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刷短视频看直播“主播说啥都信”
“我的父母染上‘网瘾’了,怎么办?”
编者按
前不久,千万粉丝主播“秀才”账号被封一事冲上热搜。据公开报道,“秀才”的粉丝多为中老年女性,有“中老年妇女收割机”“养老金杀手”之称。此事引发网友对老年人线上社交之困的热烈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等,老年网友的数量快速增长,对线上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每天上网、刷手机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老年人沉迷网络、轻信网络谣言、热衷网络购物、被诱导打赏等问题层出不穷。
数字时代,如何回应老年人社交需求,如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从今天起,法治经纬版开设“破解数字时代老年人社交困境”专栏,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 近年来,60岁及以上网民占网民整体比例快速上升,截至2022年12月,老年网民规模达1.53亿。一些调研报告显示,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乃至6小时,沉迷其中,成“银发低头族”
● 沉迷网络不仅影响老年人健康,还带来包括人身安全、财产等一系列风险。一些老年人热衷网络购物,“主播说啥都信”,家里快递堆积如山;一些老年人深陷网络骗局,被骗钱骗感情
● 完善立法与相关政策,建立健全老年人网络权益保护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老年人的网络教育和培训,教他们设置安全措施,辨别网络骗局、保护个人信息,提高网络安全能力,维护合法权益
● 平台要管理好内容,对含有误导、欺诈等内容和行为要及时采取措施,设置便捷的投诉机制,方便举报查处。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着重打击对特殊群体进行不当引导消费的主体
“嗡嗡……”手机发出震动声,切菜的声音暂停了几秒,厨房里只剩下煮锅的咕嘟咕嘟声。很快,菜刀和砧板的碰撞声重新响起,可没过一会儿,第二次震动声响起,切菜声再次中断……
温晴偷偷望去,只见母亲把菜刀放到砧板上,双手快速地在围裙上蹭了蹭,然后捧起手机。温晴只能看到母亲的背影,其右手胳膊在小频率晃动着,她猜想母亲的脸上一定挂着笑容,正在短视频平台上留言。
今年61岁的母亲玩短视频很溜,每天捧着手机的时间至少七八个小时。这让温晴从开始的高兴转为担忧——从老家赶来北京照顾她一家起居的母亲有自己的爱好,似乎没有“老漂一族”那样的孤独;而沉迷短视频则影响到了健康,母亲患上了腱鞘炎,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是涂药膏和减少使用手机时间。
这不是个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显示,近年来,60岁及以上网民占网民整体比例快速上升,截至2022年12月,老年网民规模达1.53亿。一些调研报告显示,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乃至6小时。
刷短视频、交友婚恋、网络购物、在直播间打榜应援……他们在网络世界中放飞自我,有的甚至“茶饭不思”,深陷其中,成为“银发低头族”。采访中,多位受访者向《法治日报》记者发出了类似惊叹:“我的父母染上‘网瘾’了,怎么办?”
