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 读书会是由姚海军倡议、科幻世界图书部发起的一个内部读书交流俱乐部,参与读书会的成员包括杂志社各个部门的爱书之人。读书会有个洋气的名字,叫 SF Salon,既是一个科幻(Science Fiction)沙龙,也是一个周五(See u Friday)沙龙。科幻世界的小伙伴们会在每月的一个周五下午,聚在一起,聊天神侃、吃吃喝喝、安利吐槽外加头脑风暴。
SF Salon 想做的是科幻读书会,但不止于读书会。沙龙话题将包括科幻图书、科幻作者、科幻文学现象,还有借此引申而出的科幻影视、动漫、游戏、周边等关于科幻的一切。SF Salon 的未来,有无数种可能。
编者按
时间:2018.07.27
地点:葭南茶室
主讲人:拉兹
在这个炎热的夏季,我们迎来了第七期SF读书会。这次读书会地点选在了川大附近的葭南茶室,这间茶室名字取自“蒹葭苍苍”(《诗经•秦风•蒹葭》)和“南有乔木”(《诗经•周南•汉广》),是闹市中难得的清幽处。
不过,由于过于隐秘,杂志社众编辑纷纷迷失在巷子和小区复杂的环境中,经过绕圈和问路,最后才成功找到茶室。
哈哈
《山海经》怎么读?
白
1
读书会开场,拉兹先为我们介绍了他背来的一大堆参考用书,本本都是大部头(书单列在最后)。然后拉兹又整体介绍了《山海经》的构成、怎样阅读《山海经》,还聊到了一些突破天际的脑洞。
作为一本志怪古籍,《山海经》数千年间经历了数次增减、编校,今本共十八卷,可分为《山经》《海经》和《荒经》。
《山经》《海经》和《荒经》分别都至少有一组标定了东南西北的卷次,如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如果把它们按方位列在纸上,那么方位移动应该是顺时针方向。
《山海经》本来是有古图的,可惜的是,禹鼎图不可考,畏兽画不可信,只剩汉时所传之图,图有成汤、王亥、仆牛。
说了半天,那么《荒经》和《海经》到底是什么呢? 经过拉兹复杂的演示和分析,编辑们先是如坠云雾,而后又豁然开朗,终于领会了一点儿。
《大荒经》并不单纯讲地理,而是与天文有关。以某地周围山峰为参照,观察太阳方位,勘定四时,确定季节月份,服务农时。
而《海经》其实是上古月令图书,讲的是完整的时序结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传统历法月令制度的源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山经》更是古怪,虽然是山志,但是却不能看山,也就是说不能把这些山想当然地套用到某地的山峦地形上。
因为《山经》成书的时代,距今几千年。这么长的时间里,不只是地貌改变了,海平面也有巨大变化。这就意味着,可能很多地方当时是陆地,而现在却在海底。
比如,距今15000年前,东海的海平面处于最低位置,比现代海平面低约130~160米古海岸线在东海冲绳海槽西坡的陆架外缘。这真的很惊人,古人所谓“沧海桑田”原来是这样一种高岸深谷的极致变幻。
哈哈
《山海经》怎样与脑洞结合?
听完了艰深的部分,吃过了茶点,喝过了各式泡茶,终于来到了大家最感兴趣的环节——《山海经》中记载了那么多奇珍异兽,它们都长什么样儿?
通过列举出的几个由他发现的怪兽,拉兹成功为我们示范了什么叫“脑洞大到突破天际”。
如《北山经》载:“又北四百里,曰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
“何罗”应该读“荷(hè)箩(luó)”,大概就是那种鱼看起来像背着一个小竹筐,原来就是现在的船蛸。看起来是很符合了,但是编辑们依然好奇它叫起来是不是如犬吠。
船蛸
还有“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的“独”,是条纹鬣狗;“其状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养之可以已忧”的“朏朏”,居然是王猎豹!
