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6年),三年一次的礼部试已经结束,考官梅尧臣正在阅卷,忽然发现一份令其拍案叫绝的试卷,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大呼:“此乃状元之才也!”主考官欧阳修听了,走过来拿起这份试卷,看完之后也认为当是第一名。但是,这文章风格似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于是为了避嫌,将其取为第二名。
但是等评完名次,将试卷糊名揭开之后才发现,这份试卷不是曾巩的,而是苏轼的。于是欧阳修感叹道:“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成语“出人头地”由此而来。
而第一名却是章衡。
01
当然,上述仅是一个民间八卦小作文而已,当不得真,因为北宋时期的科举虽然采用了糊名法,但是还没有使用到后来明朝的誊抄法。
誊抄法就是考生在交卷之后,作答内容会有专人负责誊抄下来,考官所阅的并非试卷原本,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因考官熟悉考生的字体而影响到公正性。
欧阳修作为曾巩的老师,不可能不熟悉曾巩的字体。
而且嘉祐二年进士科的甲科第一名虽然确是章衡,但第二名却是窦卞,第三名是罗恺。苏轼仅位列乙科。
但小作文当中出现的五个人物:考官梅尧臣、欧阳修,考生曾巩、苏轼、章衡,这阵容就已经足够豪华了。
然而,这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所以大宋嘉祐二年的进士科,才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02
古代科举三年一次,偶尔会有某一科能人井喷。比如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的丁未科进士榜单,就是牛人云集,包括张居正(千古一居正)、李春芳(太平宰相,疑似《西游记》真正作者)、殷正茂(抗倭名将)、杨继盛(大明朝第一硬汉)、王世贞(文坛盟主)、宋仪望(理学大家)、殷士儋(一代帝师)、汪道昆(戏曲名人)。
丁未科取进士306人,其中有10人官拜尚书,有3人入阁,其中2人为内阁首辅,深刻影响了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甚至能够延续大明国运。
但就是这样一科进士榜,也只能算是“明清科举第一榜”。
只因大宋嘉祐二年的进士科太过于逆天,是真正的“千年科举第一榜”。
03
先来看考官阵容:
主考官: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
考官:
王珪,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官至宰相。
梅挚,龙图阁学士,代表作《十爱诗》及《五瘴说》。
韩绛,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封康国公。
梅尧臣,宋诗的“开山祖师”,与苏舜钦并称“苏梅”,与欧阳修并称“欧梅”,被誉为。
考官阵容可谓天团,而考生阵容更是群星璀璨。而且这一届科举特别奇怪,“海尔兄弟”特别多。
苏轼:具体有多牛,其实不需要说太多,懂的都懂。在此只是特地说下,虽苏轼在嘉祐二年进士科仅位列乙等,但随后宋仁宗特开“制举考试”,又称“制科考试”,俗称“大科”,属于不定期举行的特殊科举考试,而且制科进身高于进士科,“策入三等者视进士第一人(状元)”,而苏轼就考中了制科第三等,即中状元。而且苏轼还是宋朝仅有的两位制科三等者,另一位是吴育。“自宋以来,制策入三等,惟育与轼”。
苏辙:苏轼的弟弟,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父子三人在唐宋八大家“霸榜”。官至宰相,纵览其仕途生涯,不是营救哥哥,就是在营救哥哥的路上。有人怀疑,之所以苏辙要当宰相,就是为了方便营救哥哥苏轼。此外,苏辙与哥哥苏轼一同参加了“制举考试”,苏轼是状元,他是榜眼……
曾巩:又一个唐宋八大家,著名的散文家、史学家,尽管仕途并不出彩,但是在文坛上却是真正的大佬。
曾布:曾巩的弟弟,王安石变法的关键支持者,官至宰相,在哲徽二帝时期的党争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宋史》当中被列入《奸臣传》。
说起来,苏轼与苏澈、曾巩与曾布,这两对兄弟有点像,都是哥哥在仕途上不算出彩(相对来说,其实苏轼也官至礼部尚书,朝堂大佬),但是文学更胜;而弟弟则都是仕途通达,官至宰相。
