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深入探讨老年人的话题之前,我要先提一个小小的请求,麻烦您点击下方的“关注”按钮,这将使您更容易发现其他优质文章,也方便我们继续讨论和分享有趣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您知道吗,现如今对于老年人的定义已经与过去大不相同了。如今,只要年龄超过一定阈值,都可以被称为老年人。那么,究竟年龄达到多少才能被称为老年人呢?您自己是否属于某个年龄段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吧。
从古至今,人的平均寿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年人的分类标准也有了显著的不同。如今,这个话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一变化既受到了当今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受益于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国家的迅猛发展和变革。
因此,以前的年龄分类标准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那么,最新的老年人年龄划分是什么呢?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明确提出,年龄超过60岁的人可以被称为老年人,其中60至74岁的人被归类为年轻老年人,75至80岁的人被称为高龄老年人,而年龄超过90岁的人则是长寿老人,有幸活到100岁或更长寿的人被称为百岁老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期颐之年”。看完这个划分,您是否已经知道自己属于哪个年龄段了呢?
年龄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生命过程,慢慢地变老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种正常的生命规律和生理现象。随着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人们心理素质的增强,我们的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平均77岁。这一数字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体现,但也带来了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迅猛加剧。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特别严重的老龄化国家。究其原因,有两个主要因素。首先,中国的人口数量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生率逐渐下降。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得到了显著延长,这导致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
其次,随着老年人口的逐渐退休,劳动力的减少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这对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产生了巨大挑战。因此,年龄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器官、记忆力、免疫力等都会逐渐减弱,最终失去其功能。老年人需要特别关注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问题,还有骨质疏松和骨折、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的健康问题。
这些问题会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皮肤会发生变化。随着新陈代谢的减缓,油脂分泌逐渐减少,皮肤会变得干燥松弛,胶原蛋白流失,皱纹增多,面部斑点等老年斑也会增多。
其次,肌肉和骨骼会萎缩。随着钙离子流失,人们可能经历腿疼、全身酸痛等问题,更容易骨折和摔跤。
此外,活动能力减弱,年龄增长会导致运动能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经常会出现身体跟不上的情况。
反应能力也会减弱,人在做事时更容易分心,难以保持专注,反应迟钝。
免疫系统下降,这意味着老年人更容易生病,更容易患上炎症性疾病,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能力也会减弱。
消化系统也会减弱,各种器官功能下降,导致消化道问题,如腹泻、便秘等。