条纹鬣狗
王猎豹
大家疑惑表示养猎豹可以解忧吗?在印象中,猎豹是凶猛的动物啊!可是拉兹说,猎豹很怂的,看见打不过的动物就跑得远远的。也是非常出人意料了。
最后拉兹还说了一个他发现的但是待考证的动物:龙。
根据象形文字“龙”的变体可以发现,它是一种脖子或身子很长,头顶有角的动物,大家可能觉得跟蛇很像;再综合一些古籍中的描写刻画和岩画,拉兹大胆猜测“龙”其实是长颈鹿。
大家瞬间提起兴趣,踊跃地发言提问,从“长颈鹿可以骑”聊到“怎么发现这些动物就是古籍所载的怪兽”(靠灵光一闪),再聊到“《山海经》存不存在虚构的可能”(基本不是,都是当时的人见到活物后记载的),还有“《山海经》中记载了多少种动物”“《飞•奇幻世界》专栏中的三眼人”……脑洞一开停也停不下来,第七期SF读书会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
读古籍与读现代书籍不一样。古籍常有佚失、伪作、错漏,读古籍,不仅要注意版本,学会勘误、选择,还需要有更多的思考和适当的“脑洞”。
为了弄明白《山经》中记载的怪兽都是什么动物,拉兹常年专注地看各种动物纪录片、查阅典籍,这份热爱也是让人折服。
我们不能以现在的地理环境、气候状态、风俗习惯甚至是思维方式,去对应古人记载的风物。那时候的山川河流、飞禽走兽、四季风物都以完全不同的状态存在着,而《山海经》是我们贴近历史的另一种方式,一种更浪漫的、更富于想象的方式。
主讲人荐书
在最后列出本次读书会主讲人拉兹推荐的几本书,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读一读:
袁珂《山海经校注》
刘宗迪《失落的天书》
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
那么,我们下次读书会再见啦~
曾经在写《土家茶母》一文时,提到了《诗经》中的桴苡(芣苢)有可能才是指的茶,这和现在大家理解的《诗经》中的荼才是茶有点不同。很多人看到此文时,觉得有点意思,不管说的观点是否认同,但这样去理解茶在《诗经》中的表达,还是值得研究的。
这段时间,又读了一些文献,就把其中有些观点再次摘录出来,权作是“爱茶者说”,当然这并不能成为一种定论,只是在做文献时的一些小文摘而已,权当是提供一种思维方式,也可以突破当下茶文化的研究范围。
茶界泰斗吴觉农先生说:“《诗经》在不少诗篇中所说的‘荼’,并不是茶”。又说:“荼字的字音不止一个,其字义也不是一个”。朱自振先生指出:“古代的荼字,一字多义,并非专指是茶。如《诗经》中《邺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豳风·七月》‘九月叔药,采荼薪栏’指的是苦菜……”。庄晚芳先生说:“在这些古籍中的‘荼’字意义比较复杂” (但认为《诗》中“邶风”、《豳风》中的荼指为茶)。程启坤,姚国坤两先生:“从史料查证‘荼’作为茶的借用字,最先并非专门用来指茶,也是史实”。张堂恒先生说:“荼字在八世纪或最早七世纪才被用来专指茶树及其叶子加工成的饮料”。(据周树斌《 “荼”“茶”杂说》)
而据周香琴《茶及“茶”字源流考》一文,她对《诗经》中的“荼”字进行了统计,共出现了9次,学界很多人认为荼就是茶,也有人认为是“苦菜”。刘祥秀从植物学的角度分析了《诗经》中的“荼”与“茶”所指称的并不是一个事物,并认为《诗经》产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大部分作品是现在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民歌。此时巴蜀地区饮茶已非常普遍,且已传至北方但尚未广泛普,加之北人饮茶者极少,所以《诗经》中没有茶事是极为合理的。
同时周香琴也在此文中说:但是后世不少人把荼的其他意思误认为是茶这是因为荼与茶在味觉上都有苦的特点而且《尔雅》也是用“苦荼”来解释茶,这使得后人在使用时往往产生误解。
《康熙大字典》引了宋朝王懋《野客丛书》中的论述:“世谓古之荼即今之茶,不知荼有数种,惟荼槚之荼,乃今之茶也”即可为证。《尔雅》成书于秦汉时期,是用“苦荼”和“槚”来指称茶的。“茶”除了呼为“苦荼”外,还称为“真荼”,以别于名“苦菜”之“荼”。