熬夜刷手机是常态
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温晴今年32岁,刚生完孩子。母亲担心女儿的身体,便从湖南老家赶到北京。与母亲同住的一年时间里,温晴发现,母亲对手机越来越痴迷:炒菜时,如果手机响了,立即调小火,擦擦手拿出手机看看;拖地时,也会把手机放入衣服兜里,只要来了信息,就把拖把往墙上一靠;甚至因为刷手机,在电饭煲装了米后,忘记按下开关……
前不久,温晴发现,母亲和年轻人一样,刷手机到凌晨一两点。那天凌晨1点多,她起床上厕所时,发现母亲房间还有微弱的亮光。她轻声问了句“睡了吗”?屋里没有回应,她推开门,看见母亲侧躺在被窝里,戴着耳机在看视频。发现女儿进来,母亲慌忙把手机屏幕关掉,解释说自己“不太困”。
本来,温晴觉得母亲来北京,要照顾自己一家起居,周边又没朋友,普通话也说不太利索,能玩玩手机、看看短视频打发时间,挺好的。可母亲太过沉迷其中,还经常熬夜,导致身体每况愈下,经常忘记要做的事。最近,母亲右手大拇指下方肌肉酸疼得厉害,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腱鞘炎,医生开了药并叮嘱她“减少使用手机时间”。
如此沉迷网络的老年人,不在少数。
68岁的夏林梅独自住在北京朝阳常营地区,今年8月新换了第3部智能手机。“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机,半夜醒了也要刷会儿手机,一会儿不看就心慌。”夏林梅说,最开始用智能手机是为了和儿子视频通话,后来就慢慢习惯了,一天也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泡”在手机里。
社交类App、购物类App、影视类App……记者在夏林梅的手机界面看到,一些年轻人常用的App在她的手机里一应俱全。她熟练地打开一款社交软件对记者说:“看,这是我前段时间新认识的朋友,通过‘摇一摇’加的好友,现在每天都要聊上几句。”
近些日子,夏林梅的“新宠”是一款阅读软件,里面各种各样、定期更新的小说让她有了盼头。“和追剧一样,总是想知道后续如何,有点上瘾。”夏林梅说,自从迷上看小说后,晚上都舍不得睡觉,“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半夜醒了也要看一会儿,有时困了,握着手机就睡着了”。
像夏林梅一样,受访的多位老年人已经将通过手机看短视频、网文当成一种消遣方式,从中找寻精神寄托,“感觉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让子女们担忧的是,沉迷网络不仅影响老年人健康,还带来包括人身安全、财产损失等一系列风险。60岁的山东人江福自老伴去世后,就迷上了网络小说,经常拿着手机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有一次做饭,锅里水煮干了他也不知道,差点把锅炸了。“想来确实后怕,一看手机就忘了其他事情,但又忍不住不看。”江福说。
直播购物成剁手党
一不小心掉入陷阱
直播风靡后,一些老年人也与时俱进迷上了看直播、在直播间购物。
“我妈沉迷直播间购物,买回家的带鉴定证书的所谓和田玉和贵金属,快递盒子都堆成山了”“我爸在直播间花99元买的东西,我在电商平台上找到了9.9元的,我爸说我找的东西是假的”……不少受访者向记者吐槽自己年过花甲的父母沉迷于直播购物,还有人说“有网瘾的老人‘疯狂’起来,甚至超过年轻人”。
山东枣庄居民张玲玲最近有点心烦,因为她家院子就要被快递箱子堆满了。“我妈一天到晚在直播间购物,说直播间的东西超便宜,家里成堆的农副产品,吃一半烂一半,不知名的保健品拆封了也不吃。”张玲玲说。
她母亲60多岁,经常刷短视频、看直播,“主播说啥都信”,俨然成了一名“剁手党”,刚开始是买食品,后来是衣服、珠宝等,最多的时候一天收到了十几个快递。有一次,张玲玲正好休假在家,她检查了一下母亲买的东西,发现一些产品的质量和颜色与主播介绍的相差不少,一些衣服甚至没有面料标识成分,有的“保健品”包装上写着××口服液、××丸,但右下角用特别小的字体写着水果饮料、压缩糖果等。
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刘颖也有类似困扰。今年五一假期回到老家,她发现家里堆放着很多玉石、字画、陶瓷花瓶,母亲喜滋滋地介绍自己在直播间购买的所谓名画、古董。“我妈说这些东西价值几百万元,老板家里出事了,才几百块钱低价处理。要是能找着好的渠道卖了,能赚好多钱。”刘颖听后哭笑不得。
她翻了翻母亲买的“名画”“古董”,发现大多单价在四五百元左右,共买了五六十件,花费过万元。其中有一幅号称“价值两万元的名画”,母亲花了上千元买来的,刘颖注意到图案之间的接缝很整齐,明显是机器做出来的,她在网购平台一搜索,立马显示同款,定价160元。
有网友戏言:“退货的速度跟不上我奶被骗的速度。”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老年人防范意识差,对主播推荐的所谓投资产品深信不疑。湖南邵阳人赵鹤今年65岁,经常在各种短视频平台上刷直播。有一次,他刷到有主播教人做账号赚钱,对方称可以带着做头像、账号、剪辑带货视频、挂商品链接等,一天能收入几百元钱,每个月能收入五六千元。
