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结婚吉日

侗戏(侗戏珠郎娘美)

时间:2023-10-11 05:53:35 作者:伸手挽明月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侗戏、彝剧、南剧、壮剧四剧种同台亮相武汉

中新网湖北新闻5月23日电 (黄影)第三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唯一的一台折子戏组合专场,将同场汇聚四个少数民族戏曲剧种——有鲜明恩施土家族风情的南剧《唐崖土司夫人》(选折)、让黔东南民俗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跃然台上的侗戏《侗寨琴声》、以典型彝族音乐元素传达云南楚雄民风民情的彝剧《桂花表妹》和拥有丰富壮族民歌风味的壮剧《耍夫妻》23日将携手登上中南剧场,为观众带来一台好听、好看又“接地气”的戏曲演出。

南剧《唐崖土司夫人》

南剧《唐崖土司夫人》由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出演。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任、《唐崖土司夫人》艺术总监李爱民提到,南剧是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其发展历程已有300多年历史,唱腔多杂有鄂西土家方言土语,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带有明显的“深山峡谷”之音。

据悉,《唐崖土司夫人》根据历史真实故事改编,讲述唐崖第二十代土司覃鼎之妻田氏使唐崖走向鼎盛的故事。除却南剧自身的艺术风格外,《唐崖土司夫人》还吸收了恩施其他非遗项目的精华,观众可以在这出折子戏中欣赏到撒叶儿嗬、板凳龙等艺术表演形式的魅力。

侗戏《侗寨琴声》

侗戏《侗寨琴声》由贵州黔东南州歌舞团主演。黔东南州歌舞团团长、《侗寨琴声》导演张华介绍称,侗戏有着200年发展历史,黔东南州没有自己的侗戏团,歌舞团承担着宣传发扬黔东南州民族文化包括侗剧的责任。

2021年,该歌舞团与黎平侗族大歌艺术团一起打造了侗戏《侗寨琴声》。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该剧中,侗族牛腿琴、侗笛、侗族芦笙、侗族琵琶等民族乐器合奏出天籁之音,欢快美丽的侗族舞蹈也令人惊艳。当年9月,该剧登陆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舞台,收获音乐创作奖。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侗族牛腿琴演奏家蒋步先介绍:“这出戏融合了数十项国家级非遗文化元素,再加上已经有着2500年历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侗族大歌,好听好看。”

由云南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主演的彝剧《桂花表妹》,通过媒婆阿香嫂给村里最漂亮的姑娘桂花做媒的故事,展现了当代年轻人的择偶观。

云南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创作中心副主任、《桂花表妹》编剧李垠谈到,彝剧是非常年轻的地方剧种,创作主要以现实题材为主,充分吸收彝族各支系的舞蹈特色,擅长载歌载舞,音乐类型丰富,台词唱段中大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具有鲜明美学性。

《耍夫妻》将由广西田林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带来,中心主任黄友江介绍,壮戏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是在壮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杂耍技艺的基础上形成的舞台表演艺术。《耍夫妻》移植自川北灯戏,舞台上,南路壮剧的诗调、哭调、马隘调、采花调届时均会体现。(完)

贵州从江:侗族大歌代代传

图为小黄小学的学生在为文化交流活动鼓掌。 吴德军 摄

图为小黄小学的学生在为文化交流活动鼓掌。 吴德军 摄

图为小黄小学的学生在演唱侗族大歌。 吴德军 摄

来自贵州民族大学的学生在表演侗戏《珠郎娘美》。 吴德军 摄

来自贵州民族大学的学生在弹唱侗族琵琶歌。 吴德军 摄

来自贵州民族大学的学生在演唱侗族大歌。 吴德军 摄

小黄小学的学生在演唱侗族大歌。 吴德军 摄

5月25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小黄小学的学生在演唱侗族大歌。当日,贵州民族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侗族大歌传承基地”师生来到小黄小学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合唱形式,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近年来,从江在侗族大歌传承中,采取引导民间歌师社会传承、侗族大歌进校园、修建侗族大歌传习所等方式,让侗族大歌得以薪火相传。

来源:中国新闻网

“唱侗族大歌听侗戏”广西这个“三江”要不要了解一下

6月16日下午,“情系三江 浙边有爱”广西三江侗族文化旅游推介会在宁波举办,宁波机场边检站联合宁波35家旅社共同推介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旅游资源。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国家移民管理局定点帮扶地,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最北端,是国家级贫困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全县含AAA景区4个,AA景区5个,其侗族大歌、侗戏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县建有多家星级特色文化主题酒店,具备同时接待两万旅客的能力。此次推荐会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三江,推动三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推介会上,三江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以云连线和视频资料的形式介绍和展示了三江的好山好水,极具三江特色的歌舞表演亦充分展示了三江魅力。

