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丹曾经说过,他一生只佩服两位中国演员,一位是金山,另一位是魏鹤龄。
赵丹旧照
魏鹤龄是中国电影百年长卷上一直闪耀着温和光芒的一颗恒星,周恩来总理曾评价他说:“真是奇怪,老魏演什么像什么,他只要把衣服一换,你就相信他就是那个角色了。”总理的话,是对魏鹤龄最正确的评价。
今天,是魏鹤龄先生诞辰114周年纪念日。
魏鹤龄旧照
艰苦童年1907年1月14日,魏鹤龄出生于天津市赤碱滩大车道边的一个农民家庭。出生时,因为魏鹤龄的二叔家没有男孩,所以他的生父就把他过继给了二叔。
魏鹤龄旧照
魏家世代务农,魏鹤龄爷爷这辈,意识到识文断字可以摆脱贫穷,于是,爷爷就在村里办了一个乡塾,让村里的孩子能够上学、有文化。
魏鹤龄从小就跟着二叔拾柴下地,捉鱼摸蟹,由爷爷教之识字。六岁那年,他被在外谋生的生父接到天津市内一所教会小学念书,课余时间就去父亲的店铺里做一些杂活。
魏鹤龄旧照
魏鹤龄家在有名的“劝业场”附近,他放学后就会偷偷溜进“劝业场”看戏班子演戏,天天五迷三道的。“劝业场”就是他理想的海,他渴望汇入其中。
八岁那年,生父去世,魏鹤龄被自己的四叔接到北京抚养,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小,一直到中学毕业。他在学习上很刻苦,也知道四叔的生活艰辛,放学回家就去帮家里拾煤渣。年幼的他养成了吃苦耐劳、知足常乐的品格。
魏鹤龄旧照
中学毕业后,魏鹤龄放弃了继续念书的计划,想自食其力地生活。他在小叔叔手下当过司药师,在天津老家当过农民、担货郎、切咸菜的刀工伙计、码头上的搬运工,尝尽了旧社会底层生活的艰辛。或许是因为意识里潜藏着对艺术的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让他安分。
我是演员1928年6月的一天,魏鹤龄无意中看到码头的电线杆上贴着一张山东省立实验剧院的招生广告,除了有免费食宿,学生每月还有四块大洋津贴,更重要的是,学成之后就可以成为一名话剧演员。
魏鹤龄旧照
于是,魏鹤龄扔下手中的一切,毅然上路了。本就五官俊朗、体魄强健、嗓音浑厚,还会拉二胡、唱京剧的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走上了演艺之路。
魏鹤龄学习刻苦,又有得天独厚的禀赋,很快在学院中崭露头角,获得登台演出的机会。他在剧院的实习作品有《苏州夜话》《江村小景》《获虎之夜》等。
1930年6月,山东实验剧院遭军阀强迫关闭,继任院长王泊生成立了“海明剧社”,魏鹤龄随之辗转北平,公演话剧《醉了》《东北之旅》等。
魏鹤龄和妻子
1932年4月,经好友介绍,魏鹤龄加入上海集美剧社,赴杭州演出。5月,他在杭州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五月花剧社,参加《乱神》《战友》等抗日进步话剧的演出。6月,他又在湖州负责“葡萄剧社”辅导当地的民众排演话剧。
1933年,田汉领导的左翼剧联在上海成立了春秋剧社,聚集了上海的戏剧人,再度复排《名优之死》,田汉发出邀请,希望魏鹤龄来主演主角刘振声。首演的轰动,让魏鹤龄在上海“一夜成名”,同时也引起了电影界的重视。
《保卫我们的土地》刘山
著名导演史东山慧眼识才,当即聘用魏鹤龄为艺华影片公司演员,邀请他出演电影《人之初》中的男主角张荣根。从此,魏鹤龄开启了自己的银幕生涯。
1934年,经田汉和著名导演卜万苍的邀请和提携,魏鹤龄相继参演了《凯歌》《暴风雨》《桃花劫》等影片,成为公司的一线演员。
1936年,魏鹤龄受上海明星影片公司邀请,与赵丹、周璇、赵慧深等人联袂出演了袁牧之导演的经典影片《马路天使》。他在影片中饰演了男二号“报贩子老王”。
《马路天使》老王
1937年,魏鹤龄饰演新华影片公司的电影《貂蝉》中的“王允”一角。影片一经上映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当时纽约各报纸均特刊介绍。新华电影公司以重金聘用挽留魏鹤龄,但因他当时已经参加了抗日演剧队,所以谢绝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魏鹤龄随抗日演剧队奔赴各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参演了《月亮上升》《梁上君子》《醉了》《谁是朋友》《国家至上》《民族万岁》《塞上风云》等话剧,以及《保卫我们的土地》《中华儿女》《长空万里》《火的洗礼》等抗日影片。
《摩雅傣》波依汗
之后几年,他又在中华剧艺社、中电剧团参加《结婚进行曲》《重庆二十四小时》《天长地久》《雷雨》等话剧演出。
抗战胜利后,魏鹤龄在“北平中电三厂”拍摄了《圣城记》《青梅竹马》《郎才女貌》等影片。之后,他受聘于多家电影公司,拍摄了多部影片。
《血碑》林有山
1949年,魏鹤龄与赵丹、黄宗英等人主演了电影《乌鸦与麻雀》,扮演了胆小怕事的报馆校对孔有文。影片获得了中央文化部颁发的中国优秀影片奖,魏鹤龄也凭借该影片获得了个人一等金质奖。
1953年之后,魏鹤龄又相继参演了《淮上人家》《宋景诗》《家》《祝福》《常青树》等电影,其中影片《祝福》获得了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和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