另外,嘉佑二年进士科中还有一个曾牟,此人为曾巩的弟弟、曾布的哥哥。所谓“金马并游三学士,朱幡相对两诸侯”。
另外,嘉佑二年进士科中还有一个曾阜,是曾氏三杰的堂兄弟。
在他们的江西南丰老家,还有弟弟曾宰、曾肇、曾觉,妹夫关景晖,正在跃跃欲试,即将在未来进士科屠榜。而族中另外还有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也都不简单。
此外,嘉佑二年进士科还有两人是曾巩的妹夫,即王彦深、王无咎。
“一门同榜六进士”,轰动极了,更赋予嘉佑二年进士科以传奇色彩。
程颢: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程朱理学”的奠基者,北宋“程朱学派”核心人物,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意义上的影响。程颢的弟弟程颐,虽然也参加了嘉佑二年的科举,但遗憾的是落榜了。程颐与哥哥并称为“二程”,“程门立雪”的当事人,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著名的“横渠四句”。因为张载曾在陕西眉县横渠镇讲学,所以当时尊称为“横渠先生”。其创立的“关学”影响极大,参见《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
章衡:榜单上的状元,苏轼的好友,杭州西湖“苏堤”的首倡者,并有鼎力相助之劳。苏轼曾言章衡的才华,“百年无人望其项背”。授上柱国,以文官身份封伯。
章惇:章衡的叔叔,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因嘉佑二年进士榜状元是他的侄子章衡,于是转头回家,在三年之后参加了下一次科举,并且再次中进士。官至宰相,在《宋史》当中被列入《奸臣传》。曾因政见不同而把曾经的好友苏轼贬谪到岭南不毛之地,但是却让自己的儿子拜师苏轼,同去岭南。脾气属于古怪。
王韶:虽是文人,却擅长兵事,官至枢密副使,以“奇计、奇捷、奇赏”著称,当时人们称其为“三奇副使”。主导对西夏战争中的“熙河大捷”,收复熙、河、洮、岷、宕、亹等五州,为北宋拓边二千余里,使得西夏陷入劣势。因战功而封侯。
吕惠卿:北宋著名政治改革家,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在推动变法当中贡献甚大,后与王安石决裂。吕惠卿在新旧党争当中宦途波折,后世评价存在极大分歧,有人说他背信弃义、祸国无耻,也有人认为他是卓有才能的政治改革家。官至宰相,在《宋史》当中被列入《奸臣传》。
03
除了上述11个神仙人物之外,还有郑雍、梁焘、林希、张璪等四人也官至宰相。加上苏辙、王韶、吕惠卿、曾布、章惇,也就是在嘉佑二年进士中,总计有9人先后担任过北宋宰相,对于北宋中后期的政坛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这一科进士当中,有 24 人在《宋史》当中列传,文学、政治、经济、经学都有领军人物,当真是群星璀璨。
此外,在嘉佑二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送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进京赶考,时称“三苏进京”,震动了整个京城。
也可以说,“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除了王安石以外,其他五家都与嘉祐二年的进士科直接相关。
其实,王安石也算直接相关,毕竟王安石变法的三个核心助手——吕惠卿、曾布、章惇,就都在榜单上。
千年科举第一榜,名副其实!
读过《儒林外史》的朋友不知是否记还得范进不知道苏轼,马二不知道李清照的情节。苏轼和李清照可都是古代文坛鼎鼎有名的大人物,放到现在连小学生都人人知道,考科举的范进和马二怎么可能不知道呢?肯定有人说小说是虚构的,这是作者吴敬梓编的。
那么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清代诗文泰斗王士禛先生的《香祖笔记》中记载的:
清代八大诗家之一的宋琬先生读书时,同乡一位考中甲科的前辈问他:“孺子所读何书?”
宋琬说:“《史记》。”
前辈又问:“何人所作?”
宋琬说:“司马迁。”
前辈再问:“渠是某科进士?”
宋琬说:“汉太史令,非进士也。”
老甲科前辈于是拿过来看一下,才读了两行就把书扔桌上,说:“亦不见佳,何用读为?”
宋琬只能笑笑不说话。
如此看来,《儒林外史》中,范进不知道苏轼,马二不知道李清照,或许也是贴近生活取材的。
可是,连司马迁的《史记》都不知道,那位老甲科是怎么考上进士的呢?
