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文章千字以上,文字比较细腻,喜欢的家人们点一下关注,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对小编的支持,欢迎点赞和评论!
引言:阶层差距一直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而在80年代先富带动后富的过程中,阶层差距更是加大了。然而,我们需要反思并寻求共同进步的未来,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和领袖人才,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先富带动后富的背景和原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变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逐渐接触到市场经济的机会和挑战,其中一句口头禅“先富带动后富”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热门话题。
先富起来的人们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是那些积极迎接市场经济改革的人,他们敢于冒险、勇于尝试新的商业机会。在市场经济的机会和挑战中,他们能够敏锐地抓住机遇,抓住先机,获取第一批财富。
其次,先富起来的人中还有一部分是那些能够及时获取最新信息的人。在那个时代,信息传播不像现在这样快速便捷,那些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动态、抓住商机的人更容易获得财富。他们可能是与外界保持紧密联系的商人,也可能是凭借自己的敏锐洞察力捕捉到商机的投资者。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机会富起来。在那个时代,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知和适应程度不同,许多人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稳定生活。他们可能没有勇气或能力去冒险尝试新的机会,也可能对市场经济的规则不够了解。此外,下海经商的人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有一部分人甚至失败并背负了债务。
在市场经济的机会和挑战中,先富带动后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通过勇气、智慧和机遇,先富起来的人们成功地打破了惯性思维和体制束缚,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带动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虽然这个时期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但我们不能忽视先富带动后富的重要作用,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
富人子女与平民子女的生活差异在80年代先富带动后富的过程中,富人子女和平民子女之间的生活差异逐渐加大。先富起来的人们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他们的子女自然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容易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网络和机会,有更多的机会从小就接触到商业、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相比之下,平民子女由于缺乏资源和机会,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他们可能生活在较为普通的家庭,无法享受到富人子女的优越条件。教育资源有限,接触到商业和投资机会的可能性较低。这导致了富人子女和平民子女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阶层之间的横沟逐渐加深。
富人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了更好的资源和条件。他们可能就读于名校,拥有更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在学校里,他们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和信息,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学生组织。这些经历和机会能够开拓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与此同时,富人子女的生活条件和品质也更高。他们可能住在较为高档的住宅区,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和设施。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文化和娱乐活动,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文化和艺术形式。这些经历和机会能够丰富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审美和文化素质。
相比之下,平民子女的教育和生活条件则较为有限。他们可能就读于普通学校,教学水平和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在学校里,他们可能缺乏机会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学生组织,无法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能力。与此同时,平民子女的生活环境和品质也相对较低,他们可能住在较为简陋的住宅区,缺乏文化和娱乐设施。
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富人子女和平民子女的成长和发展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富人子女由于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能力,更容易获得成功和成就。与此同时,平民子女则需要更加努力和拼搏,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教育和资源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平民子女的努力和拼搏。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和资源的公平分配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缩小阶层差距,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阶层差距的反思和未来的发展阶层之间的差距和横沟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在80年代先富带动后富的过程中,富人子女和平民子女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这个时期,虽然先富起来的人们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需要我们反思和寻求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阶层差距的存在,并寻求缩小差距的途径。教育和资源的公平分配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需要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其次,我们需要倡导公平、包容的社会价值观念。在一个公正和包容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不应因为阶层差距而受到歧视和排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的社会机制,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和正义。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重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自我发展和创新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技术和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还需要加强社会治理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和贡献。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有效、高效的社会治理机制,让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社会治理和建设中来。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科技和创新的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阶层差距的反思和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倡导公平、包容的社会价值观念,注重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加强社会治理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包容,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结束语:在共同进步的未来中,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和领袖人才,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正义、包容和幸福的生活。
作为新中国的一份子,你一定不陌生“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口号,它是中央为我们勾画的宏伟蓝图,也是多年来党执政的重要原则,更是无数炎黄子孙的奋斗目标!
可如今的青年人蓦然回首,父辈没有能够搭上先富的末班车,自己的前路也是迷茫一片,后富似乎离自己遥遥无期。这让人不禁就有了疑惑,八十年代先富起来的究竟是哪些人?你又为何迟迟没富呢?
