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开业吉日

90后男女比例(90后男女比例的最新统计2023)

时间:2024-01-22 06:38:08 作者:及時行樂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90后结婚率为什么这么低?

90后结婚率仅11%,是因为穷?很无奈的事实

在1.7亿90后中仅一千万对结了婚,也就是说,处于适婚年龄的90后,结婚比例只有11%.什么原因呢?难道只是因为结不起吗?我看未必,背后其实还有更多的难言之隐。先说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你有没有发现在九零后的群体当中,已婚的和未婚的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九零后已婚的群体中,很多都没有上过大学,而且经济条件也相对普通。不上大学早早的就踏入了社会,毕业留在小城市很安逸,20岁不到就结了婚。越是年龄小的时候真就越容易结婚,因为人在年轻的时候的爱情是相对单纯的,对于物质的要求没那么高。那九零后未婚的群体中同样也有一些相对普遍的特点,就是大多接受了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毕业就已经22岁,考研就是25了。毕业后大部分去了大城市工作,都在追求着事业上的成功。分析完九零后已婚跟未婚群体的不同特质,那么我们再深挖一下九零后不结婚的真相。

第一,就是女性在经济和思想上独立性越来越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女性几乎已经拥有了和男性一样的教育和工作的机会,经济上也不再完全依靠男性。而且生育权也是掌握在自己手上,所以就产生了所谓的女人有没有男人都一样,反正自己能赚钱,自己养活自己,结不结婚好像没那么重要。

第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对于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有些男孩子觉得自己没车,没房,没存款就没法结婚。另外呢,女方对于男方的经济条件要求也是在不断的提高的,常常要受到来自丈母娘的灵魂拷问,房买了吗,车买了吗?啥都没有,凭什么把我的女儿嫁给你?恨不得要让人家背上一座金矿上门。

第三,第三物价飞涨结婚生子成本高昂,攀比心理越来越严重阻碍了结婚的欲望。其实很多人不是不想结婚,只是都不愿意委屈了自己或者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过得比别人差。很多人就宁愿单着也不愿意结婚,也许这就是贫富差距导致的一种攀比心理的价值观,所以未来不光是九零后,可能到了零零后这一代依旧是流行晚婚晚育,因为很多人不是不想选,而是没得选。同意吗?同意点关注,每天更多内容推送。

90后结婚率不到20%:垮掉的不是年轻人,是过时的传统婚姻观!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在当今社会,一则引发广泛关注的数据近日在网络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这个数据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90后团体约1.7亿人,男女比例约为54:46,然而,登记注册结婚的90后不超过1000万对,这意味着选择结婚的90后仅有2000万人,结婚率大约只有10%左右。

更令人震惊的是,如今最大的90后已经31岁,最小的90后也已经22岁。这个数字让人不禁开始思考:为什么90后不愿意结婚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呢?

在分析这一现象时,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经济压力。如今,房价高企、物价上涨、收入不增等问题普遍存在,许多年轻人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结婚就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开支,如买房、买车、办喜事、养孩子等等。

这些都是不小的负担,许多年轻人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或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去面对这些挑战。

然而,不仅仅是经济因素在起作用。个性追求也成为影响年轻人结婚意愿的重要因素。随着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年轻人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要求。他们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理想,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和爱好,享受自由和多元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心态下,结婚就可能成为一种束缚和牺牲,许多年轻人宁愿选择单身或者同居,而不愿意进入传统意义上的婚姻关系。

除此之外,社会变迁也是影响年轻人结婚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科技发展和信息传播使得人们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也使得人们对于性别、恋爱、婚姻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认识和选择。许多年轻人不再认同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家庭分工,也不再受制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压力。他们更加尊重个人喜好和感情倾向,更加注重双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更加重视个人的幸福和满足。在这样的社会变迁下,结婚就不再是一种必然和唯一的选择,而是一种自由和多元的选择。

综上所述,90后结婚率不到20%,并不意味着他们垮掉了,相反,这反映了他们对传统婚姻观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质疑。他们不愿意结婚,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爱情和责任,而是因为他们有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多的期待。他们希望能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伴侣,建立真正幸福的家庭,过上真正自由的生活。这些都是值得尊重和理解的选择,也是年轻一代对于婚姻制度的一种创新和挑战。

在面对这一现象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而不是用过时的传统婚姻观来束缚和批判他们。

年轻人有权选择他们认为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推动社会观念的更新和进步。这样,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多元、开放,每个人都能够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一对90后夫妻在成都的月开销是多少?

