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入宅吉日

郁姓(郁姓的起源和历史)

时间:2023-10-03 05:48:49 作者:陈情匿旧酒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郁的汉字演变过程和姓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yù

注音:ㄩˋ

繁体字:鬱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阝

简体部首:阝

郁的部首笔画:2

总笔画:8

笔 顺:横撇竖折横横折竖

五笔86:DEBH

五笔98:DEBH

UniCode:U+90C1

四角号码:47227

仓颉:KBNL

GBK编码:D3F4

规范汉字编号:1043

树木丛生:郁葱(a.青翠茂盛;b.形容很盛)。郁闭。

忧愁,愁闷:郁闷。郁悒(苦闷)。郁愤。郁怒。郁积。郁结。郁忧。抑郁。

有文彩:郁郁(a.文彩显著;b.香气浓厚;c.草木茂密;d.心中苦闷)。

香气浓厚:郁烈。馥郁。

姓。

三、姓氏起源

源出一,源于大禹之师郁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相传,远古时期大禹的老师叫郁华,就是郁华。郁华很有见识才能,大禹王称他为王师,虚心向他学习本领。因郁华在上古就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家族就很兴盛,接着这个姓氏就出了个神奇人物叫郁林,据说他后来修炼成了仙人。战国时期,著名楚国的诗人宋玉在《高唐赋》中提到,郁氏是来自郁林这个复姓的。显然,那位成仙的郁林原本是郁华的后代,他的子孙以其成仙之事为荣,就用他的姓名加在一起作为姓氏,曾一度变为复姓郁林氏。

在郁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简称郁氏,皆尊郁华为郁氏始祖,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源出二,三峡地区的诸多姓氏如与欧阳氏同源血亲的氏族有夏姚22家,如夏氏、姚氏、欧阳氏、娄氏、嵇氏、弋氏、韩氏、区氏、郁氏、畦氏、徐氏、寻氏、扈氏、灌氏、针氏、杞氏、储氏、共连氏、鲍氏、左氏、渎氏、越氏等,均与西陵嫘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大禹为西陵嫘祖五世孙,轩辕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高阳,高阳生鲧,鲧生大禹。

源出三,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宰相郁黄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宰相名叫郁黄(郁贡),受封于黎阳(今河南浚县),史称“黎阳公”,其地亦因称为“郁”。

郁黄的后裔子孙主要繁衍于今浙江省的吴兴一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郁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wèi(ㄨㄟˋ),今读作yù(ㄩˋ)亦可。

源出四,源于子姓,出自古春秋时期吴国大夫郁伯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周王朝时期,江南长江流域有郁邑(今江苏与浙江之间),为春秋时期吴国一个大夫的采邑,该大夫原为宋国下大夫,在华氏之乱中避于吴国,被吴王因称其为郁伯。

在郁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郁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源出五,源于地名,出自古春秋时期鲁国郁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郁邑,亦称枋邑,位置靠近泰山,在《左传》中称其为“枋”。在古代,“郁”字通“枋”字。显然,郑国称其为郁邑,而鲁国称为枋邑,皆指同一地区。

在郁邑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郁氏、枋氏,后枋氏也多改称为郁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wèi(ㄨㄟˋ),今读作yù(ㄩˋ)亦可。

源出六,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时郑国公子翩之后裔,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郁氏另外一支出自太原(今山西太原),是周宣王姬静时期的郑国公子翩的后裔,与蔚氏通族。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今读作yù(ㄩˋ)亦可。

源出七,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朝时期郁林,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史书记载:楚伐郁林(今广西桂林),迁其民于郢(今湖北江陵),其后有以原居地名称为姓氏者,世代称郁氏至今。据史籍《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鬰林郡,故秦桂林郡,属尉佗。又水名,<山海经>载:鬰水出象郡。”鬰林郡,在秦朝时期称桂林郡,到了汉朝时期改称“郁林郡”。鬰林郡的住民,主要是古代百越民族,也包括了后来成为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西南夷先民百濮族,在大汉王朝强盛之势下,有人以郡望为汉化姓氏者,称鬰林氏,后简为郁氏,再简笔为郁氏,世代相传至今。

要注意的是,该支鬰林氏与第一个渊源中提及的鬰华后裔、即那位成仙的鬰林没有任何关系。该支鬰氏(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源出八,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郁夷居民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汉朝时期,建有郁夷县,行政上隶属于右扶风,位置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及陇县一带。在郁夷县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郁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源出九,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西域郁立国国民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在汉朝,汉武帝的通西域政策,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其路径所过的西域有一个郁立国(今新疆奇台),主要是西羌民族,其国民归汉之后,后裔便以国名之谐音汉字“郁”为姓氏,称郁氏、玉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郁氏正确音作yù(ㄩˋ)。

