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摄图网
《礼记·大学》中有言:"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的具体内涵,千百年来聚讼纷纭,但是从字面意思,从最浅白的层次,也不妨理解为:
穷究万物,就可以获得与之相应的知识。
这种浅白的理解,恰好也符合许慎在《说文解字》的"序"中所引用的古人造字的八字原则:"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所谓"近取诸身",就是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取象;所谓"远取诸物",就是从身外、远方的万事万物中取象。"远取诸物",古人正是运用"格物"的功夫和持久的耐心,把万物的形象及其各种各样的性征活灵活现地描绘下来,藏进了象形的汉字之中。
从"远取诸物"的造字原则入手,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眼中的万物,以及他们丰赡的博物知识。
马是四千年前就已经被人类驯养的动物。中国远古时期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对动物世界的认识程度,选择了六种动物作为驯养对象,称为"六畜",分别是马、牛、羊、鸡、犬、猪。汉代著名的匈奴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其中"六畜"即指这六种动物。
▲马,甲骨文字形,这是一个象形字,头朝上,背朝右,尾朝下,整个马身侧转向左,非常形象的一匹马。
▲甲骨文字形,突出马的大眼睛和鬃毛。
▲金文字形,与甲骨文的形象接近并加以美化,最突显的是马的大眼睛,马颈上的鬃毛也历历可见。
▲小篆字形,减弱了图画一般的象形成分,与马的真实形象也就差得远了。
▲楷书繁体字形,紧承小篆而来,下面简化成了四点。简体字则完全看不出马的样子了。
《说文解字》:"马,怒也,武也。"
元代 赵孟《滚尘马图》
古人认为马是土地的精气,秉火气而生,是一种武兽,因此将掌管军事的最高官职定为司马。又按照五行说,火不能生木,胆是木之精气,因此马只有肝而没有胆,火气的马肝是剧毒之物,人食之则亡。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方士、文成将军少翁就是食用马肝过量而死的。
马是早就驯化的动物,古人对马的研究非常之仔细。《周礼》中有"六马"之说:
第一,种马,因专供繁殖而最珍贵的马,"玉路驾种马","路"通"辂",帝王所乘之车,用玉作装饰;第二,戎马,驾兵车的马,"戎路驾戎马",帝王在军中所乘之车称"戎路";第三,齐马,"齐"通"斋",取清洁之意,"金路驾齐马",帝王所乘的饰金之车,祭祀所用,故驾洁净的"齐马";第四,道马,"象路驾道马",帝王所乘以象牙作装饰之车,用来宣示道德,驾车的马故称"道马";第五,田马,田猎所驾的马,"田路驾田马","田路"也称"木路",指帝王所乘只涂漆而无其他装饰的车;第六,驽马,顾名思义就是劣马,"驽马给宫中之役",不能为帝王驾车。古时,相马也是一种专门的学问,比如伯乐就是著名的相马大师。明代徐咸《相马经》中写道:"马旋毛者,善旋五,恶旋十四,所谓毛病,最为害者也。"
古人相马,连马的旋毛旋转了几圈都有讲究:旋转五圈的是好马,旋转十四圈的就是劣马,会对主人造成极大的危害。"恶旋十四"即为"毛病"。所谓"毛病",最早的意思是指牲畜的毛色有缺陷。苏轼所著《杂纂二续》一书中列举了六大"怕人知",分别为:"流配人逃走归,买得贼赃物,藏匿奸细人,同居私房畜财物,卖马有毛病,去亲戚家避罪。"
由此可见,唐代时"毛病"一词已经使用了,专指马的毛色不好。
(传)《赵孟頫摹韩幹〈相马图〉》(局部)明清佚名绘
▲(传)《赵孟頫摹韩幹〈相马图〉》(局部)明清佚名绘,绢本设色,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毛病"的含义扩大,从专指马的毛病到泛指人或物的毛病,大约始于宋代。
宋人吴涿在《答徐安札书》中写道:"盖文学毛病,如春草渐生,旋划旋有,不厌朋友切磋也。"黄庭坚在《山谷老人刀笔》一书中也有"乃是荆南人毛病"的说法。朱熹和弟子的问答录《朱子语类》中同样有这个词:"有才者又有些毛病,然亦上面人不能驾驭他。"说明宋代时"毛病"一词开始形容人的缺点。
宋 李公麟画作
马为六畜之首,当然是因为马的形体最大,古人因此用"马"来指称大的物体。比如"马蜂"就是大蜂,"马船"就是大型官船,"马枣"就是大枣。
现在的各种词典上都把"马路"解释为古代可以供马驰行的大路,并举《左传·昭公二十年》中的一句话作例子:"褚师子申遇公于马路之衢,遂从。"这种解释属于望文生义,并没有理解"马路"之"马"到底是什么意思。
原来,此处的"马"就是"大"的意思。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凡物大者,多以马名。"学者章太炎在《新方言》一书中解释道:"古人于大物辄冠马字。"
可见"马"可以作为形容词来使用,意思就是"大"。 因此,"马路"即大路,而不是仅供马驰行的路。
-
END
文:许晖
图:《汉字里的中国 藏在汉字里的古代博物志》、网络图片(侵删)
【延伸阅读】《汉字里的中国 藏在汉字里的古代博物志》
点击“了解更多”,阅读本书↓
