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入宅吉日

庞孝泰(庞孝泰将军简历)

时间:2023-10-05 08:28:34 作者:风里有诗句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庞孝泰在高句丽灭国之战前期,和十三个儿子为国捐躯,满门英烈

庞孝泰和十三个儿子,在李治时期,跟随苏定方征高句丽时,一家十四口人,以及本族子弟五千人,全部死于征高丽之战,为国捐躯。

唐初庞姓名人庞孝泰,他不是汉人,是隋末唐初白州,现今广西博白县人,唐初名将。

史载:庞孝泰为“蛮酋凡品”,应该是部落的酋长,当地土著势力的首领,隋末唐初,李渊刚建国的时候,庞孝泰为南州刺史,武德六年,庞孝泰和南越州的宁道明、高州首领冯暄起兵反唐,攻陷南越州以及姜州,可惜没有掀起多大浪花,被合州刺史宁纯击败,又投降大唐。

庞孝泰被大唐朝廷所重用时,已经到了贞观年间,李世民在灭亡厥,平定吐谷浑后,目光投向了隋唐两朝仇视的高句丽,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此次东征庞孝泰作为水军总管之一,由海路直达高句丽都城平壤,此次东征算是一次失败的东征。聊以的是李世民认为发现了薛仁贵这个人才。

李治登基后,在660年,当时的庞孝泰为左骁卫将军,率领岭南兵马跟随苏定方一举灭掉百济,661年,庞孝泰因为灭百济之功,身份发生了变化,沃沮道行军总管的身份出征高句丽,这次高句丽灭国之战,总共进行了八年时间,而庞孝泰在此次大战初期,就和儿子们力战而死。

当时庞孝泰率领家乡子弟兵五千人,驻扎于蛇水之上,被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以优势兵力阻击,庞孝泰全军覆没,当时有人劝庞孝泰投奔附近的刘伯英部队,庞孝泰认为自己服务于两代帝王,深受皇恩,高丽不灭,怎么能独自一人偷生,所以和家乡子弟兵以及十三个儿子,力战而死,为国捐躯。

据《旧唐书·许敬宗传》中,记载在庞孝泰死后,许敬宗掌修国史时,收了庞孝泰家的财物,说他多次击破敌人,斩首数万,把庞孝泰描绘成能和苏定方媲美的当世名将,这事是不是真的,不可考证!

不过庞孝泰在任白州刺史时为官一身正气,爱民如子,把白州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庞孝泰601年出生,662年死于高句丽之战,历仕唐朝三位帝王,可以说是三朝元老了,更是表现出了家国情怀,一家十四口人,力战而死,满门英烈,可以说死的其所,因为这是灭国之战!

仅供参考

庞孝泰在高句丽灭国之战前期,和十三个儿子为国捐躯,满门英烈

庞孝泰和十三个儿子,在李治时期,跟随苏定方征高句丽时,一家十四口人,以及本族子弟五千人,全部死于征高丽之战,为国捐躯。

唐初庞姓名人庞孝泰,他不是汉人,是隋末唐初白州,现今广西博白县人,唐初名将。

史载:庞孝泰为“蛮酋凡品”,应该是部落的酋长,当地土著势力的首领,隋末唐初,李渊刚建国的时候,庞孝泰为南州刺史,武德六年,庞孝泰和南越州的宁道明、高州首领冯暄起兵反唐,攻陷南越州以及姜州,可惜没有掀起多大浪花,被合州刺史宁纯击败,又投降大唐。

庞孝泰被大唐朝廷所重用时,已经到了贞观年间,李世民在灭亡厥,平定吐谷浑后,目光投向了隋唐两朝仇视的高句丽,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此次东征庞孝泰作为水军总管之一,由海路直达高句丽都城平壤,此次东征算是一次失败的东征。聊以的是李世民认为发现了薛仁贵这个人才。

李治登基后,在660年,当时的庞孝泰为左骁卫将军,率领岭南兵马跟随苏定方一举灭掉百济,661年,庞孝泰因为灭百济之功,身份发生了变化,沃沮道行军总管的身份出征高句丽,这次高句丽灭国之战,总共进行了八年时间,而庞孝泰在此次大战初期,就和儿子们力战而死。

当时庞孝泰率领家乡子弟兵五千人,驻扎于蛇水之上,被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以优势兵力阻击,庞孝泰全军覆没,当时有人劝庞孝泰投奔附近的刘伯英部队,庞孝泰认为自己服务于两代帝王,深受皇恩,高丽不灭,怎么能独自一人偷生,所以和家乡子弟兵以及十三个儿子,力战而死,为国捐躯。

据《旧唐书·许敬宗传》中,记载在庞孝泰死后,许敬宗掌修国史时,收了庞孝泰家的财物,说他多次击破敌人,斩首数万,把庞孝泰描绘成能和苏定方媲美的当世名将,这事是不是真的,不可考证!