张华《博物志》云:“饮真荼令人少眠”。当然,也有单呼“茶”为“荼”的,如《晋书·桓温传》云:“每讌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何法盛《晋中兴书》云:“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茶果而已”。可知,“苦荼”指茶逐渐简化为“荼”指茶。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陶注《本草》及徐锴《说文系传》并以荼为茗,此又失之……”当失之武断。在晋时,茶除了有以上几种不同的称呼外,还有“茗”及“荈”的名称。晋郭璞注《尔雅》“槚,苦荼”云:“今呼早取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郭璞特别标明“今呼”显然指其所处的晋朝。
而龚淑英、李仲先《“茶”字的字源学考证》一文分析了茶的几个别称,总结时则认为:我国古代对茶的名称相当混乱,曾用荼、槚、蔎、茗、荈等字作为茶名,除外这些字的本义原不是茶的意思,因此对古代书籍中的这些记载是不是指茶而言,不能一概而论。一般说在公元前一世纪以前,还没有关于茶的记载,这以前的书籍中的荼、槚、蔎、茗都不是指的茶,而在这以后的书籍中,是否指的茶,应根据原文的文义才能确定。
同时此文还认为,在茶学出现以前,曾用“荈”和“”作为茶的专有名字,作为茶名的比较可靠的记录是始于三世纪后半期(三国时代),作为茶的名称开始于五世纪中叶。但这两字后来都未被广泛使用而淘汰了,因此茶的现代名称的确定是在茶字出现以后。.茶字过去认为是陆羽著《茶经》时创造用来称呼茶的新字是错误的。而且他们认为根据事物名称出现的一般规律,在《广韵》《开元文字音义》的成书年代,以“茶”作为茶的名称出现已具备条件,两书收录这字是可能的。
所以,荼在什么具体的文献中指的是茶,还真不好说,至少从众多学人的研究看,《诗经》中的“荼”真不一定指的就是当下通常说的茶,当然这只是个小短文,具体的内容我曾在《漫谈茶字演变》《土家茶母》两篇文章中有过详细的分析,此文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指引,摘录了一些学人的见解,权当是茶余饭后的“功课”。
作为我个人来说,更愿意相信《山海经》里的“白桴”、《诗经》中的“芣苢”,以及《逸周书》的“桴苡”所指的植物才为当下的茶。茶在古代作为祭祀用品,而且主要是为了祈愿“人丁兴旺”而被古人所选用,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只有这样在远古时期把茶当成祭祀用品才说得通。至于茶如何从祭祀用品转为药食两用,我相信看过拙文《端午说茶》,应该能找到一些引子。(本文作者:何泽勋,来源:茶徒说茶 )
本案位于太原,面积680平米。通过设计满足大益茶品牌等级形象,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在城市中拥抱自然,在茶室中融入艺术。一个静谧文雅的茶室是每个爱茶人的心中所求。远离城市的喧嚣,放下手中的忙碌,品一盏茶、几缕香薰,静观时光流转,闲暇处才是生活。
一切都是自然的,自然色地板、原木色家具,室外景观的引入,可以呼吸的舒适感。
一层平面布置图
二层平面布置图
1.一层区域
整个空间,以一种开敞的的姿态,迎接每一个到来的人。各色的茶饼在展架上,既是陈列展示,也是一种文化内容的输出。
玻璃处是与环境共融的空间,内部保留的绿植,尊重自然生长的力量。与外部空间互映,形成内与外的交互感。
灰色的墙体是一面很有肌理感的墙面,让人一进门就能够感受到最纯粹的原生感。
木制的元素呈现,使用了多种设计语言,试图让这个可饮茶、小憩、社交的多功能空间更加舒适惬意有活力。
2.二层区域
二层则是以镂空的网状墙面作为空间的分割线,自然粗粝的质感带给人别样的观赏体验。木制与绿植相互展示着自然的纹理,在行走、静坐之间都能感受别样的空间的幽静。
灯带所营造的氛围感,是视觉美的呈现。色彩的轻盈与厚重之间,也在以自己的形式悄悄连接不同的受众。
空间之间体块的穿插光线的引入、自然肌理的运用,简约平静中感受建筑美感,体验品茗文化的乐事。
3.品茗包间
一禅一茶,回归自然本真,感悟内心的平静。盘坐、举杯,皆是对茶意的品读。朴实之中,散发空间的独特魅力。
每个包间的不同形态,满足体验者的不同需求。内部无需过多繁冗的堆砌,简洁干练,天然怡人,显现别样的茶之神韵。
关于设计团队
易屾设计
