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近日
关于高铁上孩子哭闹的新闻
又冲上了热搜
一位女子
嫌一个两岁不到的孩子
在高铁上哭闹吵到自己
与孩子家长发生激烈争执
拍摄者说
因为一岁多的孩子哭了不到5分钟
女子对孩子家长大吼大叫
“你是他爹,让他闭嘴”
据视频内容显示
该女子一直在向孩子家长重复
“能不能让他闭嘴”
声音之大,甚至盖过了婴儿的啼哭声
让整节车厢的乘客都为之侧目
孩子家长解释称,孩子才这么大
哭是没办法自控的,怎么哄?
但是该女子对此不理解
只一味要求家长立刻哄好孩子
该视频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大多数网友表示
现在对一岁多的孩子都这么苛刻了吗?
也有网友说
问题出在家长身上
没有管好孩子
也有网友提议
赶紧出儿童车厢
这样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网友对于孩子哭闹行为的讨伐
和家长群体的诉苦交织震荡
将“厌童”讨论
再次推向舆论焦点
人们围观这场孩子哭闹引发的争吵,是因为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
毕竟大多数人都遇到过,在安静遥远的旅途中,想休息一会,突然被孩子的哭声吵醒;莫名其妙地拍打桌子、大喊大叫;总是在过道里跑来跑去……
近些年来,出门带一个孩子仿佛是“有原罪”的,因为儿童有可能会吵闹,连家长都自矮三分,感觉胆战心惊。
另一方面,不少网友也对有些家长没有好好管教孩子,以至于影响社会公共秩序的案例深恶痛绝。
站在不同的立场观察,无论身处哪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道理,似乎很难用简单的“对”或“错”来判断。
但是,应该明确的是,不应该把批评“熊孩子”和宽容儿童的话题混为一谈。毕竟,孩子的吵闹,也分婴幼儿以及能自由跑动的孩子。
▲点击阅读《年轻人的“厌童症”,都怪“熊孩子”吗》要知道,年纪尚小的儿童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生理问题而非道德问题。
美国发展心理学阿尔黛·索尔特博士说:“哭泣是机体在进行重新构建时所做的努力,它是进行自愈的一个程序。”
因为年龄和认知,孩子往往无法通过精准的词汇诠释自己的感受,只能用哭来表示。
正如婴幼儿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吃喝拉撒睡,哭闹起来,哄也哄不住,叫也叫不停。
而稍微大些的孩子,他们的语言能力开始发展,可能会不分场合地吵闹;他们在认知、心智上不够成熟,可能会一直问问题。
还有的“熊孩子”则有自己独特的脑回路,时不时就会做出出格举动。
这些没有规则意识、不尊重他人、甚至扰乱秩序的“熊孩子”则不应该被纵容。
尽管我们提倡尊重孩子独特的秉性和成长阶段,也主张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但对于孩子在公共场合的不良行为,家长也不应置身事外。
在有关“熊孩子”的新闻中常常有类似评论:如果父母第一时间出来道歉,有所作为,就不会有后面的争执了。
父母的引导,决定了孩子和情绪相处的能力。
降低对公众的影响是首要的。相信大多数成年人能够容忍短暂的吵闹,但如果是持续哭闹、叫喊,任谁听到都会烦躁。
所以,父母如果无法制止孩子哭闹、疯跑,可将孩子带离公共区域,然后再安抚和教育孩子。
这个带离动作,既能够将不良行为的影响降到最低,也能够让孩子直观地看到,在公共场合不可以这样做,因为会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好的感受。
父母的立足点应该是帮助孩子去关注到身边人的需求,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
成年人不是婴儿,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对骂声盖过婴儿的哭闹声响彻车厢时,尴尬的就不是孩子了。
正如某位网友所言,“我能容忍孩子哭,不能容忍大人吵”。那是因为成年人被打扰,解决的途径有多种,而不是以打扰更多人的方式。
我们无需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场去辩解,而应尽自己所能,多方共同缔造友好型社会,共同呵护儿童健康成长。
当一个扰乱公共秩序的懵懂小儿,得到周围人的善意提醒,他也逐渐学会了对身边的人抱以善心,这便是社会对孩子的正向影响。
人类社会有太多不完美,但共情之爱能冲破冷漠与隔阂的冰河,包容差异,百川归海。
End编辑:刘洋
审校:陶铮
审核:刘昊
来源:青春深圳综合整理自南方新闻网、新京报评论、知著网、新华每日电讯、瞭望智库、钱志亮工作室、光明日报、冰川思享号、广州日报、新闻晨报、都市快报、九派新闻、极目新闻
▼关注\"青春深圳\"微信、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