不过庞孝泰在任白州刺史时为官一身正气,爱民如子,把白州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庞孝泰601年出生,662年死于高句丽之战,历仕唐朝三位帝王,可以说是三朝元老了,更是表现出了家国情怀,一家十四口人,力战而死,满门英烈,可以说死的其所,因为这是灭国之战!

仅供参考

我的博白英雄:庞孝泰将军

生,忠烈一身;死,魂归故里去

在距离博白县城西南方向三四十公里的地方有座云飞嶂,此山高八百五十二米,在离峰顶两百多米处的山腰上,有一座坐东朝西的坟茔,这就是唐朝初的民族英雄庞孝泰之墓,墓的四周山势险峻,两侧山山脊犹如座椅扶手,又像两排警卫士兵手持利剑护卫着他们的大将军。

墓的前面,是几块天然的大石头,远看如凌空俯视着的雄鹰,对视万里苍穹,鹰击长空一般站在墓前,犹如一匹雄气昂扬的马首,看着让人眼前顿时出现驰娉沙场一去不回的壮烈,令人心魄撼动。

庞孝泰,生于隋末唐初,祖籍古河南堰师,因其先祖迁居白州柯木堡,成为了最早的客家人,庞孝泰勇气过人,自幼喜爱读兵书,每天闻鸡起舞的练功,使其练就了一身好功夫。

他还是唐武德甲申科举人,是唐贞观丁亥科进士。

在隋末天下大乱,盗贼汹涌而起成群结队,抢掠地方的百姓钱财,欺凌地方的百姓。胸怀大丈夫气概的庞孝泰义不容辞参军抗盗贼。

在平定岭南的战斗中,他冲锋陷阵,他英勇杀敌,立得屡屡战功,被封为左骁卫将军。

岭南平定后,庞孝泰又被任命为南州刺史,在他的担任下,百姓过得安居乐业,社会祥和气氛一片。

唐贞观年间,唐王朝在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之后,决定举兵伐辽。

公元662年,庞孝泰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与唐军名将苏定方、程名振等人一起统率岭南兵出征高句丽。

庞孝泰督军直逼蛇水,一路大获全胜。

庞孝泰又亲率精兵600多人乘胜追击,却不料遭遇高句丽将领盖苏文以优势兵力阻击。

在62岁的庞孝泰身先士卒面前,他毫不畏惧,冲在前方过关斩将,越战越勇。

但终因出征遥远,粮草接济困难,寡兵不敌他众,最后还是了血洒疆场,为国捐躯。

他的13个儿子续成了父亲的志向,前仆后续,英勇杀敌勇猛无比,最后也相续战死在沙场上,随其出征的岭南兵全军覆没,无一生还。

余部属下按照庞孝泰将军的遗嘱“泰生于白州,死当归白州”,余部属下的将领将其头颅取下送回了白州埋葬。

朝廷为庞孝泰忠义所感动,念其勋劳,嘉其忠义,赐其武毅大夫,号谥忠慧,敕命国师寻穴埋葬于博白之西云飞嶂巨人迹,世代崇祀(si 四声),敕(chi 四声)封乡贤。

庞孝泰的魂归了故里,不仅是圆满了其落叶归根的愿望,还使其后人受到了忠孝仁义精神感召和振兴强国号召。

公元666年唐皇不知是否有意为之,特任命并州庞同善出任行军大总管,再次讨伐高句丽。

九月,庞同善拿下了高句丽,成功的为庞孝泰以及他的十三个孩儿报了深仇大恨。

庞家将 骁勇善战,全家英勇忠烈为世人赞叹,他和他的儿子门守护边疆,平定边疆战乱而被白州人誉为民族英雄,成为了历代演义的不朽典范,很多的文人墨客挥笔传颂着他们的精神。

庞孝泰一生勤勉建功忧国忧民,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为后人树立了崇文尚武,勤奋好学,精忠报国的良好风范。

他与儿子们英雄壮举的行为鼓舞着国人,也深刻影响着30多万世界各地庞氏后人的崇高敬重,教育后人以为榜样,让这庞家家风世代传承了下来。

庞孝泰陵墓虽受着岁月的侵蚀,变得有些残缺不齐,但在族人世世代代人全力呵护维修下,陵墓才得以完整延续至今,可见传承下来的精神影响力巨大。

近年,庞氏族人筹资在亚山镇同村庞羊腰岭建起了一座占地28亩地庞孝泰纪念馆,浇铸铜像,并将其生平事迹和家族谱系名人简略汇集成册,陈列在了纪念堂的大厅内,供后人品读。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八,庞氏族人纷纷前来聚集祭拜,追溯先人功德,以激励后人奋进。

