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生辰八字

1180年(1180年用英文怎么说)

时间:2023-10-04 18:27:57 作者:稳走感情路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中国和波斯,有着怎样的联系

2020年初,美国远程操控无人机,刺杀了伊朗圣城旅指挥官卡西姆·苏莱曼尼,这一事件瞬间吸引了世界舆论的关注,伊美关系急转直下。1月9日,刺杀风波尚未平息,伊朗驻华大使馆宣布对华免签,邀请小伙伴们去伊朗过新年,中伊关系持续升温。

其实,在古代两国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紧密联系,互动不断,双方在古代有哪些联系呢?

上图_ (古代)丝绸之路路线图

两国交流由来已久

伊朗的国土绝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海拔在900~1500米之间,总面积164.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116万(2017年),主要城市有马什哈德,伊斯法罕,大不里士,阿巴丹等。伊朗盛产石油,是世界第四大产油国。

《史记·大宛列传》最早提及伊郎:“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司马迁的描述涵盖了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俗等方面。《史记》作者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正值古代伊朗的安息王朝(公元前 256年—公元224 年),表明当时两国已有所接触。

公元六世纪,《魏书》记载:“波斯国,都宿利城,在钮密西,古条支国也。”波斯是指伊朗的萨珊王朝(公元 226年—公元651年),波斯是除伊朗之外,中国对伊朗最为熟知的称呼。此后,中国和伊尔汗、帖木儿和萨法维等王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上图_ 萨珊王朝或萨桑王朝,也称波斯第二帝国

伊朗国内也有和中国相关著作。伊儿汗时代(公元1258年—公元1335年)历史学家拉施特的名著《史集》和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都有对中国的描述。约公元1180年,一名由伊朗港口锡拉夫启程的商人苏莱曼在其游记中也详细描写了在中国的见闻。

公元1506年,伊朗商人阿里·阿克巴尔·哈塔伊在中国旅行了一百天,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以及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记述。时至今日,《哈塔伊游记》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外,帖木儿王朝沙哈鲁国王曾遣使访问中国,使团代表之一哈菲兹·阿卜鲁用日记的形式,写下了《沙哈鲁遣使中国记》,对研究明朝世俗社会极具参考价值。

上图_ 景教文物

四大宗教 东传中国

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世纪经伊朗传入中国。北魏民间将祆教称为“胡天”。在波斯人聚居的长安等地,建造了三座祆祠。《魏书·灵胡太后传》载:“废诸淫祠,而胡天神不在其列。”说明祆教在北方有一定的影响力。

摩尼教东传回鹘,一度成为当地国教。武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由于唐朝和回鹘关系良好,波斯人拂多诞等人在唐朝传教,并在长安、洛阳等地建立摩尼教寺院,《唐会要》有“贞元十五年四月,以久早,令摩尼师祈雨”的记录。在官方的认可下,摩尼教规模不断壮大,直到明朝日渐式微。

贞观九年 (公元635年), 景教徒在长安开始传教。高宗时,各州均建立了景教寺院。玄宗和肃宗对景教很感兴趣,大力推动景教的发展,玄宗还曾为景教题额。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朝廷禁绝宗教,景教也在禁绝之列,从此一蹶不振。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儿汗王朝文献《史集》曾坦言,在中国十二个省份有八个省有穆斯林。十三世纪初,受蒙古西征影响,大量波斯人被迫东迁中国。他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与中国其他民族不尽相同,其中不少人和其他民族通婚,逐渐形成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这个民族至今仍是中国众多民族中一支重要力量。

上图_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收藏的 波斯陶壶

科技交流 互有亮点

相较宗教,两国的古代科技交流更为深入。丝绸之路辗转至伊朗,必经厄尔布士山脉与苏莱曼山脉之间的山谷。通过贸易,当地掌握了大量的东西方贸易情报。公元550年,两名波斯僧侣用通心竹杖夹带蚕卵的方式,将丝织业传入欧洲。

如今,伊朗民间将瓷器称为“秦尼”,意为中国的或中国生产的。很多博物馆收藏有明朝的瓷器珍品。一种产自波斯卡山夸姆萨村名为“苏麻离青”的钴料,和中国瓷器完美结合,塑造了世界知名的“元青花”。此外,《史集》精确而详细的记载了雕版印刷术,表明十三世纪时这种技术已经传入了伊朗。当时,伊儿汉王朝乞合都仿照元朝“至元宝钞”,在大不里士发行了雕版印刷的纸币。

上图_ 至元通行宝钞钞版是元代发行的纸币

“四大发明”有三个在伊朗的传播下,影响了世界。怛罗斯之战失利后,一些被俘的唐军官兵将造纸术带到了伊朗,促使造纸术在中亚生根发芽。十一世纪,指南针随着中国船队进入伊朗港口,有幸成为经海路传入伊朗的首批物品之一。唐朝中后期,制硝术传入伊朗,当地民众将其叫做“中国盐”。蒙古统治伊朗时期,民众在制硝术的基础上学会了制作火药。

