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开光”,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个词,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都认为这属于一种佛教仪式。但凡是有几分宗教信仰的人,都喜欢随身携带开过光的物品,或者在家里供奉开过光的佛像、财神、佛塔等,好像只有开过光,才能感受到神佛庇佑的安全感。
那究竟什么是“开光”呢?开过光的东西,真的会灵验吗?
首先,开光一词其实是来源于道教的,只是佛教信徒众多,将这一仪式发扬光大了,据说,在我国,佛教徒就有上亿人。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自魏晋之后,道教的发展却一路呈现下坡趋势,信徒越来越少,以至于他们的拿手本领,也被大家给忘记了。
过去和尚吃饭要靠“化缘”,因为佛祖在民间的威望比较高,寺庙也受十方供养,只要穿上袈裟手持钵盂,一个和尚就能以此游走四方。相对来说,道士吃饭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因此他们练就了一身混江湖的本领,比如看风水、做法事、算命、驱邪捉鬼等等,开光也是他们增加收入的一个拿手绝活。
道教的开光,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个仪式,请来神灵以灵力入注到一件法器上。开光这件事道士是专业的,不但仪式花里胡哨,针对不同祈愿需求的咒语也多不胜数,可以说是考虑到了各个群体客户的需求,总有一款适合你,比如正财咒、制煞咒、护身咒、安胎咒等等。
只是咒语,听上去便威力无穷,比如这道正财咒“天清清、地灵灵,奉请五方五路众财神。招财童子、进宝童郎、四方贵人、神通广大------”
五路财神都请来了,这想不发财都难。
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个时候它是没有“开光”这一说的。受到本土道教的影响,再加上佛教有一个“祝福”仪式与开光相似,于是便也改名开光。
佛教的开光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公元980年),开封太平兴国寺所译的《三昧仪轨经》之中,经书中有言“复为佛像,开眼之光明,如点眼相似。”
这就相当于是画龙要点睛的意思,刚做好的佛像或者寺庙,它只是一个空壳,还没有佛性,通过一个仪式,把佛祖菩萨的化身请到佛像之中,于是这个佛像就具有了宗教意义上的神圣性,成为信徒们心中真正的“神佛”,信徒在顶礼膜拜的过程中,也会因此而更加虔诚。
印度的马鸣菩萨,在他的著作《事师五十颂》中称“开光”为“圣住”,意思是请来佛祖和菩萨的化身安住在某一器物内,这个名称也算贴切。
简单来说,所谓“开光”,就是通过一个特殊仪式,将宗教信仰中的神佛灵力,给注入到一件物品中去。一旦仪式结束,这个物品就被认为是拥有神圣灵力的,神佛的力量,自然具有护身、祈福、避灾的效果。
“开光”最早在佛教中流行时,它主要是给寺庙和佛像起到了一个“启用典礼”的作用,告诉大家有“佛”在此,可以来参拜烧香,就好像今天我们哪里有个店面开业了,也要举行个盛大仪式昭告天下一样。
佛教的开光仪式,有着非常繁复严格的流程,主要有炉香赞----三称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滚引磬,刹板-----请圣-----法师说法----佛宝赞-----回向等8个步骤。不管是诵经、请圣还是绕佛时引磬的转板打法,都很有讲究。
这种仪式,在普通信徒的心目中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自然也会有人想到,佛像开过光以后就有了神佛的力量,那我的玉佩、念珠、香囊若是开了光,是不是佛祖就能跟着保佑我了?于是就有人拿了自己的私人物品,到庙里请高僧也举行个开光仪式,谁都害怕佛祖保佑别人不保佑自己,于是这开光就流行起来。
开光在民间已经盛行了近千年,即使到了现代人们也是趋之若鹜,不少寺庙和佛具店,都靠着“开光”赚了个盆满钵满。一串普通的念珠吊坠,只要说开过光,价钱就能翻到你倒抽凉气,甚至还有人给汽车、手机这些物品开光。据说还有老板给“笔”开光的,将开过光的笔发给公司的销售们,认为这样就能源源不断的签单。
哪里有利润,哪里就会有欺骗。就是因为大家对“开光”的偏好与执念,近年来也有不少商人在这上面做假,比如冒充“高僧”到处给人“假开光”,还有批量生产,搞个“开光证书”、“开光视频”来忽悠买家的。
乱象丛生的市场我们暂且不表,只说开过光的东西,真的会灵验吗?
