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岁月如歌,心怀祖国,学富五车,成就自我!
我在加拿大给儿子上初中语文课九年级下册
第八讲:处处有我,处处无我的“溜索”
我:接下来是阿城的《溜索》,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靠自己阅读分析,你看看从哪儿入手比较合适?
儿子:我第一感觉:什么是“溜索”?阿城写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
我看课后提示说:注意小说处处有我,又处处无我,让人身临其境,用词简洁凝练选词造句颇为考究,这就是学习的重点所在吧。
我:那,到底有我还是无我?有我了为什么还有牛和鹰?
儿子:哈哈哈,你能不能一次把问题提完了?
我:你找得准,但是还要看得仔细才行。等你按照旁注读了两遍之后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1.“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这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子:别急,别急,我还是按照顺序来,一个个解决掉。
溜索是怒江大峡谷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他们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他们不畏艰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近几年,溜索已经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发展为表现各民族顽强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过溜有单人、双人、男女混双、人与物、人与畜等多种项目。成为怒江大峡谷一大惊险景观。绳索有牦牛毛绳、藤编绳及钢丝绳等多种。过渡者将竹、木制作的溜板或特制座位,吊在绳索上,借助于绳索的倾斜度,溜向彼岸。过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一带的藏、傈僳、怒、独龙等民族,多使用溜索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在国外,秘鲁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也运用溜索作为渡河工具。
溜索原理
碗口粗竹缆系两岸石柱上,渡者以皮带或绳索系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俗称“溜壳子”,借倾斜之势滑越渡河。河上也可设两根溜索,一高一低,过河时由高处滑向低处。
怒江: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主要靠“溜索”桥。
字词部分:
(1)字音
锱铢(zī zhū) 滇西(diān) 盘桓(huán)
顷刻(qǐng) 千钧之力(jūn) 绞(jiǎo)
跺(duò) 呕(ǒu) 战战兢兢(zhànzhàn jīng jīng)
(2)词义
【锱铢】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俯身】弯腰向前向下,有时同时弯膝;呈曲身状态的动作,尤指礼节或表示服从的姿势。
【顷刻】极短的时间。
【千钧之力】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探视】看望;察看。
关于阿城: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1985年,担任剧情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1986年,凭借剧情电影《芙蓉镇》入围第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1年,担任剧情电影《棋王》的编剧。1993年,与胡金铨共同担任神话恐怖电影《画皮之阴阳法王》的编剧。1997年,出版散文《威尼斯日记》。2002年,由其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小城之春》上映。2006年,担任人物传记电影《吴清源》的编剧。2010年,出版散文《好说歹说》。2015年,担任古装动作电影《刺客聂隐娘》的编剧,该片入围第52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
看到了阿城的简介才发现,他真的适合做编剧,或者导演,看他的文章,视角和镜头转换感特别强烈。就像是在影视剧中的情节。这也是为什么感觉处处有我,又处处没有提“我”这个字的缘故吧。这个“我”就是摄像机,就是视角,就是蒙太奇,就是特写。
我:你的感觉非常不错。现在可以回答问题了。
儿子:
1.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我: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表现特色”这个词我们不常见,其实质就是作品中的艺术特色。所给语句主要是从感觉的角度写峡谷之险的。如“亮亮而来”写水不写其汹涌,而是从视觉写之。再有,“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均是感觉出其险。另外,也用到比喻,“深远似涓涓细流”,也可答出。
儿子:
2.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我: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个题目指向非常明确,文中写牛主要有三处,分别是过峡谷前、过峡谷、过峡谷后牛的反应。其中,“过峡谷”最强烈,“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屎尿尽数撒泄”,牛的反应正是峡谷险峻、过溜索之可怕的反应,起到烘托环境的作用。人物描写主要写了两类人,“我”和“那些汉子”,回答时要从这两个角度分别陈述。
儿子:
3.(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心同伴;(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同伴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勇敢豪迈。
我: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几乎每个段落都有对领队的描写,要注意仔细筛选。开头从神态写他“懒懒”的;中间从动作写,“走”“敲”,最后还有“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语言有两处,过溜索前,问“可还歇”,我过时,他“吼”。由此可见,这个人对于溜索这一交通运输习俗已经习惯,充满自信,技艺娴熟。从他的语言可以看出他尊重他人,也不乏细心、豪气。
儿子:
4.深刻意蕴:(1)写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写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写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1)写骏马、雄鹰,高山峡谷,表现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写领队、精瘦汉子,表现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3)写牛的恐惧、发抖,表现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我: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深刻意蕴和作者价值取向的理解分析能力。本文写的是驮队过怒江溜索的一段。文章在写牛过溜索时渲染了较紧张的气氛,牛在生命可能受到的侵扰时恐惧发抖的表现,可见这种传统的运输方式在生命看来有多么可怕。就全文看,语言趋于客观,这也是阿城文章的风格,客观得像浮雕,在险境与极致的场景中,让形象得以饱满地完成自我展示,由作者对领队等的用语看,作者对他们还是充满赞赏和佩服的。结合这些理解表述出来即可。
