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狮子座

大迁移(大迁移是指工农红军的什么)

时间:2023-10-03 06:00:39 作者:倚势凌人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八年级周考

1.茶,有着一种平心静气、清旷自若的淡泊,永远保持着一种与世无争的境界。闲xiá( )之余,总喜欢独坐一隅( ),静静体味茶的纯 cuì ( )。一只玻璃杯,晶莹剔( )透;一撮茶叶清香盈鼻。“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真可谓“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1。暇 ①yú ②粹 tī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几处 。

②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 《反国家法》。

③面对全球化市场的开拓,这两家公司在争夺电子商品市场的主导地位时,也在全球展开了 的法律对决。

A. 圣地 制订 唇枪舌剑 B.胜地 制定 唇枪舌剑

C.胜地 制订 针锋相对 D. 圣地 制定 针锋相对

2.【答案】D、、【解析】①胜地,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圣地,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都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的地方,当然选用“圣地”。②“制定”和“制订”两个词语的搭配对象不尽相同。制定,一般指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制订,有“创制拟定”的意思,一般指定出具体的方案。而原句中的《法》显然是一项重要的法律规范,应用“制定”。③“唇枪舌剑”侧重争辩激烈,“针锋相对”侧重观点及行动等尖锐对立,“法律对决”搭配“针锋相对”更合适。评分:选对得2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对于“云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约62%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其存在过度美化之嫌,不真实。

B. 我们的先辈们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大融合时代。

C.随着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小镇青年创造了更多条件,提供了更多机会。

D. 公安部称,近年来,中国公安机关不断加强国际执法合作,成功将一批潜逃境外的犯罪嫌疑人缉捕回国,这将有效地防止类似的外逃事件的发生。

3.答案:D、、【解析】A.前后矛盾,应删去“约”或“以上”; B.动宾搭配不当,将“开辟”与“开启”互换位置;C.成分残缺,应删去“随着”;故选D。 评分:选对得2分。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当代劳动者奋斗在各自的领域,用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彰显着“工匠精神”。

B. “此爱跨山海”的援藏教师陈洪顺,为教育事业悲天悯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许。

C. 全社会都要响起这个振聋发聩的声音:人才强国,科技强国。

D. 无数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献,殚精竭虑,无怨无悔,创造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4.答案:B、、【解析】A.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这里形容当代劳动者追求好了还求更好的职业品质. B.悲天悯人:对社会的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与后面“得到赞许”相矛盾。C.振聋发聩:响声很大,使聋人都能听见。这里形容大家都听到“人才强国,科技强国”这句口号。D.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评分:选对得2分。

5.下列理解默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B.李清照的《渔家傲》以幻想的形式,表达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愤懑的诗句是: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C.《春望》中表达诗人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D.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浚茂,良多趣味。

D. 清荣峻茂,

6.名著阅读(2分)

美国记者( )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 6.埃德加·斯诺 或者 斯诺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评分标准】 每空1分,共2分。

7.综合性学习。(5分)

在我国,“道”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道’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道”:甲骨文,

,(四通的大路);

,(人,行者)。《诗经·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即用其本义 。《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则用其引申义 。(2分)

.7.(1)道路 思想主张

【解析】“周道如砥,其直如矢”通京大道如磨刀石般平坦,又好像射出的箭一样笔直。道:道路。“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是有不同志向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道”引申为:思想主张。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道”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2分)

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②季布平生,不负人托。黄金百斤,不及一诺。(《二十四信·季布一诺》)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2)答案示例:君子处世之道,得志便以天下为念,不得志便修身养性,涵养自身;君子为人之道,以诚信为本,一诺千金,言出必行;君子报国之道,不畏牺牲,不惧生死,为国为民;君子求学立业之道,事业、学问成于勤奋与思索。

【解析】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的是得志便以天下为念,不得志便修身养性。②“季布平生,不负人托。黄金百斤,不及一诺”强调的是以诚信为本,一诺千金,言出必行。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说君子不畏牺牲,不惧生死。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强调的是求学立业之道,事业、学问成于勤奋与思索。

(3)班级举办“‘道’行天下”文化传承活动,请提出一项倡议。(1分)

(3)示例一:举办“‘道’存于心”征文活动,弘扬道义。

示例二:开展“严以律己,诚信待人”手抄报宣传活动,向社会传递“诚信待人”的正能量。

示例三:举行以“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演讲,让以国为家的理念深入人心。

评分:(1)每空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2)答对两个方面得1分,共2分。(3)答出一种示例得1分,共

1分。本题共5分。(2)(3)两题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二、阅读(共50分)

(一)(4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译文】盼望妻子远书不至,寻觅归梦慰藉不成,两者皆悠悠,只有那空荡荡的床榻与那寂寥清冷的素秋默默相对。

台阶下的青苔和庭中被秋霜染红的树叶,在迷濛的秋雨以及冷冷的清月笼罩下,越发勾起我那悠长的愁绪。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8.答案:悲愁、孤寂、思乡

评分:一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9.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分)

9.答案:构思:意象独特鲜明,新颖别致。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写法一: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夜中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

写法二: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语言一:“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夫妻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相隔,也隐于言外。

语言二:“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

评分:答出一种示例得2分,共2分。按照0、1、2三类判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二) (12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①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②。’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③;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④,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⑤哉?”曰:“晋国亦仕国⑥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仕:指从政做官。 ②质:通“贽”,臣子手中举着而用来拜见君主的礼器。

