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岳强
今年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诞辰410周年,在顾炎武“北漂”的日子里,报国寺是重要的一站。走进报国寺,只见西侧门呈月亮造型,两厢刻有金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顶部也有四个金字——顾亭林祠。顾亭林,即顾炎武,因其家乡的故居旁边有湖泊名曰“亭林”,人们尊称他为亭林先生。
从月亮门东侧,可以望见亭林先生的铜像以及铜像后面的竹林,这位乱世中的一代大儒仿佛站在月亮里,心事重重地思考着家国命运。客居报国寺的日子里,他完成了其大部分著作。
不忘故国潜心学问
与黄宗羲、王夫之、唐甄并称“四大启蒙思想家”的顾炎武,本名顾绛,字宁人,南直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顾炎武自幼博闻强记,并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为人生偶像。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但我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陷南京后,亭林先生将自己的名字由顾绛改为顾炎武,因为他仰慕文天祥的门生王炎武。更名意在明志,他在昆山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清活动,但明朝大势已去。
明朝灭亡后,顾炎武在自家门前悬挂一块红色蔓菁,里面塞上蒜青,后面的白布上写有“避青”二字,意思是不为清朝效力。他曾六次徒步从家中前往南京明孝陵,哭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寄托故国之思,累计行程数千里,不辞跋涉之苦。然后,他将昆山的家产悉数变卖,辞别故里,一去不归。在20多年的北游生涯中,他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旅途中,骡马驮书随行,随时将书中内容与所见所闻进行核对,实地考察后勘误。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是不折不扣的践行者。
世事茫茫,顾炎武把对故国的怀念化作对学问的执着,而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学识使他著述颇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顾炎武全集》收录了他的存世作品34种,包括经部9种、史部17种、子部5种、集部3种,约1200万字。代表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含《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韵补正》《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他对经史百家、音韵训诂、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至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水利河漕、兵农田赋、经济贸易等均有造诣。在音韵学方面,考订古音,离析《唐韵》,将古韵分为十部,阐明音学源流,剖析古韵部目,可谓承前启后,堪称古音学的奠基者。在文学方面,以诗见长,存世各体诗412首,包括徐嘉《顾诗笺注》的《集外诗补》中收录的4首佚诗。他的诗歌忧世伤生,似有杜甫遗风。
带着对故国的思念,顾炎武曾两次到昌平的长陵哭吊明成祖朱棣,六次到思陵哭吊明思宗朱由检。他的足迹遍及昌平的山山水水,写下了《昌平山水记》一书,对昌平的建制沿革、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自然地理、民间习俗等进行了详尽介绍,为后世留下了一份考据准确、脉络清晰的珍贵史料。
当年,顾炎武的才学遐迩闻名。他客居报国寺时,在朝廷做官的文学家王士祯曾去拜访,并心血来潮地请他背诵古乐府《蛱蝶行》。那首短诗虽然只有56个字,但生僻难记。使王士祯感到惊讶的是,顾炎武脱口而出,一字不落地背了出来。
乱世中的顾炎武手不释卷,沉醉于诗书学问,终成一代大儒。
悲悯苍生心忧天下
在顾亭林祠游廊的墙壁上,镶嵌着一些书法作品石刻,均为顾炎武的经典名言,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作为一代大儒,顾炎武治学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
