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龙

成化年是哪一年(成化年是哪一年给现在相差好多年)

时间:2024-01-27 12:22:32 作者:行尸走肉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赵辉:朱元璋最小的女婿,历9朝,明朝16位皇帝,他可能见过一半

明朝成化十四年(1476年),明宪宗朱见深正在和大臣们商量平定苗乱之事。礼部突然送来消息,说驸马都尉赵辉病逝。因为赵辉的身份太特殊,礼部一时间不知如何处理,特地向朱见深探个口风。

这里的赵辉,虽然是驸马都尉,但是,他可不是朱见深的女婿,也不是朱见深的妹夫。准确来说,赵辉是朱见深的高祖辈。

因为赵辉是朱元璋的女婿,是朱棣的妹夫,他去世的时候已经90岁。按照民间的称呼,他应该是朱见深的“姑高祖父”。

换句话说,赵辉是大明朝第一位皇帝的女婿,而朱见深是大明朝第8位皇帝。开国皇帝的女婿去世,对第8位皇帝来说,的确不好办。若按照常规的礼仪来办理赵辉的丧仪,显得对太祖不够尊重,若不按常规礼仪,却又没有先例。所以,礼部难办,朱见深头疼。

最终,朱见深决定为这位“姑高祖父”按常驸马的惯例举办丧仪,额外辍朝一日,算是解决了这件大事。

有明一朝,驸马都尉赵辉创造了一个纪录,他历经9朝,是大明驸马中历朝最多的驸马。纵使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也难有其他驸马能和他比肩。

本文,笔者将为大家呈现朱元璋的小女婿赵辉,希望结合史料和分析,为大家还原这位传奇的明朝驸马。

一、太祖遗皇女,太宗爱幺妹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他做过游僧,也讨过饭,对于那个时代的苦命人来说,能娶妻生子都算是奢望。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在25岁时因机缘巧合参加红巾军,被濠州红巾军元帅郭子兴赏识,他从此改变了命运。此后数年,朱元璋不仅带着一帮淮西将领打下了天下,还当上了皇帝,后宫嫔妃多达40余人。

朱元璋的这些嫔妃们,一共为朱元璋生下了26位皇子,16位皇女。其中,朱元璋年龄最长的孩子是懿文太子朱标,年龄最幼的孩子位女儿,被封为宝庆公主。而本文的主人公赵辉,便是她的夫婿。

宝庆公主生于洪武二十八年,当时朱元璋已经67岁,她的生母是张氏,被册封为张美人。作为朱元璋的老来女,宝庆公主颇受朱元璋的疼爱,但是,这种疼爱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在宝庆公主4岁那年,朱元璋便驾崩了。

关于宝庆公主,民间有一段关于她的故事。说朱元璋临终前,下旨让诸位嫔妃皆殉葬,诸位嫔妃不愿殉死,哭声一片。宝庆公主心疼母亲张氏,便求朱元璋留张氏一命,朱元璋看宝庆公主年幼,哭得太过伤心,便心生怜悯之心。最终,朱元璋把张美人的名字从殉葬名单中划去,保全了张美人一命。所以说,宝庆公主算是救了生母张氏。

不过,这段故事出自民间野史,正史中并没有相关记载。根据《明太宗实录》记载:

(宝庆)公主生而太祖崩,母张氏亦卒。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朱元璋去世后,宝庆公主的生母张美人也去世了。但至于是不是死于殉葬,已经无可考证。

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当时,宝庆公主虽然年幼,但却是皇帝的姑姑,因此,宝庆公主在皇宫中也没有受委屈,建文帝的生母吕太后还时常将宝庆公主带在身边。

四年后,靖难之役到了最后关头,燕王朱棣渡过长江,从金川门进入南京城,朱允炆在纵火烧掉偏殿后失踪。朱棣随即登基,大明朝换了主人。

朱棣登基后,皇亲和武将勋贵们只要不反对朱棣,朱棣对他们都还算友善,当时很多勋贵和皇亲都保住了原来的禄位。禄宝庆公主当年仅有8岁,她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参与到政治斗争中,因此得到了朱棣的善待。根据《明史·卷一百二十一》记载:

成祖即位,主甫八岁,命仁孝皇后抚之如女。

当时吕太后(朱允炆之母)被朱棣送到朱标的陵园守墓,宝庆公主无人照料。朱棣便让妻子徐皇后(徐达之女)亲自照料宝庆公主,宝庆公主虽然是徐皇后的小姑子,但却被徐皇后当成女儿来养。

这期间,徐皇后不仅照料宝庆公主的日常起居,还教她读书明理,宝庆公主在徐皇后的教导下,不仅温柔贞静,还颇通大义。正因为如此,宝庆公主和徐皇后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五年后,徐皇后病重,13岁的宝庆公主日夜陪伴在徐皇后床前,衣不解带,犹如孝敬生母。

同年,徐皇后病逝,宝庆公主嚎啕大哭,在徐皇后的宫殿内哭得几度晕厥,可见这姑嫂二人感情至深。

朱棣和徐皇后是患难夫妻,感情甚笃,也正是因为徐皇后视宝庆公主如女,所以朱棣对宝庆公主也十分怜爱。到了永乐十一年,朱棣打算为宝庆公主选择了一个英俊的夫婿。

需要说明的是,永乐十一年,宝庆公主已经19岁了,这在明朝已经属于“晚婚”女子了。之所以会如此,也是因为朱棣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妹夫,直到他遇到赵辉。

二、成祖选妹婿,公主喜下嫁

关于赵辉,《明史·公主传》有他的记载:

(赵)辉父和以千户从征安南阵没,辉袭父官……永乐十一年,辉以千户守金川门,年二十余,状貌伟丽,遂选以尚主。

赵辉的出身并不高,他的父亲名叫赵和。永乐四年,明成祖朱棣派朱能和张辅征讨安南,赵和曾以千户的身份出征,战死于沙场。后来,赵辉袭承了父亲的官职,担任千户,镇守金川门。

朱棣之所以选择赵辉,是因为赵辉“状貌伟丽”,换句话说,此人相貌堂堂,身材伟岸,是个美男子。

同样,在《国朝献徵录》中也记载了赵辉的另一些资料,可以和《明史》的记载相互补充:

驸马都尉赵辉,直隶江都县人,以荫授府军前前卫千户,直皇城内门。太宗皇帝偶见之,奇其貌。选尚宝庆长公主。

赵辉是江都县(今江苏扬州)人,因袭承父职在城门当守卫,有一次,朱棣路过城门,对赵辉的相貌非常惊奇,因此才选他为妹夫。

通俗一点来说,赵辉可能有能力,但他之所以能入朱棣的眼,首先是靠外貌。

赵辉被选为驸马不久,便和宝庆公主完婚了。当年,宝庆公主19岁,而赵辉26岁。在史书的记载中,宝庆公主婚礼的规格远远超过了其他公主。《明史·公主传》记载:

主既为后所抚,装赍视他主倍渥,婚夕特诏皇太子送入邸。

意思是,因为宝庆公主是徐皇后所抚养,朱棣对她格外不同,不仅为他建立公主府,还赏赐她超规格的嫁妆。更为特殊的是,朱棣还破例让皇太子朱高炽亲自为小姑姑送亲,朱高炽一直把姑姑送入府邸。

宝庆公主被朱棣风风光光地嫁到了公主府,而作为驸马的赵辉,也从一个守卫城门的普通千户一夜成为身份高贵的皇亲国戚,让昔日的同僚们艳羡不已。

宝庆公主嫁给驸马之后,他对赵辉的相貌还是比较满意的。在一些野史中,说驸马都尉赵辉为人轻佻,喜欢沾花惹草,宝庆公主屡受委屈等。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极不靠谱的,明朝的公主身份十分高贵,宝庆公主又是朱棣最疼爱的妹妹,倘若赵辉真的让宝庆公主受了委屈,那他绝对没有好日子过。

不过,赵辉后期的确有很多姬妾,但那是在公主去世之后。

宝庆公主和赵辉夫妻二人感情很好,每逢节日,朱棣都会命内侍给宝庆公主府送去高规格的赏赐,朱棣驾崩后,明仁宗对小姑姑一家也非常亲厚,《明史》说他们“眷遇隆厚”。

只是,宝庆公主的美满婚姻只持续了20年,到了宣德八年,宝庆公主病逝,明宣宗朱瞻基下旨厚葬宝庆公主。(下图为宝庆公主墓志铭)

宝庆公主去世时,赵辉46岁,正堪大用,明宣宗对赵辉多有任用。《国朝献徵录》记载:

宣德间,降敕有练达老成之褒。

意思是,宣德年间,明宣宗朱瞻基曾下旨褒奖赵辉办事老成。

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9岁的朱祁镇登基,是为明英宗。当时,明朝有“三杨”主政,皇室宗亲也非常和睦,赵辉被明英宗派往南京,担任南京左府事,而后每年朝廷祭拜明孝陵,都由赵辉,赵辉在南京也颇具威望。

然而,赵辉在南京的那几年,他的生活作风开始发生改变,他逐渐由一位老成持重的皇亲,变成了一个奢靡的贵族。

三、驸马历9朝,福禄60年

赵辉46岁丧妻,正值中年,再加上他屡受重用,内心还是存在一腔抱负的。《国朝献徵录·卷四》云:

辉人物修伟,粗知文学,好贤礼士……

意思是,赵辉虽然身为武将,长得伟岸,但也粗通文墨,他懂得礼贤下士。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赵辉的日子开始奢靡起来,《明史·公主传》:

(赵辉)历掌南京都督及宗人府事,家故豪侈,姬妾至百余人……

即:赵辉在南京日久,权力在手,生活逐渐骄奢起来,他住豪宅,纳姬妾。高峰时期,家中的姬妾甚至多达百余人。

这些姬妾虽然是在宝庆公主去世之后才进入赵辉家中的,但从这段记载仍能看出,赵辉的私生活尤为放纵。不过,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只要赵辉在政治上“安分守己”,不迫害百姓,没有人会在意他的私生活。

明朝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忽悠下御驾亲征,不料兵败,发生“土木堡之变”,明朝精锐尽失,明英宗被俘。其弟朱祁钰在关键时刻被推上皇位,是为明代宗。

由于当时明朝的勋贵集团损失惨重,明代宗即位后,召朝中德高望重的皇亲来京城坐镇,赵辉作为朱元璋的女婿,自然被请到了京城。

赵辉到京城时,代表南京各大勋贵给朝廷捐了不少金银,以资助朝廷抗击外敌。不久后,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瓦剌退兵,赵辉立即给明代宗上奏,史载:

景泰初,欲诣阙报効,以杀丑虏,以纾痛愤,朝廷嘉其忠勤。

赵辉的意思是,明朝军队应该一鼓作气,继续攻打瓦剌,以雪前耻。朱祁钰为此专门下旨嘉奖赵辉之忠勇。

景泰八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改元天顺。到了天顺二年,朱祁镇有意派赵辉再赴南京,可赵辉已是古稀之年,他向朱祁镇请辞,安心回家养老,朱祁镇批准了他的请求。

实际上,赵辉虽然德高望重,但他也有避嫌的意图。因为当时明英宗正在清理明代宗时期的支持者,赵辉曾被明代宗嘉奖过,这应该是他请辞的原因之一。

辞职后,赵辉在家中又度过了20年,他闭门谢客,整日沉迷于酒色和音律之中,他家的院墙外时常能听到丝竹和莺燕之声。《国朝献徵录》用4个字来形容他晚年的生活,那就是“穷奢极欲”。可见,赵辉晚年的生活更加奢靡。然而,即使这样,赵辉却仍然高寿而终。

成化十四年,赵辉病逝于家中,享年90岁。由于赵辉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女婿,辈分极高,所以当他的家人把赵辉去世的消息上报给朝廷后,礼部一时间竟然不知该如何处理,不得不请示明宪宗朱见深,朱见深最终决定为这位“高祖姑父”辍朝一日,以示尊敬。

四、笔者有话说

赵辉本出身于普通军户之家,因机缘巧合被朱棣看重,得以迎娶宝庆公主,从此成为明朝皇亲。赵辉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9朝,历经8位皇帝,享受明朝60余年的俸禄和富贵,有明一朝,他是历朝最多的驸马爷。在中国历史上,他的经历也十分罕见。

有人认为,如果赵辉在父亲没有去世之前就已经在城门做小卒的话,那么,他可能见过朱元璋和朱允炆。也就是说,赵辉可能见过明朝8位皇帝。有明一朝,共16位皇帝,赵辉可能见了一半。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新唐书·郭子仪传》中曾评价唐朝名将郭子仪:

富贵寿考,哀荣终始,人臣之道无缺焉。

意思是,封建社会的臣子,能做到生前富贵,善终而亡,死后还能受到朝廷的尊荣,那么,他的人生就可称为完美了。

我们纵观赵辉的一生,他虽然历经9朝,但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在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6朝。从赵辉在这6朝的仕途经历来看,他还算恪尽职守,只是,他在私生活方面太过奢靡,这是他的不足之处。

实际上,在古代的文化大环境下,赵辉不过是一位传统的皇亲国戚的形象,他忠于明朝,这是他的可取之处。他生活奢靡,虽不违背明朝之律法,但仍不可取。

后世公仆,当取赵辉之忠,戒赵辉之奢,修身克己,方为国之栋梁。

您对毛瓷了解吗?

毛瓷,狭义上讲,是1950-1970年代,为主席专门定制、精心打造的生活用瓷,其工艺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都很高。毛瓷之所以名贵,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不仅因为其有独特的历史意义,也不仅因为它数量少,物以稀为贵,更因为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毛瓷“是前所未有,后世也很难仿造的国之瑰宝。

  首先,制作用的原料临川高岭土矿脉已经枯竭。用它制作的高白釉瓷器不但胎质晶莹如玉似雪,而且导热系数低。它的突出特性是其它原料无法替代的。

  其次,制作它的艺术大师们,有的已离开人世,有的年事已高,他们已不可能坐在一起进行集体创作了。绝大部分“毛瓷“都是手工制作而成,所须技术之高超,旷世罕见。例如:文具中的臂搁,其造型作“如意“状。它是由一位雕塑艺术家,用一整块长方泥坯手工切削雕刻而成,难度极大。当年只做成5件,其中三件最好的送入,其余两件,一件被香港商人买去,另一件辗转流传在新加坡。

  “毛瓷“的装饰独具匠心。釉下彩双面绘芙蓉花碗,是“毛瓷“中的华彩乐章,代表中国历代装饰陶瓷最高水平和当代陶瓷美术的最高成就。众所周知,明代成化窑 的瓷器价值连城,而彩碗更是成化窑中的尤物。《陶雅》记载:“成化彩碗,表里各画葡萄果一枝。果凡五六朵,朵紫而叶碧,光景常新。枝藤纠结处袅袅欲动。最难得者,内外彩色花纹,不走一丝,映日光照之,不知其为两面彩。“该文说的成花彩碗属釉上彩绘。釉上彩是分“釉烧“和“彩烧“两次烧制。成化彩碗胎质较薄,经过高温“釉烧后的白瓷胎“映日光照之“呈半透明状,且质地已坚,再于内外彩绘,作到“不走一丝“,并非特别困难。一次画不好,还可以涂掉重画。而“毛瓷“双面绘芙蓉花碗为釉下彩,是在坯体上绘制内外花纹。坯体既不坚实,也不透明,在坯上绘画必须一次成功,不得涂改,能作到“内外彩色花纹,不一丝映日光照之。不知其为两面彩“,可谓神乎其技了。再有,成化碗是“表里各画对称芙蓉花三枝,显而易见,“毛瓷“的彩绘技艺要远远高于成化彩碗。除此之外,笔者至今未见世上还有采用同样技法的作品,也不见文献上有类似的记载。据陶研所的人讲,能画双面绘的人已经不在了,这门技艺已成绝响。

  釉上彩“水点桃花“的绘制技法也值得介绍。它是“珠山八友“之一刘雨岑先生创造的。在历史上,此一技法可以上溯到“玻璃白“的使用与“粉彩“的形成 。“玻璃白“是一种白色不透明的陶瓷颜料,经烧烤后呈乳白色,且能凸起。其主要作用有如纸画之粉末。使色彩在其表面有粉润之感。陶瓷绘画上广泛用于“打底“,即先把玻璃白填在画面所需要洗染彩料的部分,然后用油事水洗染出浓淡阴阳,以表现对象的主体和质地。在刘雨岑手上,玻璃白的运用被推上更高级的层次。他借鉴中国画的写意没骨形式,先用玻璃白水点花瓣,画出花形(不用钩勒花头轮廓线),再用水调彩料,在玻璃白上进行第二次点染。水点时要掌握好玻璃白的厚度,彩料中的水分含量要求“湿不流,干不枯“,下笔准确、轻捷才能达到花头娇嫩的效果。用此技法不仅可以画桃花,也可以画梅花、紫藤、杜鹃、月季等花卉。