③粢盛(zī chéng):用以祭祀的饭菜。 ④成,同“盛”,丰盛。⑤耒耜(lěi sì),铲土除草的农具。 ⑥仕国:易于出仕的国家。

【乙文的译文】周霄问道:“古代的君子从政做官吧?” 孟子说:“是的,从政做官。据记载说:‘孔子三个月无法在君主之下做事,就会有怅然若失的样子。离开国境而去其他国家的时候都会携带着拜见君主的礼器。’公明仪说过:‘古代的人三个月无法在君主之下做事,就会伤感。’” 周霄说:“三个月无法在君主之下做事就伤感,不是太急切了吗?” 孟子说:“士人失去可以从政的职位,好比诸侯失去国家。礼仪之书中记载:‘诸侯有一百亩田地,春季亲自前往耕种,之后由专人帮助完成种植和收获之事,用田地中所收获的东西来提供作为祭祀用品的饭菜。国君的夫人亲自养蚕缫丝,用所获得蚕丝来缝制衣服。用来祭祀的牲畜不肥壮,用来祭祀的饭菜不洁净,用来祭祀的衣服不完备,不敢用来举行祭祀。士人没有封地,也就不举行祭祀。’祭神用的牲畜、用来祭祀的礼器和覆盖礼器的东西,如果不完备,不敢用来举行祭祀,也就不敢用来设宴待宾客,这还不足以使人伤感吗?” 周霄说:“离开国境而去其他国家的时候都携带着拜见君主的礼器,为什么呢?” 孟子说:“士人去从政做官,好比农夫去耕田种地。农夫难道会因为离开国境而舍弃他的农具吗?” 周霄说:“晋国,也是士人可以从政做官的国家,不曾听说从政做官像这么急切。士人从政做官是如此急切的事,而君子从政做官的愿望又难以实现,为什么呢?” 孟子说:“生了男子,父母希望给他娶妻,生了女子,父母希望给她找到丈夫。每位父母都有这样的心思。身为儿女,不等待父母的承认和媒妁的介绍,挖个洞、弄个缝隙去偷看自己所喜欢的人,爬越墙头而去私会私奔,就会使父母和国内的人都认为他们以及他们所做的是卑贱之事。古代的人不曾不想从政做官,又厌恶不遵循正道。不遵循正道而前往从政做官,是跟穿洞挖缝相类似的做法。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必敬必戒 戒: ②以顺为正者 正:

③三月无君则吊 吊: ④又恶不由其道 由:

10.答案:①谨慎 ②准则,标准 ③对其不幸表示安慰(安慰) ④遵从,遵循

评分:答对一个得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1.孟子散文以雄辩著称,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一下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4分)

11.答案:示例一:善用比喻,深入浅出。如(甲)文中用“广居”比喻“仁”,“正位”比喻“礼”,“大道”比喻“义”生动形象表达了对仁礼义的信仰与追求。(乙)文将君子入仕比喻成农夫与耒耜不可须臾分离,将不遵循正道而从政做官比喻成穿洞挖缝这类行为,深入浅出又生动形象地强调了“古之君子仕”,入仕“必由其道”。

示例二:善用排比,气势非凡。如(甲)文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烈地表达对仁礼义的信仰与追求,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乙)文中“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运用排比句式,突出古人祭祀有仪式感,态度恭敬虔诚。

示例三:句式上骈散结合,富有节奏感。(甲)(乙)既有句式整齐的对称句、排比句,也有散句,读起来更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朗朗上口。

示例四:语言浅显自然又精练准确。(甲)(乙)两文都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辩论说理,语言表达既有口语特点,深入浅出,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评分:答出一种语言特点得2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得2分,共4分。其他答案符合亦可。

12.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及其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12.答案:示例一:论证方式不同:(甲)文先驳后立,层层深入。开篇树立批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景春的论点、论据,先批驳他的观点错误,再阐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乙)通过周霄与孟子对话,一问一答,表明孟子积极入仕的进取心态,由正道而仕,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气魄。

示例二:论证方法不同:(甲)文采用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以妾妇谄媚顺从于夫子类比公孙衍、张仪一味顺从诸侯往上爬的行径;将公孙衍等人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做对比,有力地讽刺了那些没有原则、没有独立人格,一味迎合主君喜好的人,高度赞扬了做到仁义礼的大丈夫。(乙)文运用比喻论证,将君子入仕比喻成农夫与耒耜不可须臾分离,来强调“古之君子仕”,将不遵循正道而从政做官比喻成穿洞挖缝这类行为,来强调入仕“必由其道”。

评分:不同之处占2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占2分。本题共4分。(回答一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亦可。

三(8分)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开船,在桥石上一( ), ( )几尺,即又( )出了桥。于是( )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3.选文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①运用比拟,形象生动。“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一句,把“连山”比作“兽脊”,生动地描写出船行速度之快,表现“我”看戏的迫切心情,形象而有画面感。

②用词精准,生动传神。“拔”“点”“磕”“架”“飞”等动词,生动地描绘出孩子们驾船熟练、动作利落、聪明能干的特点,准确贴切,生动传神。

③运用夸张,生动形象。如“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句,突出表现“我”历经曲折终于能去看戏的愉快、兴奋的心情,化无形为有形,极富表现力。(答出两点即可)

14.就选文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两种显著特点及作用,简要赏析。(4分)

答案:①环境描写,突出主题。通过描写月夜行船和月夜归航的画面,表现平桥村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以景美来烘托人美,从而突出表现小说主题。

②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结合。如“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一句,既有“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的正面描写,又有“老渔父”“喝采”的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表现船行速度之快,突出孩子们划船技术之熟练。

③多角度描写景物。如月夜行船一段,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官,从色彩、声响、气味等多个角度细腻描绘,画面充满水乡特色,情景交融,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12分)盲盒背后的“上瘾密码”

①“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巧克力)是什么味道。”电影《阿甘正传》中的这句经典台词,如今也适用于形容当下年轻人追捧各种盲盒的行为。对于我国的“80后”“90后”来说,儿时的扭蛋机、干脆面里的卡片和小玩具,就是那个年代的盲盒。为什么盲盒总能收获一代代年轻人的喜爱? ②这要先从我们的大脑说起。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奖赏机制”,大脑通过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来奖励某些意料之外的行为。研究证明,大脑对意料之外的奖赏释放的多巴胺比意料之中的奖赏释放的多三至四倍。实验人员发现,在猴子预期只能喝到一口果汁的情况下,给它喝两口果汁,多巴胺便会增加;但是如果重复给它喝两口果汁,多巴胺又会趋于平稳。这个实验意味着分泌到大脑中的多巴胺并不取决于果汁的绝对量,而在于有多少果汁是意料之外的。大脑之所以会这样突然释放额外的多巴胺,是为了让大脑对新奇的、具有潜在重要性的刺激分配更多的注意力。对于抽盲盒而言,你事先并不知道得到的是哪一款,假如你意外得到了一款非常喜欢的手办,那么大脑就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来奖励这个行为。 ③但是抽盲盒又是如何让人上瘾的呢?这同样和多巴胺有关。 ④在多巴胺的作用下,人类通常对不可预见的事件有一种预测的成瘾性。当我们精心研究后,会认为自己发现了某种“规律”,例如感觉在某个时间段、某个地区出现某种盲盒的概率很大。在你迫不及待地拆开盲盒后,如果正好印证了你发现的“规律”——你得到了某个稀缺的“隐藏款”,这时就会获得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只要这件事让你足够高兴,多巴胺就会对某些图像、声音形成永久性的提示。当你看到商家有新出的盲盒时,甚至只是听到拆开包装的声音,你当初的愉快情景就会再现于你眼前,在多巴胺的推动下,你就会忍不住再次出手购买。 ⑤这种对预测成瘾的本能,同样源自人类的远古历史,这种识别和解释简单模式的能力、帮助我们的祖先度过了危险无处不在的狩猎阶段,让他们找到食物和住所,学会根据时令种植庄稼并得以延续。我们的大脑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对模式的期望,是因为自然界中的很多事物的确是遵循某种规律的,如闪电出现之后雷声便会如约而至,大雪也常常预示好坏,然而很多事情并不存在规律,比如彩票的中奖号码、股票的涨跌、盲盒的好坏,但是我们的大脑却不习惯“随机”,通过多巴胺的助推,大脑会积极寻找规律,再现从前愉快的一幕这就是所谓的“瘾”。 ⑥对意外收获的期待,对寻找规律的渴望,这些都是我们的本能。因此,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存在对和错,就看发生在哪里。每一本不期而遇的好书都是一件盲盒,我们会在书中预见一个全新的世界;通过望远镜探索星空,发现未知的行星让我们兴奋不已……这一切都是源于我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不停地花钱买盲盒,对新奇的网络游戏着迷,却会让我们走向事情糟糕的一面。15.本文是如何将“拆盲盒上瘾”的原因一步步讲清楚的?(4分)