一对90后夫妻在成都的月开销是多少?每月最大的开支是雷打不动的两套房贷和女儿的奶粉、尿不湿等费用,共计5500元。此外,水电和物业费也得支付300元左右。早餐通常在家里做,煎个饼或煮个鸡蛋,成本约为5元。每月的早餐费用约为150元。化妆品通常选择平价品牌。每月花费约为150元。通勤时间较长,需要乘坐公交车和地铁,共计四个小时,因此丈夫会开车通勤,时间为20分钟。每月的交通费用约为800元。午餐通常在外面点外卖。每月的午餐费用约为1500元,偶尔会和朋友出去吃饭,购物。每月的购物费用约为1000元。人情往来费用约为400元。由于正在减肥,我通常不吃晚餐,丈夫会自己煮面或吃些水果和零食。每月的餐饮费用约为400元。每月的总开销至少为12000元,还不敢生病或买药。

你的城市每月生活成本是多少呢?

上了大学也没有体面的工作,我们是否还要上大学?

01

新学期开学了,但还有高校在招生,在补录,录取但不报到的大学生已经批量出现。

9月新学期已经开学,大学新生已经开始了军训,但很多学校招生工作还没有结束。日前,云南考试院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高职专科补录有关工作的通知”,给予高职院校一次补救的机会。9月2日-12日,高职院校上报录取但未报到情况,然后进行补录,22日结束补录工作。

这意味着一部分云南的大学新生在10月份才能入学。与此同时媒体报道,山东高校也公布了未报到的人数,少则200余人,多的高达800余人。

从著名985高校到普通高校、高职高专,被录取而不报到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甚至在高职高专与地方个别普通本科高校批量出现。

录取而不报到的学生有多少?各省没有公布这个数据,但2019年高职大扩招时期,曾经从一个侧面提供了一个数据。当年为完成100万扩招目标,相关负责人曾披露,当年下达招生计划116万,是根据高职平均报到率倒推的,目的是确保能招到100万。

目前高职招生500多万人,高职被录取而不报到的人有多少?

02

大学毕业也未必有满意的工作,为什么要上大学?学生与家长开始算经济账、时间账,性价比较低的民办高校成为很多家长与学生的弃儿。

被大学录取,但出现批量的不报到,为什么?显然和就业直接相关,当大学毕业仍然找不到体面的工作或者一个还过得去的工作时,我们是否还需要上大学?

2023年高校毕业生1158万,如果加上回国留学生,大概率超过1200万。也就是说,新增劳动力近80%是大学毕业生。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就业目标定在了1200万,解决1200万新增劳动力就业。也就是说,如果解决了所有大学生的就业,也就完成了国家2023年的就业目标。2022年,大学毕业生1076万人,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目标是1100万人。很显然,近年政府的就业目标完全跟着大学毕业生人数在增长变化。

中国的就业问题事实上已经变成了大学生就业问题。

当新增劳动力主要都是大学毕业生时,一部分人失业也就成为必然,也是正常的,因为就没有100%的就业率。2023年8月,国家统计局宣布因为存在科学性分歧,不再公布16-24岁青年失业率。此前,这一数字连续创下历史新高,今年4月就超过去年7月创下的历史最高19.9%,5、6月继续上行,分别达到20.8%与21.3%。每年7月,因为大学生毕业,这一数字才会达到最高峰。这一取消,舆论哗然。

