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GDP总量
二、各地区GDP总量排行榜
三、各主要城市GDP总量排行榜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中国经济巨无霸榜单:中西部增长潜力不容忽视! 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各个省份的经济发展也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今天,我们不仅要看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强大,更要关注中西部地区的增长潜力。 江苏、山东、湖南是中国GDP十强省份中的三个代表。江苏以超过6万亿的GDP稳居榜首,而山东则紧随其后,位列第二。湖南在十强省份中排名第九,但其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江苏作为中国经济的巨无霸,其经济发展得益于政策引领下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这一举措为江苏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为江苏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江苏不仅追求数字上的增长,更注重高质量的发展,这种坚持将为江苏的未来带来更多光彩。 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和资源优势。它的经济发展如同磅礴之势,如滔滔江水,势不可挡。然而,山东并不仅仅是人口众多的大省,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其崛起,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湖南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重镇,其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湖南积极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湖南位居GDP十强的第九位,但其发展潜力不容忽视。制造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为这个中部大省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次中国GDP十强省份的榜单再次印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区域差异。除了江苏、山东这些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增长潜力也不容忽视。西部地区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中部地区的现代制造、服务业也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这些地区的崛起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经济的活力和潜力在全球范围内广受瞩目。每个省份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机遇,都在不同程度上为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数字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坚守创新绿色发展的理念。只有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相协调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未来,我们应该持续加强创新能力,提高技术水平,以及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投入,创造更加美好的经济未来。 中国GDP十强省份的出炉,再次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活力。不同省份在经济发展上各有特色,但共同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实现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提高技术水平,以及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投入,创造更加美好的经济未来。 中国已经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引领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无论是江苏、山东、湖南,还是其他GDP十强省份,都在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中国经济的未来将会更加璀璨夺目!让我们一起期待着,为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共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全力拼经济,城市竞争格局继续重塑。
随着各大城市陆续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截至目前,一季度GDP十强城市已出炉,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成都、苏州、杭州、武汉、南京,成员构成与去年同期以及去年全年相比并无变化,但位次则出现一定程度的“洗牌”。在2022年重庆GDP超广州跃居全国第四后,今年一季度广州反超重庆,重新成为全国第四城;成都超苏州位居全国第六;杭州在去年被武汉超越后,今年一季度扭转局面,超过武汉居全国第八。
从GDP增速看,十城中,深圳、成都、南京、重庆、杭州、武汉等六城跑赢或等于全国水平,其中,深圳以6.5%的增速领跑。
城市经济复苏,深圳增速领跑
在一季度十强城市中,有六个城市GDP增速跑赢或等于全国水平(4.5%),从高到低依次为深圳(6.5%)、成都(5.3%)、南京(5.2%)、重庆(4.7%)、杭州(4.6%)、武汉(4.5%),其余四个城市GDP增速情况分别为北京(3.1%)、上海(3.0%)、苏州(1.9%)、广州(1.8%)。
与2022年全年GDP增速相比,除苏州外,其余9个城市一季度GDP增速均高于去年全年,呈现经济复苏态势,部分城市如上海、深圳、杭州、南京的一季度GDP增速比去年全年提升超3个百分点。
深圳的增速领跑,一部分原因是去年同期的低基数,另外,从产业因素看,深圳今年一季度三产的拉动效应明显——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35亿元,同比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549.24亿元,同比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217.60亿元,同比增长7.6%。