开光到底灵不灵,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能够证明,甚至也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满天神佛的存在,说到底,这一切都是我们人类的意识形态而已。同样是搞一个盛大的典礼仪式,寺庙举行过之后,你认为是开了光有神佛存在了,若一个店面开业也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你会以此来断定他店里卖的都是真货名牌吗?
人有三衰六旺,事有旦夕祸福,世间万事,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对于相信的人来说,经常会感觉“开光”是灵验的,笔者认为灵验的也许不是“开光”,而是信仰的力量,因为对神佛的信仰,起到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也增强了谋事的信心,从而有助于我们结果的达成。明明是你小心努力获得了回报,你却认为功劳是那件开光物品的,就好像阿Q自己窝囊,挨了王胡和假洋鬼子的打,结果却怪罪静修庵里的小尼姑一样。
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整天拿着酒葫芦爱啃鸡腿的济公,人家也成了高僧活佛,可见“本心”才是最重要的。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这大概才是“开光”能灵验的根本。大家认为呢?
经常听人说自己买了一块玉,想要去寺院找位大师开一开光,这种事儿相信大家都已经是司空见惯。但是,最近这些年奇葩的事越来越多,竟然还有人开着自己新买的汽车上山,说自己的车也要请高僧给开一下光;还有每年高考以前,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拿着一支笔跑到寺庙去,说请大师开光以后,这支笔就是“考试神器”。
开光配图
说到开光,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亲身经历,就拿我自己来说,我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和几个同学去南岳游玩,然后每人买了一个小小的平安符,这个平安符,大师说是已经开光过的,后来有段时间,我们就把那个护身符每天都带在身上,至于戴了多久,那个护身符最后哪去了,这些都早已经记不起来,这就是我唯一经历过的“开光”事件。
到底什么是开光呢?开光真的灵验吗?通常来说,开光是种佛教仪式,比如新建的寺院落成,或者佛像打造完毕,又或者新的佛经运抵,这个时候,就要按照佛教的传统,郑重举行致礼仪式,表示现在寺院可以启用,诸佛可以开始安住供奉。
开光配图
通俗地说,寺院建筑,在开光以前,它只不过是一堆泥土木材搭建而成的普通房屋而已,而开光以后,就变成了有佛法加持、有诸佛入驻的神圣寺院;佛像也是如此,开光以前,只是一个普通的雕塑,经过开光以后,就像是给躯壳注入了灵魂,它就能真正代表佛或者菩萨,人们在它面前磕头许愿才会灵验。
不仅是佛教,咱们传统的道教也有开光仪式,作用同样和佛教的开光类似,道教的说法是,通过念咒语和一些手印指诀,将神灵之力请入被开光的物体之内,然后这个被开光以后的东西,就会具备一定的法力和功效。
开光配图
这是针对普通大众所需要的开光而言。当然道教的开光,同样也包括给神像或者建筑开光。对于普通人而言,不管是去寺院开光还是去找道士开光,开光之后的东西,到底会有啥不一样呢?