源出十,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三国志》、《晋书》等的记载:“鲜卑人中有郁姓。”在史籍《晋书》中记载的鲜卑郁氏,就是拓拔鲜卑的一个部落,原称万郁部,在东晋后期聚集魏部落,首领就称万郁烈。该部落从无固定居所,完全靠游掠生存,为史籍如《魏书》等的脱谱氏族。

  万郁部族人后皆改汉姓为郁氏,被北魏孝文帝安置于北地郡,称其居地为郁致县(今甘肃庆阳),亦因此而称之为郁州。鲜卑郁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音作yù(ㄩˋ)。

源出十一,源于契丹族,出自唐朝时期契丹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旧唐书·北狄传》中记载:“唐时契丹人中有郁姓。”唐朝时期,契丹民族中的主流部落为郁律氏,亦称野律氏、后在大辽国时期译作耶律氏。

  在辽国灭亡后,郁律氏多汉化省文为单姓郁氏、律氏,多数融入汉族,少数融入蒙古族、女真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音作yù(ㄩˋ)。

源出十二,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郁氏,出自明英宗朱祁镇执政的正统中期(公元1443年左右)所入附的西域回回那罕帖木儿后裔。入朝后,那罕帖木儿被明英宗授职锦衣卫指挥同知。他逝世后,其子倒刺火者袭职。至其孙沙班之时改汉姓为郁氏,称郁敬,因屡有战功而晋升为指挥使。在郁敬之后,其子孙世称郁氏,有四世孙郁锦、五世孙郁胜、六世孙郁腾、七世孙郁勋等等,并世代袭职为指挥使。

  该支郁氏正确音作yù(ㄩˋ)。

四、得姓始祖

郁华(郁华)、郁黄(郁贡)、郁伯。

五、人口分布

郁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已经与郁氏不分彼此,皆称郁氏(在台湾省有极少数人仍称郁氏),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位,人口约四十五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5%左右。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宰相名叫郁黄,又被称为郁贡,自郁黄之后,便有了郁氏(郁氏)。

另据史籍《姓考》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大夫食采于郁邑,他的后代便以地名“郁”为姓氏。又据《姓氏五书》记载,西域有郁立国,其国人则以国名中的郁为姓氏。

两千多年来,郁氏(郁氏)族人不断繁衍壮大,并逐渐形成众多的支系。据历史文献考证,郁氏望族历史上出自于黎阳郡。位于富春江畔的浙江省富阳市,这里聚居着一支郁氏(郁氏)后裔,其祖上在南宋时期,以御医的身份从北方迁移到浙江,起初定居在余杭,后来又迁到萧山。绵延至第四世郁义安(郁义安)时,他携家人到富阳经商做生意,从而定居在富春江边,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

魏、晋时期,郁氏(郁氏)族人曾在今河南浚县繁衍昌盛,此地原属黎阳县,后隶黎阳郡,其与太原一样同为郁氏(郁氏)发展史上之重要郡望。

唐、宋以后,郁氏(郁氏)族人之繁衍重心已转移至南方,尤以华东为中心,他们分布于安徽淮南、江苏苏州、盱眙、昆山、太仓、吴江、上海、浙江杭州、崇德、嘉兴等地。

宋、元乱世中,郁氏(郁氏)族人渐趋播迁于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南方省份。

明朝初期,山西郁氏(郁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明朝中叶以后,郁氏大多简笔为郁氏,广东、广西、海南岛均有了郁氏(郁氏)人家,并有沿海之郁氏(郁氏)渡海赴台,现今台湾之台北便留居有不少的郁氏(郁氏)家族。

清朝时期,郁氏(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之地愈广。如今,郁氏(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为多。

历史上,郁氏(郁氏)不仅是富阳的望族,还是富阳的一个大姓。郁氏(郁氏)家族在富阳有过很辉煌的时期。过去,曾经叫富阳城是郁氏(郁氏)的天下,有“郁半街”、“郁半城”之称。大多商行都是郁氏(郁氏)的。富阳城周围的田梯,也有大量是郁氏(郁氏)的。周围的山上有郁氏(郁氏)的祖坟。到了“洪杨”以后即太平天国以后,他们就逐渐衰落下去了,一部分郁氏(郁氏)族人去了江西等地,留在富阳有三支宗族,一支在富春江以南的乡下,一支在富春江以北的乡下,郁氏(郁氏)这一支宗族一直在富阳镇上住。从第四世郁义安(郁义安)到富阳,到郁达夫这一辈,正好是十九世。现在浙江富阳的郁氏(郁氏)已有了郁达夫的重孙辈,已到二十二世。