赵鹤心动了,他立即联系对方报课,花了3000元买了课程。可付费后,他发现课程讲的都是一些做短视频和带货的内容,专业术语多,初中学历的他根本听不懂。他找对方退课,却被对方用各种理由推脱搪塞,仍每天给他发送课程链接。
无奈之下,他将此事告诉了女儿。经过一番交涉,对方同意扣掉相关费用后退费,最后退了800元。
“我们老年人想证明自己还有价值,主播能把话说到我们心坎上,内心那股火苗就被点燃了,却不知道里面有这么多陷阱。”被坑后,赵鹤很是懊恼。
在线上寻找归属感
各种收割防不胜防
为何“网瘾老人”越来越多?记者采访数十位老年人了解到,他们普遍具有“孤独感”和“脱节感”,热衷网络社交是为了寻求“归属感”。
受访专家指出,社会人口结构逐渐发生变迁,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疏远化、家庭成员离散化等特点凸显,“银发族”独居、空巢等现象更易、更早发生。还有一些老年人为照顾下一代,随子女搬至陌生大都市,脱离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内心的孤独感更加强烈。客观上,老年人与社会、子女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减少,而手机为老年人搭建了一个虚拟的生活空间,供他们表达自我、抒感,缓解精神的空虚。
《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指出,一些老年人群体在手机网络上呈现“极致孤独”的状态,几乎全天候生活在网络中。
赵鹤告诉记者,为了留住吃完饭就走的孩子们,前两年他在家里装了无线宽带,之后孩子们留下的时间长了,但刷手机的时间也多了,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并不多。
夏林梅说:“有了智能手机后,与儿子在线上联系更加频繁,但他回家看望自己的次数却变少了。”
“老年人也担心与社会脱节,而网络世界的从众性给了网民一种虚幻的安全感,让老年人觉得自己能紧跟时代步伐,与社会有着一定程度的链接,从而找到归属感。”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说。
66岁的北京朝阳居民陈芸是一位广场舞爱好者,经常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跳广场舞的小视频,有时还会开直播。“我在平台上发布的作品,很多人都喜欢,他们给我点赞、评论,为了不让粉丝失望,我每一条留言都精心回复,但这样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压力很大。”
一些老年自媒体创作者也提到,现实生活的空虚和脱节能够在网络中找到填补,网络群组和自媒体平台成为生活中重要的归属地。
然而,网络世界的复杂也让很多老年人防不胜防。马丽红说,一些网络运营者通过对Cookie的抓取、对手机权限的无度索取,对老年人在互联网的每一步痕迹进行跟踪,从而通过大数据算法,精准抓取老年人娱乐和情感的需求,信息流投喂、算法杀熟、精准营销,形成层层“收割”的套路。
“不可否认,网络确实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但涉及老年人的互联网内容也存在不少乱象,很多‘银发族’网龄较短,缺乏筛选和辨识有效信息的能力,极易被‘套路’,比如购买一些用处不大的‘便宜货’、保健品等,甚至还有的追假明星和网红,被骗钱骗感情。”马丽红说。
北京安理(杭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霄燕也发现,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够,对网络手段和常见的网络骗局缺乏警惕性。由于缺乏对网络的了解和经验,老年人更容易被不法分子的虚假信息所欺骗。
“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对于互联网和新技术的使用能力较低,不熟悉网络操作和安全设置,容易成为网络骗子的目标。”徐霄燕说。
公开报道显示,最近司法机关打掉的涉老中,不少案件触网。
落实平台监管责任
提高老人社交能力
如何在回应老年人网络社交需求的同时,保障其合法权益?徐霄燕介绍,我国对老年人的保护主要体现在民法典、老年益保障法等法律中,但其对老年人网络行为方面的保护尚无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缺乏实操性。
不过,相关部门已经关注到这类问题。
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应当保障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充分考虑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办事等需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智能化适老服务,依法开展涉电信网络信息的监测、识别和处置,便利老年人安全使用算法推荐服务。
