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八字排盘

金木水火土甲骨文(金木水火土甲骨文图案)

时间:2023-10-16 13:01:38 作者:心软是病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土”字探源:一堆泥巴的“神”传说

峄山碑字解73土

土:一堆泥巴的“神”传说

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 “土载四行”。五行对应五脏,“土”对应脾。中医认为,脾乃气血生化之源,其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源,为其他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及筋肉皮毛等组织提供充分的营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土”之重要,无与伦比,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土为万物之母。

《说文解字》解释“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土”字的两横,分别表示“地之上”、“地之中”。一竖“丨”表示“物出形也”。所以“土”字的意思是“土生万物”,故“土,吐也,吐万物也” 。

这个解释对应了五行之说中“土”的含义。追本朔源,“土”字如何而来?先看看“土”字的字形演变。

“土”的甲骨文是

金文是

小篆是

从甲骨文看,一横表示地面,一横上面的字形表示一堆土,合起来表示地面上突起的是“土”。金文将甲骨文的土堆变成了实心,小篆将土堆变成了十字。“土”的本义是“泥土”。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甲骨文“土”字一横上面“像筑土为坛之形”,是远古先民祭祀时用来代表土地神的土坛形象,本义是“土地神”。如果从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土”字,不管是形象的泥土说,还是升华了的“土地神”,也许是不同阶段人们的认知,都各有各的道理。当然,由“土地神”引申指“能够生长万物的土地”,这种解释圆了许慎“吐生万物”之说。

不管哪种解释,都能与泥土联系起来,孰对孰错?姑且凭自己的判断去品味。与“土”有关联的有两个字,一个是“士”,一个是“尘”,我们分别解读一下。

《说文解字注》注意到了“土”和“士”的区别:“土二橫当齐长。士字则上十下一。上橫直之长相等,而下橫可随意。今俗以下长为土字,下短为士字,绝无理。”为下横之短长发火曰“绝无理”,很生气啊!其实对“士”字的解释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甲骨文“士”字就像一株禾苗从地上生长出来,“士”的意思是在田地里耕作的男人,后也成为男子的代称。也有人认为,“士”是个指事字,用以指示“能胜任工作的男子”。《说文解字》:“士,事也。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土”与“士”,除了长短差异外,这意思也有不少差异。

“土归土,尘归尘。”一句话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怀?如今的“尘”字,不少人解释“小土为尘”。说错也不错,说对也不对。为什么呢?单从意思说,“小土为尘”是对的,但从“尘”的字形演变来看,与“尘”关系最密切的应该是“鹿”。

“尘”是个会意字,其古字形始见于《说文解字》籀文

所描画的是三只奔跑着的鹿,两边各是一个“土”字,两相会意,表示由于鹿的奔跑而扬起了灰尘。

“尘”的小篆字形是

上部是三只奔跑的鹿,而将“土”字放于了鹿的脚下.更说明了鹿一旦奔跑就会尘土飞扬。三只鹿写起来也确实太复杂了,后来就简化为一只鹿下面一个“土”。楷书繁体字就是“塵”,后来简化字把“鹿”变成“小”,就成了如今的“尘”。“尘”字见于《集韵》,是繁体“尘”的俗字。这个“尘”也是一个会意字,即由“小”和“土”组成,意思是很小的土才能成为“尘”。由“塵”到“尘”,虽然没有了动感,但突出了土粒之微小,倒也不失绝妙意味。

“黄”字本义是颜色吗?甲骨文中有无“黄”字,其义为何?

“黄”字,司空见惯。

那“黄”字的本义是什么?

《说文》曰:“黄,地之色也。从田,炗(光)声。炗,古文‘光’。”

许慎说,“黄”字,是“田”和“炗”相重叠;“黄”字本义是颜色,即土地之色为“黄”。

他的说法影响深远。

可惜的是,许慎无缘见到甲骨文,而甲骨文中有“黄”字。

徐中舒先生说,甲骨文“黄”字,“象人佩環之形:‘大’象正立之人形,其中部之‘口’‘曰’象玉環形。古代贵族有佩玉之习。《礼记》:‘行步则有環佩之声。’此为佩玉有環之证。”