六、家谱文献

江苏南京安福郁氏(郁氏)谱碟、安福郁氏(郁氏)上团民房族谱,(宋)郁明礼(郁明礼)初修于宋乾道年间。(明)郁叔彦二修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户部尚郁新序,(明)郁志钢、郁键理三修于明成化丙申(公元1476年),四修于清雍正乙卯(公元1735年)为上三团民房族谱,县令张崇朴,县儒学教谕滏修序。(清)郁彝斋序并五修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04年),六修于清咸丰已未年(公元1859年)为上三团民房族谱,()郁德润序并七修于丁已年(公元1917年)为上三团民房族谱;每部谱现存木刻活字印本十三本。八修于1998年,为《郁氏(郁氏)温公族谱》计算机打印本。安福郁氏(郁氏)下三团有三十年(公元1941年)所修《谦公郁氏(郁氏)族谱》共八册。这些族谱现被收藏在洋溪窑家加山、洋溪店背、洋溪牌头、洋溪牌头下路、洋溪合村等地。

江苏无锡郁氏(郁氏)宗谱六卷,(清)郁惟泰等纂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郁望,始迁祖为[明]郁开宗。

上海崇明鲁国郡郁氏(郁氏)宗谱,(清)郁兆培纂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宋]郁麟。始迁祖为[元]郁君盛。

上海崇明鲁国郡郁氏(郁氏)宗谱,(清)郁士仁等纂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宋]郁麟。始迁祖为[元]郁君盛。

上海郁氏(郁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郁惠培等纂修,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清]郁建臣,始迁祖为[清]郁润桂。

上海郁氏(郁氏)家乘不分卷,()郁锡璜等纂修,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铅印本。始迁祖为[清]郁天行。

湖南长沙善邑郁氏(郁氏)初修宗谱二卷,()郁映瑞纂修,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郁祚远,先祖为[明]郁敬祖。

江苏无锡锡山郁氏(郁氏)宗谱二十卷,()郁秉坚等纂修,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郁望,始迁祖为[明]郁开宗。

江阴澄江郁氏(郁氏)宗谱二十四卷,()郁殿安主修,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铅印本。始迁祖为[元]郁彦良。

七、郡望堂号

黎阳郡: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东晋朝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晋朝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属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北魏朝孝昌年间(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朝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北齐废黎州,北周朝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阳郡并废,黎阳县属卫州。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隋朝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废黎州,黎阳县属汲郡。唐朝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置黎州总管府,辖殷、卫、澶、洹四州。唐朝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北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大伾山与紫金山之间,辖黎阳县。北宋朝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军,治所迁至浮丘山西。北宋朝熙宁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废军,黎阳县属卫州。北宋朝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复置通利军,辖黎阳县。北宋朝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军升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巅,辖黎阳县。金国皇统八年(戊辰,公元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未,公元1151年)复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农历4月,降州为县,始称浚县,治所迁至浮丘山东北平坡。清朝顺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浚县属大名府,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属卫辉府。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北道。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改行署。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属第十三行署。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县抗日政府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1949年己丑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浚县政府改为浚县人民政府,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壬辰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12月1日,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8年戊戌4月18日,撤销安阳专区,浚县划归新乡专区。1961年辛丑12月19日,恢复安阳专属,浚县归安阳专署。1970年庚戌安阳专区改为安阳地区。1983年癸亥10月撤销安阳地区,改设安阳、濮阳两个市。浚县属安阳市。1986年丙寅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浚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丙寅,浚县辖10乡1镇,即城关乡、善堂乡、王庄乡、屯子乡、白寺乡、钜桥乡、大赉店乡、卫贤乡、小河乡、新镇乡和城关镇。1992年壬申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厅批复,撤销善堂乡、大赉店乡,设立善堂镇、大赉店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1995年乙亥6月12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新镇乡、小河乡,设立新镇镇、小河镇。1997年丁丑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将浚县大赉店镇划入鹤壁市郊区。1997年丁丑12月29日,屯子乡撤乡建镇。1998年戊寅10月8日,钜桥乡撤乡建镇。2000年庚辰末,浚县辖六镇四乡,即城关镇、善堂镇、屯子镇、钜桥镇、新镇镇、小河镇和城关乡、王庄乡、白寺乡、卫贤乡。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时期为市,山西省在。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胶东郡:西汉时期设置胶东郡,之后有时是国,治所在即墨(今山东平度)。

