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对于山水画家陈华的画,孙敬明先生和徐恩存先生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孙敬明称陈华骨法用笔有其独到之处,挥毫落墨则极似李营丘之宗法。徐恩存称陈华的作品“是艺术心灵的惊鸿一瞥,是寻求艺术本质精神的永恒审美印象”。
孙敬明: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
今日人文昌明,潍上书画,蔚为鸿业,扬前代之风流,创佳妙于方来。欣见翰墨丹青,高手如林,而能传承山水画业者,亦多得其人,可称数者,山水画家陈华便是其中一位。
陈华对艺术的追求,可谓如醉似痴,数十年如一日,不计寒暑,不舍昼夜。艺术的根本来源于现实,古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宗旨则在于突出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关于此种境界与要求,不惟对于治传统学问,对于从事山水画艺术创作而言则尤为重要。陈华遵循传统的法度要求,少年坚持野外写生,壮年则得游历天下名山大川,江河湖海,逐流溯源,千古名胜,拈来画笔。并且注重各地风光景物的四时变化,以不同节令而参访游观,自能得其万般灵妙。
观陈华于骨法用笔,有其独到之处,其所作嶙峋峭拔、群峰崔嵬之山,笔下勒线饶有宋人马远的韵致;而于绵延无尽之丘山,挥毫落墨则极似李营丘之宗法。古人讲究的若干皴法,其运用则在于综合与变化,即交替使用,相映生辉。还讲求浓淡干湿、沉雄老辣与清新典雅,如何用至化境,则在于艺术家的综合修养,其不惟笔墨一事。作画容易,成画家难,而画家自成面目,独创出自己的笔墨语言,或谓之独特的艺术个性则就更为艰难。而陈华所追求的则正在于逐渐培养创造出具有个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陈华有极强的色彩感触,读其画作既不是满纸敷彩的青绿,亦非素墨点染,而是以有限色元素协调面与线的关系,达到一种典雅逸致的完美境界。
陈华不仅画路宽阔,而且谋篇布局极具气势,所作巨幅横过十数米,纵则近两米。凡此鸿篇巨制如不具备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充沛的艺术创造力是很难以奏效的。观其巨制群峰峥嵘,直入云霄,松柏蓊郁,绵延天外。近见飞瀑出岩壁而直下深潭,远望峰岫隐流云则旷视无涯。青黛赭朱,翠微烟霞,满篇盈溢,神韵飞动。古人论画,格调高古者,谓之有“烟霞之气”,而此“烟霞”之谓,即俗间所谓神仙气象。读此画作,仿佛置身世外,离梦超尘,使人心灵净化,渐入“无我”之境。
陈华用墨,得其水、力与速度之众妙,取其润者自能酣畅淋漓,或浸润如玉肌冰莹。得乎焦者,则是浓墨枯笔、雄风挥落,自有刀斧皴法之致。一幅之中焦、润相映,硬者如铁石,而润则似水绵,经由距离参差之比,故济生出无限夸张之美感。
陈华之佳作,堪当潍上千百年书画艺术联绵传延、积淀发展和创新自树之典型,诚乃“潍县画派”之翘楚。
(作者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山东省文物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烟台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博物馆特聘研究员、潍坊市博物馆资深研究员。)
徐恩存:现代语境中的山水想象
阅读山水画家陈华的作品,最强烈的印象是画家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悉心领悟与实践,以及对自我艺术的不断超越——变自然的山水为心中的山水,使诗意情调更为浓烈,思理醇厚而达观,技法娴熟而丰富多变,笔墨也更为清澄纯净,使其画面意象之间始终有一种空灵飘逸之充盈弥散。特别是其山水画蕴含了超越性的审美意识,融汇了传统的人文情怀和山水情致,创造想象空间,注意审美意象的营造和写意风神的转换,使作品获得独特的美学气象,标志着画家艺术风格的成熟与老到。
显然,陈华山水作品在整体上之所以达到较高的情境与情致,且具有相当的美学意蕴,在于他所确定的审美目标——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空灵含蓄与由此生发的格调、韵致;其作品因而具有深意而难以言诠与破解,留给我们的则是审美再创造的余地和二度想象与思维延伸的空间。
譬如其作品《万山红遍》《涵蕴万象》《岩壑瑞雪》《云山沐春》等,都印证了上述美学思想,得以在写景状物、抒情达意、审美想象、诗性思维等方面表现出个性特色。陈华从现实的自然山水中,选取并筛选和加工提取艺术意象,通过感性生动的生命意象,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诗性智慧和艺术想象;显然,画家善于发散思维与想象,将现实感的想象触角向传统延伸,用以体现山水画传统的延续性和深层的文化功能。
自然韵致与生命情调开启了陈华的神思和悟性,也滋润了画家作品的结构与笔墨。愈至晚近,陈华的作品愈益显示出主体想象的空灵与谲奇,审美体验更为精微和灵动,更富有人文情怀和诗意情趣,尤其是审美传达的艺术形式和技法更为娴熟与精湛。
陈华自幼得乡贤徐培基、郭味蕖、于希宁、陈寿荣、郭子宣先生诸丹青巨匠之霑溉,心摹手追,寻根问道。因此,在陈华山水作品面前,我们观赏的不仅是自然山水,更是山水作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诗情与哲思。他对于山水艺术精神的守望,使他的作品得以延伸到更高的审美境界;他不断超越自我,他的艺术亦因此充满生命活力和。
我们可以如此评价陈华作品:是艺术心灵的惊鸿一瞥,是寻求艺术本质精神的永恒审美印象;因为,他不倦地追寻着历史和现实的诗意与美感、梦想与渴望。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中心研究员、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评委、著名美术评论家。)
大枣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大枣别名甚多,如木蜜、美枣、胶枣、南枣等,向来被视为调理和滋补佳品。《礼记·内则》中记载“子事父母……妇事舅姑……枣、栗、饴、蜜以甘之。”《黄帝内经》讲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大枣是“五果”之一。《本草汇言》对大枣功效论述较为全面,称“此药甘润膏凝,善补阴阳、气血、津液、脉络、筋俞、骨髓,一切虚损,无不宜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盛赞红枣:“(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中医认为,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效,常用于脾虚食少、乏力、心悸、失眠、盗汗、妇人脏躁等病症。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枣中含有三萜皂苷、生物碱、黄酮、糖苷、蛋白质、维生素、有机酸、甾体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衰老、镇静安神、降低血压等作用。
膳饮品鉴
大枣味道甘美,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和葡萄的70~80倍,常被作为延年益寿的佳品食用。正如民间谚语所说:“一日三枣,青春不老。”大枣可加工成枣泥、枣糕、枣粽、酸枣、蜜枣等各种风味美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生伴侣。
大枣解郁粥
材料:红枣15枚,薄荷叶6克,浮小麦30克,粳米120克。
做法:红枣洗净,去核,切丁;薄荷煎汤,去渣留汁;浮小麦、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薄荷汤汁,武火煮沸,加大枣丁,转文火熬煮成粥即可。
功效:本药粥具有疏肝解郁、补脾安神的功效。适用于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心烦失眠的人群食用。
来源:北青网
来源: 人民微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