2021年4月7日起实施的《互联网网站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对广告插件及诱导类按键进行了明文限制,要求提供适老化服务的网页或独立的适老化网站,网页中严禁出现广告内容及插件,也不能随机出现广告或临时性的广告弹窗。提供适老化服务的网页或独立的适老化网站中无诱导下载、诱导付款等诱导式按键。
在徐霄燕看来,为防止老年人被骗、促进老年人正确线上社交、促进线下交往,应该从多个层面综合发力。
“完善立法与相关政策,建立健全老年人网络权益保护机制。完善老年人保障的相关立法工作,针对老年人互联网权益保护问题制定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机制。”徐霄燕说,同时要加大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提高全社会对老年人互联网权益保护法律和政策的认知度,确保法律法规政策有效执行。
徐霄燕建议,还要加强对老年人的网络教育和培训,通过提供针对老年人的网络技术培训和网络安全教育,教他们如何使用互联网和新技术以及如何设置安全措施,如何辨别网络骗局,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能力。
平台的监管责任也要落实到位。“对于网络平台,应加强监管,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徐霄燕说。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易燕提出,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强反诈宣传,对老年人的反诈宣传要有针对性,比如利用大数据计算,总结出60岁以上老年人最感兴趣的类别、领域、表现形式等,结合老年人的偏好来进行反诈宣传。
“对于平台而言,要管理好内容,对含有误导、欺诈等内容和行为要及时采取措施,设置便捷的投诉机制,方便网民发现不当内容及时举报。有关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着重打击对特殊群体进行不当引导消费的主体,并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老年人网络素养和安全意识。”马丽红说。
受访专家指出,社会各界要加大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注和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到老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工作中,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多组织一些线下活动,帮助老年人建立健康的、可持续的社交模式。(文中受访老年人均为化名)(记者 文丽娟 见习记者 丁一)
来源:法治日报
澎湃新闻记者 曹年润
·“有人担心这些药物的存在会加剧饮食失调和体重羞耻。这是一个身材焦虑无处不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好地理解健康与体重的关系。”
打针之后,吃饭开始成为一件痛苦的事。
年轻女孩走进门诊,坐下就说:“我要司美格鲁肽,给我开一支。”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陈海冰的门诊,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很多人只是看上去稍微有点胖而已,不是一定要用司美格鲁肽来减重。”陈海冰无奈地笑道。
2021年6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丹麦跨国药企诺和诺德(NVO.US)研发的第二代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司美格鲁肽(商品名:Wegovy)用于肥胖或患有至少一种并发症的超重成年人的长期体重管理。此后,亿万富翁马斯克等社交媒体红人也下场“带货”,司美格鲁肽以“减肥神药”之名迅速走入公众视野。
还有研究证明司美格鲁肽可降低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减少心力衰竭相关症状,以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等,为“减肥神药”再添锋芒。
诺和诺德2023上半年财报显示,其司美格鲁肽产品的销售额共计621.66亿丹麦克朗(折合人民币约644亿元),占总营收的“半壁江山”。