15.答案:作者采用逻辑顺序。首先提出问题,从我们的大脑说起,引申到多巴胺的产生,紧接着说明“瘾”的历史,最终解释盲盒令人上瘾的原因,从现象到本质进行说明。评分:方法2分,解释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6.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研究证明,大脑对意料之外的奖赏释放的多巴胺比意料之中的奖赏释放的多三至四倍。16.答案:示例一:作比较,将大脑对意料之外与意料之中的奖赏所释放的多巴胺进行比较,突出强调大脑通过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来奖励某些意料之外的行为的特点。 示例二:列数字,列举了大脑对意料之外比意料之中的奖赏释放的多巴胺多出的倍数,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大脑通过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来奖励某些意料之外的行为的特点。

评分:说明方法得 1 分,作用得 3分,共 4 分。(回答一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17.第④段“在多巴胺的作用下,人类通常对不可预见的事件有一种预测的成瘾性”中的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17.答案:“通常”是指“在一般情况下”,说明了在多巴胺的作用下,人类在一般情况下对不可预见的事件有一种预测的成瘾性,但不排除有特殊情况,“通常”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评分:解释词义1分,作用2分,体现的说明语言特点1分,共4分。

(五)(14分) 勇士的背影

○宋子洵

①虽已进入春天,风却也卷挟了几分寒意。朦胧的金光洒落在山顶的薄雪上,氤氲出几分雄壮悲凉。连绵陡峭的山岭在云层中若隐若现,远处传来几声鸟鸣,却未见飞鸟。夹金山的每一个清晨都是这般景象。

②一条陡峭的山路向上延展,在视线所及之处骤然急转,消失于云层雾气中。藏族小伙扎西一早就站在路边。

③他在等待着一位执意独自登山的老人。

④“咚、咚、咚……”沉重的脚步声自远处传来,扎西探出头,仔细打量着来人。一个略显佝偻的身影,逆着光走来。虽然脚步有些蹒跚,但每一步都像巨石一样重重地压在地上。只见老人一边走一边用留恋的眼光注视着周围,像是在回忆什么。“就是他!”扎西赶忙跟上,一路上躲躲闪闪,生怕被发现。

⑤突然,他发现老人停下了脚步,回过头来,注视着他。

⑥“糟了,被发现了!”心一横,扎西硬着头皮凑上前,向老人解释,是小金县的桑杰书记让自己悄悄跟着的,因为担心一人登山有危险。扎西一脸诚恳的模样,让老人原本紧皱的眉头缓和了些许。

⑦“你回去吧!”老人转过身去,背朝扎西摆了摆手。

⑧“我不走,我答应桑杰书记要照顾好您的。”扎西倔强地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

⑨老人动了动嘴角,想说点什么,却又什么也没说,继续向上攀登。看着老人沉重的背影,扎西知道老人默许了。

⑩100米,100米,又100米,老人脸颊涨红,额头的青筋不停地跳动。

⑪“您不要再往上走了。”见状,扎西有些着急。

⑫老人的喘息声越来越急促,听起来像是即将报废的拉风箱,光听着都让人心慌。对于扎西的话,老人置若罔闻。

⑬“您撑不住的……”扎西的声音因焦急而轻微地颤抖着。

⑭终于,老人停了下来。

⑮“我走不动了,这夹金山,是上不去了,真想再上去看看你们。”他看向前方喃喃地说,“小伙子,帮我个忙,到上面替我敬个军礼吧。”

⑯敬礼?扎西没听懂。

⑰“就像这样。”老人边说,边颤颤巍巍地举起右手,庄重而又虔诚地向大山敬了一个军礼。

⑱或许是不想老人继续攀登,扎西没有拒绝这个请求。

⑲随着一步步攀登,扎西的体力渐渐透支,汗水湿透了单薄的衣衫,他的牙床都在冷风中打战,腿像灌了水泥一样,豆大的汗珠顺着脸侧滴落。空气越来越稀薄,呼吸也被逐步掠夺,扎西已经接近窒息了。

⑳终于行至一片开阔处,扎西累得连动一下手指的力气都没有了。喘息间,扎西记起了老人的嘱托。

㉑咬住因寒冷而颤抖的牙齿,扎西缓缓地举起右手对着那片天空敬了个军礼。

㉒下山时,扎西又遇到老人。老人坐在路边,定定地看着远方。扎西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只好静静地走到老人身边坐下。

㉓“累吗?我们当时也很累!”扎西的耳边传来老人粗粝沙哑的声音。

㉔“老人家,您一定是老红军吧?”扎西突然意识到什么。

㉕老人深邃的眼神给了扎西答案。

㉖……

㉗太阳落山时,老人走了。凝视着老人踉跄而坚毅的背影,扎西的内心突然汹涌起复杂的情感。有种念头在他心里升腾而起,久久不散。

㉘离开之前,面向无数英魂在这里长存的夹金山,他又敬了一个郑重的军礼,并许下了自己一生的承诺。

㉙那之后,扎西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几年过去了,老人的背影一直烙在他的心底。夹金山上,仿佛一直有一个勇士迎着落日的余晖,凝望着远方。(选自《解放军报》2022年3月15日)

18. 请以对联形式概括小说情节,写出下联。(2分)

上联:老人登山怀念革命战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18.答案: 示例一:扎西敬礼告慰红军英魂;示例二:小伙参军传承先辈精神

评分:一点得 2分,共 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9.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作答。(4分)

