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宝宝起名

安然无恙的恙什么意思(安然无恙的恙在词语中的意思)

时间:2024-01-19 07:11:33 作者:听梦的风尘女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字里行间|别来无恙:你别来,我无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开栏的话

一字一词,蕴藏大千世界;一辞一语,传承文化基因。日常生活中那些常用的词语、俗语和成语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故事?词汇的变迁,隐含着怎样的生活细节,又有多少有趣的风俗?读懂这些词语中的知识密码,也就推开了读懂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大门。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联合推出“字里行间”栏目,每周一期,与您一起探寻词语中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逢春节,久别重逢的亲人故友们最深情的感慨莫过于一句“好久不见,别来无恙”。而在今年,疫情紧急,“别来无恙”一词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含义——“你别来,我无恙”,成为朋友圈中的流行语,用以表达亲友之间最为真实的祝愿。正如有网友写道:“让我们暂别亲情、暂别友情,将防疫情作为今年过年的头等大事,待山花烂漫时,彼此均安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词语“别来无恙”。

“别来无恙”是生活中常用的问候语,亲友们相见或者写信时通常会用其问候对方,以表关心。在这个词语里,“别来”很好理解,即分别以来,那么“无恙”是什么意思?它又是怎么变成问候语的?

《说文解字》解释“恙”字为“忧也”,说“恙”的本义是忧愁,忧心。清代段玉裁注:“古相问曰‘不恙’,曰‘无恙’,皆谓无忧也。”他解释说,“别来无恙”就是问对方是否别来无忧——最近没有什么忧心的事儿吧?

还有一种解释更为有趣,出自西汉东方朔所著的《神异经》。书里写道:“北方有兽焉,其状如狮子,食人,吹人则病,名曰。”王利器先生在《风俗通义校注》中说“与恙为二字,合而一之。”据此认为恙是一种猛兽。“别来无恙”,就是问候对方最近挺安全吧?没遇到什么危险的猛兽吧?

以上两种解释都能说得通,但学者们更倾向于认为:恙是一种疾病。这一说法从今天我们常用的词语中也能得到佐证:如“身体抱恙”“安然无恙”中的恙字均表示疾病。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解释说:“无恙。俗说:恙,病也。凡人相见,及通书问,皆曰‘无恙’。谨案:《易传》:‘上古之世,草居露宿。’多被此毒。恙,噬人虫也,善入人腹,食人心,人每患苦之,故俗相劳问者云无恙,非为病也。”按照这种说法,“恙”是一种在草丛中聚居的虫子,被它咬了之后就会生病。

当然,《易传》说这种虫子“善入人腹,食人心”,实在有些过于耸人听闻了。从医学上说,“恙”其实就是恙虫,又称恙螨,可传播疾病。恙虫病就是恙螨幼虫叮咬人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有持续高热、皮疹、局部焦痂和溃疡等症状。恙螨寄生的地方通常是杂草丛生的野外环境,上古时期卫生条件差,人们露宿野外,因此常常会患上恙虫病。而那时医学不发达,这种病的死亡率是很高的,所以《易传》中才会将“恙”称为“噬人虫”。

恙虫病既然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古人见面的时候,生怕传染给自己,于是先互相问一句“别来无恙?”——朋友,您身上有没有恙虫啊?如果有的话可得说实话,千万别传染给我了!由此可见,那时食物的匮乏或许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第一位的担忧——最切近的威胁、最迫切的关心反倒是恙患,以至于见面就要问一问。幸运的是,这种令古人谈之色变的恙虫病在今天已经很少见,甚至有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可以看出,人类存续的历程就是不断同自然灾害和各种疾病作斗争的过程,每战胜一种新爆发的流行性病毒,就在医学上向前迈进一步。就这样,我们在战斗中不断成长。

随着恙虫病的逐渐减少,“别来无恙”失去了最原始的含义,由生怕传染的担心变成了一句透着亲热和关切的问候语,比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等文学作品中,都多次出现“故人别来无恙乎?”“兄台别来无恙!”的用法。

今年春节,“别来无恙”成为温暖人心的拜年方式。“你别来,我无恙”,这是把原本结构固定的成语拆开来用。可以看到,原结构的主语只能是一个,拆开后,两个不同的主语连接的结构承担了不同的陈述功能;原固定结构中的“别”字所表示的含义由“离别、分别”变为否定性的“不要”,在目前疫情严重的语境下实现了准确传递信息和表达特殊交际的目的,可以说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新鲜范例。

“你别来,我无恙”,疫情在前,这个万家团圆的节日,注定有万家不能团圆。爱能让我们紧紧相拥,也能让我们主动远离:此时的不回乡是一种孝顺,此时的不出门是一种定力,此时的不聚会是一种修养,此时的不见面是一种科学。战胜疫情,需要众志成城,需要从每个人做起。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岁月既不静好,让我们一同负重前行。中华儿女在一次次磨难中成熟起来,更加团结,更加勇敢,更懂得爱这片土地,这种力量凝聚起来,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相信待到春暖花开之时,我们一定能笑着问候彼此:“好久不见,别来无恙!”

