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痣相命理

冯奉世(冯奉世简介)

时间:2023-10-06 11:42:01 作者:气宇轩昂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冯奉世:西汉时期功著西陲的将领

冯奉世(前117—前41),字子明,西汉上党潞(今黎城)人,其故里在今黎城县七里店村。战国时上党太守冯亭之后。是西汉时期功著西陲的将领。

冯奉世少年从军,武帝末年,以良家子被选调入京,当一名小郎官。昭帝时,因功补授武安长,旋而失官,时年三十多岁。自感才学不足,开始刻苦攻读《春秋》和兵法诸书。由于数年苦读,他通晓经史,深谙兵法要义,被前将军韩增举荐为军司空令。宣帝即位后,他曾随大将韩增北征匈奴,军罢,复为郎官。

图为:黎城冯奉世像

汉自张骞两通西域,西域各国始与汉朝结交,常有信使往来。元康元年(前65),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使者回国,宣帝依韩增推荐任冯奉世为卫侯使,送大宛使者回国。冯奉世一行至鄯善,闻莎车国国王之弟呼屠征勾结邻国杀害了国王万年和汉朝使者奚充国,自立为王,并勾结西域南道诸国叛汉。是时,冯奉世与副将严昌商量,莎车内乱如不及早平息,其势将日渐强大,后必难制,定会影响西域各国。当即用所带节旄,以汉天子命,告谕西域各国,征得西域南北道各国兵一万五千人,围攻莎车,攻克其城,呼屠征被迫自杀。冯奉世将呼屠征头颅送京都长安报捷。从此,汉朝威震西域,各国都不敢叛乱。冯奉世一行至大宛,大宛得知莎车国内乱平息,对冯奉世倍加敬重,赠给大宛名马数匹。冯奉世返京都,向宣帝报告平乱经过,奉上大宛所赠名马。宣帝大悦,加封冯奉世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

图为:黎城七里店的冯奉世祠

汉元帝即位,冯奉世被任命为执金吾,后升光禄勋,主管京师羽林军。永光二年(前42)秋,陇西羌人叛汉,汉朝通往西域及西南夷的道路又一次面临被阻隔的危险,而陇西诸郡摇荡,势必影响西域诸国的稳定。与此同时,朝廷财力困乏,无力出兵,多数大臣主张以防御为主。冯奉世挺身而出,力排众议,率军六万,平息反叛。这年十一月,冯奉世所统诸军同时出击,打败了羌人,安定了西部边境。次年,冯奉世还京,迁为左将军,仍兼光禄勋。不久,进封关内侯。次年,因病卒于任上。《汉书》称颂他“图难忘死,伸命殊俗,威功白著,为世使表”。

冯奉世有九子四女,其长子冯潭以功补天水司马;次子冯野王,元帝时任陇西太守,成帝时任上郡太守;子冯逡,成帝时为清河都尉,后任陇西太守;子冯立,先后任五原太守、西河上郡、东海太守;子冯参,精通《尚书》,先后任代郡、安定太守、谏议大夫。长女冯媛,先为元帝昭仪,后为中山太后。(来源: 长治市志办)

冯奉世临危立断,挽救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虽未封侯亦是奇功

古语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西汉时期,因为西域处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很多汉朝使者在那里都有过随机应变的举动,也因此立功受赏。汉宣帝时期,使者冯奉世就当机立断挽救了汉朝和西域的关系,可就是那么大的功劳,却没有被封侯。

当初,汉朝为了拉拢西域的乌孙国打击匈奴,把本家王族的公主嫁给了乌孙王。汉朝公主与乌孙王生的小儿子名叫万年,西域莎车国的国王很喜欢万年。莎车王死的时候,没有儿子接班,当时万年正在汉朝侍奉汉宣帝。

有一部分莎车人动了心思,一方面想讨好汉朝,一方面也想跟乌孙国套近乎,就派使者给汉朝上书,希望能让万年继任莎车王。汉朝当然是高兴了,就派使者奚充国护送万年到莎车国继位。

可这个万年很让人失望,他做了莎车王以后,展现出了自己残暴杀戮的一面,经常乱杀无辜,很不得民心。前莎车王的弟弟呼屠徵抓住了机会,他联合了几个西域国家,杀死了万年和奚充国,自立为莎车王。

当时,匈奴人正在攻打西域的车师国,但是没有攻下来,撤军走了。呼屠徵为了防范汉朝报复自己,就拿匈奴人说事,他派人四处散播言论,说西域北路的国家都已经归属匈奴了,然后又派兵攻打西域南路的国家,跟大家结成同盟,背叛汉朝。

