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孙禄堂(1860年11月15日-1933年),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河北顺平县北关人,孙式太极拳暨孙门武学创始人,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武圣,武神,万能手,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代表作品:《太极拳学》、《形意拳学》、《八卦掌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论拳术内外家之别》等。
赵席聘(1878年-1957年),字国珍,保定市赵家庄人。冯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1921年任11师团长。1927年任西北军17师长兼甘肃河州镇守使。1930年5月任冯玉祥部第十八路军中将总指挥,后任第十三军中将军长、西安城防司令,参加了中原大战。中原大战后,冯玉祥下野,赵也离职赋闲,赋闲期间曾被受命为湖南剿共总司令,但赵席聘以生病为由未予赴任。1957年在北京病逝。
鹿钟麟(1884年-1966年1月11日),河北省定州市北鹿庄人,西北军著名将领,二级上将。自北洋新军学兵营与冯玉祥相识后,随冯玉祥戎马生活四十年,成为冯的主要助手。在"北京"中,率部先行入城,不费一枪一弹,仅三天就控制北京全城。带领军警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宫,废为平民。北伐战争后,曾任南京军事委员会委员、军政部次长及代理部长、河北省主席、兵役部部长等要职。1949年1月,在天津解放,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积极参加街道居民工作。1955年任国防委员会委员。
马文昭(1886年5月31日-1965年12月13日),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组织学家,医学教育家。研究过细胞腺粒体和戈尔吉氏体与细胞分泌的密切关系,认为磷脂类是这两种细胞器的主要化学成分,在形成分泌颗粒过程中于这两种细胞器内转化。这些论断得到了现代细胞学的确证。他从事过中毒研究,又研究磷脂类对组织的作用并将其理论推广于临床实践。毕生从事组织学教学工作,培养出大批专业人才,是中国组织学的奠基人。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刘仙洲(1890年1月27日-1975年10月6日),原名鹤,又名振华,字仙舟,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唐行店村人 ,机械学家和机械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中国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教授。长期从事农业机械的研究工作,对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作出了贡献,是中国机械史学科创建者。
燕树棠(1891年-1984年),字召亭,河北定县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法学家和法律教育家。1920年获耶鲁大学的法学博士,1921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教授暨主任,武汉大学法律学系教授暨主任,清华大学法律学系、政治学系教授暨主任。抗战时期曾任西南联大商法学院教授暨法律系主任。曾兼任中央法制局编审、宪政实施协进会会员、监察院监察委员、第一届司法院大法官、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中国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中华法学会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谢珂(1891年-1974年2月16日),字韵卿,河北徐水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日本侵略者诱降,率部奋起抗日。同年10月,协助马占山指挥江桥抗战。1932年,不满马占山一度降日,愤然离职。9月,利用说服苏炳文降日之机反正。不久组建东北民众救,任总参谋长,率部抗日,后撤往苏联。1933年在东北军中任职。西安事变爆发时,曾以东北军、西北军代表的身份同等谈判。抗战时期,随军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抗击日本侵略者。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人民政府委员等职。
佟麟阁(1892年10月29日-1937年7月28日),字捷三,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人。中华民事将领,先后隶属北京政府、国民军、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是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殉国的高级将领之一。卢沟桥事变后,他率部奋勇抗击日本侵略军。7月28日,在北平城外南苑的第29军司令部遭受猛烈攻击。他与132师师长赵登禹誓死坚守阵地,指挥29军拼死抗击,后流血过多,壮烈殉国。193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他为陆军上将。