老化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它。平时,坚持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机能,减缓衰老过程,提高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例如,跑步、做操、跳绳、游泳等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保持膳食纤维的摄入,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同时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和蛋白质。应避免食用油炸等不健康的食物,尽量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新陈代谢,早睡早起,少使用手机。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年龄的问题,停止过分担忧年龄,正确看待衰老,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
我们的故事,从一颗胡柚果开始。
浙西常山县的每一座山,每一块地,每一个村,都被绿意簇拥着、包围着。在常山连绵的山岗上,你随处可见茂密的胡柚林;在常山散落的村庄里,你随处可见房前屋后的胡柚树。
为了这片绿油油的胡柚树,为了这片黄澄澄的胡柚果,几代常山人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一
青石镇澄潭村胡家自然村,一棵120多年树龄的胡柚树至今屹立在那片胡柚林里,根深叶茂,树壮果稠。
它的主人是胡家村的退休老师徐立成。正是从他家这棵“胡柚母亲树”出发,百年来,常山遍植胡柚。在徐立成的记忆里,他很小的时候,这棵胡柚树就已经这么大了,应该是他爷爷的爷爷辈种下的果树。后来有一段时间,因为疏于管理,这棵树曾枝叶枯萎,差点死亡。徐立成的父亲带着全家老小,给胡柚树培土、浇水、整枝,终于让这百年古树重焕生机。
40年前,常山县农业局开展田野调查,发现了这棵胡柚树。老农艺师叶杏元和贝增明对这棵胡柚树进行了认真研究。这棵树看起来像香泡树,却又不是香泡树,果实吃起来像橙子,却又不是橙子,酸酸的,苦苦的,风味独特。
他们敏锐地感觉到,这种“似橙非橙,似橘非橘”的柚果风味独特,值得在全县大面积推广。而这种果子长在山沟里,多年来连个名字也没有。县农业部门把这棵树命名为“常山胡柚”,因为出生地在常山县胡家自然村,外形又长得像柚子,后来简称为胡柚。
从这一棵“母亲树”发端,胡柚树悄然生长在常山农家的房前屋后,胡柚也成为这座县城的知名特产。叶杏元、贝增明等一批老农艺师,从这棵胡柚开始嫁接培育常山胡柚品种,从几百亩,几千亩,到几万亩,十几万亩。
这棵胡柚树,2013年由衢州林业局挂牌为“衢州古树名木”,四周建了石条栏杆加以保护。每年胡柚开花或果实开采,果农们都会在这里举行庆祝仪式。
徐立成的地里,除了“胡柚母亲树”外,还有10多棵胡柚直生树,树龄都在50年以上。这是上辈人馈赠给他们这代人的“金果树”。
徐立成生在1946年,退休前在青石初中教过数学,后来教生物。他有四个子女,三个女儿在杭州,一个儿子在无锡。儿女们都想接他们老两口去城里,但他们不乐意,就愿意守着这片胡柚林。除了园子里的十几棵老胡柚树,他家还有两块地,总共有七八亩,种了100多棵胡柚,光那棵“胡柚母亲树”,每年就可收获果子1000多斤。
前不久,我们在徐立成家里采访,他远在杭州的女儿从手机监控视频里看到,就打了电话过来问:“家里怎么来了这么多人?”
徐立成在电话这头乐呵呵地说:“家里来了很多作家,他们要看那棵胡柚母亲树呢!”
二
80后樊燕霞充满了青春的气息,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她只要有空就往胡柚基地跑,每每置身于那一片郁郁的翠绿之中,都仿佛有一片轻盈的绿色云彩朝她飞奔而来。
在童年的记忆里,樊燕霞就常常跟着父亲樊利卿在胡柚林里奔跑。
父亲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那时候在农村也算是文化人了。他当过村里的会计,也开过农资店卖化肥农药。后来,父亲白手起家,收购销售胡柚,成为胡柚销售专业户。他把一车车胡柚运到北京、山东、河南等地,有时一天要发几车货。那时候,樊燕霞才读小学,放假的时候就跟着押车的舅舅,一路颠簸,两天三夜才到北京。樊燕霞在市场上帮父亲发名片,那上面印了父亲的名字和联系方式。
小小的樊燕霞跟着父亲在北京过了好几个春节。后来,樊燕霞考上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和几个同学一起创业,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都说,子女长大了要往外“飞”,拽都拽不回来。可是,已经在杭州工作了两年的樊燕霞却和父母商量,要回到乡下,专心做胡柚产业。
父亲说:“我做胡柚销售30多年,可都是苦力活。你一个女孩子可别跟爸一样卖苦力。”
母亲说:“你是家里的独生女,好不容易大学毕业,已经在杭州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怎么还要回来当农民?”
樊燕霞说:“你们干的是苦力活,我回来就是想让你们以后少干点苦力活。我们要用互联网做胡柚营销,前景广阔着呢!”
