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牛

生不如死的煎熬的句子(生不如死的煎熬的句子简短)

时间:2024-01-16 04:25:06 作者:相见陌路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人活一世,唯有硬扛,才能熬过去

文|雪落无尘

季羡林老先生在《悲喜自渡》里说: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宕起伏,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人生路上,重重阻碍,生活圈里,处处辛苦。

每一个人,都有一段煎熬的日子。身处低谷时,我们焦虑,绝望,总希望有贵人拉自己一把,可多数时候,都是失望而归。

而成熟的人,哪怕身处低谷,也会熬过去,变得坚强。

人活一世,唯有硬扛,才能熬过去。

01

成年人的世界,熬就对了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的写道:“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 ”

深以为然。

闺蜜的父母,在她小时候就离婚了,她选择跟父亲生活。没多久,父亲便重组家庭,有了弟弟,看着他们三人的欢声笑语,她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多余。

毕业后,她选择南下谋生。工作期间,她待人友善,勤勤恳恳,挣的钱要不给了父母,要不就是支持弟弟的学业。

她努力扮演着乖巧的女儿,善解人意的同事,听话的员工。可父母的电话,永远是在催钱,同事之间更是尔虞我诈,老板总嫌她做得不够多。

甚至,为了心爱的人,她奋不顾身,许他今生非卿不嫁,可最终得到的,却是对方的一张结婚请帖。

那段时间,她把自己关在出租屋里,用啤酒麻醉自己,用香烟寻找安慰。

直到,偶然间翻看手机,朋友圈里还放着自己从前的照片,写着:一个人也要过得精彩。

第二天醒来,她收拾好卫生,整理好自己,重新投入到工作当中,并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坚强起来,再难也要熬过去。

现如今,快40岁的她,虽然工资不高,房子也不大,但是公婆身体健康,一家人幸福。

在《荆棘鸟》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忍受痛苦的煎熬,并且告诉自己,这是非常值得的。”

人活一世,本就是一场煎熬。

眼前万般困难,身后还空无一人。

在很多艰难的时刻,你只能把委屈藏于心,把困难咬碎牙,一步步往前爬,哪怕一个人,也要活成一道光。

每个人,在看不到的地方,都有一段至暗时光,但我们熬过去就好了。

02

没有谁天生坚强,不过是一次次硬扛

都说,世间所有不尽人意之事,全靠硬扛。 ​​

人活一世,全是折磨,唯有硬扛才能熬过去。

我的同事山猫,他儿子在三岁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肌营养不良,一种治不好的基因病,能活到18岁,只有42%的概率。

当拿到诊断书的那一刻,他就像被人捅了一刀,撕心裂肺。那么可爱的孩子,上天却告诉自己,他活不长。山猫想代替孩子的痛,却又无能为力。

孩子智力正常,他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喜好,也能看到同龄人的茁壮成长,而自己却日渐凋零,这对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那是何等的残忍。

为了照顾好孩子,妻子辞去工作,专门陪伴孩子训练。而山猫为了支撑着一家人的开销,白天做着工作,晚上就干着副业挣钱。

可祸不单行,山猫的妈妈心脏病发,送医院抢救。与此同时,岳父也因为长期抽烟喝酒,诱发脑病,住院了。

那段时间,山猫每天行色匆匆,家、医院、康复中心三点一线地跑,又苦又累,满眼疲惫,犹如一台人形机器。

好在母亲抢救及时,病情好转,岳父也醒了,孩子经过长期的训练,病情也稳定了。

他们一家人出院后,终于有了难得的团聚时光。而山猫的副业,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干得有声有色。

家里的一次次变故,让他疲惫不堪,作为顶梁柱的他,心里早已兵荒马乱,可面上却要不动声色。

有时候,大伙在一起聊天时,也会问他:“当初那么难,你是怎么熬过来?”