朱家麟(1892年-1938年5月11日),河北省满城区尉公村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国民革命军第40军39师115旅少将旅长。为人质朴忠诚,持身严谨,驻防河南安阳时,俘获当地两大土匪,缴获大量烟土,全部烧掉,那时烟土与黄金等价。1938年5月11日,奉命率部掩护全军从江苏沛县突围,被日军团团围困,坚持到手下士兵仅剩十几个人时,朱家麟抢了一辆日军吉普车冲向日军,与敌对射,最终壮烈牺牲。
孙连仲(1893年2月2日-1990年8月14日),字仿鲁,直隶雄县(今河北雄县)人。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著名抗日将领。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因坚守台儿庄而闻名中外。除了台儿庄战役,抗战期间孙连仲还参加过武汉会战、豫南会战、石牌会战、常德会战等大小战役30余次,战功卓著。1945年10月10日,孙连仲作为平津区受降主官,在故宫太和殿接受日军投降。1948年春,调任南京政府卫戍区总司令,后又改任“总统府”上将参军长。1949年辞职,孙随即辞职,并去台湾。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大家有知道的近代名人,欢迎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
孙禄堂(1860年11月15日-1933年),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河北顺平县北关人,孙式太极拳暨孙门武学创始人,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武圣,武神,万能手,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代表作品:《太极拳学》、《形意拳学》、《八卦掌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论拳术内外家之别》等。
赵席聘(1878年-1957年),字国珍,保定市赵家庄人。冯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1921年任11师团长。1927年任西北军17师长兼甘肃河州镇守使。1930年5月任冯玉祥部第十八路军中将总指挥,后任第十三军中将军长、西安城防司令,参加了中原大战。中原大战后,冯玉祥下野,赵也离职赋闲,赋闲期间曾被受命为湖南剿共总司令,但赵席聘以生病为由未予赴任。1957年在北京病逝。
鹿钟麟(1884年-1966年1月11日),河北省定州市北鹿庄人,西北军著名将领,二级上将。自北洋新军学兵营与冯玉祥相识后,随冯玉祥戎马生活四十年,成为冯的主要助手。在"北京"中,率部先行入城,不费一枪一弹,仅三天就控制北京全城。带领军警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宫,废为平民。北伐战争后,曾任南京军事委员会委员、军政部次长及代理部长、河北省主席、兵役部部长等要职。1949年1月,在天津解放,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积极参加街道居民工作。1955年任国防委员会委员。
马文昭(1886年5月31日-1965年12月13日),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组织学家,医学教育家。研究过细胞腺粒体和戈尔吉氏体与细胞分泌的密切关系,认为磷脂类是这两种细胞器的主要化学成分,在形成分泌颗粒过程中于这两种细胞器内转化。这些论断得到了现代细胞学的确证。他从事过中毒研究,又研究磷脂类对组织的作用并将其理论推广于临床实践。毕生从事组织学教学工作,培养出大批专业人才,是中国组织学的奠基人。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刘仙洲(1890年1月27日-1975年10月6日),原名鹤,又名振华,字仙舟,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唐行店村人 ,机械学家和机械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中国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教授。长期从事农业机械的研究工作,对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作出了贡献,是中国机械史学科创建者。
燕树棠(1891年-1984年),字召亭,河北定县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法学家和法律教育家。1920年获耶鲁大学的法学博士,1921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教授暨主任,武汉大学法律学系教授暨主任,清华大学法律学系、政治学系教授暨主任。抗战时期曾任西南联大商法学院教授暨法律系主任。曾兼任中央法制局编审、宪政实施协进会会员、监察院监察委员、第一届司法院大法官、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中国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中华法学会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谢珂(1891年-1974年2月16日),字韵卿,河北徐水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日本侵略者诱降,率部奋起抗日。同年10月,协助马占山指挥江桥抗战。1932年,不满马占山一度降日,愤然离职。9月,利用说服苏炳文降日之机反正。不久组建东北民众救,任总参谋长,率部抗日,后撤往苏联。1933年在东北军中任职。西安事变爆发时,曾以东北军、西北军代表的身份同等谈判。抗战时期,随军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抗击日本侵略者。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人民政府委员等职。
