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历史#何进在三国前期是个关键人物,黄巾之乱时是他镇压了洛阳的黄巾叛兵,袁绍袁术也是他重用起来的,而董卓更是他招进京的。今天就让我们好好了解下大将军何进!
何进出身屠户家庭。由于其妹选入皇宫得宠于灵帝,被任为郎中。180年,何贵人被立为皇后,何进也因此而拜侍中。
184年,由于爆发黄巾起义,何进被任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保卫京师。黄巾首领张角的部下马元义密谋在雒阳起兵,何进将其破获,因此功而进封慎侯。至此何氏外戚势力更加强盛。
188年,汉灵帝欲废长立幼。何皇后是生的大皇子刘辩,王美人是生的二皇子刘协。汉灵帝认为刘辩太过无能,就想废长立幼。但是刘辩由灵思皇后和大将军何进支持,汉灵帝觉得何进势力太大,就设立西园八校尉分何进的军权。汉灵帝认为八校尉里的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别亲信他任用他。由于身体病重,汉灵帝特意交代蹇硕帮助刘协掌权。
189年,汉灵帝驾崩,蹇硕计划在何进入宫时杀之。不过蹇硕的手下潘隐暗示了何进,何进就称病不入宫。由于没有除掉何进,刘辩被立为帝,何太后临朝,何进势力进一步加大。
何进久知宦官危害,加以痛恨蹇硕阴谋害他,等掌握朝廷大权后,何进就暗中布置准备诛灭宦官。当时何进得知袁绍善于养士,袁绍从弟袁术也尚侠气。何进就重用袁绍袁术两人。
袁绍劝说何进:“从前窦武想诛杀内宠而反被害,是因为他说的话漏泄出去了,五营百官服从宦官,害怕宦官。现在将军有大舅这样的重要地位,部下将吏又都是英俊名士,乐于尽力报命,事情在于掌握,这是天助的时机啊。将军应当为天下除害,名垂后世。”
何进深以为然,并把所定计策告诉了何太后。何太后不听,她觉得能有今日都是宦官们帮她,不能过河拆桥。
袁绍又为何进谋划,可召董卓引兵进京,威胁何太后,何进也同意了。曹操听到袁绍的谋划,认为把董卓招进京,会引来恶虎,劝谏何进不要这么做。
何进不听,仍然召董卓进京。此时的何太后也害怕了,何进入宫逼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张让派人窃听,听到何进所说的话,于是带领几十人,拿着兵器悄悄地自侧门进,埋伏宫中。等到何进出来,便假称太后召进。何进便去了,结果被几人斩了。
袁绍等人得知后,就借为何进报仇的名义,带兵入宫,将宦官全部杀光。而后董卓依先前召令入京,不久就废少帝刘辩,另立刘协,又迫杀何太后,杀何太后之母,何氏家族就此灭亡,东汉最后一个外戚专权势力被铲除,而汉朝也从此走向了战乱。
何——乃皇帝后裔。何氏自韩姓分出,系出同源。何氏为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2%。
何姓源流探究。何姓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才出现,距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何氏得姓充满偶然性,其本为周成王封于韩国的唐叔虞之后,传到韩安时,韩国被秦国所灭,子孙四散,其中部分人迁往长江和淮河流域一带,由于当地韩和何的发音十分相似,大家便以何为姓。因此,何姓应源于韩姓,其祖先是黄帝的后裔。何氏繁衍脉络明晰。
何姓发源地当在江苏、安徽两地,而山东、河南境内也是其繁衍之地。何姓人口众多,在当地也是望族。其后,何姓在山东东海、安徽庐江、合肥、河南淮阳以及四川郫县均有重要分布。
