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店铺起名

戎姓(戎姓氏怎么读)

时间:2024-01-22 00:04:09 作者:作茧自缚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中华戎氏源流史

戎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相对稀少的姓氏,既古老又神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可追溯至远古时代,起源多元而有序。戎姓作为中华百家姓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第248位。在2013年《中国四百大姓》中,位列第371位,当时全国共有戎姓人口10.1万人。

“戎”之名源于唐虞以前,兴于夏商周三代。先秦时期主要指东夷族、西羌族、北狄族、南蛮族部落,是夏商周时期国家未统一时的部落方国,被称为“戎夏”、“戎商”、“戎周”。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戎氏,出自姜姓,四岳之后,别为允姓,先王居梼杌于四裔,故允姓之戎,居于瓜州。”说明戎氏为四岳(尧时方伯,四方诸侯之长)之后裔。据何光岳《氐羌源流史》记载,戎字最早出现于商王武丁时甲骨文中的“敦戎”。夏初出现“有娀氏”方国,夏王少康娶有娀氏二女为妃,故称“戎夏”。顾颉刚《九州之戎与戎禹》记载,禹乃戎之宗神,九州本为戎地,故禹有治九州之说。王符《潜夫论·五德志》称,禹为戎禹。何光岳《氐羌源流史》记载,东夷族的商殷为戎殷,又称戎商。商末已有“北唐戎”之名出现,后来他们中有一支演变为北戎。商朝时期,东夷贵族戎胥轩,守护西部边陲,成为秦国和赵国祖先。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记载:“周人亦西戎之族也”。周朝时期,强大的戎狄推翻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历史由此而进入了东周,这时期有齐国大夫戎贻。春秋时期,姜戎首领戎子吾离附庸晋国,为秦追逐迁居晋国南部定居,其族戎津,为晋国车右大夫。战国时期,勇猛刚强的义渠戎族,扶助与支持芈月壮大了秦国,统一了中原,这时期有楚国火正官戎律。秦末时期,柳丘侯戎赐辅佐汉高祖刘邦破三秦、灭项羽,建立了汉室天下。

自柳丘侯戎赐开始,戎氏子孙满堂、绵延不绝。从汉朝齐侯戎赐之子定侯戎安国,到唐朝官场诗人戎昱,到宋朝监察御史中丞赠金紫光禄大夫戎元龙;从元末英勇顽强抗击倭寇的戎才贵,到明朝刚正不阿的清官戎洵,到清朝荣禄大夫左都督管广东潮州镇标中军遊击署总兵管事戎月三;从牺盟救国会创始人之一戎子和,到抗日救国的子弟兵母亲戎冠秀,到国之名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资深首席专家戎铁华教授,再到英姿飒爽的西部战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戎贵卿中将,到处闪烁着戎氏族人的勤劳、勇敢与智慧。戎氏族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戎氏起源

戎氏远祖最早来自于母系社会的有娀氏部落。帝喾时期(公元前2290年-前2221年),在山西永济市一带就存在有娀氏部落。有娀氏之女简狄为帝喾次妃,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戎氏部落。有娀氏部落沿黄河逐渐迁徙至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其后裔子孙中,去“女”简化为“戎”,为上古东夷己姓戎氏族。周幽王时(公元前781年-前771年)有齐国大夫戎贻,春秋时有齐国国士戎彝从齐国到鲁国,在鲁西南创立戎国,都是有娀氏部落后裔。当时戎国在鲁西南曹县一带,为齐国附庸,后被齐国吞并,其后裔子孙中以戎为姓者,为已姓之戎,是东夷族允姓之戎。

第二支来自于姜姓的蚩尤为首领的九黎和东夷部落联盟“三苗国”,是被黄帝打败后,在江陵郡一带长期生活的“三苗人”,《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唐尧时期(公元前2211年-前2115年),舜在巡视南方时,发现江陵三苗人不服管,于是就向尧帝汇报,把三苗人迁居到三危,居于瓜州,与西戎人融合,成为姜姓戎氏,为尧时四岳之后。春秋时(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姜戎首领戎子吾离,为晋国附庸,公元前638年迁居山西晋南运城永济一带。其孙戎子驹支,公元前559年曾因赋《青蝇》诗一首而打消晋国国君对他的怀疑。晋国车右大夫戎津,为戎子吾离后裔,公元前619年在山西临猗(令狐)击败秦军。战国时(公元前475年-前221年)齐国大夫戎郭,为戎津后裔,公元前298年赵国攻中山国时,曾成功劝说仇郝不攻打中山国,后居齐国柳丘(今河北沧州黄骅)。这一支也是允姓之戎。

第三支来自于商朝(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贵族戎胥轩,为东夷族首领伯益第8代世孙,守西部边陲,为春秋战国时秦国、赵国祖先,居陕西西安临潼。《世本》曰“戎胥氏,嬴姓。”《史记•秦本纪》载:“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仲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戎胥轩后裔子孙中以戎为姓者,为嬴姓之戎。

第四支来自于周太王古公亶父(公元前1235-前1171年)赐姓。夏王朝末期,夏朝第16位天子桀之子淳维(又曰獯鬻、熏育),因王族内乱,带着眷属逃到渠搜(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避难,从此以后,鄂尔多斯西南部被獯鬻所统,称獯鬻族。周太王古公亶父在中原见一獯鬻族人之子神俊异秉、天赋宏才,很是喜欢,就说你来自西戎,顺从我族,就赐戎姓,名顺。约公元前1046年前后,为避商周之战,戎顺儿子戎德、戎义携子孙迁居江陵郡,其后裔子孙中以戎为姓者,为獯鬻族允姓之戎。

第五支来自于西周初期(公元前1046年-前1004年)宋国公微子启之后。据《潜夫论》云:宋微子之后有戎氏。第十二代世孙华督后裔晋国大力士督戎(公元前?-前550年)及第十九代世孙宋御戎(公元前?-前510年)之后,在微子启的后世子孙中,有以戎为姓者,史称子姓之戎。

第六支来自于周朝穆王姬满时(公元前976年-前922年)左史戎夫,公元前953年曾为周穆王作《纪》,居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其后裔子孙中以戎为姓者,为姬姓之戎。

第七支来自于周朝和战国时期的官职。周朝时负责兵器的职官戎右,是专职掌管军械、君王护驾的武官,位在上大夫之列。戎右后裔以戎为姓者,大多居住在今山东德州禹城一带。战国贞定年代(公元前468年-前442年)有楚国火正官戎律,是古代掌火之官,后移居江陵郡,其后裔子孙中,有以戎为姓者,为芈姓之戎,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支来自于春秋时期曼姓戎蛮子国。《左传·成公六年》杜预注:“蛮氏,戎别种也,河南新城县(今伊川县)东南有蛮城。”戎蛮子国君戎蛮子嘉,在春秋中期的晋楚争霸中,采取了亲晋的策略。

第九支来自于东胡族首领后裔。商代东胡族人主要居住在燕国北部,为山戎族人后裔,后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余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汉时乌桓族首领戎朱廆,归附汉朝,封为亲汉都尉,其后裔以戎首领为氏,为戎姓一支。鲜卑族人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全部改为汉姓,经过几代后,这些鲜卑族人被同化为汉族,有将茙眷姓改为茙姓,后改为戎氏。

