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巨蟹座

文王问卜解签(文王问卜解签精髓)

时间:2023-10-09 13:13:07 作者:几分真心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邵子易数》 卷之五 卜筮合象占为一说 白话文浅译

在过去,圣人用《易经》来启迪智慧,民众把卜筮作为依托。然而所得的卦辞,有时候会出现与问题相去甚远的情况。比如询问婚姻却得到关于田猎的答案,询问祭祀却得到关于涉水的答案,这些问题和答案之间毫无关联,这难道是故意迁就、敷衍而成的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卦爻的辞藻就成了多余的了。

《易传》说,卦爻的辞藻含蓄而中肯,其所预示的事情直白而隐晦。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人们行动,以揭示得失报应的道理。又说明白天道,洞察民情,这是为了兴起神器,以此来指导民众的行为。又说深入探究、搜寻隐晦的含义,钩深致远,以此来断定天下的吉凶,成就天下勤勉的事业,没有比卜筮再大的了。所以《系辞》是用来告诉人们的,通过判定吉凶来作出判断。现在占卜所得的卦辞却与问题不符,而要迁就、敷衍使用它,那该怎么办呢?

我曾经思考过,《易经》之所以被用来卜筮设教,是因为古人对卜筮看得很重,不是有大事不会去请教卜筮。在书籍中所记载的,只有虞时的“传禅之筮”,周朝时的“征伐之卜”罢了。《洪范》中说:“你如果有重大的疑惑,就要与自己的内心商量,与卿士商量,与平民百姓商量,还要与卜筮商量。在这些商量的过程中,人的想法要先于卜筮。”大概正是因为事情有两可之疑,然后才寄托于卜筮。而且占卜时又必须真诚、恭敬、专心致志,积累寻求决断的真情至诚,以至诚之心感动神明。因此,神明感应的诚意也是如此,也是明确地告诉人们利害趋向,而不是随意妄为。况且《易经》最初的形式,就是用六十四卦来显示占卜的例子,也已经非常广泛了。从乾卦中求君主之道,从坤卦中求臣子之道;从咸卦中看婚姻之事的结果,从需卦中看等待时机的态度;从晋卦中看进军的情况,从师卦中看战争的胜负;从讼卦中看争论诉讼之事的结果;从萃卦中看聚集在一起的情况;从涣卦中看离散的情况;以及从遁卦中看退却逃跑的情况;从困卦中看被困住的情况;从泰卦中看安稳的情况;从否卦中看困难窘迫的情况;从丰卦中看丰盛富裕的情况;从损卦中看损伤困顿的情况;从家人卦中看家庭和睦的情况;从旅卦中看行旅在外的情况;以及既济、未济、损益、大小过、大畜、小过等卦,都包含了得失进退的道理。虽然这些卦的名字只有几个字,但文义明白,条例完备,已经可以作出判断了。这些都是在没有文王卦辞之前就已经可以占卜并作出判断的,何况还有三百八十四爻来表示变化呢?

如果一个人确实有重大疑惑,就要与自己内心商量,还要与卜筮商量。一定要真诚、恭敬、专心致志地准备好礼物,斋戒后专心致志地进行占卜。《周易·大传》上说:“因此将要有所作为时就去行动,将要有所行动时就去问卜。就像回声一样迅速而准确地接受上天的旨意,无论远近幽深的事情都能知道它的结果。”这就是占卜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卦爻之辞。受命于上天的人虔诚地祈祷,占者所得到的命辞就像回声一样迅速而准确地回应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不是漫不经心地把答案告诉提问者。如果有一点不虔诚、不真诚、不专一的心态,就会向这个方面提问却得到别的方面的回答,相差太远而不能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实在是上天所不允许而不告诉提问者的事啊!〔眉批〕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则没有道理。又为什么说“受命如响”呢?为什么不直接根据八卦的变化来考订呢?周文王在蒙稚时就已经提倡占卜的教诲了。〔眉批〕并不是不诚恳。《周易·蒙卦》上说:“并不是我去求那些不懂事的孩子(蒙稚),而是蒙稚来求我(文王)。最初占筮的时候会先告诉(蒙稚)一些事情,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亵渎,就不会告诉他(蒙稚)事情了。利于守正义”。