(1)100米,100米,又100米,老人脸颊涨红,额头的青筋不停地跳动。(有人认为这句话中的前两个逗号改为顿号更合适,说说你的看法。)

19.答案:(1)我认为用逗号更合适,逗号能表明环境恶劣,老人行进的艰难,老人的体力消耗巨大,能突出老人的顽强坚毅。

(2)二十几年过去了,老人的背影一直烙在他的心底。(请你从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为加点词语做批注。)

(2)“烙”字在句中指深深铭刻的意思,写出老人的背影给扎西留下的印象之深,突出老人对扎西影响之大(老人精神之可贵)。

评分:每小题2 分,本小题共 4 分。意思对即可。

20.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你从文中找出一组伏笔与照应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4分)

20.答案:示例一:伏笔:只见老人一边走一边用留恋的眼光注视着周围,像是在回忆什么。或:老人动了动嘴角,想说点什么,却又什么也没说,继续向上攀登。 或:“我走不动了,这夹金山,是上不去了,真想再上去看看你们。”他看向前方喃喃地说,“小伙子,帮我个忙,到上面替我敬个军礼吧。”(任答一处即可)

照应:老人深邃的眼神给了扎西答案。或:“老人家,您一定是老红军吧?”扎西突然意识到什么。(任答一处即可)

作用: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前后照应,使揭示老人身份的情节自然合理;使老人的形象逐渐鲜明。(任答两点即可。)

示例2:伏笔:有种念头在他心里升腾而起,久久不散。照应:那之后,扎西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

作用: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前后照应,让扎西报名参军的行动自然合理;凸显了扎西思想境界的升华。(任答两点即可。)

评分:伏笔、照应各 1 分,作用2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1.有人认为扎西是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老人才是小说的主人公,请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4分)

21.答案:示例一:我认为老人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的主要情节为“老人上山敬军礼”;赞美的是老人及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扎西报名参军正是受到老一辈革命精神(红军精神)的感召;标题“勇士的背影”赞美的正是这位老红军战士为代表的革命前辈。(答三点即可)

示例二:我认为扎西是本文的主人公。小说以藏族小伙儿扎西的见闻和感想组织材料;小说用大量笔墨来描写扎西,表现他的性格和精神;小说通过扎西来表现革命精神代代相传这一主旨。(答三点即可)

评分:观点明确得1分,解释合情合理得 3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我是如此地热爱李白

○何浥尘

泼墨染豪情,滴酒化云仙。他一手举酒,一手执笔,酒入愁肠化作豪情万丈,笔走龙蛇写就惊天文章,他就是大唐“谪仙人”—一李白。

最初,我不太喜欢李白,总觉得他有点异想天开,既没有杜甫将诗行写于大地的务实,也没有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之深忧。但在了解他的一生后,我对其肃然起散,热爱之心一发而不可收。李白生逢大唐盛世,本是幸运的,人们往往只从他疾驰飘逸的诗句中认定他的一生是潇酒的、快乐的,但却很少能体会李白不得志的心酸。

初识李白,缘于小学课本上那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那时李白留于我脑中的,只是“诗仙”而已,真正始识李白,是与父亲聊天时。从父亲那里,我知道了许多我“不认识”的李白,也“关心”起李白来。李白青年时便离开巴蜀,壮游天下。显然,他很想入仕报国的,可他满腔热血最终换来的,仅仅是一个无法施展自己抱负的翰林待诏,紧接着的是失意和贬官。如此经历,若于普通人,内心定如秋冬之芦苇萧瑟干枯了。但李白毕竟是李白,是那个桀骜不驯、心中永远充满理想的谪仙人!他在人生最灰暗的时候没有自暴自弃,只是轻描淡写地来一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官场失意的他,没有低头,却用他的神来之笔,创作了无数的诗词瑰宝。他天马行空的想象、气势磅礴的意境,将诗歌引领至巅峰,开拓了后人的创作思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无尽愁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那磅礴雄壮的气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那份如桃花潭一般深厚的友情,均是汪洋恣肆、天马行空的。不仅如此,他永不言弃,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精神,总在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失意者看到信心,让成功者倍加努力。

纪录片《诗行天下》介绍李白的时候,标题引用了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中的“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中散发的那种傲气,便是李白自带的那份酒脱与乐观。他的诗词,不同于杜甫的沉郁悲愁,也没有陆游的伤时悲凉。李白仿佛是从云蒸霞蔚处骑天马而来、乘黄鹤飘然而去的谪仙,他的飞扬,他的不屈,正是其千年来折服后人的光芒所在。

【考场佳作二】

我是如此地热爱剪纸

○王年城

小学毕业那年暑假,漫步在延安老街,一张张贴在窗玻璃上的剪纸映入眼帘,唯美的图案、精致的手法点亮人的眼睛,让人心生欢喜和激动。从此,想学剪纸的梦想便扎根在心底。

进入新的求学阶段,上的是省城的一所中学,琳琅满目的选修课程让人目不暇接,在密密麻麻的选课单中,我一眼看见了剪纸社,内心像小鹿一样雀跃,眼角眉梢满是笑意。也许是所有志愿都报“剪纸”的缘故,我很顺利地成为剪纸社的一员。

课前,我辗转了大半个学校,第一个到达剪纸教室。老师早早来了,正在讲台上专心致志地完成一份作品,我轻手轻脚地走到老师旁边瞧着。只见老师拿出张印有剪纸图案的白纸,并取出同等大小的薄红纸与之订在一起,然后将其放在刻板上,拿起刻刀便在镂空部位刻起来。她以拇指、中指、食指紧扣刀杆,刀尖刺入画线边缘,刀片较平一面朝上,沿线划动,一笔快速地刻出了一个镂空,所刻之处,光滑平整。没过多久,在老师精湛的技艺和锋利的刀尖下,镂空的图案渐渐浮现,一只栩栩如生怒吼咆哮的威猛老虎出现在眼前。

灯光从镂空处透射进来,似乎释放着无穷的力量。呀,真好!我由衷地赞叹着。

我看着老师,正迎上她满足的目光,她笑着对我说:“你要试试吗?”我激动地点头应下,按照先前所看到的步骤,照葫芦画瓢。第一步就做得不尽人意,镂空处刻了半天,纸还是连着的,我的剪纸皱皱巴巴慵懒地躺在刻板上。强烈的大阳光照进来,烤得脸又火又烫,蝉鸣不断吵得我心烦意乱,手指与刀尖接触面还在隐隐作痛。余光瞥见老师右手中指上的厚茧,我知道这是热爱留下的美丽印记,这厚茧让我懂得努力与坚持的重要。