第十支来自于戎族。如北戎、山戎、西戎、陆浑戎、义渠戎、冀戎、翟戎、狁戎、骊戎、大戎、小戎、申戎等戎族人后裔。

戎氏后裔从上述各支开支散叶,枝繁叶茂,发展繁衍。因有娀氏、戎顺及戎德、戎义、戎津、戎律、戎贻、戎彝、戎郭、戎右、戎胥氏、督戎、戎子、戎蛮子和戎夫等后代记载不祥,他们的后裔无法考证,目前有家谱记录的只有始祖戎赐。据浙江《鄞东一都戎氏宗谱》记载,从戎赐开始,戎氏至今已繁衍65代。根据《中华姓氏源流通谱》记载,从黄帝开始,戎氏至今已繁衍145代。

二、戎族简史

戎族人最初是游牧民族,活动范围在今天晋南、豫西、冀北以及陕甘宁一带。根据史籍记载,当时戎族名称很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

唐虞(公元前2357年-前2073年)以前曰:有娀氏、山戎、玁狁、荤鬻。

夏朝(公元前2070年-前1618年)间曰:有娀氏、山戎、玁狁、荤鬻、鬼方、羌戎、邽戎、绵诸戎、冀戎、翟戎、瓜州之戎。

商朝(公元前1617年-前1046年)间曰:己氏之戎、山戎、獯育、混夷、猃鬻、犬戎、义渠戎、骊戎、申戎、大原之戎、条戎、奔戎、六济之戎、卢方、鬼方、西戎、绵诸戎、冀戎、翟戎、瓜州之戎、羌戎、燕京之戎、余无之戎、茅戎、翳徒之戎、始呼之戎。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间曰:己氏之戎、鲁西之戎、山戎、绲戎、北戎、草中之戎、獯(薰)鬻、玁狁、卢戎、鬼方、西戎、义渠戎、绵诸戎、朐衍戎、大戎、小戎、大荔戎、翟戎、冀戎、襄戎、豲戎、乌氏戎、骊戎、茅戎、陆浑之戎、姜戎、申戎、燕京之戎、余无之戎、无终之戎、茅戎、翳徒之戎、始呼之戎、彭戏戎、条戎、奔戎、太原之戎、六济之戎、丰戎、亳戎、荡社戎。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间曰:山戎、北戎、草中之戎、戎蛮、西戎、绵诸戎、朐衍戎、大戎、小戎、翟戎、陆浑之戎、阴戎、姜戎、申戎、豲戎、乌氏戎、冀戎、襄戎、骊戎、茅戎、卢戎、义渠戎、大荔戎、扬戎、拒戎、泉戎、皋戎、伊洛之戎、彭戏戎、蛮氏之戎、己氏之戎、鲁西之戎、允姓之戎、余无之戎、无终之戎、茅戎、东胡、匈奴、林胡、楼烦之戎、条戎、奔戎、太原之戎、六济之戎、丰戎、亳戎、荡社戎。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间曰:戎、绲戎、犬戎、畎戎、义渠戎、朐衍戎、代戎、翟戎、䝠戎、乌氏戎、绵诸戎、大荔戎、骊戎、太原之戎、九州之戎、奔戎、条戎、申戎、卢戎、六济之戎、燕京戎、余无之戎、无终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彭戏戎、允姓之戎、戎蛮、茅戎、东胡、匈奴、林胡、楼烦之戎。

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时期灭西戎十二国,即灭绵诸戎、绲戎、翟戎、豲戎、义渠戎、大荔戎、乌氏戎、朐衍戎。其他戎族随着融入华夏,至汉代名称也随之消失。

1.有娀氏、己氏之戎、鲁西之戎

有娀氏乃戎族之最早部落之一,唐虞以前就存在。有娀氏之女简狄为帝喾次妃,受玄鸟之胎而生商祖契,最早居于陕西宝鸡渭水流域,后沿渭河迁徙至渭河与黄河交界处的山西永济市黄河东岸的蒲州古城,后东迁至济水附近,曹、宋、卫、鲁之间,今山东省曹县北部由东至西狭长地带。在姜太公立国之后,为齐国附庸,改为“戎州”邑,成立己氏戎国,又称鲁西之戎,太皞伏羲氏之后,非戎狄之戎,为允姓之戎。

2.山戎、东胡、乌桓和鲜卑

山戎是我国戎族中比较古老的一支,因其久居深山峡谷而得名。对于山戎,《史记•匈奴列传》中就有“唐虞以上有山戎”的记载,说明在夏商以至传说时代就有山戎存在。

山戎先是居于我国北部山区,当时为之北,今之陕西、山西之北部;后又迁徙于燕北,以及辽宁西部的老哈河一带;再又居于呼伦湖“大泽”之东。现古发现,北京延庆玉皇庙、延庆西梁垙、延庆常里营、延庆葫芦沟、延庆龙庆峡、延庆东灰岭、延庆罗家台、延庆马蹄湾、延庆小堡,河北平泉东南沟、滦平梨树沟门、滦平虎什哈炮台山、滦平筒子沟、宣化小白阳、怀来甘子堡等地都有春秋战国时期山戎墓葬。春秋时期,公元前664年山戎在齐桓公的讨伐下消失,改称东胡。西汉初期,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余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乌桓族和鲜卑族,后又不断向西南徙动,最后都入主中原。

据《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记载,汉时乌桓族首领戎朱廆,归附汉朝,封为亲汉都尉,其后裔戎以首领为氏,为戎姓一支。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命令华北地区鲜卑族人全部改为汉姓,经过几代后,这些鲜卑族人被同化为汉族,将鲜卑族人中的茙眷姓改为茙姓,后改为戎氏。

3.玁狁、犬戎、鬼方及匈奴

玁狁是我国古代民族名,亦作荤鬻、荤粥、䞤狁、猃狁、荤允、獯(熏)鬻、薰育、猃鬻、獯育、严允等,为允姓之戎的一支游牧部落。

《史记•匈奴列传》中就有“唐虞以上有玁狁、荤鬻”的记载,为桀的子裔淳维带领一部分夏人逃到了西北,称荤粥,獯粥。周朝时称猃狁、獯鬻,活动于泾水和北洛水中上游一带。春秋后期,玁狁已不见于记载,一部分人融入氐羌,成为犬戎、鬼方,大部分主力向西北迁徙,与当地土著融合成为匈奴联盟。

犬戎,又名畎戎、畎夷、昆夷、绲夷,先祖为东夷的畛夷,夏末参加商的联军西征而滞留在关中。《郭沫若全集》曰:“所谓昆夷、犬戎、鬼方、荤粥、熏鬻、猃狁、休浑、匈奴,均一音之转。”《后汉书•西羌传》指出了具体地点和时间,即“后桀时,畎夷入居邠(bīn)岐之间”。邠岐在今陕西旬邑和岐山界处,位于肥沃的泾渭平原,这是犬戎入陕后初居之地。从族源看,西戎中的绲(犬)戎与中原的华夏族历史关系最为密切。据戎氏家谱记载,公元前1235-前1171年,周太王古公亶父给獯鬻人赐姓,叫戎顺,史称“獯鬻戎”。戎顺后裔因纣王(约公元前1105年―前1046年)残暴无道,为避战乱,其子戎德、戎义携子女迁至湖北江陵,融入汉族。

西周后期,周戎矛盾激化,周宣王时命其附庸当时的西垂大夫秦攻犬戎,导致不久犬戎倾全族之力攻打新君幽王,并绞杀于骊山之下,使西周覆亡。犬戎一度据有关中腹地,在秦穆公时犬戎受到抑止,曾在陕西扶风与秦、周大战,犬戎有一支被秦穆王东迁至中条山以北的山西运城地区,成为太原之戎;还有一支被迫迁徙河套地区,成为鬼方及匈奴。

4.北戎、草中之戎、代戎

北戎又称草中之戎,是西周时期出现的族名,为允姓之戎的一支游牧部落,初期主要活动于山西、河北地区,靠近晋国;春秋时期,活动于山东西部、河南北部、河北地区,靠近郑国、齐国;战国时期活动于河北地区,靠近赵国。