庞孝泰陵墓已被列为了博白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子孙后人前来仰慕家族英雄,他们不辞辛苦登上云飞嶂,为了就是能一睹家族荣耀。

回望历史,我们寻找到了一种有利于国家强盛、民族团结、家族振兴的知识力量。

千年出雾 万年出官 国师点寻闻名两广的庞孝泰墓

广西博白云飞嶂,海拔800多米的大山。

恰逢假日,我们经过艰难跋涉,终于来到这个传说的风水大岭。千年前,被誉为民族英雄的唐著名战将庞孝泰(博白人),携13个儿子,在史称第一次朝鲜战争中,13个儿子和庞孝泰均先后战死在战场上。部下依孝泰遗嘱"生于白州,死于白州″,取下其头颅,历经万水千山带回白州(博白)。

满门忠烈的故事感天动地。唐皇敕命国师在其家乡寻宝穴扶葬,彰其忠勇。

国师遍寻博白山水,在云飞彰巨人迹发现一地,山高气爽,朝山莽莽,来龙势如虹,青龙高耸蜿蜒,白虎有势,虎伏温情护主。遂将庞将军下葬于此宝地。向皇上复命说,此地仅出"三斗绿豆将,五斗芝麻官"。

皇上心思缜密,思虑良久,惧怕其将来势大难控,冲击大唐基业,令国师"改善改善″。国师再到云飞彰,施展法术,喝令"千年出雾,万年出官",用咒语布下云雾笼罩,此后,云飞彰终日云雾缭绕,难见天日,如困龙一般。庞孝泰墓自然经常被云雾绕缠,平时山上也难以看清,更不用说山下了。

现千年过去,山上盘踞不褪的浓云重雾突然消失,从几公里处的山脚看山上,将军墓已看得很清楚。

神奇传说吊足了人们胃口。

千百年来,尤其是近年来,来此寻踪拜祭的人,一年到晚络绎不绝。当地人也把上山泥路修成水泥路,小车基本可到墓地。我们在现场看到,该墓祭台前有两个紧挨的巨石,四周气势恢宏,来龙磅礴,案山、朝山层层叠叠,连续数百里……看到令人惊呼赞叹,心胸开阔。

墓地有人在拜祭,香烛正冒着烟。旁边放着一捐款箱。当地一看山的土著庞叔介绍,近年来平均每日都有二三十人来拜祭或参观,海内外的客人都有,异姓也很多,停车场经常爆棚。新修扩建的上山水泥路,是早几年我们当地人和一些老板捐了400多万建的。

"听说很多人都是来拜祭将军墓之后,发财、升官、健康,什么都易遂愿。尤其是会发财,来此拜祭的人,有约七成是生意人……”我们临走时,庞叔强调说,现在该处还是文物保护单位……

云飞嶂庞孝泰墓远眺(图中白点处)

远眺云飞嶂

正面

朝山苍莽

山上游客

干净的暮前小路

暮前磬石

官方文物史证

入山村口的村民热情有礼

这是南流江畔崛起的一个非凡的族群,著名美女绿珠与这个家族有关~

庞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庞姓在玉林市辖区内户籍人口为200117人。

庞 氏

庞氏渊源

庞姓是中国最早的五大姓(秦、楚、纪、周、庞)之一,历史悠久,发展脉络清楚;玉林庞姓来自中原汉族,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其起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1. 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时,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后裔受封于一个叫“庞”的地方,他的后世子孙便以封地为姓,称庞氏,始成为庞姓。因毕公高名声显赫,所以被庞姓尊称为始祖,得姓地为始平郡。晋泰始三年(267年),始平郡从原来的扶风郡分置而出,即今陕西兴平县。周朝因住在姬水流域,周王朝姬姓,毕公高也叫姬高,因此庞姓也来自姬姓。

2. 出自高阳氏,为黄帝之孙颛顼的后代。此说法见袁义达、邱家儒著《中国姓氏·三百大姓》(2007年11月出版)所记述:“庞姓第一支出自高阳氏。相传在高阳氏颛顼时代,有八大才子,其一称庞降,亦称庞江,其后有庞氏。其实,高阳氏时代的才子是当时影响的八人大氏族,均属于高阳氏联盟,庞氏族应是庞降氏族中的一个分支,为擅长建造高屋的群体,庞氏族早期的活动地域可能在今陕西韩城东南,后来南下越过长江进入衡阳以东,高阳氏的庞氏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历史。”

