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忠网球中心,对徐海贵来说再熟悉不过。自2006年起,他便成了上海大师赛的忠实拥趸。而马桥网球公开赛更给了他站上这片场地的机会,追寻大师们的足迹,挥拍比赛。
“马网”进入第11个年头,参赛者的水平越来越高,网球人口愈发壮大。徐海贵所在的伊利特俱乐部就组了两支队伍参赛。业余好手在这里一较高下,在他们心中,自己早已同“马网”结下了特殊的情缘。
图说:伊利特俱乐部 受访者供图(下同)
源于热爱
2007年,高福源第一次观看上海大师赛,还在费德勒、纳达尔的铜像前留了影。一直到2019年,他年年准时来大师赛报到。在上海读书工作的高福源,早已融入了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网球则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这里有大师赛这样的高规格赛事,也有志同道合的球友。”
7年前,高福源在同济设计院成立了网球协会,球友们个个都是设计师、建筑师,上海中心、迪士尼乐园主塔楼等不少知名建筑都汇聚了他们的心血。建筑设计是一项耗费脑力劳动的工作,一旦投入工作,熬夜没完没了,而网球运动恰到好处地缓解了大家的工作压力。“运动让我的工作效率更高,因为要去打球,就要把时间抽出来,就会提高工作效率。”高福源笑言。
图说:网球爱好者都以能参加“马网”为荣
即便是在居家办公的日子,高福源和同伴们也都在线享受网球的快乐。比如,拿球拍侧面的杠子颠球,比拼谁颠得多,大家纷纷踊跃上传视频。
“旗忠网球中心是我们向往的网球胜地,今年终于能站在这片场地上,无论比赛成绩如何,我们都觉得很满足。”高福源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他也期待,明年大师赛回归的同时,能和队友再来参加“马网”,达成同济设计战队每年参赛的传统。
图说:旗忠网球中心是网球爱好者心中的网球胜地
呼朋唤友
从内蒙古来上海五年,连续参加四届“马网”,松江区体育局训练中心老师李东旭在这里认识了不少业余网球圈的高手。以前,他加入不同队伍,总觉得有点单打独斗的感觉,今年他“呼朋唤友”,组了一支上海刷脂俱乐部。俱乐部汇聚了和他一样在松江投身体育教育的老师,而且来自天南海北。“上海是一片广纳贤才的沃土,我很庆幸在这里安家,不仅自己参与网球运动,还帮助孩子们爱上网球。”李东旭说。
今年参赛名额格外紧张,要拼手速,熟门熟路的李东旭早早地把所有参赛队员的资料填好,等到报名通道一开启,就递交报名表。
“马网”是个让网球爱好者以球会友、切磋技艺的平台,在这里,李东旭看到了上海网球雄厚的群众基础,也令他对培养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这份职业更有信心。
图说:网球爱好者们在“马网”以球会友
辐射甚广
经过11年发展,网球成了马桥的一块金字招牌。“疫情以来,我们克服了方方面面的困难,希望能坚持不懈地办好每一届马桥网球公开赛。”马桥镇副镇长吴慧说。
马桥镇文体中心副主任杨红兵回忆:“2012年第一届‘马网’,面向的只是闵行区,结果反响强烈。第二年我们就将比赛规模扩大到全市,再之后辐射到了长三角。最多的一届,有超过800名选手参赛。”
11年来,马桥网球公开赛已成为沪上影响力最大、项目设置最全、参赛人数最多的业余网球赛事之一,为草根选手提供了追随网球大师脚步,向着心中梦想不断前行的舞台,也推动网球运动在闵行乃至上海发展。(新民晚报记者 陶邢莹)
图说:网球运动成了马桥体育的一块金字招牌
场外音丨草根不普通
网球之于马桥,意味着什么? 每年在旗忠网球中心举办的上海大师赛,固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走进第11个年头的“马网”,可能更符合网球对马桥的意义——让更多人爱上网球、参与网球。 从仅仅一个区内的业余比赛,迅速成长为在长三角甚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业余赛事,“马网”的秘诀只有一个——专业的态度。“马网”的这11年,也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蕴:认真踏实,做好每一件事。 而“马网”的辐射效应,不光体现在空间上,更在时间上。青少年网球运动的开展,已在马桥结出累累硕果。吴慧介绍,全镇13000多名中小学生,网球运动覆盖了其中一多半。 前几届“马网”,李东旭培养的学生在青少年组得了不少奖,今年因为疫情,青少年组暂别“马网”。但李东旭说:“希望我的坚持参赛,能给孩子们带去一些鼓励,下周他们就要参加市运会了,他们都说,明年一定要重返‘马网’。”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某位走上大师赛的选手会说:我就是从“马网”走出来的。(陶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