《汉书•西羌传》注引《竹书纪年》曰:“晋人败北戎于汾隰,戎人灭姜侯之邑。”汾隰在今山西洪洞以南、襄汾以北的汾水两岸地区,说明当时北戎在山西临汾一带活动。

春秋时期,北戎的势力开始扩大,敢于积极进攻中原大国,鲁隐公九年(公元前714年),“北戎侵郑”。这也是春秋历史上戎族进攻中原国家的记载。鲁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北戎伐齐”。鲁僖公十年(公元前650年),“齐侯、许男伐北戎”,这些都是北戎存在于这些国家周边的充分证据。此后近200年,史书无北戎记载,直到战国周贞王八年(公元前461年),《后汉书•西羌传》曰:“至周贞王八年,秦厉公灭大荔,取其地。赵亦灭代戎,即北戎也。”说明这时候北戎已经不存在,取代的是北戎衍变的代戎。由此可见,北戎、代戎当时只是小部落,实力没有山戎部落强大。

5.西戎十二国

西戎不是一个部族名称,而是商周之际,华夏族对西部各少数部族的总称。西戎一词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竹书纪年》,说商王祖甲曾“征西戎”。西戎与商、周、秦等历史几乎相始终,关系密切。现古发现,在甘肃张家川马家塬、甘肃秦安王家洼、陕西黄陵县寨头河、陕西宝鸡益门、宁夏固原县彭堡于家庄等地都有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

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深感巩固自己腹地即西部中国的重要性,认定与西戎单纯的修好、通婚还远为不够,下决心要独霸西戎。旋即对西戎之首绵诸戎(西戎最早进入君长制的一支,与秦毗邻),用贿赂、软禁其使者由余并以声色之技、挑拨之术等伎俩以怠戎政,削弱戎力,最后以重兵压境之法征伐让其驯服。这样,秦穆公因而“益(戎)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穆公以软硬手段来征服西戎十二国,从此声威大振,成为五霸之一。

(1)邽戎及绵诸戎

邽戎发源于甘肃秦州上邽,在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乃炎帝女娃之后,虞舜时,其后裔一支东迁至今甘肃天水邽山下,即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带,并成为绵诸戎,为西戎中的一支强大部落。

绵诸戎兴于夏商,周时形成部落,为周一方国。甘肃天水东、渭水南,即今甘肃清水、张家川周围一带,就有绵诸水,所以绵诸戎因居地而得名。绵诸戎与秦几乎同步兴起于北地郡,又长期杂处,西周末互相征战,互有胜负。春秋初,绵诸戎乘秦南下西向之机获得发展,成为西戎中的强者。春秋时,被秦国所灭。

邽戎后裔中的绵诸戎一支,曾东迁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约于西周时,又南迁于湘南、粤北和桂北,形成桂人部落,最后融入于骆越和扬越。

(2)绲戎

绲戎,又称犬戎或畎戎,是玁狁后裔,西戎中比较重要的一支,前面已经作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3)义渠戎

义渠戎也是西戎中比较重要的一支,其名称首见于商代,故地在今陕西洛水与马莲河交汇处。春秋时,义渠戎北移,并建立君长之国。义渠国在秦国的北地郡,即宁州(今甘肃正宁)、庆州(今甘肃庆阳)、原州(今宁夏固原)一带。秦穆公时,义渠戎辖地跨今甘肃宁县、庆阳、华池和陕西彬州、旬邑、志丹、长武、永寿以及宁夏固原一带,地区辽阔。公元前271年秦灭义渠戎,使秦的实力大为加强,幅员也大为扩大,大大增强了秦穆公称霸的分量。

义渠戎被灭后,一部分人北走,归属匈奴;一部分人与秦融合,开始定居生活;一部分人西迁,进入河西走廊之张掖地区,后汉化;还有一部分人南迁,进入四川茂汶县。

(4)朐衍戎

朐衍戎为西戎之一,主要活动在陕西六盘山以北的陕西定边县、宁夏盐池一带,期间与义渠戎杂处,往来颇多,但朐衍戎比义渠戎活动范围要小,其实力也稍弱。由于朐衍戎居地偏北,无关大局,所以秦穆公时,他们只表示驯服于秦,其居地并未归入秦的版图。

(5)翟戎

翟戎又称狄,兴起于夏商,活动范围在今甘肃临洮、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及天水市西北这一广阔地区,与周之先祖早有往来和争战。如夏初,周先祖“不窋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周太文王(古公亶父)居豳时,为戎狄所攻而迁岐(周原)聚集力量后伐狄,到秦穆公时,用由余计,方使翟戎臣服秦国,总之,翟戎历史上下越千年有余。

(6)豲戎

豲(huán)戎为西周时期炎帝后裔姜嫄部落一支,为西戎之一,生活在今甘肃陇西东南渭水东岸。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秦国伐邽、冀戎,开始对豲戎构成威胁。秦穆公时,豲戎臣服于秦。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起用商鞅变法,国势强盛,不断对外扩张,西攻豲戎,杀豲王,豲亡。穆孝公灭豲戎国时,在今甘肃陇西县境,与临洮的翟戎故地只距二三百里。

(7)乌氏戎

乌氏戎是位于秦北部的一支西戎部落。乌氏戎故城,在秦时六盘山腹地乌氏县,今宁夏固原清水河至泾河间,其邑地在今甘肃平凉西北,可见乌氏戎当时活动区域在今甘肃、宁夏边的南侧。秦穆公时,乌氏戎虽驯服于秦,但许其自主发展,这算是秦采取不同方式以霸西戎,收到较好的效果。

(8)大荔戎

大荔戎是春秋周平王时期在西戎建立的一个国家,活动范围在洛川一带,即今陕西大荔县。史对该区大荔戎无所记述,然而《史记•匈奴列传》叙述穆公霸西戎各国时,提到大荔戎,且明确指出其地望在“岐、梁山、泾、漆之北”。 大荔戎主源在晋南,约在春秋时,具体应在秦穆公死亡以后,那里的戎人受到晋之攻击而迫迁大荔地区的。

(9)冀戎、襄戎

冀戎分布于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南,东与邽戎相邻,为唐尧子丹朱的一支后裔。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秦伐冀戎,冀戎归秦,初设冀邑,后建冀县,汉仍为冀县。

襄戎是从陕西瓜州西迁至甘肃天水市秦州平襄城的,与邽戎、冀戎相邻,属西戎一支,后被秦国所灭。

(10)彭戏戎

彭戏戎为炎帝后裔,先秦时期生活在今陕西戏水(今陕西西安临潼东)一带,与骊戎为邻。秦武公元年(公元前697年),伐彭戏戎,彭戏戎向东逃窜至于华山,说明当时戏水与华山之间秦的力量相对薄弱,后为秦国所并。

(11)丰戎

丰戎原为东夷族部落,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丰戎迁居到渭水以南、沣水以西,东临镐京25里的丰京(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秦襄公元年(公元前777年),秦襄公把妹妹缪赢嫁给丰王为妻。周平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秦文公伐丰戎,打败丰戎,秦把岐邑(今陕西扶风法门)以东土地献于周。丰戎后被秦所灭。

(12)亳戎、荡社戎

亳戎、荡社戎为西周时期西戎之一,活动范围在今陕西渭南一带。周桓王时,亳国有一个号称汤的君主,秦宁公二年(公元前714年)伐汤。秦宁公三年(公元前713年),秦军与亳戎交战,亳戎首领战败逃往西戎,于是秦军消灭荡(汤)社戎。亳王死后葬于征(今陕西扶风)。