新中国成立之初历经磨难,举步维艰,许多家庭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别墅靠大海的生活又何从谈起呢?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春风的吹来才让人民依稀看到了些许希望。
依托着政策支持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经济特区成功与国际接轨,发展极为迅速,勉强追上了时代的步伐。也正是因为有了发达的地区才有平台,也就有了八十年代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致以辉煌的人走向富裕的道路千千万万,但每一条无不是荆棘密布,困难重重,唯有遍体鳞伤之后方能见到海阔天空。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将八十年代的富豪归为以下四个大类。
首先是下海商人。商人在我国古代地位地下,这样的观念传承了有数千年之久,在脑海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迈出这一步,成为商人也是很艰难的选择。
商人群体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名门世家,另一类则是寒门子弟。
前者的成功有着极强的必然性,他们只需要编织关系网、打通堵点,就可以轻松利用信息差和价格差获得足够的收益,再利用收益扩大关系网和主营业务,收益将会呈现指数式增长,一个又一个的大老板便应运而生。
后者主要是一些知识分子,他们的优势在于学识,精通各种各样的技能,一个人就是一支军队,他们往往能够抓住一些微弱敏感的部分,借题发挥大赚一笔,欧罗福国际集团远东区总裁钟文先生便是典型代表。
第二是光脚不怕穿鞋的人,他们是真的勇士,不计后果发动冲锋,结果要么一飞冲天,要么家破人亡,他们的字典中没有“撤退”二字可言。
国产“马斯克”叶文贵就是一个投资失败者,在尝到茶叶贸易的甜头之后,放弃了家乡的铁饭碗投身到无尽的创业之旅当中,一心想要造出属于中国品牌的汽车,在数十年的沉浮之后居然以数千万的负债草草收场,一失足成千古恨。
但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潜心于砖块方面的事业,通过烧砖就跻身上流阶层,成为所有人羡慕的存在。
这类人的精神无疑值得肯定,只是对他们来说选择往往比努力更为重要,毕竟谁也不知道哪一条创业路是正确的,稍微不注意就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第三便是有远见的个体户,他们的特征是走一步看十步,深谋远虑,能在一千万条道路中选择出最安全的道路,收放自如,不计较一时的得失,有长远的打算和目标。
同时,他们往往也是“铁饭碗”的拥有者,富有主见,不会轻易地做出冒失的选择,而一旦确保了后方安全的情况下,他们也会抓住机会果断进行投资。
看上去这是最接近“圣人”的一类,他们的数量是最少的,李嘉诚可以归为这一类,它先是投资于房地产,随后收购了英国的某家银行,一步一步走上了辉煌之路。
最后千万不要忽略了农民,历史已经多次告诉我们基数最为广大的农民拥有无限可能,而且彼时我国也很需要打好农副产业的相关基础,政策优惠不少。
少数农民就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将整个村落的人都组织了起来,形成大规模、有纪律的生产。
滑县王庄乡五兄弟就是这样的例子,当地盛产竹子,所有村民围绕五兄弟对竹子加工,普通的农副产品摇身一变,成了附加值巨大经济作物,在他们的带动下村落的发展遥遥领先。
此外,还有从粮食、小麦以及养殖业等产品入手的农民,他们构成了养殖大户的前身,也是80年代的一股新生力量。
总的来说,在80年代我国确实涌现了一批富裕的人,他们主要集中在我国的沿海地区,通过背景、知识、勇气以及长远的目光等技能发家致富,是我国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成就了辉煌人生。
那么问题又来了,那些穷人真的不具备这些品质吗?贫困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人在囧途富贵于贫穷是相对的,有富人的地方肯定就有穷人,而且如果你是一个对历史和生活敏感的人,就不难发现80年代贫穷才是我国主旋律,每100个人中富人不会超过3个。
结合彼时的社会情况,我们大体可以将原因归结成3类。
首先难以否认的是底子太薄了。底子不仅仅是只财富方面的缺失,也是关系网上的匮乏,穷人没有底气去拼搏、去创业,更没有办法承担起失败的后果,仅仅是活着就已经很艰难了。
陈建英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家里并不怎么富裕,退休之后设计了一款针对老年人的便携护具,以为能创业成功,不料几年时间内背下了沉重的债务,生活最拮据时只有几百块的生活费。
陈建英算是一个幸运儿,因为在80岁时遇到了机遇还清了债务,而更多的穷人只会陷入泥潭,难以自拔。
相反,商二代郭子龙曾经也遇到了过低谷,可人家的底子摆在那里,扭转情况只是时间的问题,后面就靠着贩卖录像带将家族做大做强。无数个类似的例子摆在我们的先辈面前,接受贫穷的现实或许才是最为稳妥的选择。
其次是由于缺乏危机和安于现状。这里更多的是指有着稳定工作的那一批人,他们依然是在穷人的行列中,本有机会实现自我蜕变,迈向更高的阶层,却在关键时刻始终无法迈出那一步。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彼时文化层次中等的学生,他们在国家的计划体制下能拿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收益也能养家糊口,但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机会面前原地踏步,妄想以“身份”为挡箭牌碌碌无为地过完这一生。
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贫困,也是80年代中最为可惜的一种贫困,他们离登天其实只有一步之遥!