佟麟阁(1892年10月29日-1937年7月28日),字捷三,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人。中华民事将领,先后隶属北京政府、国民军、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是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殉国的高级将领之一。卢沟桥事变后,他率部奋勇抗击日本侵略军。7月28日,在北平城外南苑的第29军司令部遭受猛烈攻击。他与132师师长赵登禹誓死坚守阵地,指挥29军拼死抗击,后流血过多,壮烈殉国。193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他为陆军上将。
朱家麟(1892年-1938年5月11日),河北省满城区尉公村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国民革命军第40军39师115旅少将旅长。为人质朴忠诚,持身严谨,驻防河南安阳时,俘获当地两大土匪,缴获大量烟土,全部烧掉,那时烟土与黄金等价。1938年5月11日,奉命率部掩护全军从江苏沛县突围,被日军团团围困,坚持到手下士兵仅剩十几个人时,朱家麟抢了一辆日军吉普车冲向日军,与敌对射,最终壮烈牺牲。
孙连仲(1893年2月2日-1990年8月14日),字仿鲁,直隶雄县(今河北雄县)人。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著名抗日将领。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因坚守台儿庄而闻名中外。除了台儿庄战役,抗战期间孙连仲还参加过武汉会战、豫南会战、石牌会战、常德会战等大小战役30余次,战功卓著。1945年10月10日,孙连仲作为平津区受降主官,在故宫太和殿接受日军投降。1948年春,调任南京政府卫戍区总司令,后又改任“总统府”上将参军长。1949年辞职,孙随即辞职,并去台湾。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大家有知道的近代名人,欢迎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
王忠诚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他是吴孟超之后第二个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医学专家,也是医学界获此殊荣的区区几位科学家之一。
今年是王忠诚逝世十周年,分享他生命中的若干细节,借以追忆缅怀,也期待给读者以启迪——
1946年底的北京大学医学院,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只有十几个教授的医学院,而是汇集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医药卫生学界的杰出人才,各学科的带头人物。
基础学科的知名专家有:组织学家马文昭教授,神经解剖学家臧玉淦教授,解剖学家刘其端教授,免疫学家陶善敏教授、颜春辉教授,细菌学家谢少文教授、方亮教授,生物化学家刘思职教授、张昌颖教授,医学史学家李涛教授,寄生物学家冯兰洲教授,病理学家胡正详教授、秦光煜教授,药理学家李钜教授,生理学家沈寯淇教授,公共卫生学家林宗扬教授、严镜清教授等。
临床学科的知名专家有:传染病学家吴朝仁教授,热带病学家钟惠澜教授,肾脏病学家王叔咸教授,胃肠疾病学家陈国桢教授,心脏病学家马万森教授,脑外科学家关颂韬教授,泌尿外科学家谢元甫教授,骨科学家孟继懋教授、陈景云教授,胸腔外科学家王大同教授,肿瘤外科学家司徒展教授,妇产科学家林巧稚教授,儿科学家诸福棠教授,皮肤花柳病学家胡传揆教授,神经精神病学家许英魁教授,眼科学家毕华德教授、刘家琦教授,耳鼻喉科学家刘瑞华教授、张庆松教授、徐荫祥教授,放射科学家谢志光教授,口腔医学家毛燮均教授、钟之奇教授、胡郁斌教授等。
看着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的名字,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师资力量,代表了当时中国医药卫生各学科的最高水平。
北京大学医学院旧貌
这一时期,学校的课程安排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实行学分制。学生修业期间,除体育课外,须修满132学分,修业期限至少须满4年。每学期所选学分以17学分为准,一般不得少于14学分,亦不得超过20学分。学年成绩有三分之一不及格者,予以留级。必修课程次年经补考仍不及格者,责令退学。
这一时期,教师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不仅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各种技能。临床各科的教学,也注意理论与实践并重,采取大班系统讲课与小组轮流实习的方法结合进行。
王忠诚印象较深的学科是生物化学,刘思职教授和张昌颖教授讲课都很注重新发现、新理论的介绍,实习课中注意实验基础生化诸物质之性质及反应,尤其注意有关临床的各种指标,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生物化学在诊断学上的价值。他们还指导学生开展了“低级抗体之研究”、“果物自结果至成熟期间丙种维生素及其催化酶之测定”、“大豆食品制造之改善”、“发芽食品营养价值之测定”等课题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有了这些著名的专家教授做老师,王忠诚如鱼得水,尽情地遨游在医学的海洋里。