当时,汉朝负责都护西域的郑吉和手下都驻扎在西域北路,被困住了出不来。这样的结果就是,西域从鄯善国以西的国家,全部都跟汉朝断绝了关系。汉朝自汉武帝以来在西域的努力,眼瞅着就要断送一空。

说来也巧,当时有一批大宛国的客人从汉朝返回西域,汉宣帝任命冯奉世为使者,携带皇帝符节,护送客人去往西域的伊循城。冯奉世闻听西域有变,就跟副使严昌商量,莎车国现在这么猖狂,如果不马上给予痛击,那么日后西域就会脱离汉朝的控制了。

冯奉世当机立断,手持大汉皇帝的符节,通告能通知到的西域各国国王,让他们马上派兵遣将归自己统一调配。就这样,冯奉世凑齐了一万五千人马,马上进攻莎车国,结果莎车国被攻破,莎车王自杀,人头送到了长安。

随后,冯奉世改立前莎车王的一个侄子做了莎车王,然后又带领人马把其他蠢蠢欲动的西域各国全部平定,威震西域。做完了这些工作以后,他又继续办自己的正事,护送客人赶往大宛国。

大宛王听说冯奉世杀死了莎车王,又在西域纵横了一番,对他是特别的恭敬客气,比对待任何使者都客气。也是因为这个,除了正常礼节以外,大宛国还特意向汉朝皇帝进献了一匹叫做象龙的名马。

冯奉世带着大宛名马和一身的威名回到了长安,汉宣帝这个高兴啊,他兴冲冲跟大臣商议,冯奉世立了这么大的功劳,我想给他封侯,你们怎么看?丞相和将军们都表示,冯奉世的功劳完全配得上。

可是,少府萧望之表示反对。

萧望之讲,冯奉世作为使者,有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可他却擅自用皇帝的命令征集各队,虽说是立下奇功,但这么做是不值得让后人效仿的。

如果给冯奉世封侯,那么以后奉命出使的人就会受到鼓舞,西域一有点风吹草动,他们会争着征调各队,以求建功于万里之外的,这样的话,会让我们在外族地区增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此风不可长,冯奉世不适合封侯。

听完萧望之的话,汉宣帝很快就冷静了下来,他越想越觉得萧望之说的有道理。于是任命冯奉世为光禄大夫,而没有给他封侯。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光禄大夫这个官不小了,仅次于九卿。

历史上的“常平仓”:丰年高价买,荒年低价卖

来源:齐鲁晚报

所谓“民以食为天”,粮食的储备,无论何时都是大事。人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储存粮食的?在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窖穴,后经考古发掘,发现其中藏有很多已经腐烂的粮食。这表明,最迟在六七千年前,我们的先祖们便开始有意识地储存粮食。

即便如此,也无法让我国把“最早进行粮食储备”的殊荣揽入怀中。毕竟,在埃及法尤姆地区,也曾发现了两个粮仓,距今也有六七千年的时间。

虽然谁是第一不好说,但是我国有一个优势是古埃及比不了的,那就是历史从未间断。进入文字时代后,我国的粮食储备制度绵延了数千年之久,在时间的洗礼下不断充实完善,为中华文明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其中,“常平仓”制度,便是我国粮食储备制度最大的创举。所谓“常平仓”制度,即政府在丰收之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粮价过低伤害农民利益,歉收之年卖出所储粮食,以平抑市场的粮价。

之所以实行这个制度,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众所周知,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小农经济长期盛行。抗压能力差是这种经济体制最大的弊端,假若碰上天灾战争,农民很容易破产。到时,摆在农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做强盗,要么去造反。不管是哪一条道路,都是统治者不愿看到的。为了让农民在遇到歉收之年时,也能安稳度日,古人创造性地建立了这项具有公益性质的制度。

据说,最早提出“常平仓”制度构想的是管仲。在治理齐国的过程中,管仲敏锐地察觉出平抑粮价的重要性。《管子》一书指出,“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十倍之利,而财之櫎可得而平也”。

战国时期,魏相李悝在国内推行“平籴法”,第一次将管仲的构想付诸现实。他的具体做法就是丰收之年高价收粮,歉收之年低价卖粮。新法的效果很快就显现,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进而使魏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的魏国借此迅速“大治”,成为“三晋”中第一个争雄于天下的国家。