6.其他诸戎

(1)戎蛮

戎蛮,又称戎曼、蛮氏、戎蛮子,春秋时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汝州西南、伊川县东南、汝阳县东北一带建立戎蛮子国。公元前585年戎蛮、伊洛之戎、陆浑戎曾随晋军攻击宋国。戎蛮子国君戎蛮子嘉,在春秋中期的晋楚争霸中,采取亲晋的策略。公元前526年,楚平王派大将然丹诱骗戎蛮子嘉而被楚国所杀。不久,立嘉之子赤为戎蛮子国君,戎蛮子国成为楚国附庸。周敬王二十九年(公元前491年),戎蛮子赤为晋国所擒,戎蛮子遗民一部分迁徙至今湖北省宜城市西南的蛮城,东汉末年全部融入汉族。另一部分戎蛮子遗民匿入深山密林中,发展成为西汉末年新城蛮(今河南省伊川县南山)和柏华蛮(河南省灵宝县南山有柏华聚)。这些分布于汝州、伊川、灵宝一带的崤山、熊耳山、外方山等山区的戎蛮国遗民,到东汉末年都融入了汉族。

(2)骊戎

骊戎又称骊山之戎,国君姬姓,商朝时活动在陕西渭南之骊山,即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一带,曾与秦的先世通婚。春秋时,晋献公伐骊戎,娶骊戎之女骊姬为妻,后为晋国所灭。《史记•秦本纪》曰:“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说明商朝贵族戎胥轩在奉命守西部边陲时,曾娶骊戎之女,生儿子中潏。戎胥轩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赵国的祖先。

(3)大戎

姬姓之戎,与晋同祖,系唐叔虞之后,封于贾国,贾又分为狐氏,西周年代(公元前11世纪),狐氏北流入戎族中,而成为大戎狐氏。活动范围在山西襄汾县至太原一带。狐偃助晋文公称霸,春秋时期,公元前678年,大戎为晋所并。

(4)小戎

西周时期,一支阴戎后裔沿汾河向北迁至山西交城县文峪河流域的山区一带,称小戎。春秋时期,被晋献国所并,臣服于晋国,小戎王以其女嫁晋献公。《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杜预注:“小戎,允姓之戎;子,女也。”。

(5)瓜州之戎、陆浑之戎、阴戎、伊洛之戎、九州之戎

瓜州之戎原居瓜州,即在尧舜时期从三苗迁三危之地,在今陕西宝鸡扶风一带,为允姓之戎。春秋时期,由于被秦国所迫,瓜州之戎有一支顺着渭水之南及终南山脉之北,向东迁至今陕西与河南相邻的崤山、熊耳山、陆浑山(今河南卢氏县、栾川县与嵩县一带),从此称为陆浑之戎,又因此处水南为阴、山北亦为阴,故称“阴地”,所以又称阴戎。

公元前638年,陆浑之戎又被秦国、晋国所迫迁至伊川,建立陆浑国,依附于晋国,汉时在这一带建陆浑县。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亲率大军讨伐陆浑之戎,遂从伊川迁至于伊水与洛水之间,在伊洛流域居住,所以陆浑之戎又称伊洛之戎。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晋国荀吴领兵灭陆浑,陆浑之戎灭亡。陆浑之戎灭亡后,又有九州之戎。陆浑之戎遗民一部分奔楚国;一部分奔甘鹿(今河南伊川县西北部),归周或晋国。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阴地的命大夫士蔑召集九州之戎伐楚,知此时的晋已将阴地诸戎统归一部了,战国时都融入华夏族。

(6)扬、拒、泉、皋之戎

扬、拒、泉、皋之戎与伊洛之戎一样,春秋时期出现,都居于伊水与洛水之间。杨在今河南洛阳市偃师市,拒在今河南洛阳市宜阳县西渠谷水,泉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皋在今河南洛阳市嵩县东北鸣皋山下。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晋国荀吴领兵灭陆浑时,扬、拒、泉、皋之戎也同时消失。泉人中有一支向西南迁入四川彭县湔江,后被蜀国所并。

(7)无终之戎

无终之戎为芈姓之戎,为楚国祖先陆终之裔的一支北迁于戎者。公元前十一世纪,在津沽大地建立无终国,与山戎相临。公元前663年,曾与齐国、燕国组成三国联军,共同攻打山戎令支国,将河北玉田小泉山下戎地割与无终国。无终国强盛时,其割地范围扩大至河北省玉田、遵化、兴隆、丰润、丰南、唐海一部分及天津蓟州、北京平谷等地。公元前470年,被赵国所灭。后在赵、燕两国互相征伐中,燕国占据了原无终国领地。

(8)姜戎、申戎

姜戎,又称申戎、姜戎氏、姜氏之戎,为四岳之后,世居陕西宝鸡扶风瓜州一带,与姬姓族后人世代通婚,夏朝时就存在。考古发现,在陕西扶风刘家、山西侯马上马、陕西宝鸡斗鸡台瓦鬲,都发现姜戎墓。由于当时姜戎属于游牧部落,又受中原文化影响,向东南西北四方迁徙,向西迁徙融入西戎,后被秦所灭。向东迁徙进入秦、晋之间,与允姓之戎融合,后进入山西、河南等地。

周宣王静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周宣王的军队讨伐姜戎(申戎),史称千亩之战(今山西介休南),王师大败,宣王也险些被俘。说明西周时期,在今山西介休一带,已有姜氏之戎的活动记录,与当时炎帝之后的申国、吕国同族成为邻居,皆为姜姓。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晋国同各国大夫在向地会晤,范宣子曾在殿上指着戎子驹支曰:“来,姜戎氏!从前秦国人在瓜州追逐你的祖父戎子吾离,你祖父前来归附我们先君惠公。”说明戎子吾离和戎子驹支都是姜戎(申戎)。姜戎(申戎)后被晋所并。

(9)卢戎

卢戎为姜氏之戎,四岳之后,长期过着游牧迁徙生活。卢戎发轫于我国西部高原、草地的卢水上游,与允姓之戎相邻,在商代称为“卢方”,周代后称为“卢戎”,是一个强大的部落,曾参与周武王灭商,周封功臣姜族首领姜尚于营丘(山东临淄县)为齐侯,于是有一部分卢戎人也随着同族到山东建立卢子国(山东长青县西南),开始定居生活。

其余的仍游牧于陕西、河南相邻的崤山、熊耳山一带,和陆浑之戎相邻。春秋时受秦、晋压迫,辗转南迁到湖北南漳一带,建立了卢子国,后被楚所灭。还有一支卢戎西迁于卢水上游的川西、滇北一带,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形成了彝族、白族、纳西族、土家族等以虎为图腾崇拜的民族,这些民族在语言上均属藏缅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还有一支卢戎由原地卢水上游,同婼羌向西北迁徙,经河西走廊,到达新疆且末之西的龟兹地区,建立戎卢国,即今新疆民丰县一带。

(10)燕京之戎

燕京之戎商朝就已出现,以燕京山为名,即今山西管涔山,位于山西忻州静乐县一带。燕京之戎为东夷族京人,是商祖之裔,为允姓之戎。商文丁二年(公元前1111年),周公季历伐燕京之戎,周军大败。春秋战国时代,燕京之戎被晋所灭。

(11)余无之戎、茅戎

余无之戎为商代古族名,为余吾、无皋二戎之合称,在今山西长治市屯留区余吾城和壶关县无皋城,为徐吾或徐夷族一支。商文丁四年(公元前1109年),周公季历伐余无之戎,取得胜利。余无之戎从此衰落。商末周初,余无之戎迁至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茅津,成为茅戎,亦称贸戎、茅津,余无之戎从此消失。秦穆公元年(公元前659年),穆公亲自帶兵讨伐茅津。鲁成公元年(公元前590年),“秋,王师败绩于茅戎。”周定王之王师被茅戎打败。茅戎在战国时代被晋国所并。