他苦笑着,吐露心事:“哪有什么天生坚强,不过是一次次硬扛罢了。”

是遭遇挫折后,一步步爬起来,学会的独立。

是心酸委屈时,一遍遍咬牙支撑,练就的坚强。

人生就是跨过一个又一个的黑暗,才看到黎明的亮光。

03

每次煎熬都是一种成熟

网上有一个热门问题:“回家前,为什么很多成年人,都要在家门口停一会儿?”

其中点赞最多的是:“累,需要点缓冲的时间。”

家外是厮杀的职场,家里是一地鸡毛的生活。

只有家门前,那短暂的五分钟,是他们犒劳自己,辛苦奋斗的奖赏。

前不久,看到一位网友的故事。

阿阳每晚回家前,都会在家门口停一会儿。

有时候,就站在那里沉默;有时候,抽个烟发会呆;有时候,也会靠在门边像小孩一样哭10分钟,然后擦掉眼泪再进门。

去年,阿阳赌上了自己的全部家当,选择创业,由于新冠的到来,业绩下滑,可手下一堆员工,等着他吃饭,自己上有老下有小,一旦失败,不仅一无所有,还可能背上一身债。

可是,他却不能把这种压力,表现给家人看,给员工看,只能在门前,这个小小的地方,用哭来发泄自己崩溃的情绪。

点燃一根香烟,伴随着泪水,一并吐露出来。发泄完之后,擦掉眼泪,深吸一口气,面带笑意地说:“我回来了!”

父母已老,孩子还小,作为顶梁柱的他,不敢请假,不敢生病,背后有太多的责任。

《奇葩说》中有位辩手曾说:“生活压不垮能打、能战斗的中年人,我们自己不敢病,也不敢死,只能拼命地往前跑。”

每个成年人,都在承受生活的煎熬。

成熟的人,会在孩子哭的时候,想尽办法逗乐,无论是做游戏还是讲故事。

会在父母需要照顾的时候,想尽办法孝顺,无论是陪伴,还是做一顿好吃的。

而不是,在孩子哭的时候,跟着一声吼,在父母需要照顾的时候,无能为力。

人生在世,每遇一种艰难都是一次成长,每遇一种煎熬都是一种成熟。

04

人生,本就是一场煎熬,你只能硬扛

电视剧《安家》中,房似锦曾说过:“成年人的世界,谁不是一边打伞,一边奔跑。”

环顾身边人,谁不是一边披荆斩刺,一边努力前行。

漫漫人生路,悲苦唯有自渡。

苦,也要自己默默承受,累,也要熬着向前。

生活的丰富多彩,都是我们一步步走出来的,前半生的艰辛,才能造就后半生的安稳。

再强大的人,也会感觉疼,感觉累,但他们也会带着初心,一路熬着向前。

生活或许很苦,但也别放弃人生的甜。

愿你走的每一步,都是一种领悟。

作者:雪落无尘,作家,情感咨询师。遇到任何情感困扰,都可以发私信给我,我会帮你分析,帮你解决。

十首凭吊《王昭君》古诗,抒发了不同抱负和感慨!令人不胜唏嘘。

王昭君

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落雁”之称,是汉元帝时期的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人。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景帝孙休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姊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次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昭君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明过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汉元帝下诏,命她择日进京。王昭君父亲说,小女年纪尚小,难以从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毛延寿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进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满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后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昭君出塞

王昭君诗词

《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这首诗题解为王嫱有感而作,内容叙述了远嫁事件的始末,是昭君悲怨的总括。既有渴望入宫的理想,也有无从得宠的幽怨,更有远嫁的悲苦,还有思念故土的煎熬。

她的外貌让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跌落地下,故而被称为落雁。她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从外貌、气质、品格、魅力这四方面来说,王昭君被称为最美人,那是当之无愧。

