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猪

南京风水(南京风水大师)

时间:2023-10-04 22:38:06 作者:樱花飘落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1937,南京保卫战,忠勇的守护与可耻的溃逃

1937年的12月13日,南京保卫战失败,随后就是惨绝人寰,让我们整个民族伤痛至今的南京大。今天,我们全角度的解析南京保卫战,从这次战争中,能看到什么。 第一部分:什么是战争,1937年如果是志愿军守卫南京,能不能打赢;第二部分:南京保卫战该不该打,为什么说南京是死地,到底是什么想的;第三部分:前期准备为什么一塌糊涂,日军长驱直入、畅通无阻,直接兵临城下;第四部分:城破在即,守城指挥官为什么闲庭信步,成竹在胸。第五部分:血战南京城,我军将士铁骨铮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与阵地共存亡,英名与世长存;第六部分:唐生智贪生怕死,胡乱指挥,混乱大溃败开始;第七部分:南京市长萧山令,报必死之决心,做最最后之反击,与南京共存亡,壮烈殉国。第八部分:解读这沉重的历史。 曾看很多人问,为什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功了,南京保卫战失败了。或者有人说:如果是把换成志愿军,在装备不变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打赢战争? 我只能说这个问题无解。战争不是简单的两军对战,不是就是战场上的那几天厮杀,而是政治的延续。就像我们看上甘岭战役,我们看到的是前线的激烈战斗和志愿军的勇敢,但是我们可能忽略在此之前中国大地上的巨大变化。就在这几年:大力清除匪患,如东三省长期土匪盘踞,以往所有的政府从未想解决这个问题;消灭娼妓陋习,让某些人人津津乐道的,仅上海娼妓的比例达到惊人的1/20;完全剿灭,1933年,中国的种植比例达到了耕地面积的20%; 带领伟大的中国,以惊人的意志力与雷霆手段,毫不留情的清理社会顽疾,包括在解放初期打赢两黑一白战役,这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这个组织要做什么事情,就一定要做成。 这是抗美援朝的政治基础,是必胜的信心,才能有铁的纪律铸就威武军魂。 所以抛开这些去问:如果志愿军打南京保卫战会怎样,我答不出来。 就好像中国是个运动员,本来身强体壮,但是来了个教练是个坏逼,天天带这个运动员抽,吃薯条喝可乐,从来不训练,每天躺沙发上玩游戏。明天就是马拉松比赛,你一看,好家伙,这运动员250斤体重,别说跑,站着都喘,这个时候你问我:如果换个教练,他明天能赢比赛吗?...... 你大学天天通宵到网吧玩游戏,微积分一节课都没听,明天就考试,你通宵学习一个晚上顶啥用?前面做的孽太多了嘛,拖到最后没有办法了。 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我们简单回顾下,选择淞沪战场,没有错,但是具体战术上有很大的问题。中日采用的都是添油战术,问题是,日本有油可以添,国民政府加一加就没油了。一个是日本为战争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日本是正儿八经的征兵制,虽然说日本有1亿人,有4.5亿人,但是日本兵源至少前期看起来似乎无穷无尽。因为日本17岁到40岁的适龄男子,除不符合体检标准或特殊情况外,一律要服兵役,到1937年,日本已拥有现役兵员38万人,预备役兵员73万人,后备役兵员87万人。这些,显然是没有的,原来都是军阀混账,瞎抓壮丁,即使到了淞沪会战,还指望着调停,自然没有准备好。另外一个是日本是个相对成熟的工业国,交通工具可以随时将后方的士兵运输到前线,而根本没有搞啥基础建设,川军,滇军虽然赤胆忠心,但唯一赶到前线的方法就是靠两条腿,就这,还要自己编草鞋。淞沪会战都打完了,滇军都没赶到前线,不是不想参加,是真的腿都快跑断了..... 最后淞沪会战的中央军基本拼完了,赶到的地方军也拼完了,一部分地方军阀的部队还在路上,只好结束。而淞沪会战的另外一个后果是给了中国守军巨大压力和失望,都已经竭尽全力了,牺牲30万将士浴血奋战,依然没有换来胜利!以上这些我们都不谈了,抛开所有的前提条件,是不是南京保卫战打不好,能不能不要输的这么惨。 保卫南京,的心态是复杂的。如果说还指望英美的调停,他报的希望已经不大了,虽然在这一点上,作为统帅是绝对的不合格,要知道今天疫情他美国别说死了20万,就算后面加个零,美国都不会眨下眼。人家自己死了人都不在乎,你死个几十万人关他们屁事?但是还是将一定的希望放在德国的调停上。 而这个时候的日本,其实是发生了矛盾。对于日本政府来说,其实不想打了,提出论持久战,他日本政府也不是傻子,知道拖下去拖不赢,本来他们的计划就是先占东北,再在华北搞事情,就是想切香肠。所谓不怕鲸吞,就怕蚕食。但是此事的日本军方,士气高涨,坚决要打南京。两边争来争去,日本政府争不赢,也不敢和军方讲道理了,最后批准了作战计划,进攻南京。 就在南京会战爆发前,驻华大使陶德曼受委托来调解中日战争,很开心,好嘛,不打了最好,同时给德国大使面授机宜,可以接受秘密条款作出让步,就看看日本人提啥条件。什么叫秘密条款呢,就像古巴导弹危机,美国对苏联的要求就是所有条款保密,美国拆除了土耳其的导弹,但是不能让别人知道,因为我是北约的扛把子,要面子。简单说就是我可以让步,但是我们只能签署秘密条款,不能让别人知道,不能让我没面子。我可以投降,但是不能让别人知道我投降了。 但是这个时候日本的军方已经完全占了上风,士气高昂,根本不接受停战,最低条件就是承认伪满洲国,一看这就没办法了。淞沪会战烈士尸骨未寒,这个时候要敢同意这个,明天中国的敌人将不再是日本,而是你。 终于,被日本人逼上梁上,必须打,没有调停,也没有苏联援军。 日军华中方面军任主力,主要由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构成,筹备了30万兵力。南京战役,即将爆发。南京怎么打,该不该打,这是一个问题。召集了军事会议,讨论南京的问题,结果会议上,基本上所有的高级将领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唐生智、徐永昌、刘斐都不同意守南京。