我握紧手中的刻刀,热爱之火在胸膛燃烧,重新完成没有做好的剪纸,一遍不行再来一遍,还不行那就继续,我的“阵地”从教室转移到家里……当我真正刻出美丽的剪纸时,手指已酸胀疼痛,窗外已星光璀灿。是热爱让我坚持下来,也因热爱我看到自己亲手刻下的小老虎的雄姿。

我是如此地热爱剪纸,我相信,在岁月的素笺里,许多因热爱而生发出来的情结会给光阴添香叠暖,由热爱而带来的快乐是一道道涤荡在心底的波澜……

盘点2020极不寻常的世界变局:10大转折点事件或被载入史册

202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新冠疫情这场百年一遇之大瘟疫影响到国家、社会、个人的方方面面,也催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发展。在过去一年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或将作为改变人类历史的转折点被载入史册。

当我们挥别令人五味杂陈的2020年之际,本网梳理2020年国际十大“极不寻常”事件,以此作为我们和读者对历史的共同见证。

1、新冠肆虐七大洲

毫无疑问,这是2020年最重磅的全球事件,没有之一。新冠病毒像幽灵一样席卷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世界七大洲。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破8000万,死亡病例超170万;世界经济产值至少下降7%,为二战以来最大幅度衰退。令这场全球疫情更加不寻常的是,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疫情应对不力、乱象丛生,成为重灾区,而中国、韩国和新加坡等东亚国家抗疫成效显著。

·未来的历史学家会把一些相对重大的影响追溯到当前这场新冠病毒大流行。全球权力分配将继续向东转移,因为东亚在控制局势方面比欧洲或美国做得更好。(美国《外交》双月刊)

·新冠肺炎不仅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也是规模最大的历史加速器。亚洲地区被评为希望之源,甚至还成了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避难所。(法国《回声报》网站)

2、特朗普不想认输

随着12月14日选举人团投票结束,拜登被确认赢得美国总统大选,将于2021年1月20日宣誓就职。但到目前为止,特朗普仍未松口承认败选,针对选举结果的诉讼仍在继续。用美媒的话说,这或许是美国选举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幕”。经过此次大选的纷纷扰扰,美式已被认为彻底走下“神坛”。

·特朗普即便选举失败仍试图留在白宫。美国处于危险之中,其手法甚至超出了人尽皆知的选民压制和种族划分,有可能使美国沦落到低劣的统治的水平。(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

·和平移交权力是我们的基础。特朗普的行为像是“一个绝望的渴望者”所为。(法新社)

3、东京奥运会推迟

受疫情影响,东京奥运会延期,这在现代奥运124年历史上是头一遭。2020年3月,日本与国际奥委会协调后,决定将东京奥运会推迟一年举办。奥运会延期给东道主日本带来巨大挑战。据东京奥运组委会估算,东京奥运需追加近20亿美元经费。在疫情持续的背景下日本如何保证此次体育盛会顺利举办?考验菅义伟政府的时候到了。

·疫情导致的卫生问题对明年奥运会构成最大的威胁,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给奥运会的规划者造成了进一步的压力。(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

4、美成为“头号病人”

把时针拨回到2020年年初,几乎不会有人料到,美国会成为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最多的国家。截至12月29日,美国新冠确诊病例超1900万,死亡33万余人。对于数十万鲜活生命的逝去,美国政客难辞其咎。当蔑视科学、为所欲为大行其道之际,只剩下确诊和死亡病例数字一路狂飙。美国交出这么一份“抗疫”答卷,令人大跌眼镜。

·美国今天患上的病,用新冠肺炎疫苗是治不好的。我们已经失去对彼此、制度以及最基本的是非观的信任。(美国《纽约时报》网站)

·就眼下这场全世界正面临的最严重危机而言,中国正在获胜,美国却在走向失败。这是因为中国尊重科学,而特朗普反对科学。(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

5、“黑人的命也重要”

5月25日,黑人男子乔治·弗洛伊德遭警察跪压7分钟死亡,引发美国几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反种族歧视、反暴力执法运动。“黑人的命也重要”运动引发一场有关种族的大讨论,许多与奴隶制或殖民化有关的人物雕像被推倒。弗洛伊德之死不仅震动美国,联合国、非洲联盟等国际组织和非洲多国政要先后发声,批评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现象。

·美国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种族主义的历史,而这种“骨裂”仍在沿着美国的脊椎向下延伸。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西班牙《国家报》网站)

·特朗普采取的只为迎合白人选民的选举战术强化了“白人至上主义”。即便总统拜登上台,美国暂时也回不到基于宽容的自由主义政治。(日本《选择》月刊)

6、英国“脱欧”终落幕

在12月31日“脱欧”大限来临前夕,欧盟与英国谈判代表终于在12月24日就包括贸易在内的英欧未来关系协议细节达成一致,避免了英国“无协议硬脱欧”的混乱场面。至此,长达四年、跌宕起伏的英国“脱欧”大戏终于告一段落。尽管双方达成协议,但这份协议能带来的好处有限,无法消除英国或欧盟成员国的经济痛点和动荡。英国政府曾预测,与留在欧盟相比,英国在未来15年将损失约4%的经济产值。

·没有什么值得太高兴的,因为离婚不是什么好消息。(法新社)

·既然约翰逊已兑现脱欧承诺,那么他的挑战将是脱欧后的成功。(英国《泰晤士报》)

7、中东夙敌泯恩仇

自1948年建国以来与阿拉伯国家大打出手几十年的以色列,在2020年实现“外交大丰收”。自9月以来,以色列先后与阿联酋、巴林、苏丹、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或建立外交关系。撮合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建交的美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特朗普想在大选前“刷外交业绩”,争取犹太裔选民的支持;另外,美国也想借此扩大中东支持以色列和美国的“反伊朗同盟”。然而,在种族、宗教、教派纷争错综复杂的中东,局部平静的表面下是汹涌暗流。

·以色列变得更强了,得到了更多承认,这对内塔尼亚胡而言是个好买卖,而这也有助于特朗普赢得连任。这不是和平,甚至不是和平协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

8、高加索突发“热战”

9月,两个高加索小国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爆发新一轮冲突。尽管自1994年两国上次达成全面停火协议以来,该地区还是时不时地爆发冲突,但2020年为期45天的冲突是20多年来最激烈的一次。俄土美法之间的大国博弈和无人机等新式武器的使用令这场冲突更加不同寻常。11月9日,在克里姆林宫的斡旋下,停火协议再次达成,阿塞拜疆恢复对纳卡和周边大片地区的控制。纳卡冲突暂告一段落,但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的千年恩怨情仇并不会就此了结。

