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出生命理

农历八月十一是什么星座(1987年农历八月十一是什么星座)

时间:2024-01-02 15:31:19 作者:心若向阳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文旅新探|龙门石窟:佛窟不语 艺术永恒

视频加载中...

洛阳南郊,两山对峙,伊水中流。

2345个窟龛、近11万尊佛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近80座佛塔,蜂房燕窝般镶嵌在东西两侧的香山和龙门山上,巍峨壮观。这就是龙门石窟。

记者来到这里时,偶遇了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先生。看到龙门石窟形神兼备的天王菩萨、和谐优美的组合布局和娴熟流畅的匠心技法,他不住赞叹:“我是第一次来龙门石窟参观,这不愧是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堪称巧夺天工!”

游客在龙门石窟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数据显示,截至10月6日,今年中秋国庆假期龙门石窟景区共接待游客43.6万人次,2023年景区游客接待量突破500万人次。

1953年,龙门文物保管所批准设立,龙门石窟对国内游客开放。佛窟沉默不语,几十年来注视着熙熙攘攘的游客。游人欣赏着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与来自千载光阴前的璀璨文明,仿佛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

2000年11月30日,龙门石窟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其历史文化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用“三个最”高度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翔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游客在龙门石窟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从西山石窟入口开始,行走在古朴的青石板路上,不远处的宾阳三洞静静伫立在西山北侧。宾阳三洞,分为中洞、北洞和南洞。其中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开凿的功德窟,是龙门石窟中由皇家开凿的第一座石窟。

北魏迁都洛阳后,吸收了中原地区深厚的汉文化,造型风格也受南北文化交流的影响,出现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式瘦削型的佛像,被称为“中原风格”。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内景。新华社记者 唐健辉 摄

站在宾阳中洞前凝视,佛的微笑圣洁肃穆,于宁静中透出百般慈爱,于深邃中流露出无尽温和。抬头看,穹隆窟顶,莲花宝盖。宾阳中洞的藻井中心是一朵精美的重瓣大莲花,莲花外围环绕着8个形态各异的飞天仙女,一边飞舞一边奏乐,烘托出一派祥和热烈的氛围。

向南行进,万佛洞前庭南壁一圆拱龛内,一尊观世音菩萨立像引人注目。它头部略右斜,发簪高耸,面相圆润;胯部右扭,身体左倾,左手提净瓶垂体侧,右手执柳枝搭于肩上,整体造型呈“S”形曲线。

它被称为龙门石窟最美观世音像。龙门石窟研究院对外交流合作部主任王青茹介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塑造洛神这一艺术形象时总感觉不尽如人意,适逢来到龙门石窟参观,立即被这尊观世音菩萨像吸引,顿然开悟,洛神角色得以诠释。

龙门石窟万佛洞前庭南壁一圆拱龛内的观世音菩萨立像。新华社记者 唐健辉 摄

在西山南部的奉先寺拾级而上,仰望凝视——通高17.14米的卢舍那大佛端庄典雅,面相丰润。卢舍那,光明普照之意。这是龙门最大的佛像,也是人们心目中最能代表龙门的符号。

它双眉细长宛如新月,一双秀目充满智慧。在微微向下的凝视中露出安详和谐的神态,嘴角微翘似隐含着一丝喜悦。大佛两侧,两位弟子肃穆虔诚,菩萨华贵矜持,天王威武雄壮,力士刚强勇猛,显示出唐代皇家石窟的恢弘气派。

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只为一睹大佛的风采。“无论我从什么角度仰望,卢舍那大佛仿佛都在凝视着我,向我微笑,这是‘东方的蒙娜丽莎’。”古人的造像艺术让游客王女士叹为观止。

游客在龙门石窟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隋唐时期,龙门石窟造像艺术受雍容华贵、富丽健美之社会风尚的熏染,造像格调清新,躯体丰腴,面相圆润,隆胸细腰,达到形神完美的艺术高峰,被称为“大唐风范”。

“由于皇家的直接参与和倾力打造,龙门石窟在开凿之初就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佛像才如此细腻精美。”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龙门石窟表现了古人浪漫的想象力、杰出的创造力和坚韧的意志力,是皇家石窟寺艺术的典范。其“中原风格”和“大唐风范”两种造型艺术风格,波及全国,远传域外。