在众多的教授中,王忠诚特别崇拜神经解剖学家臧玉淦教授。臧教授讲课的水平很高,能够把复杂的神经解剖讲得通俗易懂,能够把枯燥的理论讲得生动有趣。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神经通路,被臧教授演绎成一幅精美的动画,让他流连忘返。因此,他开始喜欢上神经解剖学,为他后来从事神经外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8年7月,王忠诚完成临床课的学习,进入生产实习阶段。他和十几个同学一起,被分到北平陆军总医院实习。
到实习医院后,各科教授先把实习生集合起来,结合病例大班讲课。住院总医师挑选典型病例,交学生采病历,检查诊断,提出初步诊断意见,在会上做病例报告,然后由教授提问。提问中,教授不断指出错误和不足,并告知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请病人到会示教,使同学增加感性知识。
生产实习实行轮转与固定相结合的方法。前半年各科轮回,大科(内、外、妇、儿)各一个月,小科各半个月。轮回结束,学生填写希望固定实习的科室,由各科住院总医师研究,最后确定。
轮转时,王忠诚先到了内科,带教老师是内科专家刘思豪。跟刘大夫查房,让他大开眼界,只见刘大夫视、触、扣、听一遍,便给患者下了诊断,后续检查均能证实诊断的正确性。在内科,他分管了几张病床,每天要接收病人,做简单的检查和处理,然后向查房的住院总医师、教授报告病人的病情,并按照医嘱做处理,直到病人出院或死亡。在实习中,他既参加了治疗,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了系统学习,又通过老师查房不断接收新知识、新经验,感觉收获很大。他觉得内科医生了不起,产生了轮转后固定在内科实习的想法。
一个月后,他轮转到外科,跟着外科大夫进了手术室,很快又转变了想法。他发现,外科医生一把刀,在奄奄一息的伤员身上游弋一番,竟然就把人救活了,效果立竿见影。于是,他又做出决定,以后要做一个会做手术的外科医生。
可是,王忠诚的实习轮转还没结束,局势就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至于让他没有机会固定到哪个科去实习。随着平津战役的结束,北平的和平解放,北平陆军总医院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被人民解放军接管。医院医生面临重新选择,王忠诚等实习生们被安排回了学校。
这时,北京大学医学院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被接管后转型的问题。
1949年2月28日,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正式接管北京大学。3月1日,军管会代表钱俊瑞、张宗麟奉令来北大指导行政教学工作,同时向医学院等派联络员驻校,了解情况,进行联系,并开始根据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对旧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1950年1月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请示,决定将北京大学医学院划归中央管辖。这次,学院的专业设置又一次被调整,学制由七年改为五年,即:预科一年,基础课与临床课各一年半,生产实习一年。
根据新的学制,王忠诚就读的44级已经学习满五年,而且进行了一年多的生产实习,基本达到了毕业的条件。于是,1950年7月,他们在通过了考试后,被批准提前一年毕业。
毕业后,王忠诚被分配到天津市立总医院工作,自此开始了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医者生涯。
(摘选自作者本人的《王忠诚的故事》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年3月版)
《 中华马姓》前言
在古人的心目中,马的地位极高。马、牛、羊、鸡、犬、猪,马是六畜之首,很早就出现在古籍文献的记载之中。《易经》中认为干为马,以马和天、阳相对应,干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突出了马豪迈、奔越的性格。古人说过,在天上行走的没有比得上龙,在地上行走的没有比得上马。
马在生产上,用于挽车犁田、驮重涉险,是忠诚、吉祥、鸿运的象征。它始终是人类忠实而勇敢的伙伴,它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富强作出了贡献。以至于在今天的有些地区,它依然扮演着为人类服务、造福的角色。
马在文字上,汉字马是象形字,在商朝甲骨文里已有刻录。以马作偏旁部首的字,仅现代汉语词典里就有10多个。马与数字结合组字、组词者也较多,如一马当先、驷马难追、五马分尸、昭陵六骏、八骏图、九马画山、千里马、万马奔腾等
在古代典籍中有关马的故事、传说难以尽述。但这些传说和故事经世代流传,浓缩成了成语、典故,使我们从中体验马的风神及文化意蕴。有关马的典故有:
马援标铜柱、车水马龙、马融绛帐、马革裹尸、白马驮经,白马青丝,白马清流,非驴非马,马立葬滕公,公孙跃马,方皋相马,立仗马,老马识途,杀马毁车,盲人瞎马,指鹿为马,避骢马,骥伏盐车,万马齐喑,碧鸡金马,石庆数马,伯乐相马等。带马字的成语四言的就有180余条,如马到成功、马不停蹄、马工枚速、一马平川、人困马乏、人欢马叫、牛头马面、香车宝马、风樯陈马、骑马找马、马放南山、马首是瞻、车攻马同、兵荒马乱、千军万马、心猿意马、青梅竹马、走马观花、马翻人仰,又作“人仰马翻”等。与马有关的俗语或习惯语有马后炮、马拉松、马前卒、当牛做马、下马威,牛马年、好种田,风马牛不相及,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与马有关的概念、语辞、词汇等更多。马的词汇浩繁,说明它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因而,人们就以文学、艺术等形式广泛地宣传它、赞誉它、歌颂它。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撰写了脍炙人口的寓言性杂文《马说》,全文虽然只有153个字,但他将人才比喻为千里马,深刻地阐述了发现人才的重要性,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绘画大师韩幹、徐悲鸿、马晋,均以画马而著名,他们笔下的马,千姿百态,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就如萧萧嘶鸣,如雷贯耳,马蹄声碎的骏马,成为传世之作。
