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曝蔡徐坤致女方怀孕#这事儿吧,比较剧情话,基本没有逃脱当代和现代言情小说的范畴,说白了就是渣男始乱终弃,弱女所托非人,老母舐犊情深罢了!!再耀眼的明星也遮不住普通人的欲望,再理智的母亲也免不了不择手段,再贪玩的女孩儿也逃不脱被渣的命运…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张爱玲性格孤傲
即便是熟人朋友要见她,也要提前打电话预约,同意上门见面的话,既不能早到也不能迟到,早到了她会说“现不会客”,晚来了她会说“已经出去了”。
张爱玲的性格让很多人吃了闭门羹,大多数人被拒绝后,就算想要再约见,但想想吃到的闭门羹,也就作罢了。
时间长了,圈子里的人就都知道张爱玲不喜欢见客。
所以,当胡兰成在报刊上拜读张爱玲的作品,提出要登门拜访的时候,报刊的编辑告诉他,张爱玲不见客。在胡兰成再三坚持,编辑最终还是把地址给了他。
胡兰成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果然被张爱玲拒之门外。不过,他在走之前,给张爱玲留了一张便条,上面留有他的电话。
令胡兰成没想到的是,隔了一天,张爱玲主动打电话给他,说要来拜访他。更令胡兰成意外的是,他以为出身尊贵的张爱玲是个成熟、世故的人,而事实是,张爱玲的样子看起来像个学生,青涩且不懂交际。
张爱玲有些怯场,不知道要跟胡兰成聊什么。但是,她也不必担心,胡兰成能在汪伪政府中平步青云,靠的是他的才能,以及社交能力,他也很有女人缘,因为特别善于揣摩女性心理,所以结交了大上海不少名媛贵妇。
胡兰成侃侃而谈,张爱玲安静地听着,不时回答一下胡兰成的问题,两人第一次见面,竟然一聊就是5个小时。
第二天胡兰成再次登门拜访,张爱玲穿宝蓝绸的袄裤,戴嫩黄边框眼镜,把胡兰成请进自己房间交谈。张爱玲是很有个性的女子,装扮已然让胡兰成觉得很惊艳,房间里的陈设和家具,更是让见多识广的胡兰成觉得“华贵到使我不安...一种现代的新鲜明亮几乎是带刺激性”,胡兰成一下就体会到了为啥有人说张爱玲这里“不可逼视”,因为张爱玲房里有“兵气”。
这次侃侃而谈的依然是胡兰成,胡兰成在讲话的时候,张爱玲的样子他观察得很仔细。回去之后,胡兰成就给张爱玲写了封信,内容矫揉造作,对张爱玲大为夸赞,还说张爱玲谦逊。别人都说她冷漠孤傲,而胡兰成说她谦逊,张爱玲觉得胡兰成懂她,便回信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不消说,张爱玲对胡兰成的印象很好,能有一知己,人生之乐事。此后,胡兰成隔三差五的上门拜访,两人的交往更深一层,张爱玲可能也觉察出自己对胡兰成的情感不一样,所以她“忽然很烦恼”,便给胡兰成写了一纸条,让胡兰成不要来了。
胡兰成很明白女人的心理,他觉察出了张爱玲的心思,完全不把不让他再来的话当回事,依然频繁上门拜访,张爱玲也没有拒绝。这似乎更印证了胡兰成的猜想。
过了没多久,张爱玲送了胡兰成一张照片,背后写着: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显而易见,张爱玲已经爱上了胡兰成,而且爱的很卑微。
后面胡兰成跟妻子离婚,两人正式签了婚书。婚书的前两句是张爱玲写的,后两句是胡兰成加的。上面写道:
“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这年张爱玲24岁,胡兰成38岁。张爱玲是真心待胡兰成的,胡兰成呢?