在司美格鲁肽的带领下,GLP-1类药物市场前景一片广阔。德邦证券预计,2030年GLP-1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和肥胖领域的全球市场规模可达900亿美元,其中2型糖尿病药物市场约占350亿-400亿美元,减肥药物市场约占500亿-550亿美元。
资本的热捧成功点燃消费者“躺瘦”的梦,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司美格鲁肽”们却面临诸多限制。
显著的减重效果
23岁的成都女孩许晴网购“诺和力”来减重。在京东,她选择了一家官方认证的店铺,只要在线上问诊时告诉处方医生用于减肥,并证明自己的身体质量指数(BMI)高于25,就能以135元的价格购入。许晴不去医院门诊咨询,因为她自己就是医疗行业从业者,“天天和医院打交道,已经是半个医生”。
“诺和力”是诺和诺德的第一代GLP-1RA——利拉鲁肽,为日制剂,于2010年获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海外商品名为Victoza,2011年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款剂量更高的利拉鲁肽Saxenda是全球首款获批用于减重的GLP-1RA,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获FDA和欧洲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EMA)批准上市,但其减重适应症至今未在国内获批。
许晴身高一米六,最重时有150斤。从去年10月开始,她给自己排减肥期,希望到今年的10月,可以减去40斤。
一开始,她采取节食加运动的策略:早饭吃半个馒头,中午吃蔬菜和一些优质蛋白,晚上一口都不吃。下班回家,她会带着满身疲惫去健身房上课,一个月最多刷了20节课。如此两个月,掉秤30斤。但之后,这套策略就不管用了。
今年,在她的体重又达到134斤后,7月初,她开始使用利拉鲁肽。仅一个月,她的体重就回到119斤。
28岁的沈平也用过利拉鲁肽,一个月瘦了十多斤。但一天一针对他来说太痛苦了,他只坚持了三个月。沈平在传媒行业工作,有时会忙到忘记打针,由于经常出差,随身携带也是个麻烦,利拉鲁肽需要冷藏保存,他为此买过一个随身小冰箱。
沈平一米七八的个子,体重最高时接近300斤。2022年上半年,沈平在工作中吃了肥胖带来的苦,决心将时常挂在嘴边的“减肥”付诸实践。当时他恰好遇到一位内分泌专家,得知有一种叫做司美格鲁肽的药,只需每周打一针,减重效果显著,他马上来了兴趣。
诺和诺德有三款司美格鲁肽产品,分别为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针Ozempic、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和减重的针剂Wegovy,和用于2型糖尿病并正在拓展减重适应症的口服片Rybelsus。目前,在国内获批进口上市的仅有Ozempic,商品名为“诺和泰”。
沈平患高胰岛素血症已有七八年,平时服用二甲双胍维持血糖平衡。高胰岛素血症,即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范围,胰岛素抵抗是导致该疾病的主要原因。胰岛素抵抗指调节血糖水平的激素——胰岛素的工作能力下降,易造成血糖失衡,引发2型糖尿病。2022年6月,他通过医保开出司美格鲁肽,小规格(1.5ml:2.01mg)的一支约500元,大规格(3ml:4.02mg)的一支800多元。
每周打1毫克司美格鲁肽,同时配合2-3次力量训练,沈平的体重现已降至250斤左右,他的目标是控制到200斤以内。
“影视民工”赵云28岁,早早患上2型糖尿病,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使用司美格鲁肽。赵云长期出差,作息颠倒,一旦忙起来,一天都顾不上吃饭。三年前,她被诊断出胰岛素抵抗,当时的体重是130斤。赵云身高不到一米六,刚毕业时,她的体重只有92斤。
在服用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后,她的体重很快降到108斤。维持一段时间后,她在医生的建议下停掉了吡格列酮,但仍需服用二甲双胍。由于工作太忙,她一段时间没顾上吃药,导致体重又回弹到120斤。今年7月初,她去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肥科检查,确诊2型糖尿病。
医生对她说,她处于糖尿病初期阶段,虽然不能保证可逆,但可以使用司美格鲁肽降低血糖,日后吃二甲双胍作为日常维护。首先要减重,目标是100斤以下,医生解释:“减到相对合理的体重,就可以达到比较合适的BMI,血糖可能随之稳定。”
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赵云刚打完3针司美格鲁肽,体重已降至113斤。
躺着就能瘦吗?
