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滴滴出行”“去哪儿旅行”“哈啰出行”等App,显眼位置均可看到“借钱”;点开“京东”“58同城”“美颜相机”等App,显眼位置也能看到“借钱”……
“新华视点”记者近期调查发现,不少手机App存在与自身主要业务毫不相干的借贷功能,并以低息、红包等作为噱头引导用户开户。App“借钱”满天飞,背后暗藏多重风险。
各类App都盯上“借钱”业务
部分手机App用户告诉记者,一些生活中常用的App,俨然成了“金融App”。就连平时常用的拍照、办公软件都有借款功能,经常出现鼓励用户开通借款功能的弹窗提示。
青岛市民郑昱告诉记者,她平时常用的拍照App“美颜相机”,最近打开后总是有弹窗消息,提示送她一个最高88.88元的红包。点开红包后,就会进入一个“美图e钱包”的界面,里面除了提供“借钱”服务,还有“您有最高额度200000元待领取”“最高可借200000元”等极具诱惑的广告。“一款拍照软件,为啥老出现借贷广告?不理解。”郑昱说。
不少公司职员告诉记者,不仅是拍照软件,常用的办公软件“WPS Office”,也出现了借钱功能,号称“低利率、无抵押,最高可贷96400元,年利率7.2%起”。
记者下载了部分常用App测试发现,不少社交、出行、生活服务类App中都有借款功能,部分App还把借款功能作为重点模块进行展示。如用于叫车服务的“滴滴出行”,其借钱功能按钮就摆在App主页,与打车、顺风车、共享单车等功能并列。在外卖应用“饿了么”上,借贷功能不仅出现在首页,而且接入的借款服务有七八种。在社交App“陌陌”上,其提供的借贷服务宣称最高额度为6万元,且“无担保、无抵押,有手机和银行卡就能申请”。
此外,还有一些App以“免费领取会员”为噱头,引导用户使用借款服务。例如某款视频App以“免费送3个月VIP会员”为由,引导用户点击广告,点击进入后则会出现“新用户领30天首期免息券”“最高可借额度200000元”等网络借贷广告。山东艺术学院大四学生孙思齐说,在视频App“爱奇艺”的应用界面内,有时会出现借贷功能的广告;平台还宣称,只要注册并完成借款,就能领取会员。
不少App在借贷服务中都注明资金来自银行及持牌放款机构。记者咨询了一款社交App的客服人员,对方表示,该App是金融机构的合作伙伴,负责接入借贷服务;推广平台本身并不提供资金,出现纠纷时需要借款者和资金提供方协商解决。
“轻松借钱”背后暗藏多重风险
社交、出行、视频等生活服务类App用户基数庞大,其中很多使用者本无强烈借贷需求;在这些App“广撒网”式宣传下,一些使用者受诱惑开通了借贷功能。
记者发现,不少平台的借款功能都以“实时审批、极速到账”为卖点,并且承诺的额度不低。几款App对开通借款功能的审核都颇为宽松,填写个人姓名、身份证号,进行人脸识别后,绑定收款银行卡就可以借钱。
部分App中的借贷功能还以低息为噱头吸引用户,但实际上却埋着高息的深坑。某款App宣称借款额度最高达到20万元,最低年化利率只有7.2%;但当记者按照App内的要求填写完各种个人信息后,年化利率一下子涨到了23.4%。
在黑猫投诉等互联网投诉平台上,有多名用户投诉称,一些App里的借贷功能存在重复扣款、收取高额利息、开通后无法取消等问题。
一位银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普通用户在银行申请信用卡,一般初始额度只有2万元到5万元;但不少App上的借贷功能,动辄宣称可以提供30万元到50万元的额度。额度一旦过高,如果用户还款逾期,带来的金融风险很大。
互联网经济专家刘兴亮认为,不少App用户众多,如果平台采用诱导的方式推广借贷功能,一些风险意识不足、消费自控力较差的群体就存在过度借贷的可能。
多位大学生在黑猫投诉上反映,看到某款社交App上频频出现的借贷广告,经不住诱惑,就尝试借款,数额在1万元到3万元不等;但借款后却无力偿还,影响了个人征信。
此外,借贷功能还极易侵害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国家网信办在今年5月的一次通报中指出,84款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其中半数以上App都具备金融功能,这些App存在非法获取、超范围收集、过度索权等侵害个人信息的问题。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些中小借贷平台上的个人信息很容易泄露。个别平台为追求利益,会把个人信息“打包”卖给第三方;只要用户在一家借贷平台上申请过借款,其他借贷平台的骚扰电话就会“蜂拥而至”。