父母拗不过倔强的女儿,虽然嘴上反对,心里还是乐滋滋的,一家人在一起有个照应,再说如今搞销售还真需要年轻人的智慧。
樊燕霞回到乡下老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母亲的名字注册了家庭农场,把父亲的果业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就这样,父女俩开始了新一轮创业。
与老一辈不同,樊燕霞从绿色生态和电商营销着手,一番努力后,胡柚销量直线上升,最多的一年她帮果农销售胡柚6000吨。但挑战也随之而来,有销量但基地产量不够,随机收购又难以保证果实质量。
樊燕霞决定以自己的家庭农场为中心,建立规模化的胡柚精品园。她创造了一种联挂基地模式,让胡柚种植大户联合挂靠在农场,由她免费提供化肥、农药和科技管理,保证按市场价收购,同时又让大户有一定比例的销售自主权。基地很快形成规模,标准和质量有了保证,价格就相对高,销量也比较稳定。这种优质优价的良性循环,给传统种植的农户带来了新的生机。她的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如今有近500户人家,1600多人。
樊燕霞一路走来,并不是一帆风顺。有一年,基地里的胡柚遭病虫害侵袭,有些叶子开始枯黄,她赶紧与父亲到田头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从那次开始,樊燕霞和社员们更加注重优化土壤环境,加强病虫害防治,加强品种改良。
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丰硕的果实和成长的喜悦。樊燕霞赢得了合作社社员们的好评和欢迎,也赢得广大客户的信赖和支持。
为了父亲的胡柚,为了果农们的胡柚,樊燕霞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深耕胡柚产业,用自己的所学所思,带动更多父老乡亲增收致富。
三
走进漫柚溪谷,仿佛走进绿色王国,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胡柚树。放眼望去,数千亩胡柚基地逶迤连绵,绿色铺陈,景色壮观。
把胡柚事业做起来,这是钦韩芬孜孜以求的目标。钦韩芬是土生土长的常山人,曾在常山县微生物厂工作,后来进了食品质量检测站,几年以后就被推到副站长岗位。可是谁也没想到,她竟然辞去公职,创办了胡柚企业。
万事开头难,但这难那难,都没有难倒钦韩芬,她的目标就是要把胡柚卖向全国,卖向世界。那时,公司刚起步,只有四五名员工。为了打开销路,她坐着绿皮火车到处跑,吃的苦一火车都拉不完。
从衢州坐绿皮火车,无论到新疆还是到深圳,都得几十个小时,钦韩芬随身带着几张旧报纸,累了就在座位底下铺开打个盹。为了节省开销,出差时就专找2块钱、5块钱的小旅馆住。
在北京推销胡柚,钦韩芬天刚蒙蒙亮就起床,推着平板车赶往早市摆地摊,用常山普通话吆喝着卖胡柚。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经过多年的商海历练,钦韩芬终于走出人生低谷,在胡柚事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钦韩芬的公司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建立了40个果蔬基地,标准化基地面积达5万多亩。事业做起来后,钦韩芬把扶贫帮困与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从2003年起,在西北、西南等部分贫困地区,通过和农民共建合作社、收购农特产品、科技扶贫等方式,帮助低收入农民实现脱贫。她还创建产销联盟,在新疆、四川、甘肃、云南等地联企业、联基地、联农户,帮助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建基地、销产品,为上千名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
2021年2月25日,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表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决定,钦韩芬的浙江艾佳果蔬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钦韩芬有空闲时,就会登上漫柚溪谷的观景台,放眼眺望四周,是一望无际的胡柚林,整个人仿佛沉浸在绿色的海洋里。在成熟的季节里,金黄色的胡柚果压弯了枝头,就连空气里,都时时飘荡着淡淡的清香。
随着胡柚产业链的发展,常山胡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关于“千万工程”,关于山区共同富裕的时代命题,关于一颗胡柚果的成长,常山人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实践。
胡柚这颗小小的果实,如今成了常山乡亲们的福果,那清新的胡柚香,常常飘漾在常山的田畴沃野上……《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20日 20 版)
生肖属龙的朋友, 2019年不属于一个特别进取之年份,反而比较平淡,幸好属龙的朋友,一直在竞争中成长,故此总有办法可以突破闷局取得进展,今天学习啦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属龙人2019年多少岁!
