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笔者前面的一些文章可以了解到,中国老百姓信仰的神真的很多,不过具体有多少,笔者没做过统计,不好回答。日本人往往用“八百万神”的说法总称日本的众多之神,中国倒没有这种说法,虽然不会有“八百万神”这么多,但大概也不会太少,几千个肯定是有了。上清派九代传人陶弘景编制的《真灵位业图》,把诸神及神仙分为第一级到第七级七个等级,共有788位神仙。发展到现在,编制肯定扩大了好几倍。
现在农村,一般人家,除了祖先牌位之外,一般供奉的神大概包括观音、灶神、财神、土地神、玉皇大帝、门神、山神、送子娘娘、狐神、黄鼠狼神、蛇神等等,当然不是一个家庭全都供奉,而是只供其中几位。有人曾见到过一户人家,在大门的入口处从顶棚上垂下一座天公炉--玉皇大帝的象征,大门的门扉上贴了门神,室内一角贴有钟馗画像,室内正面墙上还有一幅画有观音、妈祖、关帝、土地公、灶神的神像图,墙壁的前面是神龛,神龛的左侧供奉祖先牌位,右侧供奉关帝、观音、妈祖等神像,神龛的下面是土地龙神。一一般家庭虽不供奉如此之多的神,但同时供奉土地公、观音、天公炉、门神的家庭并不鲜见。
私人住宅都供如此众多之神,庙宇供奉的神就更多了。比如关帝庙并非仅仅供奉关帝。关帝庙的主尊当然是关帝,但同时还供奉妈祖、土地公及别的神像。其他的庙宇也是如此。在有的庙宇,由于供奉的神仙太多,以至不塑神像,代之以红纸墨书的众多神名,贴在墙上,给人一种轻率之感。北京白云观而言,不同的殿堂供奉的主尊不一,仅主要的神,包括孔子释迦在内就供有六七十尊,沈阳的太清宫供奉了约30尊。庙宇供奉的诸神,有三清、玉皇大帝、真武大帝、关羽、岳飞、城隍神、子孙娘娘、山神、驱魔的五道神、龙王、药王、火神、虫王、马神、黄帝、文昌帝君等。
要是人们有什么事不顺心,或有什么愿望,一般都会前往庙宇祈祷神的庇护。人们身处逆境或遇天灾人祸,认为自己的言行触怒了神灵,于是向神请罪、忏悔,希望神灵息怒,祈祷神灵依旧像往常那样降福施恩、保佑自己;发生洪水灾害时祈愿水神、河神或其他与水有关的诸神收水;遇于旱则祈求龙王施雨;希望个人的事业有所发展或买卖兴隆便祈祷财神;家里有人生病则先看医生,可是看了两三位医生仍不见好,便去庙宇求签,或求扶乩、童乩,按照扶乩或童乩的品示服药治疗。求签不仅是为了获得治病的药方,夸大一点说,它甚至可以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神签上都冠以各种神名,而最受人欢迎的是冠有吕洞宾的“吕祖灵签”,人们认为吕祖灵签最灵。清朝及以前,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要向学问守护神文昌帝君祈祷,以求及第。即使是今天,中国人仍将文昌帝君与敬惜字纸的习惯联系在一起,视之为学问之神。同样被当作学问之神信仰的还有仓颉,传说他发明了文字。因为仓颉发明了文字,故被称为制字先师。倘若幼儿生病,人们就去参拜称为娘娘的女神,祈求娘娘保佑患儿病愈。娘娘有许多种,有专管授子安胎的娘娘、送子娘娘、注生娘娘等等。以前,妇女怀孕后,往往首先去参拜娘娘庙。
为什么中国老百姓信仰的这么多神,凡是涉及到老百姓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神仙来管,就连厕所都有三姑神,我想可以从下列古老观念去探寻。中国人历来认为恶鬼、恶灵颇多,而且生活很不安定,也没有保护他们的手段。过去,在绝对专制君主的帝王之下,连官吏、大臣、宰相这些上层人物自己都得不到保障,何况平民百姓。为了保护自己的生活不受侵犯,为了自己的幸福,人们不得不尽最大的努力。当通过这种努力仍然达不到目的时,作为最后的手段,人们便设想存在超越人力的绝对者一一神,除了依赖神力之外,别无它法,结果便诞生了与人们的生活、职业密切相关的众多之神。