何姓在早期主要分布于江淮流域及以北地区,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何姓由江淮迁入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等地,从而形成以我国北方为主要繁衍地带的局面。在这一时期,何姓逐渐繁衍壮大,形成庐江、陈郡、东海三大郡望,涌现出众多高官和文化名人,成为名门望族,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晋代永嘉之乱后,何姓开始南迁,成为入闽八姓之一。隋唐时期,何姓在我国南北地区均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南方地区,涌现出众多杰出人才,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均有卓越成就。唐朝中期,何姓再次大规模迁居福建,得以继续发展壮大。
宋元时期,何姓因身处南方且经济持续发展,成为当时望族之一。在此期间,何姓人才辈出,涌现出众多进士和忠义之士。何姓人以忠义爱国为历史特色,但元朝时期,何姓文人成就卓著,文名盖过政名,出现了不求文达于世的现象。
明清时期,何姓快速发展,由北向南大规模推进,并成为名门望族。在此期间,何姓人才辈出,涌现出众多杰出人才,在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均有卓越成就。
陈涌泉老师,有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有名相声演员、相声名家;与李金斗被称为相声界的合作典范,黄金搭档。
说起“格格”这个称呼、不少人也许会联想到还珠格格,的确、这么一个可爱的形象、人们看了是很难忘记的,但是这毕竟是戏说、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了,不过、在如今的相声界还真有这么一位艺术家是清朝格格的后代,他就是著名相声演员陈涌泉。
这个相声世家呢,到自己这儿是第三代,第一代就是自己的外祖父、外祖父名字叫钟子良,他是满洲旗人、是正蓝旗,过去做过内务部主事,但是呢、他是清门的票友,那时候就是业余演员,在业余当中呢搞相声,因为他很有学问、本身是个贵族。因为自己的姥姥是黑公爷府的格格,所以那时候呢、都管自己姥爷呢、称为为黑公爷府的额驸,他自幼喜欢曲艺,自己也有文化,而且精通音律,笛、箫都吹得好,不但自己能演、而且能写,相声界到现在为止、一直演的《八大改行》、那就是他留下的最有名的作品,因为什么、因为当时皇家断国孝、他赶上了,所以他了解这个情况,所以写的这个《八大改行》,一直到现在还在演。还有一段呢,它也是很出名的呢、叫《卖五器》,这个段子其中有一个故事、就是他怎么写的《卖五器》呢,就是八国联军进了北京以后,慈禧太后带着那些高官都跑到西安去了,北京呢、有的呢殉国自杀了,有的也跑了,当时社会上没有人来维持秩序了,所以就临时呢、当时老百姓就推选自己的姥爷、就是自己的外祖父临时担任地方官,他做了一些好事,有的被德国兵抓去以后、他出面就说他是好人,那么就把他放了,所以做了很多的好事。当时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打死了,打死了呢、丢了一块表、叫蓝表,所以德国兵就到处搜寻、挨家挨户来找这块蓝表,那么就找到自己外祖父家,德国兵说的半生不熟的中国话时,就是说、表,自己外祖父就说、表、有,实际上是拿他们开玩笑,德国兵很高兴、说、去拿吧,结果拿出来是马蹄表,德国兵很生气、把表给摔了,而且给了自己外祖父胳膊上一枪托子、把外祖父打伤了,亲眼看到德国兵烧杀抢掠、无所不为、经常错抓人,而且胡作非为、本来就很恼恨他们,那么自己这回又挨了一枪托子,所以呢、就带着这个仇恨、写了《卖五器》。最后一段呢,那里头有铜铁瓷锡木,五样东西,家里穷了、把它卖了,最后就说这个木器,德国兵到我家来搜查、发现有一件木器、这么一放光、当时吓死四个德国兵,后来呢、签订了条约、赔款4万万5千万两,当时德国不签字、说我们在某地方发现一件木器、无故放光、我国四个士兵惊吓而死,如果这个东西不把它交出来,我们不签字、我们还得打,于是经过满清政府的动员、结果就把这木器让德国带回去了,带回去以后呢、德国开了盛大宴会、来看这个东西,最后一再交涉呢、才送还我国,就是舍不得这个木器,什么木器啊、半拉儿茅桶盖。