昭君故里

昭君被选入宫后,有位名叫毛延寿的画工,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他礼物,他就画得美一点,反之画得丑一点。但王昭君却不愿意做送他礼物这么世俗的事。这是一位最美人应有的骄傲,她那一份不与世俗的骄傲,足以让貂蝉却步。

她本是这个世界的最美人,但命运把这一切都扭曲了。纵使如此,昭君凭着最美人那应有的勇气和洒脱,出塞了。感到可惜的永远都不会是最美人,而是得不到她的君王。昭君离开故土,北上了匈奴,除了一滴思乡的泪,什么也没留下。

昭君出塞后,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从此,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匈奴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因为昭君不是一个北上匈奴的,她带着中原所有的文化,所到之处,无不春暖花开。她一个人影响着整个匈奴以及中原全人民的生活。她让一个太平盛世,在这一片不宁静的天空中漫延开来。这是西施、杨玉环这些“亡国女”不能与之比拟的。所以历代名家多有凭吊昭君之作。

李白就有王昭君二首。

其一: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李白

其二: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朝宫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呼韩邪的故事,因为故事精彩、寓意丰富,自汉代以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不仅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也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经久不衰的一个创作题材。千百年来,产生了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而且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创作的诗歌、小说、戏剧也多得数不清。唐朝大诗人李白的《王昭君二首》,就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

  公元752、753年(唐天宝十一、二年)间,李白继幽州之行又有一次漠北之行,他离开幽州南下魏郡又沿太行北上,入河东道,至云中郡,而后北行至单于都护府凭吊昭君墓,写下《王昭君二首》。因为对于昭君出塞,李白满怀惋惜之情,所以诗歌通篇都弥漫着一种伤怀、伤感的气氛。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用一个“月”字,来烘托昭君远嫁匈奴的伤感主题:中原汉家的月亮,那光华跟随着远嫁匈奴的昭君。然而她一踏上通往玉门关的路,就如同去了天涯,永不回归。“月”在这里既代表家乡的月亮,也代表故乡、故国。然而一个小小的玉门关,竟会把这一切无情阻隔。回望家乡那轮圆月,就要在眼前永久消失,这种生离死别的感觉,不能不让人平添几分惆怅。

  接着诗人又以“月”字发出忧伤的慨叹:汉家的月亮到了明天又会从东海升起,但昭君西嫁,却是一去不返。这种别离,让诗人既感到无奈,又感到无望,所以更加重了忧伤的思绪。诗人又提到了燕支山,在诗人看来,匈奴那里的燕支山,终年酷寒,不生草木,只有落雪作花,所以诗人想象,昭君嫁到匈奴,就连曾经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憔悴衰老,埋没在黄沙滚滚的塞外。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却是汉代后宫的画师,昭君她生前没有黄金送给后宫的画师,死后也只留下一座青冢,令后人凭吊,扼腕叹息。

  关于“枉图画”,有一个传说,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贿,所以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三年,无缘面君。把昭君所谓的“悲剧”和宫廷画师相联系,尽管有些牵强,却更能加深悲伤的主题。

  第二首诗写昭君拂净了马鞍,流着眼泪上马向西而去.。“今日”还是汉朝的宫里人,“明朝”就是匈奴单于的妻妾了。按照丁启阵先生的说法,当诗人到写第二首时,似乎情无以堪,只能勉强完成一首五言绝句,不同于第一首的五联十句。

昭君出塞的故事,历来都被人写作多种主题。李白的这两首诗尽管走的是悲悯伤情路线,读来仍然让人伤怀、感动。

与李白齐名的诗弟杜甫岂能甘于李白之后,也做怀古诗加以凭吊。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作者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三首。

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夜月 一作:月夜)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昭君故里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也与这个意思相接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代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代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青冢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前人评论此诗,说“此诗风流摇曳,杜诗之极有韵致者”。诗以记叙昭君的遗事始,以凭吊昭君怨恨终,确实是“风流摇曳”。

白居易的《昭君怨》: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

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白居易

还是在白居易笔下,怨恨归怨恨,王昭君还是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遣她和亲的汉元帝将她召回。《王昭君》里作者这样为昭君代言: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白居易的两首诗对后代影响很大,但是,不论是怨还是盼,他似乎都在从皇帝宠幸的圈子里为王昭君寻找着人生的幸福。如果留在皇帝身边能够获得幸福的话,王昭君远嫁胡虏的行为还会那么毅然决然吗?