打针之后,沈平感到自己的食欲明显下降,尤其讨厌油腻的食物,他以前喜欢吃炸鸡,现在闻到油炸食物的味道就觉得厌恶,“感觉有股味道,受不了。”过去他常和朋友约下午茶,点杯咖啡、吃块蛋糕,现在他对蛋糕敬而远之。
沈平已经使用司美格鲁肽超过一年时间,他觉得自己已经慢慢进入不想吃饭的状态,“这说明达到减肥效果了。”他说。
但司美格鲁肽的药效会逐渐减弱。沈平观察自己的状态后发现,一针司美格鲁肽的有效时间大约为5天,到第7天,他又要打针了。
“用药半年以后,我明显感觉体重下降得越来越慢。”沈平记得,打针初期他一周可以瘦四五斤,后来一周只能瘦一两斤。期间还有体重反弹的情况,春节回家,他没管住嘴,在按时打针的情况下仍胖了10斤。
“我现在考虑继续打针,到今年下半年,司美格鲁肽的口服版可能会上市,到时候尝试一下。”沈平说。
许晴每天上班之前打一针利拉鲁肽,早上出门喝一口水就饱了,“可以稳当地坐一天,直到下班回家也不馋,完全对吃失去兴趣。”
似乎瘦得很轻松?她并不这么觉得。一开始,她产生很严重的胃肠道反应:想吐,胃胀气,打嗝,拉肚子,两天也不想吃一顿饭。一段时间过后,她逐渐适应,但吃饭仍然是件痛苦的事:药效过去,就开始饿,吃一口就饱,不饿的时候看见饭就想吐。循环往复。
“本来我是个‘吃货’,现在花钱买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看到之后却觉得很烦,一口都吃不下。会很焦虑,觉得还不如不减。”许晴说。
和沈平的感受相同,利拉鲁肽对许晴的效果也不是平稳持续的。一开始,许晴使用的剂量是每次0.6毫克,打第二针时,她就感觉药效没那么强了,于是把剂量加到1.2毫克。体重下降也在减缓。前一个多月,许晴的体重基本保持一周减2斤的态势,一个半月后,一周只能掉1斤多,或基本不变。
许晴想通过利拉鲁肽减重到110斤,然后续上奥利司他来维持。如果到10月中旬没达到目标体重,她会把针停了想其他办法,“如果利拉鲁肽失效,我可能会打司美格鲁肽。先从效果比较弱的开始打,建立耐受。”
赵云使用司美格鲁肽的前两周,剂量是每次0.25毫克,在第三周时加到0.5毫克。刚开始她和许晴一样,产生严重的生理反应:每天早上醒来,心慌、恶心。看到食物,尤其是特别油腻的,就恶心、干呕,感觉到饿时,吃四五口就不想再吃,消化后则开始腹泻。
恶性循环不止存在于生理上。赵云的工作要求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可血糖一升高,她就很疲乏,维持精力变得非常辛苦,压力一大,她的睡眠时间又被大大压缩,使她更加疲惫。打针后的生理不适使她的工作状态更加“不在线”,而工作状态变差又无形中增加了她的心理压力。“我感到特别崩溃,如果不是生病,千万别因为减肥受这个罪。”她说。
体重秤上的数字在下降,但赵云并不觉得开心。“瘦下来是很好,可以穿以前穿不了的衣服。但减肥并不是我的目的,我觉得自己的瘦是不健康的瘦,是我付出生理的不适换来的。恢复健康更加重要。”
GLP-1类药物
已在临床使用10年
GLP-1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肠促胰素,可以“智能降糖”,即只有在血糖偏高时,GLP-1才发挥降糖效果,当血糖正常或偏低时,它就不发挥降糖作用,避免了低血糖的发生。同时,它还有增加饱腹感、延缓胃排空的作用。但GLP-1只能存在短短数分钟,随后就被降解,无法直接用作药物,于是研究人员对GLP-1进行结构改造,形成了GLP-1RA。
“明星”司美格鲁肽并非首个GLP-1类药物。陈海冰介绍,GLP-1类药物在临床上已经有10多年的应用史。据她回忆,最初使用的GLP-1RA是由跨国药企礼来(LLY.US)研发的进口药品百泌达(艾塞那肽),用于控制餐后血糖。她记得非常清楚,曾有一位病人对这款药物非常敏感,打了三个月,减重四五十斤。但它需要一天打两针,不方便。
艾塞那肽并未占据很高的市场份额,但继它之后,出现了三代GLP-1类“药王”,分别为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和司美格鲁肽。
司美格鲁肽最初于2017年12月获FDA批准上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在SUSTAIN系列研究中,司美格鲁肽打败了艾塞那肽、利拉鲁肽等其他降糖药物,并表现出减轻受试者体重的优越性。STEP1研究为其减重效果提供了更确切的证据,试验参与者使用Wegovy68周后,体重平均减轻14.9%。
陈海冰向澎湃科技表示,司美格鲁肽是在国外获批减重适应症后“火”起来的,还未进入国内时,就已经有很多人来询问。此后,它的使用范围跳出了糖尿病患者群体,很多想减重的人通过各种渠道去找药,再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出来,使它进一步“出圈”。