与全国趋势基本一致,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深圳服务业尤其是接触业快速恢复,拉动经济增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7.99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餐饮收入增长26.5%。
同时,深圳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也反映预期与信心的恢复。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0%,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活跃——制造业投资增长36.3%、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3.2%,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投资增长39.3%。
值得注意的是,与不少外向型经济城市受外部冲击拖累经济不同,深圳一季度外贸表现良好——全市进出口总额7967.6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出口5057.0亿元,增长23.8%。此外,一季度深圳占广东进出口总值的43.3%,拉动广东外贸增长3.1个百分点。
来自深圳海关的数据显示,深圳一季度外贸开局良好的背后,有十大贸易伙伴的普遍增长,数据显示,对东盟、欧盟和美国等6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呈2位数增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增速较快,进出口2044.1亿元,增长23%,占25.7%。同时,也与深圳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有关,如,一季度,机电产品出口3868.2亿元,增长20.3%,占同期深圳出口总值的76.5%,此外,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合计出口219.4亿元,增长120.6%。
南京的增速强劲来自于创新驱动战略取得成效。在南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驱动”被多次提及,其中,“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上攻坚突破,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是未来五年的重点攻坚突破之一。从一季度数据看,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55.24亿元,增长10.3%,增速快于规上工业5.9个百分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光伏电池、锂离子电池、城市轨道车辆分别增长124.3%、54.6%、67.1%、49.9%、46.0%。此外,一季度,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1%,高于全市投资增速13.8个百分点。
位次格局:前三稳定,第四、六、八竞争激烈
按GDP总量从高到低排序,十城格局依次为上海(10536.22亿元)、北京(9947.7亿元)、深圳(7772.19亿元)、广州(6963.92亿元)、重庆(6932.89亿元)、成都(5266.82亿元)、苏州(5186.64亿元)、杭州(4723亿元)、武汉(4317.69亿元)、南京(4230.24亿元)。
梳理2022年同期位次与2022年全年位次发现,上海、北京、深圳的前三格局稳定,上海去年一季度GDP突破万亿,今年在此基础上增长了3.0%,目前上海也是唯一一个一季度GDP突破万亿的城市。
在第三名以外,围绕第四、六、八的竞争较为激烈。广州、重庆在角逐全国第四城上差距不断缩小。从2022年全年GDP总量看,重庆近年来超过广州成为全国第四城,今年一季度,广州反超重庆31.03亿元,再回第四城,不过,与去年一季度GDP广州超重庆的353.84亿元相比,两城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未来竞争或更激烈。
但需注意的是,广州、重庆两市的经济运行情况差别较大。两者面积相差较大,广州的第三产业发展优于重庆,一季度,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259.34亿元,重庆则为4023.96亿元,同时,一季度,重庆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8.78亿元,广州则为50.42亿元。
在广州、重庆之后,是成都、苏州围绕第六城的竞争。今年一季度,成都GDP以80.18亿元的优势超过苏州成为全国第六,此前,在2020年一季度,成都GDP也曾超过苏州101.64亿元,跃升全国第六。不过,从去年一季度和全年看,苏州一直超过成都“坚守”全国第六城,且去年一季度,苏州GDP高出成都241.71亿元。
从增长速度看,成都一季度GDP增速在十强城市中位居第二,其第三产业增加值3667.18亿元,增长7.3%,增加值和增速在三大产业中均最高,同时,该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新兴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城市轨道车辆、智能电视、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4.8倍、3.9倍、23.1%。此外,服务业尤其是生活服务明显恢复,一季度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2.1%。
围绕全国第八城,杭州和武汉的竞争格局变化较大。一季度,杭州GDP超过武汉405.31亿元,成为全国第八城。其实,去年一季度,武汉以3960.11亿元的GDP总量排在全国第十,彼时,杭州为全国第八,GDP为4539亿元,而到2022年末,武汉连进两位,超过杭州跃居全国第八,杭州则为第九。此外,在今年一季度杭州再回第八的背景下,杭州、武汉的GDP增速其实相差不大,未来围绕第八城的竞争或继续维持“你追我赶”态势。
对比两城市的产业发展,杭州侧重发展服务业、武汉侧重发展工业。数据显示,一季度,杭州服务业增加值3402亿元,同比增长6.9%,高于GDP2.3个百分点,武汉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480.95亿元,增长5.1%;从第二产业增加值看,杭州为1268亿元,下降1.5%,武汉为1762.34亿元,增长3.3%。
栏目主编:赵翰露 文字编辑:程沛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