宋代王安石也有写王昭君的名作《明妃曲》,从更深的社会背景上看待王昭君的悲剧。是啊,古今帝王玩弄然后遗弃女子,昭君走与不走,会有更好的命运吗?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可是,据史书记载,王昭君出塞和亲是自愿的。既然是自愿,似乎就不应该以远嫁为悲了。元代诗人虞集在《题昭君出塞图》一诗中这样说:

   天下为家百不忧,玉颜锦帐度春秋。

如何一段琵琶曲,青草离离永未休。

不知道历史深处的真实的王昭君看了这样的诗以后会是什么感受。

还是那位王安石,在他的《明妃曲》第二首里,更是提出了“人生贵在相知心”的观念,不知道当年的王昭君,是不是和匈奴单于有过“相知”的邂逅,但是我想她该会为作者对男女感情的理解掬一把清泪的吧?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

这是这位卓越政治家的进步思想,虽然他因为这首诗而饱受了痛骂。实际上王昭君的自愿和亲和她的悲苦并不矛盾。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也许真的出自国家的需要,也许只是改变自身处境的需要。但是相比于寂寞宫中的漫漫长夜,昭君的选择实在还是一种无奈之举,是一种奋力抗争的自我解脱。命运并没有给予她更多的垂青,除了远行途中的艰难,思念家乡的悲苦,夫死嫁子的凄惨遭遇,她没有获得什么。也许只有昭君自己才能真正明白,她曾经经历了什么。因为从古到今,王昭君身上附着了太多的的文化意蕴,王昭君已经成为诗人们表达自己的政治或者文化观点的工具。

欧阳修

有些诗人感叹国力衰弱,保护不了百姓才酿成王昭君的悲剧。欧阳修的又一首《和明妃曲》便是其中的上乘之作。

  汉宫有佳人,

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

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

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

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

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

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

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

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

莫怨春风当自嗟。

  作为皇帝,受画师蒙蔽,致使宫中佳丽落于敌手,自己身边的事尚且如此,哪里还谈得上抵抗外来侵略,御敌于万里之外?一个人的悲剧透露了一个王朝的悲剧。

有批评的就有赞颂的,有人就认为和亲是王朝兴盛时的一种民族政策,唐朝和清朝是也。所以昭君出塞和亲,和国家衰落无关,和民族屈辱无关,而是民族友好和解的假话。在他们眼里,反对和亲只是理学思想酱缸里熏染出来的狭隘的民族自尊心理的体现。

张仲素燕子楼诗

唐人张仲素的《王昭君》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仙娥令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似仙女般美丽的昭君出嫁给“天之骄子”, 汉朝与匈奴和好了, 他们把刀枪剑戟这些战争兵器为农具,用于耕牧,使生产得到了发展,塞上牛羊成群,一片繁荣景象。这首诗,艺术地反映和歌颂了昭君和亲的历史事实及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历史学家翦伯赞说:“王昭君已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友好的历史纪念塔。”在这里,早已化为历史尘埃的王昭君被彻底异化了。

昭君出塞

诗狼不才,也作两首吊昭君诗,共诗友一喷。

其一:

倾国不肯贿画师,天子遗恨未早识。

出塞虽使胡尘断,千载孤寂有谁知。

其二:

塞上秋高北风吹,雁阵横空寂寞回。

青冢一堆掩荒草,红颜千古轻峨眉。

君国无情终须恨,琵琶有声总是悲。

香溪流尽昭妃泪,胡月依旧照秭归。

其三:

入宫非本愿,出塞自请缨。

青冢千古恨,黄沙一抔情。

羌笛咽胡月,琵琶凄晓星。

不惟毛延寿,哪得万世名。

死法最惨烈的日本人:近距离遭受核辐射后,医生强行让其存活83天

“生不如死”,虽然这个成语大家都明白其中的含义,但恐怕没有几个人经历过这种事情。而今天这要说的这名日本男子,他人生的最后83天,用“生不如死”来形容或许再恰当不过了。

1999年9月的最后一天,日本遭遇了史上最为严重的核灾难之一东海村核临界事故。这天早上10时,日本茨城县东海村的核燃料加工厂像往常一样正常运作,10点35分,3名工人准备进行制备浓缩铀工作。

此时3人中的领班坐在隔壁办公室,而35岁的大内久和40岁的筱原理人为节省时间,开始往沉淀槽里加入硝酸盐溶液(事后证明这是违规操作),灾难也就在这一瞬间发生了。三人都看见了“蓝色的闪光”,一旁的监测器也发出刺耳的报警声,他们立马意识到不对:临界事故发生了!

所谓的临界事故,通俗来讲就是核裂变,此时大量中子、γ射线正在向四周快速扩散,三人想逃几乎是不可能的,最为贴近的大内久更是遭到了16-23Gy的辐射量,而这已经达到了普通人上限量的两万倍。事故发生后,大批警察赶到现场维护秩序,撤离10公里范围的居民,救护车也在第一时间将三名工人送进了医院,尽管如此,这场灾难还是导致了数百人受到核辐射。

我们再回那三名工人身上,他们其中有两人被送到了国立放射科学研究所。说来奇怪,辐射量最大的大内久并没有太多的症状,意识清醒,仅右手有一处红肿。

但事实上,大内久的体内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强烈的核辐射已经完全摧毁了他的免疫系统,细胞内的染色体不是断开,就是黏在一起。染色体出了问题,细胞也就无法增殖。人体失去了新陈代谢的功能,意味着什么谁都很清楚。

不过当时医院也没有类似的医治经验,本着对病人的关怀,亦或是为了获取病历材料,就让大内久住院观察。没过几天,大内久就开始出现严重的辐射症状,由于没有新细胞产生,他右手红肿处的皮肤开始脱落,医生甚至不敢给他用医用胶布,因为扯下胶布就能扯下一块皮。除此之外,他的体内组织也正在不断坏死,不到一周的时间,白细胞就降至正常人的1/10。此刻医生们才知道面临着多么严峻的问题。

于是,大内久被转院至最好的东京大学医院,由日本政府抽调全国最优秀的医学团队为其治疗,但是否能有效,谁心里也没谱。

此刻的大内久更是备受煎熬,尽管身体越来越差,但他的意识还算清醒,所以就导致他每天都要目睹自己千疮百孔的身体,更要忍受各种疼痛。

由于白细胞缺失过多,医生再三商议后决定尝试把大内久妹妹的白细胞移植到其体内,但是否能起效,还要等待10天,这对于大内久和他的家人来说又是一次煎熬。

因为大内久被安置在无菌病房无法探视,所以大内久的家人就会每天叠一些千纸鹤,为大内久祈福。

不过很可惜,大内久体内的血液已经病变,新注入的白细胞依然无法奏效。但医生仍不愿放弃,也未实施安乐死。毕竟像大内久这样的核辐射患者实在太过“珍贵”。他们试图从医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寻找手段,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段时间里,大内久只能躺在床上,每天靠着各种各样的药物、仪器来维持微弱的生命。

