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鼠

一般风水葬下多久才发(一般风水葬下多久才发传说)

时间:2023-12-29 17:16:11 作者:行尸走肉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安徽大别山土葬文化:人死后棺材放3年以上才下葬,这是为什么?

在东方传统文化中,落叶归根和入土为安,是非常重要的两个习俗。不管在外漂泊多久,老了之后都希望回归家乡,与亲人待在一起,安享晚年。等到生命终结,以土葬形式下葬,也是汉族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老家在皖西南山区小县,这里四面环山,建国以前,基本上就是几周边几个县市三不管地带。上世纪三十四年代,为了管理方便,才把大别山腹地这一块地方,设置成了一个县,名字叫岳西。

岳西地处深山,在高速公路没有通车之前,出行特别不方便,山里的资源运不出去,外面的投资进不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我们老家的丧葬文化,深受道教文化影响。在殡葬方面,当地以土葬为主,但并不是像很多地方那样,直接把人埋进土里。

按照当地的习俗,人去世以后,要把棺材抬上山,请人选择好墓地,露天放置三年以上。当然,并不是将其直接裸露在外,而是用东西扎一个“房子”。过去农村比较穷,大多数人都用稻草和木料,扎一个草屋,将其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自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农村条件逐渐改善,因此不少人家选择砖头瓦片,在棺材外砌一个小房子,将其包裹,为其遮风挡雨。

棺材放置的时间,最少是要满三年。这是一个最低的要求,三年以上,并没有严格限制。但是人死之后讲究入土为安,所以条件许可的话,家里人都会尽快将其安葬。

这里的条件,既包括自家的经济条件,毕竟将棺材重新起出来,找一个新的墓穴安葬下去,要通知所有的亲朋好友,还要找邻居来帮忙,另外还要请风水先生,要一大笔开销。过去家里穷,很多人家都因为经济不允许,暂缓安葬亲人。除此之外,在农村里逝者下葬,必须先找人算一下。

逝者下葬时间特别讲究,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哪个时辰,都要请人仔细看看。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是,逝者下葬时间,必须不能与直系亲属的生辰八字和属相等相冲,否则的话,对后人不利。

正是因为这点,有些逝者家族人口多,犯冲的概率大,下葬时间就可能一拖再拖,十几二十年还没下葬,都是有可能的。

在看好位置和时间后,就要通知亲朋好友,等到下葬当天,来看逝者最后一面。因为,在当地风俗中,下葬前要开棺一次,这是死者最后一次呈现在亲人面前,如果没有意外情况,从此将长眠地下,受子孙后代祭拜。

当然,意外情况也有,比如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或者更严重的地震,将墓穴破坏了。又或者因为拆迁修路等必须迁坟的事情,才会去动棺材。

下葬前开棺,必须请农村专门的主事人,将棺材里的身外之物都清理出来,等时辰一到,即可将棺材放入事先挖好的墓穴里。墓穴的深度,跟当地环境有关,一般在2米深左右。

下葬时,还有很多仪式,一唱一和,跪拜烧香。仪式结束后,邻居们就过来填土。为了防潮,一般会用生石灰,与泥土掺杂在一起,分层填土。最后,表面会堆起一个坟头,立下石碑。整个流程,就算结束了。随后,主人招呼来祭奠的亲朋好友和帮忙的邻居,回家吃饭。

截止到目前,我们老家还在用这种方式安葬去世的人。我不知道在安徽其他地区,是否还有这种习俗存在。但在我老家岳西,目前还没有沿袭传统习俗。你们那里是怎么样的,欢迎留言说说。

俗语“新坟三年不立碑,立碑不出三代人”,传统老规矩,有何讲究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生与死,自然之常。人生之初,呱呱而降,人生之终,则需“入土为安”,此乃生命轮回之常态,亦为至高无上的归宿。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传承着深刻的“丧葬”传统,以确保逝者得以安息。在古代,曾有众多贫苦之家的子女为了安葬已故的亲人,孝顺至极,甘愿“卖身葬父”。其中董永便是二十四孝中的代表之一。为了安葬他去世的父亲,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卖为奴隶。这一壮举感动了天上的仙女,她不仅嫁给了董永,还嫁给了湖北“孝感”这座城市的由来,留下了著名的黄梅戏曲《天仙配》。