周文王说:“占筮的人是在叩问上天啊。一再亵渎上天的话,神明就不会告诉他(蒙稚)事情了。”这就是周文王之所以要提出这种做法的原因。占筮时要把蓍草来回揲十八次,必定形成一个卦象。每个卦象都有对应的卦辞和爻辞。

为什么要说有没有告诉答案?如果真诚、恭敬、专心致志地占卜的话,上天所告诉的卦辞和爻辞就会与所问的问题相吻合。比如占婚姻会得到“纳妇吉”、“勿用取女”、“归妹征凶”、“无攸利”等答案;占征伐会得到“利用侵伐”、“在师中吉”、“不利行师”、“勿用师”等答案;占田猎会得到“田获三狐”、“田获三品”、“即鹿无虞”、“田无禽”等答案。像这样的回答都是所谓的“告诉了”。至于那些与占筮内容无关的卦辞和爻辞,这就是因为诚意、恭敬不够造成的。多次亵渎而得不到回答的现象就是所谓的“不告诉”。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得到一个卦象必定会有相应的解释来告诉答案的。又为什么会有“不告诉”的说法呢?如果不真诚、不恭敬,我的心里就没有上天的存在了,而上天的神妙作用也会消失。得到不符合实际的回答却还说是上天告诉我的〔眉批〕哪里知道不告诉的告诉,还要比告诉的告诉要更深刻呢。,一定是别有用心的人,在揣摩猜测、牵强附会、勉强定论以决定吉凶。以至于产生狂妄侥幸、违背常理的念头都来源于这里。这种情况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这是迷惑到了极点的事情。更何况当今世上的占卜者忽略细节、亵渎、琐细、不虔诚的情况尤其严重。他们还想用这种方法来寻求上天的指示。所以他们所得到的预测不能应验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还妄自认为卜筮的道理不可信。他们哪里知道“告诉”和“不告诉”的道理啊!

原文:

昔者圣人用易以明,民托之卜筮,然所得之辞,或有悬隔者。如问婚而得田猎,问祭祀而得涉川,问此答彼,阔然不相对,岂有迁就迂诞而用之者哉!若是则卦爻之辞,皆赘言矣。传曰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又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又曰探颐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故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今占筮所得之辞乃不应合,而在于迁就用之,则奈何哉!盖尝思之易以卜筮设教,古人之卜筮最重,非有大事不疑不卜也。其见于书者,虞有传禅之筮,周有征伐之卜而已。故《洪范》曰: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而从逆之间,人谋先之,卜筮次焉。盖诚以事有两可之疑,而后托之卜筮也。而其占又必诚敬专一,积其求决之真情,至诚以达于神明。故神明感应之诚,亦正告之以利害趋向,而不浪漫也。且易之初,其以六十四卦示人以占之例,亦已广矣。求君父之道于乾,求臣子之道于坤,婚姻于咸恒渐归妹,待于需,进于晋,行师于师,争讼于讼,聚以萃,散于涣,以至退于遁,守于困,安于泰鼎,厄于夷蹇,盈于丰大有,坏于损蛊,家人之在室,旅之在涂,既未济,损益,大小过,大上畜,得失进退之义。虽卦名之为七十九字,文义明白,条例具足,亦可决矣。此未有文王卦辞之前,已可占而断者,况又三百八十四爻而示之以变乎?夫人诚有大疑,谋及卜筮,必积其诚意,备其礼物,斋戒专一以占之。大传曰:是以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此占筮必得应合之辞,受命者神明受祷,占者之命辞也如响者,应之端的,而不漫浪以告也。倘有一毫不敬不诚不一之心,则问此而告彼,阔焉不与事相酬答,实神明之所不主而不告者也。〔眉批〕理似是却非。又何受命如响之云,曷不即卦辞考之,文王于蒙尝起其占筮之教矣。〔眉批〕非谓不诚。其言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周子曰:筮者叩神也,再三渎,渎则不告矣。此文王之所以起其例也。夫占而揲蓍积十有八变,必成一卦,卦必有卦辞,爻必有爻辞,何以言其告不告也?盖诚意专一而筮,则神之告之卦辞爻辞,应合所问。如占婚姻与咸恒,曰纳妇吉,曰勿用取女,曰归妹征凶,无攸利,占征伐曰利用侵伐,曰在师中吉,曰不利行师,曰勿用师,占田获猎曰田获三狐,曰田获三品,曰即鹿无虞,曰田无禽。若此者,皆所谓告也。若夫卦辞爻辞不应占之事,此则诚意不至,二三之渎,而所谓不告者也。此即文王之所谓不告也。不然,则得卦爻必有辞以告之,又何以有不告之云夫!诚敬不至则吾心之神明不存,而神明之神亦爽,得不合之辞而犹曰神明之告我也〔眉批〕安知不告之告,尤深于告之告也。,必有他意,揣摩臆度,迁就曲推,强取以定吉凶,以至狂妄侥幸悖辞之念,皆自此生者,古有之矣,是惑之甚也。况世之占者忽略灭裂,亵渎琐细,不敬尤甚,乃欲以此求神明之指,其所之至于不验,又妄以为卜筮之理不可信,彼岂知夫告不告之道哉!