  釉上彩和釉下彩“毛瓷“各有,两种画面。其中釉上彩,一种是根据刘平的设计稿绘制的“水点桃花“,一种是根据彭召贤设计稿,也是采取“水点“技法绘制的“翠竹红梅“。而釉下彩分别为“水点“和用白线钩勒花头的两种梅花,据黄万 先生讲,当年送给的三套釉上和三套釉下彩瓷器中,这四各种图案都有。

  “毛瓷“的足圈刀是非常考究的,如各种釉,景德镇的行话为“釉把“。普通瓷器的足圈是不上釉的,这种不上釉的足圈表面比较粗糙、在使用时足圈易划伤家具表面。制作者们彩用了从康熙双圈工艺演变而来的“釉把“工艺,使足圈表面变得光滑如玉。具体做法是在修坯时在足圈内修出一道称为“二层台“的台阶,待上釉后将“二层台“上的釉药清除干净。装烧时,用一个特殊的支圈支在“二层台“上,使蘸有釉药的足圈悬空,不接触窑具,以防止绕结后的瓷器与窑具粘连。烧制这种“釉把“瓷器要比普通产品复杂得多。

  在湖南韶山冲遗物馆,陈列着379件更广泛意义上的“毛瓷”——生前使用过的瓷器。在的晚年生活中,他大多是与湖南醴陵的瓷器相伴,瓷器上分别烧制着“湖南醴陵”或“中国醴陵”的底款。但馆中陈列的也有较为粗糙的普通瓷器,其历史意义更为重大。

  醴陵第一次为毛主席烧制生活用瓷在1958年,是一批喝茶的水杯,杯面是一株蓝色的蝴蝶兰。据当年的设计者之一邓文科透露,这批杯子一共烧了100件,并明确编了号,1号给毛主席专用,其余的则分给了中央政治局领导。这批杯子被命名为“胜利杯”。

  在醴陵毛瓷中,有两个区别于其他瓷器的特点。首先,所有的餐具都是带盖的,据说是因为毛主席工作繁忙,食无定时,加盖可以保温,也卫生。其次,毛主席喜欢梅花众人皆知,所以在毛瓷上,梅花是最常出现的图案。再者,毛瓷的设计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毛瓷上的花卉图案,都以红色为主。

  1974年,醴陵为毛主席最后一次烧制瓷器,时任醴陵群力瓷厂总工程师的李人中担任了这批瓷器的总设计师,他接到的要求是:突出政治,有全国的代表性。几经思索,李人中最后确定的方案是月季花,月季花又名“月月红”,有政治性,它在各地又广泛种植,有全国的代表性。在保利此次上拍的这组四季花碗,上面装饰的就是红月季、红芙蓉、红秋菊和红腊梅。

  湖南醴陵窑从50年代的建国初期70年代的“”时期的20余年时间,先后数十次秘密地为主席研制烧造了很多种类的生活用瓷器。但都从未向外界传媒公开披露。当年许多“绝密”的内部秘密一直被尘封。“主席用瓷”这个神秘的“红色禁区”,己成为新闻媒体中所关注的焦点。主席用瓷中代表性的四季花卉梅花、桃花、芙蓉花、菊花、月季花,代表着春夏秋冬,一花一季,一年四季,全取自伟人毛主席诗词中, 日常生活用瓷也是投合伟人毛主席的情趣特制,每种花都有寓意和象征意义。毛主席尤其钟爱梅花,喜爱桃花,这人人皆知。由于存世量稀少,不可再生,毛主席专用瓷现世人喻之为“御瓷”、“当代官窑”。昔日的主席用瓷,今日的稀世珍宝,尤为众人所仰慕和青睐,也无不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叹服。然而仿制品赝品也随之出现,传闻编故事猜测甚多,均为道听途说,无稽缪论。

  1、主席用瓷从1958——1974为湖南醴陵窑特制;“7501”主席瓷是江西景德镇所制;

  2、烧制胎釉:醴陵窑参照日本式的串窑和景德镇窑(蛋形窑)来改进串窑结构,将窑室的平底改为阶梯形,将半园形拱改为簸箕形拱,此种改良阶级窑称醴陵窑。为确保毛主席的身体健康,烧制时窑温高达1360℃,经三次入窑烧制方能出炉,分别是800℃低温,1360℃高温,700℃低温烧制成。这样烧制的釉下彩瓷器无铅毒,不含镉,耐酸,耐碱,耐磨损,永不褪色,由于有釉层的覆盖作用,不存在铅毒和其他毒性物对人体的危害。而每次入炉,皆用“火中之火”,将瓷器置放于窑的中心部位,利用瓷窑中的最佳位置,经过很好的还原焰过程,烧造出最理想的釉下彩,以使瓷器釉色白里泛青,胎质坚细,叩声铿锵,胎体轻薄,呈半透明状。像碗、鱼盘、茶杯、烟缸、牙盒等均为手工拉坯。如果在阳光或灯光照射隐约可透见手指。而仿品以压坯制造,所以显得胎骨厚,且受现代一般梭子窑的限制,最高烧到300℃,温度达不到胎体里面的各种原料融化而不均,另一方面,在填色、罩色、分色、汾水工艺要经过30多道工序,釉下彩工艺才能制成瓷器,如水份太少则颜色枯燥,水份过多则又会烧后翻色、冲泡,而仿品达不到这样的工艺要求。致使釉下彩工艺拖笔、粘笔和模糊感。仿品的瓷胎很白,属于现在的渗白,不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白里泛青胎色的阶段特征,缺少意趣。

  3、釉彩原料:真品是高级技术人员统一秘密配制而成,釉色洁净,清纯,柔和淡雅、沉稳。而且试制的技术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一要“思想红”,二要“根子正”,须是贫下中农的后代,方可被选入参研研究。而仿制品因为配料经验不足而釉色显得浑浊,色彩俗气,配制不协调,图案字体整体结构不合理,釉下彩达不到画面色彩具有的水份感和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

  4、绘制:真品经有精湛技术师统一手工精心绘制,笔触闲熟,线条遒美,清舒灵动,釉色层次分明,每一笔,每一画,每一叶,每一花都有严格的要求。如在一个批次中发现有质量问题,宁愿弃之不用,也不让流入下工序。稍有瑕疵的成品出炉后,当场敲碎。湖南醴陵窑中的主席用瓷均为一级真品:而仿制品绘制功底差,铭文“人民公社好”五字和图案用笔笨拙,釉色呆板,毫无生气,包浆做过旧,而真品是自然形成。看上去形似,实质相差甚远。真品烧制的数量控制特别严格,同一式样的品种不会出现重复的烧制,更不是每个年代都烧制。湖南醴陵窑到1974年以后再也没有烧制过主席用瓷。现韶山同志纪念馆、丰泽园、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和滴水洞等处的主席的生活用瓷遗物的大部分是湖南醴陵窑生产的,另江西景德镇也有一部分。1960年5月送人民大会堂主席台用的第三批胜利杯600个(配方151号、152号)蝴蝶花的胜利杯,经过多年使用后破损极多,保存下来最为稀少,韶山同志纪念馆文物库房,也没有收藏到这种最早生产的主席专用瓷杯。如今在1974年的《人民画报》上还能看到会见外宾时,是用饰有蝴蝶花的胜利杯来接待外宾。

【釉下五彩】

  醴陵之所以能获得毛瓷制造这一光荣的“政治任务”,在于它的一项独特工艺:釉下五彩。

  从宋代影青开始,中国的陶瓷发展经历了数次创新,依次有元釉下青花、元釉里红、明釉上五彩、明斗彩、清珐琅彩、清粉彩。釉下五彩则是近代的独创。在传统的釉上彩工艺中,是先施釉,再在胚体上作画,然后烧制。醴陵的釉下五彩则是在泥胚上的彩画上喷釉,然后在1380摄氏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

  除了耐磨损,永不褪色,釉下彩的优势还在于它能隔绝颜料中的铅,并有很强的抗酸碱腐蚀能力。这对毛主席的健康,是至为关键的。

  1974年秋天,82岁的最后一次回湖南,并在长沙住了114天。醴陵也在这期间接到最后一批毛瓷任务,瓷器将用于毛主席当年的寿宴。为此,群力瓷厂动用了所有的精英,制作过程中一切的保密措施都很严格:参与人员要经过好几轮的政治审查,配方的单子只有3个人知道,厂里还专门设置了试制车间,只允许参与项目的人进入,生产过程中的碎片都要进行登记,防止瓷器流到外面去。

  在预展现场,最终被制造出来的这批瓷器玲珑剔透,在灯光的照射下几乎透明,隔热性极好,注入开水也不烫手,真是“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据李人中透露,这批毛瓷有碗、碟、茶杯、茶缸、鱼盘、烟灰缸等,当时制作了1210件,最优质的40件被挑出,参与人员每人发了一件作为纪念,其余的则当着所有人的面打掉了。原群力瓷厂毛瓷试制组的苏瑞国回忆说:“上面有指示,毛主席用瓷不能外流。”