最后一种是有想改变一切的雄心壮志,也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只是客观条件限制让致富成了黄粱一梦,遥不可及。
客观因素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我国经济整体不景气、地域限制以及交通的不利。经济不景气很容易理解,当创业和现在工作的工资相当时,还有必要冒着失败的风险去放手一搏吗?
地域限制也可以看成是当地的资源禀赋不足,在八十年代我国最穷的地方毫无疑问是西北地区,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西北地区黄沙漫天,农作物的栽培都很吃力,即使想要致富也找不到合适的方案!
现实世界中没有“愚公”,不发达的交通让很多人一辈子都只能困守孤岛,无法见识到沿海地区先进的技术和工艺,缺少有效的交流,只能子承父业,一世为农民,世世代代也只能为农民。
除了上述三种贫穷的原因,有专家还从心理、历史以及经济等多个角度剖析过贫穷的原因,殊途同归,得到的结果依然是底子薄、精神层面的不足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贫穷终究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实现转换的,进入21世纪之后,机遇如约而至。
21世纪是一个新的开始,社会主义爆发出了强大的活力,我国的发展态势有目共睹,人民的幸福指数也有了上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所定义的穷人也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了富裕。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主义,那是一个没有贫富差距的世界,也就是说无论今后发展的趋势如何,也不管会遇到怎样能以跨过的大山,在未来的某一天穷人和富人终将携手并肩,一起为理想的乌托邦添砖加瓦。
至于那些80年代先富起来的人,这是他们应得的,资本、风险以及汗水,辉煌的背后也是数不清的付出和痛苦,与其羡慕、极度、恨他们,不如好好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富?
在那个特殊的八十年代,一项政策改变了人们的命运。这个时代,不乏那些因为敢想敢做、勇于创业而致富的人,他们成为当地的传奇。然而,回首这段历程,不禁让我们思考:为何有人富裕起来,而有人却没有?这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原因呢?
一、背景与政策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都相对落后。当时,工人的月薪仅有几十元,但这已经被视为不错的收入水平。那个年代,城市中大多数人住在简陋的小平房里,物质匮乏,人们过着朴素的生活,贫富差距并不明显。然而,这种贫穷也导致了家庭无法应对意外风险。
二、改革开放初期
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人积极投身商海,赚取第一桶金,成为富人的代表。这些人的成功激励了其他人,但也有不少人因风险而望而却步。
然而,要明白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致富,做生意本就有风险。在那个时代,大多数人更习惯有着稳定工作,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此外,一些人虽然下海经商,但最终债台高筑,这也成为一些人观望的理由。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维方式仍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很多人对未知的市场经济缺乏了解,对创业充满畏惧。他们更倾向于有着铁饭碗的稳定工作,而不是去冒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功者的光辉成就启发了更多人,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模式渐渐带动着更多人踏上了创业之路,也使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
四、总结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一项政策,它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其中的好处。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这段历史,反思自己的机遇和选择,而不是羡慕成功者,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努力。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富裕,也让人们的思维得到了彻底解放。这个历程告诉我们,只要勇敢迈出第一步,我们也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机遇。
杨得志将军:人的初心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众所周知,有句话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那么,应该让谁先富起来呢?杨得志将军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解释。在上世纪80年代初,许多人开始下海经商,获得了第一桶金,成为那个时代的致富先锋,也让无数人羡慕不已。而当时,杨得志的几个孩子都在部队服役,拿着死工资,待遇也不好。然而,杨得志将军坚决制止了孩子们转业经商的想法。他在家庭会议上告诉孩子们:“你们穿上了这身军装,就有责任保家卫国,不能眼红别人发财。只要组织不安排你们转业,谁也不能提出转业!”。这是杨得志将军的解释,也是那一代革命家共同的心声。因为人的目标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不是让权力阶层与民众争利。然而,几年后,杨得志将军却主动要求孩子们转业,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全军展开了百万大裁军行动。