字里行间|别来无恙:你别来,我无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开栏的话

一字一词,蕴藏大千世界;一辞一语,传承文化基因。日常生活中那些常用的词语、俗语和成语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故事?词汇的变迁,隐含着怎样的生活细节,又有多少有趣的风俗?读懂这些词语中的知识密码,也就推开了读懂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大门。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联合推出“字里行间”栏目,每周一期,与您一起探寻词语中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逢春节,久别重逢的亲人故友们最深情的感慨莫过于一句“好久不见,别来无恙”。而在今年,疫情紧急,“别来无恙”一词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含义——“你别来,我无恙”,成为朋友圈中的流行语,用以表达亲友之间最为真实的祝愿。正如有网友写道:“让我们暂别亲情、暂别友情,将防疫情作为今年过年的头等大事,待山花烂漫时,彼此均安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词语“别来无恙”。

“别来无恙”是生活中常用的问候语,亲友们相见或者写信时通常会用其问候对方,以表关心。在这个词语里,“别来”很好理解,即分别以来,那么“无恙”是什么意思?它又是怎么变成问候语的?

《说文解字》解释“恙”字为“忧也”,说“恙”的本义是忧愁,忧心。清代段玉裁注:“古相问曰‘不恙’,曰‘无恙’,皆谓无忧也。”他解释说,“别来无恙”就是问对方是否别来无忧——最近没有什么忧心的事儿吧?

还有一种解释更为有趣,出自西汉东方朔所著的《神异经》。书里写道:“北方有兽焉,其状如狮子,食人,吹人则病,名曰。”王利器先生在《风俗通义校注》中说“与恙为二字,合而一之。”据此认为恙是一种猛兽。“别来无恙”,就是问候对方最近挺安全吧?没遇到什么危险的猛兽吧?

以上两种解释都能说得通,但学者们更倾向于认为:恙是一种疾病。这一说法从今天我们常用的词语中也能得到佐证:如“身体抱恙”“安然无恙”中的恙字均表示疾病。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解释说:“无恙。俗说:恙,病也。凡人相见,及通书问,皆曰‘无恙’。谨案:《易传》:‘上古之世,草居露宿。’多被此毒。恙,噬人虫也,善入人腹,食人心,人每患苦之,故俗相劳问者云无恙,非为病也。”按照这种说法,“恙”是一种在草丛中聚居的虫子,被它咬了之后就会生病。

当然,《易传》说这种虫子“善入人腹,食人心”,实在有些过于耸人听闻了。从医学上说,“恙”其实就是恙虫,又称恙螨,可传播疾病。恙虫病就是恙螨幼虫叮咬人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有持续高热、皮疹、局部焦痂和溃疡等症状。恙螨寄生的地方通常是杂草丛生的野外环境,上古时期卫生条件差,人们露宿野外,因此常常会患上恙虫病。而那时医学不发达,这种病的死亡率是很高的,所以《易传》中才会将“恙”称为“噬人虫”。

恙虫病既然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古人见面的时候,生怕传染给自己,于是先互相问一句“别来无恙?”——朋友,您身上有没有恙虫啊?如果有的话可得说实话,千万别传染给我了!由此可见,那时食物的匮乏或许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第一位的担忧——最切近的威胁、最迫切的关心反倒是恙患,以至于见面就要问一问。幸运的是,这种令古人谈之色变的恙虫病在今天已经很少见,甚至有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可以看出,人类存续的历程就是不断同自然灾害和各种疾病作斗争的过程,每战胜一种新爆发的流行性病毒,就在医学上向前迈进一步。就这样,我们在战斗中不断成长。

随着恙虫病的逐渐减少,“别来无恙”失去了最原始的含义,由生怕传染的担心变成了一句透着亲热和关切的问候语,比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等文学作品中,都多次出现“故人别来无恙乎?”“兄台别来无恙!”的用法。

今年春节,“别来无恙”成为温暖人心的拜年方式。“你别来,我无恙”,这是把原本结构固定的成语拆开来用。可以看到,原结构的主语只能是一个,拆开后,两个不同的主语连接的结构承担了不同的陈述功能;原固定结构中的“别”字所表示的含义由“离别、分别”变为否定性的“不要”,在目前疫情严重的语境下实现了准确传递信息和表达特殊交际的目的,可以说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新鲜范例。

“你别来,我无恙”,疫情在前,这个万家团圆的节日,注定有万家不能团圆。爱能让我们紧紧相拥,也能让我们主动远离:此时的不回乡是一种孝顺,此时的不出门是一种定力,此时的不聚会是一种修养,此时的不见面是一种科学。战胜疫情,需要众志成城,需要从每个人做起。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岁月既不静好,让我们一同负重前行。中华儿女在一次次磨难中成熟起来,更加团结,更加勇敢,更懂得爱这片土地,这种力量凝聚起来,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相信待到春暖花开之时,我们一定能笑着问候彼此:“好久不见,别来无恙!”