富阳县:即今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的富阳市。

堂号

黎阳堂:以望立堂。

鲁国堂:以望立堂。

胶东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富阳堂:以望立堂。

文盛堂:以文立堂。

八、字辈排行

山东郯城郁氏(郁氏)字辈:“□□树仁恒传家友万章”。

山东日照郁氏(郁氏)字辈:“传家有万章树德耐克昌本立福恩荣开启庆善翔”。

江苏新沂郁氏(郁氏)字辈:“广芝安爱庆恩光秉树连继宗传道德保守玉廷殿国瑞家昌汉恒培补泽乾一九开运迪汝其乃平年”。

江苏南京安福、湖南永顺郁氏(郁氏)字辈:“和光步国大德传家人文蔚启世代荣华”。

安徽天长郁氏(郁氏)字辈:祖宗培令泽,后世启昌宏,荣显家庭宝,经纬振乃邦

湖南湘西郁氏(郁氏)字辈:“大德传家人文蔚起”。

湖北武汉郁氏(郁氏)字辈:“文唯大光明万国绍学业百代定荣华”。

广西郁氏(郁氏)一支字辈:“炳恒昌学德文星显”。

广西郁氏(郁氏)一支字辈(百色):黎阳堂号,“黄东丹字文启朝国子学仕举明廷正在长洪久永兴凤高翔”

郁氏(郁氏)一支字辈:“天坤似钢光怀锡元慕泽”。

郁氏(郁氏)一支字辈:“锡汝树焕在锦洪桂柄堂”。

郁氏(郁氏)一支字辈:长春永远宗其道 万世恩龙谢庆昌

九、姓氏名人

郁贡,春秋时鲁相。

郁继善,名医。宋代,深于医术,为时所重。

书郁新:户部尚,明代临淮人。字敦本。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以人才征,官至户部尚书,长于综理,规划甚备。

郁文博:校勘家。

郁采:明正德年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迁任裕州同知,时遇战乱灾荒,盗贼四起攻打裕州,他率领州民抵抗,连战数日后城陷,巷战而死。

郁勋:字元绩。画家。弘治九年(一四九六)进士。善画。《虞山画志补编》

郁贞:女,字兰隐,清代诗人浙江平湖人。载瑛姊。性纯孝,能画,写墨兰颇有致。工诗,著吟香阁诗钞。《平湖县志-味雪斋诗钞》

郁文名:字雷门,江苏吴江人。画家。善画花鸟,山水亦工。家贫甚,不肯以画市。遇友所善,欣然挥洒。《江震续志稿》

郁永河:字沧浪,清浙江仁和县人,曾考取秀才。旅游家。生卒年月不详。好远游。康熙三十五年(公元一六九六年),福建福州火药库爆炸,典守者被责求偿还,派人到台湾地方淡水采集硫黄。永河是幕客,自告奋勇。次年正月起程,二月廿五日抵台南府备办用具。四月初七北上,经各个台湾少数民族部落,抵甘答门(今台湾地方关渡)。最终,完成炼硫任务,十月初七离台。沿途以诗文记录见闻,写就《稗海纪游》。详细记载台湾地方的地理气候、风俗民情、产物历史,文笔细腻,是最早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本台湾地方游记文献。

郁达夫:小说家与散文家。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滕-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庞-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苗-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岑-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穆-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义-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郁的汉字演变过程和姓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yù

注音:ㄩˋ

繁体字:鬱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阝

简体部首:阝

郁的部首笔画:2

总笔画:8

笔 顺:横撇竖折横横折竖

五笔86:DEBH

五笔98:DEBH

UniCode:U+90C1

四角号码:47227

仓颉:KBNL

GBK编码:D3F4

规范汉字编号:1043

树木丛生:郁葱(a.青翠茂盛;b.形容很盛)。郁闭。

忧愁,愁闷:郁闷。郁悒(苦闷)。郁愤。郁怒。郁积。郁结。郁忧。抑郁。

有文彩:郁郁(a.文彩显著;b.香气浓厚;c.草木茂密;d.心中苦闷)。

香气浓厚:郁烈。馥郁。

姓。

三、姓氏起源

源出一,源于大禹之师郁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相传,远古时期大禹的老师叫郁华,就是郁华。郁华很有见识才能,大禹王称他为王师,虚心向他学习本领。因郁华在上古就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家族就很兴盛,接着这个姓氏就出了个神奇人物叫郁林,据说他后来修炼成了仙人。战国时期,著名楚国的诗人宋玉在《高唐赋》中提到,郁氏是来自郁林这个复姓的。显然,那位成仙的郁林原本是郁华的后代,他的子孙以其成仙之事为荣,就用他的姓名加在一起作为姓氏,曾一度变为复姓郁林氏。