(12)翳徒之戎

翳徒之戎为伯翳(皋陶之长子伯益)之后,商代古族名,生活在古徒骇河上游沙河,即今太行山西侧山西昔阳县一带。商文丁十一年(公元前1102年),周公季历伐翳徒之戎(在今山西东北滹沱河流域一带),俘获戎族三个大夫,向商献捷。商王文丁封季历为伯侯。翳徒戎后北迁昌黎徒河,又迁辽西翳无闾山。

(13)始呼之戎

始呼之戎为商代古族名,生活在山西晋中平遥县一带,与余无之戎、翳徒之戎相距很近。商王文丁七年(公元前1106年),周公季历伐始呼之戎,打败始呼之戎,始呼之戎逐渐融入周朝。

(14)条戎、奔戎、太原之戎、六济之戎

条戎、奔戎、太原之戎、六济之戎都是西周时族名,为陕西渭水流域迁入。条戎生活在今山西运城中条山北鸣条岗一带,奔戎生活在今山西运城夏县西南,太原之戎生活在今山西运城运城盆地内,六济之戎为条戎、奔戎、太原之戎的统称,分布在晋南汾河与中条山之间,即今山西运城与临汾之间。周宣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97年),宣王派兵讨伐太原戎,没有攻克。周宣王三十六年(公元前792年),宣王率兵讨伐条戎、奔戎,也大败。周幽王六年(公元前776年),幽王命伯士讨伐六济之戎,结果大败,伯士战死疆场。说明当时诸戎实力强大,周朝国力薄弱。六济之戎后为晋国所降服。

(15)林胡、楼烦之戎

林胡、楼烦之戎为春秋时期族名,生活在晋北地区。林胡在战国时期居住于赵国以北地区,即今山西西北部、陕西东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准格乐旗一带。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年-前299年),林胡灭亡,成为赵国领土。

楼烦在战国时期分成东西两支,东支楼烦与燕国接壤,分布在今河北西北部和内蒙古地区;西支楼烦居住于赵国西北方向,分布在今山西娄烦县和岚县一带。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127年),楼烦被西汉兼并,宣告楼烦消亡。

诸戎族到汉代以后,名称已渐消失,而分别演变成为戎、氐、羌、狄、貊等族,更多地融入于华夏族。

三、戎氏迁徙分布

目前,国内戎氏族人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华北、中原等地区。根据各地家谱记载,大部分为西汉柳丘齐侯戎赐后裔,其西汉至清朝末年迁徙路线图如下:

始祖戎赐,柳丘齐侯,迁居柳丘(今河北黄骅)→二世戎良(讳安国),西汉柳丘定侯,居河北黄骅;戎文,咸阳侯,迁居河南开封;戎昂,西汉国公→三世戎鑑(讳嘉成),柳丘敬侯,迁居江苏丹阳访仙;戎钦,扬州刺史,迁居安徽潜山→四世戎角,柳丘侯,公元前143年有罪免侯,居河北黄骅;戎龙,尚书,迁居陕西西安→五世戎懋(讳士元),御史赐爵长安公,居陕西西安;戎珣,参政→六世戎献,刺史→七世戎英、戎豪→八世戎岳,主事;戎嵩,佥事→九世戎宪、戎球、戎彩→十世戎元性,秘阁修撰;戎纯祐,三国时期靖州通判,迁居吴国荆南→十一世戎滋,县尉→十二世戎斐、戎行可→十三世戎丰,东晋信国公;戎弼,刺史→十四世戎嘉善,南朝通议大夫,居安徽潜山;戎庸,提点江西刑狱,迁至江西→十五世戎儋,唐朝御史大夫;戎敦,通判朝奉郎→十六世戎洙,知县,迁居江西丰城→十七世戎文瑞,唐朝知州→十八世戎立、戎定→十九世戎昱,辰、虔二州刺史,从荆南迁至陕西扶风;戎晟,唐朝刺史→二十世戎吉,都督→二十一世戎楚贤、戎能→二十二世戎璩,唐朝岳州进士,居湖南岳阳→二十三世戎䃅,将军,居河南南阳→二十四世戎皓、戎瑾→二十五世戎翔,御史→二十六世戎藻、戎光朝、戎光选→二十七世戎俊、戎伟、戎俸→二十八世戎鸣、戎玭、戎凤→二十九世戎汉,迪功郞→三十世戎岑、戎岚→三十一世戎羲,居湖北江陵;戎谦,参议→三十二世戎子云,北宋河南录事参军,从湖北江陵迁居河南洛阳;戎恭、戎敬、戎孝→三十三世戎元龙,监察御史中丞赠紫光䘵大夫,居河南洛阳;戎元宝,翰林学士,居河南洛阳→三十四世戎克明,监察御史中丞赠龙图及吏部尚书,居河南洛阳;戎克和,兵部侍郎擢兵部尚书,居河南洛阳;戎克经,礼部侍郞擢工部尚书,从河南洛阳迁至江苏镇江句容;戎钰,知县,从河南开封迁居广西柳州→三十五世戎伯雍,大理寺正卿,居河南洛阳;戎伯英,宣议郞知湖广武昌县尹,河南洛阳迁居江苏苏州;戎伯高,文林郞监察御史中丞擢吏部侍郎赠紫光䘵大夫,从河南洛阳迁居江苏苏州;三十六世戎汝兴,南宋文林郞擢监察御史,从河南洛阳迁至浙江慈溪鸣鹤场;戎汝美,文林郞擢户部员外郞,从河南洛阳迁居浙江慈溪海甸;戎汝弼,大理寺评事,从江苏镇江句容迁居浙江余姚龙泉;戎汝疆,国子监擢监察御史中丞,从江苏镇江句容迁居浙江余姚孝义;戎汝引,信州录事参军,从江苏镇江句容迁居浙江宁波鄞州;戎汝弘,工部侍郎,从江苏镇江句容迁居浙江绍兴嵊州;戎汝强,文林郞擢监察御史中丞,从江苏镇江句容迁居江苏苏州;戎希偦,南宋知县,从浙江鄞州迁居陕西渭南富平→三十七世戎坚,南宋青州刺史,从浙江鄞州迁居山东青州;戎监,南宋知江阴军,从浙江鄞州迁居江苏江阴;戎静之,文林郎擢御史中丞,居浙江鄞州→三十八世戎侣,南宋黄州推官,从浙江嵊州迁居湖北黄州;戎佬,扬州观察推官,从浙江嵊州迁居江苏扬州;戎佶,大理事评事,从江苏苏州迁居浙江杭州→三十九世戎绂,南宋广灵县知县,从浙江慈溪迁居山西大同府广灵;戎缧,惠州府经历,从浙江慈溪迁居广东惠州惠城;戎绮,文登知县,从浙江余姚迁居山东威海文登;戎绩,太原府通判,从浙江鄞州迁居山西太原;戎紾,南宋思南府知府,从浙江嵊州迁居贵州思南;戎编,南宋广东提刑按察使提举,从江苏苏州迁居广东广州;戎恺五,南宋富平知县,从江苏苏州迁居陕西富平→四十世戎林,从慈溪鸣鹤场迁居古窑浦西;戎隐,开封议同三司检校太史上柱国魏国公,从浙江鄞州迁居江苏扬州→四十一世戎伯维,大理寺正图及吏部尚书;戎从碧,吏部尚书→四十二世戎仍,吏部尚书;戎伸,御史→四十三世戎信泽,元朝解元;戎纯佑,刺史→四十四世戎贤三,元朝萍乡县教谕,从浙江鄞州迁居江西萍乡;戎国治,太学生,迁居江苏丹阳访仙→四十五世戎元彩,台州通判,从河南开封迁居浙江台州临海西乡戎家岙;戎元辉,定海总兵,从河南开封迁居浙江宁波鄞东一都东门→四十六世戎太原,元朝文学,明朝洪武初年从江苏苏州阊门迁居江苏泰州兴化→四十七世戎洵,明朝黄州推官,从浙江鄞州迁居湖北黄州;戎深,明朝举人,从浙江鄞州迁居浙江湖州→四十八世戎浩,明朝朝议大夫,居江苏兴化;戎孝七,从浙江宁波鄞东万灵老街乡迁居宁波鄞东一都→四十九世戎应龙,明朝朝议大夫,居江苏兴化;戎友燦,从浙江宁波鄞东万灵老街乡迁居宁波鄞东一都→五十世戎顺和,从江苏兴化迁居南通海安市;戎友斌,明朝江阴县训导,从浙江鄞州迁居江苏江阴→五十一世戎全,衡州府推官,从浙江鄞州迁居湖南衡阳;戎来宾,益王府长史,从浙江鄞州迁居江西抚州南城;戎汝凤,从浙江宁波鄞东万灵老街乡迁居宁波北仑区嘉溪→五十二世戎志义,明朝献陵卫经历司经历,从宁波鄞州迁居河南巩义;戎宝爵,清朝从兴化迁居江苏南通如皋石庄行;戎崇礼,从浙江宁波鄞东万灵老街乡迁居宁波江东新河头→五十三世戎顺成,湖广岳州府右尹,从浙江慈溪迁居湖南岳阳→五十四世戎肇基,清朝广东黄岗营千总授武德将军,从江苏兴化迁居广东靖海,后定居广东梅州;戎从理,从江苏兴化迁居河南洛阳新安→五十五世戎宸谦,从浙江慈溪学掌起戎家迁居舟山岱山;戎本立,从浙江宁波鄞东万灵老街乡迁居宁波江北区蒋家带巷→五十六世戎戎顺福,从浙江宁波鄞东万灵老街乡迁居宁波鄞东一都→五十七世戎宗琅,从浙江宁波鄞东万灵老街乡迁居天津西青区姜家井;戎观光,从江苏兴化迁居南京江宁区→五十八世戎兆麟,从浙江宁波鄞东万灵老街乡迁居宁波东钱湖韩岭老街;戎兆炳,从浙江宁波鄞东万灵老街乡迁居宁波江北区灵山;戎樵渔,浙江慈溪掌起戎家村迁居浙江慈溪沈家会房→五十九世戎清云,从浙江慈溪掌起戎家村迁居上海松江西门→六十世戎佐莲,清朝松江协军使司钦加四品御赏戴篮领,居上海松江;戎方全,从浙江慈溪掌起迁居象山涂茨镇;戎正达,从浙江慈溪掌起迁居台湾。