属龙的1928年出生的人,今年实岁91,虚岁92岁。
属龙的1940年出生的人,今年实岁79,虚岁80岁。
属龙的1952年出生的人,今年实岁67,虚岁68岁。
属龙的1964年出生的人,今年实岁55,虚岁56岁。
属龙的1976年出生的人,今年实岁43,虚岁44岁。
属龙的1988年出生的人,今年实岁31,虚岁32岁。
属龙的2000年出生的人,今年实岁19,虚岁20岁。
丙辰龙(丙火辰土)1916年、1976年
沙中土命,生人乃为天上行雨之龙。丙辰年的人品质高尚,思想忠诚,全凭自己的心境而不分善恶往前冲,因此常导致失败。虽然个性坦率,却喜欢干涉他人,也爱随便答应他人要求,让自己陷入困境中。如果能自我控制并克服自大及骄傲的弊病,就能成为行业或部门的领导者。
戊辰龙(戊土辰土)1928年、1988年
大林木命,生人乃为混海清温之龙。戊辰年的人脾气暴躁,极容易发怒,属于喜怒哀乐皆形之于色的类型。往往会导致他人的怒恨。若能对独断偏差的个性加以约束,原来的刚毅、工作认真的本质就能显现出来。这年出生的人,从赤手空拳到最后拥有亿万财富的人很多,属富贵双全之命。
庚辰龙(庚金辰土)1940年、2000年
白蜡金命,生人乃为行载怨性之龙。庚辰年的人品位极高却傲慢自大,不喜欢朴实的生活方式。个性嫉妒,看到他人成功时心中很不是滋味,容易陷入苦恼的境地,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如能在事业上得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将会如鱼得水般的发挥才能。
壬辰龙(壬水辰土)1952年、2012年
长流水命,生人乃为江河奔腾之龙。壬辰年的人自尊心强,好与人发生口角,由于是个彻底的独断主义者,对他人绝不肯让步。因此,难以适应规律的制度。若能改正容易发怒及不合群的缺点,善加运用圆融的交往方式,发挥非凡的天赋,将可成为能干非凡大事的人物。
甲辰龙(甲木辰土)1964年、2024年
覆灯火命,生人乃为海底伏潭之龙。甲辰年的人有稳重成熟的人品,不喜欢说废话。有耐心,肯努力,会排出万难完成目的,在年轻时就会被提拔,有所成就,可惜因为有公私不分,过于贪图私利的缺点,若不注意将会导致大失败。
优点:做事勇往直前,能起先锋作用,乐观积极,有旺盛的进取心,有高尚的信念,做事认真负责,诚实、果断、热情,性格外向,有人缘。
缺点:有半途而废的习惯,盛气凌人,自制力欠佳,骄傲自大,不愿认错;缺乏灵活性,不够含蓄。
男性:他们一般都体格健壮,活力四射,永远不知疲惫,有远大目标,在心中有未来的宏伟蓝图。很注重仪表和形象。凡事不服输,有时过於自信,好面子。为人光明磊落,有过人的领导和管理才能。不会使用不正当手段搞非正当竞争,更不喜欢搬弄是非,不畏艰难,凡事都想要做到十全十美。是十足急进分子,有些自负,意识比较超前。有大男人主义。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保持头脑冷静,迅速做出决断,具有王者风范。
女性:龙女郎的自尊心很强,虽然有架子,但龙女郎并不希望人家像圣人一样地待自己。龙女郎只要别人尊敬自己,并且龙女郎会竭尽全力地做到这一点。通过龙女郎的衣饰别人还可以看出龙女郎是个严肃的人。龙女郎爱鼓吹妇女参政,男女平等,男人能做的事,龙女郎也许会做得更好。不要低估龙女郎,龙女郎从不逆来顺受。
刘基[liú jī]
中国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
其他13个同名词条
全名
刘基[21]
别名
刘伯温、田、刘文成、刘诚意
字
伯温
所处时代
明代
民族族群
汉族
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
贡献维护者 壹统华夏
词条概述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人物评价主要作品轶事典故史书记载人际关系后世纪念影视形象TA说参考资料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世称“田”、“刘诚意”、“刘文成”,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文成县)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15]
刘基自幼博览经史及天文、历法、兵法、性理诸书,尤精象纬之学。元至顺四年(1333年),举进士。授江西高安县氶。后任江西行省职官掾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江浙行省都事、郎中等职。因遭排挤愤而辞官,回乡隐居著述。[16]至正二十年(1360年),应朱元璋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参与机要决策。针对当时形势,提出时务十八策,被采纳,后又陆续陈策。朱元璋称帝后,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参与制定历法、奏立军卫法。[17]洪武四年(1371年),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洪武八年,忧愤而死。[18]
刘基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19]刘基具有比较系统的文学思想,在明初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刘基从儒家“诗教”思想出发,强调作品的教化作用,既可以对下移风易俗,也可以对上讽谕劝谏。其次,贬斥元代以来的纤丽文风,提倡“师古”,力主恢复汉唐时期的文学传统,对于明初文风由纤丽转向质朴,起了重要作用。其著作较多,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作品传世。[20]
(概述内图片来源:[22])
查看更多
人物关系
刘璟
儿子
刘琏
儿子
刘畾
孙子
刘廌
孙子
相关视频
更多
他是明朝第一功臣,料事如神,堪比诸葛再世,却死在了小人手里!