陈涌泉的父亲陈子贞也是当时知名的艺人,才华横溢、酷爱京剧,陈涌泉觉得自己受家庭影响很大、从小也就喜爱相声,不过真正让他放手在相声事业上开拓进取、则是解放后的事了。
自己父亲还有一回,就是东北被日本侵占了以后,张学良撤到北京,当时他很窝心、心情很不好,那么副官就跟他说、这样吧、少帅啊、您解解闷,您请几个相声演员给您说几段相声,哈哈一乐、您心情不就好了嘛,当时张学良就住在张自忠路、就是现在人民大学分校那里,自己家就住魏家胡同、就在南边隔三条胡同,于是他派副官拿汽车、就把自己父亲和广阔泉接到少帅当时住的地方给他演出,这个给他演呢、演了几段他还不满意,就问少帅、你想听什么呢,说、我想听武的,武的啊、那好,给说一段《大保镖》、这是武的,完了就摇头。那武的《拉洋片》,完了还不是,问少帅啊、他要听什么武的,结果一问、说要听《武则天》,就是荤的、要听《武则天》,结果就给他说了一段《武则天》,他很满意,就在那时候、这场演出下来以后、少帅给一百块现洋、给一百块现大洋,这其中还有这么一个故事、给张学良去演出。
陈涌泉在相声事业上辛勤耕耘当时已经有半个世纪之多,可以说是相声界里老前辈了,他创作和表演的许多段子尽管离现在已经有许多年了,但是仍然脍炙人口。如今当时他还收了一个台湾徒弟,徒弟向师父行了跪拜大礼,再现古韵遗风,这种场面只有在电视剧里才能看到。开始是在89年,当时姜昆和台湾汉林说唱团组织一个海峡两岸的相声交流演出,在哪儿呢、在香港,两边这么一演出呢、比较起来呢,大陆的相声水平要比台湾的高。在汉林说唱团呢、当中有一个青年演员叫陈庆升,他一看到大陆演员这个水平呢、那么他就萌发了拜师的念头,不过有一点、这个已经演完了,结束了、第二天他们就要回台湾了、我们就要回北京了、时间来不及了,这样我答应你们、我承认他是我的记名徒弟,先记上、记上名字,有朝一日、我到台湾去,或者他到大陆来,咱们一定要完成他的意愿,我收这个徒弟。那么可巧呢,92年,说唱团到台湾去演出,所以他的父亲就说、就说,你原来就要拜师、时间来不及了,这回师父来了、一定要把这事办了,所以呢,他们当时呢、因为姜昆是团长,所以就找姜昆,因为日程全安排满了,找半天找不出来,怎么办呢、最后一研究,姜昆说、这样吧,8月1号、有白天日场,日场散了以后、夜场没开以前,咱们就利用这个舞台这个古色古香的地方、咱们完成拜师典礼,按旧的仪式、结果到那天,台湾也来了不少人、台湾的演员也来了不少,当时是由金斗主持,磕头、行拜师礼,他跪着这么一磕头,当时蔡明的眼泪就下来了,她没见过、感动了。
虽然他对事业总是那么的专一和执着,但是、他的生活依然可以是那么地有声有色,走下相声舞台,系上围裙、挥动菜勺,精心料理色香味、敢与饭馆大厨争高下,陈涌泉是那样的自得其乐,不过、话要说回来,比起陈涌泉的老本行相声、我相信观众朋友还是更加愿意看到舞台上的那个神气活现的陈涌泉。
自己是北京市立五中的学生,所以自己有文化,那时候就让自己当食堂管理员,那么自己跟着炊事员在一块呢,自己就有意识地跟他们学了一些做菜,所以如果我们家有什么事的话,有一些拿手菜、自己做,所以有一些菜啊、自己做出来啊,有的饭馆他都不行。自己举个例子、你比如说米粉肉,自己做出来的、比人家饭馆做的适味;东坡肉,北京讲的吃面,打卤、炸酱,这都品过,这些菜 有些饭馆都不行。干炸小丸子、炒麻豆腐,这些菜都是自己拿手的菜,这也是自己业余的爱好。
当时,《中国名人名家》节目采访了他,他言:“亲爱的观众同志们、你们好,这个《中国名人名家》系列电视片的播出,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鼓舞,里头采访了大量的名人名家,因为每一个人他有他都不同的生活规律、不同的遭遇、不同的情况,那么这样的话呢、也使广大观众对于我们这些个演员能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也希望各位对于我们的演出多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古籍里的历史#何进在三国前期是个关键人物,黄巾之乱时是他镇压了洛阳的黄巾叛兵,袁绍袁术也是他重用起来的,而董卓更是他招进京的。今天就让我们好好了解下大将军何进!