1.浙江戎氏

浙江戎氏主要集中在宁波慈溪、鄞州、余姚、奉化、象山、宁海,绍兴嵊州、新昌,台州临海,湖州安吉、长兴,嘉兴海盐、嘉善、桐乡,衢州江山、开化,杭州临安、淳安,金华,舟山等地。

慈溪戎氏始祖戎汝兴、戎汝美,亲兄弟,戎赐第36代世孙,戎子云第5代世孙。戎汝兴为宋朝文林郞擢监察御史,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从河南洛阳迁至浙江宁波府慈溪县鸣鹤场。戎汝兴第五代世孙戎林,字明五,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从慈溪鸣鹤场迁至古窑浦西(现为慈溪市掌起镇戎家村)。戎汝美为宋朝文林郞擢户部员外郞,随兄长戎汝兴从河南洛阳迁至浙江宁波府镇海县灵诸乡海甸戎家(现为慈溪市龙山镇海甸戎村)。

鄞州戎氏始祖戎汝引,戎赐第36代世孙,戎子云第5代世孙,宋朝信州录事参军,北宋仁宗(公元1022年-1063年)年间其祖父戎克经从河南洛阳迁至江苏镇江句容,南宋高宗绍兴(公元1131年-1162年)年间戎汝引从镇江句容迁至浙江宁波府鄞东万灵老街乡(现宁波市鄞州区),为鄞东一都天官第戎氏始祖。还有一支为戎元辉,戎赐第45代世孙,戎子云第14代世孙,任浙江四明定海总兵,宋朝末年从河南开封迁居宁波鄞东一都东门。

余姚戎氏始祖戎汝弼、戎汝疆,亲兄弟,戎赐第36代世孙,戎子云第5代世孙。戎汝弼为宋朝大理寺评事,南宋高宗初年(公元1130年-1140年)从江苏镇江句容迁至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龙泉乡(现慈溪市横河镇)。戎汝疆为宋朝国子监擢监察御史中丞,南宋高宗(公元1127年-1162年)年间从江苏镇江句容迁至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孝义乡(现慈溪市周巷镇)。

嵊州戎氏始祖戎汝弘,戎赐第36代世孙,戎子云第5代世孙,宋朝工部侍郎,南宋高宗(公元1127年-1162年)年间从江苏镇江句容迁至浙江剡县(现绍兴嵊州市)。

杭州戎氏始祖戎佶,戎赐第38代世孙,戎子云第7代世孙,南宋大理寺评事,南宋宁宗嘉定(公元1208年-1224年)年间从江苏苏州虎丘迁居浙江杭州。

台州戎氏始祖戎元彩,戎赐第45代世孙,戎子云第14代世孙,台州通判,宋末元初从河南开封迁居台州临海西乡戎家岙。

舟山戎氏为浙江慈溪明德堂戎氏后裔,始祖戎宸谦,为戎汝兴第19代世孙,戎赐第55代世孙。清朝嘉庆十三年(公元1809年)因家乡荒年,佣工岱山鱼船为营生,岱山娶室李氏,生8子,分居八处:东沙角、高亭、庙后、大峧、凤凰山、浪家屈、舟山等地。戎敬,从河南开封迁居定海后海头。

湖州戎氏戎宏人,泗阳始祖戎永丰孙子,年间从江苏泗阳迁居浙江湖州。

2.江苏戎氏

江苏戎氏主要集中在南京雨花台、秦淮、白下,镇江句容、丹阳,泰州兴化、泰兴,宿迁泗阳,扬州宝应、高邮,南通如东、海门、启东、海安、如皋,盐城东台、阜宁,苏州虎丘、昆山,无锡江阴,徐州丰县,常州新北,淮安等地。

句容戎氏始祖戎克经,戎赐第34代世孙,戎子云第3代世孙,礼部侍郞擢工部尚书,北宋仁宗(公元1023年-1063年)年间从河南洛阳迁居镇江句容。戎克经儿子戎伯高、戎伯峰及其后裔在句容繁衍。

苏州戎氏始祖戎汝强,戎赐第36代世孙,戎子云第5代世孙,文林郞擢监察御史中丞,南宋高宗(公元1127年-1162年)年间从镇江句容迁居苏州虎丘。

江阴始祖戎监,戎赐第37代世孙,立诚堂派,知江阴军,南宋高宗(公元1127年-1162年)年间从浙江鄞州迁居江苏江阴。戎赐第50代世孙戎友斌,江阴县训导,明朝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从浙江鄞州迁居江苏江阴。

