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不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会不会对我们的家庭,工作,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今天我就给各位老板好好分析一下2023癸卯年的“特殊”之处。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在很多网友眼中明年这个兔年是不一般的,这个所谓的“不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年是双春开头;第二,从传统干支纪年法来推,明年属于癸卯年,也就是“黑兔年”;第三,即将迎来罕有的闰二月。至于具体的说法,各位老板且听我一一道来。
咱们先来看看这个“双春年”,我们打开手机上的万年历看一下,很容易看到明年是双春年,也就是一年之中会出现两次“立春”的节气,且分别在年头和年尾。第一次出现是在农历的正月十四,也就是癸卯年的开端;第二次出现在年末的腊月二十五,即被古人认为是甲辰年的开端。
关于“双春年”在民间的说法也颇多,主要是正反两面的。持正面态度的说法认为“双春年”是吉祥之年,寓意该年注定风调雨顺,古人所谓:“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就是这个意思。而持负面态度的说法则认为一年之中不应有两次立春,代表着这一年或将迎来天灾人祸,大是大非,是对老百姓日常生活不利的一种象征。
不过在我看来,之所以出现“双春”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公历和阴历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计算方法,或者说两者在具体的计算方式上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双春年”才会出现。至于古人认为的祥与不祥,要知道古时候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更是近乎为零,不要说老百姓了,哪怕是帝王将相本身应对自然风险的能力也不高,因此才在民间衍生出诸多的说法。
接下来咱们说说所谓的“黑兔年”是怎么一回事。
在文章的一开头我就说过,明年2023年将是癸卯年,这是一种古时候天干历法的纪年方式,除此之外,单就兔年而言,还有丁卯、己卯、辛卯和乙卯等。在天干历法中天干与地支的配对组合一共有多大60种,一种代表农历一整年,全部跑完一遍后也就过去了六十年,即俗称的“六十一甲子”,也即神话体系中的一次轮回。那么在这些配对中,每一个生肖都会配对五个地支,和兔子搭配在一起的就是丁、己、辛、癸、乙,这就是癸卯年的来历。
既然癸卯年,何来“黑兔”这一说呢?不要着急,听我慢慢说。卯是生肖兔这个好理解,那么所谓的“黑”也就是指“癸”了。还是要提到干支纪年法中和生肖兔配对的丁、己、辛、癸、乙,其实它们也是有“五行属性”的,其中,丁五行属火;己五行属土;乙五行属木;辛五行属金,而癸五行属水。
在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不仅代表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还具有本身的色彩,即金对应白;木对应青;水对应黑;火对应红;土对应黄。好了,既然明年是癸卯年,那么卯对兔,癸色“黑”,“黑兔年”的说法也就出现了。
有的人一听“黑”这个字眼,总觉得是和不吉利的事物牵扯在一起,实际上这是妥妥的偏见,要知道千百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总结出五行学说和天干历法那都是极大的智慧,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何来某种颜色即代表吉凶的说法呢?因此在我看来,明年的“黑兔年”到不妨看做是一种简单的科普,至于网上流传的吉凶之说,不过无稽之谈,根本不用过分担心,更不要自己人吓唬自己人。
好了,最后咱们来说道说道这个明年闰二月的事。
凡是闰月,无一例外都是出现在农历中,中华先民们认为农历和季节的变化,时令的更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当其中出现不规律的变化时,就会使用闰月来进行调整,最终就能保证每年的农历正月到三月都是春季,而此后的月份也能够和时令匹配一致。
古语有云:“十年难逢闰二月”,意思就是想要等来闰月并不难,真正少见的是闰二月。这是为什么呢?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解释,是因为地球公转等因素造成的,那么从现在往后算,除了明年2023年会出现闰二月外,下一次要等到2043年,期间相差整整19年之久。然而正是因为闰二月出现的次数较少,间隔较长,因此才被人为的赋予了“不吉利”的概念,在坊间口口相传,最终“三人成虎”,似乎变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总的来说,明年是农历癸卯年,加之有“黑兔年”的别称,又恰逢“双春年”和闰二月,三点结合在一起就显得“不一般”了。对了,下一次想让三者结合在一起,要等到公元3283年,间隔足足1260年,当然,这并不代表明年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只不过是一道复杂的数学题而已。口罩并未远去,珍惜当下,过好自己的每一天,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各位老板您说呢?好了,今天咱们就聊到这里吧!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新农合政策引发关于60岁以上农民是否需要继续缴费的热议,这是一项关系到农民福利和社会保障的重大议题。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历史背景、现行政策和未来发展方向,以便更好地理解并为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新农合的基本情况。新农合是中国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宗旨是确保农民在就医方面享有保障,摆脱看病难的困扰。最初,根据规定,农民在年满60岁后停止个人缴费。然而,近年来,随着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人们对农村养老福利的关切也日益增强。
