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华盛顿7月13日电 (记者刘海英)美国一个研究小组称,他们发现了一个对新型冠状病毒产生强烈抗体反应的关键因素——IGHV3-53基因。研究人员13日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由这一基因编码的抗体中和新冠病毒的能力更强大、更有效。
迄今为止,新冠肺炎感染了全世界超过1300万人,导致近60万人死亡,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开发一种有效的疫苗成为当前世界头等大事。尽管已有几种疫苗在进行临床试验,但科学家目前仍没有弄清能够促成最有效抗体反应的分子特征。
此次,由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分析了从新冠肺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的294种不同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他们发现,在这294种抗体中,最常见的靶向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RBD)的IGHV基因,是一种名为IGHV3-53的基因,被该基因编码的抗体——IGHV3-53抗体不仅有较低的突变率,其中和病毒的能力也更强大、更有效。
研究人员通过高分辨率X射线成像技术,对两种IGHV3-53抗体的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导致它们能够有效、高效对抗病毒的独特结构特征。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结构特征对疫苗设计和药物研发都很有用,应该会引起疫苗设计者和药物开发者的兴趣。
此前有研究表明,健康人的血液中会或多或少存在由IGHV3-53编码的抗体,新研究则表明,通过疫苗来提高接种者体内该种抗体的水平,能够起到抗新冠病毒的作用,这为有效的新冠肺炎疫苗设计提供了思路。研究人员表示,可将IGHV3-53抗体作为对新冠肺炎免疫反应的关键要素,这些抗体的水平可用作疫苗试验成功与否的一个间接标志。
《子琳为您读健康》第294期
撰文/资深医疗媒体人 子琳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血液科 欧晋平 副主任医师
本文选自子琳著《京城名医坐诊:治好常见病,你该这么办》
开门见山吧!其实今天就想跟大家说说贫血这个事儿。
您做血常规检查了吗?是不是贫血呢?您可能会说不就是贫血么,回家吃点补铁的东东好好补补就得了,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其实原来我也是这么觉得的,但当我跑去血液科医生门诊采访时却碰到了贫血患者,才发现这贫血可不是啥小问题,也不是补补那么简单,这是病,得治!
贫血这事儿不简单!
血液科给我们的印象就是看恶性血液肿瘤的地方。其实,一些良性疾病也得在血液科就诊,比如缺铁性贫血,就是指的血常规当中的血红蛋白降低。咋回事呢?
欧晋平医生告诉我,长期贫血不光是缺乏营养,对心肺功能都会产生影响。有的贫血患者,甚至血色素都已经比正常人低一半了,但依然感觉不到什么不舒服,干体力活都没事。
时间长了造成的危害就是心脏越来越大,在医学上叫做贫血性心脏病。因为贫血会让身体供血减少,而心脏的重要作用又是给身体供血。
因此供血一旦减少,心脏就会更加拼命的工作,来弥补身体各个器官的供血不足。最后到了晚期,心脏就会被越拉越大,进而演变成为心衰。还有人会因此发生肾脏缺血,最后连蛋白尿都出来了。
所以欧晋平医生的提醒太及时了:一旦出现贫血的情况,请及时到血液科进行治疗。
这种血液疾病虽是良性,但危及生命!
血液科治疗的良性疾病除了贫血之外,还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它的症状就是身上会有出血的表现,比如会有一些红点、紫块,或者刷牙出血。
对于这种疾病大家不太认识,还以为是个皮肤病。甚至有的患者,红点和紫斑长在口腔黏膜上,还以为是个口腔溃疡,最后去了口腔医院被确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虽然这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同样也是会危及到生命的,这种患者最危险的是发生脑出血。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容易出血的疾病,凡是有血管的地方都可能遭殃。如果是要命的地方出了血,那危险就太大了!