一般来说,除了农历初一、十五在家祭祀神佛外,大型祭祀活动原则上是在定在神佛的生日或千秋那天。每逢神佛的生日或 千秋,人们必定带着所谓三牲,或其他供品,如线香、蜡烛、钱纸等物,前往自己信仰的神佛、神仙的庙宇参拜。为了不忘记不搞错神佛的生日及千秋,有人便制作了《诸神佛诞辰千秋表》方便祭祀。
《农历诸神佛诞辰干秋表》
正月令
初一日 元始天尊万寿
初一日 弥勒尊佛佛辰
初四日 孙天医真人千秋
初六日 清水祖师佛辰
初八日 五殿阁罗王圣诞
初九日 玉皇大帝万寿
十三日 关圣帝君飞升
十五日 门丞户尉千秋
十五日 上元天官圣诞
十五日 临水夫人陈靖姑千秋
廿四日 雷都光辉大帝圣诞
二月令
初一日 一殿秦广王千秋
初二日 济公菩萨佛辰
初二日 福德正神千秋
初三日 文昌梓童帝君圣诞
初八日 三殿宋帝王千秋
十五日 九天玄女娘娘圣诞
十五日 太上老君万寿
十五日 精忠岳王千秋
十五日 三山国王千秋
十六日 开漳圣王千秋
十八日 四殿五官王千秋
十九日 观世音菩萨佛辰
廿一日 普贤菩萨佛辰
三月令
初一日 二殿楚江王千秋
初三日 玄天上帝万寿
初八日 六殿卞城王千秋
十五日 保生大帝吴真人千秋
十五日 中路财神赵元帅圣诞
十六日 准提菩萨佛辰
十九日 太阳星君圣诞
二十日 注生娘娘千秋
廿三日 天上圣母圣诞
廿六日 鬼谷先师千秋
廿七日 七殿泰山王千秋
廿八日 东岳大帝圣诞
四月令
初一日 八殿都市王千秋
初四日 文殊菩萨佛辰
初八日 释迦佛祖万寿
初八日 九殿平等王千秋
十四日 吕纯阳祖师圣诞
十七日 十殿轮回王千秋
十八日 北极紫微帝君千秋
十八日 华佗神医先师千秋
廿一日 李托塔天王圣诞
廿五日 武安尊王千秋
廿八日 神农先帝万寿
五月令
初一日 南极长生帝君千秋
初六日 清水祖师称道
初七日 巧圣先师干秋
十一日 天下都城隍爷干秋
十三日 关平帝君圣诞
十七日 萧府王爷干秋
十八日 张府天师圣诞
六月令
初三日 韦驮尊佛佛辰
十一日 田都元帅千秋
十五日 王灵天君圣诞
十九日 观世音菩萨得道纪念
廿四日 关圣帝君圣诞
廿四日 西秦王爷千秋
廿四日 雷祖大帝圣诞
廿四日 南极大帝圣诞
七月令
初七日 七星娘娘千秋
初七日 大成魁星圣诞
十四日 开基恩主干秋
十五日 中元地官圣诞
十八日 王母娘娘圣诞
十九日 值年太岁星君千秋
廿三日 诸葛武侯干秋
廿三日 法主圣君千秋
三十日 地藏王菩萨佛辰
八月令
初三日 北斗星君圣诞
初三日 九天司命灶君干秋
初五日 雷声普化天尊圣诞
初八日 瑶池大会
十五日 临水夫人林姑干秋
十五日 太阴星君圣诞
廿二日 燃灯瞻佛万寿
廿二日 广泽尊王千秋
廿三日 刑天王爷千秋
甘七日 至圣先师孔子圣诞
九月令
初一日 南斗星君圣诞
初九日 临水夫人李姑干秋
初九日 中坛元帅千秋
初九日 丰都大帝圣诞
初九日 斗母星君圣诞
初九日 九皇大帝圣诞
十三日 盂婆尊神千秋
十五日 朱圣夫子圣诞
十八日 仓圣先师千秋
十九日 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
十月令
初五日 达摩祖师佛辰
初十日 水仙尊王千秋
十二日 齐天大圣佛辰
十五日 下元水官大帝圣诞
廿二日 青山灵安尊王千秋
廿三日 周仓将军爷千秋
廿五日 感天大帝许真人千秋
十一月令
初四日 安南尊王千秋
十一日 太乙救苦天尊圣诞
十九日 九莲菩萨佛辰
甘三日 张仙大帝圣诞
廿七日 董公真仙圣诞日
十二月令
十六日 福德正神千秋
廿四日 送神