修坟立碑的传统早已根植于上古时期,当人们不得已地迎来亲人的离世时,他们会选择一个距离家族不远的地方,将逝者葬入大地怀抱。在那个崇尚祭祀的时代,为了后人能够找到正确的祭拜位置,人们开始用高高的土堆做记号,这便是最早的坟墓标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堆增多,人们很容易弄混坟墓的位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在坟头竖立木碑,上面刻上逝者的名字,以示区分。这一举措逐渐演变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丧葬文化,即修坟立碑。

修坟立碑,既是古老的传统,也是孝道的传承。古代中国对丧葬仪式非常慎重,规矩多多。例如,有一句俗语说:“新坟三年不立碑,立碑不出三代人。”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些规矩也许已经不再严格遵循,尤其是随着火葬的普及,丧葬仪式变得更加简化。然而,作为中国人,了解过去的传统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为何古代规定新坟三年内不得立碑?以及为何立碑的人必须是逝者的三代以内后人?这或许是很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这些规定的由来与古代的丧葬观念和习俗有关。

新坟三年不立碑的规定源于古代的“守孝”传统。在父母去世后,子女必须守孝三年,这是古代丧葬礼仪中不可违背的规矩,适用于各个社会阶层。尽管被称为“守孝三年”,实际上通常是守孝二十七个月,不包括闰月。为什么是二十七个月呢?因为古代母亲通常会哺乳喂养孩子约二十七个月,因此父母去世后,子女要守孝并穿孝服,以示对父母的尊重。在这段守孝的时期,子女不得结婚,不得担任官职。历史上,苏轼曾为父母守孝六年。

官员守孝时,有一个专门的称号叫“丁忧”。在此期间,他们视同逝者仍然在世,因此不得立碑,以表示逝者仍与生者同在。只有当守孝期满,他们才离开,这时才可以建立碑文,以便后代子孙来祭拜。这就是“新坟三年不立碑”的来历。

至于为什么规定立碑的人必须是逝者的三代以内后人,这也有着深刻的含义。因为通常情况下,立碑的责任都由后代承担,这是一种对家族、对亲人的责任和表达。根据规定,立碑者一般是逝者的儿辈、孙辈、曾孙辈或玄孙辈。按照丧葬传统,人们将逝者的后事交给他们的子孙来处理。通常,这些后代不会超过三代,因此有了“立碑不出三代人”的说法。

当然,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老年人为年幼逝者立碑,或者逝者没有后代,那么便由最亲近的长辈或族人来承担这一责任。但总的来说,这些规定都在五服之内,涵盖了子辈、孙辈、曾孙辈和玄孙辈。

总之,修坟立碑不仅是人们对逝者情感的表达,也是对孝道文化的传

承。这些传统丧葬仪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中国人民的家族观念和尊老爱幼的价值观提供了生动的体现。

时至今日,丧葬习俗在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在大城市和现代生活中,丧葬程序变得更加简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忽视这些古老的传统。传承孝道、尊重祖先的价值观依然深刻地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借鉴古代丧葬习俗中的一些精华,例如尊重长辈、关心家族、传承家风。无论是通过立碑纪念逝者,还是通过守孝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这些行为都体现了对亲情、对家庭的珍视。

此外,我们也可以借此机会反思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短暂,面对逝者,我们应当珍惜眼前人,时刻怀念已故亲人,并将他们的智慧与爱传承下去。如同古人守孝、修坟立碑一般,我们也可以通过传承优秀的家风,培养出更有爱心、更有责任感的下一代。

总而言之,修坟立碑的传统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是对逝者的尊重和对家族的责任。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传统中汲取智慧,传承孝道,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以此来引领我们的人生道路。生死循环,世事如梦,但对亲情、家族的珍视与传承将永存不朽。