第59天,大内久宛如一个裹着皮囊的枯木,他的大脑、皮肤、肾脏等器官已经严重损坏,心脏也一度停止跳动,但医生最终还是靠着各种器械、药物将他“救”了回来。

一周后,医生已经用尽了一切办法,剩下的只用通过不断输血来补充其体内的细胞,来维持心电图上那条起伏的折线。

第81天,医生与家属商量决定,如果大内久再出现心脏停跳的情况,就放弃治疗。第83天的晚上,大内久停止了呼吸。

83天的持续战斗与煎熬,医生还是未能拯救大内久,其承受的痛苦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与他同样遭受近距离辐射的筱原理人,也在221天后死亡。只有那个在隔壁办公的领班足够幸运,他在3个月的治疗后得以康复出院。

人类利用核能本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没有有效地控制,它的威力,足以给人类带来一场灾难。

参考资料:《NHK纪录片:日本东海村核临界事故-治疗核辐射83天记录》

如果人生太难,不如放过自己

最近在一个群里看到几个聊友在相互诉说生活的辛酸,有人说每天朝九晚五,辛辛苦苦却只挣着养家糊口的钱;有人说为了那点薪水,尽管心有不平却还要陪着笑,一遍遍的向客户说着对不起;有人说生活已经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却还要面对感情上的失意与纠葛。确实人生无常,相比快乐艰难与痛苦显得更加绵长而深切,令人无助又彷徨。每个人不管处在哪个年龄阶段,总有着诉说不尽的苦衷。生活也好工作也罢,一个人也好一家人也罢,总有困难总有无奈,总有看不到希望的时刻。

前几天在华山栈道上,一名男性游客在走到栈道中间时,突然解开了身上的安全绳纵身跳下了山崖。男子以这样悲怆的方式离去令无数人心痛不已,没有人知道是什么让他如此平静的结束自己的生命。整个过程男子的表现异常平静,仅仅只是转身望了望前方,便张开了双臂,一句话也没有就跳了下去。

一个人轻生时到底在想什么,谁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生活里正承受着某种艰难。毕淑敏说过: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想过自杀。比如我自己我并不觉得这很奇怪,人人生命中都可能有这样一刻。

我们在考虑现在的生活还值不值得过下去,我想他在做这样的决定之前一定经历了挣扎,经历了自救只是在生活的重压下,没能熬过黎明前的黑暗。生死就在一念之间做出了选择。这世上不乏活得太累而选择默默走上不归路的人。这些人往往最能触动我们心底那根脆弱的神经。

他们表面上看似平静无畏,内心实则早已支离破碎不堪重负。生活向来残酷贫穷和孤独挫折与坎坷,常把人逼得无路可走。有些人学会了笑着哭,笑着绝望,最后没有学会放过自己好好活下去。在迟迟看不到希望时选择离开人心冷漠的世界,却不知有些艰难再熬一熬就过去了。黎明前的黑暗是最深不见底的黑暗。可黎明一定会到来再给自己一点信念,总能看到柳暗花明。

警察同志,别让那娘们跑了。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一位白血病老人向警察说:我病了3年,4万块的药吃了3年,房子吃没了,家也吃垮了。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行吗?短短的几句话却让屏幕前的无数人潸然泪下。这是一位普通老人心里最朴实的倾诉,也是一位重病患者内心最无助的哀求。生活不易但仍有人能在受苦受累的过程中,竭尽所能的活下去,在苦难的尽头触碰光明。我们常说人活一世,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既然有幸来世间,走一遭,那就好好活着,如果人生太难,就多给自己一次机会。真正坚强的人是不管生活怎么艰难,依旧热爱生活。真正值得尊敬的人不管人生有多不易,选择了自己的路便风雨兼程。如果人生太难,就多给自己一点希望。真正勇敢的人是不管生活怎么刁难,都一步步向前。

真正值得羡慕的人是不管人生有多失意,也能照顾好自己。如果人生太难,就多给自己一点时间。真正厉害的人是不管生活怎么坎坷,都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真正值得学习的人是不管人生有多难,懂得放过自己。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