龙门山色位居洛阳八大景之首,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赞叹:“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想象一下,在唐代的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伊河波光潋滟,两岸绿柳成荫。游人来到龙门,仰望东西两山,千岩竞秀,万木争荣,漫山洞窟如蜂房燕窝,真是一派山水胜境。

龙门石窟景区春意盎然。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伊水潺潺,蜿蜒北去。卢舍那大佛已端坐在此一千多个春秋寒暑,它微笑着,仿佛看向远方无尽的未来。

记者:唐健辉

视频:

策划、编辑:王黎、李明辉

海报制作:李明辉

新华社国内部、河南分社联合制作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丨千载星城吐芳华——解码魅力长沙的文化自信样本

视频加载中...

天上一颗星,地上长沙城。

长沙,坐落于湘江北去与浏阳河交汇处,因城市上空的长沙星而得名。

6月9日长沙市岳麓区橘子洲。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

它北接洞庭,西屏岳麓,有江水穿城而过,橘子洲浮碧江心。20万年前,人类就在此生息繁衍。2500余年城址如一的长沙,历经烽火洗礼,见证沧桑巨变。

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长沙正是如此。这里群贤纷至、英雄辈出,这里承续源远流长的文脉、坐拥灿若星河的古迹,兼收并蓄、敢为人先的精神在这里扎根厚植,共同滋养出长沙特色鲜明的人文华彩——厚重却灵动,古老又青春,包容更开放,历久而弥新。

弦诵不绝 文脉绵延

长沙城南,天心阁巍然耸立。登阁远眺,湘水横亘,麓山在望。脚下,古城墙默然而立。耳畔,仿佛传来城南书院的弦诵之声。

6月11日长沙市天心区的天心阁。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

再一路向南,约两公里外,古老的朱张渡紧倚江岸。登船渡江,绕经橘子洲,从牌楼口登上西岸,拾级而上,就到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与两座书院息息相关的南宋理学家朱熹、张栻的“朱张会讲”,奠定了长沙在湖湘文化中的关键地位,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进。这条850多年前两位先哲往返书院讲学的必经之路,如今已是游人体验长沙书院文化的经典路线。

始建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里,“实事求是”匾额高悬,记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烛照古今的思想光华。

两年多前,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望着这块匾额,久久凝思。总书记指出,“毛主席当年就是在这里熏陶出来的,实事求是就来源于这里。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

千余年来,书院办学从未中断。如今,书院已建有从本科直至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经世求真的追求深深扎根于湖湘学子心中。

6月8日,学生、游客在长沙岳麓书院研学、打卡。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

今年夏天,110名青年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毕业,投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文史专业2023届毕业生吴羽说出大家的心声:“我们会秉承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学训,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

长沙这片土地上,以屈原、贾谊、杜甫等为代表的古代爱国知识分子纷纷涌现,兴文华,传文脉,不辍不绝。

如今,城市发展成为文华盛景新舞台——

漫步城中,贾谊故居所在的“太傅里”、湘江之畔的“杜甫江阁”、毗邻闹市的“西文庙坪”……穿越时光静谧悠远,又与人间烟火相得益彰。

长沙市岳麓区的一个路标(6月11日)。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

橘子洲上,一座路标指引出十余家书店的不同方向。蜿蜒古巷里,网红书店“长沙十二时辰”内容丰富、审美清新,吸引了各地爱书人。书店留言墙上,有读者写下明信片:“小小书店举起的精神火把,照亮了一座古老而年轻的未来之城。”

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长沙有实体书店1079家,各类图书馆202个,平均1万人就有一家公共阅读场域。

文华新彩也引来了世界瞩目——

岳麓书社出版社坚持“道承湘学、言纳百家、繁荣学术、积累文化”,不仅在古籍专业出版领域成果丰硕,还出版了10多个语种、近200种图书传播至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向海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长沙的文化承古启新,汇长江、入大海,影响世界。”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沙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陈先枢说。

古风新韵 魅力国潮

长沙博物馆里,一面地层堆积示意墙引人驻足——

战国、汉朝直至近现代,人们的起居器物嵌于土壤层里,层层堆叠。讲解员介绍,在长沙五一广场及周边区域,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多朝代的文化堆积层;丰富的文物遗存、出土文书和建筑遗迹等证明,两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