扬州戎氏始祖戎佬,戎赐第38代世孙,戎子云第7代世孙,扬州观察推官,南宋宁宗(公元1195年-1224年)年间从浙江嵊州迁居江苏扬州。戎赐第40代世孙戎隐,淮南节度使扬州管内观察使,南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从浙江鄞州迁居江苏扬州。

丹阳戎氏始祖戎国治,字世昌,号东山,秀才,戎赐第44代世孙(丹阳册堂戎氏宗谱记载,戎国治为戎嘉成第29代世孙,但国治公与嘉成公相差1400年,按常理推至少40代以上,根据其他家谱记载,宋末明初,应该是戎嘉成第42-44代,所以本稿确定为戎嘉成第42代,即戎赐第44代,待以后有资料再更正),道成公之子,元朝初年(公元1290年至1320年)因不愿做官,寻访宗亲至江苏丹阳访仙册堂居住。国治公生五子,曰戎谋、戎谟、戎諆、戎词、戎诰。

兴化戎氏始祖戎太原,元朝文学,望出扶风,春秋时戎彝之后裔,汉戎赐,唐戎昱,宋戎益,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由苏州阊门迁居泰州兴化。戎太原第八代世孙戎月三,讳捷,清朝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任荣禄大夫左都督管广东潮州镇标中军遊击署总兵管事,镇守靖海。

海安戎氏始祖戎顺和,字达宇,戎太原第五代世孙,明朝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年间从兴化迁居海安镇后戎家楼(现南通海安市)。

如皋戎氏始祖戎守爵,戎太原第七世代世孙,其子戎继体、戎继天清朝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年间从兴化迁居南通如皋石庄行。

南京戎氏戎观光,字朝仪,兴化戎太原第十二代世孙,乾隆末年(1790年-1796年)从兴化迁居江宁府省城(现南京江宁区)。

泗阳戎氏有一支为戎永鹏、戎永丰(永鹄)兄弟后裔。公元1850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不久起义军占领丹阳,年仅18岁的戎永鹏携3岁幼弟戎永丰离开丹阳访仙,渡过长江来到苏北泗阳洋河。戎永鹏重孙戎文才一门迁居南京。戎永丰孙戎宏耀一门迁居四川乐山;其孙戎宏谱一门迁居江苏无锡;其孙戎宏人一门迁居浙江湖州;其孙戎宏杰、戎宏全两门和重孙戎福才、戎东才两门迁居江苏淮安;其重孙戎伦才、戎理才、戎华才一门迁居上海;其重孙戎学才一门迁居安徽来安。

淮安戎氏始祖为戎宏杰、戎宏全两门,泗阳始祖戎永丰孙子,年间从泗阳迁居淮安,其儿戎福才、戎东才、戎继才等一同迁居淮安。

无锡戎氏戎宏谱,泗阳始祖戎永丰孙子,年间从泗阳迁居无锡。

3.湖北戎氏

湖北戎氏主要集中在武汉,荆州江陵,黄冈黄州,襄阳南漳,恩施利川等地。

江陵戎氏始祖戎禹,后有戎德、戎义、戎律、戎昱、戎羲、戎子云等,成为戎氏望族,被尊为江陵戎氏始祖。

黄州戎氏始祖戎侣,戎赐第38代世孙,戎子云第7代世孙,湖北黄州推官,南宋宁宗嘉定(公元1208年-1224年)年间从浙江嵊州迁居湖北黄州。惇叙堂派戎子洵(又名戎洵),戎赐第47代世孙,湖广黄州推官,明朝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从浙江鄞州迁居湖北黄州。

4.河南戎氏

河南戎氏主要集中在开封尉氏,郑州中牟,洛阳偃师、新安,平顶山汝州,鹤壁浚县,商丘,许昌,周口,新乡等地。

河南开封始祖戎文,戎赐长子,封咸阳侯,汉高祖末年(公元前200年左右)从河北柳县(今河北黄骅)迁居河南开封。戎文公后裔戎若珪,开封刺史,居河南开封。

洛阳戎氏始祖戎子云,戎赐第32代世孙,河南录事参军,宋太祖(公元927年-976年)年间从湖北江陵迁居河南洛阳,卒于公元(公元1053年),享年86年,葬河南洛阳龙山。

尉氏戎氏为洪武四年(1372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至河南洧川韩佐(今尉氏县),明朝正德(公元1506年-1521年)年间西迁于开封尉氏东戎、西戎村。安徽界首、山东菏泽与尉氏戎有联系。

新安戎氏始祖戎从理,字又周,江苏兴化始祖戎太原第九代世孙,生戎荣、戎鸾、戎鹏三子,从江苏兴化迁居河南府新安县(现河南洛阳新安)。

5.山西戎氏

山西戎氏主要集中在太原古交,朔州平鲁,忻州定襄、神池、五台、忻府,大同广灵,运城芮城、平陆,晋中左权,吕梁岚县,临汾霍州,长治,阳泉等地。

广灵戎氏始祖戎绂,戎赐第39代世孙,戎子云第8代世孙,山西大同府广灵县知县,南宋孝宗(公元1127年-1194年)年间从浙江慈溪迁居广灵县,生戎林、戎埜二子。

太原戎氏始祖戎绩,戎赐第39代世孙,戎子云第8代世孙,山西太原府通判,南宋理宗(公元1225年-1264年)年间从浙江鄞州迁居山西太原。

定襄戎氏始祖戎守拳(居整),明弘治末年(公元1504年)至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间从朔州马邑县水磨村迁居忻州定襄东山后,建立戎家庄。戎守拳生四子,戎昇、戎雷、戎鸾、戎凤。戎昇居河南坪,其子戎仲永迁至平鲁县;戎雷、戎凤留在戎家庄村繁衍子孙传嗣至今。戎凤第五代世孙戎山迁至五台县东冶,为东冶戎氏始祖。戎凤第五代世孙戎荣迁至段家庄,为段家庄戎氏始祖。

朔州戎氏始祖戎景龙,戎守拳第7代世孙,从定襄戎家庄回迁至朔州戎井沟村。戎守拳次子戎鸾,从定襄迁至朔州马邑县长城村,但后代记载不祥。

五台戎氏始祖戎山,戎守拳第六代世孙,明朝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从定襄戎家庄迁居五台东冶,生戎文兴。戎守拳小孙子戎禄,从定襄戎家庄迁居五台麻岩村,但后代记载不祥。

忻府戎氏始祖戎怀榜,戎山第五代世孙,清朝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从五台县东冶迁至忻县阳坡乡阳气铺村(现忻府区阳坡乡),生戎友永、戎盛永、戎锡永三子。

6戎氏

广东戎氏主要集中在广州,仁化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潮州,梅州,惠州惠城,揭阳惠来,汕头潮南、粤东等地。

广州戎氏始祖戎编,戎赐第39代世孙,戎子云第8代世孙,广东提刑按察使提举,南宋理宗末年(公元1255年-1264年)从苏州虎丘迁居广东广州。

惠城戎氏始祖戎缧,戎赐第39代世孙,戎子云第8代世孙,广东惠州府经历,南宋宁宗庆元(公元1195年-1200年)年间从浙江慈溪迁居广东惠州惠城。

惠来戎氏始祖戎才贵,号发祥,元末顺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由南京应天府上元县(现南京市区)充伍,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出征广东惠来县,镇守靖海,抗击倭寇,保卫海防。

河源戎氏始祖戎濂,明朝从安徽凤阳迁居江苏江都,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以明经选任河源训导,从江苏江都迁居广东河源。

梅州戎氏始祖戎肇基,字开绪,广东黄岗营千总授武德将军,江苏兴化戎氏始祖戎太原第九代世孙,清朝康熙末年(公元1703年-1722年)随父亲戎月三从江苏兴化迁至广东靖海,后迁至广东潮州府程乡县(现广东梅州)定居,生戎昂、戎星、戎昌、戎晏、戎显五子,都住广东梅州。其二弟戎肇元随父回江苏兴化老家,其三弟戎肇武住广东。