“平籴法”富国强兵的作用,就此开始被人们重视。汉武帝时期,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汉匈战争,受此影响,国内经济形势逐渐吃紧,农民几乎被逼到破产边缘。在此背景下,长于理财的桑弘羊被汉武帝起用,由此“平准法”开始推行于天下。从内容上来说,“平准法”继承了“平籴法”所反映的思想,同时又拓展了“平籴法”的内涵。具体来说,即在京师长安设置名为“平准”的机构。由大农属下的平准令掌管。大农诸官所掌握的物资,包括均输贡物所剩余的物品,以及工官制作器物中用作商品的部分,基本上集中到这里。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平准就以低价抛售,价格下落,则由平准收购,使物价保持稳定。平准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物价,限制了市场上的投机活动,特别是限制了富商对市场的操纵,对农民也有一定的好处。

平准法已经初具常平仓制度的雏形,完成这一转变的是汉宣帝时期的耿寿昌。他于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奏设“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这是“常平仓”之名第一次在历史文献中出现。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仅仅过了十年,汉元帝即下令将“常平仓”取消,原因是有朝臣认为其“与民争利”。

这位朝臣的名字叫做萧望之,他是汉元帝的师傅。千百年来,他因为这个建议受尽了人们的非议。颜师古在为《汉书》做注时,甚至嘲讽“此望之不知权道”。但萧望之说的真没有道理吗?当然不是。正如气分阴阳,凡事都分为两面,常平仓制度的公益性值得肯定,但是它的弊端也不能就此忽视,那就是汉元帝政府并没有这么多资本支持这项制度。

诚如前文所说,在古代,我国长期处在农业社会中,小农经济的脆弱性,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都决定了政府的收入不会很高。而常平仓制度“高价买入,低价卖出”的模式,又需要海量资本进行维持。在汉元帝时期,这种高昂的制度成本,显然是无法承受的。毕竟,汉武帝所留下的“烂摊子”,不是汉昭帝、汉宣帝两朝能够解决的。

国家财政既然无法承受,这个制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如果强力推行,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坑害百姓——在物价平稳的时候,常平仓开始“疯狂”采购,反倒成为推高物价的推手,这样一来,政府采购成本大幅上升,而贪官奸商却能从中渔利。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汉元帝时期,山东地区爆发了一次饥荒,“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琅琊郡人相食”。关于这一时期灾年的谷价,《汉书·冯奉世传》曾记载:“是时,岁比不登,京师谷石二百余,边郡四百,关东五百。”山东在当时属于“关东”,谷价市场价是五百钱,两相对照可见,山东三百钱的谷价其实已经低于市场价,但是百姓依旧买不起,也就是说,常平仓制度根本不起作用。

评价历史,最忌讳的就是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待事物,萧望之的提议,在当时是有利于国家社稷的,是应当得到肯定的。

不过,正因为以上弊端,“常平仓”制度被长期的封存,直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常平仓”才再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此后五六百年再未断绝。而到了宋朝时,“常平仓”制度迎来了“升级”版本——“青苗法”,简单来说,就是给“常平仓”在公益功能之外,增添了经济功能。

青苗法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解农民耕种、生活之不变,但在实行过程中,其运作模式发生了异化,某些地方官吏为一己之私,强行使不需借贷的农民向政府借贷、随意提高利息、巧立名目搜刮民财,百姓苦不堪言。这样,青苗法就沦为官府辗转放,获取高额利息的工具。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即被停止执行。

元明历朝,常平仓制度置废不常。到了清朝,常平仓制度已经相当完整,不过随着清朝由盛而衰,常平仓也逐渐空虚以至于枯竭。清朝灭亡之后,这项制度随之废止。

值得一提的是,“常平仓”制度不仅为中国历朝历代所承继,在时期还为美国应对经济危机所借鉴。据1944年6月23日的《大公报(桂林)》所载,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在访问重庆时谈到,“余任农业部长后未久,即请求国会在美国立法中加入中国农政之古法,即‘常平仓’”,钱穆也曾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言道:“据说美国罗斯福执政时,国内发生了经济恐慌,闻知中国历史上此一套调节物价的方法,有人介绍此说,却说是王荆公的新法。其实在中国本是一项传统性的法制。”由此可见,“常平仓”制度实乃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冯奉世:出使大宛,顺路灭了莎车王,威震西域,老子英雄儿好汉

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国攻打韩国,上党被围困。上党的守将冯亭说,秦军日日紧逼,韩国已经抗不住了。不如将上党赠送给赵国,如此一来,秦国一定攻打赵国。赵国和韩国联合起来,或许才能抵挡秦国的进攻。果然赵国接受上党后,秦国把矛头转向了赵国。但赵韩联军并没有抵挡得住秦军。冯亭和赵括战死在了长平。