  2001年,群力瓷厂再造了毛瓷四季花碗。图案色彩都不输当时,瓷器的白度却不如以前。在当年烧制毛瓷时,使用的瓷土原料是湖南洪江大球泥,类似的矿在世界上仅有两处,一处在英国,二战时期就已枯竭,1958年在湖南发现另一处,也已在上世纪70年代末绝迹了。醴陵毛瓷从此成为绝品。

  从1958年开始,到1974年结束,16年内,醴陵为毛主席烧制的生活用瓷达1500多件。但当中的大部分都收藏于韶山的纪念馆和丰泽园。流传到社会上的醴陵毛瓷,少之又少,约200件左右。不难理解,它为什么能在拍卖市场上不断创下高价。

  中国陶瓷自唐朝以来,就有官窑、民窑之分,官窑瓷器历来都被收藏界、博物馆、拍卖行所追捧,其原因就在于官窑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工匠,最上等的原料和先进设备,并且超额烧造,优中选优,可说是各个时代的最高水平。而毛瓷又被海内外收藏界称为“红色官窑”,从收藏价值角度和艺术水准来看,其中有一些巧合。不同的是,在毛瓷的年代,所有的生产设计人员都怀着一颗真实的虔诚之心,这种虔诚使毛瓷无可复制,也是它不同于历史上众多官窑的独特之处。

【毛瓷不止一种7501瓷】

  景德镇轻工部陶瓷所在1975年1月到9月间专门为毛主席设计、烧造过一次生活用瓷,被称为“7501工程”,“7501瓷”也因此得名。不同于醴陵多次烧制毛瓷,景德镇为毛主席特别烧制瓷器,只有这一次,但却集中了40余位顶尖高手和陶瓷艺术大师。

  “7501瓷”同醴陵毛瓷有一些相似的特点:餐具都加盖;装饰图案为红色,釉下彩“翠竹红梅”或釉上彩“水点桃花”;原料是花重金购买的当时已几近枯竭的江西临川高岭土。同样可称作是空前绝后的“红官窑”。

  “7501瓷”当初烧制了4000多件,1000多件送交等处,剩下的并没有严格按照上面的指示全部销毁。有近2000件在后来被作为员工福利发放,其余的为陶研所留存。因此,在拍卖市场上,“7501瓷”比醴陵毛瓷更为常见,其赝品也更多。

成化瓷器就是贵!看看历年TOP20价格排行榜

0001 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尺寸8.2cm

成交价RMB 222,179,600

香港蘇富比

出版:藤冈了一及长谷部乐尔,《世界陶磁全集.卷14:明》,东京,1976年,图版54及55

《香港苏富比三十周年》,香港,2003年,编号169

康蕊君,《玫茵堂中国陶瓷》,伦敦,1994-2010年,卷4,编号1669,及页48,图10a

Giuseppe Eskenazi,连同 Hajni Elias,《A Dealer’s Hand. The Chinese Art World Through the Eyes of Giuseppe Eskenazi》,伦敦,2012年,页27,图21

《大明成化年制》款

来源:Leopold Dreyfus 夫人收藏,1957年,一对之其一(传)仇焱之收藏

坂本五郎收藏

香港苏富比1999年4月27日,编号410(29,170,000 港元成交,世界中国瓷器拍卖纪录)

Eskenazi,伦敦

展览:《The Arts of the Ming Dynasty》,东方陶瓷学会,伦敦,1957年,编号175(一对之其一,图见《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卷30,1955-57年,图版46,编号175 左)

说明小杯上宽下敛,斜壁含蓄,敞口圆转,卧足雅致。瓷胎雪白细腻,釉料均净莹亮,薄如卵幕,润若琼玉。外壁淡勾青花,以黄、深浅草绿、矾红二种等敷色填廓,通绘子母鸡图。一面见公鸡红冠绿尾,昂首高鸣,一母率三雏紧随其后,觅食于野地,牝鸡羽翅朴色,凝神啄食,幼雏玩耍,一稚振羽立母背上。另一面雌鸡觅得红翅昆虫,雄鸡回望,幼雏追看,左方另有小鸡一双,草丛前后捉迷藏。两面间饰浅黄萱草、艳红月桂,枝叶茂密,皆自青花寿石而出,发色淡雅恬静,浅青柔绿甚相宜。底署成化六字双行双方框款。釉聚卧足,蓝款略蒙胧。

鸡缸杯精制妙造,从拉坯到窑烧,谨慎至微,巧作卧足,安置手中尤为宜适。成窑以其细滑瓷胎流芳,成化鸡缸杯也不例外。成化晚期御窑对胎釉慎选严控,论精细明净,诚景德镇历朝官窑之冠。对比宣窑,成化瓷胎含较高氧化铝但较低氧化铁,故火度更高,是以胎质白晳致密,瓷釉又含较低氧化铁及氧化钙,是以细腻均净,莹亮渗和光。

0101 明成化 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

尺寸14.5 cm

成交价RMB 111,438,360

香港蘇富比

出版:《香港苏富比二十周年》,香港,1993年,编号103 《香港苏富比三十周年》,香港,2003年,编号248

来源:Peter Boode,伦敦,1947年1月2日 Cunliffe 勋爵收藏(1899-1963年) Bluett & Sons,伦敦 香港苏富比1981年5月20日,编号689

展览:《求知雅集珍藏.中国古陶瓷展》,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香港,1981-2年,图录页73

《大明成化年制》款

说明宫盌弧壁圆滑,口沿微撇,隽秀蕴藉,犹如华葩半开,臻埏埴之巅。淡蓝宜漫抹,浓青善勒骨。外壁巧绘秋葵连枝,蜿蜒曲回,四美竞妍,柔瓣散舒,幽芳怒绽。嫩叶有芒掩映花间,新蕾无意独伫媖娴。盌心团花框双圈,葵瓣旋卷而发。内壁环饰连枝秋葵,与外壁类同,然姿影稍异,更添意趣。盌沿里外、足上各缀弦线二道。通体罩施釉料,透亮若脂,润泽如玉。器底署青花二行六字双圈楷款。

0025 明成化 青花瓜瓞绵绵纹宫盌

尺寸15.4cm

成交价RMB 54,199,400

香港蘇富比

来源:H.R.N. Norton (卒 1961/62年) 收藏 ,至1936年

Bluett & Sons Ltd,伦敦,1936年 (?35)

Victor Rienaecker收藏, 1936至1937年 (?52:10)

Bluett & Sons Ltd,伦敦,1937年 (?52:10)

豪活派杰(1866-1945年)收藏,1937至1945年(?52:10)

Bluett & Sons Ltd,伦敦,1945年 (?30)

Herschel V. Johnson(1894-1966年)收藏,1945至1967年(?52:10)

伦敦苏富比1967年2月21日,编号38 (?5000)

Bluett & Sons Ltd,伦敦,1967 (?5000)

罗杰琵金顿(1928-69年)收藏,自1967年(?5000)

出版:Adrian Joseph,《Ming Porcelains: Their Origins and Development》,London,1971年,封面及编号 38

《大明成化年制》款

说明成化(1465-87年)御窑烧制之宫盌,娴雅秀丽,质臻至美,古往今来,无可望其项背。青花瓷以成化宫盌最具代表性,而成化瓷亦为中国御瓷最为珍罕的逸品。成化瓷以宫盌及鸡缸杯最为人熟知,于中国瓷器历史上虽昙花一现,但却流芳百世。无论博物馆及私人收藏,或引收藏宫盌为傲,或梦寐求之。绘瓜瓞纹之宫盌,传世仅只十二件,本品正属其一,而同类宫盌,多绘十六瓜果,而本品则瓜果繁多,共绘二十二件,瓜瓞延绵,且纹饰独特,诚为珍品。

宫盌,乃青花瓷盌,应为宫廷餐具,仅制于1480年代,前后共十年。宫盌瓷质上乘,造工精细,后人难及,兼且比例触觉美感皆无可比拟,纹饰设计含蓄隽秀,笔法写意,构图巧妙,引人入胜。

据朱汤生录,成化珍瓷,无论纹饰风格,仍属私人收藏者仅二十余件,见《The Emperor's Broken China: Reconstructing Chenghua Porcelain》,苏富比,1995年,页116-29)。除传世珍品难得外,残片亦同样罕见。成化一朝,质量控制极其严谨,较明代各朝更甚,然而江西景德镇御窑出土成化残片却甚为鲜见,未及宣德年(1426-35年)地层出土之一半,而宣德帝祚却远较成化年为短。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成化瓷器最多,出自清宫旧藏,然而该院并无与本品相近之例,北京故宫博物院及中国其他博物馆亦无收藏近例。