廿五日 天神下凡
廿九日 南斗北斗星君下凡
陈香姑家住六和塔下,钱塘江边,随她父亲捕鱼为生,母亲朱氏操持家务。
这天,父女俩捕鱼回来,陈良突然在门外跌了一跤。将头碰了个小口,也没在意。
睡了一夜,陈良突良头忽然肿了起来,而且越长越大。朱氏看着吃惊,就叫醒了女儿。
女儿连忙带着父亲前往药铺看病。
来到钱塘门外药铺,看了医生,取了药连忙回家。肉瘤虽然不疼,但仍越长越大。
回到家,香姑给父亲煎药一半口服,一半洗瘤夜间又洗了两次仍不见小。
一连用药七天肉痛反而越长結大,足有十多斤重了。朱氏怕得哭了起来。
闻听人言,宝林寺放生池特别灵验,不但可以求子还能医治百病。
可是陈良父女已经七天没捕鱼了,家中贫穷,无钱去买,只弄了半篮螺,前去放生。
朱氏和香姑扶着陈良到宝林寺求佛,不想走到山下,陈良走不动了。
陈良倒在树下,喘息不已。朱氏叫香姑先到放生池放生,她自己再扶陈良去拜佛。
香姑放生,遇见青莲公主和黄驸马,险些被打,幸有济公搭救,才脱险跑下山来。
香姑找到父母说明刚才遇到的事,他们不敢再上山了,只得回家。
来到李家庄,陈良又走不动了。朱氏和香姑扶他坐在一家当铺门外歇息。
陈良被肉瘤所累,头也难抬,路也难走,不由掉下泪来。朱氏和香姑也哭起来。
村里人见三人痛哭,就围过来问询有何难事。众人见陈良头上的大瘤,都十分同情。
这时,当铺走出钱朝奉。他脸肥体胖,一步三摇地走到门外,喝叫众人闪开
钱朝奉挤进入群,一眼看见香姑,哭得象雨后桃花。他不由动了邪念。
钱朝奉上前搭讪,问明情由,假做同情,让母女二人扶病人到铺内歇息。
朱氏千恩万叫女儿扶着陈良跟钱朝奉进了门外。众人纳闷,钱朝奉怎么会发起善心来了
钱朝奉把三人引到当铺里后,又叫人端出茶水饭食叫陈良夫妻吃喝。
香姑见钱朝奉不住地看自己,心中存她一口水不喝,朱氏端碗喂起陈良水饭。
钱朝奉又盯了香姑一眼说着:“你们吃吧,吃饱再走!“他出门去了。
一会儿,门外进来一个婆子,满脸堆笑,说:你们可遇到了钱朝奉这样的大善人了!
婆子过来拉着香姑的手,左看右看,问她为什么不吃东西。香姑不言不语,坐在椅上。
婆子见香姑不理,就夸奖说:“你生得美貌动人,定会找个有钱的婆家,香姑扭过头去。
婆子只好转身对朱氏说:“大嫂好福气,生了这样标致的女儿可真走好运!你看,钱朝奉家有万贯…’朱氏一惊。
接着,婆子把话说明,原来是钱朝奉看中了香姑,叫她来做媒,娶香姑为妾。
朱氏说:“小女自初许配马家,实在不敢从命!”婆子又说:钱朝奉有金有银,给马家钱财叫他另娶。”
朱氏只是不允,婆子先是好言相劝,接着威吓起来,说:“钱朝奉可怜你家贫穷,乃是一片好心哪!别不识抬举!”
香姑听到这里,过来没好气地说:“狐狸拜鸡,没安好心!”说着,扶起父亲,“妈!咱们走!”
朱氏和香姑扶陈良出了屋门,要子在后面追了出来喊着:朝奉!朝奉!他们要走!
钱朝奉挡在大门口,说:“要走也行,把吃我的饭钱留下!”朱氏央求说:“等我们回去打了鱼,再送来!”
钱朝奉奸笑着“我现在就要!”香姑气急了,说:“我们出门没带钱,没有!”
钱朝奉嘻嘻笑着说:’没有也好,你留下!”陈良气极,一脚踢了钱朝奉。
钱朝奉恶狠狠地说:“你这臭渔夫竟敢无礼!我!”说着,他伸手抓陈良头上的肉瘤。
陈良“哎呀”一声,只疼得跌倒在地。香姑和朱氏连忙扶住。钱朝奉哈哈大笑。
朱氏哀求钱朝奉放他们走。钱朝奉说:把闺女留下陪我一夜,不光放你们走,我还给钱治病。
香姑说:“我要不从呢?”钱朝奉贼眼一转,说:“你不留下,就把你爹头上肉瘤留下还我饭钱!”
钱朝奉过来要强拉香姑,这时忽然平空飞来一把尿壶,砸在钱朝奉头上。
只听得有人哈哈大笑,香姑抬头一看,原来是济公长老骑在墙头上。
钱朝奉满脸满身都是尿,他用袖子擦了眼,看见济公,叫着:“穷和尚!你下来!"