我上大学时买的那个开光护身符,带在身上一段时间以后就忘记哪去了,我其他同学也是,谁也没有做到一直带在身边,当然时至今日,我们都依旧平平安安,并没有因为开光护身符的丢失而怎么样。
开光配图
我想很多去开光过的朋友都有类似的经历,比如拿一块玉石去开光,然后每天都带着,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慢慢就忘记这回事了,有的甚至最后连那块玉哪去了都不太清楚。
我们中国人有句老话叫“信则有不信则无”,其实开光这件事,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一种神秘的心理暗示,因为开光的时候,是要目睹它经过很神圣很庄重的仪式,这些仪式会传递给我们一种很强的信念感,让你相信开光后的东西一定与众不同,一定能起到我们希望的某种功效。
开光配图
当你相信某件事情的时候,自然就会以非常好的心态去对待、去努力,从而很有可能实现当初许下的愿望,所以很多人说开光很灵验,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
当然,还有很多人说开光不灵验,比如说那些给自己爱车开光的人结果出了车祸,又比如拿着开光的笔参加考试结果落榜的人,我想这种事吧,你一旦迷信了,那它肯定不会灵验,不然,个个都拿着开光的笔去考清华北大,你觉得可能吗?最后,不知道你们还见过哪些奇奇怪怪的“开光”事儿呢?欢迎留言评论!
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或文昌公,职司考试、功名,源于四川成都平原,传说始于汉武帝时代,最初可能是山神之类的自然神,随着信仰者日众,逐渐转变成人格神。于《十六国春秋》里,文昌帝君的身份是“张恶子”,根据四川地方用语,恶子与蛇有关,推测文昌帝君原来可能是蛇神。张恶子在唐朝时因为助皇室有功,唐玄宗(712-756)授为左丞。唐僖宗(874-888)逃到四川时,张恶子再度显灵于利县的桔伯亭,襄助唐朝皇室,张恶子被封为济顺王。宋朝1004年时,因协助官方压制四川,封为英显王,至1316年(元延祐3年)时,仁宗敕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值此阶段,张恶子已经转化原有的地方神和山神色彩,成为普遍流传的神祇,称号也变成目前流传的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聪明咒
九天大帝 身披白衣
日月照耀 乾坤斡随
有能敬者 聪明如斯
黄老丹元 与心合宜
五神卫守 八圣护持
诵之不辍 万神赴机
我司大化 光耀生辉
心开茅塞 袪钝除迷
诵之万遍 文冶琼瑰
词源浩浩 笔阵风驰
九天开化 万章洞微
元皇上帝 勿稽勿迟
急急如律令
根据各地信仰的不同,但通常都会在文昌诞辰或考期将近时,会参加文昌或会带一些谐音有吉祥之意的供品拜文昌,例如葱表聪明;芹菜表勤劳;还有桂花表贵等等代表好吉兆的供品,希望这些供品带来好运,文昌帝君赐予子女或自己学业进步、金榜题名。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编辑:宋凯 热线电话||5369528、5369523
我们经常在不同城市的居家房前屋后看到这样一块立着的石头
上边刻着五个字“泰山石敢当”
这块石头的来头可不小
2006年被列入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那么,
“泰山石敢当”有何寓意?
1
“泰山石敢当”有辟邪之意。据有关的文学研究:其实这一现象是一种久远的宗教习俗,它起源于史前时代,并被人们加以继承。这一习俗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所以才认为大自然产的石头可以抵制邪气之物。
2
“泰山石敢当”有镇宅保平安之意。泰山曾是黄帝飞仙的地方,古人认为泰山石具有神秘力量的,所以古人会在家里放上泰山石且在石上写敢当两字。
3
“泰山石敢当”有打压恶鬼之意。古人认为在十字路口,三叉路等地存在诸多煞气,为了压制恶煞厉鬼、减轻煞气,古人通常在正对十字路或三叉路的门口放上“泰山石敢当”。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敢当,所向无敌也。”
这种说法认为石敢当是五代汉时的勇士。明人陈断儒的《群碎录》云:“五代汉刘知远时,有勇士名石敢当,其慕古人名以自表见耶?仰即其人与?”杨信民的《姓源珠玑》亦讲“五代刘智远为晋祖押衙,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遇于卫州。智远遣力士石敢当袖铁槌侍。晋祖与愍帝议事,智远拥入,石敢当格斗而死,智远尽杀帝左右,因烧传国玺。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居民。”
关于石敢当的传说故事
“
(之一)
相传在泰山脚下,住着一个姓石名敢当年轻人,长得身材魁梧,为人憨厚实在,心细胆大。父母早亡,经媒人说得一房妻子,男耕女织,夫妻恩爱,日子虽然清苦,但也其乐融融。
白天石敢当下地干活种庄稼,由于离家远,有时带干粮,有时中午不吃饭,老婆心疼,有时中午送饭。因为地头有一颗大树,他老婆送饭时总是把饭放到树荫下,然后给石敢当打声招呼就回家了。而石敢当习惯把活干完才过来吃饭。
这天石敢当干完活,到树荫下吃饭,发现篮子里没有馒头,坛子里也没有稀饭,心里想难道是老婆给我开玩笑。所以也没在意,以后接连好几天都是这样,他到家问老婆,老婆一脸茫然说:“你干了一天农活,又累又饿,我会给你开这样的玩笑吗?”