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摄图网
《礼记·大学》中有言:"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的具体内涵,千百年来聚讼纷纭,但是从字面意思,从最浅白的层次,也不妨理解为:
穷究万物,就可以获得与之相应的知识。
这种浅白的理解,恰好也符合许慎在《说文解字》的"序"中所引用的古人造字的八字原则:"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所谓"近取诸身",就是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取象;所谓"远取诸物",就是从身外、远方的万事万物中取象。"远取诸物",古人正是运用"格物"的功夫和持久的耐心,把万物的形象及其各种各样的性征活灵活现地描绘下来,藏进了象形的汉字之中。
从"远取诸物"的造字原则入手,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眼中的万物,以及他们丰赡的博物知识。
马是四千年前就已经被人类驯养的动物。中国远古时期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对动物世界的认识程度,选择了六种动物作为驯养对象,称为"六畜",分别是马、牛、羊、鸡、犬、猪。汉代著名的匈奴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其中"六畜"即指这六种动物。
▲马,甲骨文字形,这是一个象形字,头朝上,背朝右,尾朝下,整个马身侧转向左,非常形象的一匹马。
▲甲骨文字形,突出马的大眼睛和鬃毛。
▲金文字形,与甲骨文的形象接近并加以美化,最突显的是马的大眼睛,马颈上的鬃毛也历历可见。
▲小篆字形,减弱了图画一般的象形成分,与马的真实形象也就差得远了。
▲楷书繁体字形,紧承小篆而来,下面简化成了四点。简体字则完全看不出马的样子了。
《说文解字》:"马,怒也,武也。"
元代 赵孟《滚尘马图》
古人认为马是土地的精气,秉火气而生,是一种武兽,因此将掌管军事的最高官职定为司马。又按照五行说,火不能生木,胆是木之精气,因此马只有肝而没有胆,火气的马肝是剧毒之物,人食之则亡。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方士、文成将军少翁就是食用马肝过量而死的。
马是早就驯化的动物,古人对马的研究非常之仔细。《周礼》中有"六马"之说:
第一,种马,因专供繁殖而最珍贵的马,"玉路驾种马","路"通"辂",帝王所乘之车,用玉作装饰;第二,戎马,驾兵车的马,"戎路驾戎马",帝王在军中所乘之车称"戎路";第三,齐马,"齐"通"斋",取清洁之意,"金路驾齐马",帝王所乘的饰金之车,祭祀所用,故驾洁净的"齐马";第四,道马,"象路驾道马",帝王所乘以象牙作装饰之车,用来宣示道德,驾车的马故称"道马";第五,田马,田猎所驾的马,"田路驾田马","田路"也称"木路",指帝王所乘只涂漆而无其他装饰的车;第六,驽马,顾名思义就是劣马,"驽马给宫中之役",不能为帝王驾车。古时,相马也是一种专门的学问,比如伯乐就是著名的相马大师。明代徐咸《相马经》中写道:"马旋毛者,善旋五,恶旋十四,所谓毛病,最为害者也。"
古人相马,连马的旋毛旋转了几圈都有讲究:旋转五圈的是好马,旋转十四圈的就是劣马,会对主人造成极大的危害。"恶旋十四"即为"毛病"。所谓"毛病",最早的意思是指牲畜的毛色有缺陷。苏轼所著《杂纂二续》一书中列举了六大"怕人知",分别为:"流配人逃走归,买得贼赃物,藏匿奸细人,同居私房畜财物,卖马有毛病,去亲戚家避罪。"
由此可见,唐代时"毛病"一词已经使用了,专指马的毛色不好。
(传)《赵孟頫摹韩幹〈相马图〉》(局部)明清佚名绘
▲(传)《赵孟頫摹韩幹〈相马图〉》(局部)明清佚名绘,绢本设色,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毛病"的含义扩大,从专指马的毛病到泛指人或物的毛病,大约始于宋代。
宋人吴涿在《答徐安札书》中写道:"盖文学毛病,如春草渐生,旋划旋有,不厌朋友切磋也。"黄庭坚在《山谷老人刀笔》一书中也有"乃是荆南人毛病"的说法。朱熹和弟子的问答录《朱子语类》中同样有这个词:"有才者又有些毛病,然亦上面人不能驾驭他。"说明宋代时"毛病"一词开始形容人的缺点。
宋 李公麟画作
马为六畜之首,当然是因为马的形体最大,古人因此用"马"来指称大的物体。比如"马蜂"就是大蜂,"马船"就是大型官船,"马枣"就是大枣。
现在的各种词典上都把"马路"解释为古代可以供马驰行的大路,并举《左传·昭公二十年》中的一句话作例子:"褚师子申遇公于马路之衢,遂从。"这种解释属于望文生义,并没有理解"马路"之"马"到底是什么意思。
原来,此处的"马"就是"大"的意思。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凡物大者,多以马名。"学者章太炎在《新方言》一书中解释道:"古人于大物辄冠马字。"
可见"马"可以作为形容词来使用,意思就是"大"。 因此,"马路"即大路,而不是仅供马驰行的路。
-
END
文:许晖
图:《汉字里的中国 藏在汉字里的古代博物志》、网络图片(侵删)
【延伸阅读】《汉字里的中国 藏在汉字里的古代博物志》
点击“了解更多”,阅读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