济公跳下墙,笑嘻嘻地看着钱朝奉,说:“你刚才不是说要肉瘤还饭钱吗?你还要不要?”
钱朝奉说:“我要!你能把肉瘤拿下来给我,我还出一百两银子!”他是成心难为和尚。济公说:“一言为定!”钱朝奉又说:“你要拿不下来,我也拿尿壶砸你,还把姑娘留下°”
大门外围满了人。济公请众人做证。钱朝奉说:谁要反悔,五雷轰顶!
济公笑着,用扇儿往陈良头上一按,口中念念有词“众人都瞪大眼睛看着。
济公将扇儿一扇,陈良的肉瘤托在扇上,钱朝奉一见,大惊失色。众人惊叹不已。
济公将肉瘤托到钱朝奉面前,说:“拿一百两银子,放他们走!”钱朝奉连连摇手:"不要!不要!"
济公说:“你不要也得要!”把他扇儿一甩,那肉瘤一下子飞到钱朝奉头上。
钱朝奉扭头就跑,那肉瘤已经生在他头上了;而且又长大了,只疼得他怪叫起来。
众人哈哈大笑。钱朝奉哀求济公把肉瘤拿下来。济公不理。
钱朝奉只得跪地央求。济公说:“你欺侮了陈家,要向他们陪礼!”
钱朝奉只得对陈良和朱氏磕头。济公又说:“向姑娘认罪!”他又向香姑跪拜。
济公叫钱朝奉起来,说:按刚才所说,你老老实实拿一百两银子出来。钱朝奉一听拿钱又摇了头。
他一摇头,肉瘤摆动,疼得他倒在地上,只得说:我,我出一百两..
钱朝奉只得要命不要钱了。他叫伙计捧出一百两银子。济公叫陈良收下。
济公领陈良一家出了当铺大门,说:"肉瘤卖了一百两,你们回去吧!”陈良、朱氏连忙拜谢。
钱朝奉追了出来,叫着:“和尚!,我要把肉瘤还他!”济公说:“你花钱买的,怎么又还他?”
钱朝奉又跪下求济公慈悲。济公用扇儿在钱朝奉头上连扇三下,肉瘤小了,小得象核桃一样大。
钱朝奉求济公把肉瘤连根除下,济公说:“你心术不正,肉瘤不掉。你以后要真做一件善事,肉瘤就小一分,要再做恶事,肉瘤就长大起来。”
济公惩罚了钱朝奉,唱着歌离开李家庄,向城内走去。
济公在城内玩了一番,出了清波门。前面是净慈寺,他要到那里去安身。
来到净慈寺,济公求见志空长老,要求做个烧火和尚、志空乃有道高僧,就答应下来。
监寺僧广慧是个势利小人他见济公破衣褴衫,又穷又脏,瞧不起他。
济公在寺内厨房里烧火。他从怀里掏出酒壶,又掏一条狗腿,在火上烧着,吃喝起来。
广慧一步闯进来,对济公喝道,“吃狗肉、喝烧酒,不守清规!”济公不理。
广慧大怒,叫进来几个小和尚,喝令把济公绑起来。
进了禅房,广慧向志空禀告,说济公犯了五戒,要逐出庙门。志空问明情由,要处罚济公。
济公说:“师父!我吃狗肉是真,可是这狗肉是从监寺广慧房里拿来的。气得广慧说他胡言乱语,诬陷好人。
长老叫广慧带路,到他房里去察看。广慧瞪着济公,济公对他又笑又挤眼睛。
长老训斥了广慧,并叫他亲为济公松绑。广慧气得直了眼,济公笑着走了。
济公出了庙门,走到苏堤,旁边有一座月老祠。
今天七月七日,一班旷男怨女都来进香上供。济公在旁看着,心想:这个月下老儿好福气!
等到黄昏,人们都散了。济公进了月老祠。
济公见供桌上有糖有果有酒有菜有点心他跳上供桌,抓起来就吃,拿起来就喝。
酒足饭饱,济公对月老塑像拱了拱手,说声“多谢”!就躺在供桌上睡了。
睡着睡着,忽听有人推门进来,黑暗中看不清是什么人,只听一盘一盘地往桌上摆。
济公翻身滚到月老脚下,供桌子四盘供摆完,济公闻着满屋鱼香。
济公伸手一摸,原来一条干煎鲤鱼,他拿起来暗暗吃了;又伸手一摸,又是一条糖醋桂鱼……
济公吃着鱼,只听上供人磕起头来,小声祷告:“假若我和马郎姻缘有份,请赐上灵签厂!
接着,上供人摸着签筒,摇了起来。一会儿,哭了起来,是一个女人的声音
济公听着声音很熟,一下子叫起来,说:“别伤心!月老儿不在家,求签是不灵的!”