成化纹饰,笔法独特。御瓷纹饰以精确为典型,成化瓷器则笔法灵动写意,不为成规所困。如本品之宫盌,盌身瓜瓞纹应均分三组,每组构图有别,分别绘六、六及四个瓜果(图一),本盌乃唯一例外,三组瓜瓞纹各挂八、七、七只瓜果,然而瓜瓞分布精巧,乍看之下,各组纹饰似乎构图相同,整体比例匀称,和谐一致。宫盌纹饰大致分两款,绘缠枝秋葵、栀子花及百合纹,录于朱汤生,出处同上,页119,编号B 24/25, 26/27 and 28/29,唯无记载如本品之瓜瓞纹宫盌(B31)。

连本盌在内,现知共有十二件瓜瓞纹宫盌传世,包括一残片重组例,出土自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曾展于《成窑遗珍:景德镇珠山出土成化官窑瓷器》,徐氏艺术馆,香港,1993年,编号C82。

4926 明成化 青花内梵文海石榴纹卧足碗

尺寸直径13cm

成交价RMB 51,175,000

北京保利

「大明成化年制」款

来源:北京市文物公司旧藏,北京瀚海1996.11.16,Lot274

造型精巧圆润,秀气婉约,卧足式,此为成窑高端器皿之独有形制。胎骨轻薄坚致,釉水明丽厚润,碗心书梵文,外壁环饰套勾海石榴纹,采取双线勾勒填色之法绘就,笔触细腻纤巧,内外青花发色淡雅柔和,荡漾着一股阴柔隽秀之气,予人以清新悦目、超逸脱俗之感。碗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体款识,中锋运笔,藏锋写出,于稚拙之中自见笔力雄劲。

碗心所书梵文,佛教喻意为“唵阿吽”三字明的咒牌,及普贤王如来的三字根本咒,是密宗修持的重要咒音。密宗念诵咒语修持方法,主要是利用一种特别音符,震动我们身体内部气脉,使它激发生命潜能,以超越惯有的现象,通于人天之间极为奥秘的至理明言,进入极神妙之领域,启发神通与般若智慧。 “唵阿吽”三字明是修持密宗法教中,极为重要咒音,对此三字总持圆满广大功德上,上师曾经作精要开示“唵阿吽”表三身体性的圆满,即是法报化三身、大手印身。此三字除了在生起次第有清净三业,转三业为三密的功德之外,在大手印或大圆满的“且却、妥噶”,或在圆满次第、金刚诵法方面,皆有许多成佛修持大法。故仅仅“唵阿吽”三字,就有无量无边法门,能由此而离诸三业烦恼,证得一切三身体性圆满成就。实际上“嗡、阿、吽”三字,也是印度梵文声母的总纲,因此,只用此三个字的发音,组合成为一句咒语,便是普贤王如来的三字根本咒了。普贤是普遍而贤善地充满一切处所,无时无处而存在的意思。

3698 明成化 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

尺寸14.7cm

成交价RMB 44,390,920

香港蘇富比

《大明成化年制》款

来源:

香港佳士得1990年3月20日,编号523

香港佳士得1997年4月27日,编号73

香港苏富比2006年10月7日,编号908

香港苏富比2009年10月8日,编号1692

出版:成化宫盌之闲静雅致

康蕊君

说明宫盌弧壁圆滑,口沿微撇,隽秀蕴藉,犹如华葩半开,臻埏埴之巅。淡蓝宜漫抹,浓青善勒骨。外壁巧绘秋葵连枝,蜿蜒曲回,四美竞妍,柔瓣散舒,幽芳怒绽。嫩叶有芒掩映花间,新蕾无意独伫媖娴。盌心团花框双圈,葵瓣旋卷而发。内壁环饰连枝秋葵,与外壁类同,然姿影稍异,更添意趣。盌沿里外、足上各缀弦线二道。通体罩施釉料,透亮若脂,润泽如玉。器底署青花二行六字双圈楷款。

成窑美器,堪称景德镇御窑制瓷至臻典范,展现工匠巧思创新与卓越技艺。其原料凝炼,艺术表现登峰造极。所绘纹样,推陈出新,风格独特。

成化御瓷胎釉精致,于景德镇至上唯一,触觉美感无可比拟。其釉面细腻如脂,把玩手中,赏心愉悦。其瓷质柔和温润,即由图像可辨。成化瓷器,历经初期沿袭宣德风范,而后转变过渡,显露新姿,直至末期成熟,其风格循序渐成,惟成化晚期寥寥数年间(一说1470年代末至1480年代初,亦或仅于1480年代),宫盌品种应运而生。

相较宣窑釉面之透亮微青,成窑白釉更显安靖温润,幔罩青花,雅致细触。所用青料,细炼精纯,成色均匀如一,细腻柔和,大异于宣德青花之浓重青翠,厚堆铁斑。历经数年由中东进口「苏泥勃青」料,青花发色深沉凝重,国产「平等青」于成化一朝得以应用,或单独成器,或与进口钴料相配,以创清丽淡雅特质。成窑绘饰简约隽秀,不矫造作,更有意疏离前朝形制,转而关注材料本身。

由于烧制规格考究,成窑瓷器堪称中国御瓷至珍名品。刘新园曾以景德镇珠山明御址出土宣德与成化瓷片数量相较,成化一朝帝祚为宣德者二倍有余,然出土破片及残件数量却未及后者一半,详见刘新园,〈成化窑烧造记录考〉,《The Emperor’s Broken China: Reconstructing Chenghua Porcelain》,伦敦苏富比,1995年,页11。同样,此比例亦反映于两朝传世品数量上。现存之完好传世成化瓷,存例大多入藏博物馆,绝大部分存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私人收藏现知仅有约二十余件,参见朱汤生,〈List of Patterns of Chenghua Porcelain in Collections Worldwide〉,出处同上, 页 116-129。

宫盌造形,比例合宜,内外以青花绘花果纹样,初见犹感简洁。缠枝花卉纹盌无疑亦见于永宣二朝,然成窑纹饰并未全盘承袭,而是加以变奏,于规整中注入不工整性。本品纹样,花叶相间,但内里其中一花叶相迭,外侧亦添置一花蕾,藉以打破原有画面律动。而幼茎走向亦非左右完全对称。正是此细微变化,令宫盌各式花卉图案更富动感,静中显动。此种对于御制瓷器独一无二的大胆尝试,要求极度精细缜密,而一气呵成。遂如本品之成化宫盌,有异于任何前朝或后世之同例。

黄蜀葵,又称秋葵,花瓣半圆,多叶状,叶呈掌形,裂片长披针形,于诸多宫盌纹饰中最显富丽别致。多数宫盌内里平素,仅另见三种里外兼绘之宫盌图案:一式画缠枝莲茎,二式画缠枝百合,三式外壁画缠枝栀子花,内壁缠枝花卉。黄蜀葵早为中国植物类典籍所载(图一),更为传说中七月花神,于极少永乐朝青花器上亦有描绘,如一件伊斯坦堡托普卡比宫殿博物馆藏执壶,载于康蕊君,《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John Ayers 编,伦敦,1986年,卷2,编号617,另一同式执壶例,售于香港苏富比2002年10月30日,编号271(图二)。如本器所饰花卉,其轮廓线较深,且与浅灰蓝色内绘之间融合得宜,花瓣外围白边,表现技法与众不同。

此盌样式,见有两种微异变化形态,一种为盌内壁缠枝叶茎相交,如若本盌;另一种为叶茎不相交。盌心的团花纹饰袭自宣德时期,参见《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8年,编号61。本品盌心团花画七瓣,较罕,印证成化一朝幻化多变的风格旨趣。

0908 明成化 青花缠枝黄蜀葵纹宫盌

尺寸14.7cm

成交价RMB 32,739,200

香港蘇富比

《大明成化年制》款

1692 明成化 青花缠枝”黄蜀葵“宫碗

尺寸14.7cm

成交价RMB 32,156,500

香港蘇富比

3102 明成化 青花折枝花卉纹卧足杯

尺寸7.8cm

成交价RMB 30,160,350

香港蘇富比

出版:《乐山堂藏瓷》|台北,2005年,编号8

《大明成化年制》款

说明来源:

香港苏富比1981年11月24日,编号69

5178 明成化 青花「竹溪六逸」雅集图罐

尺寸高23.5cm;宽24cm

成交价RMB 27,025,000

北京保利

出版:藤冈了一,《陶瓷大系 卷42 明の染付》东京,1975,图48

备注:日本名古屋重要茶道家族旧藏

明成化“竹溪六逸”雅集图罐,直口丰肩,斜直腹,造型饱满,圈足修整精细硬朗,胎质晰白坚致,通体施釉清透明润,颇有玉质感。外壁青花描绘纹饰,呈色柔和淡雅,正是典型的成化平等青发色。画面布局层次分明,口沿下绘朵云纹一周,肩部和足胫部分别为细瘦的蕉叶纹和变形的莲瓣纹,腹部为主题纹饰“竹溪六逸”雅集图。其绘画颇见意趣,迤逦的流云将画面分隔成两个部分,一侧庭院中有二人对坐弈棋,另一人陪坐观战,有两总角童子立于一旁随侍,一人持手杖,一人抱古琴。另一侧绘一人立于楼阁石阶前,回首平举左手指向远处,似在大声吟诵诗篇,不远处站着的两人正在倾听品味,后又有一童子侍立,场景感十足。

整个画面构图疏密有致,极见章法,尤其是借用连续的云气纹使树石楼阁自流云中隐现、同时将画面分隔为不同场景的手法十分巧妙,极富戏剧效果,仿佛观看一出舞台剧一般。此罐绘画笔法细腻,线条流畅,人物比例准确,可见画工有极深的白描功力,讲究线条的表现力,脸部的线条纤细柔和、精准,使每个人物栩栩如生又相互呼应,衣纹表现富有动感。整体笔法既圆润精细,又纵横洒脱,表现了古代高士飘逸的神情,超凡脱俗的气质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竹溪六逸指的是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山东徂徕山竹溪隐居,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后世文人仰慕他们狂放不羁、悠然自得、不被俗世束缚的生活方式,常以其自况,渴望追寻这种自由浪漫的生活状态。联想到宪宗皇帝的生平经历,似可窥的一丝端倪,宪宗幼年时经历坎坷,遭叔父欺压,两度被立为太子,但即位之后于朝政颇多用心,保留叔父代宗帝号,对于谦平反昭雪,风气一时清明。而他其实长于诗文绘事,如今藏北京故宫之宪宗皇帝御笔《一团和气图》,艺术水平颇高。由此我们不由得感慨,如果宪宗皇帝可以选择的话,想必他宁愿做一个醉心于笔墨之间的画家,而不卷入那些冷酷的权位之争。如此这般,也就不难理解这些寄托了对文人自由生活向往的高士题材成窑御瓷出现的原因了。

类似尺寸的成化大件器物本身已颇罕见,绘画水平如此之高的更是屈指可数,所见有如下几例,一为北京故宫藏品,纹饰风格与本件接近,带有狮纽荷叶形盖;一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绘画细节表现更多;一为北京海淀博物馆藏品,1985年出土于中关村有明确纪年的明代太监墓;与本件最为接近的当属台北故宫藏品,为清宫旧藏,有清代后配盖子,与本件极有可能原为一对。类似风格作品还见有香港区百龄先生收藏,绘高仕操琴图;北京故宫还藏有一例绘八仙故事之残器。以上几件连同本件,均无款识,但出自成化御窑无疑,对比其他成化御窑作品可发现,在为数不多的以人物为主题的器物中,表现高士题材的占据了大多数,为何成化官窑对这一题材格外偏好,其原因颇可考究。

5224 明成化 青花缠枝莲瓜棱甘露瓶

尺寸高27.5cm

成交价RMB 26,450,000

北京保利

备注:1.上海藏家旧藏;2.北京瀚海,2005.12.12,Lot3000

本品器形别致秀挺,线条柔美舒畅,竹节式长颈,口沿饰海水纹,颈与腹部分别绘不同方向的缠枝宝相花纹,枝蔓舒卷缠绕,颇见画笔之灵动挥洒,肩与足墙饰勾莲石榴纹,规整而生动,深得双线勾勒填色技法之精妙。其纹饰层次丰富,却毫无繁密之感。胎质坚致细腻,细白中闪米黄色,迎光透视呈牙白色;釉汁莹白凝厚,抚之润泽如玉,青花浓淡二色分明,色泽略见深沈,幽雅而不媚弱,一展成窑轻盈秀雅的艺术风格。无款,实为礼佛之器沿用永乐成例,故而不落年款,其品格之高更在写款者之上,故成窑之美重在质量与内涵。

目前成窑多见盘碗杯等圆器,琢器极罕,而琢器之中类若本品的高度更是寥寥无几。其呈瓜棱形,成型工艺颇为复杂,需要分段模印再衔接而成,相似者可见1988年出土于珠山遗址的“青花双耳球花纹瓶”,发掘者定为正统时期烧造,然若与本品的胎釉、青花、成型工艺、绘画风格等诸多方面判断,两者应为同一时期,都是成窑佳作,亦为礼佛之器(参见《景德镇出土明代御窑瓷器》页162,图88)。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明成化 青花缠枝花卉纹瓜棱净瓶”,然品相不佳,足部与瓶体接胎之处脱落(参阅《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中)》页2,图1)。此外,英国著名古董商Eskenazi藏有一件“明永乐 青花甘露瓶”,与本品可资参考。

成化年间(1465—1487)御器厂所出御瓷,质精秀雅,世无伦匹。其胎釉莹润,造型秀奇,青花五彩淡雅幽静,上承永宣雄健精萃,下启嘉万彩绘风尚,影响至为深远。其中青花呈色浅淡柔和,典雅宜人,纹饰采取双线勾勒填色绘制技法,画工规整,笔触秀丽,疏密有致,线条优美自然,给人以清新悦目,幽雅脱俗之感,一改永宣以来雄健豪放的风格,而以玲珑秀奇、端巧工细独步一时,为世所珍,引得后世追仿无数。《竹园陶说》评曰:“成窑画笔古今独步,盖丹青妙手寄其心力于瓷片之上,故能笔细如发,用青如用墨,点染描画,各臻其妙也。”

本件极为珍稀的成化御窑珍品“青花缠枝莲瓜棱甘露瓶”,为成化皇帝崇佛教、赤诚礼佛的见证。其形提拔别致,线条起伏变化丰富,竹节式长颈,口沿饰海水纹,颈与腹部分别绘不同方向的缠枝宝相花纹,肩与足墙饰勾莲石榴纹。胎釉细润晶莹,青花浓淡二色分明,色泽较前者略见深沈,绘画流畅细致,幽雅而不媚弱,一展成窑轻盈秀雅的艺术风格。

3582 明 成化 斗彩团莲纹高足杯

尺寸高7.7cm

成交价RMB 19,301,220

佳士得香港

六字楷书刻款

3199 明成化 青花缠枝莲花纹兽面环耳供瓶

尺寸39cm

成交价RMB 19,416,520

香港蘇富比

8621 明成化 白釉磬口加康熙五彩过枝松鼠葡萄盘

尺寸直径20cm

成交价RMB 20,700,000

北京保利

大明成化年制款

备注:

1.纽约著名收藏家马赛厄斯•科莫(Mathias Komor)旧藏;

2.美国收藏家霍尔 (Evelyn Annenberg Hall) ;

3.纽约佳士得,2006.03.29,Lot159

展览:北京时间博物馆,“御赏拾珍—元明清官窑瓷器珍藏展”,2015年5月18-6月10。

此件盘直口,高4.8公分,口径21.5,足经13.4,弧壁,圈足,略微内敛。此件「明成化 白釉磬口加康熙五彩过枝松鼠葡萄盘」通体均施白釉,盘心略微内凹;圈足露胎,细白坚致,底书青花「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外加青花双圈。该类甜白釉盘以永乐、宣德为多见,成化朝极为少见。盘内壁以及外壁之上,亦施五彩过枝松鼠葡萄纹,于康熙一朝加彩二次烧制。应为康熙时期,本朝白釉未甄完美之时,景德镇皇家御窑工厂以清宫内藏明代御窑白釉优质素器,加五彩创制新器,以供御珍赏,传世极为稀少。

成化白釉的精美、润泽冠绝明清两代。其原因部分因为成化瓷胎使用「麻仓土」之由,其土质细腻,釉面如凝脂,白中闪有牙黄,肥润透肉色。成化白釉器物存世量极为稀少,在1975年与1987年两次对景德镇御窑厂珠山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成化瓷器残片,品种虽较为繁多,但成化时期单色釉制品出土量极少,而且有许多品种在传世品中尚属首见,如黄釉、白釉产品等。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其《成化瓷器特展》中罗列有斗彩、青花等成化瓷器数十例,但其中馆藏成化白釉瓷器仅列有5件,足见其珍。