【邯郸成语典故】安然无恙

#头条带你乐享河北##河北文旅看图识景##我是大美河北推荐官#

邯郸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语境。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出许多简洁、生动、形象的成语典故。文化是代代相传的,成语典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

在邯郸,成语典故是连接古今的时空隧道,了解邯郸相关的成语典故,就如同读懂了邯郸这座城。

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成语这趟列车出发吧!

ān安rán然wú无yàng恙

[典源]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日:‘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日:‘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日:‘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注]安然:平安。恙:疾病、伤害之类的忧伤的事。

[释义]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赵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齐国使者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赵威后笑着说:“不是,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书证]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四卷:“只求处士每岁元旦,作一朱幡,上图日月五星之文,立于苑东,吾辈则安然无恙矣!”

[考据]赵威后(?一前264):赵惠文王的王后,赵孝成王的母后,称孝威太后,简称威后,是赵孝成王执政前期实际掌权者。前266年,赵惠文王卒,赵孝成王年少即位,赵威后听政。秦乘机伐赵,赵求救于齐,齐王必以太后幼子长安君为人质,方肯出兵救赵。太后不答应。后经左师触龙劝导,说服太后,送长安君到齐国去当人质,齐乃出兵救赵。

成语节选自《邯郸成语典故》

我们常说“安然无恙”, “恙”到底是什么?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成语,叫“安然无恙”,意思是说一切安好,没有啥毛病。形容身体平安无事,没有受到任何侵害。但你有没有想过,“恙”到底是什么?人们问候别人,为什么会说“无恙否”呢?

原来,“恙”其实是古代的一种啮(niè,咬)虫。上古时期,人们不像现代有很好的房子,有华美的衣服。他们只能草居露宿,过着艰苦的生活。那个时候在野外时常能听到蟋蟀的叫声,像拉小提琴一样。也能看到流连的戏蝶在野外飞舞。不过一旦到了晚上和早晨,露水就有可能会沁入人的身体,使人得病。

更要命的是荒野湿地里活跃着一种叫“恙”的啮虫。据说这种啮虫善食人心。一旦被啮虫咬到就有可能有大病危险。在古时候,人们过着茹毛饮血,草居露宿的生活。这种毫无防范能力的生存形态,使当时的人非常害怕藏在草丛里的名为“恙”的虫子。这种虫子往往寄生在人或鼠等动物身上,吸取体液,还传染一种病毒。

初蜇时,人感到皮肤火烫奇痒,接着便呈现红斑,长出水疱,并有发烧以至不能安眠的症状。那时候的人没法消灭这种“恙”,只有听任它骚扰。所以当时的人们每当见到久别的亲友时,首先要问“无恙?”后来人们终于把“恙”从自己身上赶跑了。而“无恙”一词便流传了下来,成了一句问候语。

而“恙”在古代就成了疾病的代名词。没病,叫“无恙”;生小病,叫“微恙”或“小恙”,表示问候,说“无恙否”。

“恙”的甲骨文比较简单,但是仍然能看出小虫子的形象

“恙”刻在鼎器上的金文,虫子形象更加生动了

“恙”的篆体字,心旁已经非常明显。暗含“恙”善食人心

关于安然无恙 这个成语,还有这很多小故事。

据汉代刘向《战国策•齐策》记载:战国时,齐王派使臣出访赵国,会见了赵威后。赵威后接过国书,并没有立即打开,而是笑着问齐使说:“岁亦无恙乎?民亦无恙乎?王亦无恙乎?”这里面的岁就是指的年岁收成,民指的是百姓。意思是问你们齐国收成还好吧?老百姓还好吧?齐王还好吧?

齐使听到了赵威后的问候,很不高兴,说道:“我是奉齐王之命出使贵国的。您先问我们齐国的年成和百姓,而后才问齐王,这不是‘舍本而逐末’吗?”赵威后回答说:“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年成,怎么保证百姓的生活?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有国君?所以,我才这么问候。难道你要我‘舍本而问末’吗?)”

从这段故事,可以了解在战国时代,“无恙”便有广泛的使用意义,可以问年成,可以问百姓,并不局限于一个人的身体。所以,凡平安无事者,但云“安然无恙”。

后来人们相互问候,也作:别来无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