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我们的文化,在做人处事上,都是比较谨慎的,这种传统,体现在孔子那里就是:三思而后行,意思是凡事都要再三思考后再行动,因此,也可叫“谋定而后动”。
只是,谋定而后动,要比三思而后行,更明确一点,就是“知止而有得”,就是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知道目的地才能够有所收获。前者出自《论语·公冶长》,侧重做事的稳重与笃定;后者曾被引用于《孙子·计篇》,侧重计谋。
只是,到目前为止,所谓“三思”,到底是哪“三思”呢?
《大明王朝1566》里的大太监吕芳说是:思危、思退、思变。
深以为然。
01思危。
我们的文化里有一句话叫“居安思危”,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意思是即使是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要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做到居安思危,是为了有时间有心理准备去应付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
《大明王朝1566》第二集里,老祖宗吕芳为什么要雪地罚跪冯保?一是冯保总想着要在皇帝面前露脸,越过直属领导吕芳去邀功,这是犯了职场大忌。二是冯保打死裕王派系周云逸,这是犯了官场树敌大忌,如若裕王登基,连吕芳都得跟着遭殃。
吕芳给自己的干儿子指点迷津,又何尝不是在给自己留后路。之所以吕芳要惩罚冯保,首先还是他太嫩了,连起码的思危这种政治场系里最基础的素养都没有,你能活到第几集?
这里的“危”,起码有三种:
第一、你邀功露头,你的直属领导首先不干。
第二、不清楚自己的角色位置,打死巨大潜力股的干臣,为你的未来埋下了雷。
第三、你做人做事都不知轻重,估计很难会被重用。
因此,当冯保陷入这些危局之时,吕芳给出了一条解危之计——思退。
02思退。
《孙子兵法》有云:进可攻,退可守,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人生在世,若只知进,不知退,大概也可以叫做“至刚易折”。所谓能忍胯下之辱,不过是性格心智里的“能屈能伸”,方能百折不挠。
冯保听了吕芳对他所处危局的解释,说是让干爹直接杀死自己吧。而说到让他不如去裕王府当差,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的地方去,一是在人家的眼皮底子下,人家反而看得见你,看得清你,减少了那种距离感带来的猜测和臆想,二是你还敢在得罪过的人的眼皮子底下干活,至少也显示了你的勇气和坦荡。
我们常说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其实,那只是心理上的盲点。当冯保在那个地方,沉默、沉寂,直至无人想起他,那么,他也就退下来了。
这种退,也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只是,退下来就可以了吗?
不行啊,除非你只是想一辈子做个素人。但是,那些横冲直撞,绞尽脑汁要把自己弄进危局的人,又打碎牙齿和血吞,让自己退下来的人,是绝对不会只想做个素人的。
冯保,就是这样的人。只是年轻时的鲁莽,总需要经历磨砺和沉淀的。这个太监真的不一般的。
冯保,明代著名太监、政治家、音乐家、书法家。冯保于嘉靖年间入宫,嘉靖四十五年掌管东厂兼理御马监。隆庆六年历任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明穆宗驾崩时成为顾命大臣。掌权后支持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使大明一度出现复苏局面,史称万历中兴。冯保有着较好的文化素养,他在司礼监监刻了《启蒙集》《帝鉴图说》《四书》等很多书。冯保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万历新政的一等大功臣。
而他后期的成就,可以说是人生启蒙师傅吕芳一手促成的,这就是所谓“思变”。
03思变。
《周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谓穷则思变,是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要不然就得成一堆烂泥啦。
思变,怎么思?
吕芳老师说,要慢慢看,慢慢想,想自己以前哪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里的看和想具体是什么呢?
第一、是看清楚时局。
看清楚局里的力量分布和优势劣势,这叫权重权衡。比如,吕芳看到的是裕王大概率要登基,这就要为后面几十年打算了。因此,冯保打死周云逸,无异于是战队严嵩列队了。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看清时局,是不胡乱站队,到时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第二、是想清楚变局之策。
这一步,只有在你看清楚时局的前提下才能正确得出。比如吕芳就想得极为深远,让冯保去给裕出生的孩子做“大伴”。这个策略,某种程度也改变了明朝后面的历史。
“大伴”是什么?相当于孩子的奶娘、贴身仆人、玩伴、给以呵护陪伴很多的人。
做“大伴”的好处是什么?
第一、重要性,陪好了孩子,你就是最棒的,人孩子父母也离不开你。你看剧里,孩子哭着闹着要“大伴”哄的。
第二、粘度极强,这是从小建立起来的情感。
吕芳大概也把这些都看得透透的,事实也证明,吕芳是个高人。
04实际上,三思,不过是让人时常警惕谨慎,不冲动,不急功近利,不脑子发热,这样才能走得远,走得好。
三思,其实也是考验个人的心智和能力,能看清楚、想清楚是能力,能屈能伸则是心智。前者能让你看见这买卖是大是小,是赔是赚;后者能让你及时止损,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那么,我们即使是凡夫俗子,也该学学三思了,或许,路会好走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