伊朗的科学技术也对中国产生了影响。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天文学家贾玛如丁向元朝宫廷进献浑天仪、方位仪、斜纬仪、平纬仪、天球仪、地球仪和观象仪等七件天文仪器,同时,还呈献了新纪年法“万年历”。中国建筑也吸收了伊朗的发券砖石结构、拱顶形式和琉璃砖瓦等样式,丰富和美化了中国的古典建筑风格。

上图_ 萨珊王朝镀银马首

文化沟通 相互影响

两国之间文化艺术交往频繁,多姿多彩。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参考“万年历”,确定了“授时历”。当时,波斯语被列为继汉语、蒙古语之后第三种语言。明朝建立的四夷馆培训了大量的波斯语翻译人才。伊朗古代医学中有半数的药方来自于中国。另外,独树一帜的细密画是在吸收中国工笔画特点之后,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画风。

伊朗对中国也无处不在。据专家考证,中国铠甲的金属鳞片和马饰,和安息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唐朝宫廷盛行的“马球”,也源自于伊朗的“波罗球”。元明时期的中国乐曲,有一部分正是伊朗古曲。元世祖忽必烈御赐权贵的“质孙服”的传统,也与伊朗相关联。“质孙”在中古波斯语中有“御赐服饰”的意思。

上图_ 《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凿空西域,首次建立了与伊朗的联系。中伊两国的政治联系受战乱影响,时断时续,而经贸文化交流从未断绝。在伊朗流传着这样一句波斯谚语:“希腊人只有一只眼睛,唯有中国人才有两只眼睛。”足以说明伊朗对中国的感情深厚。双方在全面交流的背景下,产生了强烈的向心力和认同感,这为伊朗对中国释放巨大善意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作者:计白当黑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古代中国伊朗文化关系略论》 叶奕良

【2】《史记》、《唐会典》、《魏书》、《史集》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科普之窗】历史上的抗疫名家——金元四大家

中国五千年的漫长历史曾经历过成百上千次瘟疫灾难。据史书记载,一次大疫,死者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甚至上百万。“温气疫疠,千户灭门”(王充《论衡·命义》);“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曹植《说疫气》)。有瘟疫必有“抗疫”,回顾中国抵御瘟疫的历史,亦涌现出许多“抗疫”名医。宋、金、元时期是中医抗疫的第二次高峰,诞生了闻名后世的四大医学流派代表人物——金元四大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他们吧!

寒凉派——刘完素

刘完素(公元1120-1200年),字守真,河间人,后人又称其为刘河间,提出“六气皆能化火”,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因此称之为寒凉派。刘完素创立的“防风通圣散”,具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疬初起,风疹湿疮。古有“有病没病,防风通圣”之说,至今沿用800多年,在我国历代抗疫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防风通圣丸被纳入国家新冠病毒诊疗方案第四版、第五版。在《中成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共识》中,对临床表现以高热、乏力、便秘为主时,推荐防风通圣丸。

攻下派——张从正

张从正(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强调“邪祛则正自安”,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为攻下派的代表人物。张从正创立的“九味羌活汤”具有疏风解表,散寒除湿的功效,用于外感风寒挟湿导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痛且重,肢体酸痛。九味羌活汤和防风通圣丸为金元时期最著名的治疗瘟疫方剂。近期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用药目录(第一版)》亦推荐九味羌活丸,用于治疗症见怕冷、发热、全身痛、流清涕、伴有咽痛的患者。

补土派——李杲

李杲(公元1180-1251年),又名李东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因五行当中脾胃属“土”,故被称作“补土派”。李杲创立的“普济消毒饮”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之功效,主治大头瘟(类似现今的流行性腮腺炎),用于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而黄,脉浮数有力的患者。该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诸多医者使用。

养阴派——朱震亨

朱震亨(1281-1358年),字彦修,又名朱丹溪,婺州义务(今浙江义乌)人。朱震亨师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学习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家之说,并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强调保护阴气的重要性,治病力倡滋阴降火,世称“养阴派”。其创立的代表性方剂“生脉散”,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的功效,主治气阴两虚证。在《福建省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共识》(2022年修订版)中,收录了生脉散加减方,用于治疗临床表现为乏力,气短,口干,口渴,心悸,汗多,纳差,低热或不热,干咳少痰,舌干少津,脉细或无力等气阴两虚的新冠患者。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除。

文案:药学系 商庆节 武卫红

图片:网络

初审:王照娟 王艳审核:发布:宣传处山东医专投稿邮箱:wxtg@sdmc.edu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