《易经》最古老的占卜原则:一定要这样问卦才灵验!

占卜,是一种通过某些征兆来推断未来吉凶祸福的方法。其历史源远流长,而且是一种普世文化现象,在世界各地,从原始社会直至今天,都能发现占卜的存在。

我国古代经典《易经》,就是一本“卜筮”之书。卜用龟甲,筮用蓍草。后世又产生了用铜钱、竹签、棋子、纸牌等的占卜之法,到今天,甚至出现了“网络占卜法”。然而,不管用什么方法,对问卜人而言,灵不灵验才是最重要的。按照传统的观点,怎么做才能灵验呢?

《易经》最根本的一条占筮原则就是:有疑则卜,无疑则不卜。这是古人的一句老话。此外,还有几条自古流传下来的要遵循的注意事项,具体内容如下:

一、占筮前一晚早睡,不做任何事,隔天清晨早起头脑清醒,精力充沛。

二、晚11点后不卜,因在两日交接之时,天地混沌未明,且精神疲倦。

三、占筮的地方最好在神案或清净无杂的书桌上。占卜之事,以简捷之词写在红纸上,全神贯注,冥想所要占卜的人事物。

四、入厕回来要洗手,即净身(净口、净手之意)。

五、占卦须客观,且要心定,不受外物如消息、杂声等所影响。

六、以玩笑试之,或在嬉戏嘈杂、卧室厕所邪溺等环境下不占。

七、心未定不卜,心不诚不卜,奸秽盗淫之事更不可卜。

八、心意已决之事不卜,可以智慧能力判断者不卜,欲以占卜术来,而坐吃山空者不卜。

九、一事只一占,不可反复请示,同样一件事,今日占明日又占,如此即不灵。

十、凡占筮惟挚诚可以感动神明,与天地神明相通。故无事切勿试卦,不要随便请神驾降临。

另外,在古代,占筮的人往往还要先烧三支香,敬拜主神告所占之事,后静坐片刻,闭目养神,待心静后,诚心念祝告文,然后才行占卜。祝告文通常如下:

“弟子xxx,一心诚意三拜请,拜请、拜请、拜请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以及厅前诸位众神明,弟子xxx因某事忧疑未决,敬就诸位众神明、众仙佛之尊灵,伏求灵卦,祈求灵通感应,勿使卦乱,是凶是吉,尽判分明在卦爻之中。”

可见,在古人看来,占卜问事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丝毫大意不得!