原因一:守不住。这个,确实说的是大实话,是真的守不住。后面会聊一系列的战争,这里我公平的说,战争的胜负,士兵的数量是重要问题,但不是一切问题。南京保卫战,即使全南京老百姓也抱着必死的决心和日本人干,也打不赢,这是事实,只要头脑冷静,必须接受。所谓背水一战,破釜沉舟,也要双方别差的太远。当时中日装备,火力,补给上带来的差异,最好的结果是士兵交换比是1:5,国民政府要拿出150万士兵来打,当时的情况真的拿不出来。而且中央军刚打完淞沪会战,已损失惨重,还没有休整。即使让平民也上都不行,自从枪械被发明,按照二战的数据,平民和有组织军人的交换比要到20:1甚至还远远不止,要干掉30万日军,就要有600万生命填进去,南京城整个人口当时为65万;所以,这一仗打不赢,李宗仁说的是实话; 原因二,南京不利于防守当时国民政府基本上已经接受了抗日战争一定是持久的这个基本事实,否则后期也不会专程找我党给他们讲解游击战争。基于这一点,再加上,南京是防守上的死地。南京,六朝古都,所谓易守难攻,是因为有长江天险,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日本人已经拿下了上海,他们根本不需要过长江,不仅他们不需要过长江,而且长江包围了南京北面和东面,还成为了阻碍撤退的天险,反过来了!同时,南京的南面又不是山就是丘陵,不易撤退。 所以,多数人认为如果南京守卫战打不好,就会被日军包了饺子,投进去多少人丢掉多少人,把有生力量都折腾光了,以后还有什么家底和日本人拼? 大家都不同意防守南京,委员长很不爽。因为大家是从军事上的角度来说的,但是委员长是的总裁,日本人打东北,反正是张学良的底盘,丢了就丢了,虽然是真的打的赢。但是现在南京是首府,直接一枪不放就丢了,那他还不让人给骂死,面子上怎么搁得住啊。 会议上,正在委员长焦躁不安和尴尬的时候,唐生智说话了:南京是首府所在,是总理陵寝所在,必须要守,一定要守! 大喜过望,终于有人给了个台阶,马上任命唐生智为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而唐生智坚定的表示愿与南京共存亡。除非我死,绝不撤退!开会,最怕的是有人唱高调,他唐生智都说和南京共存亡,准备殉国了,大家自然不好说什么,于是草草散会。 会议结束,李宗仁拍拍唐生智的肩膀:兄弟,为党国守南京,牛逼啊!这当然不是李宗仁的心里话,李宗仁想说的是:你个瘪犊子,就你还守南京?你这是要坑死所有人的节奏啊! 李宗仁认为唐生智守南京必然是悲剧收场,是因为第一本来唐生智就是个墙头草,从来不坚定,就在国民政府里面,一会反蒋一会拥蒋,这样的人会共存亡?莫不是在搞笑吧。第二,他唐生智的军事履历,几乎就没打赢过仗,而且原来反对,给穿了小鞋,远离前线,快10年没打仗了。你个瘪犊子既没意愿,也没能力,就会唱高调,你守个毛线。 这个情况,能不知道?他当然知道,但是没有人愿意守啊,总要找个人背锅。说:请大家坚守2个月,只要2个月没问题,我带新军和云南大军来救援。2个月,他想多了,2个星期都没守到! 现在要打仗,第一考虑防线组建,第二考虑军队组织; 首先我们看部队组织; 淞沪会战打得非常惨烈,中央军的建制基本上已经被打残了,无法再战,最后组织的守军是:刚从上海前线撤退下来的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加上从他处抽调来的10个师,总共13个师,再加上由军事学院学生组成的教导总队、宪兵部队、江宁要塞部队,满编将有18万人左右,18万人中,新兵大约是3-5万人,很多人是刚刚才摸到枪,还不会打.....而整个队伍中最核心的部队是全德械装备的教导总队。 德械师的战斗力有多强?师团配置了坦克,有直属的炮兵营,配置了马克沁重机枪,只要委员长别瞎指挥,虽然装备上和日本人依然有差距,但战斗力绝对不逊色与日军。淞沪会战中,第87、88师两个德械师的德制火炮,发起了令日军窒息的猛烈炮击。随后,便采用闪电战,主动向日军阵地发起猛烈攻势,重创日军,差点就攻下日本的海军陆战队总部。 但,这也是中央军硕果仅存的最后一支相对完整的部队,最后一点家底了。核心精锐的教导总队,一共大约1.2万人。 其次我们看防线组织; 在防线的组织上,事实上在淞沪会战前期,已经明确预测到日军将会从上海进攻南京,在上海到南京的中间,修了两道坚固防线吴福线和锡澄线,这些要塞都由水泥浇筑,钢筋搭建而成,现在大家到上海和南京的郊区去玩,还能看到这些要塞,非常坚固。根据后来日本人的记录,淞沪战场近一点的如昆支线的同样的要塞不怕日军炮火轰击,给日本人带来了恐怖的回忆。但问题是,淞沪会战打得英勇,委员长指挥得一塌糊涂,尤其是在撤退的时候,直接成了溃败,四散逃命,两道拱卫南京的要塞轻易被放弃了,从头到尾一丁点作用也没发挥,白搞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日军从三路进攻南京,中路从京沪线来,南路从太湖来,北路沿长江来,所有的路线畅通无阻,如出无人之境,根本没有人安排狙击任务,桥也没拆,路也没炸,日军直接兵临城下。大量的防御工事白瞎了。 也就是说南京保卫战没有任何战略纵深,一开始几乎就是兵临城下,直接打守城战。 虽然我们说:南京防守战是一场必输的战役。但我们今天复盘南京保卫战,是因为输也要输的有个样子啊。我军牺牲800人干掉敌军200人是失败,牺牲400人干掉200人也是失败,既然要打仗,就要好好打!就像918,我们说就算十六万人真的打不赢对面的一万多人,那好歹也要打一打,哪怕打死几百人,可结果是一枪不放直接撒丫子跑了。南京保卫战,从12月3日距离南京47.2公里的句容开始,到12月6日,已经开始进攻南京市汤山镇,日军对南京的合围已经形成。当晚离开南京,前往武汉继续指挥全局,将南京守卫战全权托付于唐生智。同时,这个时候仿佛已经忘记了前面军事会议上大家的提议,告诉南京守军:不惜一切代价死守!但由于外城几乎没有守备,12月7日,日军已经看到了南京的城墙。 日军直抵南京城下,这个时候唐生智在做什么呢。一是喝茶,二是在自己的院子里面遛弯。前线他肯定是不去的,就悠闲的呆家里和办公室里。当然,你要说他真一个星期屁也没干,也冤枉他了,根据的指示,他做了两个决定。 第一是命令部队不许后退,死守南京,要求:各部队官兵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动摇全军。若有不尊命令,擅自后移者,定遵委座命令按连坐法从安办理。 第二个命令为了表示守卫南京的决心和自己所为的共存亡,把所有的船只都收缴了,还烧了很多船,不许过江,死也要死在南京:各军所有船只,一律交本部运输司令部负责保管,不准私自扣留;着派第七十八军军长宋希濂负责指挥沿江宪警,严禁部队散兵私自乘船渡江,违者即行拘捕严办,倘敢抗拒,准以武力制止;通知在浦口的第一军,凡由南京向北岸渡江的任何部队或军人个人,都请制止。如有不听他们制止的,可以开枪射击。部队不许走,老百姓也不让走。 唐生智是告诉大家:我和你们就一起死这里了。为了坚定这一信心,还让交通部长俞飞鹏把下关到浦口间原有的两艘渡轮撤退到了汉口。当然,说是这么说的,唐生智偷偷的安排心腹给他准备了一个轮船.....我的命多金贵,能和你们这样当兵的一样? 公平的说,后面他如果不作死,这些也没有大毛病。 南京保卫战,这个货就没有任何其它军事指挥的命令了,几乎所有的部队都是各打各的,互不支援,各个师之间是独立的。不过还是要说,唐生智的装模作样,的确给前线的士兵们起到了振奋作用,南京守备部队的将士们无惧死亡,奋勇杀敌,都是中华好男儿和铮铮铁骨的英雄好汉! 12月7日,日军开始集中所有到达南京的火炮与兵力,开始妄图轰破南京城墙与城门,日军从空中投函唐生智劝降。唐生智不予理睬,继续命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 在各个城门,可歌可泣的城防战开始了。南京守军,他们无愧中人的军魂! 在光华门,日军师团无数次的猛烈攻击均被守军打退,87师29旅旅长易安华在城墙战斗,全身受伤达10多处,缠满纱布依然鲜血长流,坚持不下战场:我堂堂中人,绝不忍辱偷生,今日我只会与阵地共存亡。