两人婚后的生活,看起来是琴瑟和鸣的,张爱玲平时写作,胡兰成上班,在一起的时候,两人一起谈天说地,没事还会一起逛逛街看看演出,日子过得好不恣意。然而,随着时局变化,胡兰成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胡兰成是汪伪的一份子,他到武汉接受任务,在汉阳医院看上了只有17岁的周护士,把小周弄到手之后,两人同居。张爱玲在上海全然不知,后面张爱玲从胡兰成那隐约听说了小周的事情,也没有太放在心上,因为她知道胡兰成是个喜欢拈花惹草的男人。
日本投降之后,胡兰成开始逃亡。逃亡途中,他跟同学长辈的小妾范秀美好上,两人同居。当张爱玲得知胡兰成在温州,就去看胡兰成。
“我从诸暨丽水来,路上想着这是你走过的,及在船上望得见温州城了,想你就住在那里,这温州城就含有珠宝在放光。”
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张爱玲此时对胡兰成依然是爱恋的。另外,张爱玲这次来还想解决胡兰成跟小周之间的情感纠葛。
结果,张爱玲发现胡兰成又跟另外一个女人好上了,胡兰成还让她在范秀美面前称是其妹妹,当她让胡兰成在小周与她之间做个选择的时候,胡兰成说,
“我待你,天上地下,无有得比较,若选择,不但于你是委屈,亦对不起小周。人世迢迢如岁月,但是无嫌猜,按不上取舍的话。”
说白了,胡兰成鱼和熊掌都想要,张爱玲看胡兰成如此,她说,
“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张爱玲心里明白了胡兰成已经不爱她,她心灰意冷,乘船返回上海,几天后,她给胡兰成写信,
“那天船将开时,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雨中撑伞在船舷边,对着滔滔黄浪,立涕泣久之。”
伤心的只是张爱玲,胡兰成逃亡之余还做着美眷梦。
真正让张爱玲下决心跟胡兰成分手,是胡兰成去上海时,竟然拿着记载他与小周恋情的《武汉记》让张爱玲看,任何一个正常的妻子都容忍不了,更何况是张爱玲。当晚两人分房睡,不欢而散。张爱玲看清了胡兰成的真正面目,但毕竟是爱过的人,又身处险境。她闭口不提分手,依然跟胡兰成通信,寄钱,直到1947年6月,胡兰成脱离险境,她给胡兰成写了一封分手信,她说,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唯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张爱玲还随信给了胡兰成一大笔钱,30万。
不得不说,张爱玲对胡兰成,真是没得说,不爱了,也不落井下石,胡兰成一路逃亡,张爱玲一直给他寄钱,分手也选在胡兰成境遇好的时候,除此外,还给了胡兰成一大笔钱。仁至义尽。
胡兰成不死心,写信挽回,张爱玲说到做到,断的干干净净。再后来,张爱玲因找资料给定居日本的胡兰成寄了一张明信片,
“手边如有《战难和亦不易》、《文明与传统》等书(《山河岁月》除外),能否暂借数月作参考?”
胡兰成以为张爱玲对他旧爱复燃,给张爱玲又是写信又是寄照片,张爱玲回了个短笺:
兰成:
你的信和书都收到了,非常感谢。我不想写信,请你原谅。我因为实在无法找到你的旧著作参考,所以冒失地向你借,如果使你误会,我是真的觉得抱歉。《今生今世》下卷出版的时候,你若是不感到不快,请寄一本给我。我在这里预先道谢,不另写信了。
爱玲
对张爱玲来说,这段失败的婚姻已成往事。
1956年3月,张爱玲在美国的一个文艺营遇到了赖雅。
赖雅是德裔美国人,年少时就显露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17岁进宾州大学读文学专业,21岁进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先是在麻省理工大学任教,后面做自由撰稿人。因为给许多权威杂志撰稿,名气越来越大,结识了很多文学名人,比如庞德,康拉德,辛克莱·刘易斯,华莱士·史蒂文斯等等。
再后来,经朋友邀请为好莱坞编剧本,在好莱坞一呆就是12年。在好莱坞,他赚了很多钱,获得了很多认可,但是他的文学生涯也因此中断,而且他是个不善理财的人,花钱大手大脚,到头来钱也没有几个,52岁的时候,患了轻度中风。
赖雅曾结过一次婚,离婚,有一个女儿。遇到张爱玲的时候,他的身体情况不好,没钱,是个过气作家,想要通过写作重回巅峰。
赖雅跟张爱玲,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其实都不般配。但是,感情这事谁也说不好,两人很聊得来,两个月后两人就行了周公之礼。
张爱玲是真的爱上了赖雅吗?