那女人大吃一惊,叫了声“吓死我了!”转身往外就跑。济公跳下供案就追。
济公追出庙来,那女子绕庙跑起来济公一面追,一面嘻嘻地笑着,说:“别跑了!是我!”
那女人也听着声音耳熟,站下来转身一看,连忙施礼:“原来是恩公师父!”她是陈香姑。
济公问她,有何为难之事前来求签?又为何哭起来?香姑说:“心中有事,求了签,又看不清,因此哭了!“
济公接过签来,借月一看,上写:牛郎织女隔楝河,梁湾孟光不聚首,绿珠坠楼红拂走,恩爱夫妻难到头。
济公念罢,香姑又哭起来,济公说:“这签不灵,不要信它。你到底为了何事求签?让我给你断一断。”
香姑说起从那天回到家,得了钱朝奉的一百两银子,父亲的病也好了,父女又去打鱼了。
父女们早出晚归,打了不少鲜鱼,家里的日子也好起来母亲朱氏提起她的婚事。
香姑的未婚夫马文和出门三年,没有音信。父母托人去打听,说马文和出走,不知飘流何处,生死不知。
香姑夜间暗暗伤心啼哭,白天强做欢笑,不敢叫父母知道。今天,趁黑夜前来月老祠,求签问吉凶。
香姑说完,求济公指点,马文和在外可有灾难?他们的姻缘如何?儿时才能相见?
济公闭起眼,用扇儿东指西指,南扇北扇。香姑心中着急,连问:“师父!到底如何?”
济公睁开眼,对香姑说:“你们的姻缘有份!“香姑红着脸又问:“几时才能相见呢?”
济公用扇对天指:“要相会是三年离乱,天亮前后。”香姑要问个明白,济公又说:“这是天机。”
济公叫香姑回家,说:“去吧!到了家就会明白”香姑只得怏怏而去。
济公见香姑去后,也离开月老柯,向苏堤走去。
将近“花港观鱼”,忽听树林里有人长叹一声。济公说了声“不好!”忙进林中。
树林中正有二人拴好绳套,要上吊寻死。他流泪长叹,对城中拜了几拜。
那人拜罢起来,小声说:“有妻难娶,有家难归,只是一死了!“济公忙躺到树后。
原来是济公在树后伸向,将石块踩住,那人又用力猛蹬,石块如在地上生了根一样。
那人跳了下来济公又躲起来他俯身一搬,把石块搬起来了,济公暗笑。
那人又换了块石头,抬脚蹬了上去。他两脚刚刚站上去,不想,那石暗笑块倒了。
那人摔倒在地,口里念叨着:“寻死也这样难哪!“他站起身来,解下绳套。
上那人又自语说:“我不该吊死,那就碰死在这树上吧!
他向后一退,然后猛力向树身撞去。
只听“哎呀!“一声原来是济公从树后闪出,那人一头正撞在济公肚子上。
那人惊吓未定,济公指着他说:“我正倚树睡一会儿,你为何要撞我?!”
济公捂着肚子喊疼,说那人把肠我子给撞了。那人连忙说:“我是寻死,无意中撞了你的!”
济公说:“你寻死,为何要撞断我的肠子?!你要给我治!”说着,躺地下。
那人蹲下,给济公揉着肚子。揉着断我来揉去,济公笑起来。那人问:“师父可好?”
济公坐起来说:“好了好了,活着要比死了好,因此我好了!”那人问:“师父为何半夜到。
济公说:“我是来化缘的。”那人说:“在树林中向谁化缘?”济公说:“就向你!”
那人说:“我身无分文,如何布施?“济公说:我化你这条命。
那人连忙跪下说:"我正要寻死,请师父用石块将我砸死取了这条命去!”
济公用扇儿指着他:“你这可是要害我!我砸死你,你媳妇找我要人怎么办?你那百两银子怎么办?那张字画怎么办?”
那人一听,济公说得句句都是他的事,连忙叩头,请济公指点。
济公拉起他,叫了声:“马文和!你跟我走吧!”那人听济公叫出他的名字,更是惊异。
济公拉着马文和走出树林。马文和问:“师父怎么知道学生的姓名,济公道:“有人告诉我!”
马文和定要问个明白。济公拉他上了苏堤说:“跟我来,你就知道了!”