在日军重炮之下,光华门城墙终打开缺口,日军蜂拥入城,易安华亲率加强团,突入地阵,浴血奋战8小时全歼入城日军,身中数弹,牺牲在光华门。易安华牺牲后,在旅长的激励下,剩余的守军依然奋力杀敌,誓死捍卫光华门。敌人退却后,还有部分日军躲避在光华门城门洞中,伺机里应外合,而城门洞中为我军火力的死角,十多名敢死队员用绳索吊下城墙,对敌军进行扫射,此时,守军打开城门,对意图救援的敌人进行了突袭,终让光华门转危为安。

城南中华门外的雨花台,我军誓死不退一步,与日军展开了残酷的拉锯战,这支部队是88师,而且很多战士是才补充的新兵,但面对凶残的日军毫无惧色,266旅旅长朱赤和264旅旅长高致嵩,率领部队镇守雨花台,先后17次击退了日军的大规模冲锋,不仅如此,多次直接发起冲锋冲入敌阵。 12月10日,日军第6师团进行大规模增援,更残酷的战争到来,大炮和飞机将防卫工事几乎全部摧毁,我守军坚守血战,朱赤亲率敢死队杀入敌阵,再次击退日军。在日军再次组织进攻前,数名深受重伤,失去行动能力的中国勇士坚决要求战友将手雷捆绑在身上,抬到日军的必经之地,当日军再次攻击时,滚入坦克履带下与日军同归于尽。

12月12日,守卫雨花台的我军弹尽援绝,最后的守军将所有的炸药与手榴弹收集起来,在日军冲锋至前沿时,引燃炸药,两名英勇的旅长和全旅官兵全部壮烈殉国,无一生还! 13日,日军终于用重火力炸开中华门,至此,南京开始失守,但是大量勇敢的战士们明知道已无守住的希望,城市陷落仅仅是时间问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依然死战不退,每一个巷道均成为战场,在汉西门大街的城瓮处,现在还可以看到上面遍布的弹孔,侵华日军少将井手石男即被守军在此巷战中击毙。 在保卫南京的战斗中,到处是我军奋不顾死的英雄身影,多个旅团长率全体官兵壮烈殉国。 南京,是英雄之城,18万守军在高层瞎指挥的情况下,在装备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面对30万日军,死战不退,击毙1.2万名日军,这个结果,是不寒碜的,但是,因为守卫指挥的无耻,终于酿成惨剧,让更多的战士枉死,让英雄的浴血奋战最后变成了部队的大溃逃。 12月12日,给唐生智来了电话,指示说如果守不住,就指挥撤退吧。对来说,该打也打了,也杀了一部分日军了,可以国民交代了,差不多了,反正守是守不住的,可以撤了。 讲道理,这个决议在当时没有错。因为根本没必要让战士们都死在前线。可是唐生智不知道是抽风了还是脑瘫了,根本没有下发这个指示,这个时候他知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了,这整整一天,唐生智啥都没干。说白了,死的都是军人,和他唐生智没关系,反正死也死不到他身上。流的都是士兵的血,又不是他的血。 直到过了1天后,战火已经快烧到指挥部了,唐生智才开始召集卫戍司令部召集师以上将领开会。唐生智首先简要地说明当前战况,问大家:还守得住不?会场一片沉默。唐生智马上出示命守军相机撤退的电令,即由参谋长周斓分发了参谋处已印好的撤退命令。接着,散会,一散会,唐生智赶紧撒丫子跑路,跑到江边坐上给自己预留的小火轮开始渡江。 我走先! 好你个狗贼!你吹牛喊口号也罢了。贪生怕死也罢了。指挥无方也罢了。但狗日的说撤就直接开溜......怎么撤?怎么保证纪律,谁先走,谁殿后,怎么对付日军的追击,城市内的老百姓怎么办?要知道,城市内大把的老百姓想要撤退,他唐生智可是早就关闭城门,收缴轮船不让大家走,号称与大家一起共赴国难,与南京城共存亡的啊!这些统统不关他的事,他一分钟都不耽搁,赶紧跑,剩下的还有至少11万军人的死活和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或者说他有意不通知,留一天时间好先溜,否则多一个人知道,多一个人和他抢轮船。 唐生智跑了,剩下的师长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跑路,赶紧的!现在就跑,我走先,再慢就来不及了。 这个时候,前沿阵地的战士们还在拼命呢,但是没人管他们了。良心好的师长,给他们打个电话,能接通电话就告诉他们,赶紧跑,怎么跑你自己想办法。至于打不通就不管了,谁还有工夫管你们。至少70%的师长根本不考虑这个事情,我自己跑出南京再说!悲剧终于酿成了。 这个时候,依然有很多的战士们,在知道部队撤退后,依然没有后退,他们选择与南京城共存亡,他们,是那个不见天日的时代真正的英雄。当然,还有数万的将士们,与阵地共存亡,他们致死没有收到让他们撤退的集结号。这里要说一下,我对撤退的奋勇杀敌的将士们,没有任何的不敬,他们没有做错任何事情。撤退了,他们也为抗日战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终于,有部队开始撤退,其他部队都看到了,更多的部队开始一窝蜂的跑了,根本没有组织有效的狙击殿后,防守战直接成了大溃逃。至少想出城的10多万部队,还有先前就想出城的20多万百姓,疯狂的拥塞在南京狭窄的街道上,逃向下关江口方向。更悲惨的一幕发生了,守护城门的军队直接开枪扫射准备撤退的士兵!那是TM的督战队,唐生智给他们下命令,但凡逃窜的士兵,不问官阶,一律射杀!但是他却没有向督战队传达撤退的命令!在后续老兵的记录中,光在挹江门就有2000多战士被督战队给打死了!终于,撤退的士兵越来越多,督战队也跑了,挹江门可以通过了。但没有组织,没有纪律,人群疯狂的踩踏,在必经之路的挹江门,各部争先抡过,互不相让,整个门被彻底堵死,要知道,那是几十万人啊!任何人一旦不慎跌倒,等待他的就是踩踏带来的死亡。 教导总队第1旅第2团团长谢承瑞,在光华门阵地上曾英勇地抗击日军多次冲击,他没有死在抗日的阵地上,却在挹江门门洞内被拥挤的人群踩死。各部队均已失去掌握,各自争先抢渡。由于船少人多,有的船因超载而沉没。大部官兵无船可乘,纷纷拆取门板等物制造木筏渡江,其中无数人因水势汹涌、不会驾驭而丧生。更可耻的是,36师的长官在撤退后又居然下令关城门,过江后又下令烧船,根本不管其他部队的死活。我只能估计,这帮人是直接将自己的战友留在南京和日本人拼命,好给自己争取时间跑路。 英勇的南京市市长、警备司令、渡江总指挥萧山令在南京守卫战中奋勇杀敌,此时看着混乱的人群,无力回天,只能尽最大的努力能救一批是一批。萧山令是最有机会渡过长江的,哪怕一个人都过不去,但是他掌管着船也能走,但萧山令已经抱定了必死之决心。在撤退过程中,无数人劝他离开,甚至推他上船,但萧山令沉静的说:今日与南京共存亡,我意早决! 在江边,轮船全部离开后,萧山令和部下开始拆屋扎竹筏,数次奋力将一个个竹筏推离江岸,他救了无数人,但他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上船。在组织营救的过程中,已有最前沿的日军赶到了下江,萧山令指挥还没有渡河的士兵,奋勇冲杀入地阵,开始了英雄最后的血战。