3. 相传襄阳(今湖北襄阳)有富盛,好为高屋,乡党引以为荣,称之为庞高屋,后遂以庞为姓。

4. 源自少数民族改姓或少数民族固有姓氏。此说法见《汉书·王莽传》记载:西汉西羌人中有庞恬;清满族人中有庞姓,世居盖州(今属辽宁);清满族八旗姓庞佳氏后改为庞姓。今满、土家、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庞姓始祖发祥于今陕西兴平,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战国时魏国有庞涓,西汉有杜陵人庞真。东汉时见诸史册的庞姓名人达十多人。魏晋前,庞姓人已分布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湖北、重庆、辽宁等地。三国时蜀有谋臣庞统,魏有庞德。西晋至南北朝,庞姓迅速发展,逐渐形成南阳、南安、谯郡和始平郡望四大郡望,人丁兴旺,俊才涌现。隋唐之际,大量的庞姓人离开四大望郡的故里,向四周扩散,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庞姓人的身影,这个时候广西博白已发现有庞姓人居住的村庄。宋元时期,中原战乱,庞姓避居南迁,在南方各地分布更广,江西吉水县庞靖江迁广西,后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明朝初年,庞姓向东南和西南迁徙,广西陆川县泗里庞姓,就是在这个时期由广东化州木贤村迁来,贤才辈出。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之时,在湖北、湖南的庞姓有的入迁四川以至云贵等省,还有的渡海迁徙台湾,进而播迁海外。

如今,庞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西、山东为多,此两省(区)之庞姓约占全国汉族庞姓人口的42%。

庞孝泰纪念堂坐落在博白县亚山镇同村庞羊腰岭,占地28亩,十节龙、九曲水汇集,气势不凡。每年九月初八日,全国各地的庞姓族人都会纷纷前来参观祭拜。

得姓始祖

毕公高是周初著名政治家,他姓姬名高,是西周奠基者周文王第十五子,西周建立者周武王的胞弟。商末他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他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他宽大为怀,平反了不少冤案,表彰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成为“周初四圣”之一。后被周武王封于毕国(今陕西咸阳),是公爵,史称毕公高。毕公高支庶之子有封于庞乡者(今陕西兴平),后子孙以封邑为氏,称庞姓。因毕公高声名显赫,他们尊毕公高为得姓始祖。

毕公高像。

庞氏图腾

庞是由“广”和“龙”组成的会意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说的:“庞,高屋也,从广,龙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广是屋,且有一对刺,本义是依山崖建造的高楼大厦。有研究者认为,庞姓得姓于擅长建造高屋的族群。相传襄阳有富盛,好为高屋,乡党引以为荣,称之为庞高屋,后遂以庞为姓。

庞氏图腾。

庞氏家训

历史上保存下来见载于各种庞氏族谱的《家训》和《治家格言》数量极多,其中最著名、流传最广泛的首推后汉庞德所作的《诫子诗》。《诫子诗》收印在《明心宝鉴》一书,与《三字经》《增广贤文》一样流传甚广。

凡人百艺好随身,门中莫去亲。

能使英雄为下贱,解教富贵作饥贫。

衣衫褴褛亲朋笑,田地消磨骨肉嗔。

不信但看乡党内,眼前衰败几多人。

一样生人几样心,一般茶饭几般人。

同时天光同时夜,几人富贵几人贫。

君子贫时有礼义,小人乍富便欺贫。

东海龙王常在世,得时休笑失时人。

大家忍耐和同过,知他谁是百年人。

语言习俗

玉林庞姓族人日常所操语言为居住地方言,主要有两种:一是汉语粤方言桂东南次方言,俗称土白话或本地话;二是客家方言即客家话。

主要宗支分布情况及迁徙路线

玉林庞姓,据各地谱牒记载和有关资料统计,有30多万人,是全国地级市中庞姓人口最多的城市。玉林庞姓主要分布在博白、兴业、玉州、福绵、陆川、容县、北流等县(市、区)。玉林庞姓来自中原汉族,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在玉庞姓主要有五大支系,其来祖主要从陕西、湖北、江西、山东、福建、广东等地迁广西玉林。

庞孝泰支系发源于陕西始平。隋朝末年庞孝泰先祖来到博白繁衍生息,庞孝泰后裔人丁兴旺,才俊续现。庞姓迁徙博白县的共有3大宗支和10多个分支,分布于全县的25个乡镇90多个行政村,人口约有20万。除博白外,我国广西玉林、合浦、陆川、岑溪、宁明等市、县和香港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国都有庞孝泰子孙分播。