在郁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简称郁氏,皆尊郁华为郁氏始祖,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源出二,三峡地区的诸多姓氏如与欧阳氏同源血亲的氏族有夏姚22家,如夏氏、姚氏、欧阳氏、娄氏、嵇氏、弋氏、韩氏、区氏、郁氏、畦氏、徐氏、寻氏、扈氏、灌氏、针氏、杞氏、储氏、共连氏、鲍氏、左氏、渎氏、越氏等,均与西陵嫘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大禹为西陵嫘祖五世孙,轩辕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高阳,高阳生鲧,鲧生大禹。

源出三,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宰相郁黄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宰相名叫郁黄(郁贡),受封于黎阳(今河南浚县),史称“黎阳公”,其地亦因称为“郁”。

郁黄的后裔子孙主要繁衍于今浙江省的吴兴一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郁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wèi(ㄨㄟˋ),今读作yù(ㄩˋ)亦可。

源出四,源于子姓,出自古春秋时期吴国大夫郁伯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周王朝时期,江南长江流域有郁邑(今江苏与浙江之间),为春秋时期吴国一个大夫的采邑,该大夫原为宋国下大夫,在华氏之乱中避于吴国,被吴王因称其为郁伯。

在郁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郁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源出五,源于地名,出自古春秋时期鲁国郁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郁邑,亦称枋邑,位置靠近泰山,在《左传》中称其为“枋”。在古代,“郁”字通“枋”字。显然,郑国称其为郁邑,而鲁国称为枋邑,皆指同一地区。

在郁邑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郁氏、枋氏,后枋氏也多改称为郁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wèi(ㄨㄟˋ),今读作yù(ㄩˋ)亦可。

源出六,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时郑国公子翩之后裔,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郁氏另外一支出自太原(今山西太原),是周宣王姬静时期的郑国公子翩的后裔,与蔚氏通族。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今读作yù(ㄩˋ)亦可。

源出七,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朝时期郁林,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史书记载:楚伐郁林(今广西桂林),迁其民于郢(今湖北江陵),其后有以原居地名称为姓氏者,世代称郁氏至今。据史籍《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鬰林郡,故秦桂林郡,属尉佗。又水名,<山海经>载:鬰水出象郡。”鬰林郡,在秦朝时期称桂林郡,到了汉朝时期改称“郁林郡”。鬰林郡的住民,主要是古代百越民族,也包括了后来成为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西南夷先民百濮族,在大汉王朝强盛之势下,有人以郡望为汉化姓氏者,称鬰林氏,后简为郁氏,再简笔为郁氏,世代相传至今。

要注意的是,该支鬰林氏与第一个渊源中提及的鬰华后裔、即那位成仙的鬰林没有任何关系。该支鬰氏(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源出八,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郁夷居民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汉朝时期,建有郁夷县,行政上隶属于右扶风,位置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及陇县一带。在郁夷县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郁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源出九,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西域郁立国国民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在汉朝,汉武帝的通西域政策,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其路径所过的西域有一个郁立国(今新疆奇台),主要是西羌民族,其国民归汉之后,后裔便以国名之谐音汉字“郁”为姓氏,称郁氏、玉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郁氏正确音作yù(ㄩˋ)。

源出十,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三国志》、《晋书》等的记载:“鲜卑人中有郁姓。”在史籍《晋书》中记载的鲜卑郁氏,就是拓拔鲜卑的一个部落,原称万郁部,在东晋后期聚集魏部落,首领就称万郁烈。该部落从无固定居所,完全靠游掠生存,为史籍如《魏书》等的脱谱氏族。

  万郁部族人后皆改汉姓为郁氏,被北魏孝文帝安置于北地郡,称其居地为郁致县(今甘肃庆阳),亦因此而称之为郁州。鲜卑郁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音作yù(ㄩˋ)。

源出十一,源于契丹族,出自唐朝时期契丹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旧唐书·北狄传》中记载:“唐时契丹人中有郁姓。”唐朝时期,契丹民族中的主流部落为郁律氏,亦称野律氏、后在大辽国时期译作耶律氏。