冯亭的后人后来分散在各地,再后来一直做着各地的将帅,代代都很优秀。到了汉朝汉文帝时期,出了一个比较有名的后人,冯唐。汉武帝时期,冯奉世即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当选为郎。

汉宣帝时期,冯奉世开始从军攻打匈奴。最初,汉朝多次派使者出使西域,但使者们不是有辱使命就是贪污,出使工作一直不太顺利。当时,莎车贵族和周边小国联合起来,杀掉了汉朝任命的莎车王而自立为王。新的莎车王还扬言自己归属了匈奴,从此背叛大汉。

当时冯奉世正在出使大宛的路上。他得到消息后,通知西域各国国王并向他们借兵。冯奉世一共征用了一万五千人进攻莎车。冯奉世去了直接攻城拔寨,逼的莎车王自杀。冯奉世砍下莎车王的头,一路上传到长安去,西域诸国一下子踏实了。从此冯奉世威震西域。

但回到长安后,冯奉世并未受封。理由是他在没有朝廷的指令时轻取妄动。这次是胜利了,但万一要是失败了呢,随随便便向西域各国借兵的风气不可滋长。

汉元帝时期,冯奉世又率兵平羌人的叛乱。在战争中,冯奉世的军队斩下敌人八千多首级,又虏了一万匹牛马羊。汉元帝封冯奉世为关内侯。一年多后,冯奉世病逝。两年后,甘延寿以类似的借兵方式诛杀了匈奴单于,被封了侯。大臣杜钦向汉元帝上书,说甘延寿可以封侯,那么冯奉世也可以追封了。但汉元帝说,那是先帝在位时的事情了,便没有追封。

冯奉世育有九个儿子,四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汉元帝,做了昭仪。大儿子冯谭跟着父亲平羌,立了战功,还没得里封赏就病逝了。其他几个儿子,冯野王,冯逡,冯立,冯参都名留青史。

冯野王是出了名的具有强大人格魅力的人。他十八岁时给汉宣帝上书,说自己想当代理长安令,汉宣帝赞扬他的志向。汉元帝时期,冯野王做了陇西太守。当时陇西的一个县令平日里搞贪污,他看冯野王年少,所以不加收敛。冯野王手下的督邮赵都杀了那县令,但因为县令贪污证据不足,案子成了谋杀案,朝廷要处理此事。赵都为了不牵连到冯野王而自杀。

御史大夫李延寿多次举荐冯野王,但汉元帝都没有提拔他。因为他的姐姐是汉元帝的昭仪,汉元帝为了避嫌。所以冯野王常说,世人皆以女宠贵,我兄弟独以贱。虽然冯野王没有位居三公,但甚被器重。

冯野王的弟弟冯逡也做过陇西太守,而且为官清廉,但只活到四十多岁。另一个弟弟冯立,做官和冯野王很相似,公平清廉,深受吏民的爱戴。

最小的兄弟冯参,和他们有点不太一样。冯参为人矜持严厉,总是给人一种不苟言笑很庄重的感觉。起初,他大姐的儿子中山王被立为太子。后来中山王被废,定陶王成了太子。因为冯参常年身体不好,他又是中山王的舅舅,中山王被废后,汉成帝很可怜冯参。因此格外照顾他,在满朝元老中,身份日渐贵重。

身份地位越来越高的冯参,还是像往日那样,做事一丝不苟,眼里容不得沙子,对人态度甚是威严。丞相翟方进提醒他,物禁太盛,小心受到损害。

果不其然,汉哀帝继位后,傅太后掌权,傅太后怨恨中山太后,即冯参的姐姐。傅太后诬陷中山太后搞巫蛊诅咒,冯参受到连坐。冯参心气高,自杀而亡。

《汉书•冯奉世传》后写到,冯参族人被害,心之忧矣,涕既陨之(让人忧伤,不禁流下了泪水)。

“宁死不做秦人”的上党郡守冯亭后人出了一群秦国的将相

《汉书·冯奉世传》记载:

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徙杜陵。其先冯亭,为韩上党守。秦攻上党,绝太行道,韩不能守,冯亭乃入上党城守于赵。赵封冯亭为华阳君,与赵将括距秦,战死于长平。宗族由是分散,或留潞,或在赵。在赵者为官帅将,官帅将子为代相。及秦灭六国,而冯亭之后冯毋择、冯去疾、冯劫皆为秦将相焉。

汉兴,文帝时冯唐显名,即代相子也。

原来的韩国人冯亭成了赵国的贵族,子孙也分居秦、赵,冯毋择正是琅邪刻石中的伦侯武信侯,应该就是为秦将立功而封伦侯。

长平之战示意图

相对而言,冯劫出现在史书上更早,早在秦并天下的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冯劫即列名议帝号的群臣之中: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