其中,「明成化 白釉磬口盘」高4.7厘米、直径21厘米、足径13.7厘米一例,尺寸造型与本品极为一致,台北故宫所藏该盘贴有清宫内府评定等次的黄色签条,可说明于清宫收藏时,皇家御赏等级不俗,可资参考。本品高4.8厘米、口径21.5厘米、足径13.4厘米,应与台北故宫藏品同系明代宫廷旧藏,后延续至满人入关后清廷收藏,将素器送至景德镇施彩,作为清代早期皇家御用之器。

明代御窑器物在晚明时期,与康熙时期加彩之例,虽存世极为寥寥,但亦可在馆藏作品中窥知一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例「明成化 斗彩团花卧足小碗」,底部加红彩「大明隆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识,亦有落「大明万历年制」款之现象。足可以兹证明在明代晚期,即有皇室认为景德镇御窑烧造不甚满意,并意图把前朝烧造精致旧器者,填着本朝款识,以供御玩之例,此种方式一并延续至康熙时期。与明代晚期不同,康熙早期御窑厂百废待兴,其烧造可呈贡的官窑作品并不甚理想,康熙皇帝则效仿前朝,命人取宫中所藏精致旧物加彩赏玩。传世一例,便可见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例「明永乐 甜白釉加康熙珐琅彩花卉纹莲花式盘」,整件作品以清澈无暇之永乐甜白釉素器为地,上饰康熙时期新兴之珐琅彩,足见帝王雅趣。除加饰珐琅彩作品外,亦有如本品一般加饰五彩者;唯两者皆采用前朝单色釉极为名贵素器,身份等级不言而喻。

0052 明成化 仿官窑琮式瓶

尺寸高28cm

成交价RMB 19,600,000

中贸圣佳

款识:“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

说明说明: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方形圈足。器身有凸起的横纹装饰。造型端庄施粉青色釉,釉面肥厚丰腴,有不规则开片。琮式瓶在所有瓶形帖有不同寻常的地位,被称为瓶中之王:其一,琮瓶从起源到发展的延绵历史是任何瓶类所无法相比的。自良渚文化以玉琮为代表开创玉器文明,经宋代官窑的礼品琮瓶,到雍正、乾隆清朝历代皇帝都以琮瓶作礼品,这在中国的五千年文化中,一种瓶式几千年以来始终作为国之礼品而使用,实属罕见。其二,琮瓶的形制作为天方地圆的浓缩,其寓意涵盖,既至尊无比,又是先民浓缩大千世界精华的集中表现。

再者,琮瓶的起初造型,根据高低不同分成若干级,这也许是对几重天或使用等级的一种反映,但到后期,琮瓶都以八卦的形式出现,充分反映了中国的道教文化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和传承。第四,从玉琮到瓷器的琮式瓶的使用者都为帝王尊者,平素百姓少用,现其规格之高,真高代表着帝王思想的延续。综上可见,琮式瓶系瓶中之王,任何形制式的瓶式都无法与其相比。

*3154 明成化 青花荷塘罐

尺寸高10.3cm

成交价RMB 19,040,000

北京翰海

参阅:《成化瓷器特展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版84,85

“大明成化年制”楷书款

直口、短颈、丰肩、扁圆腹、圈足。器以青花绘莲池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为成化时期御窑瓷器。莲池图描绘的是仲夏时节的莲塘,波浪翻滚,盛开的莲花、碧绿的荷叶、间以水草,摇曵飘香,彩蝶在空中飞舞。

成化时期的御窑厂瓷器烧造日益兴盛,《明史·食货志》记载:“成化间,遣中官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成窑瓷器烧造品种繁多,有青花、斗彩、白釉、黄釉、蓝釉、釉里红、青花绿彩、黄地青花等,以青花瓷为主流产品。明宪宗成化一朝,为时虽仅二十三年,烧造瓷器上承明永宣之精华,但一改永乐宣德时期的雄健豪放的风貌,又锐意创新,瓷器造型多玲珑秀奇,胎釉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以其轻盈秀雅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成化青花选用“平等青”料,呈色浅淡柔和,典雅宜人,纹饰采取双线勾勒填色绘制技法,画工规整,笔触秀丽,疏密有致,线条优美自然,给人以清新悦目,幽雅脱俗之感,备受世人所推崇。《竹园陶说》评论有:“成窑画笔古今独步,盖丹青妙手寄其心力于瓷片之上,故能笔细如发,用青如用墨,点染描画,各臻其妙也”。明人沈德符《敝帚轩剩语》有“宣窑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的赞语。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评价有:“成化五彩,青花均极工致,青花蓝色深入釉骨,画笔老横,康熙就当却步也”。

成化帝佞佛,佛以莲花喻妙法,各种净土均称莲花藏世界,又因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又有“清廉”的“廉”谐音,象征着高雅与清廉,深受文人雅士的称颂,故成化时期瓷器多见莲花纹作装饰。此形制的扁罐源自明初,永乐时期有翠青釉和白釉器,成化时期有青花、斗彩、五彩品种,装饰纹样有莲塘水藻纹、牡丹飞蝶、九秋花草、缠枝莲花纹等。造型饱满,胎质细腻,釉质温润肥腴,画意生动,绘制纤柔精细,疏朗明快,为成化青花器中的精品,展现出陶工高超的技艺和艺术修养。《博物要览》评价有:“成窑上品,五彩供养浅盏,草虫浅盏。青花纸薄酒盏,五彩齐箸小碟香盒,……各制小罐,皆精美可人”。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此类成化时期青花扁罐。

1387 明成化 青花九秋图罐

尺寸10.5cm

成交价RMB 17,596,800

佳士得香港

双圈双行六字楷书款

0824 明成化 御窑斗彩莲池鸳鸯纹墩式碗

尺寸直径13.5cm;高7.2cm

成交价RMB 17,365,000

中贸圣佳

来源:日本家族珍藏。黄清华(英国东方陶瓷学会会员)

宪宗一朝,窑器多佳美,堪称景德镇制瓷至臻典范,展现工匠巧思创新与卓越技艺,其质精秀雅,世无伦匹,造型婉约,气韵柔美。早期以先帝治下巧工佳瓷为范,尤尚宣德高风,故宣窑诸项名品,在沉寂三十余年之后,皆获一一重现。其中宣德斗彩满池娇之新创佳品,亦有摹制,並于此基础之上,演绎出以鸡缸杯为代表的成窑斗彩之旷世传奇,诚如明沈德符(1578-1642)《敝帚斋剩语》所言:“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

成窑早期斗彩佳器,体现了志在全面恢复与摹仿宣德故物的特点,是次拍品【成窑 斗彩满池娇墩式碗】正是此段特殊历史之见证。其以墩式碗为造型,内外纹饰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成化 无款斗彩莲塘鸳鸯大碗】一致。其型端庄,其釉温润,其彩绚丽,且保存状况极佳,一如初出。圈足上部所绘仰莲瓣纹一周,个性特征鲜明,其青花色泽深沉苍雅,与宣窑无异,展现出由宣窑过渡而来的成窑早期特点。

本拍品所装饰的荷塘鸳鸯题材在宋元之际有专门之名称—满池娇,始见于南宋织物上,入元之后风行于刺绣衣物中,因此颇见于时人题咏。著名的一例是柯九思《宫词》:“观莲太液泛兰桡,翡翠鸳鸯戏碧苕。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柯氏自注云:“天曆间御衣多为池塘小景,名曰满池娇。”张昱《宫中词》:“鸳鸯鸂鶒满池娇,彩绣金茸日几条。早晚君王天寿节,要将著御大明朝。”元青花瓷器上亦多流行满池娇题材之装饰。

满池娇与有明一代御瓷结合始于宣德时期,从一开始就注定命运不凡,因为它们的结合开创了中国陶瓷新品类—斗彩。斗彩,萌于宣德,臻于成化。斗者,凑也,斗彩即色之凑合,既是以红、绿、黄原色为主之彩釉相拼,也是釉下青花勾勒兼装釉上诸色。宣德彩瓷雏本,乃梵文祭器,用于西藏,为有明一代景德镇御窑彩瓷之始,意义非凡,然实物仅见于西藏萨迦寺所藏与御窑出土标本数例(图7、8、10)。

1984年文物出版社王露女士在西藏萨迦寺发现了两件有宣德年款的青花斗彩鸳鸯莲池纹大碗与高足碗(图7、8),器内口沿有一圈藏文,其内容为吉祥经。此后1988年以后景德镇珠山又发现了纹饰与文字大致相同的斗彩盘以及斗彩半成品大碗和靶盏等。再联系1982年出土的青花僧帽壶以及壶上的藏文经文可知,出土斗彩瓷以及青花僧帽壶或其他带藏文或梵文的靶盏等,必是宣德皇帝为了赠送给西藏活佛而命令御厂烧造的赏赐宝物。