7.安徽戎氏

安徽戎氏主要集中在合肥,阜阳阜南、临泉,安庆潜山、桐城,滁州定远、来安,宣城宁国,马鞍山当涂、界首,铜陵等地。

阜阳淮颖戎氏始祖戎俭功,元朝末年(公元1354年)为避战乱,率全家21口人从江苏南京(今镇江)句容县戎岗头迁至安徽颖州府(今阜阳)淮颖周棚镇周井村安家,长子戎元贵、次子戎元魁、三子戎元福三子以及孙子、孙女全部迁居阜阳淮颖。淮颖戎氏族人后裔分别居于阜南县柴集镇、三塔镇、田集镇、张寨镇、城关镇、中岗镇、许堂乡、苗集镇、曹集镇、郜台乡、王化镇、于集乡、老观乡、王家坝镇,霍邱县临水镇、马店镇、河口镇,固始县埠山镇、张老浦镇、三河镇、丰岗乡,淮滨县谷堆乡等,还有一部分迁徙到山东、陕西、甘肃、四川、河南、河北、北京、云南、内蒙古、新疆、台湾和香港等地。

滁州来安戎氏戎学才,江苏泗阳始祖戎永丰重孙,末年从泗阳迁居安徽滁州来安。

界首戎氏从河南尉氏迁居而来。

8.河北戎氏

河北戎氏主要集中在石家庄鹿泉、正定、平山,保定安新、清苑,邢台临城,衡水景县,承德,张家口,定州等地。

正定戎氏始祖戎自贵,明洪武初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至河北正定县城西北丰隆疃定居。清朝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3年),此地因滹沱河涨水,冲毁村庄,后戎氏族人另建一村称戎家庄。清道光年间,戎自贵举家迁至正定城东中圣板村寄居。期间,戎自贵看中该村东北部一处地势较好的土地,逐于清朝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移居此地,称戎家园。

景县戎氏始祖戎府,从安徽凤阳迁居淮南寿州,弘治中任安陵县尹(今河北省景县安陵镇),从安徽寿州迁居河北景县。

保定戎氏始祖戎明魁,河北保定清苑区孙村乡戎官营村,《获鹿县志》载,明代获鹿上庄人士戎明魁系广东守备,做官未归,带领一家老小几十口人在保定清苑县一带落户,为戎官营村始祖。

9.贵州戎氏

贵州戎氏主要集中在贵阳,铜仁思南,遵义湄潭,毕节威宁,黔南贵定、惠水,黔西南普安、六盘水等地。

思南戎氏始祖戎紾,戎赐第39代世孙,戎子云第8代世孙,贵州思南府知府,宋朝理宗淳祐(公元1241年-1251年)年间从浙江嵊州迁居贵州思南。

威宁戎氏始祖戎时义,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从山东济南章丘白马街柳树巷大水井(今山东济南历城)迁至贵州威宁(现威宁县六桥街道洋芋巷),后转居盐仓镇二堡,繁衍生息,世代相传。

六盘水戎氏为威宁戎氏分支。

10.山东戎氏

山东戎氏主要集中在济南,威海文登,临沂郯城,潍坊青州,日照莒县,滨州邹平,德州禹城,菏泽东明,济宁,青岛等地。

青州戎氏始祖戎坚,立诚堂派,戎赐第37代世孙,青州刺史,南宋高宗(公元1127年-1162年)年间从浙江鄞州迁居山东青州。

文登戎氏始祖戎绮,戎赐第39代世孙,戎子云第8代世孙,山东登州府文登县(现威海文登)知县,南宋宁宗嘉定(公元1208年-1224年)年间从浙江余姚迁居山东威海文登。

荷泽戎氏从河南尉氏迁居而来。

禹城戎氏始祖为戎右,周朝时,朝廷里面设有一种官职叫作“戎右”,专门负责主管兵器。戎右的后代有的以官职作为姓氏,称为戎氏,世代相传至今。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十里望乡南营村的村民,大部分姓戎,他们作为戎右后裔,一个非主流姓氏独立的跳跃式存在于这样一个村落,成为戎右后裔戎姓来源最好的佐证。

11.陕西戎氏

陕西戎氏主要集中在西安,渭南富平、蒲城,宝鸡扶风、千阳等地。

西安戎氏始祖戎龙,戎赐第4代世孙,汉朝尚书,从江苏丹阳迁居陕西西安。

扶风戎氏始祖戎昱,戎赐第19代世孙,辰、虔二州刺史,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785年-800年)年间从湖北江陵迁居陕西扶风。

富平戎氏始祖戎希偦,立诚堂派,戎赐第36代世孙,陕西富平知县,南宋高宗(公元1127年-1162年)年间从浙江鄞州迁居陕西渭南富平。戎赐第39世孙戎恺五,立诚堂派,再任富平知县。

12.江西戎氏

江西戎氏主要集中在南昌,赣州,萍乡,吉安遂川,宜春铜鼓等地。

赣州戎氏始祖戎庸,戎赐第14代世孙,提点江西刑狱,南朝时从湖北江陵迁居江西赣州。

萍乡戎氏始祖戎贤三,讳志操,字尚贤,立诚堂派,戎赐第44代世孙,江西袁州府萍乡县教谕,元朝至治三年(公元1322年)从浙江鄞州迁居江西萍乡。

13.广西戎氏

广西戎氏主要集中在柳州。

柳州戎氏始祖戎珏,戎赐第34代世孙,唐朝乾符七年(公元880年)任柳州知县,从河南开封迁居广西柳州。

14.湖南戎氏

湖南戎氏主要集中在长沙,邵阳洞口,湘西保靖、古丈,怀化靖州、会同,衡阳,岳阳平江等地。

靖州戎氏始祖戎纯祐,字科中,戎赐第10代世孙,靖州通判,三国时期从湖北江陵迁居湖南靖州。

岳阳戎氏始祖戎璩,戎赐第22代世孙,岳州进士,唐朝时从湖北江陵迁居湖南岳阳。戎顺成,讳乾大,字敬叔,号鄮洞,戎赐第53代世孙,湖广岳州府右尹,明朝年间从浙江慈溪迁居湖南岳阳。

衡阳戎氏始祖戎全,立诚堂派,戎赐第51代世孙,衡州府推官,明朝年间从浙江鄞州迁居湖南衡阳。

15.其他地方戎氏

云南戎氏主要集中在昆明富民、嵩明,临沧双江、耿马,大理祥云,昭通彝良,文山麻栗坡,楚雄等地。四川戎氏主要集中在绵阳安州,宜宾翠屏,眉山彭山,广安岳池,广元青川,乐山,自贡等地。福建戎氏主要集中在福州,龙岩长汀,三明大田、永安,厦门等地。甘肃戎氏主要集中在张掖民乐,酒泉玉门,天水秦安,武威等地。辽宁戎氏主要集中在沈阳,抚顺清原等地。吉林戎氏主要在四平。黑龙江戎氏主要集中在双鸭山饶河、大庆等地。内蒙古戎氏主要集中在乌海,锡林郭勒盟等地。新疆戎氏主要集中在伊犁霍城、塔城等地。宁夏戎氏主要集中在石嘴山平罗、吴忠等地。北京戎氏、天津戎氏、上海戎氏、重庆戎氏较为分散。其他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台湾,也都有戎氏族人。

国外戎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东南亚各国及其他阿拉伯国家。

赐公63世裔孙戎鹏举敬撰于天津

2020年10月1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