《乌鸦与麻雀》剧照
1959年,魏鹤龄在田汉名剧《关汉卿》中饰演“关汉卿”一角,这是他的最后一部话剧。1965年,他参演的电影《柜台》,是他的最后一部电影。
特殊时期,魏鹤龄一度从银幕上消失。在生命最后几年,他只有一个愿望,就是重返银幕。他到处去求人,只要能演戏,演什么角色都行。
《关汉卿》关汉卿
当时,北影厂的导演于蓝正在筹拍《马背教师》,有意请魏鹤龄出山,但魏鹤龄的妻子和儿女都反对。魏鹤龄当时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还有高血压,而电影拍摄地在西部高原,魏鹤龄去拍戏,不仅有生命危险,去了还会给剧组添麻烦。就这样,魏鹤龄重返影坛的希望破灭了。
人生谢幕1966年之后,魏鹤龄再也没有重返银幕。但是,在女儿魏芙的眼里,父亲真正的谢幕是在1975年。
《祝福》贺老六
那一年,一个叫谢荣生的小摄影师(原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邀请了魏鹤龄这位在20世纪30年代就成名的大演员来当自己的摄影模特。谢荣生有些诚惶诚恐,他想参加摄影大赛,命题是《新生》,他认为只有魏鹤龄能够胜任。一向不接受任何采访的魏鹤龄,竟然欣然允诺。
就这样,1975年的那个夏天,在一家无人知晓的小照相馆,一个老演员在那里留下了人生最后一部“电影”,主人公叫魏鹤龄,他第一次扮演自己,演得如此逼真,他的眼里有留恋,有渴望,以质朴含蓄的表演诉说了一个老演员的心路历程。
《家》高老太爷
1979年10月2日,魏鹤龄在上海龙华医院逝世,享年72岁。弥留之际的他,在女儿的帮扶下,写下了四个字——我是演员。
1995年12月28日,为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年、中国电影90周年,文化部、电影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中国电影世纪之星”颁奖大会,由时任总理颁奖,魏鹤龄获“世纪之星”称号。
2005年11月,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授予魏鹤龄“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称号。
《家》高老太爷
纵观魏鹤龄的一生,正如他的碑文上所写:“因为平凡,所以质朴;因为正直,所以真实,一个平凡的人演绎了一群普通人的故事,像他一样的普通人。”
魏鹤龄(1907一1979 )天津人。我国老一辈电影戏剧表演艺术家。在他几十年的银幕生涯中塑造了几十个各具魅力的角色,其中以《马路天使》《我这一辈子》《祝福》《家》最为著名。好友著名演员赵丹十分准确客观对魏鹤龄的表演进行了评价:有中国气派,刚中有柔,粗中有细,不带任何矫揉造作〞。
1934年由袁牧之导演拍摄的黑白故事片《马路天使》,魏鹤龄和赵丹、周璇主演被称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现实主义经典杰作。魏鹤龄扮演以卖报为生的老王。
创作这个人物期间,他观察各色小人物。将老王的内心世界,拿捏得十分准确。也是因为《马路天使》成为了魏鹤龄的代表作之一。
《马路天使》的魏鹤龄和赵丹等人的合影
《马路天使》中周璇扮演楚楚动人的小红
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彩色故事片《祝福》,特邀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编导桑弧指导影片。
《祝福》女主角祥林嫂由白杨扮演。魏鹤龄扮演贺老六,魏鹤龄把鲁迅笔下的为人老实、憨厚朴实的贺老六,用含畜内敛、润物无声的表演,把人物刻画的十分传神。
魏鹤龄在石挥的《我这一辈子》扮演老赵
巴金同名小说《家》改编电影中的老太爷
魏鹤龄在电影艺术上卓有成绩。可婚姻生活却一波三折。他最后一任妻子叫袁蓉,只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编辑。可她的家世十分了得。袁蓉原名叫袁世蓉,是首任中华大总统,后宣布自称〝洪宪皇帝〞袁世凯的堂妹。袁蓉的父亲是同盟会员,母亲是日本人。她父亲因痛恨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条约还当过83天皇帝。一怒之下将女儿袁世蓉改成袁蓉。
袁蓉家境殷实。原本是苏州美专油画系学生,打算毕业后出国留学。可抗战爆发,不久认识了已是大明星的魏鹤龄。虽然她知道魏鹤龄有过二段婚姻,而且两人相差十二岁,还是义无返顾地和他走到一起。1940年魏鹤龄和袁蓉在重庆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证婚人是著名作家郭沫若。
魏鹤龄与袁蓉经过风风雨雨的四十多年的婚姻生活。曾经的〝皇亲国戚〞的〝公主〞袁蓉给魏鹤龄一大家子抚育了十几个子女,有他前妻所生的,有非婚生的,有她自己生养的几个,难能可贵的是她都一视同仁。用伟大的母爱将他们维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