根据消息,裁军后,部队待遇将大幅提高,并且会进行大规模授衔。因此,许多人都不想转业。杨得志的女儿杨秋华所在的部队正好在裁军的范围之内。然而,她以前的一位领导找到她,表示可以调她回原单位,这样就不用转业了。杨秋华高兴地回家告诉了父亲,还说:“这不是我自己提出来的,是领导主动找到我的,说要把我调回去。”。然而,杨得志将军问道:“你们单位那么多人,为什么领导只把你调回去?”杨秋华一时语塞,没有说话。杨得志将军接着说:“他们还不是看在我杨得志的面子上?如果你的父亲不是杨得志,领导还会找你吗?”杨秋华不服气地说:“我在部队表现得很出色,就凭我自己的能力,我也可以留在部队,为什么您一定要我转业呢?”杨得志将军说:“现在全军都在大裁军,我又是总参谋长,如果我的女儿都不转业,别人会怎么看?部队的工作还怎么做?”尽管杨秋华心里依然不太痛快,但在父亲的劝导下,她只好接受了这个安排,转业到了地方工作。
多年后,她才理解了父亲的用心良苦,说:“我时常想起父亲的话,党员就应该对自己‘没得什么好事’,有了好事也不能去争,这是父亲一生都在坚守的原则,也是我们子女秉承的理念,这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其实,父亲的这些思想,杨秋华早在参军之初就领教过了。1968年,杨秋华参军入伍,本来,她所在的一批新兵要去一个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然而,杨得志将军得知后,没有同意女儿去,而是把她安排到了山东东营一个条件非常差的军马场。这个军马场靠近黄河入海口,非常荒凉,杂草丛生。尤其是夏天,蚊虫成群,又湿又热。即使对于一个刚刚18岁的女兵来说,更不用说年轻力壮的男兵们,都在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调离。然而,杨秋华在那里住了好几年,这段时间是她生活中最艰苦的时期。杨得志将军得知女儿受不了了后,她给父亲写信,希望能换个地方,依然是服役,但不违反原则。
然而,杨得志将军没有同意,反而鼓励她说,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出优秀的品质。他说,不仅你不能走,还要鼓励大家,陪伴大家,一起把军马场办好,不辜负群众对你们的期望。就这样,杨秋华在这个条件艰苦的军马场待了好几年,也培养出了她后来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优秀品质。杨得志将军不仅对孩子们要求严格,对自己也是严于律己。他从不以权谋私,仗势欺人。人们评价他说:“功高不自傲,位显不自居,名重不自恃。”。在杨得志将军离休之后,他开始撰写回忆录。一般来说,别人写回忆录时,都倾向于把所有的功劳都归于自己。但是,杨得志将军写回忆录时,即使是他的功劳,也会淡化自己的贡献,把功劳都归于战士们、战友们。他自认为只是一个执行命令的人。有一次,杨得志将军参加一个剪彩活动,活动结束后,商家送给他一件价值不菲的产品,但是他坚决不要。
他说,他来参加这个剪彩活动是因为看到商家的产品确实不错,希望他们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而不是来索要产品的。然而,商家后来还是把产品送到了杨得志将军家里。杨得志将军推辞不过,就让秘书按市场价把钱送给了这家工厂。他绝不贪图任何便宜。由于杨得志将军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经常有人来找他求助。有时候,连秘书都感到烦恼,就让警卫员加强岗位,不让太多人进来,打扰杨得志将军休息。然而,当杨得志将军得知后,严厉批评了秘书。他说:“无论是谁来找,都不能拒之门外。要耐心听取人家的意见,能解决的尽量解决,不能解决的就解释清楚。老百姓有困难不找我们找谁?找到我们,我们不办谁办?连句话都不替老百姓说,还算什么党员?”有一次,杨得志将军去一个部队视察,部队特地派了一辆车来接他。在路上,司机突然急刹车,杨得志将军坐在后座上的时候躲避不及,一下子撞到了前面的座位上,头部流出了血。
原来,司机开车时突然有人冲出来,司机连忙刹车,却来不及提醒杨得志将军。结果,杨得志将军受伤了。杨得志将军了解情况后,没有责怪司机,反而说他做得对。到了部队后,领导连忙找医生给杨得志将军治疗,并且严厉批评司机,准备对他进行严肃处理。然而,杨得志将军制止了领导,他说:“我认为司机没有做错,他是为了躲避行人才发生车祸的。他把人民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这有什么错?”。领导担心地说:“可是您被伤成这样,我怎么向上级交代啊!”杨得志将军大手一挥,说:“你不用向任何人交代。我没事,这点小伤算得了什么?只要群众没有事,我就没有事。”这就是杨得志将军高风亮节的表现,他宁可让自己受伤,也不愿让群众受伤。总之,杨得志将军以自己的言行践行着人的初心。他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身作则,为人民服务。他的思想和品质不仅影响着他的孩子们,也深深地感染了身边的人员。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目标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要舍小家为大家,是要以身作则,做到真正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编辑,我认为,我们应该向杨得志将军学习,坚守初心,不忘使命,为人民群众做出更多的贡献。最后,我想问问读者们,你们对杨得志将军的思想和品质有什么看法?他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你们身边是否也有类似的先锋人物?请留言分享你们的观点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