就我来看,两人更像是深处沼泽之中,互相需要对方罢了。赖雅的情况不好,张爱玲当时的情况也不好,她从香港来到美国,以为自己能站住脚跟,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她在美国不被认可,日子过得艰难。
在这个时候,张爱玲认识了人脉广,知识渊博的赖雅,两个相谈甚欢,让张爱玲有了依靠的感觉。所以,就有了赖雅离开营地时,两人依依不舍的场景。
然而,真正让两人关系突飞猛进的关键,是张爱玲怀孕了。
两人见面商谈,决定结婚,但孩子不能要。至于说,不要孩子是谁先提出的,现在已经没有办法考证,但不管怎么说,张爱玲做了人流。
就这样,1956年8月14日,张爱玲跟赖雅在纽约举行了婚礼。距离两人相识不到半年时间。这一年张爱玲36岁,赖雅65岁。
婚后就要面对现实的生活了。赖雅没有钱,固定收入是每个月50多美元的养老金和一点版税收入,结婚前,赖雅也跟张爱玲说过,在家庭收入这块,他是无能为力了。这也就是说,负责养家的是张爱玲。赖雅能做的,就是在写作上给张爱玲一些指导,在家务上不让张爱玲操心。
张爱玲婚后一开始的生活,倒也安稳祥和,她做翻译,为香港的电影公司写剧本,没事的时候,会跟赖雅一起旅行、逛街、看电影。随着她对美国越来越熟悉,她对赖雅的依赖也越来越少。
反观赖雅,随着年龄越大,中风的次数越多,对张爱玲的依赖越深。等到1965年,赖雅摔倒瘫痪,更离不开张爱玲了。两人的经济情况一直都很勉强,要时常变卖张爱玲母亲留下的古董贴补家用。
现在赖雅瘫痪,更需要钱,张爱玲既要照顾赖雅又要写作,压力非常大,但是她倒从来没有置赖雅于不顾。她到别处任职,当赖雅女儿和邻居都照看不了的时候,她将赖雅接到了身边,后面又带着赖雅去了康桥,直到在1967年10月8日,赖雅去世。
这一年,张爱玲47岁,两次失败的婚姻,让她对婚姻彻底止步了,从此她一直过着单身生活,直到去世。
回看张爱玲的两次婚姻,留给她的痛苦和磨难是更多的。她把爱情给了胡兰成,然而所托非人,真情错付。她跟赖雅的婚姻,磨难重重,让她精疲力尽。她的两次婚姻,都是在相识不久,结的都很匆忙。她的两任丈夫都比她大很多,都有才华有知识,跟她的性格也都相反。
从张爱玲婚姻对象的选择上,她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在弥补,童年起在父亲那缺失的安全感。这或许也是她婚姻不幸的真正原因。从张爱玲的这两段婚姻上,我倒觉得张爱玲是个真性情的人,不是外界所说的,是个特别凉薄的人。对胡兰成这个渣男来说,她仁至义尽,对赖雅来说,虽然没有爱情,但也尽了妻子的责任。
关于张爱玲的家庭、家族,我们下一篇再说,有兴趣的朋友记得关注哦。看了一些有关张爱玲生平的著作,个人认为这四本是比较好的,分别是《张爱玲与赖雅》司马新,《张爱玲传》余斌,《张爱玲家族》冯祖贻,《我的姐姐张爱玲》张子静(弟弟)。
【原文】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幸甚,不宣。巩再拜。
曾南丰祠
【译文】
曾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派去向您请求写碑志的人回来了,承蒙您赐予的书信和为我祖父撰写的墓碑铭,我反复拜读,感动与羞愧之情一齐涌上心头。
碑铭之所以在世上有显著的地位,是因为它的作用与史书相近,但是也有与史书不同的地方。大概就在于史书对一个人的善恶均一一记载,而碑铭估计是古时候那些功勋显赫、才华横溢、有志向、有义气的人,唯恐后人不了解他,便一定要写一篇碑铭来让别人看见。有的把它放在家庙里,有的把它放在墓穴中,目的都是一样的。假如那人是个坏人,还有什么可以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和史书有所区别的地方。碑铭的写作,目的是让死者不留遗憾,活着的人也得以借机表达对死者的敬重。善良的人希望自己的善行被记录下来,就勇于自立;坏人没有什么值得记载的,就会感到羞愧和害怕。至于博学多才、见识练达的人,忠义节烈、品行高洁的人,他们那些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都能在碑铭中一一展现,足以使他们成为后人效仿的榜样。碑铭警世劝勉的意义,不与史书相近,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吗?