这种病同样是一个血常规就可以基本诊断,如有问题就需要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来检查了。由于这种病是免疫系统出了问题,因此不好断根儿,但会比较好控制。通常的治疗办法就是用糖皮质激素做免疫治疗。
【声明】欢迎关注子琳医学科普。本文为子琳原创,受访专家专业校稿,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与摘编,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获取更多权威健康知识,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子琳为您读健康。
“她们是医生的左膀右臂,是患者的暖心天使,在诊室和病房间如同前线的战士……”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南方号“罗湖医院集团罗湖区人民医院”从5月6日起,接连推出系列文章《“做人,做护士,做天使”护士节征文》共十四篇。
《爱的力量》《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十年》《我正在做的一件很酷的事》……上周,这些一线护士亲手执笔的护士节文章,在“南方号·深圳矩阵”中形成了一股直击灵魂的暖心力量。
“365天没有节假日,我可能不是一个好母亲”
“今晚我二值,已经取血18次,护送病人手术、检查3次,支援抢救一次,协助CT室高压注射一次。”陈平英写道,现在是凌晨一点,坐在值班室的窗前仰望星空,看见整个天空就那么平铺在那儿。一转眼,她已经从事护理工作30年了,来到罗湖医院16年。
2003年10月,陈平英来到医院神经科应聘,看到抢救室一个昏迷的上着呼吸机的病人身上同时有气管插管、脑室引流管,胃管、深静脉穿刺管、尿管。每天,神经科病区半数以上都是卧床病人,插胃管尿管、翻身拍背、吸痰、口腔护理、鼻饲、各种换药、康复锻炼……“试工两天下来,我甚至想放弃了。”但最终,她坚持了下来。
有这么一群人,每天静静来到罗湖医院门诊的五楼,又悄悄离开——他们是血透患者。血透室的护士杨静说,一年365天,我们没有节假日,随时随地陪伴着他们。
“只要患者的血液一分钟没回到体内,我们的心就一分钟不能放下。”杨静说,在透析患者的体外循环管路中,有近300毫升的血液以平均250ml/min的速度不停在外循环4个小时。管路中有很多个接头、压力探测器、侧孔,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血液丢失,抗凝剂也存在很大风险,压力数值需要实时监测。这决定了血透护士应对突发问题必须“快、准、狠”。
此外,血透室还承担着全院急危重症体外循环的救治工作,需要护士24小时保持电话通畅,全年无休。因为工作量大而人员不够,杨静常常完成白天的透析工作外,还要兼顾晚上的急诊救治。“哪怕深夜睡梦、身体抱恙、刮风下雨,接到急诊通知就必须奔赴现场。”杨静说,多年来我可能都不是一个好母亲、好妻子、好女儿。
“我正在做一件很酷的事”
因为夜班混乱的生物钟、高度紧绷的精神状态,因为配药手上起的厚实的茧……“累”是护理行业的写照,但同时还有“爱”。
唐碧姬说,17年来,认真地做一名护士就是她自己正在做的一件很酷的事。2019年1月一个中午,病区呼叫铃忽然响起,1床的癌症术后转移的病人忽然说不出话。“喉头水肿?药物过敏?食物过敏?癌症脑转移?高血压导致脑出血?”唐碧姬心头闪过无数种可能。
“钟叔,你是不是胸闷?”患者用力地点点头。唐碧姬念头一闪,可能是呼吸道梗阻,于是惊心动魄的抢救开始了。吸氧、麻醉、静推、补液、吸痰……争分夺秒中,血氧慢慢上来了,病人化险为夷。“用忠诚和热情拯救一个生命,真的是一件很酷的事。”
那年冬天,随着“120”警笛声响,医生护士忙碌了起来,“中年男性,在口岸过关时,突然倒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血压190/120mmHg、心率104次/分、SpO294%,小便失禁。”一位急诊科护士却关注到了在角落里的小女孩,她梳着齐耳短发,穿着粉色带帽小外套,斜跨着冰雪奇缘卡通图案的小书包。
“她不知道为什么像大山一样的爸爸躺在了这里,为何这群穿着白衣的叔叔阿姨围着爸爸团团转……”急诊科的护士刘静在文中写道,小女孩是这个病人的唯一家属。在文章中的一张图片里,忙碌的护士把小女孩抱到凳子上坐好,护士阿姨摘下一侧口罩,蹲下来擦干了她脸颊的泪。“这张照片感动了科室全体成员,她们四目相视仿佛天使在人间。”
“愿天堂没有苦难”
“小朋友,别害怕,阿姨动作轻轻的”“家长别担心,小孩生病是正常的”“家长晕血了,扶大人到一边坐一下,顺便让医生过来看看”……张文亨是一名儿科护士,她说,这份工作太细致了,让人感觉每一步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甚至可以说,“打针发药灌肠导尿还要面带微笑。”
2017年,有一位出生就有脑瘫,脑部发育不全,经常阵发性抽搐的宝宝进入了张文亨所在的科室。“小宝宝出生就没见过外面的世界,下着胃管不清楚奶粉是什么味道。”说起这些张文亨心里发酸。
“他是我们科的吉祥宝宝。”张文亨说,宝宝很乖,打针很痛,但哼唧几声就不哭了。随着年龄增长,病情越来越严重,医生、护士与孩子一起与死神拔河,但最终宝宝还是回归了天堂,“愿小天使在天堂没有苦难。”
挂号单、病历、收费单……在医院,病人常常是有名字的。但在ICU和急诊室,却经常遇到“无名氏”。一个午后,急诊科转来ICU一位“热射病”病人,连接呼吸机、上心电图、留置胃管尿管、上冰毯机降温……病人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而且在室外高温环境下双下肢皮肤多处严重烫伤。
“病人在我科住院的治疗时段里,没有一天因为他们没有名字,没有钱,没有家属就松懈治疗和护理。”ICU的刘磊说,重症监护室从来不问出身来历,不分富贵贫贱。因为这里距离“死神”近在咫尺。
奋战105天后,这位“无名氏”还是没能继续留在人间。“换上了干净的病号服,清理了脸上的污渍。”刘磊说,在生命的最后旅程,希望能给他最后的尊严,愿来世不再有病痛。
【记者】何雪峰
【榜单整理】李定
【作者】 何雪峰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深圳市~南鹏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