他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倡导“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学术理念。在他看来,学问之道,贵在明道淑人,抚世宰物。这种经世致用的学术主张,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朴实学风之先河,对清代学者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他认为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主张“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他的“利国富民”、“善为国者,藏之于民”思想,具有早期启蒙色彩。
顾炎武纂辑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敏锐地关注到土地兼并及赋税繁重不均等社会积弊,指出“世久积弊,举数十屯而兼并于豪右,比比皆是”,以至出现了“有田连阡陌,而户米不满斗石者;有贫无立锥,而户米至数十石者”的情况。在他所撰写的《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郡县论》中,探索了造成社会积弊的根源,表达了实行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他指出“郡县之弊已极”,症结在于“其专在上”,初步触及到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变革郡县制的要求。
在《日知录》中,他开宗明义:“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复,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他认为“今天下之大患,莫大乎贫”,因而“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他希望百姓摆脱贫困,实现“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对于社会财富分配,他说:“民得其利,则财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财源塞而必损于民。”他认为自万历中期以来,由于“为人上者”唯利是图,造成了“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的局面。因此,他主张“藏富于民”,民富才能国强。
顾炎武“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突出体现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警言。他所说的天下兴亡,指的是天下苍生的生存和中华民族的延续。为此,他一生奔波劳碌,上下求索,即使在病中,仍然呼吁“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他悲天悯人,以满腹经纶为天下苍生代言,受到世人景仰。
文人祭祀报国志士
位于西城区报国寺前街1号的报国寺,始建于辽代,明成化二年(1466年)及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1997年,报国寺开辟为收藏市场,并对公众开放,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顾亭林祠位于报国寺西南面,原为禅房,因顾炎武曾在此居住,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改建为顾亭林祠。
历史上的报国寺香火旺盛,还曾是北京最大的旧书市场,文化氛围浓厚。在清代,有不少诗人、词人、诗词理论家、文学家、戏曲家、书法家、收藏家、学者、金石学家等文化名人经常光顾报国寺旧书市场,譬如孔尚任、王渔阳、朱彝尊、翁方纲等。由于报国寺地处皇城外知识分子聚居的核心区域,顺理成章地成为宣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顾炎武第一次来到北京。此后,在他北游的25年中,多次往返京城,而在京期间,他的主要居住地是报国寺。在那里,他可以淘到心仪的古籍,还可以结交众多文化名人。另外,寺院清静,适合著书立说。据史料记载,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报国寺完成的。顾炎武寓居报国寺,也许还有更深的寓意。他从祖籍江苏昆山出发游学北方,行程三万余里,著作千余万字,意在传播他的天下观,探索百姓安居乐业之路。就是说,他一直在为“报国”奔走。而报国寺的寺院名称,刚好与他的抱负相契合。