4925 明成化 青花缠枝莲瓜棱甘露瓶

尺寸高28cm

成交价RMB 17,250,000

北京保利

出版:2005年第十一期《收藏家》杂志封面

来源:上海藏家旧藏

器形别致秀挺,线条柔美舒畅,竹节式长颈,口沿饰海水纹,颈与腹部分别绘不同方向的缠枝宝相花纹,枝蔓舒卷缠绕,颇见画笔之灵动挥洒,肩与足墙饰勾莲石榴纹,规整而生动,深得双线勾勒填色技法之精妙。其纹饰层次丰富,却毫无繁密之感。胎质坚致厚重,釉汁莹白凝厚,抚之润泽如玉,青花浓淡二色分明,色泽略见深沈,幽雅而不媚弱,一展成窑轻盈秀雅的艺术风格。无款,然品格之高更在写款者之上,故成窑之美重在质量与内涵。

目前成窑多见盘碗杯等圆器,琢器极罕,而琢器之中类若本品的高度更是寥寥无几。其呈瓜棱形,成型工艺颇为复杂,需要分段模印再衔接而成,另一相同一例仅见1988年出土于珠山遗址的【青花双耳球花纹瓶】,发掘者定为正统时期烧造,然若与本品的胎釉、青花、成型工艺、绘画风格等诸多方面判断,两者应为同一时期,都是成窑佳作,亦为礼佛之器,参见《景德镇出土明代御窑瓷器》页162,图88。

因成窑鸡缸杯存世稀少,好古之人皆以得之为荣,声价一直不菲。最早载有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价值的明代万历《神宗实录》中写道:“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由此可见,鸡缸杯在明代,从成化朝到万历朝仅仅经过100余年,已经极为珍贵。时人沈德符《敝帚轩剩语》中说:“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今古之冠,如宣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沈氏又在《万历野获编》补充言:“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琖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则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予为吐舌不能下。”明代万历沈德符《野获编》中称:“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

2932 明成化 青花“水波飞龙”图罐

尺寸高8.8cm

成交价RMB 15,414,750

香港蘇富比

“大明成化年制”款

来源:伦敦苏富比1972年5月23日,编号126,Sam Browne收藏

一战成名!成化青花宫碗,从30元到1.41亿元的传奇历程...

收藏界就是一个缔造传奇的地方,一个从你眼前溜过的不起眼物件,也许转身就会成为各大拍行的宠儿,成为身价千万、甚至上亿的“天价”藏品。

能不能发现藏品的价值,那考验的可就是收藏者的眼光和眼力了。

明成化青花瓜瓞绵绵宫碗

成交价:90,000,000 HKD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只碗就有着传奇经历。

单听名字——“明 成化窑 青花秋葵纹宫碗”,这就已经足够刺激到现在玩收藏的一众藏家了,目前它的身价也是非比寻常。

区区一个口径仅为14.5厘米的青花小碗,仅用了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在当时就缔造出明代瓷器世界第二之高价,成为当时香港苏富比40周年庆典拍卖会上最耀眼的明珠......

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

成交价1.41亿元港币

明代成化御窑瓷器

现如今十分重要的身份和地位

烧制技术全面发展

还出现了傲然于世的成化斗彩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明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在宋、元的基础上,明代瓷器的烧造技术全面发展,成就显著,以景德镇最为突出。

除了傲然于世的成化斗彩,玲珑秀奇端巧工细的成化青花亦是成瓷中的翘楚,可谓明代中期青花瓷艺术的代表。

明成化青花缠枝宝莲纹宫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成化朝在御用瓷器烧造方面的非凡成就,以及明代官窑瓷器(瓷片)都有重要收藏性和投资潜力,使得精品御窑残瓷也能以重要文物的身份受到国家的重视,走近大众视野。

为何会有这样的成就?

这些深埋在宫中的传世精品

和深埋在地下的瓷片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缘?

这一切都离不开成化皇帝明宪宗朱见深

成化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少年时代因父亲英宗被俘蒙古,太子之位被废,幽居深宫,尝尽冷眼,朝不保夕。直到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即皇帝位,改翌年为成化元年。艺术需要灵魂,成化器的珍奇和独特更多的原因或许就在于成化帝的个人传奇色彩。

1987年,在景德镇珠山地区明代御窑厂遗址考察中,曾出土了大量成化斗彩半成品的残器,它说明成化斗彩器的挑选是极其严格的,稍有差错就地打碎掩埋,必须彻底摧毁,上品才能供奉宫廷。成化皇帝本身是个认真细致、事事求全责备的人。

《明实录》中曾记成化皇帝:“诸目章奏,手自批阅,虽字划差误,亦蒙诘问。”对大臣们的奏折尚且如此,以致众位大臣“以益兢业效职,莫敢或欺”,为皇帝制作瓷器的工匠其心态就可想而知了。

明成化青花宫碗 | 大英博物馆藏

现存传世的成化青花缠枝和秋葵纹宫碗则是宫碗的代表,绝大部分藏在中国台北和北京两个故官。

后世称“宫碗”明代宣德时创烧的瓷碗,多为皇宮所用,故称“宫碗”。

明成化青花缠枝萱草纹宫碗

香港苏富比2019

成交价:5674万元港币

而在全球私人手中的藏品也仅有20多件,其珍稀名贵堪比北宋汝窑。

是历代藏家梦寐以求所追寻收藏的瓷中珍宝,其历史、文化、艺术、经济,收藏价值非常高。

明成化青花缠枝栀子花纹宫盌

明成化青花秋葵碗

成化青花秋葵纹碗

从30元到1.4亿的传奇历程

成化瓷器深受明清两朝皇帝之青睐,尤以明万历帝和清雍正帝为最而在后世竞相仿造成化瓷的作品中,也以万历窑与雍正窑最为成功,青花宫碗自然是仿造的主要对象,特别是雍正窑,在艺术风格气质上也做到了形神兼备的水平。

清 雍正 仿成化青花缠枝花卉纹宫碗

但是这样一个完好的成化青花碗,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北京琉璃厂,它仅值30元!而且还无人问津!

“卢沟桥事变”前夕,萧书农把其中一个碗以1200块现洋的价,卖给了古玩收藏家毓绶衡。

之后毓绶衡又把这个成化青花碗卖给了专和美国人做生意的叶叔重,作价3000块现洋。

北平沦陷后,市面萧条,琉璃厂古玩行的生意更是惨淡。这时,有上海古董商说,叶树重从毓绶衡手里买来的成化青花宫碗在美国纽约卖了一万多美金!

时至1990年3月,此碗以1045万港元的价格成交。 2009年秋拍,香港苏富比的成交价是一只3650万港元;2013年,香港苏富比的成交价达到1.41亿港元!   

而目前,有藏家预测,这只宫碗的价值应该接近2亿!

尽管今非昔比,货币的价值意义不尽相同,但价格相差之大,还是令人扼腕慨叹……

故宫博物馆展示的成化御窑瓷器

故宫博物馆和景德镇藏

明代成化御窑瓷器赏析

01

明成化青花龙穿花纹鹤颈瓶

瓷器是易碎品,在流传过程中遇到地震、战争或者人为因素,很多瓷器被损坏,埋如地下,所以会有一些器型是没有传世品存在的,这也正是御窑厂遗址发掘的意义,这件“青花龙穿花纹鹤颈瓶”就是其中一件。这件器物球腹长颈,属于高丽的风格,造型奇特。此瓶虽无款,但绘五爪龙,表明使用者为帝王。

02

明成化双狮绣球纹大盘

此器有传世品,盘心青花绘双狮戏绣球,其间散夹以法螺、珊瑚、火珠、银锭等杂宝,内、外壁均为缠枝宝相花。因其青花呈色凝重,纹饰与宣德相近,且受“成化无大器”说的影响,人们曾定其为宣德无款器。

03

明成化青花矾红彩云龙纹碗

青花矾红彩者是明代永宣时期的创新发明,此碗式为典型宫廷内府样式,系成化一朝罕见之器。碗心青花双圈内饰云龙纹,外壁腹部矾红彩绘行龙,近足一周青花波涛海浪纹。青花矾红龙纹制式更自创烧伊始贯穿明清两朝,堪为官窑之典范,御瓷之重器,存世珍稀。

04

明成化青花梵文卧足杯

据载明代成化御窑青花梵文杯,是当时景德镇御窑场为了满足御赐藏族僧侣而专门烧造的瓷器之一,器物虽小,但器形规整,庄重圆润,玲珑俊秀,青花呈色淡雅,是成化青花中的代表作品。

ps:想要了解更多古玩行业新知识、新资讯,关注“域鉴公众号”,俯仰古今 共鉴时代藏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