今日,战死疆场,誓与南京共存亡!来吧小鬼子,让我再多杀一个,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了! 1937年12月12日下午,在弹尽援绝之,萧山令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壮烈殉国,时年45岁。 萧山令将军,组织了南京城陷落前的最后一次抵抗。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自己坦然赴死。 不久,日海军舰艇通过封锁线到达下关江面,日军第16师团一部亦乘舟艇进至八卦洲附近江面。大量正在渡江的中队官兵被日海军机枪射杀在江面上,接着,日军大部队赶到,三面合围,从下关江边开始,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开始了......后面的,我不想讲了.... 而此时此刻,唐生智早已平安逃离南京。事后,未给唐生智任何处罚。 说白了,唐生智给背了锅,没人愿意守卫南京的时候他站了出来,感谢他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处罚他。我要多提一件事情,就是在守城过程中,德国人曾经找过唐生智,去找日本人斡旋,停战3天,让部队撤离。但是唐生智断然拒绝:我今日与南京共存亡.....对此,我不予评价。搞到这一步,我也没办法评价。最后,怎么看南京保卫战? 首先,所有奋勇杀敌抗日将士永垂不朽,尤其牺牲在南京的英雄们,在贪官怕死的长官面前,他们依然能舍生取义,没有任何人可以玷污他们的英名。我在很多作品中批评的黑暗与腐朽,但从未敢对抗日战争中杀鬼子的士兵不敬。其他奋勇杀敌,最后撤退的士兵,他们也是好样的,最后的结局,他们没有责任。这好比一个公司倒闭了,没有哪个老板会傻到去追究前台或员工的责任。 后面发生的南京大,也不会说是、唐生智的责任;但至少5-6万名将士被抛弃在孤城南京,最终等待他们的是地狱一般的黑暗。他们,本有足够的机会可以撤退,他们本可以好好训练,之后卷土重来,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但最终,他们死的没有任何价值..... 说白了,在、宋美龄他们看来,中国人民根本就不是人,那些当兵的死了也白死。就像宋美龄对美国人说:怎么不对他们丢原子弹?我在作品中经常提四一二,因为从此开始,蒋家王朝的最后覆灭就已经注定了,他有何德何能,如何能匹配中国勇敢的军人? 每次我回顾南京守卫战,长叹一声为什么解放战争兵败如山倒,为什么仅仅在13年后,我军抗美援朝,痛殴16国联军,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党光明磊落,绝不厚此薄彼,萧山令、朱赤等我在文中所有提到的和未提到的牺牲将士,能查到的全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烈士。他们的勇气可划破长空;他们的忠诚与日月同辉; 我们记住国耻的南京大,还应该记住我们的英雄们的伟大抗争,明知是死路却从未犹豫,的黑暗与腐朽掩盖不了他们的光辉; 他们的功业将被铭记在心!评论请点击原文链接后的文末读者讨论-读者讨论延申阅读:

法兰西斯坦,圣母的陨落

摧毁世界的不是核弹,是圣母

这,才是中国对抗霸权的终极武器

恨国党是怎么炼成的

80年前,我们经历了怎样的绝望

硬核解读中国最诡异风水局!曾经是世界最宏伟宫殿,却神秘消失

点击此处观看完整版视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时,来到金陵,看这里山势峻秀,

秦始皇身边的方士说,此地有天子之气。

秦始皇听后大惊,随即命人开凿方山,引淮水流贯金陵,以泄王气。

此后依旧忐忑不安的秦始皇,硬是将“金陵”改名为“秣陵”。

“秣”,是喂马的谷草饲料,这也就是把金山改成草山的意思。

说来也巧,秦始皇干完这一切后,东巡途中便一病不起。

行至沙丘宫时,病情恶化,不治身亡。 有人说,这是因为他破了“天机”,遭了反噬。

反观,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路,也就是金陵,将其改名为“应天府”,有顺应天意之意。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应天府为京师建立南京。

同样是给金陵改名,一个往坏了改,一个往好了改。

秦始皇和朱元璋在给金陵改名后,也迎来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金陵、秣陵、建业、扬州、集庆、应天、冶城等等,

这些名字在历史上指的都是同一个地方,那就是今天的南京,

曾经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有人说在这里建都的王朝都短命。

究竟是南京影响了历代王朝,还是帝王们破了南京的风水呢?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

2006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南京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的警铃电话骤然响起。

电话是从南京御道街打来的,一位市民气喘吁吁地告诉值班民警,

一辆飞驰的车子撞入了午朝门公园,车差不多撞毁了,你们快来处理吧,太惨了!