庞靖江支系发源于江西吉水。宋朝宝祐年间(1253—1258年)庞靖江从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瓦子岗白竹社,以明经博士特授鬱林教谕,到鬱林任学正。庞靖江后裔最早居住在鬱林州城南桥竹尾村,有三子:彦初、彦忠、彦信。庞靖江后裔在760年间螽斯振振,瓜瓞绵绵,至今30多代,人丁播发20多万,主要居住在玉林五属,及玉林周边贵港、桂平、灵山、浦北等市、县280多个村庄。

位于玉林城南五里龙神湾的庞靖江陵墓,2004年被定为玉林市文物保护单位,受法律保护。

庞善政支系发源于湖北襄阳(陆川县庞氏族谱记载是发源于福建闽侯)。庞善政是宋名相山东成武庞藉公之裔孙,南宋丙戍年到广东南海任职,初居南海县叠滘随沙村,后迁居化州良光镇木贤村。善政公精通堪舆,后代得其堪点受益,子孙众多,代代有贤。自明洪武年间起,善政公后裔不断往广西迁移,第5代孙天任公迁往廉州(合浦),天麟公迁往陆川;第十代后裔有迁防城,有迁钦州,有迁博白,有迁兴业的,形成了广西庞善政公支系。善政公在广西各地后裔超过10万人,与孝泰公支系、靖江公支系构成广西庞姓三大支系。

庞曰填支系发源广东南海。容县庞姓始祖曰填公,自明朝武宗年间从广东省南海县叠滘村“白石社”迁徙广西容县思里陀村“关塘社”(即今容县容西镇思传村),繁衍20世,约500年,分布在容县15个村庄,近6000人。有分支迁徙陆川、桂平、北流、平南和泰国的勿洞府等地。

庞士龙支系发源于山东兖州。庞士龙字子翱,号见田,生于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原籍山东省兖州府滋阳县乔木石字庄,后裔迁入北流新圩湴垌、木棉坡、南胜等村,居住北流山围、白马等乡镇,亦有从玉林迁来的庞靖江支系和从陆川迁来的庞天麟支系后裔定居北流,并有从北流再迁容县、桂平等居住者。

本姓人自评

距今1800多年的西晋时期,偏于一隅的广西博白出了一个旷世美女绿珠女,绿珠女与当时的首富石崇演绎了一段人皆尽知的“金屋藏娇”“梦断金谷园”的凄美故事。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绿珠女的母亲姓庞,这是有庞姓人迁徙广西的最早记载。让庞姓人在广西更广为人知的是1400多年前隋朝末年(公元580年左右)庞孝泰先祖来到白州(今博白县)任职,并定居白州柯木堡。庞孝泰自小文武双全,忠、孝、仁、义,投身军旅,屡立战功,被唐皇授予卫将军等职。庞孝泰英勇忠烈,北破突厥斯,西定吐谷浑,率岭南兵三伐高丽,为国捐躯尽忠,他的13个儿子也战死疆场。民族英雄庞孝泰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国人,更激励其30多万分布在广西博白以及世界各地的后裔子孙。

作为孝泰公众多后裔的一员,我倍感自豪,时刻提醒自己要遵从祖训,崇文尚武,勤奋好学,兴邦济世,精忠报国。作为庞姓人,更有责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而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广西庞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庞旺)

专家点评

大容山、六万大山、云开大山一脉西来,提携了南流江,向南方的碧波银浪奔去。这是中国南方最具个性的山和最有特色的河。玉林庞氏族群,就是在这样的地域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因了这种山水相依、天人合一的背景环境,使庞氏族群文化展现的背后具有了另一层特殊的象征意义:山一样厚重的家国情怀,水一样宽广、开放的理念和品格。这是与中国历史联系最紧密、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新世纪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最为贴近的族群之一。贞节可风的晋代美女绿珠(其母庞氏),血洒疆场、以身报国的唐代卫将军庞孝泰,跨区域借海发展的铁山港(龙潭)组团是这种象征意义的极佳例证。

支撑这个族群立足、发展的有两个要件:一是庞姓为中国早期的五大姓氏(秦、楚、纪、周、庞)之一,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播扬,为庞姓稳立于姓氏族群之林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善用家规家训勉励后人。宋代庞善政说:“守孝悌以重人伦,训子弟以端士习。效工商以定志向,明礼义以笃宗族。劝农桑以免饥寒……”明朝庞尚鹏说:“轻浮则矫之以严重,偏激则矫之以宽宏,暴戾则矫之以和厚,迂迟则矫之以敏迅。”等等,为后人指明了睦族与处世之道,是养育、壮大庞姓族群的最好精神食粮。(玉林市文化时空研究会会长 罗秀兴)