第二天,石敢当又到地里干活,心想今天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到了中午,他老婆来送饭,把饭放在树荫下,给他打了声招呼就走了,石敢当在地里观察周围动静,不一会儿,他就发现一个浑身白毛的狐狸,在偷偷吃他的饭,石敢当就悄悄的走了过去。石敢当大喝一声:“小畜生,竟敢偷吃我的饭菜。”举起手中的锄头便要打,那狐狸吃的正起劲,不知道周围有人,狐狸把头钻进坛子里吃稀饭,因失计慌忙,坛子口又小,一时竟出不来,只好头戴着坛子像只没头的苍蝇乱跑,石敢当一锄头下去,不偏不正正好打在饭坛子上,把坛子打碎了,狐狸只觉得犹如晴天霹雳一声,吓得肝胆俱裂、屁滚尿流,撒腿就跑。从此石敢当的午饭再也没少了。
又过了好多年,远在百里之外有一户员外,家中最近闹狐妖,狐妖半夜总是来纠缠员外的女儿,员外一家请了道士和尚来除妖,结果狐妖法力高强,除妖不成,反被戏弄。
员外一家实在无奈,便心生一计,员外让女儿问问这狐妖的来历和弱点,以便除妖。
当夜,狐妖又来,小姐假装和狐妖喝酒,对狐妖说:“我爹最近又请了法力高深的道士要来降你,你可要当心。”狐妖酒醉又不知是计,便说:“我修炼了千年,岂是那些和尚道士能降服的。”小姐接着说:“难道你是天下无敌?”狐妖说道:“天下无敌愧不敢当,在这方圆几百里内,我谁都不怕。”小姐道:“那也果真了不起。”狐妖道:“要说害怕,在这方圆几百里内,我还真怕过一个人,至今提起,我就胆战心惊。不过已经几十年了,那人恐怕早已不在人世。”小姐不依不饶,要问这个人是谁,狐妖就是不说,小姐故意假装生气,狐妖经不住就把当年偷饭,被石敢当差点打死的经过细细的给小姐说了一遍。
小姐告诉员外,员外赶紧派人去找石敢当。终于找到了,可是石敢当已经年近八十,须发全白,早已不是当年身材魁梧的小伙子了。员外不免有些担心,把事情的经过给石敢当说了一遍,石敢当回想往事,说当年要一锄头打死这孽畜,便不会有今日之事。随即表示自己已是快入土之人,为救人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当夜,石敢当还是当年打扮头戴斗笠,身穿简装,手持锄头,就在小姐闺房等那狐妖。
半夜时分,狐妖果然如期而来,只听窗户一开,一阵旋风“呼”地吹进来,身子还没站稳,就听石敢当举起锄头大喝一声:“偷饭的小畜生,你敢来此撒野,岂不知石敢当长生不老”。那狐妖听此一言,吓得肝胆俱裂,浑身发抖,嗖的一声从窗户逃走了。从此在也不敢来了。
因为石敢当年事已高,不可能天天在员外家镇守,员外就托人画了一幅石敢当的画像,挂在家中,从此家中平平安安。附近百姓听说此事后,都争相家中挂石敢当的画像。
由于古时画纸的质量差不易保存、而且还贵,一些穷人家买不起,就有人用当地的石头上写上石敢当的名字,照样可以驱邪镇宅。天长日久就形成现在的泰山石敢当。
据说石敢当死后,由于当地百姓争先供奉,威名远扬。玉帝特封石敢当为镇邪除妖的正神。所以民间家中争先放一块泰山石敢当也就不足为奇了。
“
(之二)