对App借贷亟待加强监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开始尝试使用移动端上的金融平台进行借贷。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显示,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部分公司的“80后”“90后”客户占比达到90%以上,其中,“90后”客户占比普遍在50%左右。
相关专家认为,与专业化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的App相比,一些常见的生活类App使用人数更多,覆盖面更广。由于使用频率很高,过度宣传借贷功能更容易让网民掉入网贷陷阱,并导致互联网金融风险。有关部门需要对这类App加强监管,堵住由此带来的互联网金融漏洞。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顾雷说,应持续加强对手机App开设借贷功能现象的监管。对于当前“什么App都可以放贷”的局面,要有更精准的规范和约束。比如在平台的借贷资质、用户申请门槛、推广方式等方面,都应有更明确和严格的标准,以实现App借贷业务有序、有度发展。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一些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中并没有明确指定使用范围,部分信贷资金存在未按指定用途使用的问题,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以及股市、债市等金融市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平台的指导,在对用户的申请审核、贷款用途和流向的监管上更加严格。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很多普通用户具备的金融知识有限,容易被平台夸张的宣传所诱惑。行业监管部门可定期在校园、社区等场所开展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培养更多人形成良好的金融素养,增强抵抗金融风险的意识。(邵鲁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晚上九点多微信收到一条朋友发来的信息,过了几分钟后另一个朋友打电话过来。
事情是这样的,许久没联系的朋友发微信问我在哪,没回他,想等他先说事。几分钟后,另一个朋友打电话过来。第一通的时候我没有接,紧接第二通,隔了一会儿我才接。从语气上能听出来喝得有点飘。在电话里说要我过去聊聊,他们在哪哪。我礼貌性的说自己晚上喝了酒开不了车,不方便过去。对方说喝了酒不能开车可以打车过去。说趁这个小长假大家又都在老家,就相约聚下。有谁谁,一连数了好几个熟识的朋友名字。我说我有事,真走不开,你们高兴再多喝几杯。然后电话到了另一个朋友手上,他说我开车过来接你,大家这么高兴,又机会难得。我说真走不开,好久不见也想大家的。然后就挂了电话。
也不知道这帮同学朋友是怎么想的,大家都三四十了。我倒不怕去结账,这点小钱不算什么。我是想不通,酒足饭饱气氛上来了,也不知哪根筋不对,打电话过来要和我续友情,还轮流几个人来说。你们约饭时,当我不存在,那时不说想我了。聚完到后半场打电话过来说想我了,叫我去聊聊。感觉自己承受不起他们这种友情。
在我生活中还有两位朋友,也是让我认识不少,我将故事分享给大家。
同寝室A同学,四年大学时光,关系还可以。没达到亲密无间,算是互助吧。毕业后我去深圳找工作,他想留在当地。几个月后,我在深圳稳定了,租了房。他也想来深圳找工作,提前电话我,我说正好,就到我这落脚吧。刚毕业找工作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很遭罪,没住的,身上也没有太多钱,社会经验也不多,这些我都经历过。
来了他和我住,不收一分房租水电,住了好几个月吧。吃饭基本我请,毕竟有一份工资,主要是我不在意这些,友情比钱重要。期间还有些同学来借钱我都借了,当然是小钱,生活费或者房租,确实当时都不容易,碰到困难也不会和家里要,因为四年大学都是家里支持的,毕业还要钱自尊心上下不来。后来他工作稳定就搬到公司附近租房了。他周末基本都来我这,一起玩电脑,一起嘻嘻哈哈,一起过着单身的生活。当时我觉得我们是很好的朋友。他也在其他同学面前说我是他的最好的朋友。平时没事就会QQ找我聊聊,或者打电话。有次他们公司搞团建,可以带一位家属去外地游玩。他就叫我去。