我:这样一来,基本上就比较全面了。相当可以了。够了。
本课的学习思维训练:
1.“溜索”现在已经基本绝迹了。即使有,对于我们绝大多数地区的孩子来说都陌生,所以,还是先弄清是怎么回事儿?在哪儿发生的?为什么这么做?而书下注释太简单,没法了解全面;
2.既然是教材提醒我们注意遣词造句很考究,那就要非常注意字词句;
3.处处有我,处处无我的写作手法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好处?
4.这种生活方式和体验,要不是阿城的精彩呈现,我们真的无从体验。其写作目的无论是否客观,都应该获得我们的掌声。
【知识与技能】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请学生概括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故事情节。
2.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赶牛溜索汉子们沉着、果断的品格。
【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难点】
理解对比、衬托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方法】
1.标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标注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
1.准备与课文相关的PPT课件。
2.对课堂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进行预设。
学生:
1.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2.查找有关溜索、怒江的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第1课时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是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作家、编剧。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1985年,担任剧情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2015年,担任古装动作电影《刺客聂隐娘》的编剧,该片入围第52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
文题解读
文章以“溜索”为题目,不仅是行文线索,将故事情节贯穿起来,连缀成篇,而且交代了从前两岸居民过江的渡河工具和渡河方法。
1.听课文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山陡谷深,悬崖万丈,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沉着、果断地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地运到对岸。
高潮:首领从容镇定,指挥有方,在他的指导下“我”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1.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其中马帮的首领是文章的主人公。
2.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待“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马帮的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4.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带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从感官和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2)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里为什么要细写牛的惊恐失态之状?)
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以上这些描写与牛们等待溜索时的“哀哀地叫着”,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5.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写了牛溜索时哪些方面的内容?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主要写了溜索前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作用: (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明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第一部分(第1~3段):写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第二部分(第4~17段):写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第三部分(第18~20段):写“我”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第四部分(第21~25段):写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表现了人敢于战胜艰险的胆识和气魄,赞扬了马帮汉子沉着、勇敢、果断的性格和相互信任、互相关爱的团结协作精神。
1.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颇为考究。
文章语言洗练,富有表现力,处处可见。例如,“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这句话中的“千钧之力”“扯住”形象地写出了索牢固地将怒江的两岸连接在一起,似乎有“一索两岸变通途”的气势,为下文溜索做铺垫。
2.衬托、对比巧运用,人、物形象更鲜明。
小说开头一下子就让读者置身于怒江大峡谷中,怒江的“隐隐闷雷”,马帮汉子的举止,山鹰的飞翔,侧面衬托出环境的奇险。山陡谷深,悬崖万丈,一根索子扯住两岸石壁,此情此景令牛马战战兢兢,惊恐失态,而马帮汉子们却身手矫健、无所畏惧,首领更是沉着冷静,举手投足尽显英雄本色。 对比之中,突出马帮汉子的沉着、果断、身手非凡。
溜索环境:山陡谷深牛:哀叫、恐惧马帮汉子:沉着、果断英勇无畏战胜艰险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小说,我在讲课时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进行分析讲解,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质疑解疑,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理解文章的主题。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描写和表现手法,也进行了点拨,学生收获许多。然而本文意蕴深刻,如鹰、马、牛三种动物形象的隐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没有展开深入研究,还有作者的情感取向: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等都没有探讨分析。在今后教学时,要注意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