  在辽国灭亡后,郁律氏多汉化省文为单姓郁氏、律氏,多数融入汉族,少数融入蒙古族、女真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音作yù(ㄩˋ)。

源出十二,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郁氏,出自明英宗朱祁镇执政的正统中期(公元1443年左右)所入附的西域回回那罕帖木儿后裔。入朝后,那罕帖木儿被明英宗授职锦衣卫指挥同知。他逝世后,其子倒刺火者袭职。至其孙沙班之时改汉姓为郁氏,称郁敬,因屡有战功而晋升为指挥使。在郁敬之后,其子孙世称郁氏,有四世孙郁锦、五世孙郁胜、六世孙郁腾、七世孙郁勋等等,并世代袭职为指挥使。

  该支郁氏正确音作yù(ㄩˋ)。

四、得姓始祖

郁华(郁华)、郁黄(郁贡)、郁伯。

五、人口分布

郁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已经与郁氏不分彼此,皆称郁氏(在台湾省有极少数人仍称郁氏),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位,人口约四十五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5%左右。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宰相名叫郁黄,又被称为郁贡,自郁黄之后,便有了郁氏(郁氏)。

另据史籍《姓考》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大夫食采于郁邑,他的后代便以地名“郁”为姓氏。又据《姓氏五书》记载,西域有郁立国,其国人则以国名中的郁为姓氏。

两千多年来,郁氏(郁氏)族人不断繁衍壮大,并逐渐形成众多的支系。据历史文献考证,郁氏望族历史上出自于黎阳郡。位于富春江畔的浙江省富阳市,这里聚居着一支郁氏(郁氏)后裔,其祖上在南宋时期,以御医的身份从北方迁移到浙江,起初定居在余杭,后来又迁到萧山。绵延至第四世郁义安(郁义安)时,他携家人到富阳经商做生意,从而定居在富春江边,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

魏、晋时期,郁氏(郁氏)族人曾在今河南浚县繁衍昌盛,此地原属黎阳县,后隶黎阳郡,其与太原一样同为郁氏(郁氏)发展史上之重要郡望。

唐、宋以后,郁氏(郁氏)族人之繁衍重心已转移至南方,尤以华东为中心,他们分布于安徽淮南、江苏苏州、盱眙、昆山、太仓、吴江、上海、浙江杭州、崇德、嘉兴等地。

宋、元乱世中,郁氏(郁氏)族人渐趋播迁于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南方省份。

明朝初期,山西郁氏(郁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明朝中叶以后,郁氏大多简笔为郁氏,广东、广西、海南岛均有了郁氏(郁氏)人家,并有沿海之郁氏(郁氏)渡海赴台,现今台湾之台北便留居有不少的郁氏(郁氏)家族。

清朝时期,郁氏(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之地愈广。如今,郁氏(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为多。

历史上,郁氏(郁氏)不仅是富阳的望族,还是富阳的一个大姓。郁氏(郁氏)家族在富阳有过很辉煌的时期。过去,曾经叫富阳城是郁氏(郁氏)的天下,有“郁半街”、“郁半城”之称。大多商行都是郁氏(郁氏)的。富阳城周围的田梯,也有大量是郁氏(郁氏)的。周围的山上有郁氏(郁氏)的祖坟。到了“洪杨”以后即太平天国以后,他们就逐渐衰落下去了,一部分郁氏(郁氏)族人去了江西等地,留在富阳有三支宗族,一支在富春江以南的乡下,一支在富春江以北的乡下,郁氏(郁氏)这一支宗族一直在富阳镇上住。从第四世郁义安(郁义安)到富阳,到郁达夫这一辈,正好是十九世。现在浙江富阳的郁氏(郁氏)已有了郁达夫的重孙辈,已到二十二世。

六、家谱文献

江苏南京安福郁氏(郁氏)谱碟、安福郁氏(郁氏)上团民房族谱,(宋)郁明礼(郁明礼)初修于宋乾道年间。(明)郁叔彦二修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户部尚郁新序,(明)郁志钢、郁键理三修于明成化丙申(公元1476年),四修于清雍正乙卯(公元1735年)为上三团民房族谱,县令张崇朴,县儒学教谕滏修序。(清)郁彝斋序并五修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04年),六修于清咸丰已未年(公元1859年)为上三团民房族谱,()郁德润序并七修于丁已年(公元1917年)为上三团民房族谱;每部谱现存木刻活字印本十三本。八修于1998年,为《郁氏(郁氏)温公族谱》计算机打印本。安福郁氏(郁氏)下三团有三十年(公元1941年)所修《谦公郁氏(郁氏)族谱》共八册。这些族谱现被收藏在洋溪窑家加山、洋溪店背、洋溪牌头、洋溪牌头下路、洋溪合村等地。