《说文解字》第621课:细说“卜”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只讲一个字,即“卜”部的部首汉字“卜”,“卜”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

卜。读音有三个:

(一)bǔ。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卜,烧灼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纵横也。”象形字。本义的解说,许慎有两说:一是认为“卜”是置龟于火上进行灼烧;二是“卜”字象灼烧后龟甲上显示的纵横裂纹。两说一般认为后者为确。或者可以统一起来,“卜”的本义指的是殷周时期的一种用火灼龟甲、兽骨取兆以占吉凶的迷信行为。

看一下字形演变:

(卜字的字形演变)

“卜”字的甲骨文字形,不管横向的一笔向左或向右,均象火灼烧龟甲所出现的裂纹的形状。

在殷商时代,人们崇尚神灵,逢时一定要向行占卜,比如出行、打猎、生育、天气预测等都需要问卜。问卜的方式是搜集龟甲兽骨,经过清理、刮削和磨光之后,在其反面进行钻凿,现在我们发现的甲骨,甲骨进行烧灼之处,一定是先凿后钻,只凿不钻和只钻不凿的很少。

(甲骨背面的钻凿孔)

然后,是对其进行烧灼,烧灼的炭火,集中在钻凿处灼烧,因为钻凿处比其他部分薄,烧灼时甲骨受热,各处厚薄不同而冷热不均,钻凿处率先爆裂,使甲骨的正面呈现出“卜”字形的裂痕,这就是甲骨文“卜”字象形的由来。实际上,“卜”的读音也是描摹甲骨爆裂时发现的声音的。

(甲骨正面的“卜”裂纹)

“卜”人,即负责占卜的人再根据裂纹判断吉凶。这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占卜过程。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象卜之兆,卜兆皆先有坼而后出歧理,歧理多斜出,或向上,或向下。”说的是同样的事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灼剥者,谓灸而裂之。”

《书·洪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孔传:“龟曰卜,蓍曰筮。”用卜、筮解决疑惑的方法:选择建立掌管卜、筮的官员。这里的“卜”,指的是用烧灼龟甲的方式占卜;“筮”指的是用分筹蓍草的方式占卜。

(占卜用的蓍草)

《诗·大雅·文王有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惟龟正之,武王成之。”郑玄笺:“稽疑之法,必契灼龟而卜之。”占卜我王求吉祥,定都镐京好地方,依靠神龟确定工程,武王完成堪颂扬!在远古,确定国都这样的大事,是一定要通过灼龟甲的方式进行占卜的。

本义之外,“卜”的用法还有许多:

(1)占卜。这是后来发展出来的引申义,借由“卜”来指代所有的预测吉凶的各种迷信行为。如:卜卦;求签问卜。

(占卜摊)

《史记·龟策列传》:“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蛮、夷、氐、羌,虽然没有华夏式的君臣上下等级,但也有决断疑惑的占卜习俗。有的用金石,有的用草木。

(2)选择。《左传·昭公三年》:“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住宅不需要选择,只有邻居需要选择。

(3)推测;预料;试探。《三国志·吴志·孙权传》:“以此卜君,君果有辞。”借以试探您的诚意,您果然推辞了。

(4)赐与。《尔雅·释诂下》:“卜,予也。”郭璞注:“卜,赐与也。与,犹予也。”《诗·小雅·楚茨》:“卜尔百福,如几如式。”郑玄笺:“卜,予也。”一说报答。清代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以双声叠韵字代本字例》:“卜之训予虽本《尔雅》,然其义绝远……《大田篇》‘秉畀炎火’,《韩诗》‘秉’作‘卜’,卜,报也。‘卜尔’之‘卜’,亦当训报。‘卜尔’者,报尔也。以双声字代本字也。”

(5)方言。量词。相当于株、棵。柳青《种谷记》:“有一回填种树的表,他问:‘你栽活了几卜?’回答是‘七八卜’。”

(种了一卜树)

(6)通“仆”。《礼记·檀弓上》:“卜人师扶右。”郑玄注:“卜,当为仆,声之误也。”就是(搀扶生病的国君,)太仆之官扶着右边。

此外,卜还是姓氏。《通志·氏族略四》有载。

(二)pū。象声词。如:卜卜;卜通(现多写作扑通。)

(三)bo。“蔔”的简化字。如:萝卜。

(新鲜的萝卜)

卜的小篆写法如图:

(卜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621,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