济公把马文和领到月老祠,把他推进门去。
济公在庙外把门带上。只听里面叫着师父。济公说:“天亮后,你就明白了!”欲知后事请看下集《鹅字轴 戏秦相》。
哈尔滨人的文化生活还是以民族传统为主,特别是在中国人聚集的老道外区,每当夜幕降临,京评两大戏院各自传出一阵阵开锣鼓声,在京腔京味的京胡伴奏下,演员清脆的亮嗓,不只博得场内一片叫好,街上的人听了也都跟着精神抖擞!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和著名老生马连良、周信芳、言菊朋、谭富英、李和曾、金少山,花脸裘盛戎、袁世海和评剧小白玉霜、马泰等国粹,都曾来哈尔滨道外演出,有的不止一次,他们都知道哈尔滨的老道外的票友多戏迷多,平日有本地的京剧名角云燕铭、梁一鸣、高亚樵、韩慧梅、张荣华,评剧名角刘小楼、喜彩苓、碧燕燕等常年演出,他们也都是闻名全国的“角儿”,哈尔滨市京剧院演员阵容堪称全国一流,与北京、上海、天津京剧院并驾齐驱,哈尔滨人能常年看名角演出令外地细目羡慕不已。
老道外北市场是民间艺术的繁荣中心,说评书的、唱大鼓的、拉洋片的、变戏法(魔术)的、打把势(武打卖艺)的、耍猴的、演杂技的、演皮影戏的、说相声的、拉京胡的、唱京戏的、吊嗓子的、摔跤的、舞棒的、打拳的、下象棋的、摆棋式的、支色子()的、押宝()的、相面的、算卦的、抽签的(也是占命的一种,有人抽的也有鸟抽的,算卦先生吆喝“抽灵签算灵卦!)、看手相的、批八字的、点痦子的、照快像的、画像的、卖大力丸的、卖狗皮膏药的、卖假药的、卖西瓜的、卖冰棍的、卖茶鸡蛋的、卖大碗茶的、卖烟卷的、卖花的、卖鸟的、卖金鱼的、卖旧书的、卖字画的、卖古玩的。书馆里说书是成本的,如三国、西游、水浒、聊斋、济公、七侠五义。小戏院里京剧评剧地方戏,规模并不大,少则三、四十个座位,多也不超过五、六十个座位.观众一边听书一边喝茶,夏天还有递手巾板的,自在逍遥。说书的是章回,唱戏的是全本,所以来这里听书看戏的阔卓人一坐就是一天。晌午在旁边小饭馆吃饭饮酒十分方便。走在北市场会不停的闻到酒肉的飘香,听到书馆和戏院传出的拍“惊堂木”声、唱戏的锣鼓声、唱大鼓的弦子声。在五道街和钱塘街口,有个马戏大棚,白天和晚上演好几场马戏,场内传出阵阵的叫好声和鼓乐的伴奏声,撩得场外人心急火燎的,没钱买票的自然进不去,有钱的也得等刹场之后方可入场。
在哈尔滨,与民族文化并存的是西洋文化与娱乐,不只是在外国人居住的南岗区和中外混居的道里区是这样,在中国人集聚的道外区也是如此。
电影是纯粹的洋玩意。1895年12月28日欧洲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正式放映了世界上最早的几部短记录片,由此开始了世界的电影时代。而1902年电影就随着连接欧洲的中东铁路的建成通车进入哈尔滨,比慈禧1903年首次看到电影还早一年。有资料说俄军随军记者犹太人考布切夫1902年在哈尔滨中国大街(今中央大街)建立中国第一个电影院——考布切夫电影院,虽然此说缺乏证据,当时电影尚未走向社会而只在上层俄国人内部观看,而1905年在哈尔滨中国大街与石头道街交口处建成的科勃采夫法国电影院,确是哈尔滨和中国第一个电影院,比1908年上海第一个电影院——虹口电影院早3年。
此后哈尔滨于1906年在中国大街与外国三道街建成捷克斯坦电影院、在中国大街和商务街(现上游街)角处建成伊留季昂电影院、在南岗松花江街格兰德旅馆附设进步电影院,1907年在南岗义州街(今果戈里大街)建成巨人电影院(今亚细亚电影院),1908年在南岗义州街建成敖连特电影院(今和平电影院),1909年在中国大街道里秋林公司原址建成托尔斯泰电影院,1911年辛亥革命后哈尔滨又有马迭尔电影院、大西洋电影院、美国电影院建成。电影不仅放映欧洲影片,而且放映哈尔滨本地摄制的短片。考布切夫酷爱摄影,哈尔滨的山水风情街道建筑他无不拍摄,为哈尔滨留下大量珍贵历史镜头。