何进出身屠户家庭。由于其妹选入皇宫得宠于灵帝,被任为郎中。180年,何贵人被立为皇后,何进也因此而拜侍中。
184年,由于爆发黄巾起义,何进被任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保卫京师。黄巾首领张角的部下马元义密谋在雒阳起兵,何进将其破获,因此功而进封慎侯。至此何氏外戚势力更加强盛。
188年,汉灵帝欲废长立幼。何皇后是生的大皇子刘辩,王美人是生的二皇子刘协。汉灵帝认为刘辩太过无能,就想废长立幼。但是刘辩由灵思皇后和大将军何进支持,汉灵帝觉得何进势力太大,就设立西园八校尉分何进的军权。汉灵帝认为八校尉里的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别亲信他任用他。由于身体病重,汉灵帝特意交代蹇硕帮助刘协掌权。
189年,汉灵帝驾崩,蹇硕计划在何进入宫时杀之。不过蹇硕的手下潘隐暗示了何进,何进就称病不入宫。由于没有除掉何进,刘辩被立为帝,何太后临朝,何进势力进一步加大。
何进久知宦官危害,加以痛恨蹇硕阴谋害他,等掌握朝廷大权后,何进就暗中布置准备诛灭宦官。当时何进得知袁绍善于养士,袁绍从弟袁术也尚侠气。何进就重用袁绍袁术两人。
袁绍劝说何进:“从前窦武想诛杀内宠而反被害,是因为他说的话漏泄出去了,五营百官服从宦官,害怕宦官。现在将军有大舅这样的重要地位,部下将吏又都是英俊名士,乐于尽力报命,事情在于掌握,这是天助的时机啊。将军应当为天下除害,名垂后世。”
何进深以为然,并把所定计策告诉了何太后。何太后不听,她觉得能有今日都是宦官们帮她,不能过河拆桥。
袁绍又为何进谋划,可召董卓引兵进京,威胁何太后,何进也同意了。曹操听到袁绍的谋划,认为把董卓招进京,会引来恶虎,劝谏何进不要这么做。
何进不听,仍然召董卓进京。此时的何太后也害怕了,何进入宫逼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张让派人窃听,听到何进所说的话,于是带领几十人,拿着兵器悄悄地自侧门进,埋伏宫中。等到何进出来,便假称太后召进。何进便去了,结果被几人斩了。
袁绍等人得知后,就借为何进报仇的名义,带兵入宫,将宦官全部杀光。而后董卓依先前召令入京,不久就废少帝刘辩,另立刘协,又迫杀何太后,杀何太后之母,何氏家族就此灭亡,东汉最后一个外戚专权势力被铲除,而汉朝也从此走向了战乱。
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表现了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描写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既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又表现出坚决与污浊政治决裂的情操。他的诗描写乡居生活,讴歌劳动和躬耕自给,这些都是以前的封建文学中所没有的,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而以五、七言为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个中能手,细腻清越,缠绵悱恻。
阮籍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心怀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采谨慎避祸的态度。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阮籍与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诸人,共为“竹林之游”,史称他们为“竹林七贤”。当今学术界通常把竹林七贤的学术思想活动时间称为“竹林时期”。其《咏怀诗》把八十二首五言诗连在一起,编成一部庞大的组诗,并塑造了一个悲愤诗人的艺术形象。诗歌通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和形象塑造等,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注重炼字,看似语言朴素,不事雕琢,其实意境旨远,用词贴切。内容或隐晦寓意,或直抒心迹,表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悲哀,充满浓郁的哀伤情调和生命意识,无不给人以“陶性灵,发幽思”的人生启悟。阮籍的诗形象得展现了魏晋之际一代知识分子痛苦、抗争、苦闷、绝望的心路历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嵇康字叔夜,汉族,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嵇康旷达狂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丧父,故而经常放纵自己,“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庄之后,“重增其放,使荣进之心日颓”。在懒散与自由里孕育着嵇康的狂放和旷达。嵇康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心怀不满,回归自然,超然物外得自在,不为世俗所拘,坚决拒绝出仕。