·莫斯科再次表明,它仍然是南高加索地区的主要外部玩家,并且有能力制止这里发生的激烈武装冲突。另一个明显结果是,以土耳其为代表的极度活跃的外部玩家在该地区站稳脚跟。(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网站)

9、美对华极限施压

打压中企、限制签证、干涉中国内政……这一年来,美国对华打压“无所不用其极”。2020年7月,美国单方面挑衅关闭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四个多月后,美国将中国党员及其直系亲属赴美商务或旅游签证有效期从10年缩短至一个月。这种以强行限制、切断中美正常人文交流的方式施压中国,自中美建交以来前所未有。中方不会随美起舞,但绝不会任美胡来。

·美国对华政策应结合竞争与合作因素,而不是为竞争而竞争,后者可能导致危险的对抗循环。(彭博新闻社网站)

·美国不断高涨的民粹主义和中国日益坚定的自信,已成为推动两国走向冲突之路的主要力量。华盛顿领导层更迭提供了一个反省双方不断下滑的关系的机会。(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

10、股市油价“过山车”

美国股市历史上总共发生5次熔断,其中4次都发生在2020年3月。然而,剧情随后又现逆转,欧美等主要股市顽强回升,道指突破3万点,美股创下历史新高。油价跌幅更让全球大跌眼镜:4月20日,即将到期的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5月期货收于-37.63美元/桶,跌幅超过300%,盘中更是一度跌至-40.32美元/桶。

·自从新冠病毒上个月在全球蔓延以来,股市已经暴跌约35%——将成为美国金融史上最具破坏性的时期之一。(美国《纽约时报》网站)

《红星照耀中国》中译版为何另起书名?| 党史百年天天学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英文《Red Star Over China》),作者是被赞为“老朋友”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斯诺于1936年6月初赴陕北采访,4个月后返回北平。1937年10月,他的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出版后,立时轰动了欧美各国,西方舆论高度评价:此书对中国主义运动的发现与描述,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是震惊世界的成就! 联络救亡志士合力翻译 1937年11月,寓居北平的斯诺来到上海,会见了同为记者的文化界救亡领袖胡愈之,以英文版《红星照耀中国》一册相赠。胡愈之阅读后,顿觉眼前为之一亮,萌生了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出版的想法,使各界人士对领导下的陕北这块“未知地”,有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了解。 于是他付诸行动,四处奔走,联络到文化教育界11位熟悉英文的救亡志士,他们分别是:林淡秋、王厂青、章育武、吴景崧、胡仲持、许达、傅东华、邵宗汉、倪文宙、梅益、冯宾符,连他自己共12人。 胡愈之向他们讲了翻译出版《红星照耀中国》的构想及意义,大家一致赞同,当下将全书拆开,各取部分章节,分头翻译。 12人都是专家,未满一个月,各自翻译完毕,理顺润色后,交到胡愈之处。胡愈之夜以继日,对各人译文作了认真校阅,发现疑难文字及时与斯诺磋商,力求准确达意。最后在文句上再作修饰,使之从头到尾浑然一体,风格如一。 瞒天过海的“地下”出版 书是译成定稿了,出版却碰到了难题。 当时的上海已被日寇侵占,只剩下称之为“孤岛”的租界。胡愈之连走了几家日占地的出版社,都是无果而归,是因为出版商担心事泄遭日军残暴镇压而不敢接受。至于租界里的出版商,因美、英等宣布在中日冲突中恪守中立,所以也都婉言拒绝了胡愈之送上门来的“生意”,以免引来麻烦。 胡愈之不甘半途而废,决计作瞒天过海的“地下”出版。他在自己所住的福熙路安乐村一七四号,挂起了有名无实的出版社招牌——复社,将书稿交与熟识的商务印书馆工人印刷装订。 印刷工人熟识、敬仰心怀正义感、爱国情的胡愈之,甘冒风险接受下来暗中印刷。当他们知道胡愈之筹措资金一时不能到位,欣然答应先把书印出来,待卖了书后再付印刷费。 翻译此书的11位同仁,也都明确表示尽义务不要稿酬。 买纸张的钱,也是胡愈之采取秘密推销预订的办法,预收书费每册1元,用于支付第一版的纸张钱。 作者斯诺助一臂之力 书的原作者斯诺,早在来华之初,就耳闻目睹了中华民族饱遭内忧外患,决心要对中国的老百姓有所帮助,也因此置安危生死于度外,潜赴陕北采访,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而今,为使中国民众真实地了解中国及其领导下的苏区,对胡愈之翻译出版此书给予大力支持。 除了对原作作了修改补充外,增加了在“红色中国”采访时拍摄的大量照片,包括穿红军服、戴红五星八角帽的半身照片,斯诺自称这是为拍的众多照片中最好的一张。 斯诺还将版权无偿赠送给了胡愈之。他在为此书写的序言中表白:“复社是由读者自己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质的出版机关。因此,我愿意把我的一些材料和版权让给他们,希望这个译本,能够像他们所预期的那样,有广大的销路,因而对于中国会有些帮助。” 掩敌耳目另起书名 关于中文译本的书名,胡愈之再三斟酌用心良苦,是因为考虑到其时日寇视为死敌,当局对尚未正式“解禁”,以原名《红星照耀中国》出版的话,这“红星”两字就会引人注意,于发行大有影响,于读者也不安全。为掩敌耳目,他最后敲定,把书名改作《西行漫记》,乍一看,还以为是一本游记呐! 只短短2个多月,中译本《西行漫记》问世,第一版印了1000册,胡愈之通过秘密渠道送到读者手中。因为内容都是神秘“红色中国”的人和事,谁不想知道?又因胡愈之毫不营利而只收工本费,故而成了抢手货。一传十,十传百,销路大开,不只行销日占区、统治区,还畅销港澳及五大洲华人区。 半年多时间里,《西行漫记》重版了5次,印数高达8万余册,盗版本更是多不胜数。其时国共已重修旧好携手抗战,有的官员也对《西行漫记》产生浓厚兴趣,他们有心了解的真面貌,故而争相买来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西行漫记》,就是根据当年胡愈之主持出版的中译本印刷的,只是在封面《西行漫记》书名下,加上“原名:红星照耀中国”。

来源 | 学习时报

编辑|可意

编审 | 止戈

审核 | 山石

你“在看”我吗?