带马字的地名有马坝(人),马家浜(文化),马家窑(文化),马陵道(之战),马尾(之战),驻马店市,侯马市,至于马村、马家村、马庄、马家庄、马楼、马家楼、马寨、马家寨、马屯、马家屯的则更多了。
人们喜爱马,歌颂马,汉武帝西征大宛获得千里马,特别作有《西极天马歌》。
曹子建有《白马篇》。隋炀帝,唐代诗人李白、岑参、李贺,宋代诗人陆游等均有咏马的诗篇佳作。现代有人们耳熟能详的《马铃响米玉鸟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骏马奔驰保边疆》、《我骑马儿过草原》、《马儿啊、你慢些走》等歌曲。
整出戏名带马的有《红集烈马》、《昌布试马》、《女附马》。影视片名带马的有《马西安秦始皇兵马中外驰名,成为世界第八人向迹。邮票中不仪有徐慧鸿的路天使》、《人欢马叫》等
)
《奔马》,还有一枚小型张泥马,名的“泥人张”曾塑造了大量的有关马的作品。杨柳青、安塞的民间剪纸中有剪马作品。在雕塑工艺中有汉面像石、画像砖上的大量马的造型。唐三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三彩马。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前,屹立有石雕精品昭陵六骏。什肃武威山上的铜奔马“马踏飞燕”,造型独特,发人深思。而今,许多城市都以雕马作为大型主体性标志,其中广西桂林市伏波公园门前广场,耸立着一尊骏马,马的前峰奋起,骑在战马上的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头戴盔甲、身披战袍,腰挂宝剑,张弓射箭,日视着远方的豪爽英姿,不仅表达出人民对马援的怀念之情,也寄托了广大市民加快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雄心壮志。在工艺品店里有铜马、瓷马、木马、琉璃马、塑料马等造型迥异,琳琅满数千年来,人们一提起马,就会想到四蹄腾空、飞跃向前、万马奔腾的豪放目的各种马,成了马的世界。
雄姿和磅礴气势,驰骋沙场的赫赫战功。马,是奔放、力量和勇往直前的象征。
在古代,马是军队的根本,最主要是用在了战场上。有了马,就具有了那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壮观。汉族的赵姓、秦姓、马姓同宗共祖,其先祖或立姓之祖都与“马”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燕赵的马好,所以良马常称为“骥”、“”,以地名命名。燕赵之人自古擅长骑射,惯见刀兵,“胡服骑射”、“千金市骨”的典故为中国马文化增加了丰富的内涵。
战国赵王陵遗址,占地28平方公里,现位于邯郸县和永年县境内。陵墓背靠马服山,雄伟壮观,是保留下来的战国时期最为完整的王陵区,表现了古赵国“万乘之国,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的恢弘气势,展现了赵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追根溯源,赵文化与马文化一脉相承,绵绵流长,造父正是凭借高超的车技载着周穆王西游异域,东征叛夷,因功被封于赵,因而有了赵氏。
马姓在宋代《百家姓》中排在第52位。目前,全国马姓人口约有1600万,列全国第13位。至于马氏的来源,历代古籍文献中均有记载,赵武灵王之子赵奢,自被封为“马服君”后,又为百家姓中增加了“马”这个著名的姓氏。在古代,兵马即是军队,“马服者,言能驭马也。”历朝历代君主打天下无不仰仗千军万马,因而有“骑在马上打天下”之说。
马姓是个人才辈出的姓氏,自从马服君之后,汉族马氏名人灿若星辰。如五代十国的马殷被封为楚王,建立楚国。皇后有东汉明德马皇后,明代孝慈马皇后。
任宰相的有唐代马周、马燧、马植,南宋有马廷鸾。著名水利专家东汉有马臻。名将有东汉马援、马武、马成、马元义,三国马超,宋代马扩,明代马芳,清代马玉昆、马金叙,有东北抗日名将马占山,民族英雄马尚德(杨靖宇)。辛亥革命时期有革命志士马侣、马福益、马宗汉。文学艺术、科技、教育、体育领研域里,东汉有文学家马融,三国有发明家马钧,唐代有诗人马异、马戴,宋代有画家马远,元代有戏曲作家马致远,史学家马端临,元末明初有画家马琬,清代有语言学家马建忠、演唱艺术家马如飞。近现代有教育家兼语言文字学家马叙伦,经济学家马寅初,北大校长马相伯,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声学家马大猷,中细胞组织学家马文昭,生态学家马世骏,作曲家马可,作曲家兼小提琴家马思聪,文学家马烽,表演艺术家马季、马兰,女子体操冠军马艳红,著名教练马俊仁等。
少数民族中马姓名人有元代文学家马祖常,明朝画家、诗人马湘兰,航海家马三保(郑和)、马欢,军事将领中明朝有马守应,八路军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现代表演艺术家马三立、马连良等。
那么马姓的源流、迁徙、分支、分布、宗族文化、文物古迹、人文精神等都有哪些呢?马姓人或许会在心中问问己,自己的姓氏是怎么来的呢?我是属于 马姓哪一支的呢?祖先都有谁呢?祖先们的事迹如何呢?等等这些都值得后人去探索和研究,也必将给人们以启迪和思索,更加激发后人的爱国心和使命感,不断发扬先祖遗风,弘扬马氏精神,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与其他姓氏的人们一道,进行不懈的努力。下面就请大家在马姓文化研究这一历史空间中去翱翔吧。