如今,司美格鲁肽面临众多国内外竞争对手。礼来的替尔泊肽(Tirzepatide,商品名:Mounjaro)最为瞩目。今年7月,一项3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替尔泊肽可使试验参与者在12周后体重平均减轻21.1%,84周内平均减重26.6%。“还有很多国产GLP-1类药物正在路上,其中很多专门针对减重适应症。”陈海冰说。
已获批上市的GLP-1RA。图表内容由澎湃科技据公开资料整理
据陈海冰介绍,目前,GLP-1类药物在临床上一般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司美格鲁肽的价格相对还是比较贵,一般的糖尿病人用二甲双胍即可。对于一些血糖不是特别好降,合并心血管疾病,例如已经有过脑梗、心梗,或者存在肥胖、脂肪肝、蛋白尿、肾功能损害等情况的患者,选用这类药物获益会更大。”
她也指出,这是一种经验性的选择,司美格鲁肽的说明书并未将其限制于肥胖人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通常会把药用在当口上。”此外,并不是所有GLP-1类药物都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目前,只有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和度拉糖肽已被证明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
减重效果虽好,
仍要理性对待
陈海冰表示,GLP-1类药物的减重效果的确不错,但是不能滥用。“现在‘哗’一下,好像所有人都想使用这类药物。我觉得真的要理性对待,不要赶时髦。”
实际上,GLP-1类药物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当地时间8月2日,《自然》(Nature)发表的一篇题为《关于新一波抗肥胖药物的四个关键问题》的文章指出了这一点:“小部分人在服用GLP-1类药物后体重下降很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陈海冰说,有些人对这类药物不敏感,可能和GLP-1类药物受体的基因多态性有关。据她介绍,十院已经推出GLP-1类药物疗效相关基因检测,定价360元,“假如基因检测显示对GLP-1类药物不敏感,就没必要再花冤枉钱。”
“减肥神药”光辉之下,副作用风险亦不容忽视。例如,司美格鲁肽会引发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恶心和呕吐,可能导致约8%的患者停药。停用司美格鲁肽后,人们不得不面对体重反弹的事实,如果要维持减重成果,可能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用药。
但长期使用GLP-1类药物的安全性仍待检验。今年5月,EMA对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均发出甲状腺癌风险警示。10月5日,一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研究表明,Wegovy和Ozempic等减重和降糖药物可能会增加非糖尿病患者患胃麻痹、胰腺炎、肠梗阻和胆道疾病的风险。今年3月,EMA还发出3名使用Ozempic和Saxenda来减肥的患者存在自杀和自残倾向的安全警告。
“这类药物具有促进甲状腺癌发生的风险,所以需要做甲状腺超声,检查是否存在甲状腺结节。还需要做相关的血液检测,因为它有可能诱发胰腺炎。很多人用药后产生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以为是药物的副作用,但其实可能是发生了胰腺炎。”陈海冰说。
缺货也是一个问题。2022年上半年开始,澳大利亚药物管理局(TGA)、FDA、EMA相继发出司美格鲁肽的短缺警告。Wegovy的短缺促使众多美国肥胖症患者将目光投向糖尿病用药,让Ozempic和Saxenda也步入缺货后尘。今年7月,FDA表示,尚未获批减重适应症的替尔泊肽也出现间歇性短缺。
在陈海冰的印象里,以前十院每个月分配到至少50支司美格鲁肽,两三天就没有了,所以医院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没有药。2023年下半年开始,情况才有所好转。
陈海冰认为,对司美格鲁肽的狂热追捧一定程度上导致医疗资源的挤兑。“减重的剂量大于2型糖尿病的剂量,在国内减重适应症还没获批的情况下,2型糖尿病的需求应优先于爱美的需求。”
“今年三四月份是最痛苦的一段时间,全上海断药,很多都被黄牛买走了,原本400-500元的药卖到900-1000元,原本850元一支的药卖到1500元。”沈平亲历了这轮“断药”,为了配到司美格鲁肽,他不得不舍近求远,跑到奉贤和临港。
