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翁】
祖逖(ti,四声)
【释义】
闻鸡起舞:形容有志之士奋发图强,也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
【造句】
1、学习中就是要有闻鸡起舞的精神,这样才能取得进步。
2、从此以后,无忧同学闻鸡起舞,学习上有了长足进步。
一天半夜,祖逖一脚踹在好朋友刘琨的屁股上,刘琨一下就懵了,悠悠地问“怎么了……”原来故事要从祖逖说起。
祖逖是谁?他是东晋——也就是1700年前,非常有名的军事家。
祖逖小时候非常调皮,不爱读书习武,常常不修边幅,总是把自己弄得脏兮兮、乱乱的。但是祖逖又是一个胸怀大志、豪爽善良的人,他经常把钱财分给周围贫困的百姓。
祖逖长大后,更是他的国家的时候。国家衰落、民不聊生,百姓们日子过得非常艰苦。为了能改变国家的状况,祖逖开始发奋读书,他还经常去当时的首都洛阳,向有学问的人请教。大家都说他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祖逖和刘琨在共同担任司州主簿(财政厅长)的时候,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常常谈论到很晚。两个好朋友就在一张床上睡觉,然后再一起起来练武,时时准备报效祖国。
那时,半夜鸡叫被人们认为是不好的事。一天半夜,祖逖他们在睡梦中被公鸡的鸣叫唤醒了,祖逖一骨碌爬了起来,一脚踢醒了旁边的刘琨,对他说“公鸡的叫声怎么会是不好的呢,它在督促我们勤奋练剑,报效国家。以后我们听到鸡鸣报晓就起床练剑吧。”刘琨听后欣然同意。就这样,无论风吹雨打、寒来暑往,二人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成了能文能武的人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报效祖国的愿望。
作者:刘学刚
面积不大的郑公祠(今属潍坊市峡山区)是个植物园,为纪念东汉经学家郑玄而建。院内的小径像是植物柔韧的根须,生长着芦苇、绿竹、松树、槐树、桃树、杏树等,还有一种叫书带草的植物。
书带草是一种常见的乡间野草,叶浓绿似墨,狭长如韭,凌冬不萎,我们叫它野韭菜、长生草。“书带”这名字素雅疏朗,有画面感,不禁想起郑板桥笔下的好句子:“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芦苇长叶如带,青竹长叶如带,书带长叶如带。“带”这个字真是精妙深切,有时间的延伸,也有空间的缠绕。植物们伸出温情的叶轻轻一揽,就把人类带入大自然的幽深之处。
植物与人相悦的场景,犹如李渔在一首词里的描述:“满庭书带一庭蛙,棚上新开枸杞花。”书带草坚定不移地活在低处,蛙鸣茂盛如书带,而淡紫色的枸杞花宛若地球的新居民,容貌纯净,表情天真。
院子西南有亭翼然,名“问经亭”。红柱飞檐,似盛开的菊花,一瓣挨着一瓣。从问经亭去看郑祠老柏,必经长叶纷披的书带草。挺拔的问经亭,墨绿的书带草,虬枝苍劲的老柏,这么一看,有些时光倒流的味道,就像从一朵花回到它的根部,回到草木茂盛的诗经时代。
郑祠老柏果然高大挺立,如一个苍劲的手势。老柏不知枯死何年,但不腐不倒。它是郑公祠的地标性植物,相传为郑玄手植。在青松绿竹的背景下看苍黑的老柏,它疏朗而奇崛,又是孤傲的。凝视久了,就看见“枝劲涛声远,龙蟠黛色苍”的旧时风景。
书带草,又名康成(郑玄字康成)书带。没有皓首穷经的郑玄,就没有书带草这个名字,也不会有诸多诗人诉说着书带草对我们的温情缠绕。
遥望千年前某个春日迟迟的上午,或是秋风飒飒的黄昏,郑公从纷繁的书卷中抬起头来,目光随一朵闲云在天上转悠,而后望向地面,一丛翠绿的长叶草让他惊喜不已。纷乱的思路似乎被那些长叶细细梳理了。经文里的每一个汉字都有了植物干净的气息和蓬勃的长势。
匍匐茎宛若时隐时现的曲径,含蓄地打开几片叶的天空。花淡紫色,细细碎碎的,犹如微风吹在草叶上的声响。果实也不打眼,色彩是安静沉稳的蓝,样子像极了美丽的水晶球,看久了,就觉得那些小球散发着七彩的光。
长叶清新温柔。当年,经学大师郑玄正是用书带草的长叶捆扎书简。长叶清新的味道渗入纸页,就像芦苇的倒影捆着一条闪闪发光的长河。那种情状,看一眼,就让人内心澄澈。
如同“郑玄注”闪亮在浩繁卷帙中,书带草已是勤勉读书的一个鲜活而生动的注脚。“庭下已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使君在何处?他在书带葳蕤之地。
庭下已生书带草,犹如干涸的河床涌进一声声清亮的蛙鸣,又如寂寞的天空出现一抹翅影。这植物把大地染绿,也在我们的心中生出清新的长叶,让我们在草叶的清香和书卷的墨香中读书、思考,唤醒内心的力量。
对于郑公祠,我们都是后来者。对于四季常绿的书带草,我们的每一次造访都恰逢其时。