江苏无锡郁氏(郁氏)宗谱六卷,(清)郁惟泰等纂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郁望,始迁祖为[明]郁开宗。

上海崇明鲁国郡郁氏(郁氏)宗谱,(清)郁兆培纂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宋]郁麟。始迁祖为[元]郁君盛。

上海崇明鲁国郡郁氏(郁氏)宗谱,(清)郁士仁等纂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宋]郁麟。始迁祖为[元]郁君盛。

上海郁氏(郁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郁惠培等纂修,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清]郁建臣,始迁祖为[清]郁润桂。

上海郁氏(郁氏)家乘不分卷,()郁锡璜等纂修,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铅印本。始迁祖为[清]郁天行。

湖南长沙善邑郁氏(郁氏)初修宗谱二卷,()郁映瑞纂修,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郁祚远,先祖为[明]郁敬祖。

江苏无锡锡山郁氏(郁氏)宗谱二十卷,()郁秉坚等纂修,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郁望,始迁祖为[明]郁开宗。

江阴澄江郁氏(郁氏)宗谱二十四卷,()郁殿安主修,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铅印本。始迁祖为[元]郁彦良。

七、郡望堂号

黎阳郡: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东晋朝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晋朝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属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北魏朝孝昌年间(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朝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北齐废黎州,北周朝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阳郡并废,黎阳县属卫州。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隋朝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废黎州,黎阳县属汲郡。唐朝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置黎州总管府,辖殷、卫、澶、洹四州。唐朝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北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大伾山与紫金山之间,辖黎阳县。北宋朝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军,治所迁至浮丘山西。北宋朝熙宁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废军,黎阳县属卫州。北宋朝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复置通利军,辖黎阳县。北宋朝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军升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巅,辖黎阳县。金国皇统八年(戊辰,公元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未,公元1151年)复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农历4月,降州为县,始称浚县,治所迁至浮丘山东北平坡。清朝顺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浚县属大名府,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属卫辉府。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北道。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改行署。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属第十三行署。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县抗日政府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1949年己丑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浚县政府改为浚县人民政府,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壬辰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12月1日,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8年戊戌4月18日,撤销安阳专区,浚县划归新乡专区。1961年辛丑12月19日,恢复安阳专属,浚县归安阳专署。1970年庚戌安阳专区改为安阳地区。1983年癸亥10月撤销安阳地区,改设安阳、濮阳两个市。浚县属安阳市。1986年丙寅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浚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丙寅,浚县辖10乡1镇,即城关乡、善堂乡、王庄乡、屯子乡、白寺乡、钜桥乡、大赉店乡、卫贤乡、小河乡、新镇乡和城关镇。1992年壬申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厅批复,撤销善堂乡、大赉店乡,设立善堂镇、大赉店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1995年乙亥6月12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新镇乡、小河乡,设立新镇镇、小河镇。1997年丁丑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将浚县大赉店镇划入鹤壁市郊区。1997年丁丑12月29日,屯子乡撤乡建镇。1998年戊寅10月8日,钜桥乡撤乡建镇。2000年庚辰末,浚县辖六镇四乡,即城关镇、善堂镇、屯子镇、钜桥镇、新镇镇、小河镇和城关乡、王庄乡、白寺乡、卫贤乡。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时期为市,山西省在。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胶东郡:西汉时期设置胶东郡,之后有时是国,治所在即墨(今山东平度)。

富阳县:即今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的富阳市。

堂号

黎阳堂:以望立堂。

鲁国堂:以望立堂。

胶东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富阳堂:以望立堂。

文盛堂:以文立堂。

八、字辈排行

山东郯城郁氏(郁氏)字辈:“□□树仁恒传家友万章”。

山东日照郁氏(郁氏)字辈:“传家有万章树德耐克昌本立福恩荣开启庆善翔”。

江苏新沂郁氏(郁氏)字辈:“广芝安爱庆恩光秉树连继宗传道德保守玉廷殿国瑞家昌汉恒培补泽乾一九开运迪汝其乃平年”。

江苏南京安福、湖南永顺郁氏(郁氏)字辈:“和光步国大德传家人文蔚启世代荣华”。

安徽天长郁氏(郁氏)字辈:祖宗培令泽,后世启昌宏,荣显家庭宝,经纬振乃邦

湖南湘西郁氏(郁氏)字辈:“大德传家人文蔚起”。

湖北武汉郁氏(郁氏)字辈:“文唯大光明万国绍学业百代定荣华”。

广西郁氏(郁氏)一支字辈:“炳恒昌学德文星显”。

广西郁氏(郁氏)一支字辈(百色):黎阳堂号,“黄东丹字文启朝国子学仕举明廷正在长洪久永兴凤高翔”