到了世道衰败的时候,为人子孙的,都一心只想赞誉他们故去的亲人而不凭借事实和道理说话。因此即使是坏人,都力求撰写碑铭,以此向后世炫耀。写碑铭的人既然不能拒绝而不写,又因为死者的后人一再请求,要是写上死者的恶行,那么人情就无法顾全了,这样碑铭的记载就开始不真实了。后代想给逝者作碑铭的,应先了解一下作者的为人。倘若所托非人,铭文就会不公正、不符合事实,也就不能在世上流传并被后代知晓。所以千百年来,上至公卿大夫,下至小巷平民,死后都有碑铭,但能够流传于世的大概很少。其中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所托非人,铭文的记载不公正、不符合事实的缘故。
既然这样,那么谁是撰写碑铭能够完全做到公正与符合事实的人呢?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是做不到的。大概道德修养高的人对坏人就不会接受请求为他撰写碑铭,对普通人也能正确辨别。就人的品行来说,有的人心地善良,行事却表现得不太好;有的人内心奸邪,在外面却表现得很善良;有的人善行和恶行相差悬殊,很难明确指出来;有的人实际表现超过他的名声;有的人名声超过他实 这与用人的道理类似,不是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怎么能正确分辨而不受迷惑,评论他而不掺杂私人感情呢?能够不被迷惑、不徇私情,就做到公正和符合事实了。如果撰写碑铭的人不擅文辞。那么碑铭在世间也还是不能流传,鉴于这种情况,又要求他的文章也要写得好。所以说,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是做不到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然而道德修养很高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即使有时在同一时代出现,也可能隔数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出现一个。这种人出现就如此困难,碰巧遇上他更晨难上加难。像先生的道德文章,绝对是隔数百年才能出现的。先祖父的言语行为均卓然出众,有幸遇到先生,为其撰写公正而符合事实的碑铭,它将流传百世,这是毋庸置疑的。世上的读书人,每每阅读传记中记载的古人事迹,看到打动人的地方,就经常感到悲伤,在不知不觉中就流下了眼泪,何况读的人是事迹的主人公的子孙呢?又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慕先祖的德行,继而想到它能流传后世的原因,就可以知道先生施恩一次,可以泽及我的三代子孙。这份感激与希望回报的心情,我应该用什么表示出来呢?
我又想到像我这样浅薄、迟钝而又笨拙的人,先生却加以提携;先祖这样颠沛流离、命运多舛一直到死的人,先生却为他撰写碑铭,以此赞扬他。那么世上气宇不凡、才智出众、世间少有的人,谁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门下呢?隐居山林的人,谁不希望自己名传后世?谁不想做善事,谁不为做了坏事而惭愧、害怕呢?身为父亲、祖父,谁不想教导好自己的子孙?身为子孙,谁不想使祖父、父亲获得荣耀?这种种美行,全都应当归功于先生。既然拜受您的赏赐,就冒昧地陈述了请您撰写碑铭的原因。来信中谈到的先祖世系相传的问题,怎么敢不领受教诲而加以详细考查呢?
荣幸之至,不再赘言。曾巩再拜。
曾巩纪念馆
啤铭,以此赞扬他。那么
世上气宇不凡、才智出众、世间少有的人,谁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门下呢?隐居山林的人,谁不希望自己名传后世?谁不想做善事,谁不为做了坏事而惭愧害怕呢?为父亲、祖父谁不想教导好自己的子孙?身为子孙,谁不想使祖父、父亲获得荣耀?这种种美行,全都应当归功于先生。既然拜受您的赏赐,就冒昧地陈述了请您撰写碑铭的原因。来信中谈到的先祖世系相传的问题,怎么敢不领受教诲而加以详细考查呢?
荣幸之至,不再赘言。曾巩再拜。
【心得】
在唐宋八大家中,曾巩是最没有存在感的,这只是现代人的感觉,其实曾巩是最重视作文章法的。本文行文流畅、周密有致,历来被看做曾巩最重要的代表作。
文章从墓志铭的社会价值以及流传条件着笔,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论述了墓志铭存在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品德与文章“兼胜”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不留情面地批判了有些作者囿于人情、不能公正地评价死者的不良风气。
文章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得体。虽是写感谢信,但作者开头却并不言谢,而是迂回曲折,慢慢道来,由古及今。通过述说墓志铭的写作之难,将话题引到欧阳修身上,不用庸俗的客套,不用空泛的溢美之词,既不着痕迹地赞颂了欧阳修的品德和学识,也使自己的感激之情得到了充分的抒发,显示出了极佳的行文能力。
本文从虚到实,言简而意深,语言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难怪沈德潜曾对本文作如此评价:“纡层牵引,如春蚕吐丝,春山出云,不使人览而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