2023年,新农合政策提出个人缴费380元的标准,引发了关于60岁以上农民是否应继续缴费的争议。一方面,继续缴费有助于确保农民在晚年能够享受全面的医疗保障。在医疗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继续缴费可以确保足够的资金投入,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待遇。此外,考虑到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等因素,60岁以上的农民可能面临更多健康问题和医疗需求,因此继续缴费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健康需求。
另一方面,60岁以上的农民通常已经退休,收入可能相对有限。对他们而言,继续缴费可能增加了经济负担。一些退休农民可能依赖养老金和其他福利来满足基本需求,而个人缴费可能会对他们的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引发不满情绪。因此,在决策是否继续缴费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经济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有一些潜在的解决方案值得探讨。政府可以考虑为退休农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以代替他们的个人缴费。这种做法既能确保他们的医疗权益,又能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对老年农民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宣传,以减少他们的医疗需求。
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鼓励和支持农民参加其他养老保险计划,如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这样,农民在60岁以上停止个人缴费后仍能获得一定的养老金收入,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
总之,2023年新农合个人缴费380元,对60岁以上的农民是否需要继续缴费是一项备受关注的问题。在制定政策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医疗保障的全面性、农民的经济状况以及其他养老保险计划的影响。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农民在晚年能够获得全面的保障和福利,以实现社会公平和农民福祉的双赢局面。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日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官方公众号发表文章,将“衰弱指数”的概念再次提出,对于老年人而言,衰弱指数过高时可能预示不良结局。研究显示,衰弱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约为10%,衰弱可导致老年人失能、跌倒,甚至使死亡率增加。相关数据显示,衰弱老年人相对于非衰弱老年人的死亡率增加15%~50%。
医学和公共卫生的进步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增长,随之而来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978万人,占14.9%。然而我国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并不乐观,除一些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确切的疾病外,即使在看似健康的老年人中,身体衰弱成为最大的健康问题。
“衰弱指数”决定衰老速度,预示不良健康事件风险
我们在不断追求生命长度的同时,也一直在探索提高生命的强度,活得长,也要活得强。衰弱,就是潜伏在我们身边的“隐形杀手”。近几年,国内外专家也开始关注“衰弱”话题。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家李思远在其发表的文章中提出,老年女性因绝经后雌激素减少,影响了肌肉的功能,因此发生衰弱的风险高于男性。
“衰弱是指老年人的肌肉体积和力量减少,体力和活动耐力下降,认知功能减退,生理储备、抗打击能力及应激后恢复能力下降,相当于身体的一种易损状态。”李思远在文章中同时提出,衰弱分为躯体功能衰弱和认知功能衰弱,早期意识到衰弱的危害,提前预防衰弱,能有效减少各种不良结局的发生。
其实,“衰弱指数”的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学者在2001年提出,主要是基于累积缺陷的原理,个体符合的条目数除以纳入的总条目数即得出衰弱指数,可以将其看作衡量整体健康状况的指标,定量测量个体老龄化。
研究显示,衰弱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有10%左右,衰弱可导致老年人失能、跌倒,甚至使死亡率增加。相关数据显示,衰弱老年人相对于非衰弱老年人的死亡率增加15%~50%。
警惕常见危险信号,28个指标计算个体“衰弱指数”
“衰弱常见的危险信号包括:非自主的体重减轻、尿失禁、记忆力下降、功能状态减退、近期发生跌倒或者害怕跌倒、容易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李思远介绍,目前,临床医生多使用衰弱表型来评估衰弱,评估的内容包括:1.自觉疲乏感;2.体重下降;3.握力下降;4.步速减慢;5.体力活动量下降。满足其中1~2条为衰弱前期,满足3条或以上就可诊断为衰弱。部分老年人虽没有特异性疾病,但感到疲劳、虚弱和消瘦,也归于衰弱范畴。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的一篇研究,总结了一套详细的衰弱判定指标,纳入28个指标来计算个体的“衰弱指数”,具体包括14种疾病(如脑卒中,恶性肿瘤等)、10种症状或体征(包括便秘、睡眠问题等)、4种身体测量指标(如体重指数、腰臀比等)三大类。综合这些指标,每个指标都被赋予0到1之间的数值,最后综合平均得分的数值越大,则表示疾病或缺陷风险越高。由此将衰弱指数分为3种情况:衰弱指数小于0.10属于非衰弱;衰弱指数大于0.10小于0.25,则属于衰弱前期;衰弱指数大于0.25属于衰弱期。
