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卫姓相对于其他中华姓氏来说,来源比较简单明了。
第一种,来自姬姓,周朝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的后代,康叔的后代子孙被封于卫地,改封地为氏。接管商朝帝都朝歌七族的遗民,从而建立了卫国。到春秋战国时期,卫国被秦国吞并。卫国王族的子孙后代就以卫为姓,子孙世代相传。卫氏族人多部分都将卫康叔尊为卫氏始祖。
第二种来源,出自姚姓,也是源于卫国,但这是姚姓的卫国,上古舜帝的后裔,建立了卫国,而后被商朝所灭,姚姓的卫国子民,为纪念故国,改卫为姓。
第三种来源,改姓,汉朝名将卫青,本姓为郑,后来改姓卫。子孙后代也以卫为姓。至于原因,不详。
第四种,源于鲜卑族,源自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昌黎卫部落,这个部落以部落为氏,姓氏汉化,就是卫姓。据史籍《后燕录》记载:晋朝时期,昌黎地区鲜卑族中有昌黎卫氏,渴烛浑氏部落,为鲜卑族的两大氏族部落,北魏王朝建立后,两个氏族部落隶属于鲜卑拓拔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昌黎卫部也跟随进入中原,后来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改革,昌黎卫氏渴烛浑氏,都汉化为卫氏,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其实中华各大姓氏中都有鲜卑族的血统,从古至今,这些消亡的民族都是融入了汉族,并非真的消失。
卫姓起源于河南,秦初,居于河东郡,(今山西省黄河以东),陈留郡(秦始皇设立陈留县,汉时改为陈留郡。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卫国立国八百余年,期间曾三迁国都,一迁楚丘,二迁帝丘,三迁野王,这三次迁都,都还处于河南地区。
在秦二世灭掉卫国之前,卫国公族除却逃难加三次迁都得各种原因,已进入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区。就在秦二世灭掉卫国的同一时期出现了秦朝末期农民起义,刀剑过境,燕地出现的一个人,叫卫满,为躲避战火,来到朝鲜,后在朝鲜称王。
汉景帝时时期,帝国宰相卫绾,居于代郡大陵,其后裔卫皓在应召途中死于河东安邑(今山西),明帝将卫皓赐于所亡地埋葬,子孙后代也安家于安邑。卫皓玄孙卫,历任魏晋二朝,官至宰相,少子卫宣贵为驸马,剩余三子皆荣耀异常,长子卫恒之次子在东晋初期,为避乱移居建业,卫族叔卫展因仕宦避入东晋。
另外再加郑姓改卫的卫青家族的出现,使卫姓成为天下名门望族之一,也使卫姓在河东郡望昌盛至极。
两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时期,卫姓除继续兴旺于河东郡外,也有在陈留郡发展的。
现如今,卫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陕西四川等省居多。卫姓人口数量约五十五万。虽数量不如其他姓氏,但卫姓可谓名人辈出。
关于卫姓的典故,就说说这古今第一美男子卫玠。《看杀卫玠》这个典故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有意思。
卫阶属于从小美到大的那种类型,打小就有“出门被围观”的经历。
《晋书·卫玠传》中记载:“年五岁,风神秀异…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简单来讲就是帅的没有形容词了。
卫玠长大了更是美得不得了。听说卫玠的舅舅骁骑将军王济,属于那种“力量型”美男,身材非常好,《世说新语·容止》中记载,他每次见到卫玠都要感叹:“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大意是说:“珍珠白玉般的卫玠站我身边,我总觉得自己特丑陋。”成语“自惭形秽”就是出自这里)
《晋书·卫玠传》也有相关记载,王济还曾对人说:“与玠同游,冏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舅舅觉得和卫玠走一块儿仿佛有颗亮闪闪的宝珠一样照亮四周)后有了一种形容词,叫珠圆玉润,现在多用来形容女性,但是这个词最早是用来形容卫玠的。
可长的这么祸国殃民的卫玠是怎么死的呢?
《世说新语·容止》记载: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说通俗点就是,卫玠出门,因为长的太帅,引人围观,由于从小体弱多病,被吓得一病不起,后来病死了。这人们就纷纷议论,以为卫玠是出门被吓死的,可为什么卫玠体弱多病呢?因为卫玠小时候因为长得太好看,父母爱护有加,为了保护卫玠,很少让卫玠出门,甚至让卫玠少说话,说多言伤神,总让卫玠在家休息,久而久之就病倒了,落了个病根。就有了这“看杀卫玠”一说。这天下第一美男子可真不好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