实际上,不是每个医院都能以高胰岛素血症开出司美格鲁肽。“有的医院的系统只能用2型糖尿病来开司美格鲁肽,每当我碰到无法用高胰岛素血症开出药的情况时,我就会要求医生打2型糖尿病的诊断。”沈平说,他有一个小愿望:“希望更多的高胰岛素血症患者能用上这个药。”
“减肥神药”热潮的背后,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是“肥胖”或“超重”?目前,国际上通常使用身体质量(BMI)指数来衡量人体的胖瘦程度,其计算方式是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标准:BMI在18.5至24.9之间属正常范围,大于25为超重,大于30为肥胖。中国的BMI分级略有不同:BMI在18.5至24之间为正常,在24至28之间为超重,大于28为肥胖。
Wegovy在说明书上也标明,其适用于BMI≥30 kg/㎡的肥胖患者,或BMI≥27 kg/㎡的超重且合并至少一种并发症的患者。
在前述《自然》文章中,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ctoria)的心理学家和肥胖歧视研究员Sarah Nutter说:“有人担心这些药物的存在会加剧饮食失调和体重羞耻。这是一个身材焦虑无处不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好地理解健康与体重的关系。”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儿童肥胖临床研究员Geoff Ball也表示:“健康存在于各种体型的人群中,没有正确的体重。”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许晴、沈平、赵云均为化名)
来源: 澎湃新闻
六月份十二生肖的金钱卦如下:
鼠(2020年、2008年、1996年、1984年、1972年、1960年):在六月份鼠的金钱运势不佳,有一些费用可能超出预算,投资收益也不够理想。需要注意开支和消费,避免过度消费和不必要的浪费。
牛(2021年、2009年、1997年、1985年、1973年、1961年):在六月份牛的金钱运势相对平稳,做生意和购买有用的物品都有不错的收益。但是需要注意锻炼自己的理财技能,多关注市场和投资动向。
虎(2022年、2010年、1998年、1986年、1974年、1962年):在六月份虎的金钱运势一般,需要注意开支和消费,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不宜进行大额的投资、借贷等交易。
兔(2023年、2011年、1999年、1987年、1975年、1963年):在六月份兔的金钱运势一般,需要谨慎处理借贷和投资等事务,同时也需要注意节约开支,避免浪费。
龙(2024年、2012年、2000年、1988年、1976年、1964年):在六月份龙的金钱运势相对平稳,可以考虑开展新的商业或投资计划。需要注意不要陷入冒险和投机的陷阱。
蛇(2025年、2013年、2001年、1989年、1977年、1965年):在六月份蛇的金钱运势普通,不宜盲目跟风,需要保持稳健的投资策略,谨慎管理自己的财产。
马(2026年、2014年、2002年、1990 年、1978年、1966年):在六月份马的金钱运势普通,需要注意开支和消费,谨慎处理借贷和投资等事务以避免风险。
羊(2027年、2015年、2003年、1991年、1979年、1967年):在六月份羊的金钱运势普通,不宜进行大额的投资、借贷等交易。需要谨慎处理金融事务,并合理安排个人消费计划。
猴(2028年、2016年、2004年、1992年、1980年、1968年):在六月份猴的金钱运势注意平稳,需要合理安排本月的开支,避免浪费和过度消费。
鸡(2029年、2017年、2005年、1993年、1981年、1969年):在六月份鸡的金钱运势普通,需要注意节约开支。虽然有新的投资机会,但仍需要根据自身资金状况和实际情况决策。
狗(2030年、2018年、2006年、1994年、1982年、1970年):在六月份狗的金钱运势注意谨慎,需要注意保持稳健的投资策略和控制消费。不宜盲目冒进或等不可靠的活动。
猪(2031年、2019年、2007年、1995年、1983年、1971年):在六月份猪的金钱运势普通,需要保持理性谨慎的态度,不做冒险和不可靠的投资。需要注意控制消费和过度借贷。
属猴的朋友,今年缺乏吉星的眷顾,只能靠自己努力。由于你财运受劫煞星冲击,在用钱方面一定要谨慎。另外,受凶星影响,事业可能在短期内难有起色,因此凡事一定要保守。
视频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