他还说,青铜器“师艅簋”上的“黄”字,与甲骨文“形同”,“当为‘黄’之初文。故‘黄’本象人佩環,遂以为所佩玉之称,后假为‘黄白’字,卒至假借义行而本义废,乃造‘璜’字以代之,字义限于佩玉之一体(《说文》:‘璜,半璧也。’)”

关于金文“黄”,郭沫若写有《金文丛考.释黄》,亦认为“黄”乃玉佩之形。

金文“黄”,源自甲骨文字;而小篆“黄”,又承继金文。

可知,“黄”字本义是“佩玉”或精确说是“佩環”,应可信。然后,“黄”假借为土色之黄,又有了“佩環”专用字“璜”。

郭沫若《金文丛考》

在甲骨卜辞中,目前所知“黄”之用法有三——一为人名;二为地名;三为黄白之色。

卜辞中,“黄”作为人名,有“黄尹”“黄奭(shi)”。对于殷商祭祀有深度研究的常玉芝先生认为,“黄尹”当与卜辞中祭祀的殷商重臣“伊尹”是一人;“黄奭”应为“伊尹”之配偶。

卜辞中,还有“黄示”一词,似为“黄尹”“黄奭”之“神主”。卜辞中,亦有单独使用“黄”字的祭祀,或为“黄尹”“黄奭”的省称。

卜辞“合集五0四四”中,“黄”用为地名为“黄林”。具体地望暂不可考。然称“伊尹”为“黄尹”,“黄”作为其祖居之地或“封地”可能性不小。

周时,有“黄国”,在今河南潢川以西。亦有“以国为氏”者,如“春申君黄歇”。

插上一句,甲骨文中有“潢”字,是以“黄”做部首形成的“形声字”。有了孳乳新字,仍然使用本字的情况,不特限于殷商,汉以后依然多见。

卜辞中以“黄”为色,最典型便是祭祀所用“黄牛”了。

《说文》认为“黄”字本义为“地之色也”,其实不能完全怪许慎。

小篆中,表示“佩環”的有“璜”字,表示“水”的有“潢”字,而且,早在千年前,“黄”就已经表颜色了。他又无缘见到甲骨文,如此断定有情可原。

最重要的原因,是战国时期,“五行说”已完善周延,影响至深,“金木水火土”是他做出判断的最主要根据。

“五行说”有两个理论支柱——一是“五行”相生相克,易变转圜;二是“四方五位”之“求中”。

究其根源,无疑是中国上古先民通过观象授时形成的“地理方位观”和“阴阳易变转圜哲学”——“五行”配“五位”;“五位”配“五色”,“金木水火土”居中为“土”,便是黄色。

“求中”,最初是立杆侧影寻找最佳观测点的“科学实验行为”。但由于谁掌控了“观象授时”的技术,就垄断了制定时间历法的权力,很容易便给人以“与天通”印象,使天文观测与“王权”结合在了一起。

于是,“求地中”成为了掌握王权的“门槛”。从《尚书.尧典》看,帝尧让位于帝舜,是因为舜掌握了观象授时的技术。何努先生说,这或许是舜不服尧对观象授时的垄断,经过反复艰苦尝试才成功的,最后逼迫帝尧不得不让位。

关于“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译成白话的说法是:黄帝成为自古以来祭祀天帝、鬼神、山川活动最多的人。黄帝曾获得上天赐予的宝鼎,他观测太阳的运行,用占卜的蓍草来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他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云云。

黄帝是“五帝”之始,按照司马迁这个说法,“公孙轩辕”理所当然应该当“王”。他“居中而治”,以色名之,当然也就改称为“黄帝”了。

至少从殷商开始,王室就已经“立社”。发展到后来,就是历朝历代的“社稷坛”。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是明清两朝的“社稷坛”。里面有“五色土”,“黄土”居中。所表达的,就是上述的道理——代表“天下”,代表“皇天后土”,代表皇帝“居中而治”。

写过一篇《黄帝何以叫黄帝》,汇集了历代的一些资料,有兴趣的朋友,欢迎搜出来看看。

后世,“黄”除了以为“姓”,主要含义就是颜色。当然,使用中也有例外,比如,“黄瓜”并非黄色。其名原为“胡瓜”,隋炀帝讳言“胡”,于是硬生生改叫“黄瓜”,这又是“皇权至上”的一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