我以为我们成了真正的朋友,其实在没发生事情前,有事才能看清一个人。我清楚的记得,爷爷过世回家奔丧。那时不懂得节省,也没有理财的意识,卡里没多少钱,好像是一万多一点点吧。我怕不够,就问他借2000以防万一。电话里他说需要问下他女朋友,我说你先问,回头告诉我。第二天,我在火车上,再电话他,他说借不了,女朋友不同意。
这事就过去了,我们还和以前一样, QQ聊电话聊,一起开黑玩游戏,有时邀请我去他那玩,有时他来我这玩。有一天,另外一个同学无意说某同学有事向A借了5000,说A这个人挺好。我笑笑说是挺好的。往后,A还像以前一样找我QQ,一般我会隔很久才回,打电话有时接有时不接。有次他用QQ打电话过来,我看没显示就接了,他直接说为什么打电话不接呢,我说忙。他说你不够意思,又不是大老板,找你聊个天真费劲。我说没办法,真是太忙了。没聊几句找借口就挂断了。反复一段时间后,大家就不太联系了。再后来,微信兴起时,我们也没有加彼此,虽然同在一个同学微信群里。
我还有一个同学,不是同寝室的。他是那种半封闭型的,我对他没有特别深的印象,不抽烟不喝酒。唯一的爱好喜欢看历史书,这点很合我的胃口。我们能一起从春秋聊到五胡乱华,再到宋的重文轻武,聊得挺开心。毕业后,他去上海发展。我们平时都懒得联系,有时QQ彼此亮着时也不发信息,也不觉得尴尬,有事时就问问,一般都言简意赅,没有弯弯绕和屎尿屁。
当我负债落魄时(起因过程不谈),一些物品需要打包发快递,付钱时没钱可付,虽然只需一百多。我微信几个原来不错的朋友,问他们借两百,也就是平常几包烟钱的事,好久没回。打了几通电话,也没人接听。我站在快递店门口,请求店家稍等下。差不多十几分钟吧,我感受到人生至暗时刻,要是没人我都想放声大哭。不是那种全世界都抛弃你想哭,而是一个大老爷们,怎么就混成这鬼样。
当我微信通讯录翻到最后Z时,我给他发了条微信,直接说:有两百没,急用。马上5000就转过来了。当时我回复他:谢了,兄弟,不想多说啥。他回复:废话。处理完后,微信才慢慢有人回复,问什么事,还差这两百的,有说忙现才看的手机。打过去的几个电话也不是回电话,而是用微信问找他什么事。我都一一回复说:想买个东西正好差200,现在没事了.有不再回复的,有回复的说:现在这种情况,克制下消费。我回复说:谢谢兄弟提醒。
当一步步进入正轨后,生活还像以前一样,阳光,笑脸,却有很多人看不到背后的沧桑。5000还他时,我带点哭腔的向他说了当时的情况和内心的感想。他只是哈哈大笑说:该。过后,我们还是很少聊天,只是每次见面时,我总会喝多。
有时,好像是上天开的玩笑,就像当年上学时常说的一句:我爱的人名花有主,爱我的人惨不忍睹。你把A当朋友,人家就一定要把你当朋友吗?你说A小气,人家只是对你小气而已。有些人,在他需要你的时候,你是他朋友,在他不需要你的时候,可能你是路人甲。有些人,你觉得不重要,但人家把你看得很重要。有个有名的故事,遇到困难,你是去找你帮助过的人还是找曾经帮助过你的人。珍惜对你好的人,这样的人不多。
微信号“借”给别人投票
就能获得188元、588元红包
咱就是说天底下还有这等好事
你信吗?信了就上当了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2021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网安大队发现一个以免费领取红包名义骗取他人微信号并出售给黑灰产人员使用的犯罪团伙。
该团伙通过发送引流信息、骗取他人微信号,然后对微信号进行解绑,再进行出售,供犯罪团伙使用。
(部分作案手机)
作案手法
01
第一步,嫌疑人发布“借用微信号几分钟就可以免费领取红包”等引流广告,引诱受害人进入“588红包福利派送群”等虚假福利QQ群。
02
第二步,嫌疑人设置群内全员禁言,并在群里发布他人已经领取到188元微信红包的虚假截图页面,诱导受害人上钩,主动添加管理员进行私聊。
03
第三步,嫌疑人以“需要借用微信号登录投票系统进行授权”为幌子,要求受害人提供微信账号和密码。这时候,骗子还会让受害人先把微信零钱转走,以消除其对微信账号和资金安全的担心。
04
第四步,删除微信原有数据。嫌疑人获取微信账号密码后,会以最快速度删除微信的其他登录设备信息,批量删除好友,并将微信号换绑,最终实现将该微信号据为己有的目的。
05
第五步,贩卖微信牟利。嫌疑人对骗取的微信号进行分类并定价,以160元至300元的单价,出售给从事网络、网络推广等黑灰产人员,实现最终牟利。
一网打尽
2022年1月上旬,佛山市南海网安大队联合安徽淮北网安大队开展收网行动。
公安机关成功在佛山市南海区抓获于某明为首的犯罪嫌疑人9人,现场搜获作案手机一批,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来源:公安部网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