“坟边长竹须迁坟,坟头一物出贵人”,有何说法?坟前长竹子好吗

#头条创作挑战赛#

人的一生除了生死,其他的一切都是擦伤。任何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谁也无法违背这个自然规律。

人活着的时候追求幸福和财富,死了之后埋葬在坟墓里。古人对坟墓的位置很有讲究,认为好的风水可以福佑后代。

有这么一句俗语,“坟边长竹须迁坟,坟头一物出贵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

一座新坟半年多的时间就会长满杂草,有的甚至会长出树苗来。

我们这边孝子用的哀棍都是柳木做的。,埋葬时会把哀棍插入坟土里,如果条件合适有时会发芽,时间久了,会长成柳树。

但是,有时候坟头旁边还会自己长出不同的树苗出来,在古人看来,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寓意。

“坟边长竹须迁坟,坟头一物出贵人”,这句俗语分别说的是南方和北方两个地方。

北方气候寒冷的时候比较多,竹子很难自己长出来,所以多指南方。

竹子本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文人墨客喜欢赞美竹子,按我们常规的想法,坟旁长出竹子应该是美好的寓意呀,为什么还要迁坟呢?

这是因为竹子的根系非常发达,会破坏坟墓地下的结构,同时有竹子的地方容易引来蛇鼠打洞,也会加速坟墓的破坏。

竹子因为其根系发达,很难去除干净,一下雨又会重新生根发芽,会破坏坟地的风水和运势,既然竹子无法斩草除根,所以就只好迁坟了。

坟头一物出贵人,那么这一物是什么呢?

这里主要指北方,如果谁家的祖坟上长了蒿子,就预示着他们的后代可能会出富贵之人。

像我们这个地方,有谁家的孩子上学厉害,就有人说:你们家坟头上出蒿子了吧,蒿子就是蒿草。

像我们村有一家人,祖坟上长出了蒿子,他们家本是卖猪肉的。

但后来三个儿都考上了大学,在80年代,一家出三个大学生还是很稀罕的。

几个孙子也都是清华北大毕业,也许只是巧合吧。

我们普通人,要想过上富足的生活,还是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来争取。对于俗语的美好寓意,有则锦上添花,没有才是人生常态,大家说对吗?

燕子在你家搭窝后,一般多久后会发财?

家中的燕子窝:吉祥与繁荣的象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燕子是一种象征着吉祥和繁荣的鸟类。它们总是在春天归来,在屋檐下筑巢,繁衍生息。而燕子窝不仅仅是一个温馨的家园,更是一个蕴含着诸多寓意的象征。那么,家中出现燕子窝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1. 家庭和谐与繁荣

燕子在筑巢时,通常会选择一个环境优美、和谐的地方。因此,家中有燕子窝意味着这个家庭祥和、安宁,预示着家庭关系和谐,家人之间的感情深厚。同时,燕子窝也是繁荣的象征,预示着家里的经济状况将会逐渐转好。

2. 家庭运势上升

燕子窝是燕子繁衍后代的场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生殖能力。因此,家中有燕子窝预示着家庭运势上升,家人的健康状况和事业发展都将迎来良好的转机。特别是对于新婚夫妇或新搬入的住户,燕子窝的出现更是吉利之兆。

3. 客人来访

燕子除了被视为吉祥和繁荣的象征外,还被视为招待客人和贵宾的好兆头。古语有云:“燕子来巢,宾至星槎落。”意思是说,当燕子飞入家中筑巢时,预示着有远方朋友或贵宾即将到来,为家人带来好运和好心情。

家里有燕子窝多久能发财?一个有趣且富有深意的话题

随着春天的到来,燕子们也开始忙碌起来,寻找合适的地点筑巢。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的家里成为了燕子们的理想之地。那么,家里有燕子窝真的能带来好运和财富吗?本文将围绕这个话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在中华文化中,燕子被视为吉祥之鸟,它们的到来被视为好兆头。燕子筑巢也被视为家庭和睦、幸福的象征。这些观念源于燕子的习性和人们对它们的观察。燕子春季归来,秋末南飞,寓意着家庭团圆和美。同时,燕子筑巢需要选址准确,这也被认为是燕子对家庭环境和风水的一种认可。