贼窟
朱元璋坐拥天下后,为何刘伯温誓死阻拦他攻打日本,远见不服不行
小岛记叙录
刘伯温晚年一言不发,死后却留下“天书”,痛斥朱元璋三大罪过
桃芝观影
朱元璋试探问刘伯温相国人选,他一一点评可谓入木三分!
读史使人明智11
一代国师刘伯温,神机妙算,择明主打天下
柏言捷语
刘伯温临终前,给朱元璋留下一筐鱼,老朱17年后才懂其中含义!
阿玉人文历史
朋友之间相处,记住刘伯温三句话,活得通透明白
有画说艺
刘伯温生前四个预言,后来全都实现,看他的后代就知道了
译梵说历史
刘伯温:七星灯续命十二载,斩断大明99条龙脉,因泄露天机遭报应
盘盘历史up
刘伯温究竟有多神?临死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17年后才明白用意!
彤音儿
查看更多
相关星图
刘基的诗文作品
松风阁记
《松风阁记》是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刘基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由上下两篇组成,内容的重点各自不同。上篇以议论为主,先从风和松谈起,接着谈到松声的特点,再归结到金鸡峰上三棵松,用四种比喻形象地表现了不同的风吹松的声音。下篇是上篇的补充,着重描写作者耳闻目睹的风吹松的情况,并继续用五种比喻形象地表现了风吹松的声音。全文笔墨简炼,形象真切,意境清幽,体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和审美情趣。
北风行
《北风行》是明代文学家刘基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前两句写城墙上士兵受苦寒来保卫祖国的情景,与其不怕牺牲的精神面貌;后两句则描写边将们享乐狂欢滥饮的场景。此诗通过对比揭露了边将的特权与腐朽,表达了作者辛辣的讽刺与深沉的感慨。全诗无雕饰、做作,信口而成,流畅自然。
中山窃槽
《中山窃槽》的作者是刘基,描写了一个鲁人偷窃中山国的酒糟浸泡鲁国酒,逢人便夸这是中山的好酒,结果遭到中山人的耻笑的故事。
查看更多
明初三杰
刘基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世称“田”、“刘诚意”、“刘文成”,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文成县)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刘基自幼博览经史及天文、历法、兵法、性理诸书,尤精象纬之学。元至顺四年(1333年),举进士。授江西高安县氶。后任江西行省职官掾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江浙行省都事、郎中等职。因遭排挤愤而辞官,回乡隐居著述。至正二十年(1360年),应朱元璋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参与机要决策。针对当时形势,提出时务十八策,被采纳,后又陆续陈策。朱元璋称帝后,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参与制定历法、奏立军卫法。洪武四年(1371年),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洪武八年,忧愤而死。刘基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刘基具有比较系统的文学思想,在明初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刘基从儒家“诗教”思想出发,强调作品的教化作用,既可以对下移风易俗,也可以对上讽谕劝谏。其次,贬斥元代以来的纤丽文风,提倡“师古”,力主恢复汉唐时期的文学传统,对于明初文风由纤丽转向质朴,起了重要作用。其著作较多,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作品传世。(概述内图片来源:)
李善长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时年七十七岁。南明弘光追谥襄愍。
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4月7日),汉族,字天德。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至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推翻元朝的统治。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廷残余势力,收取山西、甘陕,大破扩廓帖木儿等,唯有岭北之战因孤军深入致败。洪武六年(1373年)后长期留守北平,训练士卒,推行屯田,修浚城防,巩固边防。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在南京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身经百战,戎马一生,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朽的功勋。朱元璋倚之为“万里长城”,后世亦公认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概述图来源)
查看更多
浙江知名文人墨客
厉鹗
厉鹗(1692年6月16日-1752年10月17日),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杭州厉氏家族一世祖,“浙西词派”中坚人物,“江西词派说”首提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李绂在浙江主持乡试时,看到厉鹗的试卷,大为欣赏。厉鹗于该年考中举人。进京以后,以诗为汤右曾所赏识,但未能考中进士。乾隆元年(1736年),为浙江巡抚程元章推荐,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由于考试过程中,误将《论》置于《诗》前,以不合程式再次名落孙山。此后,终身未仕。厉鹗在词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为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在词派问题上,他推崇姜夔、张炎等人为首的宋词南宗,贬低辛弃疾等人的北宗。厉鹗以“清”与“雅”作为词好坏的标准。他主张在艺术特点上,词应该是幽隽清绮,婉约淡冷;作品蕴意上,词要适度表达作者纯正的情感,寄以不含俗态的清高志性。他与查为仁合编的《绝妙好词笺》成为继朱彝尊《词综》之后推崇南宋词方面最有影响的著作。另外,厉鹗也长于写诗,特别是五言诗。《清代学者象传》中称其:“为诗精深峭洁,截断众流,于新城(王士祯)、秀水(朱彝尊)外自树一帜。”厉鹗读书搜奇嗜博,钩深摘异,尤熟于宋元以后的掌故。厉鹗著有《樊榭山房集》《宋诗纪事》《辽史拾遗》《东城杂记》《南宋杂事诗》等书。其中《南宋杂事诗》一书,采诸书为之注,征引浩博,为考史事者所重。厉鹗是当代著名外交家、国际法泰斗厉声教的先祖。
厉声教