浙江边检总站政治处主任冯仁军表示,“情系三江 浙边有爱”是浙江省边检总站主动融入国家脱贫战略,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而精心打造的扶贫品牌。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浙江边检总站在党建、教育、民生等方面与对点帮扶的三江县开展了深层次、多渠道的交流合作,扶贫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想在以后的旅游活动当中,把三江当作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宁波市旅行社协会会长宣学军说,旅行社的跨省游业务还没有放开,现在各家旅行社正在做准备工作,规划旅游路线,设计旅游产品,“届时优惠力度是很大的,一定会受到宁波市民的欢迎。”推介会上还签署了《旅游战略合作协议书》,多方将为打造三江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出谋划策。

贵州传统戏剧——布依戏

贵州有着独特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戏剧,是戏剧文化繁荣的地区之一,许多戏剧表演形式还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黔戏、花灯剧、地戏等至今依然广泛流行,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更有着侗戏、布依戏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戏剧。

·

布依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册亨、安龙、兴义等县。 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之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调(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演变成为布依族的舞台综合艺术。

·

布依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戏曲剧种。本地人原称布依戏为“土戏”。从孕育形成到演出,有百年历史。和其他某些戏曲一样,先经过了唱曲阶段、讲唱故事、有伴奏乐、分角座唱,再由人物分场,加上动作表演,成为舞台艺术。系少数民族戏曲剧种,流行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族地区及盘江流域、红水河布依族聚居地区,迄今近300年。

·

据说布依戏有近200年历史。200年之前,安顺地区就流行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因其最初演出是在平地上表演,故曰“地戏”。安顺地区有“黔之腹、滇这喉”之称,不少村寨叫屯、堡、哨、卫、所、营,而地戏恰好出现在此地。

他们先在军营中演唱,随着军营的扩展,移民的增加,地戏由屯军和移民传到贵州其他地区,自然也传到了布依地区。布依族接受了地戏演出形式,只是在演唱时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融进了本民族的音乐。为了适合布依族的需要,脸壳后来改成粉墨勾脸,演出剧目增加了文戏,这些文戏有汉族戏曲移植过来的,也有从流传的布依族叙事诗改编过来的,无论是移值的还是改编的,都突出了布依族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如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布依戏《祝英台》,是根据布依族叙事诗歌改编的,情节虽与梁祝故事相同,但人物都是布依族的,读书地点也移到了贵阳。江浙小曲变成布依族的山歌。

·

布依戏中还有一种“布依彩调”与广西壮族彩调“板凳戏”有着渊源关系。布依族集居地区之一的黔南与桂北仅一水之隔,在清乾隆前流传在广西、西林、隆林、百色、凌云、乐业、田林、旧州一带的彩调“板凳戏”接受了湖南“花鼓戏”和桂戏影响,逐渐由歌舞演唱形式变成了戏曲化的演出。

2006年5月20日,布依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布依戏中有生、旦、丑及大王、大将等分工,各脚色的舞台调度都是三步或五步一转身,演唱过程中对面穿梭,形式活泼,风格质朴。布依戏的各个角色都戴着别致古朴的面具(脸壳),其面具有木雕,笋壳、竹篦壳几种。主要以红、黑、黄、绿、蓝、紫六色勾画、涂染,雕刻,绘制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在眼、眉、鼻、嘴、胡上着力渲染。演出时,演员头上蒙以青纱,然后藏上面具,通过面具上眼、鼻、嘴处雕开的孔往外看,自由地施展着表演技艺,成为别具特色的一个民族戏剧的剧种。

·

演奏所用乐器有牛骨胡、葫芦胡、二胡、笛子、月琴、包包锣、小马锣、钗、钹、鼓等。有的布依戏队还加入“勒尤”(布依族特有的竹管吹奏乐器)和木叶伴奏。器乐主要用于烘托舞台情绪、表达人物感情中使用,并可作演出过场音乐。打击乐较为简单,主要在创造舞台气氛、掌握戏剧节奏中使用。

·

音乐由唱腔、器乐曲牌和打击乐三部份组成。由于其处于调整发展中,至今尚无专业组织,很难统一规范,各地业余布依戏队的演唱与演奏多带随意性,因此在音乐上暂归类二种。第1种:正调类唱腔包括[正调]、[反簧板]、[大王调]、[喊板]等,正调[正调]为主要唱腔,民歌类为辅肋唱腔。第2种:由[起落调]、[浪哨腔]、[喊板]、[灯调]、[苦调]等组成,[起落调](亦称[正调])为主要唱腔。

·

安顺地区地戏发展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时,演员已分生、旦、净、丑,均由男性扮演。布依族地戏的角色也同样如此分行当,唱腔亦同。据老艺人回忆,当时表演按照一定音乐节拍,旦角台步婀娜,小生台步稳重,丑角台步滑稽,各种角色的舞台调度都是三步或五步一转身,演唱时对面穿梭,表演朴实、活泼、自由、程式性不强。

·

热门推荐