午朝门的正式名称其实是“午门”,是南京明故宫的正南门,现位于南京午朝门公园内。

因为此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接警后,警车一路闪着警灯,呼啸而至。

案发现场一辆小轿车冲出路牙,一头撞上了午朝门边上的石狮子。

车头已经完全撞烂,引擎盖被折断。

警方靠近事故车辆,只见一名男子浑身鲜血,蜷缩在副驾驶位上,车窗玻璃已经全部破碎。

5分钟后,赶到现场的消防部队,用切割设备将车门大卸八块,男子被抬出,

但可惜的是,已然没有了任何生命迹象。一番忙活后,民警开始对事故现场进行查验。

道路很宽阔,路灯也很亮,而午朝门公园门口还有十多厘米高的马路牙,

周边的交通设置和反光标志也很明显。车子的刹车系统并没有出现故障。

难道开车的人就眼睁睁地不要命,没有采取丝毫措施地撞到了路边吗?

最离奇的是,事故车辆的驾驶座空空如也。驾驶员究竟去了哪里呢?

而且车子已经被撞得面目全非了,可石狮子却连一块小石屑都没有被碰掉。

以上内容来自于2008年《新华网-现代快报》的一篇题为

《怪象在明故宫屡现 揭开南京“百慕大”真相》的文章。

此后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讨论发生在南京明故宫附近的灵异故事。

如果你问老一辈南京人有关南京的都市传说,那么听到最多的一定是有关明故宫的。

有说司机开车到明故宫遗址出现幻觉的,好好的十字路口突然变成了丁字路口。

还有说,明故宫附近的施工现场总是莫名其妙有工人发生意外的。

这些玄幻的故事亦真亦假,信或不信见仁见智。但有一点不可否则,

那就是明故宫在历史上曾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是比北京故宫紫荆城还牛的存在。

世界第一宫殿

明朝末年,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来到中国,

带来西方科学文化和宗教理念的同时,也被中华文化所震撼。

他在自己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曾描述:

我还没有见过世界上哪个国家的皇宫,像南京的明故宫这样雄伟!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南京明故宫占地面积超过101.25万平方米,

比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还要大,在中世纪时是不折不扣的“世界第一宫殿”。

利玛窦赞叹北京故宫气势宏大,但却认为南京故宫更甚一筹。

如今来到北京故宫的人们,总会感叹这里的恢弘与气派。

实际上,这座在600年前由明成祖朱棣亲自督造的宫殿,

充其量只能算得上南京故宫的小号复制品,并不是原件。

1353年,当时还是起义军首领身份的朱元璋便决心建都金陵。

此后,修建皇宫的工程就成了朱元璋心中的大事。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朱元璋的战略法宝,

1367年把元朝蒙古铁骑赶回大漠后,朱元璋开始了内修都城,外建长城。

提到修长城,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人一定是秦始皇。

但事实上,自西周时期开始,长城就延续不断地被修筑了2000多年。

不少诸侯国都会在领地的外围或高或低、或长或短的筑起一道墙,以抵御外族的入侵。

秦朝之后,凡是统治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会修筑长城,明朝自然不会例外。

明长城基本上从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就开始修建,

整个明朝就没有停止过,这一修就修了270年。

因为工程质量太好,如今我们还能看到的长城大部分都是明长城。

除了长城,朱元璋在都城的营建上也是颇为考究的。南京明故宫正是他的作品。

后来,明成祖朱棣将都城北迁,仿照老爹的作品建造城池宫殿,

就成了如今位于北京的紫禁城。

南京明故宫可以说就是朱元璋理想中的一座“奉天承运”的宫殿。

现在我们常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圣旨的开头语“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其实就是朱元璋的首创。

南京明故宫前朝三大殿分别是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

奉天殿,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銮殿,是朱元璋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

华盖是玉皇大帝头上的一颗吉祥之星,有揽护帝威的职权。

华盖殿则象征着帝王奉天命而统治天下。这里是近臣谋事决议的地方。

谨身殿是皇帝休息之所,如果你还能在此喝个茶约个酒,不是亲信,就是太监。

后宫的两大宫殿乾清宫、坤宁宫分别是皇帝和皇后的居所。

傍边是日精门、月华门,象征男女相合,天地日月,尽在其中。

在布局上,南京明故宫采取的“左文右武”、“左祖右社”的分布。

武英殿是皇帝办公的场所,文华殿是皇太子办公的地方。

东面的春和殿是太子的居住之所、西面的柔仪殿是嫔妃的住所。

在午门之前,端门两侧则坐落着太庙和社稷坛,构成了“家”、“国”的意象。

何为家?帝王宗庙也。何为国?江山社稷也。

之前我们曾经做过一期深度剖析紫禁城风水局的视频,

其实对比南京明故宫和北京紫禁城的布局图就不难发现,两者的相似度有多高。

就这个仿建程度,搁今天估计版权都过不了审。

历史上的南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南京与洛阳、北京、西安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

能够吸引多位帝王建都于此,南京必然有着其绝对的优势,

除了战略地理位置,环境,人文等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风水了。

南京风水大局

从地形地势上分析,南京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北高南低,易守难攻。

其周边有玄武湖、秦淮河,既可作为险要,也可演练水军。

其上下游还分别有采石、瓜步两大长江渡口可以扼守。

从风水上分析,山管人丁水管财。在之前的多期视频中我们都曾经提到,

中华龙脉始于昆仑,延绵到各地,分为干龙,支龙,叶龙。

覆盖华夏大地的干龙有三条,分别是北龙龙脉,中龙龙脉,和南龙龙脉。

南京就是南龙龙脉上的一座城市。这支龙脉来势浩浩荡荡,绕过石臼湖泊,

翻越白虎山和横山后,在云谷山和牛首山直冲入南京城。

不过可惜的一点是,这条龙脉并没有在南京结穴,所以龙气无法很好的停留。

但南京东侧的宁镇山脉,越过镇江后,跨入南京,最后结穴于南京的钟山,也就是紫金山。

这一脉虽不如南龙龙脉气势浩荡,但钟山结穴使得龙气能够扩散到整个南京。

所以,不管是山峦还是水势,南京的风水大局都称得上是得天独厚。

除此之外,南京的西北方还有我国第一大江长江,呈一个环抱的形态拥护住南京。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了,南京的风水既然这么好,

为什么在这儿定都的王朝都是短命呢?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在这里定都的朝代前前后后加起来有10个。

分别是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

这六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时期的南方六朝,也被简称为“六朝”。

六朝过后南唐、明朝、太平天国和也都曾经先后定都南京。

但这些朝代在南京停留的时间都不长。

最短的南朝齐只停留了23年,最长的东晋也只有103年。

让人难免怀疑南京的风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其实非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南京的风水也是能挑出来毛病的。

之前在紫禁城风水的那期视频中,我们提到,

皇宫的建造和选址,首要考虑的就是是否形成垣局。

垣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上的星垣,二是指符合星象的风水地貌。

垣局又分为紫微垣局,太微垣局,和天市垣局。

其中紫微垣局不管在天上还是地下都是至高无上的象征。

古人以北极星为中心,将星空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位于星空正中心的部分就是紫微垣,由紫微星也就是北极星所统摄。