陆机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孙吴灭亡后出仕晋朝司马氏,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中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陆机天才秀逸,辞藻宏达佳丽,被誉为“太康之英”。陆机作文音律谐美,讲求对偶,典故很多,开创了骈文的先河。陆、潘诸人为了加强诗歌铺陈排比的描写功能,将辞赋的句式用于诗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们诗中山水描写的成分大量增加,排偶之句主要用于描写山姿水态,为谢灵运、谢朓诸人的山水诗起了先导的作用。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 特征的主要表现。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左思出身寒门,虽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却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屡不得志,只好在诗中表述自己的抱负和对权贵的蔑视,歌颂隐士的清高。
潘岳即潘安,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安仁,汉族,河南荥阳中牟(今河南郑州中牟大潘庄)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潘安之名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后世遂以潘安称焉。二十余岁入仕,供职权臣贾充幕府,后历任京官,因作赋颂扬晋武帝躬耕藉田显露才华被当权者左迁河阳县令(今洛阳吉利区),潘岳负其才而郁郁不得志。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悼亡诗》更成为中国文学史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历代被推为第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闲居赋》、《秋兴赋》、也很知名在小说中常以“貌若潘安”来形容一个人文采风流并且容貌出众。特指男性。在汉魏晋那个时代,赋写得好是文人最高的成就,潘安的《秋兴赋》、《闲居赋》、《藉田赋》文字优美,富有感情,是那个时代顶峰。潘岳的感情细腻,多愁善感这也融入到他的作品中,一般男性文学家的作品这样的风格不多。
张载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生卒年不详。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一说,“三张”指张亢与张载、张协二人。 张载今存诗10余首。较可取的有《七哀诗》2首。其一“北芒何垒垒”描写汉代帝王陵寝被毁后的景象,慨叹世道乱离和沧桑变化。其三“秋风吐商气”写秋风扫林,满目凄凉的景色:“阳乌收和响,寒蝉无余音”,“肃肃高桐枝,翩翩栖孤禽。仰听离鸿鸣,俯闻蜻蛚吟。”通过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在黑暗现实中的孤独苦闷心情。
郭璞东晋河东闻喜人,字景纯。博学,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擅长诗赋。西晋末过江,为宣城太守殷祐参军,为王导所重。晋元帝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迁尚书郎。后为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谏阻敦谋反,为敦所杀。后追赠弘农太守。为《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作注,传于世。有辑本《郭弘农集》。代表作是《游仙诗》十四首和《江赋》。作品虽多涉及玄理,然词采绚丽,境界扩大,坎壈咏怀,与当时玄言诗绝不相同,通过对神仙境界的追求,表现忧生避祸的心情。
谢灵运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
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谢灵运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鲍照创作以诗为主,今存204首。《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艺术形式上,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存80余首,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五言诗讲究骈俪,圆稳流利,内容丰富,感情饱满。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广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乐府格律而极富创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语言容量大,节奏变化多,辞藻华美流畅,抒情淋漓尽致,并具有民歌特色。
庾[yǔ]信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文学,庾信又久负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侯。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所以,庾信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如此至老,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有《庾子山集》。