如果读了大学也没有一份满意的工作,为什么还要上大学?学生与家长开始算经济账、时间账,机会账,于是大量质量一般的高职高专、地方本科,收费高昂的民办高校就成为这其中的重灾区。

无独有偶,日前,一个美国的大学校长发文称,美国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长期国家安全挑战不是中国,是人们不愿意上大学。相比2011年,美国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从70%下降至62%,大学入学新生数量下降了250万,而这10多年美国人口却在持续增长。说明这种下降不是因为人口的减少,而是观念:为什么要上大学?据华尔街时报的抽样调查,56%的人认为读大学所获得的价值与付出的时间与金钱不符。显然,这是根本原因。

03

高等教育快速普及化,考不上大学已经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这一切变化,不得不追溯到大扩招。

1999年大扩招彻底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快速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迈进。在1998年,我国高校共录取了108万名本专科学生,到了2022年,录取了1015万的本专科学生,增长约10倍,毛入学率也达到了近60%;1998年我国研究生录取人数为7.2万,2022年我国研究生录取人数超过124万,增长约17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高等教育全面迈入普及化,考不上大学已经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2021年,高考的绝对录取比例达到93%。在录取分数上,也无限降低。以黑龙江省为例,2021年黑龙江省理科本科录取分数线是280分,2023年是287分。当然,200多分能上本科的现象不仅出现在黑龙江省,比如吉林2023年也只有292分。

专科线则更低,通常专科的录取分数线是150分左右,以高考报名人数第二高的广东省为例,2021年广东省专科线为150分,在征集志愿即补录时降至100分。当年广东开始实施新高考的“3+1+2”模式,即后两门赋分,起评分最低也有60分,如果我们剔除这60分,最后还剩多少?

想低于这个分数,还是很困难的,需要成功地绕过绝大多数正确答案,是需要“智慧”的。

有人可能反驳说,普职分流了一半学生。这完全是误解。首先,分流比例上,教育部2022年最新的统计数字是65%:35%。更重要的是,中职考大学的道路是畅通的。2020年北京大学的一项相关调查表明,65%的中职毕业生实现了升学,其中10%升入本科。比如河南,2021年高考报名人数号称125万,但参加6月普通高考人数仅有79万,其他45万几乎都是中职等考生。

04

人人都是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就不可能都有一个体面的工作,这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必然结果,必须有这个基本认识。

如果算上归国留学生,大学毕业生几乎占到新增劳动力的80%,那么,大学毕业未必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甚至会失业,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就业本身是一个社会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比如经济的发展问题,再比如人才结构问题,但其中一个非常复杂和重要的原因,就是期望值的结构性差异。

如果静态地看社会需求,其实并不少,很多高校都出现了需求岗位数倍于毕业生的现象,但遗憾的是,因为复杂的原因,我们的就业期望值往往和学历高低挂钩,一旦有了一张大学文凭,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有了较高的期望值,甚至是错位的期望值。当下的很多家长是精英教育时代过来的人,不自觉地用精英教育时代的尺子,量今天已经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与就业,对孩子的就业平添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期望与要求。

因此有人调侃:越上学越找不到工作!在各级毕业生中,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很高,显然不是因为中职学生质量高,而是期望值不高,有一个普通的岗位就去了,但上了大学,就变成“脱不下的长衫,下不了的高台”。“脱不下的长衫,下不了的高台”争议背后,实际上也是这种就业认知错位的结果。

在精英教育时代,大学生就意味着“体面的工作”,80年代把大学生称为“天之骄子”,核心原因是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人才的筛选,非常稀缺。1990年全国本专科合计也仅招收了60.88万人,即便是到了1998年,大扩招前的一年,本专科招生也不过是108万人。而2022年,全国本专科招生1014.5万人,与当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1998年全国招收了930万的普高与职高学生,比去年本专科招生量还少了85万。

仅从稀缺度角度来说,当下的一些大学生还不如1998年的高中生、职高生。因此,寄期望一张大学文凭就带来一份体面的工作,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既不可能,也不现实。