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北游途中的顾炎武在山西友人家去世,享年70岁。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翰林院编修何绍基、贡生张穆等发起修建顾亭林祠。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春,顾亭林祠落成,共有南中北三座院落。当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顾炎武生辰),儒臣学士们在顾亭林祠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此后,每年举行春秋佳日祭和生辰祭,还有许多不定期的特祭。这种民众自发的祭祀活动延续了80多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现象。
每次祭祀,参与者均签写“题名录(签名)”,并赋诗作文,还有现场作诗唱和及书法绘画等文化雅集活动,主办者将活动内容及题名、诗书画等归档保存。然后,汇编成《顾祠会祭题名卷子》,共汇编了4辑,卷首有顾炎武肖像。影印出版后,分发给参与祭祀者,使其得以传世。参与祭祀者中,有人编写《顾炎武年谱》,嘉庆到道光年间,问世的顾炎武年谱多达6种;有人点校、注释顾炎武著作,从顾祠建成到光绪年间,约有94位名家撰写了百余种解读顾炎武著作的书籍。
当时,京城文化界出现了顾炎武热,而顾亭林祠成为文人雅集场所,人们虔诚地怀念这位胸怀天下的报国志士。
顾竹轩(1885—1956),字如茂,江苏建湖人。少年时期因家境贫寒,适逢灾荒,16岁到上海谋生。在公共租界协记公司拉黄包车,一度入租界巡捕房充当巡捕。20多岁时,跻身会上层。
顾竹轩为人慷慨仗义,打抱不平,在苏北帮黄包车夫中崭露头角。经人介绍,顾竹轩遂拜青帮头目刘登阶为老头子——刘登阶,江苏泗阳人,是青帮嘉兴卫帮大字辈首领;移居沪上后,一度从政,同时广收门徒,逐渐在闸北、虹口、曹家渡一带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勤奋耕耘图自强, 技不压身本领长, 多种才能都具备, 乌云总会见太阳。顾竹轩有了帮会靠山,列名通字辈后,便顺利进入公共租界巡捕房当华探。租界时代的华探,在外国主子面前是走卒,在市民眼前可是阎王。薪水虽然不高,但油水可是极大。顾竹轩当华探,不仅大大扩大了社会关系,而且也学到不少尔虞我诈、敲诈勒索的本领。另外,也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富。所以说官职不在大小,主要还是看会不会干事。后来为了站稳脚跟,拓展事业,后又拜法租界巡捕房督察长黄金荣为师。
1947年,顾任上海市参议会参议员。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上海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6年7月6日,在上海去世。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韩轩
据香港媒体报道,1月3日,年逾九旬的著名作曲家顾嘉辉于加拿大去世,他的圈内好友曾智华、麦振鸿亦发文悼念。
顾嘉辉,1933年(一说1931年)出生于广东省,著名作曲家与编曲家。1961年,顾嘉辉以歌曲《梦》参加邵氏电影《不了情》的作曲比赛并入选。1967年,他进入无线电视台任音乐总监,此后创作过多首知名影视剧的主题歌。1974年,顾嘉辉为无线电视剧《啼笑因缘》谱写主题曲,该曲和许冠杰的《鬼马双星》并称为香港粤语流行曲的开端。1980年,顾嘉辉和黄霑合作为电视剧《上海滩》创作的同名曲,顾嘉辉的独特曲风,黄霑则用粤语填写饱蕴传统中文色彩的歌词,成就了乐坛“辉黄”组合。
电影《英雄本色》主题曲《当年情》、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主题曲《焚心以火》、电视剧《万水千山总是情》同名主题曲、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主题曲《铁血丹心》也是他的代表作。
多位圈内人也在网络上悼念顾嘉辉。香港主持人曾智华发文,顾嘉辉先生与黄霑在天堂相聚,香港音乐人麦振鸿亦表示:“致敬我亲爱的伟人顾老师,祝愿你在那方继续逍遥快活!我会永远永远怀念您!”
顾维钧,第一外交家,他活跃于外交界近半个世纪,是外交界首屈一指的风云人物,他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样一个即有才华又有魅力的人物,感情经历也非同寻常。他身后的四个女人都被他的魅力所折服,对他倾心不已,且在事业上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助作用。
01张润娥——顾维钧的第一任妻子