凝视着大片的书带草,我们感受到千年前从这里投向后世的目光。那束目光越过一片葱绿的书带草,越过纷乱的战火,在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纷纷扰扰中,寻找先秦儒学抵达人心的通道,让后生避过误读的暗礁和困惑的陷阱。
在他的眼里,纷繁杂乱的书简被叶脉清晰的书带草串联起来,而行行文字也如书带草,从容地延伸着,传递着儒学的永恒魅力。
郑玄所做的种种努力,如同书带草的生长趋向。草叶窄窄长长,小花细细碎碎,但求把蓝水晶一般圆圆的果实举在高处,举在鸡鸣犬吠、耕读渔樵的缓慢时光里。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6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中国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位伟大诗人陶渊明,他用自己的精彩诗作证明一个道理:写景状物,可以纯用“白描”,不加外在装饰,仅凭质朴、真实的描写而让读者产生“历历在目,声声入耳”的生动感受。
石涛(明)《陶渊明诗意图册》
《归园田居》全诗如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请仅关注下加粗蓝色字体的写景的部分。可以看到,其写法本身非常简单,只是依照一个特定的次序,一一列举景物,鲜明逼真的画面便在阅读者眼前次第展开。不妨仔细研究下构成这种效果的原因所在。
第一个关键要素是描写的次序。方宅-草屋,这是远景,概况;榆柳-桃李,这是近景;远人村-墟里烟,这是视角切换,从近处再向远处观看;狗吠-鸡鸣,引入听觉,弥补视觉所不能达到的景,而这种感官的延申又是极其自然的;户庭-虚室,这是观景结束后入户,描写院中屋内的细节。至此描写完毕,为结尾抒情提供一个顺畅自然的衔接。
诗人对所要描写的事物了如指掌,知道如何才能从容为客人一一指点介绍:既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观看者的颈椎。一个恰当合理的次序,必然暗含着一种恰当合理的内在逻辑,这个逻辑顺应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样的次序,在现代影视拍摄中依然是成立的。试着在内心把这里的诗句描写转换为镜头的移动和景别切换,就能体会到次序在这里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相反,杂乱无序的镜头组合只能让观者困惑烦躁——除非你的主题如此,否则就是不合适的。
另一个关键要素是语言(用词、造句的方式)。这首诗的语言运用朴素至极,只需要考察下诗中三类词的运用就可以明白“朴素”意味着什么:名词的运用,动词的运用,形容词的运用。诗人没有使用任何生僻的、或华丽的、或别致的词语,而是尽量在贴切、准确上下功夫,从平常的字眼中选出最合适的。唯一的“修辞”痕迹是暧暧和依依两个叠字的运用,实际上,我们并不能十分确切地知道暧暧和依依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但我们能体会到叠字所产生的音节上的和谐感和淡然柔美的意境。比如《古诗十九首 · 迢迢牵牛星》,可称叠字运用的极致: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叠字拉长了音节,产生一种咏叹、抒情的意味,又因重复而强化(也可以是弱化)了单字的含义,让其表达效果更加隽永悠长。
上述两个要素表明,所谓简单、质朴的写作手法,并非偷懒行为,也不是文采不足的表现,而是基于对所描写的主题和对象有深入透彻的认识,因而可以把技巧熔炼在平易的外观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写法为我们指出一条基本的写作原则:精确而自然的写实,永远是表达的基石。文采本身则是多元的,从平淡到绚烂——我们可以采用的风格无穷无尽,但如果失掉表达的基石,风格就会烟消云散。
额外的注解:
暧(ài):本义是形容日光昏暗,暧暧,在这里形容遥望远处村落,随着距离逐渐拉远,加上雾气遮蔽、天光晕染而逐渐模糊的感觉。
依依:依依的含义更加模糊一些,但在古诗中却非常常见。最早的例子可以从《诗经》中找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里的“依依”含义,实际上是从春日里杨柳缥缈柔美的姿态中反推出来的:起初我们并不知道“依依”是什么意思,但我们都见过杨柳复萌时的美好景象,于是我们便认定这便是“依依”所描写的样子。到“依依墟里烟”这里,也会产生同样的意义推测的过程:我们可以推测“依依”在这里应指淡淡炊烟袅袅上升时的样貌,或是其他……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已经有了《诗经》的先例,所以这两个字又多了一重来自古典作品的联想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