即便是名校毕业生、研究生,也并不能必然达到这个目的。

今年毕业季,广东某地招聘垃圾管理专员,一个研究生入围。山东大学招聘公寓管理专员,哈工大与澳洲的两名硕士入围。在上海,复旦附中招聘卫生员,上海交大医学博士入围。近年著名大学研究生就业全面下沉,进小县城、中小学的比比皆是。这一现象固然与大家对体制内就业高热有关,但也与名校毕业生与研究生数量大幅增长有关。

1990年我们仅招收了3万多研究生,1998年也只有7.2万,刚刚倍增。但是2022年,我们就招收了124万研究生,增长近20倍。相比之下,研究生的增长比例是远远高于本专科的。同时,研究生绝大多数是名校培养的,在一些著名985高校,研究生已经占到新生的70%以上,于是名校与研究生的稀缺度同步大幅稀释。

199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满打满算仅有84.76万人。而如今,每年985高校毕业生就有多少?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又有多少?研究生毕业生又是多少?大概率都超过了90年代大学毕业生总量。

2023年,北京市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人数首次超过了本科生,成为了毕业生中的主力军。然后呢?

05

上了大学,甚至研究生,也不意味着体面的工作,上大学是否还有意义?价值到底是什么?

在这种背景下,读书无用论必然回潮,我们必须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还要不要上大学?

80年上北大的陆步轩,因为种种原因发展不如意,甚至有点穷困潦倒。2003年他被迫开始创业:卖猪肉。当时拿着一把屠刀的陆步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现在看,命运大概率不掌握在我的手里。但是,陆步轩很快就卖肉卖出了名堂,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为什么陆步轩卖猪肉就卖成了企业家,但是其他屠夫却没有?同样,我认识一个上市快递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他当年也是穷困潦倒临时加入了快递小哥的大军,但很快就因为工作出色被发掘,迅速提拔到了管理岗位。

这就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无数的专业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

国内研究者不同阶段的研究都表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直接相关,差距往往很悬殊。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成就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受教育年限直接影响收入的变化。接受12年教育的人,平均收入水平比接受11年教育的人要高12%,而接受了16年教育的人,平均收入要比接受11年教育的人高65%。考虑到诺奖得主主要是根据西方高等教育普及化后的研究结果,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份就业数据也明确谈到25-59岁的人群中,失业率最低的是大学本科以及以上人群,其次是专科学历,分别是3.2%,4.1%。

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学生不再是金疙瘩,但却给了更多人受教育的机会、成长的机会,为实现更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毕业未必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甚至失业的背景下,是否还要上大学,我的答案是比较明确的:对于多数人,接受高等教育还是有重要价值的,为什么不上?

但的确要思考上什么样的大学?而不简单是为了一张文凭,一个名校。事实上今年高考录取中已经越来越清晰地体现了这一点。农村专项大面积出现补录,这一特殊照顾“寒门”上名校的机会却被很多“寒门贵子”放弃,原因就是因为专业与就业的考虑。再比如,很多地方本科不断征集志愿的同时,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录取分数因为远远高于广州大学而登上热搜,其实这所明星职业高校多年前就在各地的录取分数超越本科,甚至达到一本线。显然,就业已经成为大家考虑的重点。

我们也需要检讨,不报到率最高的为什么主要是民办高校?一位朋友的孩子毅然放弃了读高职的机会,原因则是性价比太低,不妨让孩子先经历社会的“毒打”。

我们还是要上大学的,但需要充分珍惜学习的机会,为未来做好知识储备、能力储备。如果在大学只是混日子,或者孩子不想学,只是家长一厢情愿,那真没有必要了,无论从时间还是金钱上,都是双输。对于一部分孩子,还不如提前进入社会,让他经历社会的“毒打”,在实践中逐渐成长,要么逐渐适应社会,要么认识到学习的重要,重新燃起求学的念头,这时更好一些:未来还有机会,毕竟未来上大学的机会会越来越多,终身教育的体系已经很完善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