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血型配对

名字算分(宝宝测名打分免费测试)

时间:2023-10-02 15:22:44 作者:痴人痴梦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你的名字重名了吗?

中国人重名的现象普遍吗?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前100个重名率最高的名字在全国范围内的覆盖人口超过10%,其中南北省份的重名率存在明显差异。东北三省前100个热门名字的覆盖率超过16%,而广东省的爆款名覆盖率不到6%。从年代来看,80后的爆款名覆盖率高达17%,而00后的重名比例则下降到了8%。

或许已经有人注意到了榜单最突出的特点:一眼望过去几十个名字有点傻傻的分不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存在多方面原因。很多家长在起名时过于注重名字的顺口和寓意,导致选择范围狭窄,缺乏特色。

不少家长在起名时不敢彰显个性,存在一种从众心理,认为跟随大众会更安全。传统思维也限制了人们的视野,缺乏开放的思维方式。不少家长希望孩子快乐、聪明、事业有成,强调过好自己的生活,但缺少更全面的考虑,从而影响了名字的精神内涵。你想知道自己的名字是否重名吗?快来测试一下吧!

新手爸妈注意!2019新生儿名字排行榜

【新手爸妈注意!2019新生儿名字排行榜】2019男性新生儿使用最多10个名字依次为:浩宇、浩然、宇轩、宇航、铭泽、子墨、梓豪、子睿、子轩、梓睿。与2018年相比,“铭泽”“子墨”“子睿”“梓睿”进入前十。2019女性新生儿使用最多10个名字依次为:一诺、依诺、欣怡、梓涵、诗涵、欣妍、雨桐、佳怡、佳琪、梓萱。与2018年相比,“佳琪”进入前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MBTI”成部分大学新生社交“破冰”神器

“MBTI”成部分大学新生社交“破冰”神器 专家提醒:不要因为“标签”而束缚自己

“我是i人,你看起来也蛮i的。”

“我是ENFP,‘快乐小狗’,你呢?”

……

开学季,大学校园里又涌入了一大拨儿新人。

新人新气象,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大学新生口中多了“i人”“e人”“MBTI”等词汇,“北理工宿舍分配统计MBTI”的话题还冲上了热搜榜单。甚至有人总结,“你叫什么”“你MBTI是什么”“你吃了吗”是今年新生在校园内见面必问的三句话。

近几年,“MBTI”在年轻人群体中越来越火爆。网络上关于不同人格类型的搞笑段子热火朝天,一批专门分析MBTI人格类型的账号也不断涌现,涉及领域颇为全面:求职、交友、婚恋……

据了解,“MBTI”全称为“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从4个维度划分出16种人格,并以这4个维度的两种类型英文缩写为这16种人格命名。“i”和“e”是其中一个指标的两极:“i”代表内向、内倾型,“i人”是指性格比较内敛、内向的人,有些“社恐”;“e”代表外向、外倾型,“e人”就是指性格比较外向的人,更容易成为“社牛”。

“MBTI”为什么会在大学新生群体中突火起来了呢?

“我的‘MBTI’就像是我的一张名片。”北京交通大学传播学专业学生罗浥萌说:“我们一进宿舍,聊着聊着自然就开始相互介绍自己的‘MBTI’了,感觉是我们年轻人专属的方式。”

对不少大学新生来说,“MBTI”更像一个“破冰”神器,在大家都不熟的情况下,能很快找到人人“有话可说”的话题。

青海考生罗浩刚刚在天津开始他的大学生涯。来到新环境的陌生感和来自西北地区的自卑感相叠加,罗浩不太敢在同学面前说话。宿舍同学都到齐的那天晚上,大家聊起了“MBTI”。“幸好我之前也测过。”罗浩说,他发现宿舍里有两位同学的类型跟自己完全一样,“我好像一下子找到了同类,慢慢地也能跟上他们的聊天了”。

“MBTI”帮助一些大学新生交到新朋友。“我在大学的第一个朋友是‘ENFP’,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快乐小狗’,我很喜欢的一种类型。”北京交通大学新传专业2023级新生何倩怡说,在跟这个同学的相处过程当中会不知不觉被她的快乐感染,会觉得很舒服、很愉快,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好了。

“MBTI”不仅能让新生们在宿舍里打开局面,在教室里也同样。

“不仅在宿舍,在教室里我也会跟刚认识的同学聊‘MBTI’,迅速找到共同话题,也能拉近距离。”何倩怡说。

她认为“MBTI”并不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它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尤其是时间如此宝贵的今天,“MBTI”帮助人们快速完成对一个人的初步判断,降低时间成本。

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李婷婷,目前还担任2023级两个班级的第二班主任。她发现,在新生班会上,即使自己并没有规定学生必须介绍自己的“MBTI”,但只要有一名同学介绍了,后面的同学几乎都介绍自己的“MBTI”。

“人在人群中有‘从众’的习惯。”李婷婷说,年轻人希望尽快融入群体,所以他们会更容易“从众”。

不过,也有专家提醒,“MBTI”在“破冰”期能起到加速了解和拉近距离的作用,但是在后续真正的交往中,不应该一直被“MBTI”牵着鼻子走。

“也要防止‘标签化’的出现。”李婷婷说,“MBTI”就像为人提供了标准、标签,但是,“人不可能只有16个类型”,在每一个测评维度的两端,都有不同的比例情况,组合成成千上万个不同的“你”,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比如‘i人’或‘e人’,我们不用简单在两端选边站。”李婷婷说。

“即使就是这16种,我在测的时候,测了几次结果都是不同的。”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北方某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2023级新生说,“我并不认为可以通过‘MBTI’真正了解一个人。”

李婷婷提醒:不要因为有“MBTI”分类给自己太多“心理暗示”,“人是会不断变化和成长的,不要因为这个标签束缚自己。”李婷婷说。(见习记者 李瑞璇 实习生 刘雪祺 记者 樊未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