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三湘”,潇湘妃子黛玉之外还有谁?有何寓意?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的人名,并非作者随意起的,而是有某种隐藏的含义。很多时候,一个人名,和文字内容所体现的场景结合起来读的话,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比如,贾宝玉去探望薛宝钗之时,路上巧遇的两个人“詹光、单聘仁”,刚好就成了薛家进京,自己家不住要住到荣国府梨香院的动机——沾光、善骗人。
那么,在《红楼梦》里,有三个人的“名字”里,都有一个“湘字”,也就成为《红楼梦》里最著名的“三湘”,他们就是潇湘妃子林黛玉、史湘云、柳湘莲三人。
从全书内容来看,黛玉和史湘云倒是有交集的,作为大观园姐妹,两人从不和到交往密切,之间有过起起伏伏。而史湘云和黛玉,都和柳湘莲没有直接的交集。那么,《红楼梦》这个“三湘”,作者到底是想借此表达什么意思呢?
潇湘妃子林黛玉:黛玉作为《红楼梦》里的女主角,她的身上自带主角光环。因为住进大观园后,黛玉选择了院子里最好的住处潇湘馆。在姐妹们第一次起社的时候,每人需要起一个雅号,于是,潇湘妃子就成了黛玉的别称。
关于潇湘妃子的含义,比较被大家所公认的说法,就是取意于传说中的舜帝与娥皇女英的故事。甚至,黛玉还在自己的诗中,有过“潇湘旧迹已模糊”的诗句。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黛玉这个“潇湘妃子”,其实就是一个悲剧色彩非常浓厚的角色。
潇湘妃子,洞庭斑竹,在孟郊的诗里就有“有竹未出土,上已含泪痕”的说法。潇湘妃子黛玉,按照原著的说法,是绛珠仙子偿还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以一生的眼泪相偿还。所以,潇湘妃子、洞庭斑竹、黛玉、这三者联系起来,无非就是一个悲剧的、哭泣伤心的形象。
史湘云:史湘云在《红楼梦》里,虽然位列金陵十二钗之中,但出场的份额比起黛玉宝钗来说,就不在同一个等级了。但史湘云身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她豪爽的一面。比起黛玉的悲戚,宝钗的含蓄、迎春的木讷来说,史湘云是大观园里非常难得的一道风景。
那么,她名字中的“湘云”二字,又又何意呢?湘,无非就是潇湘大地,这个似乎可供选择者不多。
而古代的潇湘,是有一个特指的地名,那就是现在湖南的永州、以前的零陵,也是湘江的发源地。
零陵有一个“蒸湘区”,顾名思义,水面的雾气腾腾,就像蒸腾而上一般。水汽上升而为云,云雾下降而为雨。史湘云这个“湘云”,是否也暗示着一种变迁与不确定性呢?
要知道,古代的零陵,是一个非常偏远之地。唐宋之时,大凡官员被贬,零陵是一个很常见的选择。
史湘云自己虽然不可能被贬,但联系她的婚姻来说,和卫若兰有了婚约,而后来卫若兰戍边之后,两人夫妻分别。是否,卫若兰也因为某种原因,去了零陵等地?抑或是史湘云真的成了蒸湘之水,永远脱不了上天下地、寻寻觅觅之苦?
柳湘莲:
柳湘莲,在《红楼梦》里的戏份并不多。因为和薛蟠有过几次交集,不打不相识,后来也和宝玉等人有过一些交情。再后来,和尤三姐有了婚约,以家传的鸳鸯双剑为聘礼。
可是,当得知尤三姐在宁国府的旧事之后,忿而毁约,乃至尤三姐自刎雌锋。柳湘莲乃大彻大悟,出家为僧而去,再也没有露面。
那么,和潇湘妃子黛玉、史湘云两人比起来,柳湘莲的“湘”,有何特别之处呢?
首先,“莲”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是一个比较清高的形象,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柳湘莲和薛蟠等人厮混,并不会迷失本性而同流合污。
虽然,在《红楼梦》里,关于柳湘莲的身世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描述,但我们也足可以相信,柳湘莲一定不是出生寒微之家,或许也是家道中落的世家子弟。
在《红楼梦》所描述的那个末世、浊世里,柳湘莲就如同一朵莲花,虽然品格高洁,却也无可奈何的生在污泥之中。这,或许也是柳湘莲的不幸吧。
后来尤三姐死后,如梦方醒的柳湘莲方知失去佳偶,乃心灰意冷而出家为僧。这一点,就形象上来说,非常类似于莲藕傲然于淤泥之上,然而终究抵不住风霜雪露的侵袭,秋后衰败,还是得委身泥淖之间。
所以,《红楼梦》里,潇湘妃子黛玉,史湘云、柳湘莲这个“三湘”。他们之间若隐若现的寓意,其实还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
都是品性高洁之人,但最后都必定是凄凉收场。无论是湘天之云,还是湘地之莲,亦或是湘竹之泪,从作者给他们起这个名字之处,就决定了最后令人叹惋的结局。
我给大家讲讲关于妙高禅师的故事
祖上世以儒为业。妙高禅师神彩秀彻,少时嗜书勤学,醉心内典,有出家志。父母不能夺其志,遂听许出家,从吴中梦泽禅师受具足戒。
在雪窦寺上面有一妙高台,据说当初妙高禅师,就在那里修行,精进用功,昼夜不息。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日子久了,难免打瞌睡。妙高禅师,看到自己的生死未了,天天打磕睡,耽误的不能用功。于是跑到妙高台边上跏趺而坐,下面是几十丈深大山涧,如果打瞌睡一头张下去,就没命了,他的意思,在这里静坐,是警策自己,免得再打瞌睡。事实上因他工夫还没用到家,仍不免打瞌睡。
有一次他打瞌睡,真的就摔下去了,他自己也知道这次是没命了。可是当他刚刚掉到山半腰时,忽然觉得有人把他双手托着又送上台来。
他很惊喜的问:“是谁救我?”空中答曰:“护法韦驮。”妙高禅师想:还不错!居然我在这里修行,还有韦驮菩萨来护法,接着又问:“像我这样修行的人世间上有多少?”空中答曰:“过恒河沙数之多!因你有这一念的贡高我慢心,二十世不再护你的法!”
这时妙高禅师,痛哭流涕,渐愧万分!心又转想:原先在这里修行,好坏不说,还蒙韦驮菩萨来护法,现因一念贡高我慢心起,此后二十世他不再来护法了,左思右想,唉!反正是那么回事了,不管他护法不护法,我还是坐这里修我的,修不成,一头张下去,摔死算了。
就这样,他依然坐在妙高台上去修行。(台如簸箕形仅容一人,)坐不久他又打瞌睡,一头下去,这次他认为决定没命了,可是当他刚刚快要落地的时候,又有人把他双手接着送上来了。妙高禅师又问“是谁?”空中答曰:“护法韦驮!”妙高禅师说:“你不是说二十世不护我的法吗?怎么又来!”韦驮菩萨说:“法师!因你一念惭愧心,已超过二十世久矣。”于是豁然开悟!
佛法的妙处也就在这里,一念散于无量劫;无量劫摄于一念。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微尘刹土不隔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