家 族 名 人

庞孝泰(601—662),祖籍河南偃师,广西博白县人。唐武德甲申科举人,唐贞观丁亥科进士。在唐军平定岭南的战斗中,英勇杀敌,屡立战功,被授为卫将军。唐武德二年(619),随苏定芳、程名振等出征高丽,初建功勋。贞观壬寅年(642),太宗御驾亲征,授孝泰为辽东道行军总管(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左骁卫将军。龙朔元年(661),孝泰率岭南兵三伐高丽,直逼蛇水,大获全胜,庞孝泰乘胜追击,手杀数十人,终因援兵不至,寡不敌众,捐躯尽忠。

庞孝泰像。

庞靖江(?—1258),讳济甫,字绍吉,号靖江。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瓦子岗白竹社(今江西省吉水县双村镇洲上村),宋宝祐年间(1253—1258)以明经博士特授鬱林教谕到鬱林任学正。靖江公到任后大刀阔斧兴办教育,在古定文庙增办州学,建立县学,乡村义学、社学兴起,以斋、轩、书室、读书楼、书房等命名的私整遍及城乡,继而鞠躬尽瘁,日夜操劳,废寝忘食,以至于积劳成疾,在任上病逝于官署里。庞靖江开鬱林兴学之先河,为鬱林教育事业在宋后日渐昌明,至清日益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庞靖江后裔最早居住在鬱林州城南桥竹尾村,有三子:彦初、彦忠、彦信,瓜瓞绵绵,靖江公后裔已发展到220多个支系36代人丁22万多,遍布在玉林五属以及玉林周边贵港、桂平、灵山、浦北等市、县280多个村庄。

庞善政(1121-1215),字敬礼,号光化,是宋名相山东成武庞藉公之裔孙。南宋丙戍年进士,到广东南海任职,初居广东南海县叠滘随沙村,后迁居广东化州良光镇木贤村。自明洪武年间起,善政公后裔不断往广西迁移。特别是善政公第五代孙庞天麟公迁陆川泗里村后,兴建祠堂,重视耕读,崇尚正气。据广西通史、陆川县志记载,陆川县“泗里庞姓”自明起至时期600多年间,先后涌现出举人19人,副榜4人,秀才、贡生113人,形成“一榜三捷”“兄弟登科”“四代八举子”“五代七郎官”“十五代连续进学”的陆川泗里庞姓文化现象。

庞屿(1694—1751),字石洲,号颇亭,广西陆川泗里人。举人出身,官至广东按察使、布政使。历任广东镇平、归善、番禺、梅县等县知县,广州府理猺同知、代韶州知府,廉州、广州知府、惠潮嘉兵备道、按察使司副使、雷琼兵备道、两广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广东按察使、布政使(从二品),政绩颇佳,口碑甚好。他有矫世变俗之志,在县、州中关心农事,注意改革吏治,革除弊政陋规,不畏权贵,敢于惩治贪赃,积极督修水利,并在青黄不接的季节放粮赈灾,从而使农民避免了盘剥,也因此获得了勤政爱民的声誉。清朝乾隆皇帝曾称许庞屿办事干练、公正、清廉。

庞大恩(1900—1937),字泽普,参加革命后改名吴永康,广西兴业县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19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1925年在东京参加中国,1926年回国后在上海机关、江苏省委工作。1932年夏,由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后随四方面军转移到川陕边地区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四方面军总部秘书、通江县委书记、川陕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川康省工作委员会书记等职,为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5年参加长征,1937年3月,在甘肃张掖祁连山中对敌作战时壮烈牺牲,时年37岁。

庞大恩像。

崛起于南流江畔

瓜瓞延绵,人才辈出,薪火相传

南流江畔 庞姓崛起

玉林市古称鬱林州,是广西富庶之地,一条由北向南流淌的南流江水流经北流、玉州、福绵、博白,最后经合浦注入南海,我们称它是玉林的母亲河,中原人及中原汉族文化在玉林着陆就是得益于这条母亲河。庞姓从入迁开始,就一直在南流江两岸生活繁衍着。《奔腾的南流江》一书中对庞姓人迁居玉林有这样描述:“从唐及五代至两宋时期,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到达玉林,如容县的封、关、张姓等,玉林的陈姓、陶姓、钟姓、庞姓等迁入。”