原来,考生们压根儿不用读四书五经和先贤著作。古代自有王后雄们给他们编写教辅书,明清的科举教辅书主要有时文和类书两类。
时文相当于真题汇编或者优秀作文选集,如《新选五科墨》、《国朝元魁墨翠》。如果不明白是什么,可以类比《五年高考科举,三年模拟》、《满分作文》。有哪些文章可以入选呢?有中试者的考场文章(考场高分作文),主考官写过的文章(投主考官所好很重要)以及考生们平时练笔的优秀作品等。
类书是指按门类编排的资料性书籍。对应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古代辅导机构编写了《四书人物典林》、《五经备旨》等。这相当于今天的《作文素材》,让考生不用读原著却能侃侃而谈、信手拈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真是士子必备,士子必背。
时文和参考书很香,只用背背范文和素材,揣摩出题方向,就可以应付考试。有这般速成的捷径,也无怪乎很多考生都不再去潜心研读四书五经和先贤著作,以至于进士不知《史记》。
教辅书虽好,可是这些碎片化的二手知识只能参考、辅助。投机取巧不可取,真才实学还是得靠寒窗苦读而来,定要经典原著为主,参考书为辅,不可本末倒置。
甲壳虫算是大众的标志车型了,从1938年的德国国民车开始,三代车型横跨八十多年,都是这般可爱的“甲壳虫”模样。
第一代,1938年;第二代,1998~2010;第三代2013~2019。
这台是第三代的1.4T版本。外观上,相比第二代,硬朗线条更多,看起来更加犀利一些。
动力上,相比同代1.2T的版本要强劲一些。1.4T+7速双离合的动力总成,零百能给到8.3秒。
无论城市代步,还是高速超车都更加得心应手一些。
再加上1.4T特有的尾翼,也是可爱中带着一丝犀利。
另外,外观和内饰统一用了红色,整个仪表台和门板都是红色的亮件。蛮有活力的,算是一个小亮点。
细节质感也不错,像这个上扶手箱盖,银色开关件,手感细腻,和红色饰板也很搭。
而就成色而言,这台也是典型的魔都特色,9年车龄,只跑了7.7万公里。无论从外观和内饰,都是显“年轻”的。
拉开车门,第一眼就能看到,门槛非常新。
亮件内饰其实蛮容易划伤的,但这台并没有多少划痕。
两个扶手损耗也不大。
比较常用的空调控制旋钮,也是非常显新。
挡把这里也是。
门板的弹力束带,弹力也依然很好。
脚底也是带大包围脚垫的。
甚至钥匙都带着套呢。
瑕疵的话,我看了一圈,对于9年的车子来说,也不算多。
织物的主驾座椅,有一点类似食物残渣的胶印残留,深度清洗应该能改善。
主驾门板这里有轻微划伤,不算明显。
方向盘和挡把两侧的皮质略有油光,程度也不算严重。
机械状态,经过我跨越7777里程数的路试,也是非常好的。
底盘蛮紧的,动力总成也很顺畅,到手基本就不需要什么修整,直接开即可。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上架检查,两个前下摆臂衬套有轻微老化。结合我路试体验,基本没有影响,再开两三个保养周期,检查一下即可。
耗材方面,两个前轮胎都有近7成的余量,年份也只有3年,可以继续使用。
后轮的话,年限比较长了,建议酌情更换掉。
蓄电池目前使用没有问题,检测发现负载电压稍低,预算充足可以提前更换,价格在510元。
保养方面,也不算贵,用金美孚+换机滤的小保养,上海站的报价在642元供您参考。
后期有修整需要,也可以在我们网上商城订购配件,9折优惠, 管生管养,哈哈。
最后,简单说说这款车的产品力。
空间的话,虽然是双门车,但要应急去拉高个子朋友,其实也能应付。
头部也有凹进去的设计,对于高个子的朋友来说还是有些轻微顶头。
还有扶手可以靠。
所以,我个人的经验,拉两个185cm的朋友,去吃饭,中短途通勤,也是没问题的。
当然,两个人开,那是相当舒服的。
毕竟,我在副驾腿都可以伸直,在这个级别可不多见。
尾箱开口也够大。
空间也可以。
二排还能放倒,储物是够用的。
另外一个优点,是继承了大众,人机工程很优秀。驾驶的时候,坐姿会很舒服。
方向盘是可以比较大幅度伸缩的,能调整到很舒服的位置。
扶手也是可以调高低的。坐进来、开起来的体验都是那种得心应手。
配置的话,我觉得是个小“戳点”,自动大灯,能连蓝牙的主机,统统没有。
但问题也不大,后市场改装方案很多。打算长时间开,我建议后市场换一个主机,毕竟,现在CarPlay属于刚需了。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不负所期,奔向灿烂之地
在阶级固化严重的封建社会,绝大多数白屋寒门的子弟唯有科举一条道路可改变祖祖辈辈的穷困命运。
一朝得中,便能晋升至士绅阶层,运气爆棚的,甚至还能进入帝国的权力中心,成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人物。
当然,这种泼天的富贵并非唾手可得的易事。想要踏上仕途,学子们也是过五关斩六将,连“三苏”中的苏洵都因科举屡次不第而感慨“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这就是古代人最“卷”的领域。
为了考出好成绩,以学子为中心的各个家庭也是倾尽全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家道中落,妻子晁文柔以富家小姐身份下嫁,她操持家务,养育弟妹,可谓是含辛茹苦。
她的付出换来了科举史上的一个奇迹——在由欧阳修主持的嘉佑二年(1057年)科举考试中,曾家一门考出了六个进士。
除了生活上的支持,人们还热衷于一些科举“玄学”,祈梦、算命、看相、占卜、因果报应......可谓是花样繁多。基于此,也就衍生出了科举的谶兆文化。
今天,研习社就带大家速览一遍古人保佑考试顺利的那些好彩头!