在大江南北的农村,大凡阳宅冲处,或正对巷口、桥梁地方,常立有石碑—块,上刻“石敢当”三字,可以降妖除魔,禁压不祥。泰山周围修建民房,则多将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碣建于后墙正中,此俗一直沿用至今。据说,这石敢当的传说,就起源于泰山。
相传,石敢当是后晋泰山石家林人,姓石名敢,家境贫寒,靠打柴为生。石敢自幼喜欢舞枪弄棒,练得一手好枪法。
这年六月,瓢泼大雨一连下了三天,把整个汶河灌得八方横溢、洪水泛滥,河水冲上岸来,连人带畜,卷走了整个村庄,只有石敢一人附在一棵大树上,才免于一死。此后,石敢便不得不寄居在岱岳镇姥姥家,白天上山砍柴,晚上帮姥姥做些家务,深得姥姥疼爱。
石敢生就一身硬骨,山上他没有跨不过的沟、涉不过的涧,没有攀不上的树、爬不上的崖,而且每遇飞禽走兽,只要他举手投石,说打耳朵不打眼,说打翅膀不打脸,射技高超,可谓百步穿杨。
一次东岳庙会,石敢到会上卖柴,见—伙无赖之徒,在大庭广众面前竟敢调戏民女。他气愤不过,抡起扁担就打。起初,那伙无赖还嘴硬耍刁,石敢三下五除二,一阵扁担,直把他们打得跪地求饶才住了手。
就这样,石敢凭着一身本领,一腔的豪气,常常为百姓打抱不平,除暴安良,好多连官府都管不了的无赖,也被他降服了。人们钦佩他见义勇为,敬慕他的胆识武艺,便石敢尊称为“石敢当”。
一年冬天,镇上赵员外的女儿被妖精缠上,终日疯疯癫癫,多方就医未见好转,把赵家弄得乌烟瘴气,一家人六神不安。赵家贴出告示,说谁能降住妖精,赵家愿与他平分家产;若是未婚男子,甘愿将女儿以身相许。多少人为了捞到赵家的半分家业,被妖精弄得皮毛不见;多少人羡慕赵小姐的姿色,做了妖精的美味佳肴。从此,再也无人敢登门降妖。赵员外见女儿日益憔悴,神魂颠倒,更是心急如焚。
石敢闻讯,急忙赶到赵家。他问清了妖精的出入时间,夜晚,他把赵小姐挪入别室,自己换上赵小姐的衣裳,手持铜手炉在床上等候。三更时分,一阵旋风过后,妖精破门而入,刚要掀帐子,石敢猛地将铜炉扣在妖精头上,只听“哎哟”一声,妖精化作一股青烟逃走了。
第二天,赵员外得知石敢降服了妖精,便大开宴席,又要分家产给石敢,又是要让女儿与石敢成亲,都被石敢婉言谢绝了。
人们得知此事,更是把石敢传得神乎其神,说石敢会什么咒,通什么法,石敢的名字越传越远了。
不久,江南杭州来人请石敢,说有一民女被妖精迷住,不得解脱。妖精曾扬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泰山石敢当的火龙爪。”石敢听后,欣然应允,千里迢迢赶到杭州。妖精听说石敢已到,不等石敢下手,就先悄悄地溜了。
从此,石敢更是闻名遐迩。每天,从天南海北来求救的络绎不绝,石敢应接不暇,便请石匠在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交给求救的人。刚开始,人们还不信这石头能避邪,等回家立在大门里边,果妖精见立有此碑,便不再前进。于是,石敢当的碑碣便在民间广为流传。
黄财神咒
“嗡,占巴拉,杂勒扎耶,唆哈” (ong . zàn bā lā . zā lián dá yé . suowa 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