相传这里是天帝的居所。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东,西两侧有15颗星,两弓相合,环抱成墙。

西侧垣墙由8颗星组成,东侧垣墙由7颗星组成。

垣墙象征着天帝皇宫的宫墙,所以组成垣墙的每颗星都是用官名来命名的。

除此之外,太微垣和天市垣分别象征着效忠天帝的臣子和天帝所统摄的疆土及百姓们。

风水上,紫微垣局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四周高山形成天然屏障,

犹如紫微星垣东西两侧的垣墙。

中国四大古都中的西安,洛阳和北京,四周都有高山拱卫,形成紫微垣局。

唯独南京属于丘陵地带,以低山缓岗为主,山不高而且中间有断层,不成垣局。

所以南京的风水虽然上乘,但想要成为帝王风水还欠点火候。

除此之外,公元229年,东吴孙权作为第一个在南京建立的人,

所选的建造宫城的地点就存在着诸多硬伤。

六朝古都

公元212年,孙权在今天南京清凉山筑起石头城军事要塞,

并将当时南京的名称“秣陵”,改为建业,寓意“建立帝王之大业”。

17年后,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东吴,定都建业。

此后修建太初宫,也就是东吴的皇宫。宫城的位置正好位于今天南京的鸡笼山山前。

北面依覆舟山、鸡笼山和玄武湖,东面靠钟山,西临石头城。

风水上讲究: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注意这里的“左右”指的是处于坐北朝南方位时的左边和右边,

与画面上看到的左右正好是相反的。前、后、左、右分别对应着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乍看之下,东吴宫城风水上四象俱全。北面的鸡笼山是它的玄武靠山,

西面的钟山镇守青龙位,东面的石头、清凉山一脉镇守白虎位,

宫城前方的大片平坦地势则是朱雀名堂了。

正所谓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

但是再仔细看看,好像有哪里不太对。青龙方位的钟山,又称紫金山,巨硕无比,

比白虎方位的石头山、清凉山大了不止几十倍。

虽然风水上有一种说法是“宁可青龙高万丈,不可白虎一探头”。

但任何事物极必反,青龙与白虎也需阴阳相合,才能相得益彰。

更何况与青龙位的钟山相比,玄武方位的靠山鸡笼山,就跟个鸡儿子一样。

靠在这么一个小山下,根基怎么能稳固呢。

另外,青龙和白虎的作用是要守卫宫城的以好的左右护卫要比宫城稍稍靠前,呈环护状。

但东吴宫城与它青龙方的钟山和白虎方的石头山,正好在一条直线上,

甚至比钟山还要更靠前,这到底是谁来守卫谁呢?

青龙与白虎夹击下的宫城就如同坐落于龙争虎斗的战场一般。

更巧的是东吴之后,六朝的其他朝代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

全都沿用的同一个都城。其他五个朝代还可以给他们找个借口,

说他们在这里建造宫城是因循旧事而已,那么东吴孙权究竟是中了谁的套,

选了这么坑爹的地点建都呢?这背后还有一起历史上的罗生门事件。

龙盘虎踞

话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基本控制了北方、稳定了中原局势的曹操,

开始向南方发展,进攻荆州成为他的第一个目标。这一年曹操率六十万大军南下,

荆州刘琮举城而降。曹操兵不血刃,拿下荆州。

此时的刘备败走夏口,曹操乘胜追击刘备。

另一边孙权看准时机派遣鲁肃探听落难的刘备,是否愿意联盟抗曹。

于是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协议结盟。

随后,孙权与刘备组成联军以黄盖诈降的计策,在长江赤壁大破曹军的连环船,

曹操落荒北逃。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东晋史学家张勃所著的《吴录》中记载了一段诸葛亮出使江东过程中发生的趣事。

说这天诸葛亮来到了秣陵,看着冈峦起伏的山势,不禁感慨道:

“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意思就是钟山如苍龙,蜿蜒蟠伏于城东南;石头山又似猛虎,雄踞在大江之滨。

从此“龙盘虎踞”就成了南京史上最牛的广告语。

有人认为"龙蟠虎踞"就是诸葛大神当时给孙权设下的一个套,骗他去那里建都。

但是《吴录》中描述的这一段故事,却与《江表传》和《三国志》中的记载相矛盾。

按《三国志》和《江表传》的说法,诸葛亮并没有到过京口,也就是今天的镇江,

更没有来过建业。诸葛亮奉命去说服孙权的地点是在柴桑,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

而张勃活跃的东晋时期距离三国分立,已有数十载,他作《吴录》时,

很多事情显然不是亲历亲见,而是根据后世传闻所写的。

那么南京地势“龙盘虎踞”这话究竟是谁说的呢?

进一步考察史料,我们发现,刘备倒是去过京口的。

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受到重创,之前攻占的荆州也被孙权、刘备瓜分了。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刘备麾下大将周瑜去世。

同年12月,基于战略考虑,刘备远行,亲自拜访孙权,

希望孙权能将手中的荆州南郡地区“借”给自己,以抵御曹操势力。

刘备在那次远行中,有可能经过秣陵,仔细观察过那里的地形。

《江表传》和《献帝春秋》中都有记载刘备曾经建议孙权定都秣陵。

不过,刘备这一番话中,并没有提到什么“龙盘虎踞”。

谁都知道,龙和虎,尤其是龙,是君王之象,不可能随便使用的。

当时,三国鼎足之势虽然还没有确立,但以曹操、孙权、刘备为首的三大势力,

都有志逐鹿中原统一天下。刘备没必要这么恭维孙权。

由此,部分史学家提出了另一种猜测,“龙盘虎踞”这话很有可能就是东吴人自导自演的一出戏。“龙盘虎踞”就是“金陵王气说的”异变,也可以说是金陵王气的一个具象化。毕竟金陵有王气这种说法,从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广为流传了。东吴建国初期,百端待举,都邑迁徙未定,“龙盘虎踞”这话的出炉,至少有利于朝野上下坚定建都秣陵的信心。只可惜这所谓的“王气”也只保佑了东吴51年的气数。

六朝的历史虽然给南京打了一波不太好的广告,但仍然抵不过南京的魅力,此后又有四位君主瞧上了这里。

十朝都会

公元937年,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开国皇帝李昪biàn在江南地区建立王朝,定都江宁,也就是南京。