我们的祖先来自哪里?山西洪洞县大槐树812个姓氏的人口大迁徙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句歌谣直面地牵引出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事件——“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

很多人幼时在爷爷奶奶身边承欢膝下的时候,总会有这样一个记忆,在某个星河灿烂微风蹁跹的夜晚,跟爷爷奶奶搬着小马扎坐在院子里,抬眼是满目繁星,耳畔有清风呢喃,爷爷奶奶的思绪也变得幽深久远,他们总爱牵着我们的手说起从前。

就在这样的一个夜晚,他们可能会聊起我们的祖先,从前,我们的祖先当年并不是生活在这个村子,祖先们历尽艰辛、长途跋涉,千里迢迢的走来,虽然在这里生儿育女繁衍生息,可这不是我们最初的家,我们的家在遥远的大槐树下,那里是祖先们的根,所以那里也应该是我们的根。

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宗族文化一直是主要构成部分,且流传至今,中国人的血液中对于先祖仍然保持敬畏,寻根问祖的故事在华夏九州这片土地上从未断绝。

如儒家圣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就自称自己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又如李唐皇室,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利用宗教教化人民,把自己说成是道教的始祖老子的后代,只因为老子在传说中姓李名耳。现在的著名企业家、社会名人、乃至外国政要也纷纷来到中国,加入寻祖行列。

所以,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就成为了饭后茶余必须要探究一下的传统重要话题。我们神秘的祖先身上隐藏了什么样的故事呢?最容易被人们谈起的就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人口大迁徙了。

山西的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最主要发生在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间,大约四十多年中,共进行了十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成为了明初大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北京、江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中的大部分人群,都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移民。

他们背井离乡由山西洪洞县迁出,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前往未来安身之地,鉴于当时交通并不方便,他们所有人几乎都是用双足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在条件那么艰苦的情况下,他们又为何放弃本身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的家园,启程前往一个又一个陌生的远方?

我们的祖先为何而来?

大槐树下的人口迁徙的前因,还需要从元末明初谈起。自从蒙古骑兵打败宋人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元朝,这片土地就彻彻底底地被元控制住了,但是中国在元朝手中统治的时间只有九十八年,这个的创建民族从马背上夺得天下,他们的战绩更一直延续到欧洲大陆,他们的血腥手腕至今还被人津津传扬,可是他们的文化大概还真是限于打仗比较在行,对于治理国家则显得比较吃力,文明在他们的统治下一直被压制。

到了元代中后期年,因为元朝统治者集团内部争斗不休,皇帝走马灯一般地换,元王朝国库亏空,军政大权因为内斗,多番旁落他手,人力物力损耗严重,百姓的赋税直线上升。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逐渐加重,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政府一片黑暗,这个时期,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人祸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北部这些中原地区传统上本该是最富足的地方,却出现了尸骨满地、生灵难寻的情形,据《明太祖实录》记载:“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这种描述成为了这些地区的常态。

一时之间,世道的不公与生活的不易激起了当时百姓的怒火,这些苟延残喘在蒙古人铁蹄之下的人们从内心深处选择对这个野蛮的不再隐忍,四海之内反抗的声音愈来愈响,到处都有揭竿而起的农民军,推翻元朝帝国残暴统治就此达到高潮,起义军的队伍不断壮大。

至正元年,鲁豫鄂湘等地进行了大约上百次的抗元起义行动;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地区发动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颍州地区发动起义;至正十二年郭子兴在濠州地区发动起义;至正十三年张士诚在江苏泰州地区发动起义……

就这样,元朝在这些络绎不绝的起义之中迷失了方向,自乱了阵脚,他们组织的最精锐部队,做得却是最野蛮的行径,与各处农民起义军队相比,所谓官军的元朝军队烧杀抢掠暴虐无道,军纪尤差,《元史》记载的元帝国铁骑的残忍行为不计其数。

如《元史脱脱传》所记载:“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

《元史察罕帖木儿传》:察罕贴木儿于至正十七年和二十一年与起义军进行了两次战役结果“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

《元史顺帝本纪》:“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

就在中原大地战火连番、不可遏制之时,被大家所熟知的一个男人开始了他的人生征程,朱元璋的传奇故事就此书写,并一直达到顶峰,他在“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遇下派兵出征江淮,又命令徐达等将领北伐,攻取山东,进兵河南,又以力挽狂澜之势平大都,驱逐元人远赴漠北,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元末乱世就此结束。

朱元璋名正言顺地成为新的一把手,建立了明朝,成为威名远播、震铄古今的洪武大帝。他所面临的是一幅乱摊子。

就在元末明初这些年间,因为元帝国的残暴不仁,兵荒马乱之中又夹杂着水旱、蝗疫等天灾,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百姓损失严重,人口数量直线下降。黄河流域作为中原地区的母亲河,接连的决堤更是加重了民间的灾难,仅元末的水灾旱灾,就有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8次之多。

《元史》形容:“漂没民庐、死者众”、“禾不入土、人相食”。

在这片大地上笼罩着无法描述的阴暗,本来万物生息皆是灿然生机,可就因为战争天灾,将原本明媚的世界摧毁成一片黑暗,静悄悄的大地失去了往日的鲜活。汴梁、钧州、济南、郑州荥阳、河南巩县、济宁路兖州……许许多多的地方竟然都出现了无谷无物而人相食的枉悖人伦的景象。

以上种种历历在目,人的命运就是这样的卑微,在灾祸面前毫无挣扎之力,百姓不堪忍受,逃亡的逃亡,无力逃亡的只能留在原地等死。中原地区因此人烟稀少,茫茫大地一片荒芜,元朝政府只好降路为州,明政府又因为人粮剧减,降格州府。

这样凄绝厉厉的光景一直延续了许多许多年。而转眼往中原之外的山西望去,却是别有一番天地。

我的祖先从何处而来?