距离丞相一步之遥的冯劫此后默默无闻,一直到秦二世二年,与“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一同劝谏二世皇帝,又坚持“将相不辱”与冯去疾一同自杀,彼时冯劫的职位已经变成了“将军”。

秦陵兵马俑,就像秦代的将相,深藏地下

而冯去疾则恍如彗星,见于: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

另在《里耶秦简8-159号》里有如下字样:

卅二年二月丁未朔□亥御史丞去疾……

此去疾应即为冯去疾,任御史丞,《汉官》记载:

御史中丞,秦官也,掌贰大夫。汉因之。御史大夫本有两丞,其一曰御史丞,一曰御史中丞。

回溯秦代官制,御史丞应即为御史大夫之副贰,汉代为千石官,此时,为秦始皇三十二年,也就是说五年内,冯去疾坐了直升飞机,爬到了官僚的顶峰。

史书没有记载冯劫、冯去疾仕途的开端,却记载了他们的结局,而伦侯冯毋择却没有头绪,只有《岳麓秦简》中记载了一起秦王政二十二年,十五岁少年冒充“五大夫冯将军毋择”之子的案件,简文中还记载,由于当年冯毋择已经升为“卿”,办案人员在文书中搞错了职位,被处罚“赀一盾”。

更有趣的是,冯毋择确实有个儿子,叫冯敬,此后还在《汉书·高帝纪》中出现:

食其还,汉王问:“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骑将谁也?”曰:“冯敬。”曰:“是秦将冯无择子也。虽贤,不能当灌婴。步卒将谁也?”曰:“项它。”曰:“不能当曹参。吾无患矣。”

也就是说,秦朝的伦侯之子,竟然在反秦的西魏王魏豹部下担任“骑将”,此时的时间,应为汉二年(公元前205年),而冯敬此后在西汉王朝一直活跃,汉文帝时曾担任御史大夫,与周勃、灌婴等人一同谗毁才子贾谊,汉景帝后二年(公元前142年)冯敬在雁门太守任上,力抗匈奴殉国。

电视剧《楚汉传奇》中的李斯在狱中

实话实说,时间跨度有点大,若为魏国骑将时冯敬15岁,则63年后去世时,已经是78岁高龄……这个岁数还让做边郡太守,大汉朝看来确实太缺“骑将”了。(所以有人怀疑此冯敬非彼冯敬,三解倒觉得可以理解)

不过,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冯毋择之子入魏国为骑将,这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的“琅玡王氏”源流类似:

王离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琅玡,后徙临沂。

秦朝的列侯、伦侯之子,或远避、或投敌(西魏国疆域应包括河东、太原、上党三郡五十二县,见叶永新《项羽所立西魏国封域再考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6年1月刊,则冯敬属于在家乡被征任),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他们的家族并没有“与国同休戚”的意愿和物质条件。

至于蒙氏家族,“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後世。”

功劳与王氏家族可比肩的“蒙氏”,虽然在秦始皇朝兄弟显贵,却不得封侯,出入宫禁、掌握大军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的荣宠,始皇帝一朝崩殂,蒙恬、蒙毅两兄弟只需二世皇帝的一纸诏书,就是个死路。

【山西】千年古国 美丽黎城

【1】千年古国 美丽黎城

【2】黎城——太行山上的抗战堡垒

千年古国 美丽黎城

黎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东北部,东邻河北省涉县,南接长治市平顺县、潞城区,西连襄垣县、武乡县,北界晋中市左权县,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全县国土面积11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9万亩。2019年,下辖黎侯、东阳关、上遥、西井、黄崖洞5镇,西仵、停河铺、程家山、洪井4乡和吴家庄水库功能保护区,分辖252个行政村(居委会)。截至2018年底,全县总人口16.2万。县城位于黎侯镇。

交通便利 资源丰富

黎城是晋东南交通枢纽。207国道、309国道、长邯高速、黎左高速、黎霍高速(在建)在此交汇,与京珠高速、二广高速、太旧高速、太行山高速大动脉连为一体;距长治飞机场、长治高铁站(在建)48公里,长邯铁路穿境而过,规划中的聊城—邯郸—长治城际高铁途经黎城。

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各类矿产22种,已探明储量的6种。其中,白云石储量20亿吨,硅矿储量10亿吨,钾矿储量5亿吨,铁矿总储量2亿吨,优质煤炭储量2亿吨左右,石膏矿储量5000万吨。黎城生产的铁精矿粉,是国内少有的可用来生产高科技粉末冶金的原材料。