在西方文化中,燕子同样被视为吉祥之鸟。它们代表着自由、爱情和幸福。而在一些古老的欧洲文化中,燕子还被视为灵魂的象征,人们相信燕子的飞行是带领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

“发财”这个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但都与财富和成功有关。在华人文化中,“发财”通常被视为事业成功、财运亨通的象征。人们相信,努力工作、抓住机遇、善于理财是实现财富增长的关键。而在西方文化中,“发财”则意味着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燕子窝与发财之间的关联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首先,燕子被视为吉祥之鸟,它们带来好运和幸福的意象。而一个家庭如果能够吸引燕子筑巢,那么这个家庭也就被赋予了这种吉祥和幸福的意象,从而为家庭成员的事业和财富带来积极的影响。其次,燕子的勤劳和精准筑巢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为了繁衍后代,不辞辛劳地寻找巢穴和食物,这种精神也激励着人们努力工作、追求财富。

家里有燕子窝确实是一件好事,它代表着家庭的美好与幸福,预示着好运和财富的到来。然而,要让这种好运真正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还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行动。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保护燕子窝:既然家里有了燕子窝,我们就要好好地保护它。尽量不要干扰燕子的生活,更不要破坏燕子窝。如果发现有危险因素存在,可以联系专业人士进行处理。

2. 传承爱鸟精神:燕子的勤劳和精准筑巢值得我们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培养这种爱鸟精神,对待工作和生活都要认真负责,努力追求卓越。

3. 善待自然:燕子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它们对于控制害虫数量、促进植物繁衍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善待自然,为燕子和其他鸟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4. 合理规划家庭财富:要让财富真正到来,我们还需要合理规划家庭财富。可以制定明确的理财目标,掌握投资理财知识,提高家庭收入和资产价值。

总之,家里有燕子窝是一种美好的寓意,它代表着好运和财富的到来。然而,要让这种好运真正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还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行动。通过保护燕子窝、传承爱鸟精神、善待自然以及合理规划家庭财富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为自己的事业和财富积累更多正能量,让美好的生活更加唾手可得。

总之,家中出现燕子窝是一个非常吉祥的征兆。它预示着家庭和谐、繁荣,运势上升以及远方朋友和贵宾的到来。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并保护家中的燕子窝,让这种美好的寓意延续下去。

曾仕强2015年预测过瘟疫和自己寿命2018年他去世后预言实现了

秋风阁记 2022-11-02 06:52 发表于江西

初识曾仕强,是在百家讲坛上。他学识渊博,侃侃而谈,用最平实的话语讲解最深奥的《易经》,当时看得我佩服不已,五体投地。

再后来就是今天,和朋友聊,他说曾仕强已经去世好几年了,2015年的时候还预测过有瘟疫,也预测到自己的寿命八十四岁,他是个真正的高人。

我便又看了几期他的讲座小视频,真的还是那么好,语言不足以形容心中的感受。只是觉得,这就是真理,这就是正道,这就是人生的智慧结晶。

我还会再读曾仕强的,也许我变不成高人,但我愿向高人无限靠拢。曾仕强长寿秘诀:不吃好,不吃饱,不跌倒。

曾仕强先生说,上了年纪的人养生只需要记住三句话:绝对不要吃好;绝对不要吃饱;绝对不要跌倒。这三句话是曾老养生的秘诀,也完全符合老人的身体状况,句句都说到了点子上。

不吃好。为什么说年纪越大,越不要吃好。因为人到了一定岁数之后,身体的消化能力其实大不如前了。此时如果再吃一些高脂高蛋白的东西,不仅造成肠胃负担,还容易对五脏造成损伤。而且很多中老年人其实都有心脑血管疾病。此时再次大鱼大肉,只会加重病情。

人一旦上了年纪,一定要吃得杂一点。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鸡蛋牛奶,都要吃一点。这样才能营养均衡。大鱼大肉要戒,辛辣高盐也要戒。很多孩子孝顺老人,总是让老人吃得过于丰盛,这样反而会影响老人的健康。