李昪看上的是此前六朝宫城西南方向的一块宝地。

他当时绝对没想到南唐在这里定都后,在会短短39年内,刚经历了3代君主,就被灭国了。

最后一任国君南唐李后主李煜,在亡国后被北宋俘虏,最后被逼的没办法了,

就改行去做了词人。可谁知这一改行竟然成就了他“千古词帝”的美名。

他的绝笔《虞美人》哀叹亡国之痛、唱尽无数恩怨情仇,广为流传的同时,

也引得宋太宗勃然大怒,给李煜带来了杀身之祸。

南唐灭亡后,又过了300多年,当初秦始皇方士口中的天子终出现了,

此人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修建南京明故宫的朱元璋。

此前定都南京的君主们虽然也都称王称帝,但没有一个能做到统一中国的。

历史上,起源于南方最终实现全国统一的军事力量,只有朱元璋一家。

其实朱元璋最初看中的建都地点并不是南京,而是老家凤阳,

就像项羽所说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发达后不荣归故里,

就像穿着锦绣华服在夜间行走,没人欣赏。

不过,后来在国师兼风水大师刘伯温的劝说下,朱元璋还是决定定都南京。

刘伯温当然看不上六朝宫城所在的那个坑爹的地儿。

他几经推算,建议朱元璋在钟山支脉富贵山的山脚下兴建明皇宫。

这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看到的南京明故宫的所在位置。

这里背靠龙穴,四象俱全,阴阳协调。

唯一的问题就是当时这儿还是一片湖泊,名为“燕雀湖”。有湖不怕,填上不就得了呗。

于是朱元璋派出十余万民工,不惜调动三座山的土石用来填湖,

民间也因此有了“迁三山,填燕雀”之说。可说来也怪,这湖就是怎么也填不满。

后来一位负责填湖工程的将领汇报说,找到了一位居住在湖畔的老汉名叫“田德满”。

田德满,“填得满”。据说朱元璋甚至下令将老汉沉入湖底,

以应起名字的谐音“填得满”的吉兆,可见朱元璋在此地修建皇宫的决心之大。

巧的是,老汉沉湖后没多久,湖就真的填上了。朱元璋后来还封其为湖神。

这一开始的波折也许就注定了明朝在南京呆不久。宫殿修建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传说。

说朱元璋在刘伯温选择的宅基上,挪动了一下基桩。

刘伯温不好制止,只能连声暗叹:皇上这一动,必定要迁都啊!

果然,朱元璋为了给即位的儿孙扫清障碍,诛杀文臣武将,以绝后患,

但是防来防去,还是没有防住自己的儿子朱棣,收拾了自己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

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役”,

建文帝朱允炆在一场皇宫大火过后下落不明。

朱棣登基后便把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了北平。

正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帝王世家,不外如是。

明朝之后,清朝末年,洪秀全发动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公元1853年,太平军一路摧枯拉朽攻克了南方重镇,南京。

随后,洪秀全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建国太平,与清朝政府形成了南北对峙的。

然而,太平天国在历史上维持了不过短短14年,犹如昙花一现。

后来到了时期,决定建都南京时,参议院议员普遍投票反对。

、黄兴只能一一劝说。

到最后黄兴逼急了甚至说,谁要再敢反对,老子就把谁给绑了。

总统府的选址,抛弃了明故宫,回到六朝宫城的所在位置,

最终政府也没能躲过迁台的命运。

悲情南京

历史上的南京,一直以来都是一座繁花似锦,又历经无数劫难的悲情城市。

统计显示,南京在历史上有过70多个名字,全中国,甚至放眼全世界,

恐怕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像南京一样有这么多的曾用名。

每次改名,都意味着有大事发生:不是朝代更迭,就是来了新的主人。

谁都想在这座名城留下自己的印记,但代价却不是换一个名字这么简单。

早在秦始皇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威王就曾经破坏过南京的风水王气。

公元前330年左右,当时的南京名为“冶城”。

据说楚威王在清凉山上向西北张望,看到狮子山“气射斗牛,光怪烛天”。

狮子山,位于今天南京市鼓楼区,在长江南岸,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要隘。

楚威王身边的术士献计说,可以埋金压镇王气。

公元前333年,占据冶城的越国势弱,楚威王趁势灭越攻齐,占据了此地,更名为“金陵邑”。

这也是金陵一名最早的由来,其命名就来源于埋金事件。

但根据《景定建康志》的记载,楚威王埋金是假,实际上是散布了埋金谣言。

如此以来大批轻信了谣言的民众开始挖山淘金,

硬生生把狮子山挖成了庐龙山和马鞍山两段。

楚威王一句让一个个愚公不用药就嗨了起来,就这样一毛不拔完成了泄王气的巨大工程。

可以说楚威王这一招要比秦始皇高明的多了。

然而比起破坏风水,南京在历史上经历的6次毁城才是对南京百姓最大的伤害:

公元328—329年,东晋苏峻叛乱期间;

公元548—552年,南梁侯景叛乱期间;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以后;

公元1130年,金兵撤离之时;

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被湘军攻灭之后;

还有1937年到1938年初,日军攻陷南京后的屠城。

每一次,对南京都是致命的摧毁。英国汉学家魏根深曾统计,截至到1600年,

中国史上发生战斗最多的城市,南京以106次排在第一位,

遥遥领先于排名第二的洛阳(70次)以及排名第三的长安(52次)。有人说,定都南京的王朝都短命是因为逃不过这里千年绝命风水的“诅咒”。

但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定都南京的十朝当中,除了明朝之外,其余九朝都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中国,

包括国民政府也只是完成了名义上的统一,定都南方多半出于不得已。

从地形上来看,北方华北平原平坦连贯,少山陵阻隔,

且通过洛阳盆地和山西西南部的河东地区,可以与关中平原相联通。

从人口上来说,南宋之前,北方的人口一直多于南方。

中央要控制全国资源,以北方城市为核心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历史上,选择建都南方的,多半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北方的控制。

而就南方都城的选址而言,集南方所长者无如江东,集江东所长者无如南京。

再者说,比较王朝是否短命不能总是纵向比较,而是放在历史大环境里横向比较。

比如说三国时期定都南京的东吴,在历史上存在了51年。

同时期的曹魏享有国运46年,蜀汉立国42年。

三国中,东吴的立国时间还算是最长的。

还有东晋,公元318年,司马睿在世家豪族的拥护下称帝,以晋为国号,史称东晋。

与此同时,北方地方地区陷入了十六国混战的时期。

这一时期,除十六国之外,还有冉魏、丁魏、西燕、仇池、代等五个,

总计先后建立了21个。

在那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环境下,不少国家都是存在个三五年就没了,

它们的立国时间和东晋相比,可谓是短得可怜。

东晋的国土面积也是北方和西南地区的各个难以“追赶”的。

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四个王朝宋、齐、梁、陈都定都南京。

同一时期的北朝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立国时长除了北魏是“百年基业”以外,其他朝代与四个南朝也不相上下。

所以南京王朝短命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抛开风水不说,放眼整个中国,恐怕没几个城市能像南京这样命途多舛。

游牧民族南侵之时、中原之时、汉人南渡之时,

第一个攻克的往往都是南京,六朝如此,南宋起初也是如此。

这座城市可以是北伐的起点,可以是南征的终点,又可以是偏安的基点。

所谓兵家必争之地,莫此为甚。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稳固万年江山,可谓大费周章。

刘伯温为明皇宫也确实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可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守国不过4载。

之后,奉天靖难,永乐迁都。这究竟是为何呢?