水利条件优越。清、浊两漳河穿境而过,流径总长43公里,年均流量11亿立方米。漳北、漳南、勇进三大灌区实际控制灌溉面积13万亩。境内有百宝泉、南委泉、源泉、洗耳河、清泉等大小泉水100余处,是山西省富水县。

生态环境良好。境内年均气温10.4℃,平均降水量547毫米,无霜期184天左右。县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有林地面积80万亩,其中森林面积57.8万亩,有多处原始森林,建有中央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境内有鸟类150余种、兽类30余种、两栖爬行动物10余种,有保护完好的天然阔叶林和金钱豹、金雕、黑鹳、秋沙鸭等珍稀动物。

千年古县 源远流长

黎城历史悠久,猫崖洞、靳家街等古遗址发掘表明,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黎城就有人类繁衍生息。2006年塔坡西周古墓群发掘证明,黎城是古黎侯国所在地。

▲黎城塔坡西周古墓出土的刻有“黎侯”文字的青铜壶

夏、商时期,黎城属黎国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为黎侯国,后归晋国。秦代,属上党郡。汉、三国迄两晋时期,为潞县地。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改潞县为刈陵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刈陵县为黎城县,此为黎城县名之始。唐天祐二年(905),改为黎亭县。五代、唐复名黎城县。宋天圣三年(1025),迁县城于白马驿,即今县城;熙宁五年(1072),并入潞城县;元祐元年(1086),复置黎城县,自此县名历代不改。2008年,黎城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评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文物古迹 传承文明

黎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存隋碑记载,黎城为“炎帝获嘉禾之地”,是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女娲补天、蚩尤争天、许由洗耳、燕王争雄、西伯戡黎、冯媛挡熊等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均产生于此。北齐摩崖造像、宋代文庙、元代圣源王庙、天齐庙、城隍庙、冯奉世墓、明长城遗址等文化古迹遍布黎城大地。

天齐庙

天齐庙位于黎城县东阳关镇辛村东部,据庙内存碑载:创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明清屡有修葺,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戏楼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建筑。天齐庙由南向北现存有山门(倒座戏楼)、正殿;东西两侧有妆楼、廊房、耳殿,面积1344平方米。天齐庙总体保存完整,布局严谨,集元、明、清各时期建筑风格于一身,对研究传统古建筑和地方历史风俗具有重要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精品。庙内存元、明、清创修、重修碑5通。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县城河下街,始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城隍庙将门作楼,三层重檐,俗称三节楼。现存建筑主要有门楼和正殿。门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正中横挂一匾,书写“群峰环翠”,用材粗壮宏大,巍然壮观。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威严肃穆。庙内新建碑廊,长26米,廊内镶嵌陈列北魏造像碑,隋螭首浮图碑,隋、唐、五代时期的墓志铭及明清官衙碑刻等20余通。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宁大庙

长宁大庙位于黎城县东阳关镇长宁村,俗名圣王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明、清建筑。长宁大庙一进两院布局,占地1519平方米,由南向北为砖砌照壁、山门(倒座戏楼)、献殿、正殿、后殿;东西两侧有夹屋、配房、耳殿、廊房等。长宁大庙是一处综合元、明、清风格于一体,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正殿保留了大量的元代建筑构件,献殿和戏楼式山门有明代风格,厢房又是清代特色,整体布局严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营造手法。庙内还存有数方清代地方名人诗刻碑。该庙是研究早期古建筑和地方文化史的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堡垒 光耀太行

抗战时期,黎城是太行山抗日中心县、实验县、完整县、模范县和解放第一县。朱德、彭德怀、、左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八路军在黎城先后策划指挥了长邯大道破击战、平汉线破袭战、白晋线破袭战、百团大战、磁武涉林战役、黄崖洞保卫战等重大战役、战斗。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生产单位黄崖洞兵工厂在这里驻扎,被誉为“新中事工业的摇篮”。冀南银行在这里成立,是中国人民银行前身和人民币诞生地,新中国金融摇篮。

▲、等一二九师主要领导在太行前线

从抗战开始到新中国成立,黎城子弟参军入伍6000多人,参加各种抗日救亡组织7万多人,支前参战2万余人,为国捐躯英烈2000多名,群众死伤7000余人。黎城现有重点红色遗址558处,涉及150个村,形成全国最大的红色遗址群,被誉为“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太行画廊 旅游名县