厉声教(1935年1月7日-2017年8月6日),籍贯浙江杭州,生于江苏南京,长于上海。中国的优秀党员、杰出外交家、国际法学家、教育家、双语作家、文史学家、诗词家,前南京市足球队队员、篮球队队员。厉声教是深受周恩来总理赏识的学者型外交家与文化大家。他于1956年进入外交部,代表新中国参与了中缅、中印、中朝、中苏等边界谈判及联合国海洋议等重大国际谈判,被公认为国际海洋法和中国边界与海洋事务权威专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并参与了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为国家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点名肯定与两次接见。其研究成果曾受到毛主席与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2018年,厉声教被评为“逝世的十位国家脊梁”之一。有“诗人外交家”之称的厉声教被誉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其中《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癸丑年九月怀周总理》《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观潮有感》《采桑子·西湖四咏》等被公认为当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厉声教是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厉麟似的长子,清代文豪厉鹗的七世孙。
厉麟似
厉麟似(1896-1970),原名厉家祥,字麟似,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著名教育家、外交家、语言学家、慈善家,爱国人士,中国电化教育奠基人、中欧教育文化交流先驱、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奠基人、联合国中国分部创办人、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圣雄甘地”,在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他给予极高评价,称“中国教育家厉麟似为中国教育发展和中欧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早年曾留学日本、德国,获耶拿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和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曾任对德外交顾问,并分别与蔡元培、朱家骅、陈立夫等人一同发起创立了国联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中国联合国同志会、中德文化协会等近代较有影响的对外组织与文教组织。厉麟似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德外交关系的主要推进者之一,为中国抗日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也是中国国联外交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国学功底深厚,并精通德、日、英、法等六国语言,引进并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著作及影视作品,同时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到了西方世界。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中欧文化交流。他曾为电影行业最高行政官员,对中国电影行业进行了有益改革。他首次提出了中国电影的分级制度,为国产影片制定标准,并积极推介《渔光曲》等优质国产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厉麟似是清代文豪厉鹗之后,晚清金石名家厉良玉之子。其长子是著名外交家厉声教。
查看更多
中华十大谋士
姜子牙
姜子牙(约前1128年-前1016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又称姜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东海上(今河南许昌)人,另一说为河内(今河南卫辉)人。商朝末年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西周开国元勋。姜子牙先在商为官,见纣王无道,便辞官游说方国,听闻西伯姬昌贤能而去周,隐之磻溪,此时已年届七十。也有一说是太公入赘妇家,因不擅生计而被妇家逐出家门,于是在渭水之滨直钩钓鱼,一樵夫见姜子牙用直钩钓鱼,便授其钓鱼之法,但姜子牙却答道:“老夫名虽垂钓,意不在鱼。我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姜子牙垂钓的故事传闻四方,周西伯姬昌便率领属臣带上厚礼,恭请姜子牙出山。武王继位后,姜子牙拜为国师,牧野之战中立下首功,被封为齐国之侯,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成为齐国始祖。周康王六年(前1016年),卒于周首都镐京。姜太公先后辅佐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四代周王,既主军,又问政,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周公分封后,姜太公成为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所作《六韬》传世。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唐太宗为示慕贤之德,在当年姜子牙垂钓之地修建太公庙,且植四柏。唐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又追封姜子牙为武成王。此后,姜子牙声誉日盛,朝廷和慕名者争相在钓鱼台广修庙宇,塑造太公、文王、三清诸神像,祭祀异常隆重。明、清两代,钓鱼台的各处庙宇殿阁都得到翻修增色。
管仲