茶室是让人放松的场所,伴随着茶香袅袅,人们不知不觉的放松心情,静下心来品味茶水,洗涤心灵。一个清幽宁静的茶室与 字画 相配,没有 字画 装饰的茶室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为什么要在茶室放一些 字画 呢?因为 装饰字画 能显示提升茶室的艺术性,凸显主人的艺术品味,一幅好的 字画 作品可以为茶室增添一份韵味。那么该选择什么样的 字画 比较好呢,小编建议您可以选择一幅 书法 作品放在茶室。
国人爱 书法 是有目共睹的,上至老人,下至儿童,都热爱 书法。因为 书法 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是在写字的过程中可以与前人达到灵魂层面的共鸣沟通,让自己摒弃俗世的繁杂琐事,遨游在 书法 的海洋之中。一幅好的 书法 作品可以让人感受到书写者的情绪,感悟书法 艺术的魅力。那么,怎么为茶室挑选一副好的 书法 作品呢?今天小编就来介绍一位当代擅长 书法 的 书法家—— 李放 老师,他的作品非常杰出,赶紧来看看吧~
小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 李放 老师 ,李放 老师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毕业,我国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亲传弟子,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学院原副院长、楷书研究所所长,大文创研究院名誉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兼任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郑州大学书法学专业的创始人。出版个人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学术专著《苏轼书法思想研究》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李放 老师的代表作有《李放书法作品集》、《李放书作》、《中原书风代表人物——李放》等。
现在来欣赏 李放 老师的这几幅 书法 作品吧。“禅茶一味”、“金声玉振”、“天道酬勤”、“宁静致远”这几幅 书法 作品都蕴含着看轻世俗名利,远离喧嚣,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的人生态度。这几幅 书法 作品,观其 书法,字体之间结构疏密有致,每幅作品都呈现出气象浑穆、俊伟挺拔的形象,给人一种君子风度和文人气质,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浓郁的书卷气和诗意美。这几幅 书法 作品都很适合挂在茶室,与茶室平淡宁静的氛围相得益彰。
大文创研究院 是集媒体+文创+科技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该院致力于各行各业文化的研究、普及、宣传、推广等。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以树立文化自信为目标,以挖掘文化精英为宗旨,以发展文化特色为核心,推动汉文化走向世界,助力十四五文化强国。
大文创研究院的核心业务有:《大家来了》《成长“心”课堂》《医圣谈健康》。
《 大家来了 》由 人民艺术 、 魅力中国 、 大文创研究院 共同联办,专访 兰亭奖获得者、 中书协 、 中美协 会员及业内重大成就者。以 大家视频 访谈、期刊宣发、网络媒体宣发、直播视频宣发、直播网络销售、协助大家举办个展、个人作品拍卖等,通过媒体矩阵+文化文创变现, 传承文化 、助力十四五 文化强国 。
《 成长“心”课堂 》由 共青团河南省委青少年研究所 、 河南省青少年研究会指导 ,作文指导报社主办 , 大文创研究院协办 ,以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为主题,切入心理辅导、演讲与口才、书法教育进校园的公益活动。
《 医圣谈健康 》由 健康导报 主办, 仲景药业 、 彭祖文化网 、 幸福之旅协办 ,大文创研究院 承办, 华文智媒 监制。以中医养生、健康访谈、医食同源、大家访谈为一体的中医文化复兴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