黎城山川壮美,县境群山连绵、丹峰耸立,是八百里太行雄奇风光最为独特的一段,素有“太行画廊”之称。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的“中太行国际旅游度假区”总面积500平方公里,在中太行(黄崖洞)景区基础上新建了金鸡寨、洗耳河、四方山、杨岐山、广志山、陇阜山等10余个景区,是集山水风光、红色教育、民俗宗教、户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中太行景区

中太行景区位于黎城县境西北部,主要有黄崖洞、善陀、桃花寨、板山四大景区。景区内黄崖陡直,群峰耸立,峡谷幽深,林木繁盛,风光壮美,集自然风光与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这里的黄崖洞兵工厂曾是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基地,震惊中外的黄崖洞保卫战以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开创了中日作战史上前所未有之纪录。

广志山景区

广志山位于县境西北部,景区山高林密,风光秀丽,历史文化独特,隋唐古建筑、北齐石刻、南唐泥塑古朴典雅、风格独特,千年流传的“黎襄情缘”美丽传说全国独有。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八路军总部后方医院和被服厂所在地,现留有旧址。

四方山景区

四方山位于黎城与河北涉县交界处,主峰海拔1400米,其势雄奇,直插云表,原始植被苍郁。太行红叶、太行民俗是景区的突出特色。

洗耳河景区

洗耳河位于县境北部,主峰五指山海拔1500米。景区内红崖险峰广布、清泉小溪常流,为传说中的“许由洗耳”之地。

杨岐山景区

杨岐山位于县境北部,风光秀美,为佛教杨岐宗的道场之一,菩萨庙、圣水寺等建筑具有浓厚的佛教特色。

金鸡寨景区

金鸡寨位于县境西北部。主要景点有金鸡寨、彩石峡、凤凰岭、骆驼峰、板山远眺、九凤朝阳、九龙山等。红崖绝壁、深山古寺、民间故事,壮美神奇。

陇阜山景区

陇阜山位于县境西部,主要景点有龙洞、陇阜山峡、天台山等。抗战时八路军总部利华制药厂曾设于此,现已修复原址,开放旅游。

民俗文化 独具特色

黎城地方文化独特,是上党落子的发源地。民间手工艺品黎侯布虎被邮电部选定为1998年虎年生肖邮票图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4年,黎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上党落子

上党落子发祥于黎城、潞城一带。清同治年间,即有班社活动于晋东南及周边诸县。其精英荟萃,名伶辈出,誉满三晋,唱响京华。其剧目多为惩恶扬善,讽时喻世类,为时代鼓呼。其行腔丰富壮美,高则响遏行云,低则幽咽流泉。上党落子是山西主要戏曲剧种之一。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黎侯布虎

黎侯虎是黎城县民间的一种布艺手工艺品,造型粗犷、简洁、古朴、大方,四蹄直立、昂首挺胸、憨态可掬。几千年来,黎侯虎从开始的造型简单、制作粗糙,逐渐演化到今天的集故事、布艺、面塑、书法、剪纸、草编于一体,寓意赐福增寿、镇宅祛邪、安家生财,成为祝贺喜庆、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1998年,“黎侯虎”在“山东虎”“秦岭虎”等众多对手中脱颖而出,被邮电部选定为虎年生肖邮票图案。2008年,黎侯虎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会民间工艺参展品。2010年,黎城虎又走进上海世博园,登上了世界级盛会的大雅之堂,成为黎城县旅游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特色经济 幸福黎民

黎城是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城镇、全国科普示范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核桃之乡、中国低碳国土实验区、中国精品文化旅游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县。“十三五”以来,黎城县委、县政府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创优环境为保障,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黎侯庄园

2018年,黎城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8亿元,同比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1亿元,同比增长10.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77亿元,同比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4亿元,同比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60元,同比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60元,同比增长8.1%;三次产业比例进一步优化,由2017年的9.4∶33.2∶57.4优化为8.0∶28.2∶63.8。

▲光伏能源发电项目

工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成立黎城粉末冶金有限公司,建设长治黎城新材料工业园,新建一批太阳能发电、新型环保建材、橡塑磁粉、化学级工业硅、活性炭等新能源、新材料企业,新上了潞东水洋智慧能源物流港等项目。

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新上“长寿果乡田园综合体项目”,核桃、柿子、葡萄等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黎城核桃”“三皇小米”“上党土蜂蜜”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农业生产现代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先后新建黎侯庄园、黎侯古城、桥北新区等城区,新建古城路、广通路、润泉路、教育西街、府后街等新区主(次)干道,建设了东河游园、西湖公园,社会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力度加大。主打“中太行国际旅游度假区”旅游品牌,金鸡寨、四方山、洗耳河等七大景区建成开放。修通环中太行景区、环浊漳河两条百里骑行线,连续六年成功举办中太行国际自行车骑行活动,黎城旅游的对外影响力与美誉度明显增强。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鼓舞下,黎城人民正信心百倍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进,一个山川秀美、生态优美、生活新美的新黎城正崛起在太行山上!(朱富根)