三槐槐树与高官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周礼》中就提到“面三槐,三公位焉”,意思是说周朝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最重要的三公才能占据面对三槐的位置,公卿大夫则坐在其它地方。
唐朝时,人们习惯用槐指代科举,有一句唐代流行的俗语就是这么说的——“槐花黄,举子忙”,秋试又被称为槐秋,连赴考都被称为踏槐。
《宋史·王旦传》有载,王旦父亲王祐曾经在庭院中亲手种下三棵槐树,还放话说自己的后代一定有能位列三公的,种植槐树就是为了表明这一志向。他的儿子王旦后来果然成为了公相,苏轼还为此作了一篇《三槐堂铭》褒扬。
北海公园 唐槐
魁星点斗在古人眼中,天上的星辰是掌管不同事务的神灵,二十八星宿各司其职,才使人间万事并行无阻。其中专掌文章气运的,就是奎星,苏轼就因才华横溢而被称为“奎宿神”。
而我们现在熟知的魁星,其实是北斗七星的第一星。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人们常称名列前茅的考生为“魁首”,与“奎”同音的“魁”,便逐渐成为了公认的读书人守护神。每年七月初七,文人们还会设祭礼祭拜魁星,还有“魁星宴”、“魁星会”等集会。
在民间,魁星常被认为是一个外貌似鬼、右手执笔、左手拿墨、右脚踩鳌头、左脚后踢直指北斗的形象,独占鳌头、魁星踢斗,就寓意考试高中。
清 魁星点斗盆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指日高升明代程登吉的《幼学琼林·文臣》中有一句:“代天巡狩,赞称巡按;指日高升,预贺官僚。”指日高升也就成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清早期 黄花梨指日高升五屏式镜台
一路连科“一路连科”即由鹭鸶、莲以及芦苇构成的纹饰,取「鹭」与「路」、「莲」与「连」同音,芦苇为连棵生长植物,取其“连棵”之音“连科”。
一路连科,表示连续及第、连中三元,即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殿试的状元,至今科举史上能完成这一壮举的也就十几人。
玉雕一路连科炉顶 研习社藏
鸭与蟹古代的“鸭”谐音“甲”,而科举发榜就会把考生们分作“一甲”、“二甲”、“三甲”,所以送鸭其实就是在祝福考生科举及第、位列三甲。以“一甲一名”为题的鸭纹吉祥图更是代表着对他人高中状元的美好祝愿。
还有一种鸭衔芦苇的经典搭配,在元明清时期比较流行。因为“芦”又谐音“胪”,正有“传胪”之意。
“传胪”就是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梦溪笔谈》中曾记载:
进士在集英殿唱第日,皇帝临轩,宰相进一甲三名卷子,读毕拆视姓名,则曰某人,由是阁门承之以传胪。
清 淡绿釉芦鸭纹盘 海安博物馆藏
螃蟹与芦苇的搭配也叫“二甲传胪”。有书称:“蟹之大者曰蝤蛑,名黄甲”,而科举甲科及第者,其名附卷末,用黄纸书,也叫黄甲。
清 红木座祁阳石屏芯二甲传胪砚屏 研习社藏品
鱼跃龙门《埤雅·释鱼》中写道:“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鱼跃龙门,化身为龙,正如经历过科举的学子们改变自己命运,从此平步青云,光宗耀祖,与贫寒岁月挥别。
清 紫檀透雕鱼跃龙门五屏风式镜台 研习社珍藏
蟾宫折桂《晋书》中有一段关于郤诜(xì shēn)的故事:晋武帝问他对自己的评价,郤诜以“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自比,因此,桂枝也就成为了人才的代称。
科举制度盛行之后,人们便常用“蟾宫折桂”比喻高中进士,元代郑德辉就在《王粲登楼》中写道:“寒窗书剑十年苦,指望蟾宫折桂枝。”
瓷器纹饰中的“蟾宫折桂”
独占鳌头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于台阶前迎榜,皇帝在殿前召见新考中的状元、榜眼等人,中进士者站在阶下迎榜,而头名状元站在前面,正好是飞龙巨鳌浮雕的头部,所以称为“独占鳌头”。
明 白玉沁色雕独占鳌头纹珮
这些玄学到底有没有用?当然,考试的结果更多取决于前期付出的努力,但能不能尽可能甚至超常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其实就是看个人心理。
对于考生而言,象征旗开得胜的旗袍、喜庆的大红色、天边的一抹彩虹......这些独特的元素都能给人积极的心理暗示,而相信自己,正是成功的第一步。
研习社祝每位考生都能不负所期,奔向灿烂之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