不吃饱。吃饭要吃七分饱。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老年人每日唾液的分泌量是年轻人的1/3,胃液的分泌量也下降为年轻人的1/5,稍微多吃一点就会肚子胀不消化。

现在很多家庭早上、中午往往都是对付一口,晚上吃得尤为丰盛。一不小心,就容易多吃,这其实是很危险的。晚餐如果摄入过多的能量,会导致血脂升高,导致血管栓塞。长期饱食,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造成胃炎、大脑早衰等症状。

很多年纪大的人,怕浪费食物。总是要把最后一口光盘,这样的扫盘行为,虽然节约了粮食,但是对身体的损伤更大。吃饭不要超过七分饱,有了饱腹感,就一定要及时放下筷子。

不跌倒。很多老年人看着身体不错,但是一旦摔一个跟头,就再也起不来了,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都是摔了一跤,一病不起。究其原因,是因为老人的筋骨已经很脆了。一旦摔倒,就会骨折,元气大伤。

身体的基础病,在卧床期间极易加重。加上身体的恢复能力差,跌倒一次,基本上就是在鬼门关走一遭。所以一旦年纪大了,走路就要格外小心。尽量只在平坦的路上活动。行动不便的,则需要在别人陪护下活动。或者尽量呆在家里,减少外出。

曾先生这三句话句句在理,必须引起每个老年人及其儿女们的重视。不吃好,不吃饱,不跌倒。唯有如此,才能拥有一个宁静安乐的晚年。

2015年,曾仕强教授曾预言:“5年里会死很多人,这件事影响很大,我现在不方便说!记住,不要往人多的地方去,小孩不要凑热闹!这是我对各位的劝告!”2018年曾教授去世,他的预言却在第2年实现了。全世界被疫情笼罩,影响了很多人。

耐人寻味的是,曾仕强教授死于2018年。那么,他是如何知道未来之事的呢?很多人知道曾仕强,是因为他曾受邀登上《百家讲坛》,讲解《易经》。他说:“万事万物所遵循的规律,皆能用易经解释。反之,透过易经,也能窥视万物规律。”

最初,曾仕强研究的是管理学,并且在业界很有成就。不料,人到中年,病痛找上门,打破了曾仕强原本灿烂的人生。明明只有30多岁,曾仕强却身患5种疾病。39岁时,他明显感觉到头重脚轻,双腿发软。

后来,即使他的办公室在二楼,自己也没办法站着走上去,必须扶着楼梯扶手,缓缓往上爬。眼看病体缠身,医药又不发达,这可怎么办呢?

回家后,曾仕强对父亲说:“我现在身体很差,感觉要完了!”谁知,父亲怒斥道:“早让你读《易经》,你非不读,现在成这样了!”曾仕强很生气,觉得父亲在开玩笑。他说:“我生病,和《易经》有什么关系?”父亲斩钉截铁地说:“当然有关系!你读了就知道了!”

曾仕强反驳:“我是学科学的人,你让我读算命、看风水的书,我不信这一套。”父亲解释道:“你想错了,那是一般人的思维。《易经》恰恰是讲道理的,讲未来变化的道理,只是你不知道罢了。”那天,父子俩谈了很久,谈得很深入。曾仕强最终决定读一读这本书。

没想到,翻开以后,他还是读不懂。父亲让他先读《易传》,果然就懂了。读完后,曾仕强开心地对父亲说:“爸,我终于读懂中国人了!”他懂得了什么是“内方外圆”,懂得了道家有原则却不表现出原则的圆通之道。圆通不等于圆滑,圆滑是极其讨厌的行为,而内方外圆却能避免冲突,让自己过得很好,是一种大智慧。

读完《易经》后,曾仕强参悟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参悟了“中庸”。他明白了,《易经》是讲未来变化的,是教大家如何在多变的未来中,平衡自身,好好发展的高端生存之术。神奇的是,在读《易经》后,曾仕强的心态发生了改变,身体也变好了。再去复查,他竟没有病了。