1909年11月26日他随俄国财政大臣去哈尔滨火车站迎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意外拍摄了朝鲜志士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的全过程,制成纪录片《伊藤博文在哈遇刺身亡》在全世界放映。哈尔滨的观众近水楼台,场场爆满。观众在考布切夫的电影院能看到他亲自摄制的全部新闻短片,例如《1901年哈尔滨自行车比赛》、《1911年哈尔滨飞行比赛》、《1911年哈尔滨流行鼠疫》《1932年特大洪水纪实》,吸引了大量中国观众。
在中西人口杂居的道里区甚至在基本上是俄罗斯人独居的南岗区,都有中国人去洋人开办的电影院看电影。在中国人聚集的老道外区接触和接纳电影也并不晚。施肇基年代在道台府就放映过电影,之后在道外区的一些戏院也有放映,观看电影的人就更多了。到了北洋军阀时代,老道外就有公众电影院专门放映电影了。
在道外区仅有1平方公里的繁华地带,就有许公路的平安电影院(后来称水都、新闻电影院)、升平街的东北电影院、正阳北大六道街的赤光电影院(后来称社协、红星电影院)、正阳北三道街的松光电影院、浴海街的亚洲电影院、正阳十六道街的国泰电影院(后来称靖宇电影院)、正阳十一道街的大同电影院、景阳街的民众等8家电影院。国人通过电影这个世界窗口了解东西方世界和全中国的事情,有了世界和时代的眼光。老道外的中老年人偏爱京評剧却不拒绝电影,青年人偏爱电影而受传统戏剧曲艺影响也颇深,这是典型的中西文化交汇与交融的文化地带。
歌剧、话剧(时称新剧)和交响乐也是舶来品。自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始,俄罗斯和其他西方国家来哈尔滨的人越来越多。为满足西方人的文化娱乐需要,1904年俄国人伊万诺夫在哈尔滨成立了剧院,开始上演歌剧。1906年俄国人阿尔诺利多夫成立哈尔滨话剧院,1908年沙俄中东铁路局成立哈尔滨交响乐团。1918年十月革命以后,莫斯科大剧院的大批艺术家来到哈尔滨,带来大批世界级艺术人才和顶级艺术剧目,使哈尔滨成为远东歌剧芭蕾舞剧和话剧艺术表演和观摩中心,由此奠定了哈尔滨远东西洋艺术的中心地位。
虽然这些高雅艺术的观众大多数是外国人,但是当它们最初以滑稽剧和小歌剧的形式在露天公园剧场演出的时候,中国人就开始加入到观众队伍中来,并且逐渐由陌生到熟悉甚至喜欢起来,特别是西洋乐器从此在哈尔滨的中国人当中渐渐流行起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哈尔滨的中国人当中最流行的西方乐器,当属手风琴和小提琴了,其次是萨克斯等铜管乐器与钢琴。哈尔滨有多所西方人(主要是俄罗斯人、犹太人)开办的音乐学校与歌剧芭蕾舞剧话剧艺术学校,培养中国人专研西洋音乐与艺术,并且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形成哈尔滨人特有的文化素养。解放后哈尔滨最先兴起交际舞,很多机关学校厂矿俱乐部周末都举办舞会和歌舞、声乐、器乐演奏会。中小学都有校园舞蹈,甚至不少班级都有自己的小乐队,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吹拉弹唱各有专长的学生。我上初中的时候班级有民乐和西乐两个小乐队,我上高中的时候班级声乐队以独唱合唱俄罗斯民歌为专长。当年金铁霖和李双江都是哈尔滨道外区中学时代的音乐爱好者,终成国家级音乐大师。国家著名交响乐作曲和指挥家刘锡津从道外南马路小学的时候就初露音乐才华。从哈尔滨走出去的音乐舞蹈艺术家很多很多。
从1962年开始举行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上世纪90年代升格由国家文化部与哈尔滨市联合举办的国家级音乐盛会,现已举办了50多届。2010年6月22日,联合国向哈尔滨市政府授牌,命名哈尔滨市为音乐城。目前哈尔滨正向举办国际音乐会的方向努力奋进。哈尔滨有辉煌的艺术历史,有雄厚的音乐实力,有广泛的国际影响与人脉,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国际音乐会之城!