这项基于51.3万名30~79岁参与者的研究,随访调查时间平均长达10.8年。研究规定,“衰弱指数”等于个体符合的疾病或缺陷数,除以纳入的疾病或缺陷总数(28个)。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满足或达到28个指标中的至少7个,身体状况就可能到了衰弱期。
例如,一位65岁的男性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BMI=29,腰臀比为0.95,心率每分钟跳动105次,且睡眠质量不好,共有6项缺陷,其衰弱指数就至少为6÷28=0.21,属衰弱前期;如果他在正常行走时,还常因为胸部难受不得不放慢脚步,或呼吸急促,那么他的衰弱指数就是7÷28=0.25,属于衰弱期。
专家提出,“衰弱指数”是一个连续概念,不能简单依据等级划分而判定自己的健康状态。“衰弱指数”越大,未来发生其他严重疾病的风险越高,因此应连续监测,警惕“衰弱指数”的上升。
减缓身体“衰弱”风险,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是核心
虽然随着年龄增长,衰弱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努力,让自己尽可能地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延缓衰弱前期和衰弱期的到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够同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对于保持机体健康,减少衰弱风险,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保证良好的睡眠。有研究显示,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增加身体出现衰弱的风险概率。每天最佳的睡眠时间为7~8小时,相比最佳睡眠时间,每天睡眠时间小于6小时的人群,发生衰弱前期的风险增加21%;而睡眠时长每天超过9小时的人群,发生衰弱前期的风险增加19%;有失眠障碍的人群,发生衰弱前期的风险最高,风险增加了109%;而睡眠期间打鼾的人群,发生衰弱前期的风险增加了61%。
保持健康的饮食。李思远认为,营养不良是引起衰弱的重要原因。首先,要保证每日摄入能量达到每公斤体重20~30千卡。蛋白质摄入为每日每公斤体重1.0~1.5克,其中优质蛋白比例应该在50%以上,包括鱼肉、瘦肉、牛奶、蛋类、豆制品等。脂肪的能量摄入不能超过总能量摄入的35%。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推荐为25~30克。推荐每日喝水量要达到每公斤体重30毫升。适当补充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D。
加强运动锻炼。运动锻炼是预防衰弱的首要方案。李思远开出的运动处方包括抗阻训练、平衡训练和有氧运动训练。
抗阻训练:可使用哑铃和弹力带等健身工具,建议每周进行2~3天的抗阻训练,从每天1~2组开始,逐渐增加到每天2~3组,每组8~12次主要肌群的锻炼。当然需要结合老年人的耐受能力和疲劳程度决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
平衡训练:老年人可以采用行走训练,如倒退行走、足跟行走、足尖行走、足尖对足跟行走、侧方行走、8字绕圈走,每种类型走10步。根据自己身体情况可增加强度,可每天练习,有利于步速改善。建议每周进行至少3天的平衡训练,每次40分钟左右,包括5分钟的热身和5分钟的放松练习。
有氧运动训练:有氧运动训练的方式多样,如6分钟走、2分钟高抬腿,此外还有健身舞、骑功率车、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快走动作简单,运动强度容易控制,建议每周进行3次,每次50分钟(每周150分钟)。对于体质好的老年人,每次有氧运动时间30~45分钟为宜,一天累计时间不超过2小时;对体质弱、耐力差的老年人,慢慢增加运动时间,每次至少10分钟,一天累加时间达到30分钟。
运动前,须做好全面的身体检查。重点是对心肺系统和运动系统的评估。对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应该提前听取医生和运动康复师、运动处方师的建议。
对于衰弱风险高的老年人,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同时进行三种形式的运动(抗阻运动、平衡运动和有氧运动),这种锻炼模式相较于单一的、非结构化的训练模式更佳。单一的平衡训练并不能提高肢体力量或有氧能力,而有氧训练一般也不能提高平衡能力或肢体力量,且有氧运动需要更高强度来达到最好的效果。
进行认知训练。研究显示,认知训练可提高健康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对于预防衰弱也很重要。对于健康老年人的认知训练,建议每周3次,每次不低于30分钟,总训练时长在20小时以上。认知训练可通过手工制作、主题讨论、数字迷宫等方式进行。
戒烟限酒。烟酒会伤害身体健康,早已被多个权威研究所证明。近期的研究也指出,吸烟者发生衰弱的概率更高。
合理用药。老年人若用药种类多,用药不合理,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风险,也会影响衰弱的发生和发展。
李思远表示,定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非常重要。建议有衰弱危险因素的老年人定期去医院进行检查和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能力,平衡功能和步态,跌倒风险,视力,听力,营养状态,认知功能,焦虑、抑郁情绪问题以及社会评估。社会评估主要包括社会支持、经济状况、照顾者负担、居家环境、生活质量等。通过全面的老年综合评估,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尽早开始治疗。
的确,认真落实“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保持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让健康人生持续更长久,应成为老年人追求的目标。(闻唱)
来源: 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