摘自《中华马姓》
我又看了一部老片子,说老其实也没有很老,2012年上映的《万箭穿心》,是一部由颜丙燕、焦刚、李现等主演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也许是电视剧带来的困扰,一说到现实主义,人们脑海里就会浮现“狗血”两个大字。
但是,这部电影不仅不狗血,而且还算得上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力作。豆瓣评分8.5,有效评分人数九万多人,好于91%的家庭片和90%的剧情片。有网友评论:这样的电影不去看,那真是万箭穿心了。讲真,我个人觉得看完之后才是真的让人万箭穿心。
电影中颜丙燕扮演的角色叫李宝莉,焦刚扮演的角色叫马学武,他们有一个儿子叫马文昭,长大后的角色由李现扮演。乍一看,这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但是,走进了看,你就能发现这对夫妻的结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
李宝莉,生在城市长于菜贩之家,贤良淑德和她没有半毛钱关系。茶水18块一杯,服务员要被她嚷一顿;搬个家,搬家工人被她嚷一顿。丈夫出于礼节给搬家工人递几支烟,她也要当着所有人的面训斥。
但她也的确不是什么坏人,有挑扁担工作时会优先想着何嫂子,人家家里出变故时,她也会用自己微薄的收入接济一下。
丈夫马学武,知识分子、厂办主任的头衔和身份并没有让他在这个家庭有什么威严,他是这个家庭中的失语者。就连搬家工人都能看得出来,马学武就像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妻管严”。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为了摆脱掉李宝莉,马学武首先选择了爆发,方式很简单,离婚。
李宝莉不同意,久而久之马学武和另一名有夫之妇发生了婚外情。一门之隔,李宝莉犹如万箭穿心,是撕破脸皮还是忍辱负重?她选择了第三种,一边匿名举报,一边宽容大度原谅丈夫,一边又在饭桌上当着外人的面挖苦丈夫。
爆发没有成功,马学武在得知即将下岗时选择了灭亡,跳河自杀。
上有老,下有小,倔强的李宝莉不能向生活妥协,于是她也挑起了扁担。人生的信仰也变得简单了,供儿子读书考大学。
但是,儿子对她的爱也随着爸爸的自杀一点点消逝。
十年含辛茹苦,儿子长大了,学习成绩睥睨全校,但对妈妈的恨有增无减。在他眼里,妈妈是那个逼死爸爸的人,她不会像爸爸一样给自己辅导功课,她只会问自己作业做完了没。
故事的最后,儿子成了高考状元,别人都说李宝莉苦了十年要享福了,却不知李宝莉被儿子断绝了母子关系并赶出了家门。这样的结局真让人万箭穿心。
这部电影高明的地方在于,故事中的人没有一个是完全意义上的对,或者错。妻子、丈夫、儿子三个人的遭遇互成因果,李宝莉很可恨,没文化,脾气差,瞧不起乡下人出身的丈夫,还要处处责难。于是,丈夫不堪重荷自杀。
丈夫对妻子的恨意延续,传递给儿子,在儿子眼里小三才是爸爸的真爱,妈妈和别的男人在一起就是恶心。于是,考上大学的儿子不顾亲恩把供养自己的妈妈赶出家门。
丈夫不明白,离婚不成功并不能成为自己出轨的理由,丢下老母亲和年幼的儿子更是一种懦弱自私的行为;儿子不明白,所有人都可以埋怨他的妈妈,只有他没资格;妻子不明白,丈夫也是个要面子的人,不是供人驱使的傀儡。他们的字典里,从来没有“理解”两个字。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不是因为一心一意的爱着对方,那就索性不要进入婚姻。因为婚姻是生活的开始,它会一点一点放大对方的缺点,起初看不上,最后仍然会是看不上。任何形式的将就,带来的都是一地鸡毛。就像网友评论的那样:如果选择了一个自己看不起的人做终身伴侣,即使有房子有儿子,也是会万箭穿心。
文章的最后,表白颜丙燕的演技,真真的精彩。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电影《万箭穿心》,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
在庆祝中国百年华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中国科协网开设“百年学会与党同行”栏目,选取9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全国学会,展现百年学会拥护党、热爱党、忠于党、追随党的成长历程,记录他们坚持把科学交给人民,用科学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1920年2月26日,中国解剖学会和人类学会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正式成立,成为中国最早成立的专业学术团体之一。初期,军阀混战,解剖学会的各种活动亦难开展。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科学社于1943年在重庆举行会议时,王有琪、卢于道和王仲桥等人再次聚议解剖学会事宜,但由于诸多原因,未能实现。直到1947年6月25日,中国科学社在上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重新组建中国解剖学会筹委会,选举产生了新的理事会,卢于道任理事长,并召开了学术交流会。1951年,中国解剖学会从上海迁至北京。次年,中国解剖学会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马文昭被推选为理事长。此后,各省、市也相继成立省级解剖学会;后来因各种因素,至1978年学会重新开展工作,在桂林召开了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此后,每4年定期召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换届选举,至2018年,共选举产生了16届理事会。