据《博白县志》记载,东晋时(公元250年前后),南流江畔的绿珠村一带已有庞姓人居住。庞姓人南迁广西,与东汉时期的军事行动有关。其时,东汉名将马援挥师南下,水陆并进,水路经玉州、博白、合浦的南流江出海,跨海进军交趾(今越南)。汉时博白、合浦的南流江沿岸物产丰富,是马援安营扎寨、屯兵休整之地。马援征交趾虽然只有四年时间,却不单单是取得征交趾战争的胜利,而且因为这一次战争需要,动员了大量北方汉族人迁徙广西戊边守土,与百越各族人共同生活,甚至通婚繁衍后代。庞姓人何时来到广西,在这一时期里也找到了答案。马援征交趾结束后,在广西博白南流江畔绿萝村,有庞家女子嫁到附近梁家,生下一个旷世美女,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传说记载。这位美女名叫梁绿珠,亦叫绿珠女,公元268年生于博白双凤绿萝村,母亲庞氏,40多岁才生下绿珠,绿珠自小天生丽质,娇媚无比,能歌善舞,姿倾南国。后来西晋历史上发生的一连串“珠还合浦”“金屋藏娇”“梦断金谷园”的故事都与她有关。

博白县地理位置在今天已经看不出是战略要地了,但在古代,可是岭南的军事要塞,中原人到海南、交趾,必须经这条水路从长江到湘江过灵渠到漓江、西江,顺容县绣江上到北流圭江,再往玉林南流江南下博白,到合浦出海。历史上“珠还合浦”就是经这条水路把南珠源源不断地向北水运奉贡朝廷,震惊古今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点也是在合浦沿海一带,玉林、博白则是其中的重要节点。博白有几百年前旧族谱这样叙述:“太始祖始平郡寓博邑住居绿珠寨承业由今二十代……”说明汉朝时就有庞姓人从始平郡直接移居博白绿珠村居住了。这是庞姓进入广西有记载的第一支,至今有1800年的历史了。

之后,由于中原一带战乱四起,避居南方者渐多,使得庞姓在南方各地分布更广,有些人迁入广西后,在当地成为望族。如博白庞姓庞孝泰先祖隋末就从中原奉旨而来,率兵到岭南一带剿乱后迁到广西博白柯木堡居住,是广西史志记载以来庞姓人又一支迁徙到博白的支系,已有1436年历史了。

现在博白庞姓人口已有20多万人,是全国庞姓人第一居住大县。其他支系庞姓人入迁玉林后,也大都分布在玉州、北流、兴业、陆川、容县等南流江两岸。一千多年来,玉林庞姓在南流江畔繁衍生息,甚至沿着南流江走向了蔚蓝色的海洋,瓜瓞延绵,人才辈出,薪火相传。

武将强国 兴邦济世

庞姓是春秋战国时中国五大姓氏(秦、楚、纪、周、庞)之一,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几千年来,庞姓人英才辈出,涌起如云,为强国兴邦立下了不世功勋。如战国时魏国将军庞涓,与孙膑为同学,两人多次斗智。三国时有为刘备出谋划策的凤雏庞统,魏黄门吏部郎庞山民;曹操手下庞德,助曹仁攻关羽;庞统的叔父庞德公,躬耕不仕,采药鹿门山。唐时庞坚,以长史守颍川,拒安禄山叛军,粮尽援绝,被俘后活活冻死;庞勋于唐末率戍卒起义,被推为天册将军。宋时庞籍官至宰相,后经罢斥,又起为太子太保;还有以开边为己任,前后在西南二十年的庞恭孙等。

入博始祖庞孝泰先辈隋朝末年到白州(今博白县)任职,其兄弟四人(忠泰、孝泰、良泰、厚泰)分居玉林、博白、陆川、兴业等地。庞孝泰定居白州柯木堡,自小文武双全,忠孝仁义,投身军旅,屡立战功,被唐皇授予卫将军职。贞观年间,庞孝泰受唐皇之命,北破突厥斯,西定吐谷浑后,举兵伐辽,龙塑元年(公元661年)被授予辽东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与唐军名将苏定芳、程名振等率岭南兵三伐高丽,直逼蛇水,大获全胜。庞孝泰乘胜追剿,孤军深入被围困,奋力与战,终因援兵不到,寡不敌众,捐躯尽忠。他的13个儿子也献身疆场。唐皇念其丰功伟绩,敕封乡贤,赐溢忠慧,入文庙春秋享祭,百世流芳。