黎城——太行山上的抗战堡垒

黎城是革命老区,是太行山最早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1937年11月,八路军工作团抵达黎城,成立黎城地方组织,随即领导发动了撤换不抗日旧县长的斗争,并于11月18日成立了领导的抗日政府,在太行山第一次实现了的完整执政。

▲一二九师部队挺进太行山

抗战时期,黎城是太行山抗日中心县、实验县、完整县、模范县和解放第一县。朱德、彭德怀、、左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一二九师师部、冀太联办、抗大总校、冀南银行等众多党政军经首脑机关曾在这里长期驻扎。

▲黎城县南桑鲁村一二九师师部旧址

川军在这里打响了晋东南抗日第一战。八路军一二九师在这里决策指挥了神头岭伏击战和响堂铺伏击战,进行了“黎城整军”,将一二九师锻造成了“铁军中的铁军”。八路军在黎城先后策划指挥了长邯大道破击战、平汉线破袭战、白晋线破袭战、百团大战、磁武涉林战役、黄崖洞保卫战等重大战役、战斗。

八路军军工部在这里成立。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生产单位黄崖洞兵工厂在这里驻扎,是八路军太行军工领导中心、八路军兵工生产起源地和最大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冀南银行在这里成立,是中国人民银行前身和人民币诞生地,新中国金融摇篮。中央北方局黎城南委泉扩大会议、中央北方局“黎城会议”、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等重大会议在这里召开,是八路军太行抗战的重要战略区和后勤中心。

黎城是晋东第一个开展游击战争的县份,1937年底即成立了抗日地方武装,是晋冀唯一从未建立日伪政府和维持组织的县份,是全太行山乃至全国完整持续执政时间最长的县。1943年5月22日,黎城军民打退日军对黎城发动的最后一次大“扫荡”,率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局部胜利。建于1944年8月的长宁机场是根据地除延安外唯一的飞机场,1945年8月25日著名的“长宁空运”,将20位将帅转运到太行前线,对加速全国解放、建立新中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45年8月25日,、、陈毅等20多名将领从延安乘飞机至黎城

从抗战开始到新中国成立,黎城子弟参军入伍6000多人,参加各种抗日救亡组织7万多人,支前参战2万余人,为国捐躯英烈2000多名,群众死伤7000余人。上党战役中,先后分12期组织民兵4400人、自卫队3027人随军参战,占当时人口的12%还多。解放战争中,8次调集民兵1.4万余人参加白晋、豫北、豫西、临汾、太原等战役,占总人口的17.5%、劳动力的35%。仅豫西、太原两次参战,立功人数达1271人。外调输出干部2000余名,血洒北土南疆。黎城为民族独立解放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

▲黎城人民送子弟参加八路军

黎城现有重点红色遗址558处,涉及150个村,形成全国最大的红色遗址群,被誉为“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2013年起,黎城开展了“ 红色百村保护工程”,受到全社会广泛赞扬。

重要革命事件选介

黎城整军

▲黎城整军期间一二九师干部在参加考试

1939年3月17日,、率一二九师师部进驻黎城乔家庄村,开始“黎城整军”。主要分三个方面:开展政治教育、加强党的领导、交流总结战斗经验。一二九师由此锻造成了“铁军”。1939年底,一二九师发展到11万余人,成为八路军“主力中的主力”,荣享“刘邓大军”美称。

黎城会议

▲中央北方局“黎城会议”旧址

1940年4月11日至26日,中央北方局在黎城召开太行、太岳、冀南地区高级干部会议,史称黎城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八路军总部及北方局、冀南区、太行区、太岳区、晋豫太南区、晋察冀区、晋西北区等党政军重要领导人。会议成立了以为书记的太行军政委员会,提出了“建军、建党、建政”三大任务,实现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从初创到统一的历史转折。

太行区群英会

▲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

1944年11月21日至12月7日,太行区在南委泉召开盛况空前的“太行区第一届杀敌英雄、劳动英雄暨战绩生产展览联合大会”,简称“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滕代远等出席。参加大会的杀敌英雄120人,劳动英雄260人。大会评选出太行一等和二等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约10万人参观太行区战绩展览和生产展览,为足食足兵、准备大、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朱富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