庾信诗的特点,是善于运用山水诗的手法,把画面的内容同想象结合,既不脱离画面,又富于自然的生趣。在庾信后期创作中,最受重视的,是与前一种风格很不相同的自抒胸怀与怀念故国之作。庾信的性格,既非果敢决毅,又不善于自我解脱,亡国之哀、羁旅之愁、道德上的自责,时刻纠绕于心,却又不能找到任何出路,往往只是在无可慰解中强解,结果却是愈陷愈深。所谓“情纠纷而繁会,意杂集以无端”(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使得诗中的情绪显得沉重无比。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临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其诗今存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吴均善于刻画周围景物来渲染离愁别绪。拟作了不少乐府古诗,如《行路难》五首、《胡无人行》、《从军行》等,虽辞藻华美,但不失刚健清新的气息,有鲍照余绪。他的一些五言诗句,如“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折荷缝作盖,落羽纺成丝”等,民歌风味也比较浓。
吴均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如《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借松树来吐露怀才不遇的牢骚,其构思立意很像左思的“郁郁涧底松”和陶渊明的“青松在东园”。再如《梅花落》、《行路难》、《赠别新林》等诗中,也含蓄地抒写了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此外,如《边城将四首》,歌颂将士们“高旗入汉飞,长鞭历地写”的英雄气概;《闺怨》写征人家属相思之苦,都比较有现实内容,在当时诗歌中不多见。
谢眺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谢朓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自然。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江淹(梦笔生花、江郎才尽)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江淹的诗作成就虽不及他的辞赋和骈文,但也不乏优秀之作,其特点是意趣深远,在齐梁诸家中尤为突出。善于拟古是江淹诗歌方面的突出特色,面貌酷似,几可乱真。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就说江淹“善于摹拟”。江淹努力学习古人的作品,确使他摆脱了一些绮丽之风,写出了不少在流丽中带有峭拔苍劲之气的诗篇。
沈约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沈约的山水诗并不算多,但也同样具有清新之气,不过其中又往往透露出一种哀怨感伤的情调。如《登玄畅楼》诗:“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写景清新而又自然流畅,尤其是对于景物变化的捕捉与描摹,使得诗歌境界具有一种动态之势。沈约的离别诗也同样有“清怨”的特点,如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将少年时的分别同如今暮年时的分别相对比,已经蕴含了深沉浓郁的感伤之情;末二句又用战国时张敏和高惠的典故(见《文选》李善注引《韩非子》),更加重了黯然离别的色彩。全诗语言浅显平易,但情感表达得真挚、深沉而又委婉,在艺术技巧上具有独创性。
何逊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 何逊的诗作,擅长抒写离情别绪及描绘景物。其特点之一,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衬托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往往寓目即书,不大用典故,像历来评论家所称道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与胡兴安夜别》)等句,都能做到情景交融,在写景中体现惜别和惆怅的心情。
卢思道字子行。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年轻时师事“北朝三才”之一邢劭(字子才),以才学重于当时,仕于北齐。齐宣王卒,朝臣各作挽歌10首,择善者用之,思道十得其八,时称“八米卢郎”。北齐末待诏文林馆。北周灭齐后入长安,官至散骑侍郎。一生的主要文学活动在北朝。卢思道一生,聪爽俊辩,通侻不羁;不持操行,好轻侮人。因而,他的仕途并不通畅,但文章诗词却是非同寻常。其代表作《听鸣蝉篇》抒发了“暂听别人心即断,才闻客子泪先垂”的乡思,也讥讽了长安权贵们“富贵功名本多豫,繁华轻薄尽无忧”的生活,词意清切,为时人所重。其《从军行》无疑是古代边塞诗的佳作,“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真切描写了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卢思道的诗长于七言,对仗工整,善于用典,气势充沛,语言流畅,已开初唐七言歌行的先声,在北朝后期和隋初有较高地位。代表作《鸣蝉篇》抒发客愁乡思,讥讽长安权贵“繁华轻薄”的生活,词意清切,寄托较深,曾受到庾信的赞赏。《从军行》描写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讽刺武将邀功求赏,是一首较好的边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