对于这样的结果,曾仕强笑着说:“中国之道就是这样,玄之又玄,不可说。中医也一样,都是稀里糊涂就能把人治好,反正,活了!而不是像西医一样,明明白白,写着冰冷的结果。”

从那以后,曾仕强对国学更加钟爱,也没有停止过研究易学。之后,他登上《百家讲坛》,讲述易经的智慧。神奇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创造了一系列神预言。

曾老依据易经进行推演,很早就提出未来将有能源战争,文化战,还预测出古老的东方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第一科技强国,而未能顺应自然法则的西方国家即将衰退。他还预测出人类在未来30年面临的五大危机。比如“缺水、缺土、缺粮、缺人、缺德。”这五大危机,不用展开说,我们自己都心知肚明。

最令人震惊的是曾老对瘟疫的预言。他在2015年的时候,说:“未来五年内,人类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到时候,不要扎堆,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即使喜欢看明星,也在家里看。那时候,人是一群一群被收走,灾难大到没有办法讲。”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在开玩笑。毕竟,短短五年时间,能发生什么呢?

然而,2019年确实爆发了灾难,这时候大家才知道曾仕强教授当年说的是什么。事实上,曾仕强早就提过,地球上最毒的病毒都被封锁在热带雨林。人类破坏雨林,必将导致病毒蔓延。果然,全都被他预言成功了。

曾仕强说:“易经作为一门科学,蕴含着老祖宗千年的大智慧。读《易经》,越早越好。这样,能够提前受益!”当然,易经是有门槛的,很多人买了几十本易学书籍,看来看去还是没办法入门。

为了帮助大家,曾仕强教授在生前精心编写了一本《易经真的很容易》。他结合自己的心得,普及自己的参悟方式,同时清晰地揭示易经的奥秘,降低了学习门槛,让大家都能有机会接触易经。

曾仕强说:“我不仅想让中国人看懂易经,也要让外国人看懂,要让他们叹服于我们的文化。”

《易经》就是这般神奇,当然也不是单纯的文字神奇。而是其中蕴含的道理,放在实际例子中,进行推演,就会得出结论。读易经,并不是要成为一个多么伟大的人,而是要在阅读中,学习如何更好、更豁达、更自然生存。

2018年11月11日夜里,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曾仕强先生逝世,享年84岁。这个白发、儒雅、博学的老人家,在为中华文化奔走呼号多年之后,与世长辞。曾仕强1934年出生在福建,启蒙教育在漳州,后来去了台湾,他一生都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出版了如《解读中国人》、《中国式管理》、《易经中的管理智慧》等几十部著作,深刻了影响了当代中国人尤其是职场中人的工作思维。

月有阴晴圆缺,人也有旦夕祸福。2017年11月30日曾仕强向媒体透露在2016年9月检查出癌症,同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已经过了开刀的黄金期,医生问他还要不要开刀,他说既然开刀没有就不要开了,医生建议他化疗,他坚持不同意,他说“与其与癌细胞拼的你死我活,两败俱伤,还不如与它和谐共存,我让它活,它也让我活,不是很好吗?”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智慧与勇气,他用中国的人独有的智慧与癌症斗争,取得惊人的效果,他还曾经发多篇关于癌症自救的心得,其中印象深刻的是“我就开始每天晚上与癌细胞商量:我保证不致你于死地。你也给我生存的空间,刚开始它根本不相信,可是后来我们得到默契之后,真的不痛了”等等,都是他自己在抗癌过程的感受,可以感受到他的豁达与智慧。

去世前的上一个月他在得知年仅50岁的李咏因癌症去世后,他还发文称"逝者已矣,生者珍重!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别等,别遗憾"表达了对李咏的惋惜,还劝诫生者珍重,有什么愿望赶快去做,别留遗憾。

只是没有想到在李咏去世后的还不到半个月,老先生也走了,走得很安详。也许先生还有没有完成的心愿,只是他看淡了生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与家人在一起度过人生最后一段美好的时光,祝福曾老先生,一路走好,愿来世再做中国人,传播中华文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