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回顾100年的砥砺逐梦,中国解剖学会亲历了中国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壮丽征程,始终与党同呼吸、共命运,一代又一代解剖学者赤胆忠心、甘心寂寞、创新为民,推动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艰苦奋斗 奠定医学基石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医家就有“割皮解肌,绝脉结筋,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的解剖实践。但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中国的解剖学未形成独立体系。19世纪中叶,西医传入中国,并逐渐开设解剖学课程。1894年,北洋医学堂在天津成立,解剖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20年2月26日,借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博医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第三次大会之际,中国解剖学会与人类学会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正式成立,考德瑞当选理事长,成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基础医学专业学术团体之一。
面对民生凋敝和动荡不安的社会,解剖学的先贤前辈没有丝毫畏惧和退缩,心怀爱国之情,笃行报国之志。20世纪30年代,以我国组织学与细胞学奠基者马文昭为代表的大批解剖学前辈留学归国,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钻研学问,教书育人,为我国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针对部分西方学者发表的“中国人脑不如白种人”等污蔑言论,吴定良、欧阳翥、齐登科、张鋆等中国解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用确凿的证据发表论文,驳斥西方学者的谬论。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发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在周口店一带发现古动物化石和人牙齿化石。在此基础上,1929年,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首次发现了完整的、距今50万年的北京人头盖骨。1936年,在贾兰坡主持下挖掘出3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和一个完整的人类下颌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不仅推翻了当时学界普遍接受的人类历史的年代,同时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对世界科学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薪火相传 传承红色基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关怀与重视下,广大解剖科学工作者同所有科学工作者一样,满腔热忱地投入到重建和恢复社会主义新型学术团体的事业中,建立并逐步完善了解剖学科,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开展了以体质调查为主的科研工作,培养了一支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老一辈解剖学家队伍。自此,中国解剖学事业和解剖学会迎来了新生。为促进学术交流,兴办学术刊物,1953年创办了《解剖学报》,1954年创立《中国解剖学会会讯》,1985年更名为《解剖学杂志》。与此同时,大批新的医学院校或综合院校的医学专业应运而生,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课程学习的入门和奠基课程得到了更好地发展。1962年,中国解剖学会召开学术年会暨第三次代表大会这一时期,在广大解剖学者的潜精研思下,收获累累科研硕果。20世纪50年代,薛社普用鸡胚实验否定了国外科学界的活质学说。20世纪60年代,李肇特用穴位组织连续切片的实验结果揭露了外国学者所谓的经络组织的虚假论文。1964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负责组织制订了《国人体质调查》的具体计划。1972年,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发掘出土了一具2000多年前的湿尸,在解剖学家等多方努力下,该湿尸自出土至今完好保存,奠定了中国在湿尸类文物保护与保存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并为解剖学、人类进化、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1976年9月9日,主席于北京逝世,中央决定进行永久的遗体保护。在当时极端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医学科学院的解剖学专家徐静、张炳常和陈克铨等临危受命,参与了对主席的遗体保存工作,解决了遗体保存极为复杂的技术问题。如今,主席遗体仍处于良好状态。伟人遗体的保存是中国解剖学工作者与其他学科共同协作的成果,是科技工作者的重大贡献。