此后,一代又一代庞姓子孙继承了先祖遗志,前赴后继富国强兵。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皇任命庞孝泰儿子庞同善出任行军总管,讨伐高丽。9月,庞同善大破高丽为父报仇,为兄弟报仇,为国雪耻。时期,博白镇水佳坡村庞金龙为县保安司令,博白大垌镇社区庞崎峰为广东陆军上校,庞光明毕业于黄埔军校,任连长。革命时期,兴业县籍庞大恩出任红四方面军总部秘书、地方工作部部长,后在长征中壮烈牺牲。人士庞耀辉是陆川县马坡人,他参加过广州起义,从1937年至1945年任博白县县长,支持博白县地下党的发展和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的方针政策哺育下,庞姓武将更是人才辈出,不胜枚举,各领风骚。如博白菱角镇大龙村人庞为强,历任海南军区作战处参谋、作训科科长、参谋长,1974年参与指挥收复西沙群岛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后任132师副师长、师长,1983年任海南军区司令员,1988年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调任湖南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员。庞为强十分关心家乡各项事业建设,为家乡灾民捐款救灾,捐资助学,和地方政府积极筹集资金450多万元建设家乡公路、桥梁,深爱人民爱戴。靖江公后裔庞秦嵩,玉林人,广州军区空军少将,是著名画家,出版有《庞秦嵩画集》等多本画集,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等单位收藏。孝泰公后裔、广西庞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庞旺,靖江公第26代后裔、中华庞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庞光辉等人,多年来为家乡做了很多扶贫助学的工作,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很强。玉林市本土的企业家庞富英、庞卫民、庞明坚等人既是庞姓事业的热心人,更是社会公益事业的倡导者,他们乐于助人,积极奉献,为大家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文臣治国 兴学育人

庞姓人猛将如云,强国兴邦,文臣也灿若星辰,治国兴学。

南宋末期,大好河山已在元军铁骑之下,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已兵临城下,南宋皇朝风雨飘摇,人民已遭遇血腥,难民纷纷逃亡岭南,南宋皇朝眼看江山已去,但仍想苟且偷安,控制岭南这块未沦陷疆域管治,仍重用文臣治国,在南宋文化之区域重镇江西吉安府设考场招贤纳士。来自“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渊源之地”的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瓦子岗白竹社的才子庞靖江应考录取,被南宋朝廷以明经博士特授鬱林教谕,宋宝祐年间(公元1253年)到鬱林任学正,居鬱林州城南桥竹尾村,传播文化,培养人才。兴业县庞村是庞靖江后裔居住的古村落,文化积淀厚重,是明、清时期庞家人富有生活,高雅文明的缩影。兴业标志性建筑石嶷文塔,是清乾隆十二年(1748年),由兴业庞村庞纯正、庞济父子建成(原石嶷文塔建于北宋景室年间,清顺治年间被人拆毁)。

陆川庞善政族裔,自明朝洪武年间由广东化州迁入陆川后,或秀贡监举传家,或县州府道济世,逐渐发展成为以“泗里庞”为中心的陆川望族,是玉林庞姓三大支系之一。数百年来,陆川庞氏也为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业绩,特别是庞善政第五代孙庞天麟迁陆川温泉镇泗里村后,兴建祠堂,重视耕读,崇尚正气。据广西通史、陆川县志记载,陆川县“泗里庞”自明起至时期600多年间,先后涌现出举人19人,副榜4人,秀才、贡生113人。“一榜三捷”“兄弟登科”“四代八举子”“五代七郎官”“十五代连续进学”是陆川泗里庞的文化奇迹,至今脍炙人口,为民间所传颂。

明清时期陆川庞氏不仅读书为宦者较多,大富人家也不少。他们致富后不忘兴学,由各房捐款聘请先生,兴办私塾,让庞姓子孙就读,有一些庞姓族人的亲戚也来就读,如泗里奎峰岭的聚奎楼、老城肚的书房屋、平乐松木根的书房(屋已没有了,该处现叫书房坡)等都是当年庞姓子弟读书的地方。由于有这样的读书环境,陆川庞姓人的家庭生活状况不管如何,都会有读书出仕的机会,也是从这些地方走出了不少庞姓官宦,他们在外出做官时,不忘兴学育人使命,在当地兴办学馆,治学育人。如陆川籍庞星亭在福建邵武府任职初期,发现当地虽然有不少学子相当勤奋,但由于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每次大考能登科甲的都不多,因此庞星亭筹资在当地兴办学馆,设立奖学制度,挑选属地内较有才华的学子进行专门授课,为学子门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营造了一种读书的氛围,使当地学子先后中进士的就有十几人之多,很得当地人的尊崇。他退职回乡后也不持势,始终与乡闾和睦相处,得到了当朝的嘉奖,并下旨以“闽省名宦,粤西乡贤”建祠崇祀。当年祭祀庞星亭的祠叫“乡贤祠”,其事迹载入《陆川县志》《广西通志》。

靖江公后裔庞业基、庞家驹为弘扬家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鼓与呼,在古稀之年四处奔走搜集材料、撰写族谱、出版《庞靖江公传略》,这种为弘扬族群优秀文化不辞劳苦的精神一直被族人称赞和学习。

(玉林日报记者:陆小青)

这篇文章太有用了,必须点zan!

责编:晏海珊

主编:宋建州

玉林新闻网 玉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出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