后来清朝康熙帝曾经来南京钟山朱元璋的明孝陵前拜谒yè,

对朱元璋行三跪九叩大礼,并亲题“治隆唐宋”四个大字。

在治国的许多方面康熙帝都是对朱元璋十分钦佩的,不过说到风水一事,

康熙帝则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从来国运之兴衰,关乎主德之善否。

上天降鉴,惟德是与。有德者昌,无德者亡,与山陵风水原无关涉。”

这可能才是对金陵风水王气最好的理解吧。

“埋金”之地,南京的风水为何埋了众多的“金”主?

南京,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可以说是真正的繁盛帝王都。然而王气被埋,惨遭五次屠城(有说六次,也有说七次),是中国历史上最悲情的城市,没有之一。

南京的特殊历史地位

  历史上的金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是中国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过异族首都的古都,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深远的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衣冠南渡使汉族在金陵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被历代所传诵。

  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且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大明、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临安,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也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之一。

  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故现代历史学家朱偰先生在《金陵古迹图考·序》中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十朝,均是短命王朝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也曾这样称过南京城:“钟阜龙蟠,石城虎踞”。劝孙权迁都金陵。

229年,吴大帝孙权在金陵建都,南京从此崛起,使中国的政治中心走出黄河文化板块的格局,引领了长江流域及整个中国南方地区的发展。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后来,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先后在南京定都,故有十朝都会之称。

  但无一例外,上述王朝均为短命王朝。明朝虽然不短命,但建文帝拿了一手好牌,被叔父永乐大帝赶下台。明成祖朱棣则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在自己领地起兵夺取天下的藩王,18年后,以“天子守国门”为由,迁都北京。南京作为明朝的都城只有53年。

  期间,发生了五次灭城惨案,可见金陵百姓之苦。

金陵的风水究竟如何呢

明明是帝王都,为何多次惨遭屠城?原因众多,也有人研究金陵古城的风水,试图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释。知乎上有网友这样解析:

南京几乎是三面环山,中间又有长江环绕经过,看上去属于“山环水抱”的好风水格局。

环绕在南京城周围有两大山龙主脉:

一个是南脉来龙又蜿蜒至南京西南方的山脉龙气,此山脉源于喜马拉雅山,蜿蜒前行经过多个山脉,在云谷山和牛首山的地方直冲南京城,遗憾的是此山脉没有很好地停留……

另一支山脉源于南京和镇江的宁镇山脉,最终在南京的钟山停留……

纵观南京城周围这两个龙脉浩浩荡荡,结穴漂亮,仅这一点就能让南京成为一个不平凡的地方……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南京城周围,在环山内有我国第一大江——长江!整体看长江穿过芜湖后,流向东北方向,看起来好像环抱南京……

这样看不管是山峦还是水脉,都能称得上是比较好的风水格局了。

南京城是六朝建都(孙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此六朝却都是短命的王朝!其中最短的齐国竟然只存活了23年!

作者分析,当时的都城以鸡笼山为靠山,左侧的钟山为青龙山,右侧的清凉山为白虎山,前面的大片平地为朱雀方。

作者认为这里有一点问题:白虎方的山和青龙山的山大小差距甚大!以至于不能构成“四象有情”相配了!——青龙山的钟山体量大于清凉山的十倍之多,无法形成“龙虎有情”之格局!

这样的都城,所以无法长治久安。

不仅有以上六朝在此建都,公元937年的南唐李昇也相中的这个“龙踞虎盘”的“风水宝地”,结果在短短的39年就被灭了……

神奇的是,在经历389年后的南京,竟然又被明朝的朱元璋盯上了!

幸亏当时的军师刘伯温看出门道儿了,所以朱元璋定都之后马上就把都城迁址到了钟山的支脉富贵山下,记得当时还是个湖泊(燕雀湖),为了建设都城,朱元墇竟然把这个湖泊给填平了!

这样一来,明朝的都城终于算是“四象有情”互相协调了。

但从历史的更迭来看,明朝经过两任朝代以后,明成祖朱棣却撤离了南京城……

明朝之后,又出现了太平天国和中华。最终都没有逃过南京城的“诅咒”,昙花一现……

捕快乱翻书的时候,依稀记得有一种说法,金陵城在中国的大风水中,属于死地。

另外,无论是楚威王埋金,还是秦始皇断龙脉,甚至王安石填玄武湖和朱元璋填燕雀湖,对金陵城的风水都是一种严重的破坏。

还有一种说法,长江水域流速太快了,水的气场也相当剧烈,唯一有点小山体完全挡不住水龙的“嚣张气焰”,所以根本没有办法“孕育”南京城。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长江水在南京多次分开,对水的气场破坏比较严重。有情水也可能变成无情水,发财水也可能变成破财水。

“埋金”之地,埋了多少金(城)主

国运是大风水,影响王朝更替,天下兴亡,成王败寇,影响亿万人。

命运是小风水,影响个人得失,升迁荣辱,沉沉浮浮,影响几个人。

关于命运,中国有句古话:“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

所以,裹挟在时代洪流的个人,运势如何,要看小风水。主政一方的领导,也要看他的八字和这个城市是否合缘。

从1927到1949,22年的时间,除去汪伪的7年,15年的时间,先后换了7任市长,刘纪文、魏道明、石瑛、马超俊、沈怡、滕杰 。另外还有何民魂、 谷正伦 、萧山令三任临时或代理市长。

伪政府时期南京还有四任特别市市长,分别是任援道、高冠吾、蔡培、周学昌。

平均时长1年多,可见,这个位子很难做。

近些年,也有一些人在此落马,原因何在?随意查了几个时间:

季某1957年生人,1957年乃是丁酉年,酉乃金,金命自然被埋。

杨某和张某1962年生人,1962年乃是壬寅年,五行属水,金生水,金被埋了,自然无法生水,金便成了死金。

林某1964年11月生人,八字中五行本就缺金火,其命运可想而知。

……

当然,风水之说纯属八卦之谈。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建都金陵的朝廷的灭亡,不能归因于金陵城的风水,最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经济、文化实力的差距;

二是军事实力的差距,从南向北打,取得天下的只有朱元璋一个。其他则全是从北向南打下的江山。

三是建都金陵的全是、临时或者偏安,这些统治者本身不能做到居安思危,反而是贪图偏安一隅的享乐,“直把杭州作汴州”,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个人而言,其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埋金”之地的生命之水,是人民。当官能为民做主,能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无愧时代、无愧人民,自然会风生水起,前程似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