西方田径运动和水上、冰上运动对哈尔滨的影响是深远的。哈尔滨民族运动项目武术、剑术、摔跤和拳击都是很受中国人喜欢因而也很普及。1933年哈尔滨精通中西拳术的中国拳师吉万山力挫俄国大力士杰力柴夫,说明中国的拳术已不在俄人之下。自从俄国人由中东铁路来到哈尔滨之后,西方运动也被引进来。田径的短跑、中长跑,水上的游泳、跳水、帆船,冰上的速滑、花样滑以及冰雕、雪雕,还有篮球、排球、网球等球类运动,陆续被哈尔滨的中国人所乐于接受。
1927年由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的王立疆在哈尔滨第三中学(当年叫普育中学)担任体育教师,体育课就是以田径和球类为主,早晨带领学生在南岗一带练习长跑,体育课以短跑、跳高、跳远、掷八磅铅球以及打网球、篮球、排球。放学后到道里体育场(后称红星体育场)指导田径选手练习。许多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很强,为摘掉东亚病夫这顶帽子而刻苦锻炼,出现不少闻名全国的优秀运动员,诸如撑杆跳的符保卢,百米短跑的吴景耀,中跑的王铭坤、王绍业,长跑的刘古学,掷铅球铁饼的李学章、关宏达(解放前上海喜剧演员大胖子),投标枪的郭景胜等。其中符保卢1936年在北平撑杆跳成绩4.015米,创全国最高纪录;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世界奥运会获得撑杆跳决赛权。另有5名女生在1930年杭州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优异成绩,其中孙桂云以13秒8的成绩创造百米最高纪录。1931年5月在济南举行的华北运动会上,哈三中获得中学组男子和女子总分第一名,女子二百米接力成绩28秒6获得第一名,创造解放前全国最高纪录。
水上运动主要在太阳岛,设深浅两个游泳区,先学蛙泳后学爬泳(即自由泳)。学成之后,三五成群进入主流顺游或过江。大多数中国人不是去太阳岛学习游泳,而是在江南岸边自学成才,岸边的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会游泳的很多。单人划艇和帆船是俄国人最喜欢的水上运动,自然也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因为中国人乘坐舢板过江去太阳岛,顺流或逆流来往道里道外的时候,往往与艄公一起划桨,所以学起单人划艇还是有很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单人划艇和帆船的数量有限,有机会学习单人划艇和帆船的人并不多。
由于哈尔滨的冬季时间长,每年11月末到来年3月末有长达5个月的结冰期,又有松花江这个天然大冰场,所以哈尔滨人特别是青少年自幼离不开冰上运动,主要是手打冰尜、脚打出溜滑、马拉或狗拉冰爬犁,而脚蹬冰鞋进行速度滑冰和花样滑冰却是俄罗斯人带来的冰上运动。夏季的运动场到了冬季都可以人工浇成大小冰场,开展冰上运动非常方便。速滑需要有弯道的大型冰场,而花样滑冰不受冰场大小的限制,所以学习花样滑的多于速滑。学校冬季都有滑冰课,速滑和花样滑两种冰鞋都有,男生多数选择速滑,女生多数选择花样滑。在花样滑冰中,男女双人滑最优美、最引人注目。每到新年举行滑冰晚会的时候,以化妆表演为主,更加光彩夺目。冬季的松花江冰封千里,光滑的江面是人们滑冰和打爬犁的欢乐天地。江边高高筑起的坡形冰道延伸千米,青少年们乘坐爬犁从坡顶加速度下滑,快似飞箭,一直可以滑行到江心,既欢快又刺激!
冰雕雪雕源于民间的冰灯和堆雪人,而冰雕雪雕作为艺术,多少是受到俄罗斯的影响。在哈尔滨的俄罗斯侨民每年冬季都在冰封的松花江上凿冰冬泳并举行祭祀仪式,用巨大的冰块雕刻成两三米高大冰十字架和和天使的雕像,进行祭祀活动。哈尔滨的中国人从中学会了冬泳和冰雕。1962年开始举办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后,1963年举办首届冰灯游园会,1964年举办首届雪雕游园会,后来哈尔滨确定每年的元月5日为哈尔滨冰雪艺术节,全市人民法定休假一天。自举办冰雪游园会50多年来,哈尔滨的冰雪艺术水平越来越高,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心会场早已转到太阳岛的“冰雪大世界”,成为哈尔滨冰雪艺术的世界品牌!
在哈尔滨人的日常用语中参杂了不少俄罗斯语言,甚至没有觉得是外来语,而是自己语言的一部分。例如:哈拉少(好)、聂(不,不是,不行)、列巴(面包)、夹克(外套)、葛兰(水龙头)、喂得罗(水桶)、馬申(机器)、老巴夺(工人)、玛达姆(老年妇女)、戈比旦(军官)、少达子(士兵)等等,很多很多。这是因为上个世纪前30年哈尔滨的俄国人曾经超过这个城市入口的半数,而且在俄国当局管辖的附属地内俄语曾经是官方通用语言。市区内有的是中俄两国人民长期混居,有的是经贸往来密切,所以懂俄语的人很多,而且一代一代口语相传,延续至今。新中国建立后至70年代,哈尔滨是俄语教学区,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往复学过多次俄语,虽然中断多年忘记了很多,但是毕竟不觉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