管仲(?-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中国古代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出身贫苦,以商贾为业。自幼与鲍叔牙为知己,鲍叔牙知其雄才伟略,常善待之。后经鲍叔牙举荐管仲为齐相,齐桓公任命管仲为上卿、相国。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内发展工商、渔盐、冶铁,按照土地的好坏来征收租赋,主张富国强兵,增强了齐队的战斗力。举贤任能,制定选拔人才的制度,整顿行政管理系统,使得行政区域更加精细化,维护了社会稳定。对外推行“尊王攘夷”的策略,拥护周天子,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与各诸侯国会盟,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前645年,管仲病逝。管仲在齐国辅佐齐桓公期间进行的内政外交的重大改革,使得齐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其思想成就非常显著,他认为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精神支柱,后人把管仲的思想整理成书,即《管子》。其提出“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揭示道德教化以物质生活为基础。又强调“四维(礼、义、廉、耻)不张,国乃灭亡”,重视道德教化作用。《管子》86篇,今存76篇,是以齐国法家为主兼及其他各家学术思想的著述总集。内容涉及天文、历数、舆地、经济和农业等科学知识。
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宛三户人(今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镇),一说(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春秋末期越国大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被史学界称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经营之神、商家鼻祖,被中国民间恭奉为“文财神”。 越国相国、上将军。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著《范蠡》兵法二篇,今佚。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文武双全。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国勾践。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至唐朝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配享武成王庙,被追封为古今六十四名将(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 宋朝时期,配享武庙。因范蠡一生艰苦创业、三致千金, 又能广散钱财救济贫民且淡泊名利的商人形象,以及巨大的经商思想理论的影响力,在范蠡去世后,逐渐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圣、商祖,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画像。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后裔,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查看更多
明朝二十四臣
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4月7日),汉族,字天德。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至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推翻元朝的统治。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廷残余势力,收取山西、甘陕,大破扩廓帖木儿等,唯有岭北之战因孤军深入致败。洪武六年(1373年)后长期留守北平,训练士卒,推行屯田,修浚城防,巩固边防。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在南京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身经百战,戎马一生,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朽的功勋。朱元璋倚之为“万里长城”,后世亦公认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概述图来源)
刘基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世称“田”、“刘诚意”、“刘文成”,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文成县)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刘基自幼博览经史及天文、历法、兵法、性理诸书,尤精象纬之学。元至顺四年(1333年),举进士。授江西高安县氶。后任江西行省职官掾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江浙行省都事、郎中等职。因遭排挤愤而辞官,回乡隐居著述。至正二十年(1360年),应朱元璋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参与机要决策。针对当时形势,提出时务十八策,被采纳,后又陆续陈策。朱元璋称帝后,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参与制定历法、奏立军卫法。洪武四年(1371年),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洪武八年,忧愤而死。刘基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刘基具有比较系统的文学思想,在明初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刘基从儒家“诗教”思想出发,强调作品的教化作用,既可以对下移风易俗,也可以对上讽谕劝谏。其次,贬斥元代以来的纤丽文风,提倡“师古”,力主恢复汉唐时期的文学传统,对于明初文风由纤丽转向质朴,起了重要作用。其著作较多,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作品传世。(概述内图片来源:)
胡惟庸
胡惟庸(?—1380年2月12日),南直隶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人,明朝初年宰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知县、吉安通判、太常少卿等职。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并令陈宁坐中书省,阅天下兵马,准备谋反。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涂节上书举报胡惟庸谋反,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概述图来源:《正说历朝八十臣》)
