同去远地。
赏析:此诗相传为唐代一七岁女童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通过送别兄长时的场景描写,表达出真挚的同胞亲情。首先以离别路上见到的云喻兄长四海飘泊,然后又以离亭边的树枝象征着兄长即要离开亲人,离开家乡。后两句抒情,移情于景,诗人感叹人不如雁,雁尚能相亲相近,同往同归,不分不离,而人生老是离别,叫人感伤嗟叹,表现出不平心境和离别亲人的失落感。这首诗语言自然朴素,情感含而不露,深沉真挚,耐人品味。
19、《送别》-唐·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赏析: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最后两句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机锋,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这两句有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无尽意味。
20、《送朱大入秦》-唐·孟浩然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译文:朱大你要到长安去,我有宝剑可值千金。 现在我就把这宝剑解下来送给你,以表示我今生对你的友情。
赏析:诗中“五陵”用作长安的代称,京华之地,是游侠云集之处。“宝剑值千金”,这句诗本为曹植《名都篇》诗句,这里信手拈来,不仅强调宝剑本身的价值,而且有身无长物的意味。这样的赠品,是何等珍贵!解下千金剑赠朱大,既表达了对朱大的深情和期望,也把自己平生创建功业的壮志豪情寄托其中。
21、《送崔九》(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唐·裴迪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译文:你若要归山,无论深浅都要去看看,山峦沟壑清净秀美要尽情地赏玩。千万不要学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人,只在桃花源游了几天就匆匆出来。
赏析: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出,不甘久隐。全诗用语浅淡,近乎口语,但立意很深,在看似平淡的外表下蕴涵着浓郁的朋友情谊,含意颇为深远。
22、《送李端》-唐·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译文:
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
你去的道路伸向云天之外,我归来时只见暮雪在纷飞。
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
回望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在战乱年月再见不知何时。
赏析:在这个萧瑟的季节里分别,情景交融,渲染了离别之情。但是,诗人并没有停留在送别这个场景,又将笔触拉回到了历史长河中,将自己的离乱之苦融入了离别悲情中,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世事纷争,风尘扰攘,相会无期。悲情从空间和时间上不断蔓延,整首诗的感情变得厚重而深沉,真挚哀婉,感人至深。
23、《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苍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赏析:此诗写灵澈上人回竹林寺,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和深厚情谊,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全诗纯为写景,恍若如画,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
24、《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唐·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译文:
此次离别不知你们心绪何如,停住马饮酒询问被贬的去处。
巫峡猿猴悲啼令人伤心流泪,衡阳归雁会为我捎来几封书。
秋日青枫江上孤帆远远飘去,白帝城边黄叶飘零古木稀疏。
圣明朝代如今定会多施雨露,暂时分手希望你们不要踌躇。
赏析:由此诗题目可知,诗人同时送别两人,且两人均为遭贬而迁。“嗟”是叹息之声,置于句首,贬谪分别时的痛苦已不言而喻。猿鸣三声泪沾裳,归雁能回几封书。李、王少府一去长沙,一去峡中,诗中分别对应青枫江与白帝城。诗人在最后对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圣代雨露,是古代文人诗中的惯用之语,这里用来和贬谪相连,也不乏婉曲的微讽之意。“暂时分手莫踌躇”,全诗在这里结束,与首联照应,而且给读者留下无尽遐思。
古诗文经典传承,分类赏析,敬请关注头条号:“浦林渔歌”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都知道,小学时代,李白的诗特别多,《赠汪伦》就是其中之一: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大家可能都会背,但是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所做,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今天就跟大家八卦分享一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汪伦这个人,一则说是普通的村民,一则说是一县令,具体没有定论,大多数偏向于县令一说,但今天我们且当是村民议,这更能体现《赠汪伦》的珍贵和深意。话说汪伦非常喜欢李白的诗,对李白崇拜至极,知道李白好喝酒,喝了酒就爱作诗,一心想亲自见见,请他为自己也作首诗,邀请过很多次,李白一直没有回应,就给李白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很不高兴,在汪伦家住着,汪伦每日好酒好饭侍候,李白呢,总感觉汪伦骗他来到这个地方,心里有气,就是不开口作诗,住了数日之后要走。汪伦见留不住,就让他等等,一溜烟跑出去了,李白没有等他回来,自己去了渡口准备乘船离开,这时候,听见岸上有踏歌的声音(注:踏歌是汉族的一种古典舞蹈,这里是说汪伦拍着手唱歌),抬头一看,是汪伦挑了两坛子好酒来送他,还念了一首诗,前两句小编不记得了,大意是李白来了他很高兴,后两句是:“我送李白两坛酒,一坛解愁一坛解忧”。李白在船上看着眼前的一切,想到住了这么多日子,没有给他作诗,还跟他生闷气,汪伦不但没有怪他,还送酒给他送行,于是在船头当即作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当时想必也是很高兴的吧。《赠汪伦》从此也流传下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