6月7日,游客在长沙市天心区太平老街打卡、游玩。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

这意味着,熙熙攘攘的长沙“城市客厅”五一广场,千百年前也是热闹繁华——“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长沙十万户,游女似京都”……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街巷是城市的记忆。从2018年至2022年,长沙精准运用“留、改、拆、补”等办法,对太平老街、白果园等14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街巷)开展有机更新。

“条条街巷有故事,块块青砖有来头。”开福区连升街社区干部曹斐告诉记者,工作人员曾为一条古麻石街的6500块铺路麻石一一编号,只为了重铺路面时能精准保护。

时光留给长沙的,绝不止于古老。在这里,灰墙青瓦的传统老巷与钢筋水泥的摩天大楼毗邻。在白果园的一家中式民宿里,抬起头就能看见高耸入云的湖南第一高楼。在天心区太平老街,幽静的贾谊故居里,长怀井已建成2200余年;而故居之外,各种活力四射的新潮牌商家广受青年追捧……

6月10日,游客长沙市芙蓉区白果园街区游玩。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

这一切,汇聚成长沙“古今同框”的独特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就是经济资源。

历史文化街区里,咖啡屋、熏香馆等“潮店”不断涌现,80%以上商户负责人是90后、00后;一批以传统文化为创意内核的新消费品牌从长沙出发走向全国……2023年五一假期,长沙五一商圈累计客流达530余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117.47%。

“千年星城变身魅力长沙,这是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同样也是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共生。”长沙市文旅广电局副局长曹凛说。如今,以丰厚的文化资源为沃土,一大批青年聚集在马栏山挥洒创意。产业园内从业者平均年龄不到27岁,青年创业者占近90%。

文化魅力就是国家魅力。

长沙博物馆里,曾在海水中沉睡千年的青釉褐斑彩绘阿拉伯文碗无声诉说着长沙窑的故事。1998年,印尼海域打捞出“黑石号”沉船,船载6.7万余件器物中有5万余件瓷器来自唐代长沙窑,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

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上,观众(左)在选购非洲护肤品(2021年9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

今年夏天,长沙将作为中非经贸博览会的举办地,满怀自信地敞怀迎接外国友人。跨越千年,长沙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

红色热土 幸福之城

1921年1月,长沙大雪纷飞。

潮宗街文化书社的会议上,28岁的带领新民学会会员热烈讨论,确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此后又从湘江之畔出发,奔赴上海,登上红船。

百余年来,为人民谋幸福的热血,在长沙澎湃不息——

岳麓山中,长眠着黄兴、蔡锷等革命先驱。郭亮、缪伯英、杨开慧等中国人从这里出发,前赴后继投身革命洪流。抗战时期,长沙以殊死战斗、巨大牺牲换来三次会战胜利,成为气壮华夏的铁血之城。

2020年9月,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大批人在这片热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长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长沙市委宣传部宣教处处长殷军德介绍,目前,长沙共有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7家;当地组织创作了《大浪淘沙》《半条被子》等文艺精品,打造了湖南第一师范、新民学会旧址等红色基地。“我们要让党员干部群众从红色文化里牢记初心、擦亮初心。”

步入新时代,红色文化滋养出实现人民美好向往的不竭动力——

这里是雷锋的家乡,如今,160余万名雷锋志愿者活跃在大街小巷,为人民服务;聚焦“急难愁盼”办好民生实事,这里一年新增学位12.5万个、医院床位2200个、车位14.1万个……长沙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6月7日拍摄的长沙城区景色。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

践行为民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前提和底气。多年来,长沙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培育出工程机械、新材料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在众声喧哗中严格落实“房住不炒”,房价收入比始终保持较低水平……

“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天心阁上,一副古联道尽了长沙城市文化的精髓。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说,“心忧天下”“民为邦本”的情怀从历史深处浸润着这块红色热土、这座幸福之城。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今日古城长沙,魅力劲奔涌;今日青春长沙,昂首新征程。

记者:陈俊、谭剑、袁汝婷、谢樱

视频记者:范军威、程济安、史凯丽

编辑:王曙晖、杰文津、廖翊、刘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