张润娥上海名医之后,张云骧侄孙女,她温柔可人,是一位标准的淑女,在12岁时,由父母做主,为她和顾维钧定下了婚约,她性格随和,对顾维钧一心一意,憧憬着二人以后的美好生活。
在顾维钧为学费发愁时,张润娥说服父亲出资,为他继续学业保驾护航。顾维钧后来出国留学,岳丈一家变卖家产供他出国读书。顾维钧留学期间,张润娥更是无怨无悔,把两家都打理得井井有条,等候顾维钧回来,与她完婚。
但出了国门,见过大世面的顾维钧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事业一帆风顺,享受着赞誉和名利。此时的他境遇已不同往日,已不需要张家的帮助,张润娥也成了一个包袱。
张润娥终究还是错付了,她等来的是一场没有温度的婚姻,和一张冰冷的脸庞。无爱的婚姻令人窒息,终于在1912年,两人还是离婚了。
原配的张润娥从此看破红尘,远离俗世,过起了青灯古佛的生活。
02唐宝玥——顾维钧的第二任妻子
唐宝玥她出身名门,才华横溢,是内阁总理唐绍仪之女,是权贵出身。对另一半的要求自然很高。在顾维钧之前她一直没有碰到心仪的男子,直到在美国看见了顾维钧。
顾维钧男性的魅力令唐宝玥为之倾倒。那时,顾维钧代表留学生发言,顾的谈话非常有特点,精准,犀利,直击痛点,字字句句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加上他挥洒自如、翩翩风度,无不令人折服。此时的唐宝玥认定了他就是未来的另一半。
顾维钧在回国后,刚好在唐宝玥父亲唐绍仪手下工作,这更给两人增加了见面的机会。
双方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唐宝玥知道顾维钧已成家后,她只是痛哭不已,却不想放弃;家劝阻时,她更是以死相逼。
在1913年,唐宝玥终于与恢复单身的顾维钧结婚,与政要家族联姻为顾的仕途铺平了道路,顾可谓平步青云,春风得意,年仅27岁的他就出任驻美国公使,在当时是最年轻的驻外使节。然而,两人的婚姻只持续了五年,在1918年10月,唐宝玥因感染西班牙流感在美国病故,给顾维钧留下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自此顾维钧第二段婚姻画上句号。
03黄蕙兰——顾维钧的第二任妻子
黄蕙兰,一个生活在时尚最前端的人,拥有才华、美貌和无尽的财富。婚后她为顾维钧开启了财富的大门。
黄蕙兰一直以丈夫为中心,帮助丈夫提升品味,使馆经费不够,顾维钧的许多外交应酬都是黄蕙兰掏钱。
波特兰广场的破旧使馆,黄蕙兰觉得不能丢了中国人的面子,自掏腰包重新装修一番。尽管她知道这笔钱是不会报销的,并且这里所有置办的物品,将来都归于国家所有时,她却毫不在意仍然坚持做下去。
后来,顾维钧回国内工作时,她又豪掷二十万美金,购下北京狮子胡同陈圆圆的故居做公馆。父亲那里就是黄慧兰的银行,要多少有多少,她都把钱用在顾维钧身上。
当然,黄蕙兰对顾维钧的外交事业也增色不少。他们经常出双入对参加各种外交场合,光彩照人、举止得体优雅的黄蕙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出色的外交才能,以及丰厚的钱财也给丈夫的事业起到推助作用。
但是顾维钧和黄蕙兰原本就是两个世界里的人,看着每天精心打扮,一身珠光宝气的黄蕙兰,他觉得太庸俗,懒得看她一眼。两人的心渐行渐远,顾的心也另有所属。1956年,两人结束了36年的婚姻,带着一身伤痛的黄蕙兰前往美国纽约过着隐居的生活。顾维钧第三段婚姻就此结束。
04严幼韵——顾维钧第四任妻子
严幼韵,她是上海名门之女,是个传统的大家闺秀。 严幼韵自幼饱读诗书,又在复旦大学受过高等教育,也是一个很有才情的女子。
严幼韵讲的一口流利的英语,刚毕业,她便和年轻外交官杨光泩结婚了。杨光泩是留美博士,青年外交人才,婚后她们育有三个女儿。
一场战争粉碎了她们的婚姻,1942年,正在马尼拉工作的杨光泩,因为拒绝把抗战资金交给日本人,不幸牺牲,留下她和3个年幼的女儿。
严幼韵的丈夫为民牺牲,孤苦无依的她生活窘迫,顾维钧对她处处施以援手,他是照进她生活的一束光,自此二人越走越近,互生好感。
晚年的顾维钧有名有利,有权有钱,不再追求任何物质,他最想要的就是一份贴心的爱,严幼韵真是那个最佳人选。
1959年,71岁的顾维钧与严幼韵结婚,晚年的严幼韵和顾维钧相互扶持,她照顾顾维钧的生活日常,每天为他煮牛奶,事无巨细体贴周到。
严幼韵照顾了他26年后,顾维钧去世。第四段婚姻是持续最长,也是两人最融洽的一段婚姻,在这段婚姻里,严幼韵获得了顾维钧的全部真心。
顾维钧的一生名利双收,风光无限,他的四任妻子,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如同绚丽的烟花一般璀璨了他的生命。
其实,年轻时候的顾维钧活得一直很清醒,知道自己要什么;到了暮年,不再需要名利,也到了养老的年纪了,所以要找个贴心照顾自己的人,人到了这个年纪大都也看透了。
所以,晚年的他才重新做回一个普通人,和爱人过着舒适平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