山西地形地势复杂,素被称为“表里山河”,它易守难攻,山川阻隔,几乎没有受到中原战火的波及。不仅没有战火的侵扰,就连老天爷也对这片土地异常宽容,这些年间的山西风调雨顺,岁稔年丰,与邻近地区的惨败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山西经济迅速发展,繁荣昌盛而又人丁兴旺。

在战火中逃脱的难民,几乎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山西这一“世外桃源”。山西就这样成为了人口稠密区。新建立的明朝为了巩固和发展经济,当然就将目光放到了山西人身上,从洪武到永乐八次大规模移民活动,就此大规模展开。

元末明初,整个山西成为了中国最富饶的地区,而晋南又是整个山西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晋南最大的、人口最多的县市又是洪洞县。所以明朝政府决定从洪洞开始,开启这个覆盖半个中国的迁徙活动。

据历史典籍记载,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宇之内香火不断,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不知是佛陀庇护还是什么不知名的原因,寺庙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以此为标志,明朝政府开始在广济寺旁的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成为了移民办理的集聚地。

从不远处的汾河滩上飞来的老鹳在大槐树上筑巢搭窝,这一幕成为移民出走时回首难忘的奇景。是故,大槐树、老鹳窝成为了人们后来回忆起故乡首当其冲的元素,原本稍显凄凉、但平平无奇的景象,当用以承载人们对故乡的思念时,就变得生动传奇,遂流传千年,给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增添了几分庄严神秘。

众多的人由山西大槐树迁出,因为大多不是自愿而是政府强迫,有传说就道,官兵为了防止移民在迁徙路上逃跑,就在每个移民的小脚趾上刻上一刀,把小脚趾的指甲分成两半,以此便于认出哪些是移民。所以现在一些地方很多人们都说低头看一下脚趾就知道自己的祖先来自何方。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言论,现在已经没有人特意去验证它的真假,人们在内心深处已然认可了这种说法,虽然还会怀疑真实性,但是小脚趾的两半真真切切存在,山西洪洞县的迁徙有历史可寻,这一切都让我们臣服甘愿做大槐树的后代。

据综合考证,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有812个,移民分布到了18个省(市)、500个县(市)。其中:京津冀129县(市),河南106个,山东92个,苏、皖、湘、鄂、陕、甘等省份均有50个以上。

寻根之旅

沿着祖先走过的路一路回溯,再次去认识那个起点,认识我们的本源,多少人踏上了寻祖之旅。

近代关于大槐树的故事还未断绝,二年,有一位名叫景大启的官宦,一直在山东做官,后来告老还乡之后,在原来移民的大槐树底下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之类的建筑,既然是碑亭,自然应有碑,在中央树立的刻着“古大槐树处”的青石碑古朴精致,碑上的文字历经千百年还在诉说着大槐树移民的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山西洪洞县政府重修了而且扩建了大槐树公园。全国上下乃至海外去往大槐树寻祖的人都不绝如缕。直至今日,在洪洞地区还在举办着洪洞大槐树文化节,每年清明,古槐后裔不远万里,踏入这片土地。

人们相聚在大槐树下,往往会边亲手摸一摸这棵古朴的大槐树,边喃喃地念上几句“我们回来了”,望着他们的脸庞,依稀与百年前的祖先重叠,他们就在眼前,诉说着他们对家乡的思念,承载祖先的意志、再回到这个祖先出走的地方。洪洞,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大移民的起源地;洪洞,“天下故乡,华人老家”。

现在,古槐的子女甚至遍布东南亚,在欧、美、非等大陆也能寻到槐乡的后人。大槐树下离散的人们就像是一个个随风飞翔的风筝,不管飞了几代,哪怕飞了很远,但是大槐树还是那根牵住风筝的线,这根线没有断,那么大槐树的子女就不会真正的离开。假使这片土地召唤,千万里之遥,我们也一定会赴这场声势浩大的倾世之约。

因为我们生于古槐,根在,情也在。

结语

关于大槐树的这场迁徙,不仅造就了“万宗归洪洞”的历史影响,也使人类的文明在此结下渊源。

“解手”一词传说来源于押送移民过程中,护兵怕移民逃跑,便将移民绑在棍链上,如果移民在途中想要上厕所,就要报告护兵,请求解绑,然后才能去上厕所,久而久之,再有上厕所的百姓就把这句话简化为“解手”,这个词语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流传。

更有传说称因为官兵将移民的手绑在身后面,路途甚远,手部麻木,竟然形成了背手走路的习惯,也延续至今。

再者就是我们很多地区大部分人的脚趾是两瓣复形,也是根属大槐树移民的原因。民谣说:“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指验甲形”。

一场中国历史上的迁徙,一次人类文化的革新,使华夏民族本源一体的说法推向更真实的高度,除去炎黄相传,我们又多了一个共同的祖先,大槐树。大槐树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群体,它代表的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安静的大槐树下,有一楹联,联中写道:

“香挹行襟留快饮;荫清古道倚斜阳。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日本一旦沉没,或将举国迁移到巴西等地,已在此处秘密布局上百年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在一个位于地壳板块交界的岛国,日本,地质灾害如地震、海啸一直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威胁。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早在200多年前,日本政府就已经开始了一项秘密的计划,以应对这些威胁并确保国家的未来。本文将揭示这一计划的细节,同时对其背后的长远规划和预见进行深入分析。

日本政府一直对地质灾害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不仅源于历史上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还因为其地理位置使其容易受到这些威胁。然而,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严重程度日益加剧,引发了更大的担忧。其中一个最令人忧虑的问题是海平面的上升,这可能会导致日本的部分领土被淹没。为了应对这一潜在的灾难,日本政府开始寻找解决方案。

不过,这项解决方案的实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一个看似无关的背景下,巴西的出现成为了关键因素。当巴西独立之际,该国面临着人口稀少和劳动力短缺的困境,迫切需要外部支持。日本政府认识到,巴西的地理特点和资源丰富使其成为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于是,他们积极响应了巴西的请求,展开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合作。

这项合作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巴西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还为日本提供了一个备选的居住地。日本政府购置了大量土地,为未来的迁移做好了准备。同时,他们开始向巴西输送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先进的工作经验和技术,还对巴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今,已有数百万日本人在巴西定居和工作,这一秘密的布局已经见到了成果。

这一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多个方面得到了验证。首先,巴西作为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具备足够的空间容纳日本的人口和资源需求。日本人在巴西的定居也有着较长的历史,两国之间的文化和经济联系相对密切,这为日本人在巴西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其次,日本政府在巴西购置大量土地的举措表明他们对未来的预见和策略思考。这种长期的战略规划充分体现了日本政府在保障国家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福祉方面的责任心。通过在巴西的布局,日本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发展经济,并为人民提供更稳定的生活环境。

然而,举国搬迁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涉及诸多方面的考虑和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平稳、有序地将整个国家的基础设施、经济体系以及人民生活迁移到新的地方。这需要充分的准备工作、协调和合作,以确保迁移过程的顺利进行。

此外,日本还需要考虑与巴西的文化和社会适应性,以及如何平衡日本人的身份认同与巴西本土文化的融合。这对于日本人在新的环境中获得认同感和融入感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日本政府布局200多年的举国搬迁计划展现了他们对国家未来的谨慎考虑和长远规划。尽管这一计划仍属于假设和预测,但它体现了日本政府为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作出的努力。未来,日本需要持续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和地质灾害的发展,同时探索更多应对策略,以减轻风险并保障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国际社会也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为人类共同的未来保驾护航。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