明朝太师
李善长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时年七十七岁。南明弘光追谥襄愍。
张辅
张辅(1375年-1449年9月1日),字文弼。河南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明朝初年重臣、名将,河间王张玉长子。张辅早年随父参加靖难之役,累封新城侯。永乐四年(1406年),以右副将军随成国公朱能南征安南,旋即接任主帅,屡战告捷,于次年灭亡胡朝,改安南为交趾,设交趾布政司。战后因功受封英国公,予世券。自永乐七年(1409年)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三次以总兵官讨平安南叛乱。先后四至交趾,史称他“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永乐二十年(1422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间,参与明成祖朱棣的第三、第四、第五次北征。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改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位太师。宣德元年(1426年),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宣德四年(1429年),被解除兵权,加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仍参与谋划军国要务。明英宗即位后,加号翊连佐理功臣。他支持英宗发动麓川之役,并力抗权宦王振。正统十四年(1449年),被迫随英宗北征瓦剌,于土木之变中阵亡,享年七十五岁。次年被追封为定兴郡王,谥号“忠烈”。张辅为人雄毅而有威严,治军整肃,战功卓著,其征交趾之功被时人誉为“复我中华数百年之故地”的大功。后世多以张辅不得世守交趾为恨。他历事四朝,连姻帝室,与“三杨”、蹇义、夏元吉等同心辅政,促成“仁宣之治”,并维持了正统初年的朝政清明。著有《张辅集》,今已亡佚。《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定兴忠烈王集》。(概述图来源:《三才图会》)
张懋
张懋(1441年-1515年4月12日),字廷勉,祖籍河南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京师(今北京市)人。明朝勋臣、将领,河间王张玉之孙、定兴王张辅庶长子。张懋九岁袭父公爵。明宪宗阅骑射西苑时,他三发连中,帝赏赐金带,遂命掌中军都督府事,历掌京营、五军都督府等职。后加太子太傅,累进太师兼太子太师。正德十年(1515年),张懋去世,年七十五。获赠宁阳王,谥号“恭靖”。万历十一年(1583年),被削夺王爵。张懋为人敦重,“生平无他艺能”,遭逢承平之世,“为公者六十六年,为太师者二十五年,握兵柄者四十年”,宠冠勋戚,以富贵寿考而令终。
查看更多
中国明朝时期文学家
刘基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世称“田”、“刘诚意”、“刘文成”,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文成县)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刘基自幼博览经史及天文、历法、兵法、性理诸书,尤精象纬之学。元至顺四年(1333年),举进士。授江西高安县氶。后任江西行省职官掾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江浙行省都事、郎中等职。因遭排挤愤而辞官,回乡隐居著述。至正二十年(1360年),应朱元璋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参与机要决策。针对当时形势,提出时务十八策,被采纳,后又陆续陈策。朱元璋称帝后,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参与制定历法、奏立军卫法。洪武四年(1371年),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洪武八年,忧愤而死。刘基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刘基具有比较系统的文学思想,在明初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刘基从儒家“诗教”思想出发,强调作品的教化作用,既可以对下移风易俗,也可以对上讽谕劝谏。其次,贬斥元代以来的纤丽文风,提倡“师古”,力主恢复汉唐时期的文学传统,对于明初文风由纤丽转向质朴,起了重要作用。其著作较多,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作品传世。(概述内图片来源:)
宋濂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省义乌市),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概述图来源)
杨慎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出居庸关时上疏抗谏。明世宗继位,复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在滇南时,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其诗词曲各体皆备,自有一定的风格。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风气之外。而乐府首倡《花间》,影响隆、万以下风尚,同趋绮丽。著作达四百余种,涉及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被后人辑为《升庵集》。概述图来源
查看更多
人物生平
合集刘基相关人物经历,被誉为“活张良,赛诸葛”的刘基有多厉害
第1集 他是明朝第一功臣,料事如神,堪比诸葛再世,却死在了小人手里!
年少好学
刘基为浙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人。青田县在元末属江浙行省处州路(今浙江丽水),东临温州路(今浙江温州),境内多山。南田山在青田县城南一百五十里处。南田山的形势,乃是“万山之巅,独开平壤数十里,号南田福地”。《洞天福地记》中记载说:“古称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
刘基天资聪慧,好学习,由父亲启蒙识字。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刘基像
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弘扬中华文化自信##明代##刘伯温#
来源: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