郁氏(郁氏)一支字辈:“天坤似钢光怀锡元慕泽”。

郁氏(郁氏)一支字辈:“锡汝树焕在锦洪桂柄堂”。

郁氏(郁氏)一支字辈:长春永远宗其道 万世恩龙谢庆昌

九、姓氏名人

郁贡,春秋时鲁相。

郁继善,名医。宋代,深于医术,为时所重。

书郁新:户部尚,明代临淮人。字敦本。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以人才征,官至户部尚书,长于综理,规划甚备。

郁文博:校勘家。

郁采:明正德年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迁任裕州同知,时遇战乱灾荒,盗贼四起攻打裕州,他率领州民抵抗,连战数日后城陷,巷战而死。

郁勋:字元绩。画家。弘治九年(一四九六)进士。善画。《虞山画志补编》

郁贞:女,字兰隐,清代诗人浙江平湖人。载瑛姊。性纯孝,能画,写墨兰颇有致。工诗,著吟香阁诗钞。《平湖县志-味雪斋诗钞》

郁文名:字雷门,江苏吴江人。画家。善画花鸟,山水亦工。家贫甚,不肯以画市。遇友所善,欣然挥洒。《江震续志稿》

郁永河:字沧浪,清浙江仁和县人,曾考取秀才。旅游家。生卒年月不详。好远游。康熙三十五年(公元一六九六年),福建福州火药库爆炸,典守者被责求偿还,派人到台湾地方淡水采集硫黄。永河是幕客,自告奋勇。次年正月起程,二月廿五日抵台南府备办用具。四月初七北上,经各个台湾少数民族部落,抵甘答门(今台湾地方关渡)。最终,完成炼硫任务,十月初七离台。沿途以诗文记录见闻,写就《稗海纪游》。详细记载台湾地方的地理气候、风俗民情、产物历史,文笔细腻,是最早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本台湾地方游记文献。

郁达夫:小说家与散文家。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滕-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庞-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苗-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岑-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穆-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义-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宝宝取名 2018给姓郁的宝宝起名字

郁姓起源:

一、以国名为氏。

据《姓考》云,古有郁国,春秋时为吴国大夫采邑。

胶东有郁秩县(在今山东省平度县),或以地名为氏。

二、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鲁国有郁黄(一名郁贡)为相,其后亦有郁氏。

郁姓宝宝起名:

郁琳州 郁贵文 郁世颖 郁纯洁 郁玲桐

郁石娟 郁湘婷 郁慧美 郁宏文 郁爱玲

郁乔妍 郁锦花 郁琳媛 郁纯洁 郁慧玲

郁毓洁 郁细美 郁雪梅 郁丽妍 郁哲怡

郁莉萍 郁影怡 郁雅丽 郁湘瑶 郁灿丽

郁慧美 郁松美 郁焕丽 郁晓芳 郁益文

郁怡晟 郁松英 郁慧琼 郁济霞 郁陈燕

宝宝取名 2018给姓郁的宝宝起名字

郁玲轶 郁芙蓉 郁玲萍 郁倩姗 郁玎冉

郁瑞萍 郁知艳 郁京娟 郁明芳 郁涵悦

郁土文 郁云文 郁海花 郁嘉玉 郁妍宜

郁煨玲 郁鼎英 郁鸿芳 郁秀玉 郁庆娥

郁婧毅 郁之玲 郁妍捷 郁嘉瑶 郁浩文

郁淳颖 郁宇婧 郁馨茹 郁兴秀 郁清婷

郁知文 郁小美 郁闻文 郁寒雪 郁慧玲

郁湘琳 郁德芳 郁焉瑛 郁芬芳 郁婷丽

郁芷秀 郁娅运 郁莺燕 郁玲娟 郁春芬

郁菲茹 郁李丽 郁蓓莉 郁米琴 郁海艳

郁祥梅 郁研红 郁韵茹 郁娅俪 郁悦扬

郁明燕 郁飞燕 郁学颖 郁仁文 郁艳红

郁立洁 郁醢娜 郁玉倩 郁晓瑛 郁瑞玲

郁曦文 郁小莉 郁椿娟 郁素霞 郁娅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