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老一辈解剖学者始终胸怀祖国,不畏艰难,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为解剖学科的薪火相传鞠躬尽瘁。与党同行 谱写春日华章 改革开放后,制定了发展自然科学和加强教育的一系列正确方针,中国解剖学科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和成绩。科研成果丰富。吴汝康开创了中国人深入研究人类化石时期,提出了从猿到人的过渡等理论,创建新学科“今人类学”,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童第周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的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吴新智等提出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假说,成为国际上两大假说之一。1988年3月,张丽珠与刘斌合作培育的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在北京诞生。教学成果显著。编写了大量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协编教材,1978年,由中国医科大学主编的《系统解剖学》经几代人的传承编写,已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使用面最广、最受师生欢迎的医学本科教材之一,为我国医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了扎实基础。1978年我国有28所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1年首批8所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正式招收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博士研究生,推动了我国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1982年,中国解剖学会召开第五届代表大会学术交流活跃。学会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学术年会,各分会及工作委员会召开形式多样的学术会议和专题研讨会、特色论坛等。此外,学会主动承办多场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促进国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提升我国解剖科学的国际影响力。1997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国际形态学讨论会,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出席会议。1999年,第二届亚太地区国际解剖学者会议在北京举办,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2002年,中国解剖学会召开第十届代表大会推动期刊繁荣发展。1978年创办《解剖学研究》,1983年创办《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随后还创办了《神经解剖学杂志》《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和《解剖科学进展》等学术期刊。随着全球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进程,2007年中国解剖学会网站开通运行,学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高速公路的快车道,与全国联网,与世界接轨。2011年,中国解剖学会召开学术年会与时俱进 奋进新征程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确立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出建设健康中国的号召。中国解剖学会作为涵盖人体解剖学、神经解剖学、人类学、组织学、细胞学等领域的学术团队,对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更应有新担当新作为。
2019年,中国解剖学会召开第三十五届学术年会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站在历史新起点上,中国解剖学会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百年征程路,初心映江山。中国解剖学会从初创时的50人,到现在拥有全国会员6394人,30余个团体会员,设立人体解剖学与数字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神经解剖学等17个专业分会,设立教育与继续教育、学术与网络信息、国际交流等10个工作委员会,学术刊物从无到有,如今已增至7个……中国解剖学会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群团发展道路,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布局新时代学会创新发展,争取在新时代有更大作为,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来源:中国科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